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

纠错

长阿含经,长阿含经全文白话文,长阿含经原文,长阿含经讲的是什么,长阿含经拼音,长阿含经在线阅读,长阿含经白话文阅读,佛说长阿含经,长阿含经多少字,长阿含经人类起源,

《佛说长阿含经》——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全经分四分四诵,二十二卷,共收三十部经。该经收于乾隆版《大藏经》第五四一部。此经梵本属法藏部,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主要内容可分四部分:

1. 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文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纪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

2. 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为长者子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

3. 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

4. 驳斥外道(异教)。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其次是对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见于《阿夷经》、《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此外,对其他外道的批驳散见于各经。在驳斥外道的同时,综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62种特点。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

阿含经的由来:

《长阿含经》,“长”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是以长经的总集,故有此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中阿含经》, “中”指篇幅中等的圣教集(据《分别功德论》卷一)。《增一阿含经》;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载,本经是依法数的次第,自一法顺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类辑成,故称增一;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增一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总集而成。

《杂阿含经》 关于《杂阿含》名称的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载,此经是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说,今集为第一部,称《杂阿含》。又据《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是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修习法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

第01章 大本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別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佛时颂曰

比丘集法堂 讲说贤圣论

如来处静室 天耳尽闻知

佛日光普照 分別法界义

亦知过去事 三佛般泥洹

名号姓种族 受生分亦知

随彼之处所 净眼皆记之

诸天大威力 容貌甚端严

亦来启告我 三佛般泥洹

记生名号姓 哀鸾音尽知

无上天人尊 记于过去佛

又告诸比丘。汝等欲闻如来识宿命智。知于过去诸佛因缘不。我当说之

时。诸比丘白言。世尊。今正是时。愿乐欲闻。善哉。世尊。以时讲说。当奉行之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过九十一劫 有毗婆尸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尸弃

即于彼劫中 毗舍如来出

今此贤劫中 无数那维岁

有四大仙人 愍众生故出

拘楼孙那含 迦叶释迦文

汝等当知。毗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岁。尸弃佛时。人寿七万岁。毗舍婆佛时。人寿六万岁。拘楼孙佛时。人寿四万岁。拘那含佛时。人寿三万岁。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減。佛时颂曰

毗婆尸时人 寿八万四千

尸弃佛时人 寿命七万岁

毗舍婆时人 寿命六万岁

拘楼孙时人 寿命四万岁

拘那含时人 寿命三万岁

迦叶佛时人 寿命二万岁

如我今时人 寿命不过百

毗婆尸佛出剎利种。姓拘利若。尸弃佛.毗舍婆佛种.姓亦尔。拘楼孙佛出婆罗门种。姓迦叶。拘那含佛.迦叶佛种.姓亦尔。我今如来.至真。出剎利种。姓名曰瞿昙。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 尸弃毗舍婆

此三等正觉 出拘利若姓

自餘三如来 出于迦叶姓

我今无上尊 导御诸众生

天人中第一 勇猛姓瞿昙

前三等正觉 出于剎利种

其后三如来 出婆罗门种

我今无上尊 勇猛出剎利

毗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如来.至真。坐鉢多树下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 往诣波罗树

即于彼处所 得成最正觉

尸弃分陀树 成道灭有原

毗舍婆如来 坐娑罗树下

获解脫知见 神足无所碍

拘楼孙如来 坐尸利沙树

一切智清净 无染无所著

拘那含无尼 坐乌暂树下

即于彼处所 灭诸贪忧恼

迦叶如来坐 尼拘楼树下

即于彼处所 除灭诸有本

我今释迦文 坐于鉢多树

如来十力尊 断灭诸结使

摧伏众魔怨 在众演大明

七佛精进力 放光灭闇冥

各各坐诸树 于中成正觉

毗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毗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佛时颂曰

毗婆尸名观 智慧不可量

遍见无所畏 三会弟子众

尸弃光无动 能灭诸结使

无量大威德 无能測量者

彼佛亦三会 弟子普共集

毗舍婆断结 大仙人要集

名闻于诸方 妙法大名称

二会弟子众 普演深奧义

拘楼孙一会 哀愍疗诸苦

导师化众生 一会弟子众

拘那含如来 无上亦如是

紫磨金色身 容貌悉具足

一会弟子众 普演微妙法

迦叶一一毛 一心无乱想

一语不煩重 一会弟子众

能仁意寂灭 释种沙门上

天中天最尊 我一会弟子

彼会我现义 演布清净教

心常怀欢喜 漏尽尽后有

毗婆尸弃三 毗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 仙人会演说

时。毗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茶。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遊。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揵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佛时颂曰

骞茶提舍等 毗婆尸弟子

阿毗浮三婆 尸弃佛弟子

扶遊郁多摩 弟子中第一

二俱降魔怨 毗舍婆弟子

萨尸毗楼等 拘楼孙弟子

舒槃郁多楼 拘那含弟子

提舍婆罗婆 迦叶佛弟子

舍利弗目连 是我第一子

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尸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毗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佛时颂曰

无忧与忍行 寂灭及善觉

安和善友等 阿难为第七

此为佛侍者 具足诸义趣

昼夜无放逸 自利亦利他

此七贤弟子 侍七佛左右

欢喜而供养 寂然归灭度

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毗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佛时颂曰

方膺无量子 妙觉及上胜

导师集军等 罗睺罗第七

此诸豪贵子 绍继诸佛种

爱法好施惠 于圣法无畏

毗婆尸佛父名槃头。剎利王种。母名槃头婆提。王所治城名曰槃头婆提。佛时颂曰

遍眼父槃头 母槃头婆提

槃头婆提城 佛于中说法

尸弃佛父名。曰明相。剎利王种。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佛时颂曰

尸弃父明相 母名曰光曜

于明相城中 威德降外敌

毗舍婆佛父名善灯。剎利王种。母名称戒。王所治城名曰无喻。佛时颂曰

毗舍婆佛父 善灯剎利种

母名曰称戒 城名曰无喻

拘楼孙佛父名祀得。婆罗门种。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随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时颂曰

祀得婆罗门 母名曰善枝

王名曰安和 居在安和城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罗门种。母名善胜。是时王名清净。随王名故城名清净。佛时颂曰

大德婆罗门 母名曰善胜

王名曰清净 居在清净城

迦叶佛父名曰梵德。婆罗门种。母名曰財主。时王名汲毗。王所治城名波罗[木*奈]。佛时颂曰

梵德婆罗门 母名曰財主

时王名汲毗 在波罗[木*奈]城

我父名净飯。剎利王种。母名大清净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罗卫。佛时颂曰

父剎利净飯 母名大清净

土广民丰饶 我从彼而生

此是诸佛因缘.名号.种族.所出生处。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睹见。知其所趣。时。此光明复照魔宮。诸天.释.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诸天光明自然不现。佛时颂曰

密云聚虛空 电光照天下

毗婆尸降胎 光明照亦然

日月所不及 莫不蒙大明

处胎净无秽 诸佛法皆然

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执戈矛侍护其人。人与非人不得侵娆。此是常法。佛时颂曰

四方四天子 有名称威德

天帝释所遣 善守护菩萨

手常执戈矛 卫护不去离

人非人不娆 此诸佛常法

天神所拥护 如天女卫天

眷屬怀欢喜 此诸佛常法

又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身安隐。无众恼患。智慧增益。母自观胎。见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琉璃。內外清澈。无众障翳。诸比丘。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净琉璃珠 其明如日月

仁尊处母胎 其母无恼患

智慧为增益 观胎如金像

母怀妊安乐 此诸佛常法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心清净。无众欲想。不为淫火之所烧然。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住母胎 天终天福成

其母心清净 无有众欲想

捨离诸淫欲 不染不亲近

不为欲火燃 诸佛母常净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净。笃信仁爱。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持人中尊身 精进戒具足

后必受天身 此缘名佛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始入胎时。暗冥之处。无不蒙明。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太子生地动 大光靡不照

此界及余界 上下与诸方

放光施净目 具足于天身

以欢喜净音 转称菩萨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臥。时。四天子手奉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慼。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佛母不坐臥 住戒修梵行

生尊不懈怠 天人所奉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污染。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繒上。两不相污。二俱净故。菩萨出胎亦复如是。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净明珠 投繒不染污

菩萨出胎时 清净无染污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墮地行七步。无人扶侍。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师子步 遍观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师子亦然

又如大龙行 遍观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龙亦复然

两足尊生时 安行于七步

观四方举声 当尽生死苦

当其初生时 无等等与等

自观生死本 此身最后边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二泉涌出一温一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两足尊生时 二泉自涌出

以供菩萨用 遍眼浴清净

二泉自涌出 其水甚清净

一温二清冷 以浴一切智

太子初生。父王槃头召集相师及诸道术。令观太子。知其吉凶。时。诸相师受命而观。即前披衣。见有具相。占曰。有此相者。当趣二处。必然无疑。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无有偏枉。恩及天下。七宝自至。千子勇健。能伏外敌。兵杖不用。天下太平。若出家学道。当成正觉。十号具足

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佛时颂曰

百福太子生 相师之所记

如典记所載 趣二处无疑

若其乐家者 当为转轮王

七宝难可获 为王宝自至

真金千辐具 周匝金辋持

转能飞遍行 故名为天轮

善调七牙住 高广白如雪

能善飞虛空 名第二象宝

马行周天下 朝去暮还食

朱髦孔雀咽 名为第三宝

清净琉璃珠 光照一由旬

照夜明如昼 名为第四宝

色声香味触 无有与等者

诸女中第一 名为第五宝

献王琉璃宝 珠玉及众珍

欢喜而贡奉 名为第六宝

如转轮王念 军众速来去

健疾如王意 名为第七宝

此名为七宝 轮象马纯白

居士珠女宝 典兵宝为七

观此无有厌 五欲自娛乐

如象断[革*奇]靽 出家成正觉

王有如是子 二足人中尊

处世转法轮 道成无懈怠

是时。父王殷勤再三。重问相师。汝等更观太子三十二相。斯名何等。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七者鹿膊腸。上下[月*庸]直。八者鈎锁骨。骨节相鈎。犹如锁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十三.身黃金色。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十五.两肩齐亭。充满圆好。十六.胸有万字。十七.身长倍人。十八.七处平满。十九.身长广等。如尼拘卢树。二十.颊車如师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方整齐平。二十四.齿密无间。二十五.齿白鮮明。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澈。二十九.眼绀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頂有肉髻。是为三十二相。即说颂曰

善住柔软足 不蹈地迹现

千辐相庄严 光色靡不具

如尼俱类树 纵广正平等

如来未曾有 秘密马阴藏

金宝庄严身 众相互相映

虽顺俗流行 尘土亦不污

天色极柔软 天盖自然覆

梵音身紫金 如华始出池

王以问相师 相师敬报王

称赞菩萨相 举身光明具

手足诸支节 中外靡不现

食味尽具足 身正不倾斜

足下轮相现 其音如哀鸾

[月*庸][月*坒]形相具 宿业之所成

臂肘圆满好 眉目甚端严

人中师子尊 威力最第一

其颊車方整 臥胁如师子

齿方整四十 齐密中无间

梵音未曾有 远近随缘到

平立不倾身 二手摩扪膝

毛齐整柔软 人尊美相具

一孔一毛生 手足网缦相

肉髻目绀青 眼上下俱眴

两肩圆充满 三十二相具

足跟无高下 鹿膊腸纤[月*庸]

天中天来此 如象绝[革*奇]靽

解脫众生苦 处生老病死

以慈悲心故 为说四真谛

开演法句义 令众奉至尊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生时。诸天在上。于虛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風雨.尘土。佛时颂曰

人中未曾有 生于二足尊

诸天怀敬养 奉宝盖宝扇

尔时。父王給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娛乐。欢喜养育。无有懈倦。于是颂曰

乳母有慈爱 子生即付养

一乳哺一浴 二涂香娛乐

世间最妙香 以涂人中尊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视无厌足。于是颂曰

多人所敬爱 如金像始成

男女共谛观 视之无厌足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傅抱。如观宝华。于是颂曰

二足尊生时 多人所敬爱

展转共傅抱 如观宝花香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尸。于是颂曰

天中天不眴 犹如忉利天

见色而正观 故号毗婆尸

菩萨生时。其声清澈。柔软和雅。如迦罗频伽鸟声。于是颂曰

犹如雪山鸟 饮华汁而鸣

其彼二足尊 声清澈亦然

菩萨生时。眼能澈视见一由旬。于是颂曰

清净业行报 受天妙光明

菩萨目所见 周遍一由旬

菩萨生时。年渐长大。在天正堂。以道开化。恩及庶民。名德远闻。于是颂曰

童幼处正堂 以道化天下

决断众事务 故号毗婆尸

清净智广博 甚深犹大海

悅可于群生 使智慧增广

于时。菩萨欲出遊观。告勅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遊观。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白。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驾还宮。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有。佛于是颂曰

见老命將尽 拄杖而羸步

菩萨自思惟 吾未免此难

尔时。父王问彼侍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乐。尔时。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者不悅。得无尔乎。当设方便。使处深宮。五欲娛乐。以悅其心。令不出家。即便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父王闻此言 方便严宮馆

增益以五欲 欲使不出家

又于后时。太子复命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独臥粪除。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顾问御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问曰。何如为病。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当尔。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则有病。无有贵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御者迴车还宮。静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当尔。佛于是颂曰

见彼久病人 顏色为衰損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乐。于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悅。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色声香味触 微妙可悅乐

菩萨福所致 故娛乐其中

又于异时。太子复勅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死人。杂色缯幡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太子复问。此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问曰。何如为死。答曰。死者。尽也。風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別。故谓之死。太子又问御者。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无有贵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御者迴车还宮。静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当然。佛时颂曰

始见有人死 知其复更生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乐。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悅。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童子有名称 婇女众圍遶

五欲以自娛 如彼天帝释

又于异时。复[来*力]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捨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虛。惟是为快。即[来*力]御者迴车就之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虛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来*力]御者。齐吾宝衣并及乘辇。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捨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著。是真出家。是真远离。

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捨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 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 无有众结缚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遊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遊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道真。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 汝等当善听

过去菩萨观 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 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 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 起苦罗网本

以染著因缘 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 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 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 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 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 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 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 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 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 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 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 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 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 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 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 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 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 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 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 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 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 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 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 离欲无染者

堪受一切施 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 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 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 则成等正觉

如鸟遊虛空 東西随风遊

菩萨断众结 如风靡轻衣

毗婆尸闲静 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 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 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 多修于二观

安隐及出离 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 断除众结使

登山观四方 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 如以鏡自照

为世除忧恼 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宮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若为淫.怒.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請。殷勤恳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唯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勤劝請。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钵罗花.钵头摩华.鳩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著。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尔时。梵王知佛受請。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言。当入槃头城內。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 自恣而遊行

彼佛亦如是 遊行无罣碍

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槃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澈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 称赞于如来

毗婆尸成佛 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 往诣槃头城

为骞茶提舍 转四谛法轮

时骞茶提舍 受佛教化已

于净法轮中 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 及以天帝释

欢喜转相告 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 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 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 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 智慧转法轮

观众平等法 息心无垢秽

以离生死扼 智慧转法轮

苦灭离诸恶 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 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 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 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 能降伏魔怨

彼离于诸恶 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 诸根定不懈

尽漏离魔缚 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 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 智慧转法轮

不以利养故 亦不求名誉

愍彼众生故 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 老病死逼迫

为此三恶趣 智慧转法轮

断贪瞋恚痴 拔爱之根原

不动而解脫 智慧转法轮

难胜我已胜 胜已自降伏

已胜难胜魔 智慧转法轮

此无上法轮 唯佛乃能转

诸天魔释梵 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 饶益天人众

此等天人师 得度于彼岸

是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毗婆尸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尔时。二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脫.生死无疑智

尔时。槃头城內众多人民。闻二人出家学道。法服持钵。净修梵行。皆相谓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捨世荣位。捐弃所重。时。城內八万四千人往诣鹿野苑中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时。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素质易为受色。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时。八万四千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脫.生死无疑智现前。八万四千人闻佛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即诣槃头城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人救头燃 速疾求灭处

彼人亦如是 速诣于如来

时。佛为说法亦复如是。尔时。槃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茶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虛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內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遊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內说具足戒

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沒。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槃头城內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遊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

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許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內。比丘众多。宜各分布。遊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 无欲无恋著

威如金翅鸟 如鹤捨空池

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遊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槃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象善调 随意所之

大众如是 随教而还

尔时。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虛空。结加趺坐。讲说戒经。

忍辱为第一  佛说涅槃最。

不以除须发  害他为沙门。

时。首陀会天去佛不远。以偈颂曰

如来大智 微妙独尊

止观具足 成最正觉

愍群生故 在世成道

以四真谛 为声闻说

苦与苦因 灭苦之谛

贤圣八道 到安隐处

毗婆尸佛 出现于世

在大众中 如日光曜

说此偈已  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自思念。昔一时于罗阅城耆闍崛山。时生是念。我所生处。无所不遍。唯除首陀会天。设生彼天。则不还此。我时。比丘。复生是念。我欲至无造天上。时。我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此间沒。现于彼天。时。彼诸天见我至彼。头面作礼。于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毗婆尸如来弟子。从彼佛化。故来生此。具说彼佛因缘本末。又尸弃佛.毗沙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皆是我师。我从受化。故来生此。亦说诸佛因缘本末。至生阿迦尼吒诸天。亦复如是。佛时颂曰

譬如力士 屈伸臂顷

我以神足 至无造天

第七大仙 降伏二魔

无热无见 叉手敬礼

如昼度树 释师远闻

相好具足 到善见天

犹如莲华 水所不著

世尊无染 至大善见

如日初出 净无尘翳

明若秋月 诣一究竟

此五居处 众生所净

心净故来 诣无烦恼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捨离染取 乐于无取

见法决定 毗婆尸子

净心善来 诣大仙人

尸弃佛子 无垢无为

以净心来 诣离有尊

毗沙婆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如日照空

拘楼孙子 捨离诸欲

净心诣我 妙光焰盛

拘那含子 无垢无为

净心诣我 光如月满

迦叶弟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不乱大仙

神足第一 以坚固心

为佛弟子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礼敬如来

具启人尊 所生成道

名姓种族 知见深法

成无上道 比丘静处

离于尘垢 精勤不懈

断诸有结 此是诸佛

本末因缘 释迦如来

之所演说

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2章 游行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时。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祇。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強。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闍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闍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強。不顺伏我。我欲伐之。不审世尊何所诫勅。若有教诫。汝善忆念。勿有遺漏。如所闻说。如来所言。终不虛妄

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宝车诣耆闍崛山。到所止处。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毕。一面坐。白世尊曰。摩竭王阿闍世稽首佛足。敬问殷勤。起居轻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強。不顺伏我。我欲伐之。不审世尊何所诫勅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佛告阿难。汝闻跋祇国人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不

答曰。闻之

佛告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奉法晓忌。不违礼度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孝事父母。敬顺师长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上。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恭于宗庙。致敬鬼神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上。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閨门真正洁净无秽。至于戏笑。言不及邪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倦不。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

时。大臣禹舍白佛言。彼国人民。若行一法。犹不可图。况复具七。国事多故。今請辞还归

佛言。可。宜知是时。时。禹舍即从座起。绕佛三匝。揖让而退。

其去未久。佛告阿难。汝勅罗阅祇左右诸比丘尽集讲堂

对曰。唯然。即诣罗阅祇城。集诸比丘。尽会讲堂。白世尊曰。诸比丘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法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不退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二曰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三曰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四曰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六曰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乐于少事。不好多为。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二者乐于静默。不好多言。三者少于睡眠。无有昏昧。四者不为群党。言无益事。五者不以无德而自称誉。六者不与恶人而为伴党。七者乐于山林闲静独处。如是比丘。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奧。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捨。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于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顺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法。一者观身不净。二者观食不净。三者不乐世间。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无常想。六者无常苦想。七者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二者修法觉意。三者修精进觉意。四者修喜觉意。五者修猗觉意。六者修定觉意。七者修护觉意。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众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恶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怀坏损。四者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五者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六者见贤圣道。以尽苦际。如是六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尔时。世尊于罗阅祇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吾欲诣竹园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园。往堂上坐。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脫。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于竹园随宜住已。告阿难曰。汝等皆严。当诣巴陵弗城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树下坐

时。诸清信士闻佛与诸大众远来至此巴陵树下。即共出城。遙见世尊在巴陵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善调第一。譬犹大龙。以水清澄。无有尘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见已欢喜。渐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诸清信士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欲归依佛.法.圣众。唯愿世尊哀愍。听许为优婆塞。自今已后。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饮酒。奉戒不忘。明欲设供。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垂愍屈顾

尔时。世尊默然许可。诸清信士见佛默然。即从座起。绕佛三匝。作礼而归。寻为如来起大堂舍。平治处所。扫洒烧香。严敷宝座。供设既办。往白世尊。所设已具。唯圣知时

于是。世尊即从座起。著衣持钵。与大众俱诣彼讲堂。澡手洗足。处中而坐。时。诸比丘在左面坐。诸清信士在右面坐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財。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醜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輙得如愿。二者所有財產。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告诸信士。宜各还归。诸清信士即承佛教。绕佛三匝。礼足而归

尔时。世尊于后夜明相出时。至闲静处。天眼清澈。见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是时。世尊即还讲堂。就座而坐。世尊知时故问阿难。谁造此巴陵弗城

阿难白佛。此是禹舍大臣所造。以防御跋祇

佛告阿难。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于后夜明相出时。至闲静处。以天眼见诸大神天各封宅地。中.下诸神亦封宅地。阿难。当知诸大神天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乐熾盛。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随所止。阿难。此处贤人所居。商賈所集。国法真实。无有欺罔。此城最胜。诸方所推。不可破坏。此城久后若欲坏时。必以三事。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与外人謀。乃坏此城

时。巴陵弗诸清信士通夜供办。时到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

时。清信士即便施设。手自斟酌。食讫行水。別取小敷在佛前坐

尔时。世尊即示之曰。今汝此处贤智所居。多持戒者。净修梵行。善神欢喜。即为呪愿。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爱。有慈愍心。诸天所称。常与善俱。不与恶会

尔时。世尊为说法已。即从座起。大众圍绕。侍送而还。大臣禹舍从佛后行。时作是念。今沙门瞿昙出此城门。即名此门为瞿昙门。又观如来所渡河处。即名此处为瞿昙河。尔时。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边。时水岸上人民众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尔时。世尊从跋祇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圣戒。二曰圣定。三曰圣慧。四曰圣解脫。此法微妙。难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晓了故。久在生死。流转无窮。尔时。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离苦而化彼 令断生死习

尔时。世尊于拘利村随宜住已.告阿难俱诣那陀村。阿难受教。即著衣持钵。与大众俱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那陀村。止揵椎处

尔时。阿难在闲静处。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一名伽伽罗。二名伽陵伽。三名毗伽陀。四名伽利输。五名遮楼。六名婆耶楼。七名婆头楼。八名薮婆头楼。九名陀梨舍[少/兔]。十名薮达利舍[少/兔]。十一名耶输。十二名耶输多楼。此诸人等。今者命终。为生何处。复有五十人命终。又复有五百人命终。斯生何处。作是念已。从静处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向静处。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伽伽罗等命终。复有五十人命终。又有五百人命终。斯生何处。唯愿解说

佛告阿难。伽伽罗等十二人。断五下分结。命终生天。于彼即般涅槃。不复还此。五十人命终者。断除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还来此世。尽于苦本。五百人命终者。断除三结。得须陀洹。不墮恶趣。必定成道。往来七生。尽于苦际。阿难。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在。若一一人死。来问我者。非扰乱耶

阿难答曰。信尔。世尊。实是扰乱

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尔时。世尊随宜住已。告阿难俱诣毗舍离国。即受教行。著衣持钵。与大众俱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毗舍离。坐一树下。有一淫女。名菴婆婆梨。闻佛将诸弟子来至毗舍离。坐一树下。即严驾宝车。欲往诣佛所礼拜供养。未至之间。遙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特异。相好备足。如星中月。见已欢喜。下车步进。渐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闻佛所说。发欢喜心。即白佛言。从今日始。归依三尊。唯愿听许于正法中为优婆夷。尽此形寿。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又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诸弟子明受我请。即于今暮止宿我园。尔时。世尊默然受之。女见佛默然许可。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佛而归

其去未久。佛告阿难。当与汝等诣彼园观

对曰。唯然。佛即从座起。摄持衣钵。与众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彼园

时。毗舍离诸隶车辈。闻佛在菴婆婆梨园中止住。即便严驾五色宝车。或乘青车青马。衣.盖.幢幡.官属皆青。五色车马。皆亦如是。时。五百隶车服色尽同。欲往诣佛。菴婆婆梨辞佛还家。中路逢诸隶车。时。车行[马*奔]疾。与彼宝车共相钩拨。损折幢盖而不避道。隶车责曰。汝恃何势。行不避道。冲拨我车。损折麾盖

报曰。诸贵。我已请佛明日设食。归家供办。是以行速。无容相避

诸隶车即语女曰。且置汝请。当先与我。我当与汝百千两金

女寻答曰。先请已定。不得相与

时。诸隶车又语女曰。我更与汝十六倍百千两金。必使我先

女犹不肯。我请已定。不可尔也

时。诸隶车又语女曰。我今与尔中分国财。可先与我

女又报曰。设使举国财宝。我犹不取。所以然者。佛住我园。先受我请。此事已了。终不相与

诸隶车等各振手叹咤。今由斯女阙我初福。即便前进径诣彼园

尔时。世尊遙见五百隶车。车马数万。填道而来。告诸比丘。汝等欲知忉利诸天遊戏园观。威仪容饰。与此无异。汝等比丘。当自摄心。具诸威仪。云何比丘自摄其心。于是比丘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內外身观。精勤不懈。捨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云何比丘具诸威仪。于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顾视。屈伸俯仰。摄持衣钵。食饮汤药。不失宜则。善设方便。除去荫盖。行住坐臥。觉寤语默。摄心不乱。是谓比丘具诸威仪

尔时。五百隶车往至菴婆婆梨园。欲到佛所。下车步进。头面礼足。却坐一面。如来在座。光相独显。蔽诸大众。譬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净无尘翳。日在虛空。光明独照。尔时。五百隶车围绕侍坐。佛于众中。光相独明。是时。坐中有一梵志名曰并[既/食]。即从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叉手向佛。以偈赞曰

摩竭鸯伽王 为快得善利

身被宝珠铠 世尊出其土

威德动三千 名显如雪山

如莲花开敷 香气甚微妙

今睹佛光明 如日之初出

如月遊虛空 无有诸云翳

世尊亦如是 光照于世间

观如来智慧 犹暗睹锭镣

施众以明眼 决了诸疑惑

时。五百隶车闻此偈已。复告并[既/食]。汝可重说

尔时。并[既/食]即于佛前再三重说。时。五百隶车闻重说偈已。各脫宝衣。以施并[既/食]。并[既/食]即以宝衣奉上如来。佛愍彼故。即为納受

尔时。世尊告毗舍离诸隶车曰。世有五宝甚为难得。何等为五。一者如来.至真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二者如来正法能演说者。此人难得。三者如来演法能信解者。此人难得。四者如来演法能成就者。此人难得。五者嶮危救厄知反复者。此人难得。是谓五宝为难得也

时。五百隶车闻佛示教利喜已。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诸弟子明受我请

佛告隶车。卿已请我。我今便为得供养已。菴婆婆梨女先已请讫   时。五百隶车闻菴婆婆梨女已先请佛。各振手而言。吾欲供养如来。而今此女已夺我先。即从座起。头面礼佛。绕佛三匝。各自还归

时。菴婆婆梨女即于其夜种种供办。明日时到。世尊即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整衣持钵。前后围绕。诣彼请所。就座而坐。时。菴婆婆梨女即设上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并除机案。时。女手执金瓶。行澡水毕。前白佛言。此毗耶离城所有园观。我园最胜。今以此园贡上如来。哀愍我故。愿垂納受

佛告女曰。汝可以此园施佛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来所有园林.房舍.衣钵六物。正使诸魔.释.梵.大神力天。无有能堪受此供者。时。女受教。即以此园施佛为首及招提僧。佛愍彼故。即为受之。而说偈言

起塔立精舍 园果施清涼

桥船以渡人 旷野施水草

及以堂阁施 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净者 彼必到善方

时。菴婆婆梨女取一小牀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悅。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诸佛法。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时。菴婆婆梨女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氈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墮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再三。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欺.不饮酒。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捨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于毗舍离。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吾欲诣竹林丛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至彼竹林

时。有婆罗门名毗沙陀耶。闻佛与诸大众诣此竹林。默自思念。此沙门瞿昙。名德流布。闻于四方。十号具足。于诸天.释.梵若.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深奧。梵行具足。如此真人。宜往瞻睹

时。婆罗门出于竹丛。往诣世尊。问讯讫。一面坐。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婆罗门闻已欢喜。即请世尊及诸大众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婆罗门知已许可。即从座起。绕佛而归。即于其夜。供设饮食。明日时到。唯圣知之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大众围绕往诣彼舍。就座而坐。时。婆罗门设种种甘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取一小牀于佛前坐。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而作颂曰

若以饮食 衣服臥具

施持戒人 则获大果

此为真伴 终始相随

所至到处 如影随形

是故种善 为后世粮

福为根基 众生以安

福为天护 行不危嶮

生不遭难 死则上天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说微妙法。示教利喜已。从座而去。

于时彼土谷贵饥馑。乞求难得。佛告阿难。勅此国內现诸比丘尽集讲堂

对曰。唯然。即承教旨。宣令远近普集讲堂

是时。国內大众皆集。阿难白佛言。大众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于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此土饥馑。乞求难得。汝等宜各分部。随所知识。诣毗舍离及越祇国。于彼安居。可以无乏。吾独与阿难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时。诸比丘受教即行。佛与阿难独留

于后夏安居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举身痛甚。而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则非我宜。今当精勤自力以留寿命

尔时。世尊于静室出。坐清涼处。阿难见已。速疾往诣。而白佛言。今观尊颜。疾如有损

阿难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惧。忧结荒迷。不识方面。气息未绝。犹少醒悟。默思。如来未即灭度。世眼未灭。大法未损。何故今者不有教令于众弟子乎

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命。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豈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內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內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內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

佛告阿难。俱至遮婆罗塔

对曰。唯然

如来即起。著衣持钵。诣一树下。告阿难。敷座。吾患背痛。欲于此止

对曰。唯然。寻即敷座

如来坐已。阿难敷一小座于佛前坐。佛告阿难。诸有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阿难。佛四神足已多修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尔时。阿难默然不对。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时阿难为魔所蔽。曚曚不悟。佛三现相而不知请

佛告阿难。宜知是时。阿难承佛意旨。即从座起。礼佛而去。去佛不远。在一树下静意思惟

其间未久。时魔波旬来白佛。佛意无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时。宜速灭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时。如来今者未取涅槃。须我诸比丘集。又能自调。勇捍无怯。到安隐处。逮得己利。为人导师。演布经教。显于句义。若有异论。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变。自身作证。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诸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普皆如是。亦复未集。今者要当广于梵行。演布觉意。使诸天人普见神变

时。魔波旬复白佛言。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遊波尼俱律树下初成正觉。我时至世尊所。劝请如来可般涅槃。今正是时。宜速灭度。尔时。如来即报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时。如来今者未取涅槃。须我诸弟子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乃取灭度。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今正是时。何不灭度

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不久住也。是后三月。于本生处拘尸那竭娑罗园双树间。当取灭度。时。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灭度。欢喜踊跃。忽然不现

魔去未久。佛即于遮婆罗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寿。当此之时。地大震动。举国人民莫不惊怖。衣毛为竖。佛放大光。澈照无穷。幽冥之处。莫不蒙明。各得相见。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有无二行中 吾今捨有为

內专三昧定 如鸟出于卵

尔时。贤者阿难心惊毛竖。疾行诣佛。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在哉。世尊。地动乃尔。是何因缘

佛告阿难。凡世地动。有八因缘。何等八。夫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是为一也。复次。阿难。有时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动。是为二也。复次。阿难。若始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是为三也。复次。阿难。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动。是为四也。复次。阿难。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当于此时。地大震动。是为五也。复次。阿难。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则普地动。是为六也。复次。阿难。佛教将毕。专念不乱。欲捨性命。则普地动。是为七也。复次。阿难。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振动。是为八也。以是八因缘。令地大动。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无上二足尊 照世大沙门

阿难请天师 地动何因缘

如来演慈音 声如迦毗陵

我说汝等听 地动之所由

地因水而止 水因风而住

若虛空风起 则地为大动

比丘比丘尼 欲试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 大地皆震动

释梵诸尊天 意欲动于地

山海诸鬼神 大地为震动

菩萨二足尊 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时 地则为大动

十月处母胎 如龙臥茵蓐

初从右胁生 时地则大动

佛为童子时 消灭使缘缚

成道胜无量 地则为大动

升仙转法轮 于鹿野苑中

道力降伏魔 则地大为动

天魔频来请 劝佛般泥洹

佛为捨性命 地则为大动

人尊大导师 神仙尽后有

难动而取灭 时地则大动

净眼说诸缘 地动八事动

有此亦有余 时地皆震动

佛告阿难。世有八众。何谓八。一曰剎利众。二曰婆罗门众。三曰居士众。四曰沙门众。五曰四天王众。六曰忉利天众。七曰魔众。八曰梵天众。我自忆念。昔者。往来与剎利众坐起言语。不可称数。以精进定力。在所能现。彼有好色。我色胜彼。彼有妙声。我声胜彼。彼辞我退。我不辞彼。彼所能说。我亦能说。彼所不能。我亦能说。阿难。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于彼沒。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众。往返无数。广为说法。而莫知我谁

阿难白佛言。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

佛言。如是微妙希有之法。阿难。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唯有如来能成此法

又告阿难。如来能知受起.住.灭。想起.住.灭。观起.住.灭。此乃如来甚奇甚特未曾有法。汝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阿难。俱诣香塔。在一树下。敷座而坐

佛告阿难。香塔左右现诸比丘。普勅令集讲堂

阿难受教。宣令普集。阿难白佛。大众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诣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我法中宜勤受学。共相炽然。共相娛乐。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谓貫经.祇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別。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

诸比丘闻此语已。皆悉愕然。殒绝迷荒。自投于地。举声大呼曰。一何驶哉。佛取灭度。一何痛哉。世间眼灭。我等于此。已为长衰。或有比丘悲泣躃踊。宛转[口*睪]咷。不能自胜。犹如斩蛇。宛转迴遑。莫知所奉

佛告诸比丘曰。汝等且止。勿怀忧悲。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我今自在 到安隐处

和合大众 为说此义

吾年老矣 余命无几

所作已办 今当捨寿

念无放逸 比丘戒具

自摄定意 守护其心

若于我法 无放逸者

能灭苦本 尽生老死

又告比丘。吾今所以诫汝者何。天魔波旬向来请我。佛意无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时。宜速灭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须我诸比丘集。乃至诸天普见神变。波旬复言。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河水边。阿遊波尼俱律树下初成佛道。我时白佛。佛意无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时。宜速灭度。尔时。如来即报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时。如来今者未取灭度。须我诸弟子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乃取灭度。今者如来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今正是时。宜可灭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不久住也。是后三月当般涅槃。时。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灭度。欢喜踊跃。忽然不现。魔去未久。即于遮波罗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寿。当此之时。地大震动。天人惊怖。衣毛为竖。佛放大光。澈照无穷。幽冥之处。莫不蒙明。各得相见。我时颂曰  有无二行中 吾今捨有为

內专三昧定 如鸟出于卵

尔时。贤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白佛言。唯愿世尊留住一劫。勿取灭度。慈愍众生。饶益天人

尔时。世尊默然不对。如是三请。佛告阿难。汝信如来正觉道不

对曰。唯然。实信

佛言。汝若信者。何故三来触娆我为。汝亲从佛闻。亲从佛受。诸有能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佛四神足已多习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可止不死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尔时。何不重请。使不灭度。再闻尚可。乃至三闻。犹不劝请留住一劫。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今汝方言。豈不愚耶。吾三现相。汝三默然。汝于尔时。何不报我。如来可止一劫。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且止。阿难。吾已捨性命。已弃已吐。欲使如来自违言者。无有是处。譬如豪贵长者。吐食于地。宁当复有肯还取食不

对曰。不也

如来亦然。已捨已吐。豈当复自还食言乎。

佛告阿难俱诣菴婆罗村。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菴婆罗村。在一山林。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脫。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于菴婆罗村。随宜住已

佛告阿难。汝等皆严。当诣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及诣負弥城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渐至他城。于負弥城北。止尸舍婆林

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毀。当于诸经推其虛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捨。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毀。当于诸经推其虛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捨。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毀。当于诸经推其虛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众多比丘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捨。是为第三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毀。当于诸经推其虛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一比丘所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法.依律。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当勤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捨。是为第四大教法也。

尔时。世尊于负弥城随宜住已。告贤者阿难俱诣波婆城。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末罗至波婆城闍头园中。时。有工师子。名曰周那。闻佛从彼末罗来至此城。即自严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佛渐为周那说法正化。示教利喜。周那闻佛说法。信心欢喜。即请世尊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周那知佛许可。即从座起。礼佛而归。寻于其夜供设饭食。明日时到。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法服持钵。大众围绕。往诣其舍。就座而坐。是时。周那寻设饮食。供佛及僧。別煮栴檀树耳。世所奇珍。独奉世尊

佛告周那。勿以此耳与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辄与。时。彼众中有一长老比丘。晚暮出家。于其座上以余器取

尔时。周那见众食讫。并除钵器。行澡水毕。即于佛前以偈问曰

敢问大圣智 正觉二足尊

善御上调伏 世有几沙门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如汝所问者 沙门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当识別之

一行道殊胜 二善说道义

三依道生活 四为道作秽

何谓道殊胜 善说于道义

依道而生活 有为道作秽

能度恩爱刺 入涅槃无疑

超越天人路 说此道殊胜

善解第一义 说道无垢秽

慈仁决众疑 是为善说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遙望无垢场 名依道生活

內怀于奸邪 外像如清白

虛诳无成实 此为道作秽

云何善恶俱 净与不净杂

相似现外好 如铜为金涂

俗人遂见此 谓圣智弟子

余者不尽尔 勿捨清净信

一人持大众 內浊而外清

现闭奸邪迹 而实怀放荡

勿视外容貌 卒见便亲敬

现闭奸邪迹 而实怀放荡

尔时。周那取一小座于佛前坐。渐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大众围绕。侍从而还。中路止一树下。告阿难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

对曰。唯然。寻即敷座。世尊止息。时。阿难又敷一小座于佛前坐

佛告阿难。向者周那无悔恨意耶。设有此意。为由何生

阿难白佛言。周那设供。无有福利。所以者何。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临灭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无异。汝今可往语彼周那。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周那设食。今获大利。得大果报

时。阿难承佛教旨。即诣彼所。告周那曰。我亲从佛闻。亲从佛受教。周那设食。今获大利。得大果报。所以然者。佛初得道能饭食者。及临灭度能饭食者。此二功德正等无异

周那舍食已 始闻如此言

如来患甚笃 寿行今将讫

虽食栴檀耳 而患犹更增

抱病而涉路 渐向拘夷城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小复前行。诣一树下。又告阿难。吾背痛甚。汝可敷座

对曰。唯然。寻即敷座。如来止息。阿难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时。有阿罗汉弟子。名曰福贵。于拘夷那竭城向波婆城。中路见佛在一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意第一寂灭。譬如大龙。亦如澄水。清净无秽。见已欢喜。善心生焉。即到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出家之人在清净处。慕乐闲居。甚奇特也。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而不闻见。我师一时在拘夷那竭城.波婆城。二城中间道側树下。静默而坐。时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车声轰轰觉而不闻。是时。有人来问我师。向群车过。宁见不耶。对曰。不见。又问。闻耶。对曰。不闻。又问。汝在此耶。在余处耶。答曰。在此。又问。汝醒悟耶。答曰。醒悟。又问。汝为觉寐。答曰。不寐。彼人默念。是希有也。出家之人专精乃尔。车声轰轰觉而不闻。即语我师曰。向有五百乘车从此道过。车声振动。尚自不闻。豈他闻哉。即为作礼。欢喜而去

佛告福贵。我今问汝。随意所答。群车振动觉而不闻。雷动天地觉而不闻。何者为难

福贵白佛言。千万车声。豈等雷电。不闻车声未足为难。雷动天地觉而不闻。斯乃为难

佛告福贵。我于一时遊阿越村。在一草庐。时有异云暴起。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人众大聚。时。我出草庐。彷徉经行。彼大众中有一人来至我所。头面礼足。随我经行。我知而故问。彼大众聚何所为耶。其人即问。佛向在何所。为觉寐耶。答曰。在此。时不寐也。其人亦叹希闻得定如佛者也。雷电霹雳。声聒天地。而独寂定觉而不闻。乃白佛言。向有异云暴起。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彼大众聚。其正为此。其人心悅即得法喜。礼佛而去

尔时。福贵被二黃疊。价直百千。即从座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今以此疊奉上世尊。愿垂納受

佛告福贵。汝以一疊施我。一施阿难。尔时。福贵承佛教旨。一奉如来。一施阿难。佛愍彼故。即为納受。时。福贵礼佛足已。于一面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不净.秽污。上漏为碍。出要为上

时。佛知福贵意。欢喜柔软。无诸盖.缠。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即为福贵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时。福贵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疊。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墮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

又白佛言。世尊。遊化若诣波婆城。唯愿屈意过贫聚中。所以然者。欲尽有家饮食.牀臥.衣服.汤药。奉献世尊。世尊受已。家內获安

佛言。汝所言善

尔时。世尊为福贵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欢喜而去。

其去未久。阿难寻以黃疊奉上如来。如来哀愍。即为受之。被于身上。尔时。世尊颜貌纵容。威光炽盛。诸根清净。面色和悅。阿难见已。默自思念。自我得侍二十五年。未曾见佛面色光泽。发明如金。即从座起。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自我得侍二十五年。未曾见佛光色如金。不审何缘。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有二因缘。如来光色有殊于常。一者佛初得道。成无上正真觉时。二者临欲灭度。捨于性命般涅槃时。阿难。以此二缘。光色殊常。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金色衣光悅 细软极鮮净

福贵奉世尊 如雪白毫光

佛命阿难。吾渴欲饮。汝取水来

阿难白言。向有五百乘车于上流渡。水浊未清。可以洗足。不中饮也

如是三勅。阿难。汝取水来

阿难白言。今拘孙河去此不远。清冷可饮。亦可澡浴

时。有鬼神居在雪山。笃信佛道。即以钵盛八种净水。奉上世尊。佛愍彼故。寻为受之。而说颂曰

佛以八种音 勅阿难取水

吾渴今欲饮 饮已诣拘尸

柔软和雅音 所言悅众心

給侍佛左右 寻白于世尊

向有五百车 截流渡彼岸

浑浊于此水 饮恐不便身

拘留河不远 水美甚清冷

往彼可取饮 亦可澡浴身

雪山有鬼神 奉上如来水

饮已威势強 众中师子步

其水神龙居 清澄无浊秽

圣颜如雪山 安詳度拘孙

尔时。世尊即诣拘孙河。饮已澡浴。与众而去。中路止息在一树下。告周那曰。汝取僧伽梨四牒而敷。吾患背痛。欲暂止息。周那受教。敷置已讫。佛坐其上。周那礼已。于一面坐。而白佛言。我欲般涅槃。我欲般涅槃

佛告之曰。宜知是时。于是。周那即于佛前便般涅槃。佛时颂曰

佛趣拘孙河 清涼无浊秽

人中尊入水 澡浴度彼岸

大众之原首 教勅于周那

吾今身疲极 汝速敷臥具

周那寻受教 四牒衣而敷

如来既止息 周那于前坐

即白于世尊 我欲取灭度

无爱无憎处 今当到彼方

无量功德海 最胜告彼曰

汝所作已办 今宜知是时

见佛已听许 周那倍精勤

灭行无有余 如灯尽火灭

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佛灭度后。葬法云何

佛告阿难。汝且默然。思汝所业。诸清信士自乐为之

时。阿难复重三启。佛灭度后。葬法云何

佛言。欲知葬法者。当如转轮圣王   阿难又白。转轮圣王葬法云何

佛告阿难。圣王葬法。先以香汤洗浴其体。以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栴檀香槨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国行人皆见法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饶益。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旃檀香槨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于时。世尊重观此义。而说颂曰

