承受信物

2025-03-25 08:22 禅宗公案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仰山禅师道:有一位俗家信徒拿了三匹白绢来,要我为他敲钟祈福,并且希望世人和平、安乐。仰山禅师听老师说后,故意问道:既然信徒对佛法这么诚心,并且又这么希望祈福,老师您收了他的白绢..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仰山禅师道:

有一位俗家信徒拿了三匹白绢来,要我为他敲钟祈福,并且希望世人和平、安乐。

仰山禅师听老师说后,故意问道:

既然信徒对佛法这么诚心,并且又这么希望祈福,老师您收了他的白绢,请问将何物酬谢回报他呢?

灵佑禅师即刻以柱杖敲床三下,说道:

我将这个酬他!

仰山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若是这个,用作什么?

灵佑禅师再敲三下,说道:你嫌这个还不够吗?

仰山禅师解释道:我不是嫌这个,这个是大家的,我只是以为老师不应以大家的东西酬谢他。

灵佑禅师道:你既然知道这是大家的,为什么要我另外找东西给他人呢?你说,除这个外,另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酬谢他呢?

仰山禅师仍不以为然地说道:自己已备,何劳他人?

灵佑禅师道:自己虽然已备,但无他人,何缘得识?你忘了当初达摩大师东来我国,不也是如此将这个予人吗?你们每一位禅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

这个,是指什么?禅师说的这个,即指吾人的本来面目,既是本来面目,何劳他人赐给?但话虽如此,若无师承,何能得识本来面目?如禅门不着语言文字,所谓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但若舍语言文字,又何能直指本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此一句当作如是求,实是着力之处。

语言文字虽系工具,不是目标,如渡船过河,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到达彼岸,即应舍船而去。沩山灵佑站在教育立场上苦口婆心,仰山禅师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讲话,虽是所论不一,实则理性一也。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