阿难从坐起 长跪白世尊

如来灭度后 当以何法葬

阿难汝且默 思惟汝所行

国內诸清信 自当乐为之

阿难三请已 佛说转轮葬

欲葬如来身 疊裹內棺槨

四衢起塔庙 为利益众生

诸有礼敬者 皆获无量福

佛告阿难。天下有四种人。应得起塔。香花缯盖。伎乐供养。何等为四。一者如来应得起塔。二者辟支佛。三者声闻人。四者转轮王。阿难。此四种人应得起塔。香华缯盖。伎乐供养。尔时。世尊以偈说曰

佛应第一塔 辟支佛声闻

及转轮圣王 典领四域主

斯四应供养 如来之所记

佛辟支声闻 及转轮王塔

尔时。世尊告阿难。俱诣拘尸城。末罗双树间

对曰。唯然。即与大众围绕世尊。在道而行

有一梵志从拘尸城趣波婆城。中路遙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见已欢喜。善心自生。前至佛所。问讯讫。一面住。而白佛言。我所居村去此不远。唯愿瞿昙于彼止宿。清旦食已。然后趣城

佛告梵志。且止。且止。汝今便为供养我已

时。梵志殷勤三请。佛答如初。又告梵志。阿难在后。汝可语意

时。梵志闻佛教已。即诣阿难。问讯已。于一面立。白阿难言。我所居村去此不远。欲屈瞿昙于彼止宿。清旦食已。然后趣城

阿难报曰。止。止。梵志。汝今已为得供养已

梵志复请。殷勤至三。阿难答曰。时既暑热。彼村远逈。世尊疲极。不足劳娆

尔时。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净眼前进路 疲极向双树

梵志遙见佛 速诣而稽首

我村今在近 哀愍留一宿

清旦设微供 然后向彼城

梵志我身倦 道远不能过

监藏者在后 汝可住语意

承佛教旨已 即诣阿难所

唯愿至我村 清旦食已去

阿难曰止止 时热不相赴

三请不遂愿 忧恼不悅乐

咄此有为法 流迁不常住

今于双树间 灭我无漏身

佛辟支声闻 一切皆归灭

无常无撰择 如火焚山林

尔时。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处末罗双树间。告阿难曰。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

对曰。唯然。即敷座。令北首

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臥

时。双树间所有鬼神笃信佛者。以非时花布散于地。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此双树神以非时华供养于我。此非供养如来

阿难白言。云何名为供养如来

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佛观此义。而说颂曰

佛在双树间 偃臥心不乱

树神心清净 以花散佛上

阿难白佛言 齐何名供养

受法而能行 觉华而为供

紫金华如轮 散佛未为供

阴界入无我 乃名第一供

尔时。梵摩那在于佛前执扇扇佛。佛言。汝却。勿在吾前

时。阿难默自思念。此梵摩那常在佛左右。供給所须。当尊敬如来。视无厌足。今者末后须其瞻视。乃命使却。意将何因。于是。阿难即整衣服。前白佛言。此梵摩那常在佛左右。供給所须。当尊敬如来。视无厌足。今者末后须其瞻视。而命使却。将有何因

佛告阿难。此拘尸城外有十二由旬。皆是诸大神天之所居宅。无空缺处。此诸大神皆嫌此比丘当佛前立。今佛末后垂当灭度。吾等诸神。冀一奉觐。而此比丘有大威德。光明映蔽。使我曹等不得亲近礼拜供养。阿难。我以是缘。故命使却

阿难白佛。此尊比丘本积何德。修何行业。今者威德乃如是乎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时此比丘以欢喜心。手执草炬。以照彼塔。由此因缘。使今威光上澈二十八天。诸天神光所不能及。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莫于此鄙陋小城荒毀之土取灭度也。所以者何。更有大国瞻婆大国.毗舍离国.王舍城.婆祇国.舍卫国.迦维罗卫国.波罗[木*奈]国。其土人民众多。信乐佛法。佛灭度已。必能恭敬供养舍利

佛言。止。止。勿造斯观。无谓此土以为鄙陋。所以者何。昔者。此国有王名大善见。此城时名拘舍婆提。大王之都城。长四百八十里。广二百八十里。是时。谷米丰贱。人民炽盛。其城七重。绕城栏楯亦复七重。雕文刻镂。间悬宝鈴。其城下基深三仞。高十二仞。城上楼观高十二仞。柱围三仞。金城银门。银城金门。琉璃城水精门。水精城瑠璃门

其城周圆四宝庄严。间错栏楯亦以四宝。金楼银鈴。银楼金鈴。宝壍七重。中生莲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俱物头花.分陀利花。下有金沙布现其底。俠道两边生多隣娑树。其金树者。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金叶花实。水精树者。琉璃花实。琉璃树者。水精花实。多隣树间有众浴池。清流深潭。洁净无秽。以四宝砖间砌其边。金梯银蹬。银梯金蹬。琉璃梯金蹬。琉璃梯陛水精为蹬。水精梯陛琉璃为蹬。周匝栏楯。辽绕相承。其城处处生多隣树。其金树者。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金叶花实。水精树者。瑠璃花实。瑠璃树者。水精花实。树间亦有四种宝池。生四种花。街巷齐整。行伍相当。风吹众花。紛紛路侧。微风四起。吹诸宝树。出柔软音。犹如天乐。其国人民。男女大小。共遊树间。以自娛乐。其国常有十种声。贝声.鼓声.波罗声.歌声.舞声.吹声.象声.马声.车声.饮食戏笑声

尔时。大善见王七宝具足。王有四德。主四天下。何谓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云何善见大王成就金轮宝。王常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高殿上。彩女围绕。自然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大善见王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诸旧闻如是语。剎利王水澆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宝殿上。彩女围绕。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今此轮现。将无是耶。今我宁可试此轮宝

时。大善见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抆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善见王即将四兵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趣王所。拜首白言。善来。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中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政。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宜。当时。善见大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勿使偏枉。无令国內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时。诸小王闻此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如东方诸小王。此时。善见王既随金轮。周行四海。以道开化。安慰民庶。已还本国拘舍婆城。时。金轮宝在宮门上虛空中住。大善见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金轮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白象宝。时。善见大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象宝忽现在前。其毛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其首杂色。六牙纤[月*庸]。真金间填。时王见已。念言。此象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即试调习。诸能悉备。时。善见大王欲自试象。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已还。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白象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象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马宝。时。善见大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马宝忽现在前。绀青色。朱髦尾。头頸如象。力能飞行。时王见已。念言。此马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即试调习。诸能悉备。时。善见王欲自试马宝。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已还。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绀马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绀马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神珠宝成就。时。善见大王于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神珠忽现在前。质色清澈。无有瑕秽。时王见已。言。此珠妙好。若有光明。可照宮內。时。善见王欲试此珠。即召四兵。以此宝珠置高幢上。于夜冥中齐幢出城。其珠光明。照诸军众。犹如昼日。于军众外周匝。复能照一由旬。现城中人皆起作务。谓为是昼。时。王善见踊跃而言。今此神珠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神珠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玉女宝。时。玉女宝忽然出现。颜色从容。面貌端正。不长不短。不粗不细。不白不黑。不剛不柔。冬则身温。夏则身涼。举身毛孔出栴檀香。口出优钵罗华香。言语柔软。举动安详。先起后坐。不失宜则。时。王善见清净无著。心不暂念。况复亲近。时。王善见踊跃而言。此玉女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玉女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居士宝成就。时。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宝藏自然。财富无量。居士宿福。眼能澈视地中伏藏。有主无主。皆悉见知。其有主者。能为拥护。其无主者。取给王用。时。居士宝往白王言。大王。有所给与。不足为忧。我自能办。时。善见王欲试居士宝。即[来*力]严船于水遊戏。告居士曰。我须金宝。汝速与我。居士报曰。大王小待。须至岸上。王寻逼言。我停须用。正今得来。时。居士宝被王严[来*力]。即于船上长跪。以右手內著水中。水中宝瓶随手而出。如虫缘树。彼居士宝。亦复如是。內手水中。宝缘手出。充满船上。而白王言。向须宝用。为须几许。时。王善见语居士言。止。止。吾无所须。向相试耳。汝今便为供养我已。时。彼居士闻王语已。寻以宝物还投水中。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居士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居士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主兵宝成就。时。主兵宝忽然出现。智谋雄猛。英略独决。即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討罰。王不足忧。我自能办。时。善见大王欲试主兵宝。即集四兵而告之曰。汝今用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时。主兵宝闻王语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主兵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阿难。是为善见转轮圣王成就七宝

何谓四神德。一者长寿不夭。无能及者。二者身强无患。无能及者。三者颜貌端正。无能及者。四者宝藏盈溢。无能及者。是为转轮圣王成就七宝及四功德

阿难。时。善见王久乃命驾。出遊后园。寻告御者。汝当善御。安详而行。所以然者。吾欲谛观国土人民安乐无患。时。国人民路次观者。复语侍人。汝且徐行。吾欲谛观圣王威颜。阿难。时。善见王慈育民物。如父爱子。国民慕王。如子仰父。所有珍奇尽以贡王。愿垂纳受。在意所与。时王报曰。且止。诸人。吾自有宝。汝可自用。复于异时。王作是念。我今宁可造作宮观。适生是意。时国人民诣王善见。各白王言。我今为王造作宮殿。王报之曰。我今以为得汝供养。我有宝物。自足成办。时。国人民复重启王。我欲与王造立宮殿。王告人民。随汝等意。时。诸人民承王教已。即以八万四千两车。载金而来。诣拘舍婆城。造立法殿。时。第二忉利妙匠天子默自思念。唯我能堪与善见王起正法殿

阿难。时。妙匠天造法殿。长六十里。广三十里。四宝庄严。下基平整。七重宝砖以砌其阶。其法殿柱有八万四千。金柱银栌。银柱金栌。琉璃.水精栌柱亦然。绕殿周匝。有四栏楯。皆四宝成。又四阶陛亦四宝成。其法殿上有八万四千宝楼。其金楼者银为戶牖。其银楼者金为戶牖。水精.琉璃戶亦然。金楼银床。银楼金床。綩綖细软。金缕织成。布其座上。水精.琉璃楼床亦然。其殿光明。眩曜人目。犹日盛明。无能视者。时。善见王自生念言。我今可于是殿左右起多隣园池。即造园池。纵广一由旬

又复自念。于法殿前造一法池。寻即施造。纵广一由旬。其水清澄。洁净无秽。以四宝砖廁砌其下。绕池四边。栏楯周匝。皆以黃金.白银.水精.琉璃四宝合成。其池中水生众杂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俱物头华.分陀利华。出微妙香。芬馥四散。其池四面陆地生华。阿醯物多华.瞻蔔华.波罗罗华.须曼陀华.婆师迦华.檀俱摩梨华。使人典池。诸行过者将入洗浴。遊戏清涼。随意所欲。须漿与漿。须食与食。衣服.车马.香华.财宝。不逆人意

阿难。时。善见王有八万四千象。金银校饰。络用宝珠。齐象王为第一。八万四千马。金银校饰。络用宝珠。力马王为第一。八万四千车。师子革络。四宝庄严。金轮宝为第一。八万四千珠。神珠宝为第一。八万四千玉女。玉女宝为第一。八万四千居士。居士宝为第一。八万四千剎利。主兵宝为第一。八万四千城。拘尸婆提城为第一。八万四千殿。正法殿为第一。八万四千楼。大正楼为第一。八万四千床。皆以黃金.白银.众宝所成。氍[毯-炎+数]毾[毯-炎+登]。綩綖细软。以布其上。八万四千亿衣。初摩衣.迦尸衣.劫波衣为第一。八万四千种食。日日供设。味味各异

阿难。时。善见王八万四千象。乘齐象上。清旦出拘尸城。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八万四千马。乘力马宝。清旦出遊。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八万四千车。乘金轮车。驾力马宝。清旦出遊。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八万四千神珠。以神珠宝。照于宮內。昼夜常明。八万四千玉女。玉女宝善贤给侍左右。八万四千居士。有所给与。任居士宝。八万四千剎利。有所討罰。任主兵宝。八万四千城。常所治都。在拘尸城。八万四千殿。王所常止。在正法殿。八万四千楼。王所常止。在大正楼。八万四千座。王所常止。在頗梨座。以安禅故。八万四千亿衣。上妙宝饰。随意所服。以惭愧故。八万四千种食。王所常食。食自然饭。以知足故

时。八万四千象来现。王时蹋蹈冲突。伤害众生。不可称数。时王念言。此象数来。多所损伤。自今而后。百年听现一象。如是转次百年现。一周而复始

尔时。佛告阿难。时王自念。我本积何功德。修何善本。今获果报。巍巍如是。复自思念。以三因缘。致此福报。何谓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以是因缘。今获大报。王复自念。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宜自抑损。去离愦闹。隐处闲居。以崇道术。时。王即命善贤宝女。而告之曰。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宜自抑损。去离愦闹。隐处闲居。以崇道术。女言。唯诺。如大王教。即[来*力]內外。绝于侍觐

时。王即升法殿。入金楼观。坐银御床。思惟贪淫欲.恶不善。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第一禅。除灭觉.观。內信欢悅。撿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捨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得第三禅。捨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得第四禅。时。善见王起银御床。出金楼观。诣大正楼。坐琉璃床。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娛乐。悲.喜.捨心。亦复如是

时。玉女宝默自念言。久违颜色。思一侍觐。今者宁可奉现大王。时。宝女善贤告八万四千诸彩女曰。汝等宜各沐浴香汤。严饰衣服。所以然者。我等久违颜色。宜一奉觐。诸女闻已。各严衣服。沐浴澡洁。时。宝女善贤又告主兵宝臣集四种兵。我等久违朝觐。宜一奉现。时。主兵臣即集四兵。白宝女言。四兵已集。宜知是时。于是。宝女将八万四千彩女。四兵导从。诣金多隣园。大众震动。声闻于王。王闻声已。临牕而观。宝女即前。戶侧而立

时。王见女。寻告之曰。汝止勿前。吾将出观。时。善见王起頗梨座。出大正楼。下正法殿。与玉女宝诣多隣园。就座而坐。时。善见王容颜光泽有踰于常。善贤宝女即自念言。今者大王色胜于常。是何异瑞。时。女寻白大王。今者颜色异常。将非异瑞。欲捨寿耶。今此八万四千象。白象宝为第一。金银交饰。珞用宝珠。自王所有。愿少留意。共相娛乐。勿便捨寿。孤弃万民。又八万四千马。力马王为第一。八万四千车。轮宝为第一。八万四千珠。神珠宝第一。八万四千女。玉女宝第一。八万四千居士。居士宝第一。八万四千剎利。主兵宝第一。八万四千城。拘尸城第一。八万四千殿。正法殿第一。八万四千楼。大正楼第一。八万四千座。宝饰第一。八万四千亿衣。柔软第一。八万四千种食。味味珍异。凡此众宝。皆王所有。愿少留意。共相娛乐。勿便捨寿。孤弃万民

时。善见王答宝女曰。自汝昔来恭奉于我。慈柔敬顺。言无粗漏今者何故。乃作此语。女白王曰。不审所白有何不顺。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马.宝车.金轮.宮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而劝我留。豈是顺耶。女白王言。不审慈顺当何以言。王告女曰。汝若能言。象马.宝车.金轮.宮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著。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命未几当就后世。夫生有死。合会有离。何有生此而永寿者。宜割恩爱以存道意。斯乃名曰敬顺言也

阿难。时。玉女宝闻王此教。悲泣[跳-兆+虎]啼。扪泪而言。象马.宝车.金轮.宮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著。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寿未几当就后世。夫生有死。合会有离。何有生此而永寿者。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阿难。彼玉女宝抚此言顷。时善见王忽然命终。犹如壮士美饭一飡。无有苦恼。魂神上生第七梵天。其王善见死七日后。轮宝.珠宝自然不现。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同日命终。城池.法殿.楼观.宝饰.金多隣园。皆变为土木

佛告阿难。此有为法。无常变易。要归磨灭。贪欲无厌。消散人命。恋著恩爱。无有知足。唯得圣智。谛见道者。尔乃知足。阿难。我自忆念。曾于此处六返。作转轮圣王。终措骨于此。今我成无上正觉。复捨性命。措身于此。自今已后。生死永绝。无有方土。措吾身处。此最后边。更不受有。

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诸贤。当知如来夜半于娑罗园双树间当般涅槃。汝等可往咨问所疑。面受教诫。宜及是时。无从后悔

是时。阿难受佛教已。即从座起。礼佛而去。与一比丘垂泪而行。入拘尸城。见五百末罗以少因缘。集在一处

时。诸末罗见阿难来。即起作礼。于一面立。白阿难言。不审尊者今入此城。何甚晚暮。欲何作为

阿难垂泪言。吾为汝等。欲相饶益。故来相告。卿等当知。如来夜半当般涅槃。汝等可往咨问所疑。面受教诫。宜及是时。无从后悔

时。诸末罗闻是言已。举声悲号。宛转躃地。绝而复甦。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同举声言。佛取灭度。何其驶哉。佛取灭度。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

是时。阿难慰劳诸末罗言。止。止。勿悲。天地万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而常存者。无有是处。佛不云乎。合会有离。生必有尽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吾等还归。将诸家属。并持五百张白疊。共诣双树

时。诸末罗各归舍已。将诸家属。并持白疊。出拘尸城。诣双树间。至阿难所。阿难遙见。默自念言。彼人众多。若一一见佛。恐未周闻。佛先灭度。我今宁可使于前夜。同时见佛。即将五百末罗及其家属。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阿难前白佛言。某甲某甲诸末罗等及其家属。问讯世尊起居增损

佛报言。劳汝等来。当使汝等寿命延长。无病无痛。阿难乃能将诸末罗及其家属。使见世尊

时。诸末罗头面礼足。于一面坐。尔时。世尊为说无常。示教利喜。时。诸末罗闻法欢喜。即以五百张疊。奉上世尊。佛为受之。诸末罗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是时。拘尸城內。有一梵志。名曰须跋。年百二十。耆旧多智。闻沙门瞿昙今夜于双树间当取灭度。自念言。吾于法有疑。唯有瞿昙能解我意。今当及时自力而行。即于其夜。出拘尸城。诣双树间。至阿难所。问讯已。一面立。白阿难曰。我闻瞿昙沙门今夜当取灭度。故来至此。求一相见。我于法有疑。愿见瞿昙。一决我意。宁有闲暇得相见不

阿难报言。止。止。须跋。佛身有疾。无劳扰也

须跋固请。乃至再三。吾闻如来时一出世。如优昙钵花时时乃出。故来求现。欲决所疑。宁有闲暇暂相见不

阿难答如初。佛身有疾。无劳扰也

时。佛告阿难。汝勿遮止。听使来入。此欲决疑。无娆乱也。设闻我法。必得开解

阿难乃告须跋。汝欲觐佛。宜知是时

须跋即入。问讯已。一面坐。而白佛言。我于法有疑。宁有闲暇一决所滞不

佛言。恣汝所问

须跋即问。云何。瞿昙。诸有別众。自称为师。不兰迦叶.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萨若毗耶梨弗.尼揵子。此诸师等。各有异法。瞿昙沙门能尽知耶。不尽知耶

佛言。止。止。用论此为。吾悉知耳。今当为汝说深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须跋受教。佛告之曰。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众无沙门果。尔时。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 此外无沙门

佛告须跋。若诸比丘皆能自摄者。则此世间罗汉不空

是时。须跋白阿难言。诸有从沙门瞿昙已行梵行。今行.当行者。为得大利。阿难。汝于如来所修行梵行。亦得大利。我得面觐如来。咨问所疑。亦得大利。今者。如来则为以弟子别而別我已 。  

即白佛言。我今宁得于如来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须跋。若有异学梵志于我法中修梵行者。当试四月。观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诸威仪无漏失者。则于我法得受具戒。须跋。当知在人行耳

须跋复白言。外道异学于佛法中当试四月。观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诸威仪无漏失者。乃得具戒。今我能于佛正法中四岁使役。具诸威仪。无有漏失。乃受具戒

佛告须跋。我先已说在人行耳

于是。须跋即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得如实智。更不受有。时夜未久。即成罗汉。是为如来最后弟子。便先灭度而佛后焉

是时。阿难在佛后立。抚床悲泣。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曀。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学地。所业未成。而佛灭度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比丘今为所在

时。诸比丘白如来曰。阿难比丘今在佛后抚床悲泣。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曀。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学地。所业未成。而佛灭度

佛告阿难。止。止。勿忧莫悲泣也。汝侍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无二无量。阿难。汝供养我。功德甚大。若有供养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及汝者。汝但精进。成道不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诸佛给侍弟子亦如阿难。未来诸佛给侍弟子亦如阿难。然过去佛给侍弟子。语然后知。今我阿难。举目即知。如来须是。世尊须是。此是阿难未曾有法。汝等持之。转轮圣王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四。圣王行时。举国民庶皆来奉迎。见已欢喜。闻教亦喜。瞻仰威颜。无有厌足。转轮圣王若住.若坐。及与臥时。国內臣民尽来王所。见王欢喜。闻教亦喜。瞻仰威颜。无有厌足。是为转轮圣王四奇特法。今我阿难亦有此四奇特之法。何等四。阿难默然入比丘众。众皆欢喜。为众说法。闻亦欢喜。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无有厌足。复次。阿难默然至比丘尼众中.优婆塞众中.优婆夷众中。见俱欢喜。若与说法。闻亦欢喜。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无有厌足。是为阿难四未曾有奇特之法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现在四方沙门耆旧多智。明解经律。清德高行者来觐世尊。我因得礼敬。亲觐问讯。佛灭度后。彼不复来。无所瞻对。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遺法如是。各诣其处。遊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后。诸释种来。求为道者。当听出家。授具足戒。勿使留难。诸异学梵志来求为道。亦听出家受具足戒。勿试四月。所以者何。彼有异论。若小稽留。则生本见

尔时。阿难长跪叉手。前白佛言。阐怒比丘虏[悷-犬+邕]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我灭度后。若彼阐怒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檀罚。勅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返教授从事

是时。阿难复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未受诲者。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莫与相见

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

佛言。莫与共语

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

佛言。当自检心。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捨小小戒。上下相呼。当顺礼度。斯则出家敬顺之法

佛告诸比丘。汝等。若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者。当速咨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时诸比丘默然无言

佛又告曰。汝等。若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当速咨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时。诸比丘又复默然

佛复告曰。汝等若自惭愧。不敢问者。当因知识。速来咨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时。诸比丘又复默然

阿难白佛言。我信此众皆有净信。无一比丘疑佛.法.众。疑于道者

佛告阿难。我亦自知今此众中最小比丘皆见道迹。不趣恶道。极七往返。必尽苦际。尔时。世尊即记别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

时。世尊披郁多罗僧。出金色臂。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尔时。世尊重观此义。而说偈言

右臂紫金色 佛现如灵瑞

去来行无常 现灭无放逸

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于是。世尊即入初禅定。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灭想定

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

阿那律言。未也。阿难。世尊今者在灭想定。我昔亲从佛闻。从四禅起。乃般涅槃

于时。世尊从灭想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一禅。从第一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佛般涅槃。

当于尔时。地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惊怖。诸有幽冥日月光明所不照处。皆蒙大明。各得相见。迭相谓言。彼人生此。彼人生此。其光普遍。过诸天光。

时。忉利天于虛空中。以文陀罗花.优钵罗.波头摩.拘摩头.分陀利花散如来上。及散众会。又以天末栴檀而散佛上。及散大众。佛灭度已。时梵天王于虛空中以偈颂曰

一切昏萌类 皆当捨诸阴

佛为无上尊 世间无等伦

如来大圣雄 有无畏神力

世尊应久住 而今般涅槃

尔时。释提桓因复作颂曰

阴行无有常 但为兴衰法

生者无不死 佛灭之为乐   

尔时。毗沙门王复作颂曰

福树大丛林 无上福娑罗

受供之良田 双树间灭度

尔时。阿那律复作颂曰

佛以无为住 不用出入息

本由寂灭来 灵曜于是沒

尔时。梵摩那比丘复作颂曰

不以懈慢心 约己修上慧

无著无所染 离爱无上尊

尔时。阿难比丘复作颂曰

天人怀恐怖 衣毛为之竖

一切皆成就 正觉取灭度

尔时。金毗罗神复作颂曰

世间失覆护 群生永盲冥

不复睹正觉 人雄释师子

尔时。密迹力士复作颂曰

今世与后世 梵世诸天人

更不复睹见 人雄释师子

尔时。佛母摩耶复作颂曰

佛生楼毗园 其道广流布

还到本生处 永弃无常身

尔时。双树神复作颂曰

何时当复以 非时花散佛

十力功德具 如来取灭度

尔时。娑罗园林神复作颂曰

此处最妙乐 佛于此生长

即此转法轮 又于此灭度

尔时。四天王复作颂曰

如来无上智 常说无常论

解群生苦缚 究竟入寂灭

尔时。忉利天王复作颂曰

于亿千万劫 求成无上道

解群生苦缚 究竟入寂灭

尔时。焰天王复作颂曰

此是最后衣 缠裹如来身

佛既灭度已 衣当何处施

尔时。兜率陀天王复作颂曰

此是末后身 阴界于此灭

无忧无喜想 无复老死患

尔时。化自在天王复作颂曰

佛于今后夜 偃右胁而臥

于此娑罗园 释师子灭度

尔时。他化自在天王复作颂曰

世间永衰冥 星王月奄坠

无常之所覆 大智日永翳

尔时。异比丘而作颂曰

是身如泡沫 危脆谁当乐

佛得金剛身 犹为无常坏

诸佛金剛体 皆亦归无常

速灭如少雪 其余复何冀

佛般涅槃已。时诸比丘悲慟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迴遑。莫知所奉

时。诸比丘亦复如是。悲慟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

尔时。长老阿那律告诸比丘。止。止。勿悲。诸天在上。傥有在责

时。诸比丘问阿那律。上有几天

阿那律言。充满虛空。豈可計量。皆于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躃踊。垂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迴遑。莫知所奉。是时。诸天亦复如是。皆于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躃踊。垂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

时。诸比丘竟夜达晓。讲法语已。阿那律告阿难言。汝可入城。语诸末罗。佛已灭度。所欲施作。宜及时为

是时。阿难即起。礼佛足已。将一比丘。涕泣入城。遙见五百末罗以少因缘。集在一处。诸末罗见阿难来。皆起奉迎。礼足而立。白阿难言。今来何早

阿难答言。我今为欲饶益汝故。晨来至此。汝等当知。如来昨夜已取灭度。汝欲施作。宜及时为

时。诸末罗闻是语已。莫不悲慟。扪泪而言。一何驶哉。佛般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

阿难报曰。止。止。诸君勿为悲泣。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佛已先说。生者有死。合会有离。一切恩爱。无常存者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宜各还归。办诸香花及众伎乐。速诣双树。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闍维之。时。诸末罗作此论已。各自还家。供办香华及众伎乐。诣双树间。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诸末罗等众来举床。皆不能胜

时。阿那律语诸末罗。汝等且止。勿空疲劳。今者诸天欲来举床

诸末罗曰。天以何意。欲举此床

阿那律曰。汝等欲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闍维之。而诸天意欲留舍利七日之中。香花伎乐。礼敬供养。然后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花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城北门。渡凞连禅河。到天冠寺而闍维之。是上天意。使床不动

末罗曰。诺。快哉斯言。随诸天意

时。诸末罗自相谓言。我等宜先入城。街里街里。平治道路。扫洒烧香。还来至此。于七日中供养舍利。时。诸末罗即共入城。街里街里。平治道路。扫洒烧香。讫已出城。于双树间。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讫七日已。时日向暮举佛舍利置于床上。末罗童子奉举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作众伎乐。前后导从。安详而行

时。忉利诸天以文陀罗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天末栴檀散舍利上。充满街路。诸天作乐。鬼神歌詠。时。诸末罗自相谓言。且置人乐。请设天乐供养舍利

于是。末罗奉床渐进。入东城门。止诸街巷。烧香散花。伎乐供养。时。有路夷末罗女笃信佛道。手擎金花。大如车轮。供养舍利。时。有一老母举声赞曰。此诸末罗为得大利。如来末后于此灭度。举国士民快得供养

时。诸末罗设供养已。出城北门。渡凞连禅河。到天冠寺。置床于地。告阿难曰。我等当复以何供养

阿难报曰。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欲葬舍利者。当如转轮圣王葬法

又问阿难。转轮圣王葬法云何

答曰。圣王葬法。先以香汤洗浴其身。以新劫贝周遍缠身。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栴檀香槨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维之。收拾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国行人皆见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饶益。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匝缠身。以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栴檀香槨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维之。收检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除得道者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我等还城。供办葬具.香花.劫贝.棺槨.香油及与白疊。时。诸末罗即共入城。供办葬具已。还到天冠寺。以净香汤洗浴佛身。以新劫贝周匝缠身。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內身金棺。灌以香油。奉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栴檀木槨重衣其外。以众名香而[卄/积]其上

时。有末罗大臣名曰路夷。执大炬火。欲燃佛积。而火不燃。又有大末罗次前燃其积。又火不燃。时。阿那律语诸末罗言。止。止。诸贤。非汝所能。火灭不燃。是诸天意

末罗又问。诸天何故使火不燃

阿那律言。天以大迦叶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来。今在半道。及未闍维。欲见佛身。天知其意。故火不燃

末罗又言。愿遂此意

尔时。大迦叶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来。在道而行。遇一尼乾子手执文陀罗花。时。大迦叶遙见尼乾子。就往问言。汝从何来

报言。吾从拘尸城来

迦叶又言。汝知我师问乎

答曰。知

又问。我师存耶

答曰。灭度已来。已经七日。吾从彼来。得此天华。迦叶闻之。伥然不悅。时。五百比丘闻佛灭度。皆大悲泣。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扪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迴遑。莫知所奉

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拔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彼者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

迦叶闻已。伥然不悅。告诸比丘曰。速严衣钵。时诣双树。及未闍维。可得见佛

时。诸比丘闻大迦叶语已。即从座起。侍从迦叶。诣拘尸城。渡尼连禅河水。到天冠寺。至阿难所。问讯已。一面住。语阿难言。我等欲一面觐舍利。及未闍维。宁可见不

阿难答言。虽未闍维。难复可见。所以然者。佛身既洗以香汤缠以劫贝。五百张疊次如缠之。藏于金棺。置铁槨中。栴檀香槨重衣其外。以为佛身难复可睹

迦叶请至三。阿难答如初。以为佛身难复得见

时。大迦叶适向香[卄/积]。于时佛身从重槨內双出两足。足有异色。迦叶见已。怪问阿难。佛身金色。是何故异

阿难报曰。向者。有一老母悲哀而前手抚佛足。泪墮其上。故色异耳

迦叶闻已。又大不悅。即向香[卄/积]。礼佛舍利。时。四部众及上诸天同时俱礼。于是佛足忽然不现。时。大迦叶绕[卄/积]三匝。而作颂曰

诸佛无等等 圣智不可称

无等之圣智 我今稽首礼

无等等沙门 最上无瑕秽

牟尼绝爱枝 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 我今稽首礼

苦行无等侶 离著而教人

无染无垢尘 稽首无上尊

三垢垢已尽 乐于空寂行

无二无畴匹 稽首十力尊

远逝为最上 二足尊中尊

觉四谛止息 稽首安隐智

沙门中无上 迴邪令入正

世尊施寂灭 稽首湛然迹

无热无瑕[郗-巾+ㄙ] 

其心当寂定

练除诸尘秽 稽首无垢尊

慧眼无限量 甘露灭名称

希有难思议 稽首无等伦

吼声如师子 在林无所畏

降魔越四姓 是故稽首礼

大迦叶有大威德。四辩具足。说此偈已。时彼佛[卄/积]不烧自燃。诸末罗等各相谓言。今火猛炽。焰盛难止。闍维舍利。或能消尽。当于何所求水灭之。时。佛[卄/积]侧有娑罗树神。笃信佛道。寻以神力灭佛[卄/积]火 时。诸末罗复相谓言。此拘尸城左右十二由旬。所有香花。尽当採取。供佛舍利。寻诣城侧。取诸香花。以用供养

时。波婆国末罗民众。闻佛于双树灭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自于本土。起塔供养。时。波婆国诸末罗即下国中。严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到拘尸城。遣使者言。闻佛众祐。止此灭度。彼亦我师。敬慕之心。来请骨分。当于本国起塔供养

拘尸王答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言。但为世尊垂降此土。于茲灭度。国內士民。当自供养。远劳诸君。舍利分不可得

时。遮罗颇国诸跋离民众。及罗摩伽国拘利民众.毗留提国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释种民众.毗舍离国离车民众。及摩竭王阿闍世。闻如来于拘尸城双树间而取灭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

时。诸国王阿闍世等。即下国中。严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进渡恒水。即勅婆罗门香姓。汝持我名。入拘尸城。致问诸末罗等。起居轻利。遊步强耶。吾于诸贤。每相宗敬。鄰境义和。曾无诤讼。我闻如来于君国內而取灭度。唯无上尊。实我所天。故从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设与我者。举国重宝。与君共之

时。香姓婆罗门受王教已。即诣彼城。语诸末罗曰。摩竭大王致问无量。起居轻利。遊步强耶。吾于诸君。每相宗敬。鄰境义和。曾无诤讼。我闻如来于君国內而取灭度。唯无上尊。实我所天。故从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设与我者。举国重宝。与君共之

时。诸末罗报香姓曰。如是。如是。誠如君言。但为世尊垂降此土。于茲灭度。国內士民自当供养。远劳诸君。舍利分不可得

时。诸国王即集群臣。众共立议。作颂告曰

吾等和议 远来拜首

遜言求分 如不见与

四兵在此 不惜身命

义而弗获 当以力取

时。拘尸国即集群臣。众共立议。以偈答曰

远劳诸君 屈辱拜首

如来遺形 不敢相许

彼欲举兵 吾斯亦有

毕命相抵 未之有畏

时。香姓婆罗门晓众人曰。诸贤。长夜受佛教诫。口诵法言。心服仁化。一切众生常念欲安。宁可诤佛舍利共相殘害。如来遺形欲以广益。舍利现在但当分取

众咸称善。寻复议言。谁堪分者

皆言香姓婆罗门仁智平均。可使分也

时。诸国王即命香姓。汝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

于时。香姓闻诸王语已。即诣舍利所。头面礼毕。徐前取佛上牙。別置一面。寻遣使者。齐佛上牙。诣阿闍世王所。语使者言。汝以我声。上白大王。起居轻利。遊步强耶。舍利未至。倾迟无量耶。今付使者如来上牙。竝可供养。以慰企望。明星出时。分舍利讫。当自奉送

时。彼使者受香姓语已。即诣阿闍世王所。白言。香姓婆罗门致问无量。起居轻利。遊步强耶。舍利未至。倾迟无量耶。今付使者如来上牙。竝可供养。以慰企望。明星出时。分舍利讫。当自奉送

尔时。香姓以一瓶受一石许。即分舍利。均为八分已。告众人言。愿以此瓶。众议见与。自欲于舍起塔供养

皆言。智哉。是为知时。即共听与

时。有毕钵村人白众人言。乞地燋炭。起塔供养。皆言与之

时。拘尸国人得舍利分。即于其土起塔供养。波婆国人.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阿闍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归其国。起塔供养。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归起塔庙。毕钵村人持地燋炭归起塔庙。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何等时佛生。何等时成道。何等时灭度。沸星出时生。沸星出出家。沸星出成道。沸星出灭度(丹本注云问中应有何等时出家诸本並阙)

何等生二足尊 何等出丛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 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 沸星出丛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 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来生 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 八日取灭度

八日生二足尊 八日出丛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 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来生 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 八日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 二月出丛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 八日入涅槃城

娑罗花炽盛 种种光相照

于其本生处 如来取灭度

大慈般涅槃 多人称赞礼

尽度诸恐畏 决定取灭度

第03章 典尊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执乐天般遮翼子。于夜静寂无人之时。放大光明。照耆闍崛山来至佛所。头面礼佛足已。在一面立。

时。般遮翼白世尊言。昨梵天王至忉利天。与帝释共议。我亲从彼闻。今者宁可向世尊说不

佛言。汝欲说者。便可说之

般遮翼言。一时。忉利诸天集法讲堂。有所讲论。时。四天王随其方面。各当位坐。提帝赖吒天王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毗楼勒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毗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毗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使彼诸天。增益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因知诸天人有欢喜心。即为忉利诸天而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 帝释相娛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 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 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尔时。忉利诸天闻此偈已。倍复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释提桓因见忉利天欢喜悅豫。即告之曰。诸贤。汝等颇欲闻如来八无等法不。时。忉利诸天言。愿乐欲闻

帝释报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诸贤。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如来.至真。十号具足。如佛者也。佛法微妙。善可讲说。智者所行。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微妙法。如佛者也。佛由此法。而自觉悟。通达无碍。以自娛乐。不见过去.未来.现在能于此法而自觉悟。通达无碍。以自娛乐。如佛者也。诸贤。佛以此法自觉悟已。亦能开示涅槃径路。亲近渐至。入于寂灭。譬如恒河水.炎摩水。二水竝流。入于大海。佛亦如是。善能开示涅槃径路。亲近渐至。入于寂灭。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能开示涅槃径路。如佛者也。诸贤。如来眷属成就。剎利.婆罗门.居士.沙门.有智慧者。皆是如来成就眷属。不见过去.未来.现在眷属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大众成就。所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大众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言行相应。所言如行。所行如言。如是则为法法成就。不见过去.未来.现在言行相应。法法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如佛者也。诸贤。是为如来八无等法

时。忉利天作是说言。若使世间有八佛出者。当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时。忉利天言。且置八佛。正使七佛.六佛。乃至二佛出世者。亦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何况八佛。时。释提桓因告忉利天言。我从佛闻。亲从佛受。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但使如来久存于世。多所慈愍。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则大增益诸天。减损阿须伦众

时。般遮翼白佛言。世尊。忉利诸天所以集法讲堂上者。共议思惟。称量观察。有所教令。然后为四天王。四天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光已。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诸大神天有威德者。亦皆惊怖。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为童子。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虛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坐。坐生欣悅。譬如剎利水澆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来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虛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 帝释相娛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 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 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时。诸忉利天语童子曰。吾等闻天帝释称说如来八无等法。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时。梵童子语忉利天言。何等如来八无等法。吾亦乐闻。时。天帝释即为童子说如来八无等法。忉利诸天.童子闻说已。倍复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时。童子见天欢喜。复增欣跃。即告忉利天曰。汝等欲闻一无等法不。天曰。善哉。愿乐欲闻

童子告曰。汝乐闻者。谛听。谛受。当为汝说。告诸天曰。如来往昔为菩萨时。在所生处聪明多智。诸贤。当知过去久远时。世有王名曰地主。第一太子名曰慈悲。王有大臣名曰典尊。大臣有子名曰焰鬘。太子慈悲有朋友。其朋亦与六剎利大臣而为朋友。地主大王欲入深宮遊戏娛乐时。即以国事委付典尊大臣。然后入宮作倡伎乐。五欲自娛。时。典尊大臣欲理国事。先问其子。然后决断。有所处分。亦问其子

其后典尊忽然命终。时地主王闻其命终。愍念哀伤。抚膺而曰。咄哉。何辜失国良干。太子慈悲默自念宮。王失典尊以为忧苦。今我宜往谏于大王。无以彼丧而生忧苦。所以然者。典尊有子名曰焰鬘。聪明多智乃过其父。今可征召以理国事。时。慈悲太子即诣王所。具以上事白其父王。闻太子语已。即召焰鬘而告之曰。吾今以汝补卿父处。授汝相印。彼时焰鬘受相印已。王欲入宮。复付后事

时。相焰鬘明于治理。父先所为焰鬘亦知。父所不及焰鬘亦知。其后名称流闻海內。天下咸称为大典尊。时。大典尊后作是念。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我今宁可先往语彼六剎利大臣。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君等亦当別封王土。居位之日。勿相忘也

时。大典尊即往诣六剎利大臣。而告之曰。诸君。当知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汝等可往白太子此意。我等与尊生小知旧。尊苦我苦。尊乐我乐。今王衰老。年已朽迈。余寿未几。今者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尊设登位。当与我封。时。六剎利大臣闻其语已。即诣太子。说如上事。太子报言。设吾登位。列土封国。当更与谁

时。王未久忽然而崩。国中大臣寻拜太子补王正位。王居位已。默自思念。今立宰相。宜准先王。复自思念。谁堪此举。正当即任大典尊位。时。王慈悲即告大典尊。我今使汝即于相位。授以印信。汝当勤忧。綜理国事。时。大典尊闻王教已。即受印信。王每入宮。辄以后事付大典尊

大典尊复自念言。吾今宜往六剎利所。问其宁忆昔所言不。即寻往诣语剎利曰。汝今宁忆昔所言不。今者太子以登王位。隐处深宮。五欲自娛。汝等今者可往问王。王居天位。五欲自娛。宁复能忆昔所言不。时。六剎利闻是语已。即诣王所。白大王言。王居天位。五欲自娛。宁复能忆昔所言不。列土封邑。谁应居之。王曰。不忘昔言。列土封邑。非卿而谁。王复自念。此阎浮提地。內广外狹。谁能分此以为七分。复自念言。唯有大典尊乃能分尔。即告之曰。汝可分此阎浮提地。使作七分

时。大典尊即寻分之。王所治城。村邑郡国。皆悉部分。六剎利国亦与分部。王自慶言。我愿已果。时。六剎利复自慶幸。我愿已果。得成此业。大典尊力也。六剎利王复自思念。吾国初建。当须宰輔。谁能堪任。如大典尊。即当使之。通领国事。尔时。六剎利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吾国须相。卿当为吾通领国事。于是。六国各授相印

时。大典尊受相印已。六王入宮遊观娛乐。时皆以国事付大典尊。大典尊理七国事。无不成办。时。国內有七大居士。典尊亦为处分家事。又能教授七百梵志讽诵经典。七王敬视大典尊相。犹如神明。国七居士视如大王。七百梵志视如梵天。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皆自念言。大典尊相。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亲善

时。大典尊默识七王.居士.梵志意。谓我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然我实不见梵天。不与言语。不可餐默。虛受此称。我亦曾闻诸先宿言。于夏四月闲居静处。修四无量者。梵天则下。与共相见。今我宁可修四无量。使梵天下。共相见不。于是。典尊至七王所而白王言。唯愿大王顾临国事。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七王告曰。宜知是时。大典尊相又告七居士。汝等各勤己务。吾欲夏四月修四无量。居士曰。诺。宜知是时。又告七百梵志。卿等当勤讽诵。转相教授。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梵志曰。诺。今者大师宜知是时

时。大典尊于彼城东造闲静室。于夏四月。即于彼止。修四无量。然彼梵天犹不来下。典尊自念。我闻先宿旧言。于夏四月。修四无量。梵天下现。今者寂然。聊无仿佛。时。大典尊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其静室。于露地坐。坐未久顷。有大光现。典尊默念。今此异光。将无是梵欲下瑞耶

时。梵天王即化为童子。五角髻。在典尊上虛空中坐。典尊见已。即说颂曰

此是何天像 在于虛空中

光照于四方 如大火[卄/积]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唯梵世诸天 知我梵童子

其余人谓我 祀祠于大神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今我当咨承 奉诲致恭敬

设种种上味 愿天知我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典尊汝所修 为欲何志求

今设此供养 当为汝受之

又告大典尊。汝若有所问。自恣问之。当为汝说。时。大典尊即自念言。我今当问现在事耶。问未然事耶。复自念言。今世现事。用复问为。当问未然幽冥之事。即向梵童子以偈问曰

今我问梵童 能决疑无疑

学何住何法 得生于梵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当捨我人想 独处修慈心

除欲无臭秽 乃得生梵天

时。大典尊闻是偈已。即自念言。梵童子说偈。宜除臭秽。我不解此。今宜更问。时。大典尊即以偈问曰

梵偈言臭秽 愿今为我说

谁开世间门 墮恶不生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欺妄怀嫉妬 习慢增上慢

贪欲瞋恚痴 自恣藏于心

此世间臭秽 今说令汝知

此开世间门 墮恶不生天

时。大典尊闻此偈已。复自念言。梵童子所说臭秽之义我今已解。但在家者无由得除。今我宁可捨世出家。剃除须发。法服修道耶

时。梵童子知其志念。以偈告曰

汝能有勇猛 此志为胜妙

智者之所为 死必生梵天

于是。梵童子忽然不现

时。大典尊还诣七王白言。大王。唯愿垂神善理国事。今我意欲出家离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亲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彼时。七王即自念言。凡婆罗门多贪财宝。我今宁可大开库藏。恣其所须。使不出家。时。七国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设有所须。吾尽相与。不足出家。时。大典尊寻白王曰。我今以为蒙王賜已。我亦大有财宝。今者尽留以上大王。愿听出家。遂我志愿

时。七国王复作是念。凡婆罗门多贪美色。今我宁可出宮彩女。以满其意。使不出家。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若须彩女。吾尽与汝。不足出家。典尊报曰。我今已为蒙王賜已。家內自有彩女众多。今尽放遣。求离恩爱。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

时。大典尊向慈悲王。以偈颂曰

王当听我言 王为人中尊

賜财宝彩女 此宝非所乐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檀特伽陵城 阿婆布和城

阿槃大天城 鸯伽瞻婆城

数弥萨罗城 西陀路楼城

婆罗伽尸城 尽汝典尊造

五欲有所少 吾尽当相与

宜共理国事 不足出家去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我五欲不少 自不乐世间

已闻天所语 无心复在家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大典尊所言 为从何天闻

捨离于五欲 今问当答我

时。大典尊以偈答曰

昔我于静处 独坐自思惟

时梵天王来 普放大光明

我从彼闻已 不乐于世间

时。慈悲王以偈告曰

小住大典尊 共弘善法化

然后俱出家 汝即为我师

譬如虛空中 清净琉璃满

今我清净信 充徧佛法中

时。大典尊复作颂曰

诸天及世人 皆应捨五欲

蠲除诸秽污 净修于梵行

尔时。七国王语大典尊曰。汝可留住七岁之中。极世五欲。共相娛乐。然后捨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获。我亦当同。时。大典尊报七王曰。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七岁。不亦远耶。七王又言。七岁远者。六岁.五岁。乃至一岁。留住静宮。极世五欲。共相娛乐。然后捨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时。大典尊复报王曰。此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一岁尚亦久尔。如是七月。至于一月。犹复不可。王又语言。可至七日。留住深宮。极世五欲。共相娛乐。然后捨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大典尊答曰。七日不远。自可留尔。唯愿大王勿违信誓。过七日已。王若不去。我自出家

时。大典尊又至七居士所语言。汝等各理己务。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居士报典尊曰。善哉。斯志。宜知是时。我等亦欲俱共出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

时。大典尊复诣七百梵志所。而告之曰。卿等当勤讽诵。广探道义。转相教授。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百梵志白典尊曰。大师。勿出家也。夫在家安乐。五欲自娛。多人侍从。心无忧苦。出家之人独在空野。所欲悉无。无可贪取。典尊报曰。吾若以在家为乐。出家为苦。终不出家。吾以在家为苦。出家为乐。故出家尔。梵志答曰。大师出家。我亦出家。大师所行。我亦尽当行

时。大典尊至诸妻所。而告之曰。卿等随宜欲住者住。欲归者归。吾欲出家。求无为道。具论上事。明出家意。时。诸婦答曰。大典尊在。一如我夫。一如我父。设今出家。亦当随从。典尊所行。我亦宜行

过七日已。时大典尊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捨家而去。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时。大典尊与诸大众遊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

尔时。梵王告诸天众曰。时。典尊大臣豈异人乎。莫造斯观。今释迦文佛即其身也。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将诸大众。遊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汝等若于我言有余疑者。世尊今在耆闍崛山。可往问也。如佛所言。当受持之

般遮翼言。我以是缘。故来诣此。唯然。世尊。彼大典尊即世尊是耶。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与七国王乃至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遊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耶

佛告般遮翼曰。尔时大典尊豈异人乎。莫造斯观。即我身是也。尔时。举国男女行来举动。有所破损。皆寻举声曰。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如是至三。般遮翼。时。大典尊有大德力。然不能为弟子说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所说法。弟子受行。身坏命终。得生梵天。其次。行淺者生他化自在天。次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剎利.婆罗门.居士大家。所欲自在

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无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道胜者。极至梵天尔。今我为弟子说法。则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涅槃。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捨有漏成无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淺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淫.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墮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

尔时。般遮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4章 闍尼沙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遊那提揵稚住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尊者阿难在静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来授人记別。多所饶益。彼伽伽罗大臣命终。如来记之。此人命终。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此世。第二迦陵伽。三毗伽陀。四伽利输。五遮楼。六婆耶楼。七婆头楼。八薮婆头。九他梨舍[少/兔]。十薮达梨舍[少/兔]。十一耶输。十二耶输多楼。诸大臣等命终。佛亦记之。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生此。复有余五十人命终。佛亦记之。断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便尽苦际。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墮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有佛弟子处处命终。佛皆记之。某生某处.某生某处。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居萨罗国.拔祇国.末罗国.支提国.拔沙国.居楼国.般闍罗国.颇漯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婆国.乾陀罗国.剑洴沙国。彼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摩竭国人皆是王种王所亲任。有命终者。佛不记之

尔时。阿难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于静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记。多所饶益。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唯摩竭国人。王所亲任。有命终者。独不蒙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饶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于摩竭国得道。其国人命终。独不与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又摩竭国瓶沙王为优婆塞。笃信于佛。多设供养。然后命终。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养三宝。而今如来不为授记。唯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尔时。阿难为摩竭人劝请世尊。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处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时。去佛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

佛言。汝因何事。自称己名为闍尼沙(闍尼沙秦言胜结使)。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

闍尼沙言。非余处也。我本为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墮恶道。于七生中常名闍尼沙

时。世尊于大林处随宜住已。诣那陀揵稚处。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声。喚阿难来

对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喚阿难

阿难寻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观如来颜色胜常。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向因摩竭国人来至我所。请记而去。我寻于后。著衣持钵。入那罗城乞食。乞食讫已。诣彼大林。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时。去我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难。汝曾闻彼闍尼沙名不

阿难白佛言。未曾闻也。今闻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为竖。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闍尼沙尔

佛言。我先问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闍尼沙言。我不于余处。不在余法。我昔为人王。为世尊弟子。以笃信心为优婆塞。一心念佛。然后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作子。得须陀洹。不墮恶趣。极七往返。乃尽苦际。于七生名中。常名闍尼沙。一时。世尊在大林中一树下坐。我时乘天千辐宝车。以少因缘。欲诣毗楼勒天王。遙见世尊在一树下。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譬如深渊澄静清明。见已念言。我今宁可往问世尊。摩竭国人有命终者。当生何所。又复一时。毗沙门王自于众中。而说偈言

我等不自忆 过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 寿命得增益

又复一时。忉利诸天以少因缘。集在一处。时。四天王各当位坐。提头赖吒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毗楼勒叉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毗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毗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诸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增益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因知忉利诸天有欢喜心。即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 帝释相娛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法

诸天受影福 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 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法

闍尼沙神复言。所以忉利诸天集法堂者。共议思惟。观察称量。有所教令。然后勅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异光。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惊在。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作童子。头五角髻。在天众上虛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座。座生欣悅。譬如剎利水澆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其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虛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调伏无上尊 教世生明处

大明演明法 梵行无等侶

使清净众生 生于净妙天

时。梵童子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说。汝等善听。如来弟子摩竭优婆塞。命终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须陀洹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剎利.婆罗门.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时。梵童子以偈颂曰

摩竭优婆塞 诸有命终者

八万四千人 吾闻俱得道

成就须陀洹 不复墮恶趣

俱乘平正路 得道能救济

此等群生类 功德所扶持

智慧捨恩爱 惭愧离欺妄

于彼诸天众 梵童记如是

言得须陀洹 诸天皆欢喜

时。毗沙门王闻此偈已。欢喜而言。世尊出世说真实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于未来世。当复有佛说如是法。能使忉利诸天发欢喜心

时。梵童子告毗沙门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为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如来以方便力说善不善。具足说法而无所得。说空净法而有所得。此法微妙。犹如醍醐

时。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更为汝说。如来.至真善能分別说四念处。何谓为四。一者內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內身观已。生他身智。內观受已。生他受智。內观意已。生他意智。內观法已。生他法智。是为如来善能分別说四念处。复次。诸天。汝等善听。吾当更说。如来善能分別说七定具。何等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是为如来善能分別说七定具。复次。诸天。如来善能分別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別说四神足

又告诸天。过去诸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当来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现在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时。梵童子即自变化形为三十三身。与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见我神变力不。答曰。唯然已见。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无数变化

时。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独于我坐而说是语。而彼梵童一化身语。余化亦语。一化身默。余化亦默。时。彼梵童还摄神足。处帝释坐。告忉利天曰。我今当说。汝等善听。如来.至真自以己力开三径路。自致正觉。何谓为三。或有众生亲近贪欲。习不善行。彼人于后近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于是离欲捨不善行。得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捨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自以己力开初径路。成最正觉。又有众生多于瞋恚。不捨身.口.意恶业。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离身恶行.口.意恶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捨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二径路。又有众生愚冥无智。不识善恶。不能如实知苦.习.尽.道。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识善不善。能如实知苦.习.尽.道。捨不善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捨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三径路

时。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说此正法。毗沙门天王复为眷属说此正法。闍尼沙神复于佛前说是正法。世尊复为阿难说此正法。阿难复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正法

是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5章 小缘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清信园林鹿母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二婆罗门以坚固信往诣佛所。出家为道。一名婆悉吒。二名婆罗墮。尔时。世尊于静室出。在讲堂上彷徉经行。时。婆悉吒见佛经行。即寻速疾诣婆罗墮。而语之言。汝知不耶。如来今者出于静室。堂上经行。我等可共诣世尊所。傥闻如来有所言说。时。婆罗墮闻其语已。即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随佛经行

尔时。世尊告婆悉吒曰。汝等二人出婆罗门种。以信坚固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耶

答曰。如是

佛言。婆罗门。今在我法中出家为道。诸婆罗门得无嫌责汝耶

答曰。唯然。蒙佛大恩。出家修道。实自为彼诸婆罗门所见嫌责

佛言。彼以何事而嫌责汝

寻白佛言。彼言。我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从梵口生。于现法中得清净解。后亦清净。汝等何故捨清净种。入彼瞿昙异法中耶。世尊。彼见我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以如此言而呵责我

佛告婆悉吒。汝观诸人愚冥无识犹如禽獸。虛假自称。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从梵口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婆悉吒。今我无上正真道中不须种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须此。我法不尔。若有沙门.婆罗门。自恃种姓。怀憍慢心。于我法中终不得成无上证也。若能捨离种姓。除憍慢心。则于我法中得成道证。堪受正法。人恶下流。我法不尔

佛告婆悉吒。有四姓种。善恶居之。智者所举。智者所责。何谓为四。一者剎利种。二者婆罗门种。三者居士种。四者首陀罗种。婆悉吒。汝听剎利种中有杀生者。有盗窃者。有淫乱者。有欺妄者。有两舌者。有恶口者。有绮语者。有悭贪者。有嫉妒者。有邪见者。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亦皆如是。杂十恶行。婆悉吒。夫不善行有不善报。为黑冥行则有黑冥报。若使此报独在剎利.居士.首陀罗种。不在婆罗门种者。则婆罗门种应得自言。我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从梵口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若使行不善行有不善报。为黑冥行有黑冥报。必在婆罗门种.剎利.居士.首陀罗种者。则婆罗门不得独称。我种清净。最为第一

婆悉吒。若剎利种中有不杀者。有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悭贪.不嫉妒.不邪见。婆罗门种.居士.首陀罗种亦皆如是。同修十善。夫行善法必有善报。行清白行必有白报。若使此报独在婆罗门。不在剎利.居士.首陀罗者。则婆罗门种应得自言。我种清净。最为第一。若使四姓同有此报者。则婆罗门不得独称。我种清净。最为第一

佛告婆悉吒。今者现见婆罗门种。嫁娶产生。与世无异。而作詐称。我是梵种。从梵口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婆悉吒。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亦可自称。我是婆罗门种。亲从口生。从法化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所以者何。大梵名者即如来号。如来为世间眼。法为世间智。为世间法。为世间梵。为世间法轮。为世间甘露。为世间法主

婆悉吒。若剎利种中有笃信于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笃信于法。信如来法。微妙清净。现可修行。说无时节。示泥洹要。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教。笃信于僧。性善质直。道果成就。眷属成就。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谓众者。戒众成就。定众.慧众.解脫众.解脫知见众成就。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为如来弟子众也。可敬可尊。为世福田。应受人供。笃信于戒。圣戒具足。无有缺漏。无诸瑕隙。亦无點污。智者所称。具足善寂。婆悉吒。诸婆罗门种.居士.首陀罗种亦应如是笃信于佛。信法.信众。成就圣戒。婆悉吒。剎利种中亦有供养罗汉。恭敬礼拜者。婆罗门.居士.首陀罗亦皆供养罗汉。恭敬礼拜

佛告婆悉吒。今我亲族释种亦奉波斯匿王。宗事礼敬。波斯匿王复来供养礼敬于我。彼不念言。沙门瞿昙出于豪族。我姓卑下。沙门瞿昙出大财富.大威德家。我生下穷鄙陋小家故。致供养礼敬如来也。波斯匿王于法观法。明识真伪。故生净信。致敬如来耳

婆悉吒。今当为汝说四姓本缘。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虽来生此。犹以念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此住久。各自称言。众生。众生。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狀如酥蜜。彼初来天性轻易者。见此泉已。默自念言。此为何物。可试尝之。即內指泉中。而试尝之。如是再三。转觉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乐著。遂无厌足。其余众生复效食之。如是再三。复觉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转粗。肌肉坚[革*卬]。失天妙色。无复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转灭。天地大冥

婆悉吒。当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后。必有日月星像现于虛空。然后方有昼夜晦明.日月岁数。尔时。众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悅泽。好丑端正。于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忿诤。是时甘泉自然枯涸。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悅泽。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诤讼。是时地肥遂不复生

其后此地复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色转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悅泽。端正丑陋。迭相是非。遂生诤讼。地肥于是遂不复生。其后此地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于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视。渐有情欲。转相亲近。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即排擯驱遣出于人外。过三月已。然后还归

佛告婆悉吒。昔所非者。今以为是。时。彼众生习于非法。极情恣欲。无有时节。以惭愧故。遂造屋舍。世间于是始有房舍。习习非法。淫欲转增。便有胞胎。因不净生。世间胞胎始于是也。时。彼众生食自然粳米。随取随生。无可穷尽。时。彼众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于我劳勤。今欲并取。以终一日。即寻并取。于后等侶喚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并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随意。彼人复自念言。此人黠慧。能先储积。我今亦欲积粮。以供三日。其人即储三日余粮。有余众生复来语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积三日余粮。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复念。此人黠慧。先积余粮。以供三日。吾当效彼。积粮以供五日。即便往取

时。彼众生竞储积已。粳米荒秽。转生糠糩。刈已不生。时。彼众生见此不悅。遂成忧迷。各自念言。我本初生。以念为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世久住。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狀如酥蜜。香美可食。我等时共食之。食之转久。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悅泽。由是食故。使我等颜色有异。众生于是各怀是非。迭相憎嫉。是时甘泉自然枯竭。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美可食。时我曹等复取食之。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颜色悅泽。众生于是复怀是非。迭相憎嫉。是时地肥遂不复生。其后复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时我曹等复取食之。多食色粗。少食色悅。复生是非。共相憎嫉。是时地肥遂不复现。更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时我曹等复取食之。久住于世。其懈怠者。竞共储积。由是粳米荒秽。转生糠糩。刈已不生。今当如何。复自相谓言。当共分地。別立标帜。即寻分地。別立标帜

婆悉吒。犹此因缘。始有田地名生。彼时众生別封田地。各立疆畔。渐生盗心。窃他禾稼。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后。勿复尔也。其彼众生犹盗不已。其余众生复重呵责而犹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盗他物。其人复告。此人打我。时。彼众人见二人诤已。愁忧不悅。懊恼而言。众生转恶。世间乃有此不善。生秽恶不净。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烦恼苦报墮三恶道。由有田地致此诤讼。今者宁可立一人为主以治理之。可护者护。可责者责。众共减米。以供给之。使理诤讼

时。彼众中自选一人。形体长大。颜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语之言。汝今为我等作平等主。应护者护。应责者责。应遣者遣。当共集米。以相供给。时。彼一人闻众人言。即与为主。断理诤讼。众人即共集米供给。时。彼一人复以善言慰劳众人。众人闻已。皆大欢喜。皆共称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于是。世间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于是世间始有剎利名生

时。彼众中独有一人作如是念。家为大患。家为毒刺。我今宁可捨此居家。独在山林。闲静修道。即捨居家。入于山林。寂默思惟。至时持器入村乞食。众人见已。皆乐供养。欢喜称赞。善哉。此人能捨家居。独处山林。静默修道。捨离众恶。于是。世间始有婆罗门名生。彼婆罗门中有不乐闲静坐禅思惟者。便入人间。诵习为业。又自称言。我是不禅人。于是。世人称不禅婆罗门。由入人间故。名为人间婆罗门。于是。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有人好营居业。多积财宝。因是众人名为居士。彼众生中有多機巧。多所造作。于是世间始有首陀罗工巧之名

婆悉吒。今此世间有四种名。第五有沙门众名。所以然者。婆悉吒。剎利众中。或时有人自厌己法。剃除须发。而披法服。于是始有沙门名生。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或时有人自厌己法。剃除须发。法服修道。名为沙门。婆悉吒。剎利种中。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必受苦报。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必受苦报。婆悉吒。剎利种中。有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坏命终。必受乐报。婆罗门.居士.首陀罗种中。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坏命终。必受乐报。婆悉吒。剎利众中。身行二种。口.意行二种。身坏命终。受苦乐报。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身行二种。口.意行二种。身坏命终。受苦乐报

婆悉吒。剎利种中。有剃除须发。法服修道。修七觉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婆罗门.居士.首陀罗种中。有剃除须发。法服修道。修七觉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婆悉吒。此四种中皆出明行成就罗汉。于五种中为最第一

佛告婆悉吒。梵天王颂曰

生中剎利胜 能捨种姓去

明行成就者 世间最第一

佛告婆悉吒。此梵善说。非不善说。此梵善受。非不善受。我时即印可其言。所以者何。今我如来.至真亦说是义

生中剎利胜 能捨种姓去

明行成就者 世间最第一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婆悉吒.婆罗墮无漏心解脫。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6章 转轮圣王修行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罗醯搜人间遊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渐至摩楼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比丘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于是。比丘內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內外身身观。精勤无懈。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自炽燃。炽燃法。不他炽燃。自归依。归依于法。不他归依

如是行者。魔不能娆。功德日增。所以者何。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王名坚固念。剎利水浇头种。为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时。王自在以法治化。人中殊特。七宝具足。一者金轮宝。二者白象宝。三者绀马宝。四者神珠宝。五者玉女宝。六者居士宝。七者主兵宝。千子具足。勇健雄猛。能伏怨敌。不用兵杖。自然太平。坚固念王久治世已。时金轮宝即于虛空忽离本处。时典轮者速往白王。大王。当知今者轮宝离于本处。时。坚固王闻已念言。我曾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轮宝移者。王寿未几。我今已受人中福乐。宜更方便受天福乐。当立太子领四天下。別封一邑与下发师。命下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坚固念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为知不。吾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金轮离本处者。王寿未几。吾今已受人中福乐。当更方便迁受天福。今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以四天下委付于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是时。太子受王教已。时坚固念王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王出家过七日已。彼金轮宝忽然不现。其典轮者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王不悅。即往诣坚固念王所。到已白王。父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坚固念王报其子曰。汝勿怀忧以为不悅。此金轮宝者非汝父产。汝但勤行圣王正法。行正法已。于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彩女围绕。升正法殿上。金轮神宝自然当现。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

子白父王。转轮圣王正法云何。当云何行。王告子曰。当依于法。立法具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又当以法诲诸彩女。又当以法护视教诫诸王子.大臣.群僚.百官及诸人民.沙门.婆罗门。下至禽兽。皆当护视

又告子曰。又汝土境所有沙门.婆罗门履行清真。功德具足。精进不懈。去离憍慢。忍辱仁爱。闲独自修。独自止息。独到涅槃。自除贪欲。化彼除贪。自除瞋恚。化彼除瞋。自除愚痴。化彼除痴。于染不染。于恶不恶。于愚不愚。可著不著。可住不住。可居不居。身行质直。口言质直。意念质直。身行清净。口言清净。意念清净。正念清净。仁慧无厌。衣食知足。持钵乞食。以福众生。有如是人者。汝当数诣。随时咨问。凡所修行。何善何恶。云何为犯。云何非犯。何者可亲。何者不可亲。何者可作。何者不可作。施行何法。长夜受乐。汝咨问已。以意观察。宜行则行。宜捨则捨。国有孤老。当拯给之。贫穷困劣。有来取者。慎勿违逆。国有旧法。汝勿改易。此是转轮圣王所修行法。汝当奉行

佛告诸比丘。时。转轮圣王受父教已。如说修行。后于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高殿上。彩女围绕。自然轮宝忽然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时。转轮王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剎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宝殿上。彩女围绕。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今此轮现。将无是耶。今我宁可试此轮宝

时。转轮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复以右手摩扪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王即将四兵随从其后。金轮宝前有四神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趣王所。拜首白言。善来。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正。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当。时。转轮大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勿使偏枉。无令国內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时。诸小王闻此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国比。时。转轮王既随金轮。周行四海。以道开化。安慰民庶。已还本国。时。金轮宝在宮门上虛空中住。时转轮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金轮宝成就

其王久治世已。时金轮宝即于虛空忽离本处。其典轮者速往白王。大王。当知今者轮宝离于本处。时。王闻已即自念言。我曾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轮宝移者。王寿未几。我今已受人中福乐。宜更方便受天福乐。当立太子领四天下。別封一邑与下发师。令下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为知不。吾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金轮宝离本处者。王寿未几。吾今已受人中福乐。当设方便迁受天乐。今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四天下委付于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尔时。太子受王教已。王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时。王出家过七日已。其金轮宝忽然不现。典金轮者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王闻已。不以为忧。亦复不往问父王意。时。彼父王忽然命终

自此以前。六转轮王皆展转相承。以正法治。唯此一王自用治国。不承旧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訴。国土损减。人民凋落。时。有一婆罗门大臣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国土损减。人民凋落。转不如常。王今国內多有知识。聪慧博达。明于古今。备知先王治政之法。何不命集问其所知。彼自当答。时。王即召群臣。问其先王治政之道。时。诸智臣具以事答。王闻其言。即行旧政。以法护世。而由不能拯济孤老。施及下穷

时。国人民转至贫困。遂相侵夺。盗賊滋甚。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賊。愿王治之。王即问言。汝实为賊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餓。不能自存。故为賊耳。时。王即出库物以供给之。而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已后。勿复为賊。余人转闻有作賊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复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賊。愿王治之。王复问言。汝实为賊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餓。不能自存。故为賊耳。时。王复出库财以供给之。复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已后。勿复为賊

复有人闻有作賊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复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賊。愿王治之。王复问言。汝实为賊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餓。不能自存。故为賊耳。时王念言。先为賊者。吾见贫穷。给其财宝。谓当止息。而余人闻。转更相効。盗賊日滋。如是无已。我今宁可杻械其人。令于街巷。然后载之出城。刑于旷野。以诫后人耶

时。王即勅左右。使收繫之。声鼓唱令。遍诸街巷。讫已载之出城。刑于旷野。国人尽知彼为賊者。王所收繫。令于街巷。刑之旷野。时。人展转自相谓言。我等设为賊者。亦当如是。与彼无异。于是。国人为自防护。遂造兵杖.刀剑.弓矢。迭相残害。攻劫掠夺。自此王来始有贫穷。有贫穷已始有劫盗。有劫盗已始有兵杖。有兵杖已始有杀害。有杀害已则颜色憔悴。寿命短促。时。人正寿四万岁。其后转少。寿二万岁。然其众生有寿.有夭.有苦.有乐。彼有苦者。便生邪淫.贪取之心。多设方便。图谋他物。是时。众生贫穷劫盗。兵杖杀害。转转滋甚。人命转减。寿一万岁

一万岁时。众生复相劫盗。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賊。愿王治之。王问言。汝实作賊耶。答曰。我不作。便于众中故作妄语。时。彼众生以贫穷故便行劫盗。以劫盗故便有刀兵。以刀兵故便有杀害。以杀害故便有贪取.邪淫。以贪取.邪淫故便有妄语。有妄语故其寿转减。至于千岁。千岁之时。便有口三恶行始出于世。一者两舌。二者恶口。三者绮语。此三恶业展转炽盛。人寿稍减至五百岁。五百岁时。众生复有三恶行起。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此三恶业展转炽盛。人寿稍减。三百.二百。我今时人。乃至百岁。少出多减

如是展转。为恶不已。其寿稍减。当至十岁。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石蜜。诸甘美味不复闻名。粳粮.禾稻变成草莠。缯.絹.锦.绫.劫贝.白[疊*毛]。今世名服。时悉不现。织粗毛缕以为上衣。是时。此地多生荊棘。蚊.虻.蝇.虱.蛇.蚖.蜂.蛆。毒虫众多。金.银.瑠璃.珠玑.名宝。尽沒于地。遂有瓦石砂砾出于地上

当于尔时。众生之类永不复闻十善之名。但有十恶充满世间。是时。乃无善法之名。其人何由得修善行。是时。众生能为极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忠不义。叛逆无道者便得尊敬。如今能修善行。孝养父母。敬顺师长。忠信怀义。顺道修行者便得尊敬。尔时。众生多修十恶。多墮恶道。众生相见。常欲相杀。犹如猎师见于群鹿。时。此土地多有沟坑。溪涧深谷。土旷人稀。行来恐惧。尔时。当有刀兵劫起。手执草木。皆成戈矛。于七日中。展转相害

时。有智者远逃丛林。依倚坑坎。于七日中怀怖畏心。发慈善言。汝不害我。我不害汝。食草木子以存性命。过七日已。从山林出。时有存者。得共相见。欢喜庆贺言。汝不死耶。汝不死耶。犹如父母唯有一子。久別相见。欢喜无量。彼人如是各怀欢喜。迭相庆贺。然后推问其家。其家亲属死亡者众。复于七日中悲泣号咷。啼哭相向。过七日已。复于七日中共相庆贺。娛乐欢喜。寻自念言。吾等积恶弥广。故遭此难。亲族死亡。家属覆沒。今者宜当少共修善。宜修何善。当不杀生

尔时。众生尽怀慈心。不相残害。于是众生色寿转增。其十岁者寿二十岁。二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行。不相残害故。寿命延长至二十岁。今者宁可更增少善。当修何善。已不杀生。当不窃盗。已修不盗。则寿命延长至四十岁。四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邪淫。于是。其人尽不邪淫。寿命延长至八十岁

八十岁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何修。当不妄语。于是。其人尽不妄语。寿命延长至百六十。百六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我今宁可更增小善。何善可修。当不两舌。于是。其人尽不两舌。寿命延长至三百二十岁。三百二十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恶口。于是。其人尽不恶口。寿命延长至六百四十

六百四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绮语。于是。其人尽不绮语。寿命延长至二千岁。二千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悭贪。于是。其人尽不悭贪而行布施。寿命延长至五千岁。五千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嫉妒。慈心修善。于是。其人尽不嫉妒。慈心修善。寿命延长至于万岁

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行正见。不生顛倒。于是。其人尽行正见。不起顛倒。寿命延长至二万岁。二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灭三不善法。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于是。其人尽灭三不善法。寿命延长至四万岁。四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于是。其人即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寿命延长至八万岁

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荊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瑠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隣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如今如来十号具足。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亦如我今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彼当说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义味具足。净修梵行。如我今日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

彼时。有王名曰儴伽。剎利水浇头种转轮圣王。典四天下。以正法治。莫不靡伏。七宝具足。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王有千子。勇猛雄烈。能却外敌。四方敬顺。不加兵杖。自然太平。尔时。圣王建大宝幢。围十六寻。上高千寻。千种杂色严饰其幢。幢有百觚。觚有百枝。宝缕织成。众宝间廁。于是。圣王坏此幢已。以施沙门.婆罗门.国中贫者。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修无上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佛告诸比丘。汝等当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犹如诸王顺行转轮圣王旧法。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当修善法。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

云何比丘寿命延长。如是比丘修习欲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修精进定.意定.思惟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是为寿命延长。何谓比丘颜色增益。于是比丘戒律具足。成就威仪。见有小罪。生大怖畏。等学诸戒。周满备悉。是为比丘颜色增益。何谓比丘安隐快乐。于是比丘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行第一禅。除灭觉.观。內信欢悅。检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行第二禅。捨喜守护。专心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行第三禅。捨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行第四禅。是为比丘安隐快乐

何谓比丘财宝丰饶。于是比丘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娛乐。悲.喜.捨心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财宝丰饶。何谓比丘威力具足。于是比丘如实知苦圣谛。习.尽.道谛亦如实知。是为比丘威力具足

佛告比丘。我今遍观诸有力者无过魔力。然漏尽比丘力能胜彼。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7章 弊宿经

尔时。童女迦叶与五百比丘遊行拘萨罗国。渐诣斯波醯婆罗门村。时童女迦叶在斯波醯村北尸舍婆林止。时。有婆罗门名曰弊宿。止斯波醯村。此村丰乐。民人众多。树木繁茂。波斯匿王別封此村与婆罗门弊宿。以为梵分。弊宿婆罗门常怀异见。为人说言。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

时。斯波醯村人闻童女迦叶与五百比丘。从拘萨罗国渐至此尸舍婆林。自相谓言。此童女迦叶有大名闻。已得罗汉。耆旧长宿。多闻广博。聪明睿智。辩才应机。善于谈论。今得见者。不亦善哉。时。彼村人日日次第往诣迦叶。尔时。弊宿在高楼上。见其村人队队相随。不知所趣。即问左右持盖者言。彼人何故群队相随

侍者答曰。我闻童女迦叶将五百比丘遊拘萨罗国。至尸舍婆林。又闻其人有大名称。已得罗汉。耆旧长宿。多闻广博。聪明睿智。辩才应机。善于谈论。彼诸人等。群队相随。欲诣迦叶共相见耳

时。弊宿婆罗门即勅侍者。汝速往语诸人。且住。当共俱行。往与相见。所以者何。彼人愚惑。欺诳世间。说有他世。言有更生。言有善恶报。而实无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

时。使者受教已。即往语彼斯婆醯村人言。婆罗门语。汝等且住。当共俱诣。往与相见

村人答曰。善哉。善哉。若能来者。当共俱行

使还寻白。彼人已住。可行者行

时。婆罗门即下高楼。勅侍者严驾。与彼村人前后围绕。诣舍婆林。到已下车。步进诣迦叶所。问讯讫。一面坐。其彼村人婆罗门.居士。有礼拜迦叶然后坐者。有问讯已而坐者。有自称名已而坐者。有叉手已而坐者。有默而坐者。时。弊宿婆罗门语童女迦叶言。今我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听许不

迦叶报曰。随汝所问。闻已当知

婆罗门言。今我论者。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罪福报。汝论云何

迦叶答曰。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今上日月。为此世耶。为他世耶。为人.为天耶

婆罗门答曰。日月是他世。非此世也。是天。非人

迦叶答曰。以此可知。必有他世。亦有更生。有善恶报

婆罗门言。汝虽云有他世。有更生及善恶报。如我意者。皆悉无有

迦叶问曰。颇有因缘。可知无有他世。无有更生。无善恶报耶

婆罗门答曰。有缘

迦叶问曰。以何因缘。言无他世

婆罗门言。迦叶。我有亲族知识。遇患困病。我往问言。诸沙门.婆罗门各怀异见。言诸有杀生.盗窃.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者。身坏命终。皆入地狱。我初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见死已来还。说所墮处。若有人来说所墮处。我必信受。汝今是我所亲。十恶亦备。若如沙门语者。汝死必入大地狱中。今我相信。从汝取定。若审有地狱者。汝当还来。语我使知。然后当信。迦叶。彼命终已。至今不来。彼是我亲。不应欺我。许而不来。必无后世

迦叶报曰。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当为汝引喻解之。譬如盗賊。常怀奸詐。犯王禁法。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賊。愿王治之。王即勅左右。收系其人。遍令街巷。然后载之。出城付刑人者。时。左右人即将彼賊。付刑人者。彼賊以柔软言。语守卫者。汝可放我。见诸亲里。言语辞別。然后当还。云何。婆罗门。彼守卫者宁肯放不

婆罗门答曰。不可

迦叶又言。彼同人类。俱存现世。而犹不放。况汝所亲。十恶备足。身死命终。必入地狱。狱鬼无慈。又非其类。死生异世。彼若以软言求于狱鬼。汝暂放我。还到世间。见亲族言语辞別。然后当还。宁得放不

婆罗门答曰。不可

迦叶又言。以此相方。自足可知。何为守迷。自生邪见耶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谓有他世。我犹言无

迦叶复言。汝颇更有余缘。可知无他世耶

婆罗门报言。我更有余缘。知无他世

迦叶问曰。以何缘知

答曰。迦叶。我有亲族。遇患笃重。我往语言。诸沙门.婆罗门各怀异见。说有他世。言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者。身坏命终。皆生天上。我初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见死已来还。说所墮处。若有人来说所墮生。我必信耳。今汝是我所亲。十善亦备。若如沙门语者。汝今命终。必生天上。今我相信。从汝取定。若审有天报者。汝当必来语我使知。然后当信。迦叶。彼命终已。至今不来。彼是我亲。不应欺我。许而不来。必无他世

迦叶又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复为汝说喻。譬如有人。墮于深廁。身首沒溺。王勅左右。挽此人出。以竹为篦。三刮其身。澡豆净灰。次如洗之。后以香汤。沐浴其体。细末众香。坌其身上。勅除发师。净其须发。又勅左右。重将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汤。坌以香末。名衣上服。庄严其身。百味甘膳。以恣其口。将诣高堂。五欲娛乐。其人复能还入廁不

答曰。不能。彼处臭恶。何可还入

迦叶言。诸天亦尔。此阎浮利地。臭秽不净。诸天在上。去此百由旬。遙闻人臭。甚于廁溷。婆罗门。汝亲族知识。十善具足。然必生天。五欲自娛。快乐无极。宁当复肯还来。入此阎浮廁不

答曰。不也

迦叶又言。以此相方。自具可知。何为守迷。自生邪见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言有他世。我犹言无

迦叶复言。汝颇更有余缘。可知无他世耶

婆罗门报言。我更有余缘。知无他世

迦叶问曰。以何缘知

答曰。迦叶。我有亲族。遇患笃重。我往语言。沙门.婆罗门各怀异见。说有后世。言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者。身坏命终。皆生忉利天上。我亦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见死已来还。说所墮处。若有人来说所墮生。我必信耳。今汝是我所亲。五戒具足。身坏命终。必生忉利天上。令我相信。从汝取定。若审有天福者。汝当还来。语我使知。然后当信。迦叶。彼命终已。至今不来。彼是我亲。不应有欺。许而不来。必无他世

迦叶答言。此间百岁。正当忉利天上一日一夜耳。如是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彼天寿千岁。云何。婆罗门。汝亲族五戒具足。身坏命终。必生忉利天上。彼生天已。作是念言。我初生此。当二三日中。娛乐遊戏。然后来下报汝言。者。宁得见不

答曰。不也。我死久矣。何由相见

婆罗门言。我不信也。谁来告汝有忉利天。寿命如是

迦叶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更当为汝引喻。譬如有人。从生而盲。不识五色。青.黃.赤.白。粗.细.长.短。亦不见日.月.星象.丘陵.沟壑。有人问言。青.黃.赤.白五色云何。盲人答曰。无有五色。如是粗.细.长.短.日.月.星象.山陵.沟壑。皆言无有。云何。婆罗门。彼盲人言。是正答不

答曰。不也

所以者何。世间现有五色。青.黃.赤.白。粗.细.长.短。日.月.星象.山陵.沟壑。而彼言无。婆罗门。汝亦如是。忉利天寿。实有不虛。汝自不见。便言其无

婆罗门言。汝虽言有。我犹不信

迦叶又言。汝复作何缘。而知其无

答曰。迦叶。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将诣我所。语我言。此人为賊。唯愿治之。我答言。收缚此人。著大釜中。韦盖厚泥。使其牢密。勿令有泄。遣人围绕。以火煮之。我时欲观知其精神所出之处。将诸侍从。绕釜而观。都不见其神去来处。又发釜看。亦不见神有往来之处。以此缘故。知无他世

迦叶又言。我今问汝。若能答者随意报之。婆罗门。汝在高楼。息寢臥时。颇曾梦见山林.江河.园观.浴池.国邑.街巷不

答曰。梦见

又问。婆罗门。汝当梦时。居家眷属侍卫汝不

答曰。侍卫

又问。婆罗门。汝诸眷属见汝识神有出入不

答曰。不见

迦叶又言。汝今生存。识神出入。尚不可见。况于死者乎。汝不可以目前现事观于众生。婆罗门。有比丘初夜.后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专念道品。以三昧力。修净天眼。以天眼力。观于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寿命长短。颜色好丑。随行受报。善恶之趣。皆悉知见。汝不可以秽浊肉眼。不能澈见众生所趣。便言无也。婆罗门。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说有他世。知我所见。犹无有也

迦叶又言。汝颇更有因缘。知无他世耶

婆罗门言。有

迦叶言。以何缘知

婆罗门言。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将诣我所。语我言。此人为賊。唯愿治之。我勅左右收缚此人。生剥其皮。求其识神。而都不见。又勅左右脔割其肉。以求识神。又复不见。又勅左右截其筋.脉.骨间求神。又复不见。又勅左右打骨出髓。髓中求神。又复不见。迦叶。我以此缘。知无他世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复当为汝引喻。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一国坏。荒毀未复。时有商賈五百乘车经过其土。有一梵志奉事火神。常止一林。时。诸商人皆往投宿。清旦別去。时事火梵志作是念言。向诸商人宿此林中。今者已去。傥有遺漏可试往看。寻诣彼所。都无所见。唯有一小兒始年一岁。独在彼坐。梵志复念。我今何忍见此小兒于我前死。今者宁可将此小兒至吾所止。养活之耶。即抱小兒往所住处而养育之。其兒转大。至十余岁

时。此梵志以少因缘欲遊人间。语小兒曰。我有少缘。欲暂出行。汝善守护此火。慎勿使灭。若火灭者。当以钻钻木。取火燃之。具诫勅已。出林遊行。梵志去后。小兒贪戏。不数视火。火遂便灭。小兒戏还。见火已灭。懊恼而言。我所为非。我父去时。具约勅我。守护此火。慎勿令灭。而我贪戏。致使火灭。当如之何。彼时。小兒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复不能得。又复斩薪置于臼中。捣以求火。又不能得

尔时。梵志于人间还。诣彼林所。问小兒曰。吾先勅汝使守护火。火不灭耶。小兒对曰。我向出戏。不时护视。火今已灭。复问小兒。汝以何方便更求火耶。小兒报曰。火出于木。我以斧破木求火。不得火。复斩之令碎。置于臼中。杵捣求火。复不能得。时。彼梵志以钻钻木出火。积薪而燃。告小兒曰。夫欲求火。法应如此。不应破析杵碎而求

婆罗门。汝亦如是无有方便。皮剥死人而求识神。汝不可以目前现事观于众生。婆罗门。有比丘初夜后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专念道品。以三昧力。修净天眼。以天眼力。观于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寿命长短。颜色好丑。随行受报。善恶之趣。皆悉知见。汝不可以秽浊肉眼。不能澈见众生所趣。便言无也。婆罗门。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说有他世。如我所见。犹无有也

迦叶复言。汝颇更有因缘。知无他世耶

婆罗门言。有

迦叶言。以何缘知

婆罗门言。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将诣我所。语我言。此人为賊。唯愿治之。我勅左右。将此人以称称之。侍者受命。即以称称。又告侍者。汝将此人安徐杀之。勿损皮肉。即受我教。杀之无损。我复勅左右。更重称之。乃重于本。迦叶。生称彼人。识神犹在。颜色悅豫。犹能言语。其身乃轻。死已重称。识神已灭。无有颜色。不能语言。其身更重。我以此缘。知无他世

迦叶语婆罗门。吾今问汝。随意答我。如人称铁。先冷称已。然后热称。何有光色柔软而轻。何无光色坚[革*卬]而重

婆罗门言。熟铁有色。柔软而轻。冷铁无色。刚强而重

迦叶语言。人亦如是。生有颜色。柔软而轻。死无颜色。刚强而重。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说有他世。如我所见。必无有也

迦叶言。汝复有何缘。知无他世

婆罗门答言。我有亲族。遇患笃重。时。我到彼语言。扶此病人。令右胁臥。视瞻.屈伸.言语如常。又使左臥。反覆宛转。屈伸.视瞻.言语如常。寻即命终。吾复使人扶转。左臥右臥。反覆谛观。不复屈伸.视瞻.言语。吾以是知。必无他世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当为汝引喻。昔有一国不闻贝声。时有一人善能吹贝。往到彼国。入一村中。执贝三吹。然后置地。时。村人男女闻声惊动。皆就往问。此是何声。哀和清澈乃如是耶。彼人指贝曰。此物声也。时。彼村人以手触贝曰。汝可作声。汝可作声。贝都不鸣。其主即取贝三吹置地。时。村人言。向者。美声非是贝力。有手有口。有气吹之。然后乃鸣。人亦如是。有寿有识。有息出入。则能屈伸.视瞻.语言。无寿无识。无出入息。则无屈伸.视瞻.语言

又语婆罗门。汝今宜捨此恶邪见。勿为长夜自增苦恼

婆罗门言。我不能捨。所以然者。我自生来长夜讽诵。习习坚固。何可捨耶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更为汝引喻。乃往久远有一国土。其土边疆。人民荒坏。彼国有二人。一智一愚。自相谓言。我是汝亲。共汝出城。採侶求财。即寻相随。诣一空聚。见地有麻,即语愚者。共取持归。时。彼二人各取一担。复过前村。见有麻缕。其一智者言。麻缕成功。轻细可取。其一人言。我已取麻。系缚牢固。不能捨也。其一智者即取麻缕。重担而去。复共前进。见有麻布。其一智者言。麻布成功。轻细可取。彼一人言。我以取麻。系缚牢固。不能复捨。其一智者即捨麻缕取布自重。复共前行。见有劫贝。其一智者言。劫贝价贵。轻细可取。彼一人言。我已取麻。系缚牢固。齐来道远。不能捨也。时。一智者即捨麻布而取劫贝

如是前行。见劫贝缕。次见白疊。次见白铜。次见白银。次见黃金。其一智者言。若无金者。当取白银。若无白银。当取白铜。乃至麻缕。若无麻缕。当取麻耳。今者此村大有黃金。集宝之上。汝宜捨麻。我当捨银。共取黃金。自重而归。彼一人言。我取此麻。系缚牢固。齐来道远。不能捨也。汝欲取者。自随汝意。其一智者捨银取金。重担而归其家。亲族遙见彼人大得金宝。欢喜奉迎。时。得金者见亲族迎。复大欢喜。其无智人负麻而归居家。亲族见之。不悅亦不起迎。其负麻者倍增忧愧。婆罗门。汝今宜捨恶习邪见。勿为长夜自增苦恼。如负麻人执意坚固。不取金宝。负麻而归。空自疲劳。亲族不悅。长夜贫穷。自增忧苦也

婆罗门言。我终不能捨此见也。所以者何。我以此见多所教授。多所饶益。四方诸王皆闻我名。亦尽知我是断灭学者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更为汝引喻。乃往久远有一国土。其土边疆。人民荒坏。时有商人。有千乘车。经过其土。水谷.薪草不自供足。时商主念言。我等伴多。水谷.薪草不自供足。今者宁可分为二分。其一分者于前发引。其前发导师见有一人。身体粗大。目赤面黑。泥涂其身。遙见远来。即问。汝从何来。报言。我从前村来。又问彼言。汝所来处。多有水谷.薪草不耶。其人报言。我所来处。丰有水谷。薪草无乏。我于中路逢天暴雨。其处多水。亦丰薪草。又语商主。汝曹车上若有谷草。尽可捐弃。彼自丰有。不须重车

时。彼商主语众商言。吾向前行。见有一人。目赤面黑。泥涂其身。我遙问言。汝从何来。即答我言。我从前村来。我寻复问。汝所来处。丰有水谷.薪草不也。答我言。彼大丰耳。又语我言。向于中路。逢天暴雨。此处多水。又丰薪草。复语我言。君等车上若有谷草。尽可捐弃。彼自丰有。不须重车。汝等宜各弃诸谷草。轻车速进。即如其言。各共捐弃谷草。轻车速进

如是一日不见水草。二日.三日。乃至七日。又复不见。时。商人穷于旷泽。为鬼所食。其后一部。次复进路。商主时前复见一人。目赤面黑。泥涂其身。遙见问言。汝从何来。彼人答言。从前村来。又问。汝所来处。丰有水谷.薪草不耶。彼人答曰。大丰有耳。又语商主。吾于中路。逢天暴雨。其处多水。亦丰薪草。又语商主。君等车上若有谷草。便可捐弃。彼自丰有。不须重车

时。商主还语诸商人言。吾向前行。见有一人。道如此事。君等车上若有谷草。可尽捐弃。彼自丰有。不须重车。时。商主言。汝等谷草慎勿捐弃。须得新者然后当弃。所以者何。新陳相接。然后当得度此旷野时。彼商人重车而行。如是一日不见水草。二日.三日至于七日。又亦不见。但见前人为鬼所食。骸骨狼藉

婆罗门。彼赤眼黑面者。是罗剎鬼也。诸有随汝教者。长夜受苦。亦当如彼。前部商人无智慧故。随导师语。自沒其身。婆罗门。诸有沙门.婆罗门。精进智慧。有所言说。承用其教者。则长夜获安。如彼后部商人有智慧故。得免危难。婆罗门。汝今宁可捨此恶见。勿为长夜自增苦恼

婆罗门言。我终不能捨所见也。设有人来强谏我者。生我忿耳。终不捨见

迦叶又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复为汝引喻。乃昔久远有一国土。其土边疆。人民荒坏。时有一人。好喜养猪。诣他空村。见有干粪。寻自念言。此处饶粪。我猪豚饥。今当取草裹此干粪。头戴而归。即寻取草。裹粪而戴。于其中路。逢天大雨。粪汁流下。至于足跟。众人见已。皆言。狂人。粪除臭处。正使天晴。尚不应戴。况于雨中戴之而行。其人方怒。逆骂詈言。汝等自痴。不知我家猪豚饥饿。汝若知者。不言我痴。婆罗门。汝今宁可捨此恶见。勿守迷惑。长夜受苦。如彼痴子戴粪而行。众人诃谏。逆更瞋骂。谓他不知

婆罗门语迦叶言。汝等若谓行善生天。死胜生者。汝等则当以刀自刎。饮毒而死。或五缚其身。自投高岸。而今贪生不能自杀者。则知死不胜生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更为汝引喻。昔者。此斯波醯村有一梵志。耆旧长宿。年百二十。彼有二妻。一先有子。一始有娠。时。彼梵志未久命终。其大母子语小母言。所有财宝。尽应与我。汝无分也。时小母言。汝为小待。须我分娠。若生男者。应有财分。若生女者。汝自嫁娶。当得财物。彼子殷勤再三索财。小母答如初。其子又逼不已。时彼小母即以利刀自决其腹。知为男女

语婆罗门言。母今自杀。复害胎子。汝婆罗门。亦复如是。既自杀身。复欲杀人。若沙门.婆罗门。精勤修善。戒德具足。久存世者。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吾今末后为汝引喻。当使汝知恶见之殃。昔者。此斯波醯村有二伎人。善于弄丸。二人角伎。一人得胜。时。不如者语胜者言。今日且停。明当更共试。其不如者即归家中。取其戏丸。涂以毒药。暴之使干。明持此丸诣胜者所。语言。更可角伎。即前共戏。先以毒丸授彼胜者。胜者即吞。其不如者复授毒丸。得已随吞。其毒转行。举身战动。时。不如者以偈骂曰

吾以药涂丸而汝吞不觉

小伎汝为吞久后自当知

迦叶语婆罗门言。汝今当速捨此恶见。勿为专迷。自增苦毒。如彼伎人。吞毒不觉

时。婆罗门白迦叶言。尊者初设月喻。我时已解。所以往返。不时受者。欲见迦叶辩才智慧。生牢固信耳。我今信受。归依迦叶

迦叶报言。汝勿归我。如我所归无上尊者。汝当归依

婆罗门言。不审所归无上尊者。今为所在

迦叶报言。今我师世尊。灭度未久

婆罗门言。世尊若在。不避远近。其当亲见。归依礼拜。今闻迦叶言。如来灭度。今即归依灭度如来及法.众僧。迦叶。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我今当为一切大施

迦叶语言。若汝宰杀众生。挝打僮仆。而为会者。此非净福。又如磽确薄地。多生荊棘。于中种植。必无所获。汝若宰杀众生。挝打僮仆。而为大会。施邪见众。此非净福。若汝大施。不害众生。不以杖楚加于僮仆。欢喜设会。施清净众。则获大福。犹如良田。随时种植。必获果实

迦叶。自今已后。常净施众僧。不令断绝

时。有一年少梵志。名曰摩头在弊宿后立。弊宿顾语曰。吾欲设一切大施。汝当为我经营处分

时。年少梵志闻弊宿语已。即为经营。为大施已。而作是言。愿使弊宿今世.后世不获福报

时。弊宿闻彼梵志经营施已。有如是言。愿使弊宿今世.后世不获果报。即命梵志而告之曰。汝当有是言耶

答曰。如是。实有是言。所以然者。今所设食。粗涩弊恶。以此施僧。若以示王。王尚不能以手暂向。况当食之。现在所设。不可喜乐。何由后世得净果报。王施僧衣纯以麻布。若以示王。王尚不能以足暂向。况能自著。现在所施。不可喜乐。何由后世得净果报

时。婆罗门又告梵志。自今已后。汝以我所食.我所著衣以施众僧

时。梵志即承教旨。以王所食.王所著衣供养众僧。时。婆罗门设此净施。身坏命终。生一下劣天中。梵志经营会者。身坏命终。生忉利天

尔时。弊宿婆罗门.年少梵志及斯婆醯婆罗门.居士等。闻童女迦叶所说。欢喜奉行

第08章 散陀那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毗诃罗山七叶树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王舍城有一居士。名散陀那。好行遊观。日日出城。至世尊所。时。彼居士仰观日时。默自念言。今往觐佛。非是时也。今者世尊必在静室三昧思惟。诸比丘众亦当禅静。我今宁可往诣乌暂婆利梵志女林中。须日时到。当诣世尊。礼敬问讯。并诣诸比丘所。致敬问讯

时。梵志女林中有一梵志。名尼俱陀。与五百梵志子俱止彼林。时。诸梵志众聚一处。高声大论。俱说遮道浊乱之言。以此终日。或论国事。或论战斗兵杖之事。或论国家义和之事。或论大臣及庶民事。或论车马遊园林事。或论坐席.衣服.饮食.妇女之事。或论山海龟鳖之事。但说如是遮道之论。以此终日

时。彼梵志遙见散陀那居士来。即勅其众。令皆静默。所以然者。彼沙门瞿昙弟子今从外来。沙门瞿昙白衣弟子中。此为最上。彼必来此。汝宜静默。时。诸梵志各自默然

散陀那居士至梵志所。问讯已。一面坐。语梵志曰。我师世尊常乐闲静。不好愦闹。不如汝等与诸弟子处在人中。高声大论。但说遮道无益之言

梵志又语居士言。沙门瞿昙颇曾与人共言论不。众人何由得知沙门有大智慧。汝师常好独处边地。犹如瞎牛食草。偏逐所见。汝师瞿昙亦复如是。偏好独见。乐无人处。汝师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彼常自言有大智慧。我以一言穷彼。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

尔时。世尊在闲静室。以天耳闻梵志居士有如是论。即出七叶树窟。诣乌暂婆利梵志女林。时。彼梵志遙见佛来。勅诸弟子。汝等皆默。瞿昙沙门欲来至此。汝等慎勿起迎.恭敬礼拜。亦勿请坐。取一別座。与之令坐。彼既坐已。卿等当问。沙门瞿昙。汝从本来。以何法教训于弟子。得安隐定。净修梵行

尔时。世尊渐至彼园。时彼梵志不觉自起。渐迎世尊。而作是言。善来。瞿昙。善来。沙门。久不相见。今以何缘而来至此。可前小坐。尔时。世尊即就其座。嬉怡而笑。默自念言。此诸愚人不能自专。先立要令。竟不能全。所以然者。是佛神力令彼恶心自然败坏

时。散陀那居士礼世尊足。于一面坐。尼俱陀梵志问讯佛已。亦一面坐。而白佛言。沙门瞿昙。从本以来。以何法教训诲弟子。得安隐定。净修梵行

世尊告曰。且止。梵志。吾法深广。从本以来。诲诸弟子。得安隐处。净修梵行。非汝所及

又告梵志。正使汝师及汝弟子所行道法。有净不净。我尽能说

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各举声。自相谓言。汝瞿昙沙门有大威势。有大神力。他问己义。乃开他义

时。尼俱陀梵志白佛言。善哉。瞿昙。愿分別之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梵志答言。愿乐欲闻

佛告梵志。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瓨食。不受盂食。不受两壁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盂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姙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受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汁。或食麻米。或食[禾*兼]稻。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食自落果

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头发。或被毛編。或著冢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发留髦须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臥果瓜上者。或有裸形臥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净法不

梵志答曰。此法净。非不净也

佛告梵志。汝谓为净。吾当于汝净法中说有垢秽

梵志曰。善哉。瞿昙。便可说之。愿乐欲闻

佛告梵志。彼苦行者。常自計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即垢秽。彼苦行者。得供养已。乐著坚固。爱染不捨。不晓远离。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遙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臥。是为垢秽

彼苦行者。闻他正义。不肯印可。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恡而不答。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诃止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物。就呵责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有不净食。不肯施人。若有净食。贪著自食。不见己过。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自称己善。毀訾他人。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为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颠倒。是为垢秽

彼苦行者。懈墮憙忘。不习禅定。无有智慧。犹如禽兽。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贵高。憍慢.增上慢。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无有信义。亦无反复。不持净戒。不能精勤受人训诲。常与恶人以为伴党。为恶不已。是为垢秽。彼苦行者。多怀瞋恨。好为巧伪。自怙己见。求人长短。恒怀邪见。与边见俱。是为垢秽。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净不邪

答曰。是不净。非是净也

佛言。今当于汝垢秽法中。更说清净无垢秽法

梵志言。唯愿说之

佛言。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得供养已。心不贪著。晓了远离。知出要法。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禅有常法。有人.无人。不以为异。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闻他正义。欢喜印可。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欢喜解说。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代其欢喜而不呵止。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不呵责之。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有不净食。心不恡惜。若有净食。则不染著。能见己过。知出要法。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自称誉。不毀他人。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习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兽。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为高贵.憍慢.自大。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怀瞋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亦无边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云何。梵志。如是苦行。为是清净离垢法耶

答曰。如是。实是清净离垢法也

梵志白佛言。齐有此苦行。名为第一.坚固行耶

佛言。未也。始是皮耳

梵志言。愿说树节

佛告梵志。汝当善听。吾今当说

梵志言唯然。愿乐欲闻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杀生。不教人杀。自不偷盗。不教人盗。自不邪淫。不教人淫。自不妄语。亦不教人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捨心。亦复如是。齐此苦行。名为树节

梵志白佛言。愿说苦行坚固之义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捨心。亦复如是。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见知。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所受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是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无坏

梵志白佛言。云何为第一

佛言。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捨心。亦复如是。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知见。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饮食.寿命。如是所经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彼天眼净观众生类。死此生彼。颜色好丑.善恶所趣。随行所墮。尽见尽知。又知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謗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墮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謗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净。观见众生。乃至随行所墮。无不见知。是为苦行第一胜也

佛告梵志。于此法中复有胜者。我常以此法化诸声闻。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大举声。自相谓言。今观世尊为最尊上。我师不及

时。彼散陀那居士语梵志曰。汝向自言。瞿昙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世尊今来。汝何不称。又汝向言。当以一言穷彼瞿昙。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汝今何不以汝一言穷如来耶

佛问梵志。汝忆先时有是言不

答曰。实有

佛告梵志。汝豈不从先宿梵志闻诸佛.如来独处山林。乐闲静处。如我今日乐于闲居。不如汝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梵志曰。闻过去诸佛乐于闲静。独处山林。如今世尊。不如我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佛告梵志。汝豈不念。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

时。彼梵志即从座起。头面作礼。手扪佛足。自称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归。礼世尊足

佛告梵志。止。止。且住。使汝心解。便为礼敬

时。彼梵志重礼佛足。在一面坐

佛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利养而说法耶。勿起是心。若有利养。尽以施汝。吾所说法。微妙第一。为灭不善。增益善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名称。为尊重故。为导首故。为眷属故。为大众故。而说法耶。勿起此心。今汝眷属尽属于汝。我所说法。为灭不善。增长善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以汝置不善聚.黑冥聚中耶。勿生是心。诸不善聚及黑冥聚汝但捨去。吾自为汝说善净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黜汝于善法聚.清白聚耶。勿起是心。汝但于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为汝说善净法。灭不善行。增益善法

尔时。五百梵志弟子皆端心正意。听佛所说。时。魔波旬作此念言。此五百梵志弟子端心正意。从佛听法。我今宁可往坏其意。尔时。恶魔即以己力坏乱其意。尔时。世尊告散陀那曰。此五百梵志子端心正意。从我听法。天魔波旬坏乱其意。今吾欲还。汝可俱去。尔时。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虛而归

时。散陀那居士.俱陀梵志及五百梵志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9章 众集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于末罗遊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渐至波婆城闍头菴婆园

尔时。世尊以十五日月满时。于露地坐。诸比丘僧前后围绕。世尊于夜多说法已。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共精勤。捐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暂止息。汝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对曰。唯然。当如圣教

尔时。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累足而臥

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干子命终未久。其后弟子分为二部。常共诤讼相求长短。迭相骂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汝不知此。汝在邪见。我在正法。言语错乱。无有前后。自称己言。以为真正。我所言胜。汝所言负。我今能为谈论之主。汝有所问。可来问我

诸比丘。时。国人民奉尼干者。厌患此辈斗讼之声。皆由其法不真正故。法不真正无由出要。譬如杇塔不可复圬此非三耶三佛所说。诸比丘。唯我释迦无上尊法。最为真正可得出要。譬如新塔易可严饰。此是三耶三佛之所说也。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诸比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如来所说复有一法。一切众生皆由行往。是为一法如来所说。当共集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为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二正法。一名。二色。复有二法。一痴。二爱。复有二法。有见.无见。复有二法。一无惭。二无愧。复有二法。一有惭。二有愧。复有二法。一尽智。二无生智。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欲爱。一者净妙色。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瞋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一者学解脫。二者无学解脫。复有二法。二因二缘。一者有为界。二者无为界。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三正法。谓三不善根。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复有三法。谓三善根。一者不贪。二者不恚。三者不痴。复有三法。谓三不善行。一者不善身行。二者不善口行。三者不善意行。复有三法。谓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复有三法。谓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复有三法。谓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复有三法。谓三不善想。欲想.瞋想.害想。复有三法。谓三善想。无欲想.无瞋想.无害想。复有三法。谓三不善思。欲思.恚思.害思。复有三法。谓三善思。无欲思.无恚思.无害思

复有三法。谓三福业。施业.平等业.思惟业。复有三法。谓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复有三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复有三法。谓三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复有三法。谓三火。欲火.恚火.愚痴火。复有三法。谓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复有三法。谓三增盛。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复有三法。谓三界。欲界.恚界.害界。复有三法。谓三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复有三法。谓三界。色界.无色界.尽界。复有三法。谓三聚。戒聚.定聚.慧聚。复有三法。谓三戒。增盛戒.增盛意.增盛慧

复有三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复有三法。谓三相。止息相.精勤相.捨相。复有三法。谓三明。自识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尽智明。复有三法。谓三变化。一者神足变化。二者知他心随意说法。三者教诫。复有三法。谓三欲生本。一者由现欲生人天。二者由化欲生化自在天。三者由他化欲生他化自在天。复有三法。谓三乐生。一者众生自然成办。生欢乐心。如梵光音天初始生时。二者有众生以念为乐。自唱善哉。如光音天。三者得止息乐。如遍净天

复有三法。谓三苦。行苦.苦苦.变易苦。复有三法。谓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复有三法。谓三堂。贤圣堂.天堂.梵堂。复有三法。谓三发。见发.闻发.疑发。复有三法。谓三论。过去有如此事。有如是论。未来有如此事。有如是论。现在有如此事。有如是论。复有三法。谓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复有三法。谓三忧。身忧.口忧.意忧。复有三法。谓三长老。年耆长老.法长老.作长老。复有三法。谓三眼。肉眼.天眼.慧眼。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四正法。谓口四恶行。一者妄语。二者两舌。三者恶口。四者绮语。复有四法。谓口四善行。一者实语。二者软语。三者不绮语。四者不两舌

复有四法。谓四不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复有四法。谓四圣语。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觉则言觉。知则言知。复有四法。谓四种食。摶食.触食.念食.识食。复有四法。谓四受。有现作苦行后受苦报。有现作苦行后受乐报。有现作乐行后受苦报。有现作乐行后受乐报。复有四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复有四法。谓四缚。贪欲身缚.瞋恚身缚.戒盗身缚.我见身缚

复有四法。谓四刺。欲刺.恚刺.见刺.慢刺。复有四法。谓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复有四法。谓四念处。于是。比丘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复有四法。谓四意断。于是。比丘未起恶法。方便使不起。已起恶法。方便使灭。未起善法。方便使起。已起善法。方便思惟。使其增广

复有四法。谓四神足。于是。比丘思惟欲定灭行成就。精进定.意定.思惟定。亦复如是。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內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捨.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捨.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捨.念.清净。入第四禅。复有四法。谓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复有四法。谓四无色定。于是。比丘越一切色想。先尽瞋恚想。不念异想。思惟无量空处。捨空处已入识处。捨识处已入不用处。捨不用处已入有想无想处

复有四法。谓四法足。不贪法足.不瞋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复有四法。谓四贤圣族。于是。比丘衣服知足。得好不喜。遇恶不忧。不染不著。知所禁忌。知出要路。于此法中精勤不懈。成办其事。无阙无减。亦能教人成办此事。是为第一知足住贤圣族。从本至今。未常恼乱。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及世间人。无能毀骂。饭食.床臥具.病瘦醫药。皆悉知足。亦复如是。复有四法。谓四摄法。惠施.爱语.利人.等利。复有四法。谓四须陀洹支。比丘于佛得无坏信。于法.于僧.于戒得无坏信。复有四法。谓四受证。见色受证.身受灭证.念宿命证.知漏尽证。复有四法。谓四道。苦迟得.苦速得.乐迟得.乐速得

复有四法。谓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复有四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复有四法。谓四处。实处.施处.智处.止息处。复有四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复有四法。谓四辩才。法辩.义辩.詞辩.应辩。复有四法。谓四识住处。色识住.缘色.住色。与爱俱增长。受.想.行识中亦如是住。复有四法。谓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复有四法。谓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

复有四法。谓四净。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复有四法。谓四知。可受知受.可行知行.可乐知乐.可捨知捨。复有四法。谓四威仪。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臥知臥。复有四法。谓四思惟。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复有四法。谓四记论。决定记论。分別记论.詰问记论.止住记论。复有四法。谓佛四不护法。如来身行清净。无有阙漏。可自防护。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亦复如是。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又。诸比丘。如来说五正法。谓五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复有五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复有五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复有五法。谓五下结。身见结.戒盗结.疑结.贪欲结.瞋恚结。复有五法。谓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复有五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复有五法。谓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复有五法。谓灭尽枝。一者比丘信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俱具。二者比丘无病。身常安穩。三者质直无有谀谄。能如是者。如来则示涅槃径路。四者自专其心。使不错乱。昔所讽诵。忆持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复有五法。谓五发。非时发.虛发.非义发.虛言发.无慈发。复有五法。谓五善发。时发.实发.义发.和言发.慈心发。复有五法。谓五憎嫉。住处憎嫉.檀越憎嫉.利养憎嫉.色憎嫉.法憎嫉

复有五法。谓五趣解脫。一者身不净想。二者食不净想。三者一切行无常想。四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者死想。复有五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动。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彼所因欲起诸漏缠。亦尽捨灭而得解脫。是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

复有五法。谓五喜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静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何谓五。于是。比丘闻如来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法。思惟观察。分別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实知见。是为初解脫入。于是。比丘闻法喜已。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惟分別。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复有五法。谓五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又。诸比丘。如来说六正法。谓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复有六法。谓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复有六法。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复有六法。谓六触身。眼触身。耳.鼻.舌.身.意触身。复有六法。谓六受身。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复有六法。谓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复有六法。谓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复有六法。谓六爱身。色爱身。声.香.味.触.法爱身。复有六法。六净本。若比丘好瞋不捨。不敬如来。亦不敬法。亦不敬众。于戒穿漏。染污不净。好于众中多生诤讼。人所憎恶。娆乱净众。天.人不安。诸比丘。汝等当自內观。设有瞋恨。如彼娆乱者。当集和合众。广设方便。拔此诤本。汝等又当专念自观。若结恨已灭。当更方便。遮止其心。勿复使起。诸比丘。狠戾不谛.悭恡嫉妒.巧伪虛妄.自因己见.谬受不捨.迷于邪见.与边见俱。亦复如是。复有六法。谓六界。地界.火界.水界.风界.空界.识界。复有六法。谓六察行。眼察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察法

复有六法。谓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余比丘语言。汝勿作此言。勿謗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脫。更生瞋恚想。无有是处。佛言。除瞋恚已。然后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脫。生憎嫉心。行喜解脫。生忧恼心。行捨解脫。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亦复如是。复有六法。谓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复有六法。谓六思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七正法。谓七非法。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智。复有七法。谓七正法。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精进.总持.多智。复有七法。谓七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识处住.不用处住

复有七法。谓七勤法。一者比丘勤于戒行。二者勤灭贪欲。三者勤破邪见。四者勤于多闻。五者勤于精进。六者勤于正念。七者勤于禅定。复有七法。谓七想。不净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复有七法。谓七三昧具。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复有七法。谓七觉意。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八正法。谓世八法。利.衰.毀.誉.称.譏.苦.乐。复有八法。谓八解脫。色观色。一解脫。內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脫。净解脫。三解脫。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解脫。四解脫。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脫。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脫。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脫。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脫。复有八法。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复有八法。谓八人。须陀洹向.须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罗汉向.阿罗汉。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九正法。所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复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十正法。所谓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定.正智.正解脫。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尔时。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说。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第10章 十上经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住瞻婆伽伽池侧。于此,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尊者舍利弗:“友!”尊者舍利弗如是曰:

十上法我当说

为涅槃之逮得

为作苦之边际

一切系解脱法

友!一法是应多所作,一法是应当修,一法是应偏知,一法是应断,一法是舍分,一法是胜分,一法是难解,一法是应胜知,一法是应作证。

1. 云何一法应多所作? 谓:于诸善法中不放逸,此一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一法是应当修? 谓:可意俱行之身念,此一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一法是应偏知?谓:有漏有取之解,此一法是应令偏知。

4. 云何一法是应断?谓:有我之慢,此一法是应令断。

5. 云何一法是舍分?谓:不正思惟,此一法是有舍分。

6. 云何一法是胜分? 谓:正思惟,此一法是胜分。

7. 云何一法是难解?谓:无间心定,此一法是难解。

8. 云何一法是应令生?谓:不动之智,此一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一法是应胜知?谓:一切有情是依食而住,此一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一法是应作证?谓:不动心解脱,此一法是应作证。

. 此等之十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二法是应多所作,二法是应当修,二法是应偏知,二法是应断,二法是有舍分,二法是有胜分,二法是难解,二法是应胜知,二法是应作证。

1. 云何二法是应多所作?谓:念与正知,此等二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二法是应当修?谓:止与观,此等二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二法是应偏知?谓:名与色,此等二法是应偏知。

4. 云何二法是应断?谓:无明与有爱,此等二法是应断。

5. 云何二法是舍分?谓:恶言与恶友,此等二法是有舍分。

6. 云何二法是胜分?谓:善言与善友,此等二法是有胜分。

7. 云何二法是难解?谓:诸有情染因及缘,与诸有情之清净因及缘,此等二法是难解。

8. 云何二法是应令生?谓:尽智与无生智,此等二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二法是应胜知?谓:二界,即无界与无为界,此等二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二法是应作证?谓:明与解,此等二法是应作证。

. 此等二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无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三法是应多所作,三法是应当修……乃至……三法是应作证。

1. 云何三法是应多所作?谓:与善士交友,正法之听闻,法随法行。此等三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三法是应当修,谓:三定。即: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此等之三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三法是应偏知?谓:三受。即: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等三法是应偏知。

4. 云何三法是应断?谓:三爱。即:欲爱,有爱,无有爱。此等三法是应断。

5. 云何三法是有舍分?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此等三法是舍分。

6. 云何三法是胜分?谓:三善根。即: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此等三法是胜分。

7. 云何三法是难解?谓:三出离界。即出离欲界,出离色界,出离无色界,而彼有、有为、有缘、缘生者,由此出离、灭。此等三法是难解。

8. 云何三法是应令生?谓:三智。即: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也,此等三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三法是应胜知?谓: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此等三法应胜知。

10. 云何三法是应作证?谓:三明。即:随念宿世智明,对诸有情之生死智明,对诸漏尽之智明。

此等三法是应作证。 此等三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四法是应多所作,四法是应当修……乃至……四法是应作证。

1. 云何四法是应多所作?谓:四轮。即:住于中国,亲近善士,有自正愿,及于宿有所作福。此等四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四法是应当修?谓:四念处。即:友!于此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以断世间之贪、爱,……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以断世间之贪、忧。此等四法是应当修。

3. 云何四法是应偏知?谓:四食。即若粗若细之段食,第二是触食,第三是意思食,第四是识食。此等四法是应偏知。

4. 云何四法是应断?谓:四瀑流。即: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此等四法是应断。

5. 云何四法是有舍分?谓: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也。此等四法是舍分。

6. 云何四法是有胜分?谓:四离轭。欲扼之离轭,有辄之离轭,见轭之离轭,无明辄之离轭。此等四法是有胜分。

7. 云何四法是难解?谓:四定。即:舍分定,止分定,胜分定,决择分定。此等四法是难解。

8. 云何四法是应令生?谓:四智。即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此等四法是应令生。

9. 云何四法是应胜知? 谓:四圣谛。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趣苦灭道圣谛。此等四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四法应作证? 谓:四沙门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此等四法是应作证。

此等四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一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

五法是应多所作,五法是应当修……乃至……五法是应作证。

1. 云何五法是多所作?谓:五勤支。即:友!于此有比丘,具信而……此等五法是应多所作参照等上经第二诵品一、一六节。

2. 云何五法是应当修?谓:五正定支。喜偏满,乐偏满,心偏满,光明偏满,相观察。此等五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五法是应偏知?谓:五取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五法是应偏知。

4. 云何五法是应断?谓:五盖。即:欲贪盖,嗔恚盖,睡眠、惛沈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此等五法是应断。

5. 云何五法是有舍分?(谓:五心芜。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疑……此等五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一九节。

6. 云何五法有胜分? 谓: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等五法是有胜分。

7. 云何五法是难解? 谓:五出离界。即:友!于此有比丘,虽思惟欲时,其心不趣入于欲……此等五法是难解。参照等上诵经、第二诵品一-二四节。

8. 云何五法应令生?谓:五正定智。即:“彼定于现乐而于当来亦复有乐异熟”智之自生,“彼定是圣、是出世”智之自生,“彼定是唯贤善士夫所随行”智之自生,“彼定是清凉殊妙、获寂静、轃心一趣而非有行,非违戾,非有碍”智之自生,“我正是以正念入此定”、“我正念而出此定”智之自生。此等五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五法应胜知? 谓:五解胜处。即:友!于此有比丘,(大)师或有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说法……此等五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二五节。

10. 云何五法是应作证? 谓:五法蕴。即: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此等五法是应作证。

此等五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

六法是应多所作,六法是应当修……乃至……六法是应作证。

1. 云何六法是应多所作?谓:六和敬法。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 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此等六法是应多所作。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四节。

2. 云何六法是应当修?谓:六随念处。即:佛随念,法随念,僧伽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此等六法是应当修。

3. 云何六法是应偏知?谓:内六处。即:眼处,其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此等六法是应偏知。

4. 云何六法是应断?(谓:六变身。即: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此等六法是应断。

5. 云何六法是有舍分? 谓:六不恭敬。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不恭敬、不恭顺而住,于法……此等六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九节。

6. 云何六法是有胜分?谓:六恭敬。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恭敬、恭顺而住,于法……此等六法是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O节。

7. 云何六法是难解?谓:六出离界。即:友!于此有比丘,是如是言:“我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所乘及作……此等六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七节。

8. 云何六法是应令生?谓:六恒住。即:友!于此有比丘,眼见色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耳闻声已……此等六法应令生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二O节。

9. 云何六法是应胜知?谓:六无上支,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戒无上,行无上,忆念无上。此等六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六法是应作证?谓:六通。即:友!于此有比丘,行无量神变……乃至……虽至梵众天,身亦转自在力,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其闻天、人之或远或近之声,依自心谅知其他诸有情、其他诸人之心,谓:有贪心为有贪心……乃至……不解脱心为不解脱,随念自之无量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随念如是诸相、诸征知自已之无量宿住;以清净超人之天眼界……乃至……谅知如其业受报诸有情,于现法中,自胜知、作证、成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此等六法是应作证。

此等六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七法应多所作,七法应当修……乃至……七法应作证。

1. 云何七法应多所作? 谓:七财。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此等七法应多所作。

2. 云何七法应当修? 谓:七觉支。即: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此等七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七法是应偏知?谓:七识住。即:友!于此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具种种想……此等七法是应偏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三、一O节。

4. 云何七法应断?谓:七睡眠。即:欲贪随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此等七法是应断。

5. 云何七法有舍分?谓:七非正法。即:友!于此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慧。此等七法是有舍分。

6. 云何七法是有胜分? 谓:七正法。即:友!于此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勤精进,念现前,具慧。此等七法是有胜分。

7. 云何七法是难解?谓:七善士法。即:友!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知人。此等七法是难解。

8. 云何七法应令生? 谓:七想。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此等七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七法应胜知?谓:七殊妙事。即:友!于此有比丘,于热求护持学处,于当来亦……此等七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三、七节。

10. 云何七法是应作证?谓:七漏尽力。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如实正慧,正观一切行是无常,友!如是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正观一切行无常者,此乃漏尽比丘之力,漏尽比丘得此力已:“我诸漏之尽”而自知诸漏之尽。复次,友!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观诸欲喻炎燃之炭聚。而……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其心,由一切漏处之诸法趣于离、倾于离、向于离、目的于离、喜 出离,为远离性……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四念处,善修。而……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五根,善修……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八圣道,善修。而如此漏尽比丘修八圣道之善修者,此乃漏尽比丘之力,漏尽比丘得此力已:“我诸漏尽”而自知诸漏之尽。此等七法是应作证。

此等七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八法是应多所作,八法是应当修……乃至……八法是应作证。

1. 云何八法是应多所作?谓:有八因、八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得已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谓:友!亲近大师或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住,而且对彼树立诚恳之惭愧,受、恭敬亦然,此为第一因、第一缘, 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复次,亲近彼大师或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住,而且对彼树立诚恳之惭愧,受、恭敬亦然。并时时谓彼等之处求教疑义,求教疑义:“尊者此云何?”“云何为此义?”而对彼,彼等诸尊者,蔽者除弃所蔽,闭者除弃所闭,且于无量疑处之诸法,能断之。此为第二因、第二缘,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复次,闻彼法已,成就二寂静,谓:身寂静及心寂静,此为第三因、第三缘……。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具戒能守护别解脱律仪:所行3乞食具足,于微小罪能见怖畏,于诸学处能受持修学。此为第四因、第四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多闻,能持所闻、积聚所闻,若诸法之初善、中善、终善而有义,具文字之相,宣说纯粹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如是之诸法,依语而搜集,以意而观察,依见能通达,此为第五因、第五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勤精进而住,为断诸不善法,成就诸善法故,有势力、有精勤、于诸善法,忍耐不舍,此为第六因、第六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具念而具足最上之念明,俱能忆念、随念久远之所作、久远之所说,此为第七因、第七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能于五取蕴观察生灭而住,谓:“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灭是如是,”“受是如是,”……“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识是如是,”……“识之集是如是,”“识之灭是如是,”此为第八因、第八缘,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此等八法是应多所作也。

2. 云何八法应当修? 谓:八圣道支。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等八法是应当修。

3. 云何八法是应偏知?谓:八世法。即:得,不得,名声,恶名声,识,称誉,乐,苦也。此等八法是应偏知。

4. 云何八法是应断? 谓:八邪。即: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也。此等八法是应断。

5. 云何八法是有舍分?谓:八懈怠事。即: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此等八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四节。

6. 云何八法是有胜分?谓:八精进事。即: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此等八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五节。

7. 云何八法是难解?谓:梵行住之八不时不节。即:……乃至……。此等之八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四节梵行住之不时不节中除第四阿修罗众中之生。

8. 云何是八法应令生? 谓:八大人觉。即:此法是少欲者所有,此法非是多欲者所有;此法是喜足者所有,此法非是不喜足者所有;此法是独居者所有,此法非是乐众居者所有;此法是勤精进者何所有,此法非是懈怠者所有;此法是现念者所有,此法非是多忘者所有;此法是定者所有,此法非是不定者所有;此法是具慧者所有,此法是无慧者所有;此法是乐离戏论者、喜离戏论者所有,此法非是乐戏论者、喜戏论者所有。此等八法是应令生。

9. 云何八法是应胜知? 谓:八胜处。即:……此等八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一O节。

10. 云何八法是应作证?谓:八解脱。即:……此八法是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一O节。. 此等八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九法应多所作,九法应当修……乃至……九法应作证。

1. 云何九法应多所作? 谓:九正思惟根法。即:正思惟者欣生,有欣者喜生,有喜心者身寂静,身寂静者乐生,有乐者心定,心定者知、见如色,知、见如实已而起厌,厌已而离欲,由离欲而解脱。此等九法是应多所作。

2. 云何九法应当修? 谓:九清净勤支。即:戒清净清净勤支,心清净清净勤支,见清净清净勤支,度疑清净清净勤支,道非道知见清净清净勤支,行知见清净清净勤支,知、见清净清净勤支,慧清净清净勤支,解脱清净清净勤支。此等九法是应当修。

3. 云何九法是应偏知?谓:九有情居。即:……此等九法是应正偏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三节。

4. 云何九法是应断?谓:九爱根法。即:缘爱而有求,缘求而有得,缘得而有分别,缘分别而有欲贪,缘欲贪而有取者,缘取着而有执持,缘执持而有悭,缘悭而有守护,缘守护而生起执杖、执兵器、诤讼、争论、相违、离间语、虚诳语等无量罪、不善法。此等九法是应断。

5. 云何九法是有舍分?谓:九害心事。即:……此等九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一节。

6. 云何九法是有胜分? 谓:九害心调伏。即:……此等九法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四节。

7. 云何九法是难解? 谓:九种种。即:缘种种界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而生种种受,缘种种受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而生种种思,缘种种思而生种种欲,缘种种欲而生种种热,缘种种热而生种种求,缘种种求而生种种得。此等九法是难解。

8. 云何九法是应令生?谓:九想。即:不净想,死想,食厌忌想,一切世间不乐想,无常想,无常者苦想,苦者非我想,断想,离贪想他。此等九法是应令生。

9. 云何九法应胜知?谓:九次第住。即:……此等九法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五节。

10. 云何九法应作证?谓:九次第灭。即:……此等九法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六节。

此等九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十法是应多所作,十法是应当修,十法是应偏知,十法是应断,十法是有舍分,十法是有胜分,十法是难解,十法是应令生,十法是应胜知,十法是应作证。

1. 云何十法是应多所作? 谓:十依因法。即:此等十法应多所作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一节。

2. 云何十法应当修?谓:十编处。即:……此等十法应当修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二节。

3. 云何十法是应偏知?谓:十处。即: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此等十法是应偏知。

4. 云何十法是应断?谓:十邪。即: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此等十法是应断。

5. 云何十法是有舍分?谓:十不善业道。即:……此等十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三节。

6. 云何十法是有胜分?谓:十善业道。即:……此等十法是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四节。

7. 云何十法是难解? 谓:十圣居。即:……此等十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五节。

8. 云何十法是应令生?谓:即:不净想,死想,食厌忌想,一切世间不乐想,无常想,无常者苦想,苦者非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此等十法是应令生。

9. 云何十法是应胜知?谓:十尽事。即:由正见而灭尽邪见,而且凡缘邪见者,无量罪、不善法生,其等亦由彼而灭尽,又缘正见,无量之善法,趣向于修之圆满;由正思而灭尽邪思……由正语而灭尽邪语……由正业而灭尽邪业……由正命而灭尽邪命……由正精进而灭尽邪精进……由正念而灭尽邪念……由正定而灭尽邪定……由正智而灭尽邪智……由正解脱灭尽邪解脱,而且凡缘邪解脱者,无量罪、不善法生,其等亦曲彼而灭尽,又缘正见,无量善法,趣向于修之圆满。此等十法是应胜知。

10. 云何十法是应作证?谓:十无学法。即:……此等十法是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六节。

此等一百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赞叹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得断一切苦

得伏一切乐

获不死安稳

唯依大法王

第11章 增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微妙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谓一增法也。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谓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证法。云何一成法。谓不捨善法。云何一修法。谓常自念身。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云何一灭法。谓有我慢。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脫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证法。云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云何二修法。谓止与观。云何二觉法。谓名与色。云何二灭法。谓无明.有爱。云何二证法。谓明与解脫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证法。云何三成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耳闻法音。三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想三昧.无作三昧。云何三觉法。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云何三灭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云何三证法。谓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证法。云何四成法。一者住中国。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谨慎。四者宿植善本。云何四修法。住四念处。比丘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云何四觉法。谓四食。摶食.触食.念食.识食。云何四灭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云何四证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证法。云何五成法。谓五灭尽支。一者信佛.如来.至真。十号具足。二者无病。身常安隐。三者质直无有谀谄。真趣如来涅槃径路。四者专心不乱。讽诵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云何五修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觉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五灭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无学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见聚

复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证法。云何六成法。谓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及修梵行。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己供养及钵中余。与人共之。不怀彼此。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毀。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戒。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

云何六修法。谓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云何六觉法。谓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灭法。谓六爱。色爱.声爱。香.味.触.法爱。云何六证法。谓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证。二者天耳通证。三者知他心通证。四者宿命通证。五者天眼通证。六者漏尽通证

复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证法。云何七成法。谓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惠财。是为七财。云何七修法。谓七觉意。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法.修精进.修喜.修(轻安).修定.修捨。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云何七觉法。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此是初识住。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处。复有众生。空处住。是五识住。或识处住。是六识住。或不用处。是七识住

云何七灭法。谓七使法。欲爱使.有爱使.见使.慢使.瞋恚使.无明使.疑使。云何七证法。为七漏尽力。于是。漏尽比丘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见。观欲如火坑。亦如刀剑。知欲见欲。不贪于欲。心不住欲于中复善观察。如实得知。如实见已。世间贪淫.恶不善法不起不漏。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

复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证法。云何八成法。谓八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为八。如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师长。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惭愧心。有爱有敬。是为初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复次。依世尊住。随时请问。此法云何义.何所趣。尊长即为开演深义。是为二因缘。既闻法已。身心乐静。是为三因缘。不为遮道无益杂论。彼到众中。或自说法。或请他说。犹复不捨贤圣默然。是为四因缘。多闻广博。守持不忘。诸法深奧。上中下善。义味诚谛。梵行具足。闻已入心。见不流动。是为五因缘。修习精勤。灭不善行。善行日增。勉力堪任。不捨斯法。是为六因缘。又以智慧知起灭法。圣贤所趣能尽苦际。是为七因缘。又观五受阴。生想.灭想。此色。色集.色灭。此受.想.行.识。识集.识灭。是为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谓贤圣八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觉法。谓世八法。利.衰.毀.誉.称.讥.苦.乐。云何八灭法。谓八邪。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证法。谓八解脫。色观色。一解脫。內有色想。外观色。二解脫。净解脫。三解脫。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四解脫。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脫。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脫。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脫。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脫

复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证法。云何九成法。谓九净灭枝。法戒净灭枝.心净灭枝.见净灭枝.度疑净灭枝.分別净灭枝.道净灭枝.除净灭枝.无欲净灭枝.解脫净灭枝。云何九修法。谓九喜本。一喜。二爱。三悅。四乐。五定。六如实知。七除捨。八无欲。九解脫。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

云何九灭法。谓九爱本。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

复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证法。云何十成法。谓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仪亦具。见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学戒。心无倾邪。二者得善知识。三者言语中正。多所堪忍。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诸梵行人有所施设。辄往佐助。不以为劳。难为能为。亦教人为。六者多闻。闻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勤。灭不善法。增长善法。八者常自专念。无有他想。忆本善行。如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观法生灭。以贤圣律断于苦本。十者乐于闲居。专念思惟。于禅中间无有调戏

云何十修法。谓十正行。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云何十觉法。谓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云何十灭法。谓十邪行。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云何十证法。谓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诸比丘。此名一增法。我今为汝等说如是法。吾为如来.为诸弟子所应作者。皆已备悉。慈愍殷勤。训诲汝等。汝等亦宜勤奉行之。诸比丘。当在闲居树下空处。精勤坐禅。勿自放恣。今不勉力。后悔何益。此是我教。勤受持之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2章 三聚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微妙法。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谓三聚法。汝等谛听。思惟念之。当为汝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比丘。三法聚者。一法趣恶趣。一法趣善趣。一法趣涅槃。云何一法趣于恶趣。谓无仁慈。怀毒害心。是谓一法将向恶趣。云何一法趣于善趣。谓不以恶心加于众生。是为一法将向善趣。云何一法趣于涅槃。谓能精勤。修身念处。是为一法将向涅槃

复有二法趣向恶趣。复有二法趣向善趣。复有二法趣向涅槃。云何二法趣向恶趣。一谓毀戒。二谓破见。云何二法趣向善趣。一谓戒具。二谓见具。云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谓为止。二谓为观

复有三法趣向恶趣。三法向善趣。三法向涅槃。云何三法向恶趣。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云何三法向善趣。谓三善根。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

又有四法趣向恶趣。四法向善趣。四法向涅槃。云何四法向恶趣。谓爱语.恚语.怖语.痴语。云何四法向善趣。谓不爱语.不恚语.不怖语.不痴语。云何四法向涅槃。谓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意念处.法念处

复有五法向恶趣。五法向善趣。五法向涅槃。云何五法向恶趣。谓破五戒。杀.盗.淫逸.妄语.饮酒。云何五法向善趣。谓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云何五法趣向涅槃。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又有六法向恶趣。六法向善趣。六法向涅槃。云何六法向恶趣。谓六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法向善趣。谓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法向涅槃。谓六思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又有七法向恶趣。七法向善趣。七法向涅槃。云何七法向恶趣。谓杀生.不与取.淫逸.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云何七法向善趣。谓不杀生.不盗.不淫.不欺.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云何七法向涅槃。谓七觉意。念觉意.择法觉意.精进觉意.(轻安)觉意.定觉意.喜觉意.捨觉意

又有八法向恶趣。八法向善趣。八法向涅槃。云何八法向恶趣。谓八邪行。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法向善趣。谓世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法向涅槃。谓八贤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又有九法向恶趣。九法向善趣。九法向涅槃。云何九法向恶趣。谓九恼。有人已侵恼我。今侵恼我。当侵恼我。我所爱者。已侵恼。今侵恼。当侵恼。我所憎者。已爱敬。今爱敬。当爱敬。云何九法向善趣。谓九无恼。彼已侵我。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爱者。彼已侵恼。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憎者。彼已爱敬。我恼何益。已不生恼。当不生恼。今不生恼。云何九法向涅槃。谓九善法。一喜。二爱。三悅。四乐。五定。六实知。七除捨。八无欲。九解脫

又有十法向恶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云何十法向恶趣。谓十不善。身杀.盗.淫。口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法向善趣。谓十善行。身不杀.盗.淫。口不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不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法向涅槃。谓十直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诸比丘。如是十法。得至涅槃。是名三聚微妙正法。我为如来.为众弟子所应作者。无不周备。忧念汝等。故演经道。汝等亦宜自忧其身。当处闲居.树下思惟。勿为懈怠。今不勉力。后悔无益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3章 大缘方便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流沙国劫摩沙住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阿难在闲静处。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说十二因缘法之光明。甚深难解。如我意观。犹如目前。以何为深。于是。阿难即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于静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说十二因缘法之光明。甚深难解。如我意观。如在目前。以何为深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缘法之光明。甚深难解。阿难。此十二因缘难见难知。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未见缘者。若欲思量观察分別其义者。则皆荒迷。无能见者。阿难。我今语汝老死有缘。若有问言。何等是老死缘。应答彼言。生是老死缘。若复问言。谁是生缘。应答彼言。有是生缘。若复问言。谁是有缘。应答彼言。取是有缘。若复问言。谁是取缘。应答彼言。爱是取缘。若复问言。谁是爱缘。应答彼言。受是爱缘。若复问言。谁是受缘。应答彼言。触是受缘。若复问言。谁为触缘。应答彼言。六入是触缘。若复问言。谁为六入缘。应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缘。若复问言。谁为名色缘。应答彼言。识是名色缘。若复问言。谁为识缘。应答彼言。行是识缘。若复问言。谁为行缘。应答彼言。痴是行缘。阿难。如是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

佛告阿难。缘生有老死。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生者。宁有老死不

阿难答曰。无也

是故。阿难。以此缘。知老死由生。缘生有老死。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缘有有生。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有.色无色有者。宁有生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生由有。缘有有生。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缘取有有。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者。宁有有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有由取。缘取有有。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缘爱有取。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爱.有爱.无有爱者。宁有取不

答曰。无有

阿难。我以此缘。知取由爱。缘爱有取。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缘受有爱。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者。宁有爱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爱由受。缘受有爱。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阿难。由有护故。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护者。当有刀杖.诤讼。起无数恶不

答曰。无也

是故。阿难。以此因缘。知刀杖.诤讼由护而起。缘护有刀杖.诤讼。阿难。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因守有护。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守者。宁有护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护由守。因守有护。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嫉有守。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嫉者。宁有守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著有嫉。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著者。宁有嫉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欲有著。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者。宁有著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用有欲。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用者。宁有欲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义。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利有用。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利者。宁有用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义。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求有利。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求者。宁有利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爱有求。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爱者。宁有求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求由爱。因爱有求。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又告阿难。因爱有求。至于守护。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于守护

佛告阿难。缘触有受。此为何义。阿难。若使无眼.无色.无眼识者。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若无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者。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使一切众生无有触者。宁有受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义。知受由触。缘触有受。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触。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不

答曰。无也

若使一切众生无形色相貌者。宁有身触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触由名色。缘名色有触。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出胎。嬰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苦.悲恼。大苦阴集

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此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脫。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来终亦知。如来不终亦知。如来终不终亦知。如来非终非不终亦知。何以故。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阿难。夫计我者。齐几名我见。名色与受。俱计以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爱是我

阿难。彼见我者。言受是我。当语彼言。如来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当有乐受时。无有苦受.不苦不乐受。有苦受时。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有不苦不乐受时。无有苦受.乐受。所以然者。阿难。乐触缘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灭。阿难。苦触缘生苦受。若苦触灭受亦灭。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灭。阿难。如两木相攢则有火生。各置异处则无有火。此亦如是。因乐触缘故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俱灭。因苦触缘故生苦受。若苦触灭受亦俱灭。因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俱灭。阿难。此三受有为无常。从因缘生。尽法.灭法。为朽坏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当以正智如实观之。阿难。彼见我者。以受为我。彼则为非

阿难。彼见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者。当语彼言。如来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若乐受是我者。乐受灭时。则有二我。此则为过。若苦受是我者。苦受灭时。则有二我。此则为过。若不苦不乐受是我者。不苦不乐受灭时。则有二我。此则为过。阿难。彼见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则为非。阿难。彼计我者。作此说。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当语彼言。一切无受。汝云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对曰。非是。是故。阿难。彼计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则为非

阿难。彼计我者。作是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爱是我。者。当语彼言。一切无受。云何有爱。汝是爱耶。对曰。非也。是故。阿难。彼计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爱是我。者。彼则为非。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于无漏心解脫。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无我亦知。有我无我亦知。非有我非无我亦知。何以故。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

佛语阿难。彼计我者。齐已为定。彼计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无色是我。或言多无色是我。阿难。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少无色是我者。定言少无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多无色是我者。定多无色是我。我所见是。余者为非

佛告阿难。七识住。二入处。诸有沙门.婆罗门言。此处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虛妄。为不烦恼。云何为七。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此是初识住处。诸沙门.婆罗门言。此处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虛妄。为不烦恼。阿难。若比丘知初识住。知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要。如实知者。阿难。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实知见。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或有众生。住空处。或有众生。住识处。或有众生。住不用处。是为七识住处。或有沙门.婆罗门言。此处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虛妄。为不烦恼。阿难。若比丘知七识住。知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要。如实知见。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实知见。是为七识住

云何二入处。无想入.非想非无想入。是为。阿难。此二入处。或有沙门.婆罗门言。此处安隐。为救.为护.为舍.为灯.为明.为归。为不虛妄。为不烦恼。阿难。若比丘知二入处。知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要。如实知见。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实知见。是为二入

阿难。复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观色。初解脫。內色想。观外色。二解脫。净解脫。三解脫。度色想。灭有对想。不念杂想。住空处。四解脫。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脫。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脫。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脫。灭尽定。八解脫。阿难。诸比丘于此八解脫。逆顺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4章 释提桓因问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国菴婆罗村北。毗陀山因陀娑罗窟中

尔时。释提桓因发微妙善心。欲来见佛。今我当往至世尊所

时。诸忉利天闻释提桓因发妙善心。欲诣佛所。即寻诣帝释。白言。善哉。帝释。发妙善心。欲诣如来。我等亦乐侍从诣世尊所

时。释提桓因即告执乐神般遮翼曰。我今欲诣世尊所。汝可俱行。此忉利诸天亦当与我俱诣佛所

对曰。唯然。时。般遮翼持琉璃琴。于帝释前忉利天众中鼓琴供养

时。释提桓因.忉利诸天及般遮翼。于法堂上忽然不现。譬如力士屈伸臂顷。至摩竭国北毗陀山中

尔时。世尊入火焰三昧。彼毗陀山同一火色。时国人见。自相谓言。此毗陀山同一火色。将是如来诸天之力

时。释提桓因告般遮翼曰。如来.至真甚难得睹。而能垂降此闲静处。寂默无声。禽兽为侶。此处常有诸大神天侍卫世尊。汝可于前鼓琉璃琴娛乐世尊。吾与诸天寻于后往

对曰。唯然。即受教已。持琉璃琴于先诣佛。去佛不远。鼓琉璃琴。以偈歌曰

跋陀礼汝父 汝父甚端严

生汝时吉祥 我心甚爱乐

本以小因缘 欲心于中生

展转遂增广 如供养罗汉

释子专四禅 常乐于闲居

正意求甘露 我专念亦尔

能仁发道心 必欲成正觉

我今求彼女 必欲会亦尔

我心生染著 爱好不捨离

欲捨不能去 如象为钩制

如热遇涼风 如渴得冷泉

如取涅槃者 如水灭于火

如病得良醫 饥者得美食

充足生快乐 如罗汉遊法

如象被深钩 而犹不肯伏

[马*奔]突难禁制 放逸不自止

犹如清涼池 众花覆水上

疲热象沐浴 举身得清涼

我前后所施 供养诸罗汉

世有福报者 尽当与彼供

汝死当共死 汝无我活为

宁使我身死 不能无汝存

忉利天之主 释今与我愿

称汝礼节具 汝善思察之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告般遮翼言。善哉。善哉。般遮翼。汝能以清净音和琉璃琴称赞如来。琴声.汝音。不长不短。悲和哀婉。感动人心。汝琴所奏。众义备有。亦说欲缚。亦说梵行。亦说沙门。亦说涅槃

尔时。般遮翼白佛言。我念世尊昔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遊波陀尼俱律树下初成佛道时。有尸汉陀天大将子及执乐天王女。共于一处。但设欲乐。我于尔时见其心尔。即为作颂。颂说欲缚。亦说梵行。亦说沙门。亦说涅槃。时。彼天女闻我偈已。举目而笑语我言。般遮翼。我未见如来。我曾于忉利天法讲堂上。闻彼诸天称赞如来。有如是德。有如是力。汝常怀信。亲近如来。我今意欲与汝共为知识。世尊。我时与一言之后。不复与语

时。释提桓因作是念。此般遮翼已娛乐如来讫。我今宁可念于彼人。时。天帝释即念彼人。时。般遮翼复生念言。今天帝释乃能念我。即持琉璃琴诣帝释所。帝释告曰。汝以我名并称忉利天意。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强耶

时。般遮翼承帝释教。即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住。白世尊言。释提桓因及忉利诸天故。遣我来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强耶

世尊报曰。使汝帝释及忉利天寿命延长。快乐无患。所以然者。诸天.世人及阿须轮诸众生等。皆贪寿命.安乐.无患

尔时。帝释复自念言。我等宜往礼觐世尊。即与忉利诸天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帝释白佛言。不审我今去世尊远近可坐

佛告帝释曰汝天众多。但近我坐

时。世尊所止因陀罗窟。自然广博。无所障碍。尔时。帝释与忉利诸天及般遮翼皆礼佛足。于一面坐。帝释白佛言。一时。佛在舍卫国婆罗门舍。尔时世尊入火焰三昧。我时以少因缘。乘千辐宝车。诣毗楼勒天王所。于空中过。见一天女叉手在世尊前立。我寻语彼女言。若世尊三昧起者。汝当称我名字。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强耶。不审彼女后竟为我达此心不。世尊。宁能忆此事不

佛言。忆耳。彼女寻以汝声致问于我。吾从定起。犹闻汝车声

帝释白佛言。昔者。我以少缘。与忉利诸天集在法堂。彼诸旧天皆作是言。若如来出世。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轮众。今我躬见世尊。躬见自知。躬自作证。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轮众。此有瞿夷释女。于世尊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忉利天宮。即为我子。忉利诸天皆称言。瞿夷大天子有大功德。有大威力。复有余三比丘。于世尊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于卑下执乐神中。常日日来为我给使。瞿夷见已。以偈触娆曰

汝为佛弟子 我本在家时

以衣食供养 礼拜致恭恪

汝等名何人 躬受佛教诫

净眼之所说 汝不观察之

我本礼敬汝 从佛闻上法

生三十三天 为帝释作子

汝等何不观 我所有功德

本为女人身 今为帝释子

汝等本俱共 同修于梵行

今独处卑贱 为吾等给使

本为弊恶行 今故受此报

独处于卑贱 为吾等给使

生此处不净 为他所触娆

闻已当患厌 此处可厌患

从今当精勤 勿复为人使

二人勤精进 思惟如来法

捨彼所恋著 观欲不净行

欲缚不真实 诳惑于世间

如象离羁绊 超越忉利天

释及忉利天 集法讲堂上

彼已勇猛力 超越忉利天

释叹未曾有 诸天亦见过

此是释迦子 超越忉利天

患厌于欲缚 瞿夷说此言

摩竭国有佛 名曰释迦文

彼子大失意 其后还得念

三人中一人 故为执乐神

二人见道谛 超越忉利天

世尊所说法 弟子不怀疑

俱共同闻法 二人胜彼一

自见殊胜已 皆生光音天

我观见彼已 故来至佛所

帝释白佛言。愿开闲暇。一决我疑

佛言。随汝所问。吾当为汝一一演说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诸天.世人.干沓和.阿须罗及余众生等。尽与何结相应。乃至怨仇.刀杖相向

佛告释言。怨结之生。皆由贪嫉。故使诸天.世人.阿须罗.余众生等。刀杖相加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实尔。世尊。怨结之生。由贪嫉故。使诸天.世人.阿须罗.余众生等。刀杖相加。我今闻佛所说。疑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解此贪嫉之生。何由而起。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尔时。帝释即白佛言。实尔。世尊。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解爱憎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尔时。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但不知此欲复何由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爱由想生。因想缘想。想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而无

尔时。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爱由想生。因想缘想。想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我今闻佛所说。无复疑也。但不解想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佛告帝释。想之所生。由于调戏。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帝释。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则一切众生不相伤害。帝释。但缘调为本。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以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伤害

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由调有想。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由调而有。无调则无。若本无调者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无贪嫉则一切群生不相伤害。但想由调生。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调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从贪嫉使一切众生共相伤害。我今闻佛所说。迷惑悉除。无复疑也

尔时。帝释复白佛言。一切沙门.婆罗门尽除调戏在灭迹耶。为不除调戏在灭迹耶

佛告帝释。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在灭迹也。所以然者。帝释。世间有种种界。众生各依己界。坚固守持。不能捨离。谓己为实。余者为虛。是故。帝释。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而在灭迹

尔时。帝释白佛言。实尔。世尊。世间有种种众生。各依己界。坚固守持。不能捨离。谓己为是。余为虛妄。是故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而在灭迹。我闻佛言。疑惑悉除。无复疑也

帝释复白佛言。齐几调在灭迹耶

佛告帝释。调戏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彼口所言。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言已。如所言。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时比丘如口所言。专念不乱。想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想已。如所想。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如所想。专念不乱。帝释。求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求已。如所求。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时比丘如所求。专念不乱

尔时。释提桓因言。我闻佛所说。无复狐疑

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捨心

佛告帝释。捨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忧身。三者捨身。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捨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次。帝释。彼捨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身已。如所捨。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是即名为受具足戒

帝释白佛言。我闻佛所说。无复狐疑

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律诸根具足

佛告帝释。眼知色。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

尔时。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来略说。未广分別。我以具解。眼知色。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有二。可亲.不可亲。世尊。如眼观色。善法损减。不善法增。如此眼知色。我说不可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知法。善法损减。不善法增。我说不可亲。世尊。如眼见色。善法增长。不善法减。如是眼知色。我说可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知法。善法增长。不善法减。我说可亲

佛告帝释。善哉。善哉。是名贤圣律诸根具足

帝释白佛言。我闻佛所说。无复狐疑

复白佛言。齐几比丘名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

佛告帝释。为爱所苦。身得减者。是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

帝释白佛言。我本长夜。所怀疑网。今者如来开发所疑

佛告帝释。汝昔颇曾诣沙门.婆罗门所问此义不

帝释白佛言。我自忆念。昔者。曾诣沙门.婆罗门所咨问此义。昔我一时曾集讲堂。与诸天众共论。如来为当出世。为未出世。时共推求。不见如来出现于世。各自还宮。五欲娛乐。世尊。我复于后时见诸大神天。自恣五欲已。渐各命终。时我。世尊。怀大恐怖。衣毛为竖。时。见沙门.婆罗门处在闲静。去家离欲。我寻至彼所问言。云何名究竟。我问此义。彼不能报。彼既不知。逆问我言。汝为是谁。我寻报言。我是释提桓因。彼复问言。汝是何释。我时答言。我是天帝释。心有所疑。故来相问耳。时。我与彼如所知见。说于释义。彼问我言。更为我弟子。我今是佛弟子。得须陀洹道。不墮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唯愿世尊记我为斯陀含。说此语已。复作颂曰

由彼染秽想 故生我狐疑

长夜与诸天 推求于如来

见诸出家人 常在闲静处

谓是佛世尊 故往稽首言

我今故来问 云何为究竟

问已不能报 道迹之所趣

今日无等尊 是我久所求

已观察己行 心已正思惟

唯圣先已知 我心之所行

长夜所修业 愿净眼记之

虽命人中上 三界无极尊

能断恩爱刺 今礼日光尊

佛告帝释。汝忆本得喜乐.念乐时不

帝释答曰。如是。世尊。忆昔所得喜乐.念乐。世尊。我昔曾与阿须轮共战。我时得胜。阿须轮退。我时则还。得欢喜.念乐。计此欢喜.念乐。离有秽恶刀杖喜乐.斗讼喜乐。今我于佛所得喜.念乐。无有刀杖.诤讼之乐

佛告帝释。汝今得喜乐.念乐。于中欲求何功德果

尔时。帝释白佛言。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何等五。即说偈言

我后若命终 捨于天上寿

处胎不怀患 使我心欢喜

佛度未度者 能说正真道

于三佛法中 我要修梵行

以智慧身居 心自见正谛

得达本所起 于是长解脫

但当勤修行 习佛真实智

设不获道证 功德犹胜天

诸有神妙天 阿迦尼吒等

下至末后身 必当生彼处

我今于此处 受天清净身

复得增寿命 净眼我自知

说此偈已。白佛言。我于喜乐.念乐中。欲得如是五功德果

尔时。帝释语忉利诸天曰。汝于忉利天上梵童子前恭敬礼事。今于佛前复设此敬者。不亦善哉

其语未久。时梵童子忽然于虛空中天众上立。向天帝释而说偈曰

天王清净行 多利益众生

摩竭帝释主 能问如来义

时。梵童子说此偈已。忽然不现。是时。帝释即从座起。礼世尊足。绕佛三匝。却行而退。忉利诸天及般遮翼亦礼佛足。却行而退。时。天帝释少复前行。顾语般遮翼曰。善哉。善哉。汝能先于佛前鼓琴娛乐。然后我及诸天于后方到。我今知汝补汝父位。于干沓和中最为上首。当以彼拔陀干沓和王女与汝为妻

世尊说此法时。八万四千诸天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时。释提桓因.忉利诸天及般遮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5章 阿[少/兔]夷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冥宁国阿[少/兔]夷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阿[少/兔]夷城乞食。尔时。世尊默自念言。我今乞食。于时如早。今宜往诣房伽婆梵志园观。比须时至。然后乞食。尔时。世尊即诣彼园。时彼梵志遙见佛来。即起奉迎。共相问讯。言。善来。瞿昙。不面来久。今以何缘乃能屈顾。唯愿瞿昙就此处坐。尔时。世尊即就其坐

时。彼梵志于一面坐。白世尊言。先夜隶车子善宿比丘来至我所。语我言。大师。我不于佛所修梵行也。所以然者。佛疎外我。彼人见向说瞿昙过。虽有此言。我亦不受

佛告梵志。彼善宿所言。知汝不受耳。昔我一时在毗舍离猕猴池侧集法堂上。时此善宿来至我所。语我言。如来外我。我不于如来所修梵行也。我时告曰。汝何故言。我不于如来所修梵行。如来外我耶。善宿报我言。如来不为我现神足变化

时。我语言。吾可请汝于我法中净修梵行。当为汝现神足耶。复当语我。如来当为我现神足变化。然后我当修梵行耶。时。善宿报我言。不也。世尊。佛告善宿。我亦不语汝言。汝于我法中净修梵行。当为汝现神足变化。汝亦不言为我现神足者。当修梵行。云何。善宿。如汝意者。谓如来能现神足.为不能现耶。我所说法。彼法能得出要。尽苦际不耶。善宿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来能现神足。非为不能。所可说法。能得出要。尽诸苦际。非为不尽。是故。善宿。我所说法修梵行者。能现神足。非为不能。出要离苦。非不能离。汝于此法欲何所求

善宿言。世尊。不能随时教我。我父秘术。世尊尽知。悋不教我。佛言。善宿。我颇曾言。汝于我法中修梵行者。教汝父术耶。汝颇复言。教我父术者。当于佛所修梵行耶。答曰。不也。是故。善宿。我先无此言。汝亦无言。今者何故作此语耶。云何。善宿。汝谓如来能说汝父秘术。为不能说耶。所可说法。能得出要。尽苦际不耶。善宿报言。如来能说父之秘术。非为不能。说法出要。能尽苦际。非为不能。佛告善宿。若我能说汝父秘术。亦能说法出要离苦。汝于我法中复欲何求。又告善宿。汝先于毗舍离跋闍土地。无数方便。称叹如来。称叹正法。称叹众僧。譬如有人八种称叹彼清涼池。使人好乐。一冷。二轻。三柔。四清。五甘。六无垢。七饮无餍。八便身。汝亦如是。于毗舍离跋闍土。称叹如来。称叹正法。称叹众僧。使人信乐。善宿。当知今汝退者。世间当复有言。善宿比丘多有知识。又是世尊所亲。亦是世尊弟子。不能尽形净修梵行。捨戒就俗处。卑陋行。梵志。当知我时备语。不顺我教。捨戒就俗。梵志。一时。我在猕猴池侧法讲堂上。时有尼干子。字伽罗楼。在彼处止。人所宗敬。名称远闻。多有知识。利养备具。时。善宿比丘著衣持钵。入毗舍离城乞食。渐渐转到尼干子所。尔时。善宿以深远义问尼干子。彼不能答。便生瞋恚。善宿自念。我触娆此人。将无长夜有苦恼报耶。梵志。当知时善宿比丘于乞食后。执持衣钵。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善宿尔时亦不以此缘告我。我语之曰。愚人。汝宁可自称为沙门释子耶。善宿寻报我言。世尊。何故称我为愚。不应自称为释子耶。我告之曰。愚人。汝曾往至尼干子所问深远义。彼不能报。便生瞋恚。汝时自念。我今触此尼干。将无长夜有苦恼报耶。汝有是念不

善宿白佛言。彼是罗汉。何缘乃有此嫉恚心。我时答曰。愚人。罗汉何缘有嫉恚心。非我罗汉有嫉恚心。汝今自谓彼是罗汉。彼有七苦行。长夜执持。何谓七。一尽形寿不著衣裳。二尽形寿不饮酒食肉。而不食饭及与麦面。三尽形寿不犯梵行。四尽形寿毗舍离有四石塔。东名忧园塔.南名象塔.西名多子塔.北名七聚塔。尽形不离四塔。为四苦行。而彼后当犯此七苦行已。于毗舍离城外命终。譬如野干疥癩衰病。死丘冢间。彼尼干子亦复如是。自为禁法。后尽犯之。本自誓言。尽形不著衣服。后还著衣。本自誓言。尽形寿不饮酒噉肉。不食饭及麦面。而后尽食。本自誓言。不犯梵行。而后亦犯。本言。不越四塔。东忧园塔.南象塔.西多子塔.北七聚塔。今尽远离不复亲近。彼人自违此七誓已。出毗舍离城。冢间命终。佛告善宿曰。愚人。汝不信我言。汝自往观。自当知耳。佛告梵志。一时。比丘善宿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乞食已。还出城。于空冢间见尼干子于彼命终。见已。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不以此事而语我言。梵志。当知我尔时语善宿曰。云何。善宿。我先所记尼干子如我语不。对曰。如是。如世尊言。梵志。当知我与善宿现神通证。而彼言。世尊不为我现。又一时我在冥宁国白土之邑。时有尼干子。名究罗帝。在白土住。人所宗敬。名称远闻。多得利养。时。我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善宿比丘随我后行。见究罗帝尼干子在粪堆上伏舐糠糟。梵志。当知时善宿比丘见此尼干子在粪堆上伏舐糠糟已。作是念言。世间诸有阿罗汉.向阿罗汉道者无有及此。此尼干子其道最胜。所以者何。此人苦行乃能如是。除捨憍慢。于粪堆上伏舐糠糟

梵志。时。我右旋告善宿曰。汝意愚人。宁可自称为释子耶。善宿白佛言。世尊。何故称我为愚。不应自称为释子耶。佛告善宿言。汝愚人。观此究罗帝蹲粪堆上伏食糠糟。汝见已。作是念。诸世间阿罗汉及向罗汉者。此究罗帝最为尊上。所以者何。今此究罗帝乃能苦行。除捨憍慢。蹲粪堆上伏舐糠糟。汝有是念不。答我言。实尔。善宿又言。何故。世尊。于阿罗汉所生嫉妒心。佛告愚人。我不于罗汉所生妒嫉心。何为于罗汉所生妒嫉心。汝今愚人。谓究罗帝真阿罗汉。此人却后七日当腹胀命终。生起尸饿鬼中。常苦饥饿。其命终后。以苇索系抴于冢间。汝若不信者。可先往语之

时。善宿即往诣究罗帝所。说言。彼沙门瞿昙记汝。却后七日当腹胀命终。生起尸饿鬼中。死已以苇索系抴于冢间。善宿复白。汝当省食。勿使彼言当也。梵志。当知时究罗帝至满七日腹胀而死。即生起尸饿鬼中。死尸以苇索系抴于冢间。尔时。善宿闻佛语已。屈指计日。至七日已。时善宿比丘即往至裸形村中。到已。问其村人曰。诸贤。究罗帝今何所在。报曰。已取命终。问曰。何患命终耶。答曰。腹胀。问曰。云何殡送。答曰。以苇索系抴于冢间

梵志。时。善宿闻此语已。即往冢间。欲至未至。时彼死尸拉动膝脚。忽尔而蹲。时彼善宿故前到死尸所。语言。究罗帝。汝命终耶。死尸答言。我已命终。问曰。汝以何患命终。死尸答言。瞿昙记我。七日后腹胀命终。我如其言。至满七日。腹胀命终。善宿复问。汝生何处。尸即报言。彼瞿昙所记。当生起尸饿鬼中。我今日生起尸饿鬼中。善宿问曰。汝命终时。云何殡送。尸答曰。瞿昙所记。以苇索系抴于冢间。实如彼言。以苇索系抴于冢间。时。死尸语善宿曰。汝虽出家。不得善利。瞿昙沙门说如此事。汝常不信。作是语已。死尸还臥

梵志。时。善宿比丘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不以此缘语我。我寻语曰。如我所记。究罗帝者实尔以不。答曰。实尔。如世尊言。梵志。我如是数数为善宿比丘现神通证。而彼犹言。世尊不为我现神通

佛告梵志。我于一时在猕猴池法讲堂上。时有梵志。名曰波梨子。在彼处止。人所宗敬。名称远闻。多有利养。于毗舍离大众之中。作如是说。沙门瞿昙自称智慧。我亦智慧。沙门瞿昙自称神足。我亦有神足。沙门瞿昙得超越道。我亦得超越道。我当与彼共现神足。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沙门现二。我当现四。沙门现八。我现十六。沙门现十六。我现三十二。沙门现三十二。我现六十四。随彼沙门所现多少。我尽当倍

梵志。时。善宿比丘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见波梨梵志于大众中作如是说。沙门瞿昙自称智慧。我亦智慧。沙门瞿昙自称神足。我亦有神足。沙门瞿昙得超越道。我亦得超越道。我当与彼共现神足。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沙门现四。我当现八。乃至随沙门所现多少。我尽能倍。时。善宿比丘乞食已。来至我所。头面礼。一面坐。语我言。我于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闻毗舍离波梨子于大众中作是说言。沙门瞿昙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沙门瞿昙有神足。我亦有神足。瞿昙现一。我当现二。乃至随瞿昙所现多少。我尽能倍。具以此事而来告我。我语善宿言。彼波梨子于大众中不捨此语。不捨此见。不捨此慢。来至我所者。终无是处。若彼作是念。我不捨此语。不捨此见。不捨此慢。而至沙门瞿昙所者。彼头即当破为七分。欲使彼人不捨此语。不捨见慢。而能来者。无有是处

善宿言。世尊护口。如来护口。佛告善宿。汝何故言。世尊护口。如来护口。善宿言。彼波梨子有大威神。有大德力。脫当来者将无现世尊虛耶。佛告善宿。如来所言颇有二耶。对曰。无也。又告善宿。若无二者。汝何故言。世尊护口。如来护口。善宿白佛言。世尊为自知见彼波梨子。为诸天来语。佛言。我亦自知。亦诸天来语故知。此毗舍离阿由大将。身坏命终。生忉利天。彼如来语我言。波梨梵志子不知羞惭。犯戒妄语。在毗舍离。于大众中作如是诽謗言。阿由陀大将身坏命终。生起尸鬼中。然我实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波梨子我先自知。亦诸天来语故知。佛告愚人善宿。汝不信我言者。入毗舍离。随汝唱之。我食后当往诣波梨梵志子所

佛告梵志。时。彼善宿过其夜已。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彼善宿向毗舍离城中众多婆罗门.沙门.梵志。具说此言。波梨梵志子于大众中说如此言。沙门瞿昙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沙门瞿昙有大威力。我亦有大威力。沙门瞿昙有大神足。我亦有大神足。沙门现一。我当现二。乃至沙门随所现多少。我尽当倍。而今沙门瞿昙欲诣彼波梨子所。汝等众人尽可诣彼。时。波梨梵志在道而行。善宿见已。速诣其所。语言。汝于毗舍离大众中作如是言。沙门瞿昙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乃至沙门瞿昙。随所现神足多少。我尽当倍。瞿昙闻此言。今欲来至汝所。汝可速归。报言。我当归耳。我当归耳。作此语已。寻自惶惧。衣毛为竖。不还本处。乃诣道头波梨梵志林中。坐绳床上。愁悶迷乱

佛告梵志。我于食后与众多隶车.沙门.婆罗门.梵志.居士诣波梨子住处。就座而坐。于彼众中有梵志名曰遮罗。时众人唤彼遮罗而告之曰。汝诣道头林中语波梨子言。今众多隶车.沙门.婆罗门.梵志.居士尽集汝林。众共议言。梵志波梨于大众中自唱此言。沙门瞿昙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乃至瞿昙随现神足多少。我尽能倍。沙门瞿昙故来至汝林中。汝可来看。于是。遮罗闻众人语已。即诣道头林语波梨子言。彼众多隶车.沙门.婆罗门.梵志.居士尽集在汝林。众共议言。梵志波梨子于大众中自唱此言。沙门瞿昙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乃至沙门瞿昙现神足。随现多少。我尽能倍。瞿昙今在彼林中。波梨今者宁可还也。尔时。波梨梵志即报遮罗曰。当归。当归。作是语已。于绳床上转侧不安。尔时。绳床复著其足。彼乃不能得离绳床。况能行步至世尊所

时。遮罗语波梨言。汝自无智。但有空声为言。当归。当归。尚自不能离此绳床。何由能得至大众所。呵责波梨子已。即还诣大众所。报言。我以持众人声。往语波梨子。彼报我言。当归。当归。即于绳床上动转其身。床即著足不能得离。彼尚不能离其绳床。何由能得来到此众。尔时。有一头摩隶车子在众中坐。即从座起。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彼众言。大众小待。我今自往将彼人来

佛言。我尔时语头摩隶车子言。彼人作如是语。怀如是见。起如是慢。欲使此人来至佛所。无有是处。头摩子。正使汝以革绳重系。群牛共挽。至彼身碎。彼终不能捨如是语.如是见.如是慢。来至我所。若不信我言。汝往自知。尔时。头摩隶车子故往至波梨子所。语波梨子言。众多隶车.沙门.婆罗门.梵志.居士尽集汝林。众共议言。梵志波梨子于大众中口自唱言。沙门瞿昙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乃至沙门瞿昙现其神足。随所现多少。我尽能倍。瞿昙沙门今在彼林。汝可还归。尔时。波梨子即报言。当归。当归。作是语已。于绳床上动转其身。尔时绳床复著其足。彼乃不能自离绳床。况复行步至世尊所

时。头摩语波梨子言。汝自无智。但有空声为言。当归。当归。尚自不能离此绳床。何由能得至大众所。头摩复语波梨子曰。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乃往久远有一师子兽王在深林中住。师子清旦初出窟时。四向顾望。奋迅三吼。然后遊行择肉而食。波梨子。彼师子兽王食已还林。常有一野干随后食残。气力充足便自言。彼林师子竟是何兽。能胜我耶。今宁可独擅一林。清旦出窟。四向顾望。奋迅三吼。然后遊行。择肉而食耶。彼寻独处一林。清旦出窟。奋迅三吼。然后遊行。欲师子吼。作野干鸣。波梨子。汝今亦尔。蒙佛威恩。存生于世。得人供养。而今更与如来共竞。时。头摩子以偈责数曰

野干称师子 自谓为兽王

欲作师子吼 还出野干声

独处于空林 自谓为兽王

欲作师子吼 还出野干声

跪地求穴鼠 穿冢覓死尸

欲作师子吼 还出野干声

头摩子告曰。汝亦如是。蒙佛恩力。存生于世。得人供养。而今更与如来共竞。时。彼头摩子以四种喻。面呵责已。还诣大众。报言。我以持众人声唤波梨子。彼报我言。当归。当归。即于绳床上动转其身。床即著足不能得离。彼尚不能自离绳床何由能得来到此众。尔时。世尊告头摩子言。我先语汝。欲使此人来至佛所。无有是处。正使汝以革绳重系。群牛共挽。至身碎坏。彼终不肯捨如是语.如是见.慢。来至我所。梵志。时。我即与彼大众种种说法。示教利喜。于彼众中三师子吼。身升虛空。还诣本处

佛告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言。一切世间。梵自在天所造。我问彼言。一切世间实梵自在天所造耶。彼不能报。还问我言。瞿昙。此事云何。我报彼言。或有此世间初坏败时。有余众生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乃更生余空梵处。于彼起爱。生乐著心。复欲使余众生来生此处。其余众生命尽行尽。复生彼处。时。彼众生自作是念。我今是大梵王。忽然而有。无作我者。我能尽达诸义所趣。于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为人父母。我先至此。独一无侶。由我力故。有此众生。我作此众生。彼余众生亦复顺从。称为梵王。忽然而有。尽达诸义。于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为人父母。先有是一。后有我等。此大梵王化作我等。此诸众生随彼寿终来生此间。其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彼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本所生。彼作是语。此大梵天忽然而有。无有作者。尽达诸义。于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为人父母。彼大梵天常住不移。无变易法。我等梵天所化。是以无常。不得久住。为变易法。如是。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以此缘故。各言彼梵自在天造此世界。梵志。造此世界者。非彼所及。唯佛能知。又过此事。佛亦尽知。虽知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以平等观无余解脫。名曰如来

佛告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言。戏笑懈怠是众生始。我语彼言。云何汝等实言。戏笑懈怠是众生始耶。彼不能报。逆问我言。瞿昙。此事云何。时我报言。或有光音众生喜戏笑懈怠。身坏命终。来生此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喜戏笑。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等数喜戏笑。致此无常。为变易法。如是。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以是缘故。言戏笑是众生始。如是佛尽知之。过是亦知。知而不著。已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已平等观无余解脫。名曰如来

佛告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言。失意是众生始。我语彼言。汝等实言。失意是众生始耶。彼不知报。还问我言。瞿昙。此事云何。我语彼言。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是命终。来生此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如是。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以是缘故。言失意是众生始。如此唯佛知之。过是亦知。知已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知已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

佛告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言。我无因而出。我语彼言。汝等实言。本无因出耶。彼不能报。逆来问我。我时报曰。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此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识本所生。便作是言。我本无有。今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虛。如是。梵志。沙门.婆罗门以此缘故。言无因出。唯佛知之。过是亦知。知已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已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

佛告梵志。我所说如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屏处诽謗我言。沙门瞿昙自称弟子入净解脫。成就净行。彼知清净。不遍知净。然我不作是说。我弟子入净解脫。成就净行。彼知清净。不遍知净。梵志。我自言。我弟子入净解脫。成就净行。彼知清净。一切遍净

是时。梵志白佛言。彼不得善利。毀謗沙门瞿昙言。沙门自言。我弟子入净解脫。成就净行。彼知清净。不遍知净。然世尊不作是语。世尊自言。我弟子入净解脫。成就净行。彼知清净。一切遍净

又白佛言。我亦当入此净解脫。成就净行。一切遍知

佛告梵志。汝欲入者。甚为难也。汝见异.忍异.行异。欲依余见入净解脫者。难可得也。但使汝好乐佛。心不断绝者。则于长夜。常得安乐

尔时。房伽婆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6章 善生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罗阅祇城內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遊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尔时。世尊见长者善生诣园遊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尔时。善生白佛言。我父临命终时。遺勅我言。汝欲礼者。当先礼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我奉承父教不敢违背。故澡浴讫。先叉手东面。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然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

善生白佛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

佛告长者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善生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知四结业不于四处而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四结行者。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逸。四者妄语。是四结行。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欲瞋及怖痴 有此四法者

名誉日损减 如月向于晦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有增益。尔时。世尊重作颂曰

于欲恚怖痴 不为恶行者

名誉日增广 如月向上满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墮。是为六损财业。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为。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疎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貨。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虛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早。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懈墮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墮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墮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迷惑于酒者 还有酒伴党

财产正集聚 随己复散尽

饮酒无节度 常喜歌舞戏

昼出遊他家 因此自陷隧

随恶友不改 诽謗出家人

邪见世所嗤 行秽人所黜

好恶著外色 但论胜负事

亲要无返复 行秽人所黜

为酒所荒迷 贫穷不自量

轻财好奢用 破家致祸患

擲博群饮酒 共伺他淫女

习习卑鄙行 如月向于晦

行恶能受恶 与恶友同事

今世及后世 终始无所获

昼则好睡眠 夜觉多悕望

独昏无善友 不能修家务

朝夕不肯作 寒暑复懈墮

所为事不究 亦复毀成功

若不计寒暑 朝夕勤修务

事业无不成 至终无忧患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捨离。三者外有善来密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济之。是为美言亲四事。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逸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世尊说此已。复作颂曰

畏伏而强亲 美言亲亦尔

敬顺虛诳亲 恶友为恶亲

此亲不可恃 智者当觉知

宜速远离之 如避于嶮道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世尊说是已。复作颂曰

制非防恶亲 慈愍在他亲

利人益彼亲 同事齐己亲

此亲乃可亲 智者所附近

亲中无等亲 如慈母亲子

若欲亲可亲 当亲坚固亲

亲者戒具足 如火光照人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澈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勅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悋。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女*薛]。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賜劳随时。四者病与醫药。五者纵其休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揚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世尊说已。重说偈曰

父母为东方 师长名南方

妻妇为西方 亲族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诸有长者子 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 死皆得生天

惠施及软言 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 所有与人共

此四多负荷 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 则无有孝养

此法在世间 智者所撰择

行则获大果 名称远流布

严饰于床座 供设上饮食

供给所当得 名称远流布

亲旧不相遺 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 于此得善誉

先当习伎艺 然后获财业

财业既已具 宜当自守护

出财未至奢 当撰择前人

欺诳觝突者 宁乞未举与

积财从小起 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 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 二修业勿怠

三当先储积 以擬于空乏

四耕田商賈 泽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 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 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 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 如海吞众流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踰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忧婆塞。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7章 清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祇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诣迦维罗卫缅祇园中。至阿难所。头面礼足。于一面立。白阿难言。波波城內有尼干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毀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著后。以后著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咨问我。大德阿难。时。彼国人民事尼干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阿难语周那沙弥曰。我等有言欲启世尊。今共汝往。宣启此事。若世尊有所戒勅。当共奉行

尔时。沙弥周那闻阿难语已。即共诣世尊。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阿难白世尊曰。此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来至此。礼我足。语我言。波波国有尼干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毀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著后。以后著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言是。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咨问我。时。彼国人民事尼干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世尊告周那沙弥曰。如是。周那。彼非法中不足听闻。此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难可污色。彼虽有师。尽怀邪见。虽复有法。尽不真正。不足听採。不能出要。非是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故塔不可污也。彼诸弟子有不顺其法。捨彼异见。行于正见。周那。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何以捨离。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所以者何。彼虽有法。然不真正故。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採。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说。譬如新塔易可污色。然诸弟子于此法中。不能勤修。不能成就。捨平等道。入于邪见。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何以捨离。入于邪见。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见真正。获无量福。所以者何。其法真正

佛告周那。彼虽有师。然怀邪见。虽复有法。尽不真正。不足听採。不能出要。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不可污色。彼诸弟子法法成就。随顺其行。起诸邪见。周那。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彼诸弟子信受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採。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说。譬如新塔易为污色。又其弟子法法成就。随顺修行而生正见。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彼诸弟子信受其言。二俱正见。获无量福。所以者何。法真正故

周那。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无忧。云何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周那。导师新出世间。成道未久。其法具足。梵行清净。如实真要而不布现。然彼导师速取灭度。其诸弟子不得修行。皆愁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竟不布现。而今导师便速灭度。我等弟子不得修行。是为导师出世。弟子愁忧。云何导师出世。弟子不忧。谓导师出世。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广流布。然后导师方取灭度。其诸弟子皆得修行。不怀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不布现。而今导师便速灭度。使我弟子不得修行。如是。周那。导师出世。弟子无忧

佛告周那。此支成就梵行。谓导师出世。出家未久。名闻未广。是谓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广远。是谓梵行支具足满。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未受训诲。未具梵行。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有异论起不能如法而往灭之。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尽受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又能受法分別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未受训诲。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有异论起不能以法如实除灭。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未具足。周那。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尽受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复能受法分別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周那。诸优婆塞.优婆夷广修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亦复如是

周那。若导师不在世。无有名闻。利养损减。则梵行支不具足满。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无有损减。则梵行支为具足满。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而诸比丘名闻利养。不能具足。是为梵行支不具足。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具足无损。诸比丘众亦复具足。则梵行支为具足满。比丘尼众亦复如是

周那。我出家久。名闻广远。我诸比丘已受教诫。到安隐处。自获己利。复能受法为人说法。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亦如是。周那。我以广流布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周那。一切世间所有导师。不见有得名闻利养如我如来.至真.等正觉者也。周那。诸世间所有徒众。不见有名闻利养如我众也。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可见。云何见不可见。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布现。是名见不可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郁头蓝子在大众中而作是说。有见不见。云何名见不见。如刀可见。刃不可见。诸比丘。彼子乃引凡夫无识之言以为譬喻。如是。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见。云何见不见。汝当正欲说言。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流布。是不可见。周那。彼相续法不具足而可得。不相续法具足而不可得。周那。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法躬自作证。谓四念处.四神足.四意断.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理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诸贤。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胜。何者为负。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我义如是。汝句如是。汝义如是。汝句亦胜。汝义亦胜彼比丘说此。亦不得非。亦不得是。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受同一师同一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胜。彼比丘说此。亦不得言是。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正。义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报言。我义如是。汝义如是。汝义而胜。彼比丘说此已。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比丘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说句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得言非。当称赞彼言。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貫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诸比丘。我所制衣。若冢间衣。若长者衣.粗贱衣。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体。诸比丘。我所制食。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食。知足而已。诸比丘。我所制住处。若在树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內。若楼阁上。若在窟內。若在种种住处。此处自足。为障寒暑.风雨.蚊虻。下至闲静懈息之处。诸比丘。我所制药。若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此药自足。若身生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药

佛言。或有外道梵志来作是语。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娛。若有此言。当如是报。汝等莫作此言。谓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娛。所以者何。有乐自娛。如来呵责。有乐自娛。如来称誉。若外道梵志问言。何乐自娛。瞿昙呵责。设有此语。汝等当报。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诸贤。犹是五欲缘生喜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也。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犹如有人私窃偷盗。自以为乐。此为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放荡自恣。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来所说正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诸比丘。呵责五欲功德。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如此诸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犹如有人故杀众生。以此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犹如有人公为盗賊。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问。何乐自娛。沙门瞿昙之所称誉。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当答彼言。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意知法。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诸贤。五欲因缘生乐。当速除灭。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公为盗賊。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故为妄语。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有如是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內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捨。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问。汝等于此乐中求几果功德。应答彼言。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诸贤。是为此乐有七功德。诸贤。若比丘在学地欲上。求安隐处。未除五盖。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彼学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隐处。未灭五盖。于四念处不能精勤。于七觉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盛。求欲知欲见者。无有是处。诸贤。学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隐处。能灭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于四意处又能精勤。于七觉意如实修行。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见者。则有是处。诸贤。若有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捨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使。正智解脫。不为九事。云何为九。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捨道。六者不随欲。七者不随恚。八者不随怖。九者不随痴。诸贤。是为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捨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得解。远离九事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释子有不住法。应报彼言。诸贤。莫作是说。沙门释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门释子。其法常住。不可动转。譬如门閫常住不动。沙门释子亦复如是。其法常住。无有移动。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瞿昙尽知过去世事。不知未来事。彼比丘.彼异学梵志智异。智观亦异。所言虛妄。如来于彼过去事。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过去世事虛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虛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以何等义。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或复说言。此世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或复有言。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或复有言。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余者为虛妄。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或复有言。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或复有言。是命是身。此实余虛。或复有言。非命非身。此实余虛。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余虛。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余虛。或复有言。如来终。此实余虛。或复有言。如来不终。此实余虛。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虛。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虛。诸有此见。名本生本见。今为汝记。谓。此世常存。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是为本见本生。为汝记之

所谓未见未生者。我亦记之。何者未见未生。我所记者。色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虛。无色是我。从想有终。亦有色亦无色是我。从想有终。非有色非无色是我。从想有终。我有边。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从想有终。我有乐。从想有终。我无乐。从想有终。我有苦乐。从想有终。我无苦乐。从想有终。一想是我。从想有终。种种想是我。从想有终。少想是我。从想有终。无量想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虛。是为邪见本见本生。我之所记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有如是见。此世常存。此实余虛。乃至无量想是我。此实余虛。彼沙门.婆罗门复作如是说.如是见。此实。余者虛妄。当报彼言。汝实作此论。云何此世常存。此实余虛耶。如此语者。佛所不许。所以者何。此诸见中各有结使。我以理推。诸沙门.婆罗门中。无与我等者。况欲出过。此诸邪见但有言耳。不中共论。乃至无量想是我。亦复如是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世间自造。复有沙门.婆罗门言。此世间他造。或复有言。自造他造。或复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彼沙门.婆罗门言世间自造者。是沙门.婆罗门皆因触因缘。若离触因而能说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由六入身故生触。由触故生受。由受故生爱。由爱故生取。由取故生有。由有故生生。由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若无六入则无触。无触则无受。无受则无爱。无爱则无取。无取则无有。无有则无生。无生则无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又言此世间他造。又言此世间自造他造。又言此世间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亦复如是。因触而有。无触则无

佛告诸比丘。若欲灭此诸邪恶见者。于四念处当修三行。云何比丘灭此诸恶。于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內外身身观。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灭众恶法。于四念处。三种修行。有八解脫。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脫。內有色想。外观色。二解脫。净解脫。三解脫。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脫。捨空处。住识处。五解脫。捨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脫。捨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脫。灭尽定。八解脫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此法清净。微妙第一。当云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清净。汝当清净持之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8章 自欢喜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难陀城波波利菴婆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长老舍利弗于闲静处。默自念言。我心决定知过去.未来.现在沙门.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力。无有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者。时。舍利弗从静室起。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佛言。向于静室。默自思念。过去.未来.现在沙门.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道力。无有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能于佛前说如是语。一向受持。正师子吼。余沙门.婆罗门无及汝者。云何。舍利弗。汝能知过去诸佛心中所念。彼佛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不

对曰。不知

云何。舍利弗。汝能知当来诸佛心中所念。有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不

答曰。不知

云何。舍利弗。如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心中所念。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智.如是解脫.如是解脫堂。汝能知不

答曰。不知

又告舍利弗。过去.未来.现在如来.至真.等正觉心中所念。汝不能知。何故决定作是念。因何事生是念。一向坚持而师子吼。余沙门.婆罗门若闻汝言。我决定知过去.未来.现在沙门.婆罗门智慧.神足.功德.道力。无有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者。当不信汝言

舍利弗白佛言。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总相法我则能知。如来为我说法。转高转妙。说黑.白法。缘.无缘法。照.无照法。如来所说。转高转妙。我闻法已。知一一法。于法究竟。信如来.至真.等正觉。信如来法善可分別。信如来众苦灭成就。诸善法中。此为最上。世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世尊说法复有上者。谓制法。制法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贤圣道。是为无上制。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皆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者

世尊说法又有上者。谓制诸入。诸入者。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过去如来.至真.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乃至意法。正使未来如来.至真.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乃至意法。今我如来.至真.等正觉亦制此入。所谓眼色。乃至意法。此法无上。无能过者。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世尊说法又有上者。谓识入胎。入胎者。一谓乱入胎.乱住.乱出。二者不乱入.乱住.乱出。三者不乱入.不乱住而乱出。四者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彼不乱入.不乱住.不乱出者。入胎之上。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道也。所谓道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慧意三昧。随三昧心修念觉意。依欲.依离.依灭尽.依出要法。精进.喜.(轻安).定.捨觉意。依欲.依离.依灭尽.依出要。此法最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为灭。灭者。谓苦灭迟得。二俱卑陋。苦灭速得。唯苦卑陋。乐灭迟得。唯迟卑陋。乐灭速得然不广普。以不广普。故名卑陋。如今如来乐灭速得。而复广普。乃至天人见神变化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如来说无上灭。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言清净。言清净者。世尊于诸沙门.婆罗门。不说无益虛妄之言。言不求胜。亦不朋党。所言柔和。不失时节。言不虛发。是为言清净。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见定。彼见定者。谓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观头至足。观足至头。皮肤內外。但有不净发.毛.爪甲。肝.肺.腸.胃.脾.腎五臟。汗.肪.髓.腦.屎.尿.涕.澡.泪。臭不净。无一可贪。是初见定。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唯观白骨及与牙齿。是为二见定。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白骨。唯观心识在何处住。为在今世。为在后世。今世不断。后世不断。今世不解脫。后世不解脫。是为三见定。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除白骨。复重观识。识在后世。不在今世。今世断。后世不断。今世解脫。后世不解脫。是为四见定。诸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诸不净及除白骨。复重观识。不在今世。不在后世。二俱断。二俱解脫。是为五见定。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说常法。常法者。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世间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世间常存。此为真实。余者虛妄。所以者何。由我忆识。故知有此成劫败劫。其余过去我所不知。未来成败我亦不知。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为虛。是为初常法。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此世间常。此为真实。余者虛妄。所以者何。以我忆识故知成劫败劫。我复能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我不知未来劫之成败。此说知始。不说知终。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真实。余者虛妄。此是二常法。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识八十成劫败劫。彼言。此世间常。余者虛妄。所以者何。以我忆识故知有成劫败劫。复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未来劫之成败我亦悉知。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虛妄。是为三常存法。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观察。观察者。谓有沙门.婆罗门以想观察。他心尔趣。此心尔趣。彼心作是想时。或虛或实。是为一观察。诸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或闻诸天及非人语。而语彼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此亦或实或虛。是二观察。或有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亦不闻诸天及非人语。自观己身。又听他言。语彼人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此亦有实有虛。是为三观察。或有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亦不闻诸天及非人语。又不自观.观他。除觉.观已。得定意三昧。观察他心。而语彼言。汝心如是。汝心如是。如是观察则为真实。是为四观察。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教诫者。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墮恶趣。是为四教诫。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为他说法。使戒清净。戒清净者。有诸沙门.婆罗门所语至诚。无有两舌。常自敬肅。捐除睡眠。不怀邪谄。口不妄言。不为世人记于吉凶。不自称说从他所得以示于人。更求他利。坐禅修智。辩才无碍。专念不乱。精勤不怠。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解脫智。谓解脫智者。世尊由他因缘內自思惟言。此人是须陀洹。此是斯陀含。此是阿那含。此是阿罗汉。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自识宿命智证。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忆往昔无数世事。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成劫败劫。如是无数我于某处生。名字如是。种.姓如是。寿命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如是。从此生彼。从彼生此。若干种相。自忆宿命无数劫事。昼夜常念本所经历。此是色。此是无色。此是想。此是无想。此是非无想。尽忆尽知。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天眼智。天眼智者。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观诸众生。死者.生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其所行。尽见尽知。或有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诽謗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墮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观诸众生。如实知见。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神足证。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能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石壁无碍。于虛空中结加趺坐。犹如飞鸟。出入于地。犹如在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火。如火积燃。以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若沙门.婆罗门称是神足者。当报彼言。有此神足。非为不有。此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捨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于无喜色。亦不憎恶。捨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曰贤圣神足。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捨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犹如世尊精进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觉。得第一觉。故名等觉。世尊今亦不乐于欲。不乐卑贱凡夫所习。亦不劳勤受诸苦恼。世尊若欲除弊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遊于初禅。如是便能除弊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遊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复如是。精进勇猛。有大智慧。有知.有觉。得第一觉。故名等觉

佛告舍利弗。若有外道异学来问汝言。过去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汝当云何答。彼复问言。未来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汝当云何答。彼复问言现在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汝当云何答

时。舍利弗白佛言。设有是问。过去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当答言。有。设问。未来沙门.婆罗门瞿昙等不。当答言。有。设问。现在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当答言。无

佛告舍利弗。彼外道梵志或复问言。汝何故或言有或言无。汝当云何答

舍利弗言。我当报彼。过去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未来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我躬从佛闻。欲使现在有三耶三佛与如来等者。无有是处。世尊。我如所闻。依法顺法。作如是答。将无答耶

佛言。如是答。依法顺法。不违也。所以然者。过去三耶三佛与我等。未来三耶三佛与我等。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无有是处

尔时。尊者郁陀夷在世尊后执扇扇佛。佛告之曰。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郁陀夷。若余沙门.婆罗门于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彼便当竖幡。告四远言。如来今者少欲知足。今观如来少欲知足。如来有大神力。有大威德。不用在欲

尔时。尊者郁陀夷正衣服。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少有少欲知足如世尊者。世尊有大神力。有大威德。不用在欲。若复有余沙门.婆罗门于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便能竖幡。告四远言。世尊今者少欲知足。舍利弗。当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数说此法。彼若于佛.法.僧。于道有疑者。闻说此法。无复疑网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当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数说此法。所以者何。彼于佛.法.僧。于道有疑者。闻汝所说。当得开解

对曰。唯然。世尊

时。舍利弗即便数数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法。以自清净故。故名清净经

尔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9章 大会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释翅提国迦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尽是罗汉。复有十方诸神妙天皆来集会。礼敬如来及比丘僧

时。四净居天即于天上各自念言。今者。世尊在释翅提迦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尽得阿罗汉。复有十方诸神妙天皆来集会。礼敬如来及比丘僧。我等今者亦可往共诣世尊所。各当以偈称赞如来

时。四净居天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于彼天沒。至释翅提迦维林中。尔时。四净居天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即于佛前。以偈赞曰

今日大众会 诸天神普集

皆为法故来 欲礼无上众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比丘见众秽 端心自防护

欲如海吞流 智者护诸根

说是偈已。退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断刺平爱坑 及填无明壑

独遊清净场 如善象调御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诸归依佛者 终不墮恶趣

捨此人中形 受天清净身

尔时。四净居天说此偈已。世尊印可。即礼佛足。绕佛三匝。忽然不现。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者诸天大集。今者诸天大集。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诸比丘。过去诸如来.至真.等正觉亦有诸天大集。如我今日。当来诸如来.至真.等正觉亦有诸天大集。如我今日。诸比丘。今者诸天大集。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亦当称彼名号。为其说偈。比丘当知

诸依地山谷 隐藏见可畏

身著纯白衣 洁净无垢秽

天人闻此已 皆归于梵天

今我称其名 次第无错谬

诸天众今来 比丘汝当知

世间凡人智 百中不见一

何由乃能见 鬼神七万众

若见十万鬼 犹不见一边

何况诸鬼神 周遍于天下

地神有七千悅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时。有雪山神将六千鬼悅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有一舍罗神将三千鬼悅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此万六千鬼神悅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

复有毗波蜜神。住在马国。将五百鬼。皆有神足.威德。复有金毗罗神。住王舍城毗富罗山。将无数鬼神恭敬围绕。复有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干沓惒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尽字因陀罗。皆有大神力。南方毗楼勒天王。领诸龙王。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西方毗楼博叉天王。领诸鳩槃茶鬼。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诸悅叉鬼。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此四天王护持世者。有大威德。身放光明。来诣迦维林中

尔时。世尊欲降其幻伪虛妄之心。故结呪曰

摩拘楼罗摩拘楼罗毗楼罗毗楼罗[旃-方+示]陀那加摩世致迦尼延豆尼延豆波那攎呜呼奴奴主提婆苏暮摩头罗支多罗斯那干沓波那罗主闍尼沙尸呵无莲陀罗鼻波蜜多罗树尘陀罗那闾尼呵斗浮楼输支婆迹婆

如是。诸王干沓婆及罗剎皆有神足.形貌.色像。怀欢喜心来诣比丘众林中。尔时。世尊复结呪曰

阿醯那陀瑟那头毗舍离沙呵带叉蛇婆提提头赖吒帝婆沙呵若利耶加毗罗摄波那伽阿陀伽摩天提伽伊罗婆陀摩呵那伽毗摩那伽多陀伽陀余那伽罗闍婆呵沙呵叉奇提婆提罗帝婆提罗帝毗枚大迹閦毗呵四婆咛阿婆婆四质多罗速和尼那求四多阿婆由那伽罗除阿四修跋罗萨帝奴阿伽佛陀洒失罗咛婆耶忧罗头婆延楼素槃[少/兔]佛头舍罗[少/兔]伽类楼

尔时。世尊为阿修罗而结呪曰

祇陀跋闍呵谛三物第阿修罗阿失陀婆延地婆三婆四伊弟阿陀提婆摩天地伽黎妙摩呵秘摩阿修罗陀那秘罗陀鞞摩质兜楼修质谛丽婆罗呵黎无夷连那婆舍黎阿细跋黎弗多罗那萨鞞鞞楼耶那那迷萨那迷谛婆黎细如罗耶跋兜楼伊呵菴婆罗迷三摩由伊陀那跋陀若比丘那三弥涕泥拔

尔时。世尊复为诸天而结呪曰

阿浮提婆萆犁醯陛提豫婆由多陀[少/兔]跋楼[少/兔]跋楼尼世帝苏弥耶舍阿头弥多罗婆伽罗那移婆阿逻提婆摩天梯与陀舍提舍伽予萨鞞那难多罗婆跋那伊地槃大仇地槃那槃大耶舍卑[少/兔]暮陀婆那阿醯揵大比丘那婆朱弟婆尼鞞弩提步舍伽利阿醯地勇迷那剎帝隶富罗息几大阿陀蔓陀罗婆罗鞞栴大苏婆尼捎提婆阿陀[旃-方+示]陀富罗翅支大苏黎耶苏婆尼捎提婆阿陀苏提耶富罗翅大摩伽陀婆苏因图攎阿头释拘富罗大攎叔伽伽罗摩罗那阿大鞞摩尼婆呜婆提奇呵波罗无呵鞞婆罗微阿尼萨陀摩多阿呵黎弥沙阿尼钵仇[菟-(色-巴)]叹奴阿攎余提舍阿醯跋沙赊摩摩呵赊摩摩[菟-(色-巴)]沙阿摩[菟-(色-巴)][跳-兆+(梳-木)]多摩乞陀波头洒阿陀摩[菟-(色-巴)]波头洒阿醯阿罗夜提婆阿陀黎陀夜婆私波罗摩诃波罗阿陀提婆摩天梯夜差摩兜率陀夜摩伽沙尼阿尼蓝鞞蓝婆折帝树提那摩伊洒念摩罗提阿陀醯波罗念弥大阿醯提婆提婆闍兰提阿奇尸吁波摩阿栗吒攎耶呜摩浮浮尼婆私遮婆陀暮阿周陀阿尼输豆檀耶[菟-(色-巴)]阿头阿逻毗沙门伊洒

此是六十种天。尔时。世尊复为六十八五通婆罗门而结呪曰

罗耶梨沙耶何醯犍大婆尼伽毗罗跋兜鞞地闍[菟-(色-巴)]阿头差暮萨提鸯祇鞞地牟尼阿头闭犛耶差伽尸梨沙婆呵若[菟-(色-巴)]阿头梵摩提婆提那婆鞞地牟尼阿头拘萨梨伊尼攎摩闍逻鸯祗逻野般闍阿楼呜猿头摩诃罗野阿拘提楼杙[菟-(色-巴)]阿头六闭俱萨梨阿楼伽陵倚伽夷罗檀醯罪否符野福都卢梨洒先陀步阿头提那伽否婆呵移伽耶罗野多陀阿伽度婆罗蔓陀[菟-(色-巴)]迦牧罗野阿头因陀罗楼迷迦符陀攎暮摩伽醯阿勅伤俱卑予阿头醯兰若伽否鞞梨味余梨多他阿伽度阿醯婆好罗子弥都卢多陀阿伽度婆斯佛离首陀罗罗予多陀阿伽度伊梨耶差摩诃罗予先阿步多陀阿伽度般闍婆予婆梨地翅阿罗予多陀阿伽度郁阿兰摩诃罗予便被婆梨摩梨输婆醯大那摩阿槃地苦摩梨罗予阿具斯利陀那婆地阿头翅鞞罗予尸伊昵弥昵摩呵罗予复婆楼多陀阿伽度跋陀婆利摩呵罗予俱萨梨摩提输尸汉提苫婆梨罗予修陀罗楼多他阿伽度阿呵因头楼阿头摩罗予余苏利与他鞞地提步阿呵鞞利四阿头恒阿耶楼婆罗目遮耶暮阿夷[菟-(色-巴)]阿头一摩耶舍枇那婆差摩罗予何梨揵度余枇度钵支余是数波那路摩苏罗予耶賜多由醯兰若苏槃那秘愁度致夜数罗舍波罗鞞陀郁陀婆呵婆洒婆呵婆婆谋娑呵沙贪覆赊大赊法闍沙丽罗陀那摩般枝[病-丙+(白/(ㄎ*(戈-、)))]多哆罗干沓婆沙呵婆萨多提苏鞞罗予阿醯揵[病-丙+(白/(ㄎ*(戈-、)))]比丘三弥地婆尼地婆尼

尔时。复有千五通婆罗门。如来亦为结呪。时。此世界第一梵王及诸梵天皆有神通。有一梵童子名曰提舍。有大神力。复有十方余梵天王。各与眷属围绕而来。复越千世界。有大梵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寻与眷属围绕而来

尔时。魔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怀毒害心。即自念言。我当将诸鬼兵往坏彼众。围绕尽取。不令有遺。时。即召四兵。以手拍车。声如霹雳。诸有见者无不惊怖。放大风雨.雷电.霹雳。向迦维林围绕大众

佛告诸比丘乐此众者。汝等当知。今日魔众怀恶而来。于是颂曰

汝今当敬顺 建立于佛法

当灭此魔众 如象坏花聚

专念无放逸 具足于净戒

定意自念惟 善护其志意

若于正法中 能不放逸者

则度老死地 永尽诸苦本

诸弟子闻已 当勤加精进

超度于众欲 一毛不倾动

此众为最胜 有大智名闻

弟子皆勇猛 为众之所敬

尔时。诸天.神.鬼.五通仙人皆集迦维园中。见魔所为。怪未曾有。佛说此法时。八万四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诸天.龙.鬼.神.阿修罗.迦楼罗.真陀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0章 阿摩昼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俱萨罗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至伊车能伽罗俱萨罗婆罗门村。即于彼伊车林中止宿

时。有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止郁伽罗村。其村丰乐。人民炽盛。波斯匿王即封此村。与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以为梵分。此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三部旧典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又能善解大人相法.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第一摩纳弟子名阿摩昼。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三部旧典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亦能善解大人相法.祭祀仪礼。亦有五百摩纳弟子。教授不废。与师无异

时。沸伽罗娑罗婆罗门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至伊车能伽罗俱萨罗婆罗门村。止伊车林中。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善。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应往亲觐。我今宁可观沙门瞿昙。为定有三十二相。名闻流布。为称实不。当以何缘得见佛相。复作是念言。今我弟子阿摩昼。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三部旧典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又能善解大人相法.祭祀仪礼。唯有此人可使观佛。知相有无

时。婆罗门即命弟子阿摩昼而告之曰。汝往观彼沙门瞿昙。为定有三十二相。为虚妄耶

时。阿摩昼寻白师言。我以何验观瞿昙相。知其虚实

师即报曰。我今语汝。其有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者。必趣二处。无有疑也。若在家。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以法治化统领民物。七宝具足。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典兵宝。王有千子。勇猛多智。降伏怨敌。兵杖不用。天下泰平。国内民物无所畏惧。若其不乐世间出家求道。当成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以此可知瞿昙虚实

时。阿摩昼受师教已。即严驾宝车。将五百摩纳弟子。清旦出村。往诣伊车林。到已下车。步进诣世尊所。佛坐彼立。佛立彼坐。于其中间共谈义理。佛告摩纳曰。汝曾与诸耆旧长宿大婆罗门如是论耶

摩纳白佛。此为何言

佛告摩纳。我坐汝立。我立汝坐。中间共论。汝师论法当如是耶

摩纳白佛言。我婆罗门论法。坐则俱坐。立则俱立。卧则俱卧。今诸沙门毁形鳏独。卑陋下劣。习黑冥法。我与此辈共论义时。坐起无在

尔时。世尊即语彼言。卿摩纳未被调伏

时。摩纳闻世尊称卿。又闻未被调伏。即生忿恚。毁谤佛言。此释种子。好怀嫉恶。无有义法

佛告摩纳。诸释种子。何过于卿

摩纳言。昔我一时为师少缘。在释迦迦维罗越国。时。有众多诸释种子。以少因缘集在讲堂。遥见我来。轻慢戏弄。不顺仪法。不相敬待

佛告摩纳。彼诸释子还在本国。游戏自恣。犹如飞鸟自于樔林。出入自在。诸释种子自于本国。游戏自在。亦复如是

摩纳白佛言。世有四姓。剎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其彼三姓。常尊重.恭敬.供养婆罗门。彼诸释子义不应尔。彼释厮细.卑陋.下劣。而不恭敬我婆罗门

尔时。世尊默自念言。此摩纳子。数数毁骂言及厮细。我今宁可说其本缘调伏之耶。佛告摩纳。汝姓何等

摩纳答言。我姓声王

佛告摩纳。汝姓尔者。则为是释迦奴种

时。彼五百摩纳弟子。皆举大声而语佛言。勿说此言。谓此摩纳为释迦奴种。所以者何。此大摩纳。真族姓子。颜貌端正。辩才应机。广博多闻。足与瞿昙往返谈论

尔时。世尊告五百摩纳。若汝师尽不如汝言者。当舍汝师共汝论义。若汝师有如上事如汝言者。汝等宜默。当共汝师论

时。五百摩纳白佛言。我等尽默。听共师论。时。五百摩纳尽皆默然

尔时。世尊告阿摩昼。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王名声摩。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庄严。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摈出国到雪山南。住直树林中。其四子母及诸家属。皆追念之。即共集议。诣声摩王所。白言。大王。当知我等与四子别久。欲往看视。王即告曰。欲往随意。时。母眷属闻王教已。即诣雪山南直树林中。到四子所。时诸母言。我女与汝子。汝女与我子。即相配匹遂成夫妇。后生男子。容貌端正

时。声摩王闻其四子诸母与女共为夫妇。生子端正。王即欢喜。而发此言。此真释子。真释童子能自存立。因此名释(释。秦言能在直树林。故名释。释。秦言亦言直)。声摩王即释种先也。王有青衣。名曰方面。颜貌端正。与一婆罗门交通。遂便有娠。生一摩纳子。堕地能言。寻语父母。当洗浴我。除诸秽恶。我年大已。自当报恩。以其初生能言。故名声王。如今初生有能言者。人皆怖畏。名为可畏。彼亦如是。生便能言。故名声王。从此已来。婆罗门种遂以声王为姓

又告摩纳。汝颇从先宿耆旧大婆罗门。闻此种姓因缘已不

时。彼摩纳默然不对。如是再问。又复不对。佛至三问。语摩纳言。吾问至三。汝宜速答。设不答者。密迹力士手执金杵在吾左右。即当破汝头为七分

时。密迹力士手执金杵。当摩纳头上虚空中立。若摩纳不时答问。即下金杵碎摩纳首。佛告摩纳。汝可仰观

摩纳仰观。见密迹力士手执金杵立虚空中。见已恐怖。衣毛为竖。即起移坐附近世尊。依恃世尊为救为护。白世尊言。世尊当问。我今当答

佛即告摩纳。汝曾于先宿耆旧大婆罗门。闻说如是种姓缘不

摩纳答言。我信曾闻。实有是事

时。五百摩纳弟子。皆各举声自相谓言。此阿摩昼。实是释迦奴种也。沙门瞿昙所说真实。我等无状。怀轻慢心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五百摩纳后必怀慢。称彼为奴。今当方便灭其奴名。即告五百摩纳曰。汝等诸人。慎勿称彼为奴种也。所以者何。彼先婆罗门是大仙人。有大威力。伐声摩王索女。王以畏故。即以女与。由佛此言得免奴名

尔时。世尊告阿摩昼曰。云何。摩纳。若剎利女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若与一婆罗门为妻生子。摩纳。容貌端正。彼入剎利种。得坐受水诵剎利法不

答曰。不得

得父财业不

答曰。不得

得嗣父职不

答曰。不得

云何。摩纳。若婆罗门女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与剎利为妻。生一童子。颜貌端正。彼入婆罗门众中。得坐起受水不

答曰。得

得诵婆罗门法。得父遗财。嗣父职不

答曰。得

云何。摩纳。若婆罗门摈婆罗门投剎利种者。宁得坐起受水。诵剎利法不

答曰。不得

得父遗财。嗣父职不

答曰。不得

若剎利种摈剎利投婆罗门。宁得坐起受水。诵婆罗门法。得父遗财。嗣父职不

答曰。得

是故。摩纳。女中剎利女胜。男中剎利男胜。非婆罗门也

梵天躬自说偈言

剎利生中胜 种姓亦纯真

明行悉具足 天人中最胜 

佛告摩纳。梵天说此偈。实为善说。非不善也。我所然可。所以者何。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亦说此义

剎利生中胜 种姓亦纯真

明行悉具足 天人中最胜 

摩纳白佛言。瞿昙。何者是无上士。明行具足

佛告摩纳。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佛告摩纳。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中。独觉自证。为人说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具足。开清净行。若居士.居士子及余种姓。闻正法者即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系缚。不得清净纯修梵行。今者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于异时。舍家财产。捐弃亲族。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与出家人同舍饰好。具诸戒行。不害众生

舍于刀杖。怀惭愧心。慈念一切。是为不杀。舍窃盗心。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私窃意。是为不盗。舍离淫欲。净修梵行。殷勤精进。不为欲染。洁净而住。是为不淫。舍离妄语。至诚无欺。不诳他人。是为不妄语。舍离两舌。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有离别者。善为和合。使相亲敬。凡所言说。和顺知时。是为不两舌。舍离恶口。所言粗犷。喜恼他人。令生忿结。舍如是言。言则柔濡。不生怨害。多所饶益。众人敬爱。乐闻其言。是为不恶口。舍离绮语。所言知时。诚实如法。依律灭诤。有缘而言。言不虚发。是为舍离绮语。舍于饮酒。离放逸处。不着香华璎珞。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不坐高床。非时不食。金银七宝不取不用。不娶妻妾。不畜奴婢.象马.车牛.鸡犬.猪羊.田宅.园观。不为虚诈斗秤欺人。不以手拳共相牵抴。亦不抵债。不诬罔人。不为伪诈。舍如是恶。灭于诤讼诸不善事。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度身而衣趣足而已。法服应器常与身俱。犹如飞鸟羽翮随身。比丘无余亦复如是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求余积。衣服饮食无有厌足。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殖树木。鬼神所依。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綩綖被褥。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庄严。酥油摩身。香水洗沐。香末自涂。香泽梳头。着好华鬘。染目绀色。拭面庄严。镮纽澡洁。以镜自照。杂色革屣。上服纯白。刀杖.侍从.宝盖.宝扇.庄严宝车。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专为嬉戏。碁局博奕。八道.十道.百道。至一切道。种种戏笑。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遮道无益之言。王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游园观事。及论卧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里之事。又说入海采宝之事。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邪命。谄谀美辞。现相毁訾。以利求利。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共诤讼。或于园观。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经律。汝无所知。我趣正道。汝向邪径。以前着后。以后着前。我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言说。皆不真正。若有所疑。当来问我。我尽能答。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通信使。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为。或教他为。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畜。或斗男女。及作众声。贝声.鼙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戏。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袖-由+厌]祷。无数方道。恐吓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盲聋喑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为善咒。或为医方.针灸.药石。疗治众病。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剎利咒。或诵鸟咒。或支节咒。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别死生书。或读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一/禾)+釆]贵[谷-(一/禾)+釆]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日月薄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如是善瑞。如是恶征。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者。无如是事。但修圣戒。无染着心。内怀喜乐。目虽见色而不取相。眼不为色之所拘系。坚固寂然。无所贪着。亦无忧患。不漏诸恶。坚持戒品。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御六触。护持调伏。令得安隐。犹如平地驾四马车。善调御者。执鞭持控。使不失辙。比丘如是。御六根马。安隐无失。彼有如是圣戒。得圣眼根。食知止足。亦不贪味。趣以养身。令无苦患而不贡高。调和其身。令故苦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乐。犹如有人以药涂疮趣使疮差。不求饰好。不以自高。摩纳。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怀慢恣。又如膏车。欲使通利以用运载。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为行道

摩纳。比丘如是成就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又于昼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乃至中夜。偃右胁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比丘有如是圣戒具足。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

云何比丘念无错乱。如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譬如有人与大众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后。常得安隐。无有怖畏。摩纳。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于语默。常念一心。无有忧畏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静处.树下.冢间。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粪聚间。至时乞食。还洗手足。安置衣钵。结跏趺坐。端身正意。系念在前。除去悭贪。心不与俱。灭瞋恨心。无有怨结。心住清净。常怀慈愍。除去睡眠。系想在明。念无错乱。断除掉戏。心不与俱。内行寂灭。灭掉戏心。断除疑惑。已度疑网。其心专一。在于善法。譬如僮仆。大家赐姓。安隐解脱。免于仆使。其心欢喜。无复忧畏

又如有人举财治生。大得利还。还本主物。余财足用。彼自念言。我本举财。恐不如意。今得利还。还主本物。余财足用。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如人久病。从病得差。饮食消化。色力充足。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饮食消化。色力充足。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又如人久闭牢狱。安隐得出。彼自念言。我先拘闭。今已解脱。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又如人多持财宝。经大旷野。不遭贼盗。安隐得过。彼自念言。我持财宝过此崄难。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其心安乐

摩纳。比丘有五盖自覆。常怀忧畏亦复如奴。如负债人.久病在狱.行大旷野。自见未离。诸阴盖心。覆蔽暗冥。慧眼不明。彼即精勤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离生喜.乐。得入初禅。彼已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如人巧浴器盛众药。以水渍之。中外俱润。无不周遍。比丘如是得入初禅。喜乐遍身。无不充满。如是。摩纳。是为最初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进。念无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彼于觉.观。便生为信。专念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彼已一心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犹如山顶凉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即此池中出清净水。还自浸渍。无不周遍。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二禅。定生喜.乐。无不充满。是为第二现身得乐

彼舍喜住。护念不错乱。身受快乐。如圣所说。起护念乐。入第三禅。彼身无喜。以乐润渍。周遍盈溢。无不充满。譬如优钵花.钵头摩华.拘头摩花.分陀利花始出淤泥而未出水。根茎枝叶润渍水中。无不周遍。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三禅。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周遍。此是第三现身得乐

彼舍喜.乐。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无不周遍。犹如有人沐浴清洁。以新白叠被覆其身。举体清净。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其心清净。充满于身。无不周遍。又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譬如密室。内外涂治。坚闭户向。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触娆者。其灯焰上怗然不动。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第四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彼得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变化心。化作异身。支节具足。诸根无阙。彼作是观。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异。彼身亦异。从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诸根具足。支节无阙。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异刀异。而刀从鞘出。又如有人合麻为绳。彼作是念。麻异绳异。而绳从麻出。又如有人箧中出蛇。彼作是念。箧异蛇异。而蛇从箧出。又如有人从簏出衣。彼作是念。簏异衣异。而衣从簏出。摩纳。比丘亦如是。此是最初所得胜法。所以者何。斯由精进。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彼已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从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诸根.支节具足。彼作是观。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此身亦异。彼身亦异。此心在此身中。依此身住。至他身中。譬如琉璃.摩尼。莹治甚明。清净无秽。若以青.黄.赤綖贯之。有目之士置掌而观。知珠异綖异。而綖依于珠。从珠至珠。摩纳。比丘观心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复如是。此是比丘第二胜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变化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身能飞行。石壁无碍。游空如鸟。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卄/积]。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譬如陶师善调和泥。随意所造。在作何器。多所饶益。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随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饶益。又如牙师善治象牙。亦如金师善炼真金。随意所造。多所饶益。摩纳。比丘如是。定心清净。住无动地。随意变化。乃至手扪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彼天耳净。过于人耳。闻二种声。天声.人声。譬如城内有大讲堂。高广显敞。有聪听人居此堂内。堂内有声。不劳听功。种种悉闻。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净。闻二种声。摩纳。此是比丘第四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有痴无痴.广心狭心.小心大心.定心乱心.缚心解心.上心下心。至无上心皆悉知之。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恶必察。比丘如是。以心净故。能知他心。摩纳。此是比丘第五胜法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至无数生。劫数成败.死此生彼.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苦乐.形色相貌皆悉忆识。譬如有人。从己村落至他国邑。在于彼处。若行若住。若语若默。复从彼国至于余国。如是展转便还本土。不劳心力。尽能忆识所行诸国。从此到彼。从彼到此。行住语默。皆悉忆之。摩纳。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净无秽。住无动地。以宿命智能忆宿命无数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胜。无明永灭。大明法生。暗冥消灭。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无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处。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彼天眼净。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形色好丑.善恶诸果.尊贵卑贱.随所造业报应因缘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诽谤贤圣。言邪倒见。身败命终。堕三恶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见诸众生随所业缘。往来五道。譬如城内高广平地。四交道头起大高楼。明目之士在上而观。见诸行人东西南北。举动所为皆悉见之。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处。见生死智证。以天眼净。尽见众生所为善恶。随业受生。往来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暗冥。出

智能光。此是见众生生死智证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不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实知趣漏尽道。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鱼鳖水性之属东西游行。有目之士明了见之。此是木石。此是鱼鳖。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暗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摩纳。是为无上明行具足。于汝意云何。如是明行为是。为非

佛告摩纳。有人不能得无上明行具足。而行四方便。云何为四。摩纳。或有人不得无上明行具足。而持斫负笼。入山求药。食树木根。是为。摩纳。不得无上明行具足。而行第一方便。云何。摩纳。此第一方便。汝及汝师行此法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纳。汝自卑微。不识真伪。而便诽谤。轻骂释子。自种罪根。长地狱本。复次。摩纳。有人不能得无上明行具足。而手执澡瓶。持杖筭术。入山林中。食自落果。是为。摩纳。不得无上明行具足。而行第二方便。云何。摩纳。汝及汝师行此法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纳。汝自卑微。不识真伪。而便诽谤。轻慢释子。自种罪根。长地狱本。复次。摩纳。不得无上明行具足。而舍前采药及拾落果。还来向村依附人间。起草庵舍。食草木叶。摩纳。是为不得明行具足。而行第三方便。云何。摩纳。汝及汝师行此法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纳。汝自卑微。不识真伪。而便诽谤。轻慢释子。自种罪根。长地狱本。是为第三方便。复次。摩纳。不得无上明行具足。不食药草。不食落果。不食草叶。而于村城起大堂阁。诸有东西南北行人过者随力供给。是为不得无上明行具足。而行第四方便。云何。摩纳。汝及汝师行此法不

答曰。不也

佛告摩纳。汝自卑微。不识真伪。而便诽谤。轻慢释子。自种罪根。长地狱本。云何。摩纳。诸旧婆罗门及诸仙人多诸伎术。赞叹称说本所诵习。如今婆罗门所可讽诵称说。一.阿[口*宅]摩。二.婆摩。三.婆摩提婆。四.鼻波密多。五.伊兜濑悉。六.耶婆提伽。七.婆婆婆悉咤。八.迦叶。九.阿楼那。十.瞿昙。十一.首夷婆。十二.损陀罗。如此诸大仙.婆罗门皆掘堑建立堂阁。如汝师徒今所居止不

答曰。不也

彼诸大仙颇起城墎。围繞舍宅。居止其中。如汝师徒今所止不。答曰。不也

彼诸大仙颇处高床重褥。綩綖细软。如汝师徒今所止不

答曰。不也

彼诸大仙颇以金银.璎珞.杂色花鬘.美女自娱。如汝师徒不。彼诸大仙颇驾乘宝车。持[金*戟]导引。白盖自覆。手执宝拂。着杂色宝屣。又着全白叠。如汝师徒今所服不

答曰。不也

摩纳。汝自卑微。不识真伪。而便诽谤。轻慢释子。自种罪根。长地狱本。云何。摩纳。如彼诸大仙.旧婆罗门。赞叹称说本所讽诵。如今婆罗门所可称说讽诵阿[口*宅]摩等。若传彼所说。以教他人。欲望生梵天者。无有是处。犹如。摩纳。王波斯匿与人共议。或与诸王。或与大臣.婆罗门.居士共论。余细人闻。入舍卫城。遇人便说波斯匿王有如是语。云何。摩纳。王与是人共言议不

答曰。不也

摩纳。此人讽诵王言以语余人。宁得为王作大臣不

答曰。无有是处

摩纳。汝等今日传先宿.大仙.旧婆罗门。讽诵教人。欲至生梵天者。无有是处。云何。摩纳。汝等受他供养。能随法行不

答曰。如是。瞿昙。受他供养。当如法行

摩纳。汝师沸伽罗娑罗门受王村封。而与王波斯匿共论议时。说王不要论无益之言。不以正事共相谏晓。汝今自观及汝师过。且置是事。但当求汝所来因缘

摩纳实时举目观如来身。求诸相好。尽见余相。唯不见二相。心即怀疑。尔时。世尊默自念言。今此摩纳不见二相。以此生疑。即出广长舌相。舐耳覆面。时。彼摩纳复疑一相。世尊复念。今此摩纳犹疑一相。即以神力。使彼摩纳独见阴马藏。尔时。摩纳尽见相已。乃于如来无复狐疑。即从座起。遶佛而去

时。沸伽罗婆罗门立于门外。遥望弟子。见其远来。逆问之言。汝观瞿昙实具相不。功德神力实如所闻不

即白师言。瞿昙沙门三十二相皆悉具足。功德神力实如所闻

师又问曰。汝颇与便诽谤。轻慢释子。自种罪根。长地狱本。云何。摩纳。如彼诸大仙.旧婆罗门。赞叹称说本所讽诵。如今婆罗门所可称说讽诵阿[口*宅]摩等。若传彼所说。以教他人。欲望生梵天者。无有是处。犹如。摩纳。王波斯匿与人共议。或与诸王。或与大臣.婆罗门.居士共论。余细人闻。入舍卫城。遇人便说波斯匿王有如是语。云何。摩纳。王与是人共言议不

答曰。不也

摩纳。此人讽诵王言以语余人。宁得为王作大臣不

答曰。无有是处

摩纳。汝等今日传先宿.大仙.旧婆罗门。讽诵教人。欲至生梵天者。无有是处。云何。摩纳。汝等受他供养。能随法行不

答曰。如是。瞿昙。受他供养。当如法行

摩纳。汝师沸伽罗娑罗门受王村封。而与王波斯匿共论议时。说王不要论无益之言。不以正事共相谏晓。汝今自观及汝师过。且置是事。但当求汝所来因缘

摩纳实时举目观如来身。求诸相好。尽见余相。唯不见二相。心即怀疑。尔时。世尊默自念言。今此摩纳不见二相。以此生疑。即出广长舌相。舐耳覆面。时。彼摩纳复疑一相。世尊复念。今此摩纳犹疑一相。即以神力。使彼摩纳独见阴马藏。尔时。摩纳尽见相已。乃于如来无复狐疑。即从座起。遶佛而去

时。沸伽罗婆罗门立于门外。遥望弟子。见其远来。逆问之言。汝观瞿昙实具相不。功德神力实如所闻不

即白师言。瞿昙沙门三十二相皆悉具足。功德神力实如所闻

师又问曰。汝颇与愿世尊及诸大众当受我请。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婆罗门见佛默然。知以许可。即从坐起。不觉礼佛繞三匝而去。归设饭食。供膳既办。还白。时到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与诸大众千二百五十人往诣其舍。就坐而坐

时。婆罗门手自斟酌。以种种甘膳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时婆罗门右手执弟子阿摩昼臂至世尊前言。唯愿如来听其悔过。唯愿如来听其悔过。如是至三。又白佛言。犹如善调象马。犹有蹶倒还复正路。此人如是。虽有漏失。愿听悔过

佛告婆罗门。当使汝受命延长。现世安隐。使汝弟子白癞得除。佛言适讫。时彼弟子白癞即除

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演布清净。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已调柔.清净.无垢。堪受道教。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时。婆罗门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叠。易为受染。沸伽娑罗婆罗门亦复如是。见法得法。决定道果。不信余道。得无所畏。即白佛言。我今再三归依佛.法及比丘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哀愍我故。受七日请。尔时。世尊默然许之。时。婆罗门即于七日中。种种供养佛及大众。尔时。世尊过七日已。游行人间

佛去未久。沸伽罗娑罗婆罗门遇病命终。时诸比丘闻此婆罗门于七日中供养佛已。便取命终。各自念。此命终。为生何趣。尔时。众比丘往至世尊所。礼佛已。一面坐。白佛言。彼婆罗门于七日中供养佛已。身坏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比丘。此族姓子诸善普集。法法具足。不违法行。断五下结。于彼般涅盘。不来此世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1章 梵动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遊摩竭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间。诣竹林。止宿在王堂上。时。有梵志名曰善念。善念弟子名梵摩达。师徒常共随佛后行。而善念梵志以无数方便毀謗佛.法及比丘僧。其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佛.法及比丘僧。师徒二人各怀异心。共相违背。所以者何。斯由异习.异见.异亲近故

尔时。众多比丘于乞食后集会讲堂。作如是论。甚奇。甚特。世尊有大神力。威德具足。尽知众生志意所趣。而此善念梵志及其弟子梵摩达随逐如来及比丘僧。而善念梵志以无数方便毀謗佛.法及与众僧。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如来及法.众僧。师徒二人各怀异心。异见.异习.异亲近故

尔时。世尊于静室中以天净耳过于人耳。闻诸比丘有如是论。世尊于净室起诣讲堂所。大众前坐。知而故问。诸比丘。汝等以何因缘集此讲堂。何所论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我等于乞食后集此讲堂。众共议言。甚奇。甚特。如来有大神力。威德具足。尽知众生心志所趣。而今善念梵志及弟子梵摩达常随如来及与众僧。以无数方便毀謗如来及法.众僧。弟子梵摩达以无数方便称赞如来及法.众僧。所以者何。以其异见.异习.异亲近故。向集讲堂议如是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方便毀謗如来及法.众僧者。汝等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所以者何。若诽謗我.法及比丘僧。汝等怀忿结心。起害意者。则自陷溺。是故汝等不得怀忿结心。害意于彼。比丘若称誉佛及法.众僧者。汝等于中亦不足以为欢喜庆幸。所以者何。若汝等生欢喜心。即为陷溺。是故汝等不应生喜。所以者何。此是小缘威仪戒行。凡夫寡闻。不达深义。直以所见如实赞叹

云何小缘威仪戒行。凡夫寡闻。直以所见如实称赞。彼赞叹言。沙门瞿昙灭杀.除杀。捨于刀杖。怀惭愧心。慈愍一切。此是小缘威仪戒行。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又叹。沙门瞿昙捨不与取。灭不与取。无有盗心。又叹。沙门瞿昙捨于淫欲。净修梵行。一向护戒。不习淫逸。所行清洁。又叹。沙门瞿昙捨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沙门瞿昙捨灭两舌。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有诤讼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欢喜。有所言说不离和合。诚实入心。所言知时。沙门瞿昙捨灭恶口。若有粗言伤损于人。增彼结恨长怨憎者。如此粗言尽皆不为。常以善言悅可人心。众所爱乐。听无厌足。但说此言。沙门瞿昙捨灭绮语。知时之语.实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但说是言

沙门瞿昙捨离饮酒。不著香华。不观歌舞。不坐高床。非时不食。不执金银。不畜妻息.僮仆.婢使。不畜象.马.猪.羊.鸡.犬及诸鸟兽。不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畜田宅种植五谷。不以手拳与人相加。不以斗秤欺诳于人。亦不販賣券要断当。亦不取受抵債橫生无端。亦不阴谋面背有异。非时不行。为身养寿。量腹而食。其所至处。衣钵随身。譬如飞鸟。羽翮身俱。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求储积。衣服饮食无有厌足。沙门瞿昙无有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植树木。鬼神所依。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氍氀[毯-炎+荅][毯-炎+登].綩綖被褥。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庄严。酥油摩身。香水洗浴。香末自涂。香泽梳头。著好华鬘。染目绀色。拭面庄饰。环纽澡洁。以镜自照。著宝革履。上服纯白。戴盖执拂。幢麾庄饰。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专为嬉戏。棋局博奕。八道.十道。至百千道。种种戏法以自娛乐。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遮道无益之言。王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遊戏园观。及论臥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里之事。又说入海採宝之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邪命。谄谀美辞。现相毀訾。以利求利。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共诤讼。或于园观。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经律。汝无所知。我趣正道。汝趣邪径。以前著后。以后著前。我能忍。汝不能忍。汝所言说。皆不真正。若有所疑。当来问我。我尽能答。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通信使。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为。或教他为。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兽。或斗男女。或作众声。吹声.鼓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戏。无不习习。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袖-由+厌]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瘖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为医方.针炙.药石。疗治众病。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剎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知死生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月食.日食。或言星食。或言不食。方面所在。皆能记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当胜。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沙门瞿昙无如是事。诸比丘。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佛告诸比丘。更有余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言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中。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不能过十八见中。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于本劫本见言。我及世间常存。尽入四见。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观察。谓为审谛。以己所见。以己辩才作是说。言。我及世间是常。此是四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如此一切尽入四见中。我及世间是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过。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余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天中。便于彼处生爱著心。复愿余众生共生此处。此众生既生爱著愿已。复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彼独先有。后有我等。我等众生。彼所化成。彼梵众生命.行尽已。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常住不变。而彼梵化造我等。我等无常变易。不得久住。是故当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众生喜戏笑懈怠。数数戏笑以自娛乐。彼戏笑娛乐时。身体疲极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终。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数生。不数戏笑娛乐。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数戏笑故。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为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此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相看。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我以此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法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有边。是故知世间有边。此实余虛。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无边。是故知世间无边。此实余虛。是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无边。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是故我知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虛。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者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彼彼问时。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善恶有报.无报耶。我以不见不知故。作如是说。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闲静。机辩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別诸见。设当问我诸深义者。我不能答。有愧于彼。于彼有畏。当以此答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诸世间沙门.婆罗门以天眼知.他心智。能见远事。已虽近他。他人不见。如此人等能知有他世.无他世。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若我说者。则为妄语。我恶畏妄语。故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不知不见何者为善。何者不善。我不知不见如是说是善.是不善。我则于此生爱。从爱生恚。有爱有恚。则有受生。我欲灭受。故出家修行。彼恶畏受。故以此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暗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出有此世间。彼尽入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无因而出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彼作是语。我本无今有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虛。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际。谓无因有。于二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已捷疾观察智观。以己智辩能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余虛。此第二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有此世间。于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尽入二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是十八见中。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十八见。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是不过。彼有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如是见。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此实余虛。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乐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乐有苦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不苦不乐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一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若干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少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无量想。此实余虛。是为十六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此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于此八见中。齐此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于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此世间非想非非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作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非有想非无想论。说世间非有想非无想。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彼尽入七见中。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乳餔养育。衣食成长。摩扪拥护。然是无常。必归磨灭。齐是名为断灭。第一见也。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我不得名断灭。我欲界天断灭无余。齐是为断灭。是为二见。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非断灭。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无余。是为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空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识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不用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有想无想处断灭。是第七断灭。是为七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言此众生类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此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现在生泥洹论。说众生现在有泥洹。彼尽入五见中。于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说众生现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见。作是论。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是第一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此名现在泥洹。是第二见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灭有觉.观。內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三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除念.捨.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说。入第三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四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现在泥洹复有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此名第一泥洹。是为第五见。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现在泥洹论。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诸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六十二见中。齐此不过。唯如来知此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说。我.世间是常。彼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因此生智。彼以希现则名为受。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受缘。起爱生爱而不自觉知。染著于爱。为爱所伏。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触缘故。若离触缘而立论者。无有是处。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所见说。彼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中在中。齐是不过。犹如巧捕魚师。以细目网覆小池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內。无逃避处。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

若比丘于六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而知。则为最胜。出彼诸见。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

当佛说此法时。大千世界三返六种震动。尔时。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此法甚深。当以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当名此经为义动.法动.见动.魔动.梵动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2章 种德经

百婆罗门曰。鸯伽摩纳今在此众中。是我外甥。汝等见不。今诸大众普共集此。唯除瞿昙颜貌端正。其余无及此摩纳者。而此摩纳杀生.偷盗.淫逸.无礼.虛妄.欺诳。以火烧人。断道为恶。诸婆罗门。此鸯伽摩纳众恶悉备。然则讽诵.端正。竟何用为

时。五百婆罗门默然不对。种德白佛言。若持戒具足。智慧通达。则所言至诚。无有虛妄。得名婆罗门也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种德。若于二法中捨一成一。亦所言诚实。无有虛妄。名婆罗门耶

答曰。不得。所以者何。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无有虛妄。我说名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须。左能净右。右能净左。此亦如是。有慧则有戒。有戒则有慧。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婆罗门。戒.慧具者。我说名比丘

尔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戒

佛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一一分別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曰。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人说。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若长者.长者子闻此法者。信心清净。信心清净已。作如是观。在家为难。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于异时捨家财业。弃捐亲族。服三法衣。去诸饰好。讽诵比丘。具足戒律。捨杀不杀。乃至心法四禅现得欢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具戒

又问。云何为慧

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除去无明。生于慧明。灭于暗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智慧具足

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今我归依佛.法.圣众。唯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时。种德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3章 究罗檀头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间。至俱萨罗佉[少/兔]婆提婆罗门村北。止宿尸舍婆林中时。有婆罗门名究罗檀头。止佉[少/兔]婆提村。其村丰乐。人民炽盛。园观浴池。树木清涼。波斯匿王即封此村与究罗檀头婆罗门。以为梵分。此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时。婆罗门欲设大祀。办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犊.五百牸犊.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供祀

时。佉[少/兔]婆提村诸婆罗门.长者.居士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从俱萨罗国人间遊行。至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林止。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应往觐现。今我等宁可往共相见。作此语已。即便相率。出佉[少/兔]婆提村。队队相随。欲诣佛所

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在高楼上。遙见众人队队相随。顾问侍者。彼诸人等。以何因缘队队相随。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俱萨罗国遊行人间。诣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婆林中止。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此村诸婆罗门.长者.居士众聚相随。欲往问讯沙门瞿昙耳

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勅侍者。汝速持我声。往语诸人言。卿等小住。须待我往。当共俱诣沙门瞿昙

时。彼侍者即承教命。往语诸人言。且住。须我往到。当共俱诣沙门瞿昙所

诸人报使者言。汝速还白婆罗门。今正是时。宜共行也

侍者还白。诸人已住。言。今正是时。宜共行也。时。婆罗门即便下楼。出中门立

时。有余婆罗门五百人在中门外坐。助究罗檀头施设大祀。见究罗檀头。皆悉起迎问言。大婆罗门。欲何所至

报言。我闻有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俱萨罗国人间遊行。诣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婆林。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人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宜往觐现。诸婆罗门。我又闻瞿昙知三种祭祀.十六祀具。今我众中先学旧识所不能知。我今欲大祭祀。牛羊已备。欲诣瞿昙问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得此祭祀法已。功德具足。名称远闻

时。五百婆罗门白究罗檀头言。大师勿往。所以者何。彼应来此。此不应往。大师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若成此法者。彼应来此。此不应诣彼

又言。大师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世典幽微无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仪礼。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颜貌端正。得梵色像。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所言柔和。辩才具足。义味清净。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又大师为众导首。弟子众多。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常教授五百婆罗门。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四方学者皆来请受。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养。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富有财宝。库藏盈溢。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智慧明达。所言通利。无有怯弱。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大师若具足此十一法。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时。究罗檀头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言。我实有此德。非不有也。汝当复听我说。沙门瞿昙所成功德。我等应诣彼。彼不应来此。沙门瞿昙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彼成此法者。我等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颜貌端正。出剎利种。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生尊贵家。出家为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光明具足。种姓真正。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生财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具贤圣戒。智慧成就。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善于言语。柔软和雅。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为众导师。弟子众多。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永灭欲爱。无有卒暴。忧畏已除。衣毛不竖。欢喜和悅。见人称善。善说行报。不毀余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常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礼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亦为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种德婆罗门.首伽摩纳兜耶子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及诸鬼神之所恭敬。释种.俱梨.冥宁.跋祇.末罗.苏摩皆悉宗奉。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归五戒。诸天.释种.俱梨等。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所遊行处。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村邑。无不倾动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其处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音。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若欲去时。众人恋慕。涕泣而送。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初出家时。父母宗亲涕泣恋恨。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少壮出家。捨诸饰好.象马.宝车.五欲.璎珞。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捨转轮王位。出家修道。若其在家。王四天下。统领民物。我等皆属。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明解梵法。能为人说。亦与梵天往返语言。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明解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宿旧所不能知。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三十二相具足。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智慧通达。无有怯弱。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彼瞿昙来至此佉[少/兔]婆提村。于我为尊。又是贵客。宜往觐现

时。五百婆罗门白究罗檀头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使瞿昙于诸德中成就一者。尚不应来。况今尽具。宜尽相率。共往问讯

究罗檀头言。欲行者。宜知是时

时。婆罗门即严驾宝车。与五百婆罗门及佉[少/兔]婆提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围绕。诣尸舍婆林。到已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时。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或有礼佛而坐者。或问讯而坐者。或有称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众坐已定。究罗檀头白佛言。欲有所问。若有闲暇得见听者。乃敢请问

佛言。随意所问

时。婆罗门白佛言。我闻瞿昙明解三种祭祀及十六种祭具。我等先宿耆旧所不能知。我等今者欲为大祭祀。已办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犊.五百牸犊.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祭祀。今日顾来。问三祭法及十六祭具。若得成此祀者。得大果报。名称远闻。天人所敬

尔时。世尊告究罗檀头婆罗门曰。汝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婆罗门言。唯然。瞿昙。愿乐欲闻

尔时。佛告究罗檀头曰。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剎利王。水浇头种。欲设大祀。集婆罗门大臣而告之曰。我今大有财宝具足。五欲自恣。年已朽迈。士众强盛。无有怯弱。库藏盈溢。今欲设大祀。汝等说祀法斯何所须。时。彼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言。国富兵强。库藏盈溢。但诸民物多怀恶心。习诸非法。若于此时而为祀者。不成祀法。如遣盗逐盗。则不成使。大王。勿作是念言。此是我民。能伐能杀。能呵能止。诸近王者当给其所须。诸治生者当给其财宝。诸修田业者当给其牛犊.种子。使彼各各自营。王不逼迫于民。则民人安隐。养育子孙。共相娛乐

佛告究罗檀头。时。王闻诸臣语已。诸亲近者给其衣食。诸有商贾给其财宝。修农田者给牛.种子。是时人民各各自营。不相侵恼。养育子孙。共相娛乐

佛言。时。王复召诸臣语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无所乏。养育子孙。共相娛乐。我今欲设大祀。汝说祀法悉何所须。诸臣白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其无乏。养育子孙。共相娛乐。王欲祀者。可语宮內使知。时。王即如臣言。入语宮內。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多有财宝。欲设大祀。时。诸夫人寻白王言。如是。如是。如大王言。国富兵强。库藏盈溢。多有珍宝。欲设大祀。今正是时。王出报诸臣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其无乏。养育子孙。共相娛乐。今欲大祀。已语宮內。汝尽语我。斯须何物

时。诸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如王所说。欲设大祀。已语宮內。而未语太子.皇子.大臣.将士。王当语之。时。王闻诸臣语已。即语太子.皇子.群臣.将士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欲设大祀。时。太子.皇子及诸群臣.将士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大王。今国富兵强。库藏盈溢。欲设祀者。今正是时。时。王复告大臣曰。我国富兵强。多有财宝。欲设大祀。已语宮內.太子.皇子。乃至将士。今欲大祀。斯何所须。诸臣白王。如大王言。欲设祀者。今正是时。王闻语已。即于城东起新堂舍。王入新舍。被鹿皮衣。以香酥油涂摩其身。又以鹿角戴之头上。牛屎涂地。坐臥其上。及第一夫人.婆罗门.大臣。选一黃牸牛。一乳王食。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养大众。余与犊子。时。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云何王成就八法。彼剎利王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毀。是为成就初法。彼王颜貌端正。剎利种族。是为二法。彼王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是为三法。彼王习种种技术。乘象.马车.刀牟.弓矢.战斗之法。无不具知。是为四法。彼王有大威力。摄诸小王。无不靡伏。是为五法。彼王善于言语。所说柔软。义味具足。是为六法。彼王多有财宝。库藏盈溢。是为七法。彼王智谋勇果。无复怯弱。是为八法。彼剎利种王。成此八法

云何大臣成就四法。彼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毀。是为初法。复次。彼大臣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是为二法。复次。大臣善于言语。所说柔和。义味具足。是为三法。复次。大臣智谋勇果。无有怯弱。凡祭祀法无不解知。是为四法。时。彼王成就八法。婆罗门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祀法.十六祀具

时。婆罗门大臣于彼新舍。以十六事开解王意。除王疑想。云何十六。大臣白王。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为大祀。而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所见轻毀。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为大祀。而颜貌丑陋。非剎利种。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颜貌端正。剎利种族。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为大祀。而无增上戒。智慧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为大祀。而不善诸术。乘象.马车.种种兵法不能解知。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诸技术。战阵兵法。无不解知。或有人言。王欲为大祀。而无大威力摄诸小王。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摄诸小王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善于言语。所说粗犷。义味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于言语。所说柔软。义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无多财宝。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库藏盈溢。多有财宝。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无智谋。志意怯弱。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智谋勇果。无有怯弱。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宮內。设有是语。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宮內。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语太子.皇子。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太子.皇子。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群臣。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语群臣。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将士。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将士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之所轻毀。设有是语。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毀。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于异学三部讽诵不利。种种经书不能分別。世典幽微亦不综练。不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于三部异典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语。所说粗犷。义味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善言语。所说柔和。义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智谋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智谋勇果。无有怯弱。凡祭祀法。无不解知

佛告究罗檀头。彼王于十六处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开解王意

佛言。时。大臣于彼新舍。以十事行示教利喜于王。云何为十。大臣言。王祭祀时。诸有杀生.不杀生来集会者。平等施与。若有杀生而来者。亦施与。彼自当知。不杀而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若复有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来在会者。亦施与。彼自当知。若有不盗。乃至正见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告婆罗门。彼大臣以此十行示教利喜

又告婆罗门。时。彼剎利王于彼新舍生三悔心。大臣灭之。云何为三。王生悔言。我今大祀。已为大祀.当为大祀.今为大祀。多损财宝。起此三心。而怀悔恨。大臣语言。王已为大祀。已施.当施.今施。于此福祀不宜生悔。是为王入新舍生三悔心。大臣灭之

佛告婆罗门。尔时。剎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彼新舍。于舍前露地然大火[卄/积]。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时。彼王夫人闻王以十五日月满时出新舍。于舍前然大火[卄/积]。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彼夫人.彩女多持财宝。来诣王所。而白王言。此诸杂宝。助王为祀。婆罗门。彼王寻告夫人.彩女言。止。止。汝便为供养已。我自大有财宝。足以祭祀。诸夫人.彩女自生念言。我等不宜将此宝物还于宮中。若王于东方设大祀时。当用佐助。婆罗门。其后王于东方设大祀时。夫人.彩女即以此宝物助设大祀

时。太子.皇子闻王十五日月满时出新舍。于舍前然大火[卄/积]。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彼太子.皇子多持财宝。来诣王所。白王言。以此宝物。助王大祀。王言。止。止。汝便为供养已。我自大有财宝。足已祭祀。诸太子.皇子自生念言。我等不宜持此宝物还也。王若于南方设大祀者。当以佐助。如是大臣持宝物来。愿已助王祭祀西方。将士持宝物来。愿已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罗门。彼王大祭祀时。不杀牛.羊及诸众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为祭祀

佛告婆罗门。彼剎利王为大祀时。初喜.中喜。后亦喜。此为成办祭祀之法

佛告婆罗门。彼剎利王为大祀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修四无量心。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时。王夫人为大施已。亦复除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婆罗门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为大施。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佛告婆罗门。时。王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于汝意云何

时。究罗檀头闻佛言已。默然不对。时。五百婆罗门语究罗檀头言。沙门瞿昙所言微妙。大师何故默然不答

究罗檀头答言。沙门瞿昙所说微妙。我非不然可。所以默然者。自思惟耳。沙门瞿昙说此事。不言从他闻。我默思惟。沙门瞿昙将无是彼剎利王耶。或是彼婆罗门大臣耶

尔时。世尊告究罗檀头曰。善哉。善哉。汝观如来。正得其宜。是时。剎利王为大祀者。豈异人乎。勿造斯观。即吾身是也。我于尔时极大施慧

究罗檀头白佛言。齐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报。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问曰。何者是

佛言。于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养众僧。使不断者。功德胜彼

又问。于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养众僧使不断者。为此功德最胜。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养众僧使不断者。不如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此施最胜

又问。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为此福最胜。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为三种祭祀.十六祀具。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不如起欢喜心。口自发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此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归。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以欢喜心受.行五戒。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此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祀。至于五戒。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众生。如搆牛乳顷。其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祀。至于慈心。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众德悉备。乃至具足三明。灭诸痴冥。具足慧明。所以者何。以不放逸.乐闲静故。此福最胜

究罗檀头又白佛言。瞿昙。我为祭祀。具诸牛羊各五百头。今尽放捨。任其自遊随逐水草。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时受我请。尔时。世尊默然受之

时。婆罗门见佛默然受请已。即起礼佛。绕三匝而去。还家供办种种肴膳。明日时到。尔时。世尊著衣持钵。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婆罗门舍。就座而坐。时婆罗门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佛为婆罗门而作颂曰

祭祀火为上 讽诵詩为上

人中王为上 众流海为上

星中月为上 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 诸有所生物

天及世间人 唯佛为最上

欲求大福者 当供养三宝

尔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取一小座于佛前坐。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分布显示诸清净行。尔时。世尊观彼婆罗门志意柔软。阴盖轻微。易可调伏。如诸佛常法。为说苦谛。分別显示。说集圣谛.集灭圣谛.出要圣谛。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疊。易为受染。檀头婆罗门亦复如是。见法得法。获果定住。不由他信。得无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归依佛.法.圣众。愿佛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重白佛言。唯愿世尊更受我七日请。尔时。世尊默然受之。时。婆罗门即于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过七日已。世尊遊行人间

佛去未久。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得病命终。时。众多比丘闻究罗檀头供养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终。即自念言。彼人命终。当何所趣。时。诸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彼究罗檀头今者命终。当生何所

佛告诸比丘。彼人净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于法有所触娆。以断五下分结。于彼现般涅槃。不来此世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4章 坚固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难陀城波婆利掩次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长者子。名曰坚固。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今者[来*力]诸比丘。若有婆罗门.长者子.居士来。当为现神足显上人法

佛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时。坚固长者子复白佛言。唯愿世尊[来*力]诸比丘。若有婆罗门.长者.居士来。当为现神足。显上人法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我于上人法无有疑也。但此那难陀城国土丰乐。人民炽盛。若于中现神足者。多所饶益。佛及大众善弘道化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子.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云何为三。一曰神足。二曰观察他心。三曰教诫。云何为神足。长者子。比丘习无量神足。能以一身变成无数。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若远若近。山河石壁。自在无碍。犹如行空。于虛空中结加趺坐。犹如飞鸟。出入大地。犹如在水。若行水上。犹如履地。身出烟火。如大火聚。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若有得信长者.居士见此比丘现无量神足。立至梵天。当复诣余未得信长者.居士所。而告之言。我见比丘现无量神足。立至梵天。彼长者.居士未得信者语得信者言。我闻有瞿罗咒。能现如是无量神变。乃至立至梵天

佛复告长者子坚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言。岂非毀谤言耶

坚固白佛言。此实是毀谤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来*力]诸比丘现神变化。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如是。长者。此即是我诸比丘所现神足

云何名观察他心神足。于是。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诸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能识知。若有得信长者.居士。见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他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悉识知。便诣余未得信长者.居士所。而告之曰。我见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他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悉能知。彼不信长者.居士。闻此语已。生毀谤言。有干陀罗咒能观察他心。隈屏所为皆悉能知。云何。长者子。此岂非毀谤言耶

坚固白佛言。此实是毀谤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勅诸比丘现神变化。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如是。长者子。此即是我比丘现观察神足

云何为教诫神足。长者子。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若长者.居士闻已。于中得信。得信已。于中观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钩锁相连。不得清净修于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灭诸暗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乐独闲居。专念不忘之所得也。长者子。此是我比丘现教诫神足

尔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颇有比丘成就此三神足耶

佛告长者子。我不说有数。多有比丘成此三神足者。长者子。我有比丘在此众中自思念。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比丘修趣天道。往至四天王所。问四天王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由何永灭

长者子。彼四天王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由何永灭。我上有天。名曰忉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四大由何而灭。彼比丘闻已。即修趣天道。往诣忉利天上。问诸天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忉利天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灭。上更有天。名焰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即往就问。又言不知

如是展转。至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皆言。我不知四大何由而灭。上更有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名梵迦夷。彼天能知四大何由永灭。彼比丘即修趣梵道。诣梵天上问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梵天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永灭。今有大梵天王。无能胜者。统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化物。是众生父母。彼能知四大由何永灭。长者子。彼比丘寻问。彼大梵王今为所在。彼天报言。不知大梵今为所在。以我意观。出现不久。未久。梵王忽然出现。长者。彼比丘诣梵王所问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大梵王告比丘言。我梵天王无能胜者。统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万物。众生父母。时。彼比丘告梵王曰。我不问此事。自问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

长者子。彼梵王犹报比丘言。我是大梵天王。无能胜者。乃至造作万物。众生父母。比丘又复告言。我不问此。我自问四大何由永灭。长者子。彼梵天王如是至三。不能报彼比丘四大何由永灭。时。大梵王即执比丘右手。将诣屏处。语言。比丘。今诸梵王皆谓我为智慧第一。无不知见。是故我不得报汝言。不知不见此四大何由永灭。又语比丘。汝为大愚。乃捨如来于诸天中推问此事。汝当于世尊所问如此事。如佛所说。善受持之。又告比丘。今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汝可往问

长者子。时。比丘于梵天上忽然不现。譬如壮士屈申臂顷。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来至我所。头面礼足。一面坐。白我言。世尊。今此四大。地.水.火.风。何由而灭。时。我告言。比丘。犹如商人臂鹰入海。于海中放彼鹰飞空东西南北。若得陆地则便停止。若无陆地更还归船。比丘。汝亦如是。乃至梵天问如是义。竟不成就还来归我。今当使汝成就此义。即说偈言

何由无四大 地水火风灭

何由无粗细 及长短好丑

何由无名色 永灭无有余

应答识无形 无量自有光

此灭四大灭 粗细好丑灭

于此名色灭 识灭余亦灭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世尊。此比丘名何等。云何持之

佛告长者子。此比丘名阿室已。当奉持之

尔时。坚固长者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5章 倮形梵志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委若国金槃鹿野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有倮形梵志姓迦叶。诣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倮形迦叶白佛言。我闻沙门瞿昙呵责一切诸祭祀法。骂诸苦行人以为弊秽。瞿昙。若有言。沙门瞿昙呵责一切诸祭祀法。骂苦行人以为弊秽。作此言者。是为法语。法法成就。不诽谤沙门瞿昙耶

佛言。迦叶。彼若言。沙门瞿昙呵责一切诸祭祀法。骂苦行人以为弊秽。者。彼非法言。非法法成就。为诽谤我。非诚实言。所以者何。迦叶。我见彼等苦行人。有身坏命终。墮地狱中者。又见苦行人身坏命终。生天善处者。或见苦行人乐为苦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者。或见苦行人乐为苦行。身坏命终。生天善处者。迦叶。我于此二趣所受报处。尽知尽见。我宁可呵责诸苦行者以为弊秽耶。我正说是。彼则言非。我正说非。彼则言是。迦叶。有法沙门.婆罗门同。有法沙门.婆罗门不同。迦叶。彼不同者。我则捨置。以此法不与沙门.婆罗门同故

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沙门瞿昙于不善法.重浊.黑冥.非贤圣法。彼异众师于不善法.重浊.黑冥.非贤圣法。谁能堪任灭此法者。迦叶。彼有智者作是观时。如是知见。唯沙门瞿昙能灭是法。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推求。如是论时。我于此中则有名称

复次。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沙门瞿昙弟子于不善法.重浊.黑冥.非贤圣法。彼异众师弟子于不善法.重浊.黑冥.非贤圣法。谁能堪任灭此法者。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知见。唯沙门瞿昙弟子能灭是法。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推求。如是论时。我弟子则得名称

复次。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沙门瞿昙于诸善法.清白.微妙及贤圣法。彼异众师于诸善法.清白.微妙及贤圣法。谁能堪任增广修行者。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知见。唯有沙门瞿昙堪任增长修行是法。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推求。如是论时。我于此中则有名称

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沙门瞿昙弟子于诸善法.清白.微妙及贤圣法。彼异众师弟子于诸善法.清白.微妙及贤圣法。谁能堪任增长修行者。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知见。唯有沙门瞿昙弟子能堪任增长修行是法。迦叶。彼有智者作如是观。如是推求。如是论时。于我弟子则有名称。迦叶。有道有迹。比丘于中修行。则自知自见。沙门瞿昙时说.实说.义说.法说.律说

迦叶。何等是道。何等是迹。比丘于中修行。自知自见。沙门瞿昙时说.实说.义说.法说.律说。迦叶。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止息。依无欲。依出要。修法.精进.喜.(轻安).定.捨觉意。依止息。依无欲。依出要。迦叶。是为道。是为迹。比丘于中修行。自知自见。沙门瞿昙时说.实说.义说.法说.律说

迦叶言。瞿昙。唯有是道.是迹。比丘于中修行。自知自见。沙门瞿昙时说.实说.义说.法说.律说。但苦行秽污。有得婆罗门名。有得沙门名。何等是苦行秽污。有得婆罗门名。有得沙门名。瞿昙。离服倮形。以手自障蔽。不受夜食。不受朽食。不受两壁中间食。不受三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杇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姙家食。狗在门前不食其食。不受有蝇家食。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食一咽。至七食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汁。或食麻米。或食[禾*咸]稻。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花实。或食自落果。或披衣。或披莎衣。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发。或被毛编。或著冢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发留髭须者。或有臥荊棘上者。或有臥果瓜上者。或有倮形臥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一夜三浴。以无数苦。苦役此身。瞿昙。是为苦行秽污。或得沙门名。或得婆罗门名

佛言。迦叶。离服倮形者。以无数方便苦役此身。彼戒不具足。见不具足。不能勤修。亦不广普

迦叶白佛言。云何为戒具足。云何为见具足。过诸苦行。微妙第一

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迦叶言。唯然。瞿昙。愿乐欲闻

佛告迦叶。若如来.至真出现于世。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得快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一心。乐于闲静。不放逸故。迦叶。是为戒具足。见具足。胜诸苦行。微妙第一

迦叶言。瞿昙。虽曰戒具足。见具足。过诸苦行。微妙第一。但沙门法难。婆罗门法难

佛言。迦叶。此是世间不共法。所谓沙门法.婆罗门法难。迦叶。乃至优婆夷亦能知此法。离服倮形。乃至无数方便苦役此身。但不知其心。为有恚心。为无恚心。有恨心。无恨心。有害心。无害心。若知此心者。不名沙门.婆罗门。为已不知故。沙门.婆罗门为难

尔时。迦叶白佛言。何等是沙门.何等是婆罗门戒具足。见具足。为上为胜。微妙第一

佛告迦叶。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迦叶言。唯然。瞿昙。愿乐欲闻

佛言。迦叶。彼比丘以三昧心。乃至得三明。灭诸痴冥。生智慧明。所谓漏尽智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迦叶。此名沙门.婆罗门戒具足。见具足。最胜最上。微妙第一

迦叶言。瞿昙。虽言是沙门.婆罗门见具足。戒具足。为上为胜。微妙第一。但沙门.婆罗门法。甚难。甚难。沙门亦难知。婆罗门亦难知

佛告迦叶。优婆塞亦能修行此法。白言。我从今日能离服倮形。乃至以无数方便苦役此身。不可以此行名为沙门.婆罗门。若当以此行名为沙门.婆罗门者。不得言沙门甚难。婆罗门甚难。不以此行为沙门.婆罗门故。言沙门甚难。婆罗门甚难

佛告迦叶。我昔一时在罗阅祇。于高山七叶窟中。曾为尼俱陀梵志说清净苦行。时梵志生欢喜心。得清净信。供养我.称赞我。第一供养称赞于我

迦叶言。瞿昙。谁于瞿昙不生第一欢喜.净信.供养.称赞者。我今于瞿昙亦生第一欢喜。得清净信。供养.称赞。归依瞿昙

佛告迦叶。诸世间诸所有戒。无有与此增上戒等者。况欲出其上。诸有三昧.智慧.解脫见.解脫慧。无有与此增上三昧.智慧.解脫见.解脫慧等者。况欲出其上。迦叶。所谓师子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来于大众中广说法时。自在无畏。故号师子。云何。迦叶。汝谓如来师子吼时不勇捍耶。勿造斯观。如来师子吼勇捍无畏。迦叶。汝谓如来勇捍师子吼时不在大众中耶。勿造斯观。如来在大众中勇捍师子吼。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作师子吼不能说法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作师子吼。善能说法

云何。迦叶。汝谓如来于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众会听者不一心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云何。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而不欢喜信受行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多力。能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欢喜信受。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欢喜信受。而不供养耶。勿造斯观。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善能说法。诸来会者皆一心听。欢喜信受。而设供养

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为师子吼。乃至信敬供养。而不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乃至信敬供养。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迦叶。汝谓如来在大众中勇捍无畏。乃至出家修道。而不究竟梵行。至安隐处。无余泥洹耶。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如来于大众中勇捍无畏。乃至出家修道。究竟梵行。至安隐处。无余泥洹

时。迦叶白佛言。云何。瞿昙。我得于此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迦叶。若异学欲来入我法中出家修道者。当留四月观察。称可众意。然后当得出家受戒。迦叶。虽有是法。亦观其人耳

迦叶言。若有异学欲来入佛法中修梵行者。当留四月观察。称可众意。然后当得出家受戒。我今能于佛法中四岁观察。称可众意。然后乃出家受戒

佛告迦叶。我已有言。但观其人耳

尔时。迦叶即于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时。迦叶受戒未久。以净信心修无上梵行。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成阿罗汉

尔时。迦叶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6章 三明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人间遊行。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伊车能伽罗俱萨罗婆罗门村。止宿伊车林中

时。有婆罗门名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名多梨车。以小缘诣伊车能伽罗村。此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典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善能分別。又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一弟子名婆悉咤。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多梨车婆罗门亦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其一弟子名颇罗墮。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毀。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別。亦能善于大人相法.观察吉凶.祭祀仪礼。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于清旦至园中。遂共论义。更相是非。时。婆悉咤语颇罗墮。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

颇罗墮又言。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多梨车婆罗门所说。如是。婆悉咤再三自称己道真正。颇罗墮亦再三自称己道真正。二人共论。各不能决

时。婆悉咤语颇罗墮曰。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拘萨罗国遊行人间。今在伊车能伽罗林中。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是真人。宜往觐现。我闻彼瞿昙知梵天道。能为人说。常与梵天往返言语。我等当共诣彼瞿昙。共决此义。若沙门瞿昙有所言说。当共奉持。尔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相随到伊车林中。诣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

尔时。世尊知彼二人心中所念。即告婆悉咤曰。汝等二人清旦至园中。作如是论。共相是非。汝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沸伽罗娑罗所说。彼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于梵天。此是大师多梨车所说。如是再三。更相是非。有如此事耶

时。婆悉咤.颇罗墮闻佛此言。皆悉惊愕。衣毛为竖。心自念言。沙门瞿昙有大神德。先知人心。我等所欲论者。沙门瞿昙已先说讫。时。婆悉咤白佛言。此道.彼道皆称真正。皆得出要。至于梵天。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说为是.为多梨车婆罗门所说为是耶

佛言。正使婆悉咤。此道.彼道真正出要。得至梵天。汝等何为清旦园中共相是非。乃至再三耶

时。婆悉咤白佛言。诸有三明婆罗门说种种道。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此三道者尽向梵天。瞿昙。譬如村营。所有诸道皆向于城。诸婆罗门虽说种种诸道。皆向梵天

佛告婆悉咤。彼诸道为尽趣梵天不

答曰。尽趣

佛复再三重问。种种诸道尽趣梵天不

答曰。尽趣

尔时。世尊定其语已。告婆悉咤曰。云何三明婆罗门中。颇有一人得见梵天者不

答曰。无有见者

云何。婆悉咤。三明婆罗门先师。颇有得见梵天者不

答曰。无有见者

云何。婆悉咤。乃往三明仙人旧婆罗门。讽诵通利。能为人说旧诸赞诵。歌詠詩书。其名阿咤摩婆罗门.婆摩提婆婆罗门.毗婆审婆罗门.伊尼罗斯婆罗门.蛇婆提伽婆罗门.婆婆悉婆罗门.迦叶婆罗门.阿楼那婆罗门.瞿昙摩婆罗门.首脂婆罗门.婆罗损陀婆罗门。彼亦得见梵天不耶

答曰。无有见者

佛言。若彼三明婆罗门无有一见梵天者。若三明婆罗门先师无有见梵天者。又诸旧大仙三明婆罗门阿咤摩等亦不见梵天者。当知三明婆罗门所说非实

又告婆悉咤。如是淫人言。我与彼端正女人交通。称叹淫法。余人语言。汝识彼女不。为在何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问。汝识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是剎利女。为是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女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长短.粗细.黑白.好丑耶。答曰。不知。云何。婆悉咤。彼人赞叹为是实不

答曰。不实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所说亦尔。无有实也。云何。婆悉咤。汝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处所。叉手供养。能作是说。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不

报曰。如是。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处所。叉手供养。而不能言。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也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罗门见日月遊行出沒之处。叉手供养。而不能说。此道真正。当得出要。至日月所。而常叉手供养恭敬。岂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瞿昙。彼实虛妄

佛言。譬如有人立梯空地。余人问言。立梯用为。答曰。我欲上堂。又问。堂何所在。东.西.南.北耶。答云。不知。云何。婆悉咤。此人立梯欲上堂者。岂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彼实虛妄

佛言。三明婆罗门亦复如是。虛诳无实。婆悉咤。五欲洁净。甚可爱乐。云何为五。眼见色。甚可爱乐。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甚可爱乐。于我贤圣法中。为著.为缚。为是拘锁。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著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无有是处。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岸。乌鸟得饮。有人在此岸身被重系。空唤彼岸言。来渡我去。彼岸宁来渡此人不

答曰。不也

婆悉咤。五欲洁净。甚可爱乐。于贤圣法中犹如拘锁。彼三明婆罗门为五欲所染。爱著坚固。不见过失。不知出要。彼为五欲之所系缚。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上。亦复如是。终无是处。婆悉咤。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岸。乌鸟得饮。有人欲渡。不以手足身力。不因船栰。能得渡不

答曰。不能

婆悉咤。三明婆罗门亦复如是。不修沙门清净梵行。更修余道不清净行。欲求生梵天者。无有是处。婆悉咤。犹如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栰。又无桥梁。有行人来。欲渡彼岸。见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栰。又无桥梁。彼人自念。我今宁可多集草木。牢坚缚栰。自以身力渡彼岸耶。即寻缚栰。自以身力安隐得渡。婆悉咤。此亦如是。若比丘捨非沙门不清净行。行于沙门清净梵行。欲生梵天者。则有是处。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耶。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也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有恚心

婆悉咤。梵天无恚心。三明婆罗门有恚心。有恚心.无恚心不共同。不俱解脫。不相趣向。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无瞋心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有瞋心

佛言。梵天无瞋心。三明婆罗门有瞋心。有瞋心.无瞋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恨心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有恨心

佛言。梵天无恨心。三明婆罗门有恨心。有恨心.无恨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无

又问。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有

佛言。梵天无家属产业。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有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又问。三明婆罗门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不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三明婆罗门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得自在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罗门不共同也

佛言。彼三明婆罗门。设有人来问难深义。不能具答。实如是不

答曰。如是

时。婆悉咤.颇罗墮二人俱白佛言。且置余论。我闻沙门瞿昙明识梵道。能为人说。又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以慈愍故。说梵天道。开示演布

佛告婆悉咤。我今问汝。随意报我。云何。婆悉咤。彼心念国。去此远近

答近

若使有人生长彼国。有余人问彼国道径。云何。婆悉咤。彼人生长彼国答彼道径。宁有疑不

答曰。无疑。所以者何。彼国生长故

佛言。正使彼人生长彼国。或可有疑。若有人来问我梵道。无疑也。所以者何。我常数数说彼梵道故

时。婆悉咤.颇罗墮俱白佛言。且置此论。我闻沙门瞿昙明识梵道。能为人说。又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以慈愍故。说于梵道。开示演布

佛言。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答言。唯然。愿乐欲闻

佛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自娛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恨.无害。遊戏此心而自娛乐。悲.喜.捨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广布无际。无二.无量。无有结恨。无恼害意。遊戏此心以自娛乐。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恚心.无恚心耶

答曰。无恚心

佛言。梵天无恚心。行慈比丘无恚心。无恚心.无恚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耶。无瞋心耶

答曰。无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瞋心.无瞋心耶

答曰。无

佛言。梵天无瞋心。行慈比丘无瞋心。无瞋心.无瞋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

又问。行慈比丘有恨心.无恨心耶

答曰。无

佛言。梵天无恨心。行慈比丘无恨心。无恨心.无恨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比丘.梵天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属产业不

答曰。无也

又问。行慈比丘有家属产业不耶

答曰。无也

佛言。梵天无家属产业。行慈比丘亦无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无家属产业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耶

答曰。得自在

又问。行慈比丘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行慈比丘得自在。得自在.得自在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

佛告婆悉咤。当知行慈比丘身坏命终。如发箭之顷。生梵天上。佛说是法时。婆悉咤.颇罗墮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尔时。婆悉咤.颇罗墮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7章 沙门果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旧童子菴婆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王阿闍世韦提希子以十五日月满时。命一夫人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何所为作

夫人白王言。今十五日夜月满时。与昼无异。宜沐发澡浴。与诸彩女五欲自娛

时。王又命第一太子优耶婆陀而告之曰。今夜月十五日月满时。与昼无异。当何所施作

太子白王言。今夜十五日月满时。与昼无异。宜集四兵。与共谋议伐于边逆。然后还此共相娛乐

时。王又命勇健大将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满时。其夜清明。与昼无异。当何所为作

大将白言。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宜集四兵。案所天下。知有逆顺

时。王又命雨舍婆罗门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满时。其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时。雨舍白言。今夜清明。与昼无异。有不兰迦叶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多所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雨舍弟须尼陀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宜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须尼陀白言。今夜清明。与昼无异。有末伽梨瞿舍利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典作大臣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典作大臣白言。有阿耆多翅舍欽婆罗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伽罗守门将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伽罗守门将白言。有婆浮陀伽旃那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优陀夷漫提子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优陀夷白言。有散若夷毗罗梨沸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所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弟无畏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弟无畏白言。有尼干子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所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寿命童子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开悟我心

寿命童子白言。有佛.世尊今在我菴婆园中。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必开悟

王[来*力]寿命言。严我所乘宝象及余五百白象

耆旧受教。即严王象及五百象讫。白王言。严驾已备。唯愿知时

阿闍世王自乘宝象。使五百夫人乘五百牝象。手各执炬。现王威严。出罗阅祇。欲诣佛所。小行进路。告寿命曰。汝今诳我。陷固于我。引我大众欲与冤家

寿命白言。大王。我不敢欺王。不敢陷固引王大众以与冤家。王但前进。必获福庆

时。王小复前进。告寿命言。汝欺诳我。陷固于我。欲引我众持与冤家。如是再三。所以者何。彼有大众千二百五十人。寂然无声。将有谋也

寿命复再三白言。大王。我不敢欺诳陷固。引王大众持与冤家。王但前进。必获福庆。所以者何。彼沙门法常乐闲静。是以无声。王但前进。园林已现

阿闍世王到园门。下象.解剑.退盖。去五威仪。步入园门。告寿命曰。今佛.世尊为在何所

寿命报言。大王。今佛在高堂上。前有明灯。世尊处师子座。南面而坐。王小前进。自见世尊

尔时。阿闍世王往诣讲堂所。于外洗足。然后上堂。默然四顾。生欢喜心。口自发言。今诸沙门寂然静默。止观具足。愿使我太子优婆耶亦止观成就。与此无异

尔时。世尊告阿闍世王曰。汝念子故。口自发言。愿使太子优婆耶亦止观成就。与此无异。汝可前坐

时。阿闍世王即前头面礼佛足。于一面坐。而白佛言。今欲有所问。若有闲暇。乃敢请问

佛言。大王。欲有问者。便可问也

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如今人乘象.马车。习刀.牟.剑.弓矢.兵仗.战斗之法。王子.力士.大力士.僮使.皮师.剃发师.织鬘师.车师.瓦师.竹师.苇师。皆以种种伎术以自存生。自恣娛乐。父母.妻子.奴仆.僮使共相娛乐。如此营生。现有果报。今诸沙门现在所修。现得果报不

佛告王曰。汝颇曾诣诸沙门.婆罗门所问如此义不

王白佛言。我曾诣沙门.婆罗门所问如是义。我念一时至不兰迦叶所。问言。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现有果报。今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果报不。彼不兰迦叶报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残害。煮灸切割。恼乱众生。愁忧啼哭。杀生偷盗。淫逸妄语。踰墙劫夺。放火焚烧。断道为恶。大王。行如此事。非为恶也。大王。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水南。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

王白佛言。犹如有人问瓜报李。问李报瓜。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无罪福报。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于一时至末伽梨拘舍梨所。问言。如今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大王。无施.无与。无祭祀法。亦无善恶。无善恶报。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化.无众生。世无沙门.婆罗门平等行者。亦无今世.后世。自身作证。布现他人。诸言有者。皆是虛妄。世尊。犹如有人问瓜报李。问李报瓜。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彼乃以无义答。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于一时至阿夷陀翅舍欽婆罗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皆悉坏败。诸根归空。若人死时。床輿举身置于冢间。火烧其骨如鴿色。或变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皆悉坏败。为断灭法。世尊。犹如有人问李瓜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以断灭。我即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彼浮陀伽旃延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得报不。彼答我言。大王。无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有冤仇定在数中。于此六生中受诸苦乐。犹如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彼已无力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散若毗罗梨子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答我言。大王。现有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有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非有非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世尊。犹如人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异论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是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尼干子所。问言。大德。犹如人乘象.马车。乃至种种营生。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大王。我是一切智.一切见人。尽知无余。若行。若住.坐.臥。觉悟无余。智常现在前。世尊。犹如人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以一切智。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是故。世尊。今我来此问如是义。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沙门现在修道。现得报不

佛告阿闍世王曰。我今还问王。随意所答。云何。大王。王家僮使.內外作人。皆见王于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在高殿上与诸彩女共相娛乐。作此念言。咄哉。行之果报乃至是乎。此王阿闍世以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于高殿上与诸彩女五欲自娛。谁能知此乃是行报者。彼于后时。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遙见此人来。宁复起念言。是我仆使不耶

王白佛言。不也。世尊。若见彼来。当起迎请坐

佛言。此岂非沙门现得报耶

王言。如是。世尊。此是现得沙门报也

复次。大王。若王界內寄居客人食王廪赐。见王于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于高殿上与诸彩女五欲自娛。彼作是念。咄哉。彼行之报乃如是耶。谁能知此乃是行报者。彼于后时。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若遙见此人来。宁复起念言。是我客民食我廪赐耶

王言。不也。若我见其远来。当起迎礼敬。问讯请坐

云何。大王。此非沙门现得果报耶

王言。如是。现得沙门报也

复次。大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入我法者。乃至三明。灭诸暗冥。生大智明。所谓漏尽智证。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云何。大王。此非沙门现在果报也

王报言。如是。世尊。实是沙门现在果报

尔时。阿闍世王即从坐起。头面礼佛足。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我为狂愚痴冥无识。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无有偏枉。而我迷惑五欲。实害父王。唯愿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过

佛告王曰。汝愚冥无识。但自悔过。汝迷于五欲乃害父王。今于贤圣法中能悔过者。即自饶益。吾愍汝故。受汝悔过

尔时。阿闍世王礼世尊足已。还一面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王闻佛教已。即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明受我请

尔时。世尊默然许可。时。王见佛默然受请已。即起礼佛。绕三匝而还

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言。此阿闍世王过罪损减。已拔重咎。若阿闍世王不杀父者。即当于此坐上得法眼净。而阿闍世王今自悔过。罪咎损减。已拔重咎

时。阿闍世王至于中路。告寿命童子言。善哉。善哉。汝今于我多所饶益。汝先称说如来指授开发。然后将我诣世尊所。得蒙开悟。深识汝恩。终不遺忘

时。王还宮办诸肴膳种种饮食。明日时到。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与众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诣王宮。就座而坐。时。王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礼世尊足。白言。我今再三悔过。我为狂愚痴冥无识。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无有偏抂。而我迷于五欲。实害父王。唯愿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过

佛告王曰。汝愚冥无识。迷于五欲。乃害父王。今于贤圣法中能悔过者。即自饶益。吾今愍汝。受汝悔过

时。王礼佛足已。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王闻佛教已。又白佛言。我今再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世尊为阿闍世王说法。示教利喜已。从坐起而去

尔时。阿闍世王及寿命童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8章 布吒婆楼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清旦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世尊念言。今日乞食。于时为早。今我宁可往至布吒婆楼梵志林中观看。须时至当乞食。尔时。世尊即诣梵志林中。时布吒婆楼梵志遙见佛来。即起迎言。善来。沙门瞿昙。久不来此。今以何缘而能屈顾。可前就座

尔时。世尊即就其座。告布吒婆楼曰。汝等集此。何所作为。为何讲说

梵志白佛言。世尊。昨日多有梵志.沙门.婆罗门。集此婆罗门堂。说如是事。相违逆论。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言。人无因无缘而想生。无因无缘而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由命有想生。由命有想灭。彼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如先所言。无有是处。有大鬼神。有大威力。彼持想去。彼持想来。彼持想去则想灭。彼持想来则想生。我因是故生念。念沙门瞿昙先知此义。必能善知想知灭定

尔时。世尊告梵志曰。彼诸论者皆有过咎。言无因无缘而有想生。无因无缘而有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或言因命想生。因命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或有言。无有是处。有大鬼神。彼持想来。彼持想去。持来则想生。持去则想灭。如此言者。皆有过咎。所以者何。梵志。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若如来出现于世。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为道。乃至灭五盖覆蔽心者。除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先灭欲想。生喜.乐想。梵志。以此故知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灭有觉.观。內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梵志。彼初禅想灭。二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捨喜修护。专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清净。入三禅。梵志。彼二禅想灭。三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捨苦捨乐。先灭忧喜。护念清净。入第四禅。梵志。彼三禅想灭。四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捨一切色想。灭恚不念异想。入空处。梵志。一切色想灭。空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越一切空处。入识处。梵志。彼空处想灭。识处想生。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越一切识处。入不用处。梵志。彼识处想灭。不用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捨不用处。入有想无想处。梵志。彼不用处想灭。有想无想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彼捨有想无想处。入想知灭定。梵志。彼有想无想处想灭。入想知灭定。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彼作是念时。彼微妙想不灭。更粗想生。彼复念言。我今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灭。粗想不生。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灭。粗想不生时。即入想知灭定。云何。梵志。汝从本已来。颇曾闻此次第灭想因缘不

梵志白佛言。从本已来信自不闻如是次第灭想因缘

又白佛言。我今生念。谓此有想此无想。或复有想。此想已。彼作是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彼作是念时。微妙想不灭。粗想更生。彼复念言。我今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灭。粗想不生。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灭。粗想不生时。即入想知灭定

佛告梵志言。善哉。善哉。此是贤圣法中次第想灭想定

梵志复白佛言。此诸想中。何者为无上想

佛告梵志。不用处想为无上

梵志又白佛言。诸想中。何者为第一无上想

佛言。诸想.诸言无想。于其中间能次第得想知灭定者。是为第一无上想

梵志又问。为一想。为多想

佛言。有一想。无多想

梵志又问。先有想生然后智。先有智生然后想。为想.智一时俱生耶

佛言。先有想生然后智。由想有智

梵志又问。想即是我耶

佛告梵志。汝说何等人是我

梵志白佛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成长。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我说此人是我

佛告梵志。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长成。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说此人是我。梵志。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说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界天是我

佛言。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

佛言。且置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白佛言。云何。瞿昙。我宁可得知人想生.人想灭不

佛告梵志。汝欲知人想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所以者何。汝异见.异习.异忍.异受。依异法故

梵志白佛言。如是。瞿昙。我异见.异习.异忍.异受。依异法故。欲知人想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所以者何。我.世间有常。此实余虛。我.世间无常。此实余虛。我.世间有常无常。此实余虛。我.世间非有常非无常。此实余虛。我.世间有边。此实余虛。我.世间无边。此实余虛。我.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我.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虛。是命是身。此实余虛。命异身异。此实余虛。身命非异非不异。此实余虛。无命无身。此实余虛。如来终。此实余虛。如来不终。此实余虛。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虛。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虛

佛告梵志。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我所不记

梵志白佛言。瞿昙。何故不记。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尽不记耶

佛言。此不与义合。不与法合。非梵行。非无欲。非无为。非寂灭。非止息。非正觉。非沙门。非泥洹。是故不记

梵志又问。云何为义合.法合。云何为梵行初。云何无为。云何无欲。云何寂灭。云何止息。云何正觉。云何沙门。云何泥洹。云何名记

佛告梵志。我记苦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所以者何。此是义合.法合。梵行初首.无欲.无为.寂灭.止息.正觉.沙门.泥洹。是故我记

尔时。世尊为梵志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从坐而去

佛去未久。其后诸余梵志语布吒婆楼梵志曰。汝何故听瞿昙沙门所说语语。印可瞿昙言。我及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与义合。故我不记。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门瞿昙如是所说

布吒婆楼报诸梵志言。沙门瞿昙所说。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与义合。故我不记。我亦不印可此言。但彼沙门瞿昙依法住。以法而言。以法出离。我当何由违此智言。沙门瞿昙如此微妙法言不可违也

时。布吒婆楼梵志又于异时。共象首舍利弗诣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象首舍利弗礼佛而坐。梵志白佛言。佛先在我所。时去未久。其后诸余梵志语我言。汝何故听沙门瞿昙所说语语。印可瞿昙言。我.世间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合义。故不记。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门瞿昙如是所说。我报彼言。沙门瞿昙所说。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与义合。故我不记。我亦不印可此言。但彼沙门瞿昙依法住法。以法而言。以法出离。我等何由违此智言。沙门瞿昙微妙法言不可违也

佛告梵志曰。诸梵志言。汝何故听沙门瞿昙所说语语印可。此言有咎。所以者何。我所说法。有决定记.不决定记。云何名不决定记。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我亦说此言。而不决定记。所以然者。此不与义合。不与法合。梵行初。非无欲。非无为。非寂灭。非止息。非正觉。非沙门。非泥洹。是故。梵志。我虽说此言而不决定记。云何名为决定记。我记苦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所以者何。此与法合.义合。是梵行初首。无定.无记。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于一处世间。无欲无为寂灭止息正觉沙门泥洹。是故我说决定记

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于一处世间一向说乐。我语彼言。汝等审说一处世间一向乐耶。彼报我言。如是。我又说彼言。汝知见一处世间一向乐耶。彼答我言。不知不见。我复语彼言。一处世间诸天一向乐。汝曾见不。彼报我言。不知不见。又问彼言。彼一处世间诸天。汝颇共坐起言语。精进修定不耶。答我言。不。我又问彼言。彼一处世间诸天一向乐者。颇曾来语汝言。汝所行质直。当生彼一向乐天。我以所行质直。故得生彼共受乐耶。彼答我言。不也。我又问彼言。汝能于己身起心化作他四大身。身体具足。诸根无阙不。彼答我言。不能。云何。梵志。彼沙门.婆罗门所言为是诚实。为应法不

梵志白佛言。此非诚实。为非法言

佛告梵志。如有人言。我与彼端正女人交通。称赞淫女。余人问言。汝识彼女不。为在何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问。汝识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剎利女。为是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女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长短.粗细.黑白.好丑耶。答曰。不知。云何。梵志。此人所说为诚实不

答曰。不也

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无有真实。梵志。犹如有人立梯空地。余人问言。立梯用为。答曰。我欲上堂。又问。堂何所在。答曰。不知。云何。梵志。彼立梯者岂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彼实虛妄

佛言。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虛妄无实

佛告布吒婆楼。汝言我身色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哺成长。衣服庄严。无常磨灭。以此为我者。我说此为染污。为清净。为得解。汝意或谓染污法不可灭。清净法不可生。常在苦中。勿作是念。何以故。染污法可灭尽。清净法可出生。处安乐地。欢喜爱乐。专念一心。智慧增广。梵志。我于欲界天.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天。说为染污。亦说清净。亦说得解。汝意或谓染污法不可灭。清净法不可生。常在苦中。勿作是念。所以者何。染污可灭。净法可生。处安乐地。欢喜爱乐。专念一心。智慧增广

尔时。象首舍利弗白言。世尊。当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时。复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天身。一时有不。世尊。当有欲界天身时。复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天身。一时有不。世尊。当有色界天身时。复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天身。一时有不。如是至有想无想处天身时。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天身。一时有不

佛告象首舍利弗。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尔时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非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天身。如是乃至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时。尔时正有想无想处天身。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天身。象首。譬如牛乳。乳变为酪。酪为生酥。生酥为熟酥。熟酥为醍醐。醍醐为第一。象首。当有乳时。唯名为乳。不名为酪.酥.醍醐。如是展转。至醍醐时。唯名醍醐。不名为乳。不名酪.酥。象首。此亦如是。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时。无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无想处天身。如是展转。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时。唯有有想无想处天身。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无所有天身

象首。于汝意云何。若有人问汝言。若有过去身时。有未来.现在身。一时有不。有未来身时。有过去.现在身。一时有不。有现在身时。有过去.未来身。一时有不。设有此问者。汝云何报

象首言。设有如是问者。我当报言。有过去身时。唯是过去身。无未来.现在。有未来身时。唯是未来身。无过去.现在。有现在身时。唯是现在身。无过去.未来身

象首。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时。无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无想处天身。如是展转。至有想无想处天身时。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至不用处天身

复次。象首。若有人问汝言。汝曾有过去已灭不。未来当生不。现在今有不。设有是问者。汝当云何答

象首白佛言。若有是问者。当答彼言。我曾有过去已灭。非不有也。有未来当生。非不有也。现在今有。非不有也

佛言。象首。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时。无欲界天身。乃至有想无想天身。如是展转。至有想无想天身时。无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及欲界天身。乃至无所有处天身

尔时。象首白佛言。世尊。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时。布吒婆楼梵志白佛言。我得于佛法中出家受戒不

佛告梵志。若有异学欲于我法中出家为道者。先四月观察。称众人意。然后乃得出家受戒。虽有是法。亦观入耳

梵志白佛言。诸有异学欲于佛法中出家受戒者。先当四月观察。称众人意。然后乃得出家受戒。如我今者。乃能于佛法中四岁观察。称众人意。然后乃望出家受戒

佛告梵志。我先语汝。虽有是法。当观其人

时。彼梵志即于正法中得出家受戒。如是不久以信坚固。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成阿罗汉

尔时。布吒婆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9章 露遮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慢行。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诣婆罗婆提婆罗门村北尸舍婆林中止宿

时。有婆罗门。名曰露遮。住婆罗林中。其村丰乐。人民炽盛。波斯匿王即封此村。与婆罗门以为梵分。此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典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侯吉凶.祭祀仪礼。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拘萨罗国人间慢行。至尸舍婆林中。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众中自身作证。与他说法。上中下善。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宜往觐现。我今宁可往共相见

时。婆罗门即出彼村。诣尸舍婆林中。至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婆罗门闻法已。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明受我请。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彼婆罗门见佛默然。知已许可。即从坐起。遶佛而去。去佛不远。便起恶见言。诸沙门.婆罗门多知善法。多所证成。不应为他人说。但自知休与他说为。譬如有人坏故狱已。更造新狱。斯是贪恶不善法耳

时。婆罗门还至。婆罗林已。即于其夜具办种种肴膳饮食。时到。语剃头师言。汝持我声。诣尸舍婆林中。白沙门瞿昙。日时已到。宜知是时

剃头师受教即行。往到佛所。礼世尊足白。时已到。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即着衣持钵。从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婆罗林

剃头师侍从世尊。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彼露遮婆罗门去佛不远。生恶见言。诸有沙门.婆罗门多知善法。多所证者。不应为他人说。但自知休与他说为。譬如有人坏故狱已。更造新狱。斯是贪恶不善法耳。唯愿世尊除其恶见

佛告剃头师曰。此是小事。易开化耳

尔时。世尊至婆罗门舍。就座而坐。时。婆罗门以种种甘膳。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取一小床于佛前坐。佛告露遮。汝昨去我不远。生恶见言。诸沙门.婆罗门多知善法。多所证者。不应为他人说。乃至贪恶不善法。实有是言耶

露遮言。尔。实有此事

佛告露遮。汝勿复尔生此恶见。所以者何。世有三师可以自诫。云何为三。一者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以除烦恼。又可增益得上人法。而于现法中不除烦恼。不得上人法。己业未成而为弟子说法。其诸弟子不恭敬承事。由复依止与共同住。露遮。彼诸弟子语师言。师今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得除众烦恼。得上人胜法。而今于现法中不能除烦恼。不得上人胜法。己业未成而为弟子说法。使诸弟子不复恭敬承事供养。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犹如有人坏故狱已。更造新狱。斯则名为贪浊恶法。是为一师可以自诫。是为贤圣戒.律戒.仪戒.时戒

又告露遮。第二师者。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得除众烦恼。不可增益得上人法。而于现法中不能除众烦恼。虽复少多得上人胜法。己业未成而为弟子说法。其诸弟子不恭敬承事。由复依止与共同住。露遮。彼诸弟子语师言。师今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得除众烦恼。得上人法。而今于现法中不能除众烦恼。虽复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为弟子说法。使诸弟子不复恭敬承事供养。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犹如有人在他后行。手摩他背。此则名为贪浊恶法。是为二师可以自诫。是为贤圣戒.律戒.仪戒.时戒

又告露遮。第三师者。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除烦恼。又可增益得上人法。而于现法中不能除众烦恼。虽复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为弟子说法。其诸弟子恭敬承事。依止同住。露遮。彼诸弟子语师言。师今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得除众烦恼。少多得上人法。而今于现法中不能除众烦恼。虽复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为弟子说法。诸弟子恭敬承事。共止同住

佛言。露遮。犹如有人舍己禾稼。锄他田苗。此则名为贪浊恶法。是为三师可以自诫。是为贤圣戒.律戒.仪戒.时戒。露遮。有一世尊不在世间。不可倾动。云何为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乃至得三明。除灭无明。生智能明。去诸暗冥。出大法光。所谓漏尽智证。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露遮。是为第一世尊不在世间。不可倾动。露遮。有四沙门果。何者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云何。露遮。有人闻法应得此四沙门果。若有人遮言。勿为说法。设用其言者。彼人闻法得果以不

答曰。不得

又问。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问。遮他说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为是善心。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问。不善心者。为生善趣。为堕恶趣

答曰。生恶趣

露遮。犹如有人语波斯匿王言。王所有国土。其中财物王尽自用。勿给余人。云何。露遮。若用彼人言者。当断余人供不

答曰。当断

又问。断他供者。为是善心。为不善心

答曰。不善心

又问。不善心者。为生善趣。为堕恶道耶

答曰。堕恶道

露遮。彼亦如是。有人闻法。应得四沙门果。若有人言。勿为说法。设用其言者。彼人闻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问。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问。遮他说法。使不得道果。不得生天。彼为是善心。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问。不善心者。当生善趣。为堕恶道耶

答曰。堕恶道

露遮。若有人语汝言。彼波罗婆提村封所有财物。露遮。自用勿给人。物当自用。与他何为。云何。露遮。设用彼言者。当断余人供不

答曰。当断

又问。教人断他供者。为是善心。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问。不善心者。为生善趣。为堕恶道耶

答曰。堕恶道

露遮。彼亦如是。有人闻法应得四沙门果。若有人言。勿为说法。设用其言者。彼人闻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问。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问。遮他说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为是善心。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问。不善心者。为生善趣。为堕恶道耶

答曰。堕恶道

尔时。露遮婆罗门白佛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佛说法已。时露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0章 世记经(第一品)

第01品 阎浮提洲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俱利窟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众比丘于食后集讲堂上议言。诸贤。未曾有也。今此天地何由而败。何由而成。众生所居国土云何

尔时。世尊于闲静处天耳澈听。闻诸比丘于食后集讲堂上议如此言。尔时世尊于静窟起。诣讲堂坐。知而故问。问诸比丘。向者所议。议何等事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于食后集法讲堂议言。诸贤。未曾有也。今是天地何由而败。何由而成。众生所居国土云何。我等集堂议如是事

佛告诸比丘言。善哉。善哉。凡出家者应行二法。一贤圣默然。二讲论法语。汝等集在讲堂。亦应如此贤圣默然.讲论法语。诸比丘。汝等欲闻如来记天地成败.众生所居国邑不耶 时。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正是时。愿乐欲闻。世尊说已。当奉持之

佛言。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告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龙.四千大龙.四千金翅鸟.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树.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剎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地止于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边无际。水止于风。风深六千四十由旬。其边无际。比丘。其大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下根连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众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四埵斜低。曲临海上

须弥山王有七宝阶道。其下阶道广六十由旬。挾道两边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金墙银门。银墙金门。水精墙琉璃门。琉璃墙水精门。赤珠墙马瑙门。马瑙墙赤珠门。车[(王*巨)/木]墙众宝门。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王*巨)/木]栏众宝桄。其栏楯上有宝罗网。其金罗网下悬银铃。其银罗网下悬金铃。琉璃罗网悬水精铃。水精罗网悬琉璃铃。赤珠罗网悬马瑙铃。马瑙罗网悬赤珠铃。车[(王*巨)/木]罗网悬众宝铃。其金树者金根金枝银叶华实。其银树者银根银枝金叶华实。其水精树水精根枝琉璃华叶。其琉璃树琉璃根枝水精华叶。其赤珠树赤珠根枝马瑙华叶。其马瑙树者马瑙根枝赤珠华叶。车[(王*巨)/木]树者车[(王*巨)/木]根桄众宝华叶

其七重墙。墙有四门。门有栏楯。七重墙上皆有楼阁台观。周匝围绕有园观浴池。生众宝华叶。宝树行列。花果繁茂。香风四起。悅可人心。鳧雁鸳鸯。异类奇鸟。无数千种。相和而鸣。又须弥山王中級阶道广四十由旬。挾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下阶。上級阶道广二十由旬。挾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中阶

佛告比丘。其下阶道有鬼神住。名曰伽楼罗足。其中阶道有鬼神住。名曰持鬘。其上阶道有鬼神住。名曰喜乐。其四捶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宮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诸宝铃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頂有三十三天宮。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过三十三天由旬一倍有焰摩天宮。过焰摩天宮由旬一倍有兜率天宮。过兜率天宮由旬一倍有化自在天宮。过化自在天宮由旬一倍有他化自在天宮。过他化自在天宮由旬一倍有梵加夷天宮

于他化自在天.梵加夷天中间。有摩天宮。纵广六千由旬。宮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过梵伽夷天宮由旬一倍有光音天宮。过光音天由旬一倍有遍净天宮。过遍净天由旬一倍有果实天宮。过果实天由旬一倍有无想天宮。过无想天由旬一倍有无造天宮。过无造天由旬一倍有无热天宮。过无热天由旬一倍有善见天宮。过善见天由旬一倍有大善见天宮。过大善见天由旬一倍有色究竟天宮。过色究竟天上有空处智天.识处智天.无所有处智天.有想无想处智天。齐此名众生边际.众生世界。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受阴.受有。齐此不过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其土正方。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尔。像彼地形。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狹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须弥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须弥山东面天银所成。光照东方。须弥山西面天水精所成。光照西方。须弥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 郁单曰有大树王。名菴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弗于逮有大树王。名伽蓝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俱耶尼有大树王。名曰斤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又其树下有石牛幢。高一由旬。阎浮提有大树王。名曰阎浮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金翅鸟王及龙王树名俱利睒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阿修罗王有树。名善昼。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树。名曰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

须弥山边有山。名伽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其山去须弥山八万四千由旬。其间纯生优钵罗花.钵头摩花.俱物头花.分陀利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亦充遍。去佉陀罗山不远有山。名伊沙陀罗。高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二万一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去佉陀罗山四万二千由旬。其间纯生优钵罗花.钵头摩花.俱勿头花.分陀利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伊沙陀罗山不远有山。名树巨陀罗。高万二千由旬。纵广万二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去伊沙陀罗山二万一千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树巨陀罗山不远有山。名善见。高六千由旬。纵广六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去树巨陀罗山万二千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

去善见山不远有山。名马食上。高三千由旬。纵广三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去善见山六千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马食山不远有山。名尼民陀罗。高千二百由旬。纵广千二百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去马食山三千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尼民陀罗山不远有山。名调伏。高六百由旬。纵广六百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去尼民陀罗山千二百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调伏山不远有山。名金刚围。高三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去调伏山六百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

去大金刚山不远有大海水。海水北岸有大树王。名曰阎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边空地复有丛林。名菴婆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阎婆。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娑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多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那多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为男。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为女。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男女。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散那。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栴檀。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佉詶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波[木*奈]婆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毗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香[木*奈]。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为梨。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安石留。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为甘。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呵梨勒。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毗醯勒。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阿摩勒。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阿摩犁。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木*奈]。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甘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苇。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竹。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舍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舍罗业。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木瓜。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大木瓜。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解脫华。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瞻婆。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婆罗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修摩那。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婆师。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多罗梨。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伽耶。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葡萄。纵广五十由旬

过是地空。其空地中复有花池。纵广五十由旬。复有钵头摩池.俱物头池.分陀利池。毒蛇满中。各纵广五十由旬。过是地空。其空地中有大海水。名郁禅那。此水下有转轮圣王道。广十二由旬。挾道两边有七重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阎浮提地转轮圣王出于世时。水自然去。其道平现。去海不远有山。名郁禅。其山端严。树木繁茂。花果炽盛。众香芬馥。异类禽兽靡所不有。去郁禅山不远有山。名金壁。中有八万巖窟。八万象王止此窟中。其身纯白。头有杂色。口有六牙。齿间金填。过金壁山已。有山名雪山。纵广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东西入海。雪山中间有宝山。高二十由旬

雪山埵出高百由旬。其山頂上有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净无秽。七宝砌垒.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种种异色。七宝合成。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琉璃栏水精桄。水精栏琉璃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王*巨)/木]栏众宝所成。金网银铃。银网金铃。琉璃网水精铃。水精网琉璃铃。车[(王*巨)/木]网七宝所成。金多罗树金根金枝银叶银果。银多罗树银根银枝金叶金果。水精树水精根枝琉璃花果。赤珠树赤珠根枝马瑙叶马瑙花果。车[(王*巨)/木]树车[(王*巨)/木]根枝众宝花果

阿耨达池侧皆有园观浴池。众花积聚。种种树叶。花果繁茂。种种香风。芬馥四布。种种异类。诸鸟哀鸣相和。阿耨达池底。金沙充满。其池四边皆有梯陛。金桄银陛。银桄金陛。琉璃桄水精陛。水精桄琉璃陛。赤珠桄马瑙陛。马瑙桄赤珠陛。车[(王*巨)/木]桄众宝陛。绕池周匝皆有栏楯。生四种花。青.黃.赤.白。杂色参间。华如车轮。根如车轂。花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阿耨达池东有恒伽河。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阿耨达池南有新头河。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阿耨达池西有婆叉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阿耨达池北有斯陀河。从象口中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阿耨达宮中有五柱堂。阿耨达龙王恒于中止

佛言。何故名为阿耨达。阿耨达其义云何。此阎浮提所有龙王尽有三患。唯阿耨达龙无有三患。云何为三。一者举阎浮提所有诸龙。皆被热风.热沙著身。烧其皮肉。及烧骨髓以为苦恼。唯阿耨达龙无有此患。二者举阎浮提所有龙宮。恶风暴起。吹其宮內。失宝饰衣。龙身自现以为苦恼。唯阿耨达龙王无如是患。三者举阎浮提所有龙王。各在宮中相娛乐时。金翅大鸟入宮搏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龙食。诸龙怖惧。常怀热恼。唯阿耨达龙无如此患。若金翅鸟生念欲住。即便命终。故名阿耨达(阿耨达秦言无恼热)

佛告比丘。雪山右面有城。名毗舍离。其城北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唱伎乐音乐之声。山有二窟。一名为昼。二名善昼。天七宝成。柔濡香洁。犹如天衣。妙音干闥婆王从五百干闥婆在其中止。昼.善昼窟北有娑罗树王。名曰善住。有八千树王围绕四面。善住树王下有象王。亦名善住。止此树下。身体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其头赤色。杂色毛间。六牙纤[月*庸]。金为间填。有八千象围绕随从。其八千树王下八千象。亦复如是

善住树王北有大浴池。名摩陀延。纵广五十由旬。有八千浴池周匝围绕。其水清涼。无有尘秽。以七宝塹周匝砌垒绕。池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七宝成。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王*巨)/木]栏众宝桄。其金罗网下垂银铃。其银罗网下垂金铃。水精罗网垂琉璃铃。琉璃罗网垂水精铃。赤珠罗网垂马瑙铃。马瑙罗网垂赤珠铃。硨[(王*巨)/木]罗网垂众宝铃。其金树者金根金枝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银根银枝金叶花实。水精树者水精根枝琉璃花实。琉璃树者琉璃根枝水精花实。赤珠树者赤珠根枝马瑙花实。马瑙树者马瑙根枝赤珠花实。硨[(王*巨)/木]树者车[(王*巨)/木]根枝众宝花实

又其池底金沙布散。绕池周匝有七宝阶道。金陛银蹬。银陛金蹬。水精陛琉璃蹬。琉璃陛水精蹬。赤珠陛马瑙蹬。马瑙陛赤珠蹬。车[(王*巨)/木]陛众宝蹬。挾陛两边有宝栏楯。又其池中生四种华。青.黃.赤.白。众色参间。华如车轮。根如车轂。花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绕池四面有众园观.丛林.浴池。生种种花。树木清涼。花果丰盛。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善住象王念欲遊戏。入池浴时。即念八千象王。时。八千象王复自念言。善住象王今以念我。我等宜往至象王所。于是。众象即往前立

时。善住象王从八千象至摩陀延池。其诸象中有为王持盖者。有执宝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乐前导从者。时。善住象王入池洗浴。作倡伎乐。共相娛乐。或有象为王洗鼻者。或有洗口.洗头.洗牙.洗耳.洗腹.洗背.洗尾.洗足者。中有拔华根洗之与王食者。中有取四种花散王上者。尔时。善住象王洗浴.饮食。共相娛乐已。即出岸上。向善住树立。其八千象然后各自入池洗浴.饮食。共相娛乐。讫已还出。至象王所

时。象王从八千象前后导从。至善住树王所。中有持盖覆象王者。有执宝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乐在前导者。时。善住象王诣树王已。坐臥行步随意所遊。余八千象各自在树下。坐臥行步随意所遊。其树林中有围八寻者。有围九寻至十寻.十五寻者。唯善住象王婆罗树王围十六寻。其八千婆罗树枝叶墮落时。清风远吹置于林外。又八千象大小便时。诸夜叉鬼除之林外

佛告比丘。善住象王有大神力。功德如是。虽为畜生。受福如是。

第30章 世记经(第二品)

第02品 郁单曰

佛告比丘。郁单曰天下多有诸山。其彼山侧有诸园观浴池。生众杂花。树木清涼。花果丰茂。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其山中多众流水。其水洋顺。无有卒暴。众花覆上。汎汎徐流。挾岸两边多众树木。枝条柔弱。花果繁炽。地生濡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踏地。地凹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无有高下

比丘。彼郁单曰土四面有四阿耨达池。各纵广百由旬。其水澄清。无有垢秽。以七宝塹廁砌其边。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与摩陀延池严饰无异。彼四大池各出四大河。广十由旬。其水洋顺。无有卒暴。众花覆上。汎汎徐流。挾岸两边多众树木。枝条柔弱。花果繁炽。地生濡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犹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蹈地。地凹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无有高下。又彼土地无有沟涧.坑坎.荊棘.株杌。亦无蚊虻.蚖蛇.蜂蝎.虎豹.恶兽。地纯众宝。无有石沙。阴阳调柔。四气和顺。不寒不热。无众恼患。其地潤泽。尘秽不起。如油涂地。无有遊尘。百草常生。无有冬夏。树木繁茂。花果炽盛。地生濡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犹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蹈地。地凹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无有高下

其土常有自然粳米。不种自生。无有糠糩。如白花聚。犹忉利天食。众味具足。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于鍑下。饭熟光灭。不假樵火。不劳人功。其土有树。名曰曲躬。叶叶相次。天雨不漏。彼诸男女止宿其下。复有香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自然香出。其树或高六十里。或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自然香出

复有衣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衣。其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衣。复有庄严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严身之具。其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里。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严身之具。复有花鬘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鬘。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里。极小高五里。亦皆花果繁茂。出种种鬘。复有器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器。其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器。复有果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果。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果。复有乐器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乐器。其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乐器

其土有池。名曰善见。纵广百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以七宝塹廁砌其边。绕池四面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善见池北有树。名菴婆罗。周围七里。上高百里。枝叶四布遍五十里。其善见池东出善道河。广一由旬。其水徐流。无有洄澓。种种杂花覆蔽水上。挾岸两边树木繁茂。枝条柔弱。花果炽盛。地生濡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足踏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无有高下

又其河中有众宝船。彼方人民欲入中洗浴遊戏时。脫衣岸上。乘船中流。遊戏娛乐讫已。度水遇衣便著。先出先著。后出后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杂香。以自涂身。次到衣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杂衣。随意所著。次到庄严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庄严。以自严饰。次到鬘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杂鬘。以著头上。次到器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宝器。取宝器已。次到果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美果。或噉食者。或口含者。或漉汁饮者。次到乐器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乐器。调絃鼓之。並以妙声和絃。而行诣于园林。随意娛乐。或一日.二日至于七日。然后复去。无有定处

善见池南出妙体河。善见池西出妙味河。善见池北出光影河。亦复如是。善见池东有园林名善见。纵广百由旬。绕园四边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杂色间廁。七宝所成。其园四面有四大门。周匝栏楯。皆七宝成。园內清净。无有荊棘。其地平正。无有沟涧.坑坎.陵阜。亦无蚊虻.蝇蚤虱.蚖蛇.蜂蝎.虎狼.恶兽。地纯众宝。无有石沙。阴阳调柔。四气和顺。不寒不热。无众恼患。其地潤泽。无有尘秽。如油涂地。遊尘不起。百草常生。无有冬夏。树木繁茂。花果炽盛。地生濡草。盤縈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

其园常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如白花聚。众味具足。如忉利天食。其园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于鍑下。饭熟光灭。不假樵火。不劳人功。其园有树。名曰曲躬。叶叶相次。天雨不漏。使诸男女止宿其下。复有香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香。树有高六十里.五十.四十。至高五里。花果繁茂。出种种香。乃至乐器树。亦复如是

其土人民至彼园中游戏娛乐。一日.二日。至于七日。其善见园无人守护。随意游戏。然后复去。善见池南有园林。名大善见。善见池西有园林。名曰娛乐。善见池北有园林。名曰等花。亦复如是。其土中夜.后夜。阿耨达龙王数数随时起清净云。周遍世界而降甘雨。如搆牛顷。以八味水潤泽普洽。水不留停。地无泥淖。犹如鬘师以水洒华。使不萎枯。潤泽鮮明。时。彼土于中夜后无有云翳。空中清明。海出凉风。清净柔和。微吹人身。举体快乐。其土丰饶。人民炽盛。设须食时。以自然粳米著于釜中。以焰光珠置于釜下。饭自然熟。珠光自灭。诸有来者。自恣食之。其主不起。饭终不尽。若其主起。饭则尽赐。其饭鮮洁。如白花聚。其味具足。如忉利天食。彼食此饭。无有众病。气力充足。颜色和悅。无有衰耗

又其上人身体相类。形貌同等。不可分別。其貌少壮。如阎浮提二十许人。其人口齿平正洁白。密緻无间。发绀青色。无有尘垢。发垂八指。齐眉而止。不长不短。若其土人起欲心时。则熟视女人而捨之去。彼女随后往诣园林。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亲.母亲骨肉中表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非父亲.母亲骨肉中表应行欲者。树则曲躬。迴荫其身。随意娛乐。一日.二日。或至七日。尔乃散去。彼人怀姙。七日.八日便产。随生男女。置于四衢大交道头。捨之而去。诸有行人经过其边。出指令嗽。指出甘乳。充适兒身。过七日已。其兒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

彼人命终。不相哭泣。庄严死尸。置四衢道。捨之而去。有鸟名忧慰禅伽。接彼死尸置于他方。又其土人。大小便时。地即为开。便利讫已。地还自合。其土人民无所系恋。亦无畜积。寿命常定。死尽生天。彼人何故寿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是故彼人寿命正等

复次。杀生者墮恶趣。不杀者生善趣。如是窃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者。墮恶趣中。不盗。不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嫉妒.邪见者。则生善趣。若有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嫉妒.邪见。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是故彼人寿命正等。复次。悭悋贪取。不能施惠。死墮恶道。开心不悋。能为施惠者。则生善处。有人施沙门.婆罗门。及施贫穷乞兒.瘡病.困苦者。给其衣服.饭食.乘輿.花鬘.涂香.床[木*翕].房舍。又造立塔庙。灯燭供养。其人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是故彼人寿命正等。何故称郁单曰为胜。其土人民不受十善。举动自然与十善合。身坏命终。生天善处。是故彼人得称为胜郁单曰。郁单曰者。其义云何。于三天下。其土最上最胜。故名郁单曰(郁单曰秦言最上)

第30章 世记经(第三品)

第03品 转轮圣王

佛告比丘。世间有转轮圣王。成就七宝。有四神德。云何转轮圣王成就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云何转轮圣王金轮宝成就。若转轮圣王出阎浮提地。剎利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上高殿上。与彩女众共相娛乐。天金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其光色具足。天金所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轮径丈四。转轮圣王见已。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诸旧闻如是语。若剎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法殿上。彩女围绕。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今此轮现。将无是耶。今我宁可试此轮宝 时。转轮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扪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转轮王即将四兵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诣王所。拜首白言。善哉。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多诸珍宝。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政。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当时。转轮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无令国內有非法行。身不杀生。教人不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之人。此即名为我之所治

时。诸小王闻是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王比。此阎浮提所有名曰土沃野丰。多出珍宝。林水清净。平广之处。轮则周行。封尽图度东西十二由旬。南北十由旬。天神于中夜造城墎。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造此城已。金轮宝复于其城中。图度封地东西四由旬。南北二由旬。天神于中夜造宮殿。宮墙七重。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造宮殿已。时金轮宝在宮殿上虛空中住。完具而不动转。转轮圣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金轮宝成就

云何白象宝成就。转轮圣王清旦于正殿上坐。自然象宝忽现在前。其毛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其首杂色。六牙纤[月*庸]。真金间填。时。王见已念言。此象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即试调习。诸能悉备。时。转轮王欲自试象。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以还。时。转轮王踊跃而言。此白象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象宝成就 云何转轮圣王绀马宝成就。时。转轮圣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马宝忽现在前。绀青色。朱騣尾。头頸如象。力能飞行。时。王见已念言。此马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即试调习。诸能悉备。时。转轮圣王欲自试马宝。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已还。时。转轮王踊跃而言。此绀马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绀马宝成就

云何神珠宝成就。时。转轮圣王于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神珠忽现在前。质色清澈。无有瑕秽。时。王见已言。此珠妙好。若有光明。可照宮內。时。转轮王欲试此珠。即召四兵。以此宝珠置高幢上。于夜冥中。齐幢出城。其珠光明照一由旬。现城中人皆起作务。谓为是昼。时。转轮圣王踊跃而言。今此神珠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神珠宝成就

云何玉女宝成就。时。玉女宝忽然出现。颜色溶溶。面貌端正。不长不短。不粗不细。不白不黑。不刚不柔。冬则身温。夏则身涼。举身毛孔出栴檀香。口出优钵罗花香。言语柔濡。举动安详。先起后坐。不失宜则。时。转轮圣王见已无著。心不暂念。况复亲近。时。转轮圣王见已。踊跃而言。此玉女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玉女宝成就

云何居士宝成就。时。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宝藏自然财富无量。居士宿福。眼能澈视地中伏藏。有主无主皆悉见知。其有主者能为拥护。其无主者取给王用。时。居士宝往白王言。大王。有所给与。不足为忧。我自能办。转轮圣王欲试居士宝。即勅严船于水遊戏。告居士曰。我须金宝。汝速与我。居士报曰。大王小待。须至岸上。王寻逼言。我今须用。正尔得来。时。居士宝被王严勅。即于船上长跪。以右手內著水中。水中宝瓶随手而出。如虫缘树。彼居士宝亦复如是。內手水中。宝缘手出。充满船上。而白王言。向须宝用。为须几许。时。转轮圣王语居士言。止。止。吾无所须。向相试耳。汝今便为供养我已。时。居士闻王语已。寻以宝物还沒水中。时。转轮圣王踊跃而言。此居士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居士宝成就

云何主兵宝成就。时。主兵宝忽然出现。智谋雄猛。英略独决。即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討罚。不足为忧。我自能办。时。转轮圣王欲试主兵宝。即集四兵而告之曰。汝今用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时。主兵宝闻王语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时。转轮圣王见已。踊跃而言。此主兵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转轮圣王七宝成就。谓四神德。一者长寿不夭无能及者。二者身强无患无能及者。三者颜貌端正无能及者。四者宝藏盈溢无能及者。是为转轮圣王成就七宝及四功德

时。转轮圣王久乃命驾出遊后园。寻告御者。汝当善御而行。所以然者。吾欲谛观国土人民安乐无患。时。国人民路次观者。复语侍人。汝且徐行。吾欲谛观圣王威颜。时。转轮圣王慈育民物如父爱子。国民慕王如子仰父。所有珍琦尽以贡王。愿垂纳受。在意所与。时王报曰。且止。诸人。吾自有宝。汝可自用

转轮圣王治此阎浮提时。其地平正。无有荊棘.坑坎.堆阜。亦无蚊虻.蜂蝎.蝇蚤.蛇蚖.恶虫。石沙.瓦砾自然沈沒。金银宝玉现于地上。四时和调。不寒不热。其地柔濡。无有尘秽。如油涂地。洁净光泽。无有尘秽。转轮圣王治于世时。地亦如是。地出流泉。清净无竭。生柔濡草。冬夏常青。树木繁茂。花果炽盛。地生濡草。色如孔翠。香若婆师。濡如天衣。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无空缺处。自然粳米无有糠糩。众味具足。时有香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气馥熏。复有衣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衣。复有庄严树。花果炽盛。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庄严具。复有鬘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鬘。复有器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器。复有果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种种果。复有乐器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殼自裂。出众乐器

转轮圣王治于世时。阿耨达龙王于中夜后起大密云。弥满世界而降大雨。如搆牛顷。雨八味水。潤泽周普。地无停水。亦无泥洹。潤泽沾洽。生长草木。犹如鬘师水洒花鬘。使花鮮泽。令不萎枯。时雨潤泽。亦复如是。又时于中夜后。空中清明。净无云曀。海出涼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圣王治时。此阎浮提五谷丰贱。人民炽盛。财宝丰饶。无所匱乏

当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抂。修十善行。尔时诸人民亦修正见。具十善行。其王久久。身生重患。而取命终。时犹如乐人。食如小过。身小不适。而便命终。生梵天上。时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及国土民作倡伎乐。葬圣王身。其王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国內士民。以香汤洗浴王身。以劫贝缠五百张疊。次如缠之。奉举王身。置金棺裏。以香油灌置铁槨裏。复以木槨重衣其外。积众香薪重衣其上。而耶维之。于四衢道头起七宝塔。纵广一由旬。杂色参间。以七宝成。其塔四面各有一门。周匝栏楯。以七宝成。其塔四面空地纵广五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金墙银门。银墙金门。琉璃墙水精门。水精墙琉璃门。赤珠墙马瑙门。马瑙墙赤珠门。车[(王*巨)/木]墙众宝门。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王*巨)/木]栏众宝桄。其金罗网下悬银铃。其银罗网下悬金铃。琉璃罗网悬水精铃。水精罗网悬琉璃铃。赤珠罗网悬马瑙铃。马瑙罗网悬赤珠铃。车[(王*巨)/木]罗网悬众宝铃。其金树者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金叶花实。其琉璃树水精花叶。水精树琉璃花叶。赤珠树者马瑙花叶。马瑙树赤珠花叶。车[(王*巨)/木]树众宝花叶。其四园墙复有四门。周匝栏楯。又其墙上皆有楼阁宝台。其墙四面有树木园林.流泉浴池。生种种花。树木繁茂。花果炽盛。众香芬馥。异鸟哀鸣。其塔成已。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举国士民皆来供养此塔。施诸穷乏。须食与食。须衣与衣。象马宝乘。给众所须。随意所与。转轮圣王威神功德。其事如是

第30章 世记经(第四品)

第04品 地狱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其一地狱有十六小地狱。第一大地狱名想。第二名黑绳。第三名堆壓。第四名叫唤。第五名大叫唤。第六名烧炙。第七名大烧炙。第八名无间。其想地狱有十六小狱。小狱纵广五百由旬。第一小狱名曰黑沙。二名沸屎。三名五百丁。四名饥。五名渴。六名一铜釜。七名多铜釜。八名石磨。九名膿血。十名量火。十一名灰河。十二名铁丸。十三名釿斧。十四名犲狼。十五名剑树。十六名寒氷

云何名想地狱。其中众生手生铁爪。其爪长利。迭相瞋忿。怀毒害想。以爪相[国*瓜]。应手肉墮。想为已死。冷风来吹。皮肉还生。寻活起立。自想言。我今已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是想故。名想地狱

复次。想地狱其中众生怀毒害想。共相触娆。手执自然刀剑。刀剑鋒利。迭相斫刺。[利-禾+皮]剥脔割。身碎在地。想谓为死。冷风来吹。皮肉更生。寻活起立。彼自想言。我今已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此因缘故。名想地狱

复次。想地狱其中众生怀毒害想。迭相触娆。手执刀剑。刀劒鋒利。共相斫刺。[利-禾+皮]剥脔割。想谓为死。冷风来吹。皮肉更生。寻活起立。自言。我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此因缘故。名想地狱 复次。想地狱其中众生怀毒害想。迭相触娆。手执油影刀。其刀鋒利。更相斫刺。[利-禾+皮]剥脔割。想谓为死。冷风来吹。皮肉更生。寻活起立。自言。我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是因缘。名为想地狱

复次。想地狱其中众生怀毒害想。迭相触娆。手执小刀。其刀鋒利。更相斫刺。[利-禾+皮]剥脔割。想谓为死。冷风来吹。皮肉更生。寻活起立。自言。我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是因缘故。名想地狱

其中众生久受罪已。出想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到黑沙地狱。时。有热风暴起。吹热黑沙。来著其身。举体尽黑。犹如黑云。热沙烧皮。尽肉澈骨。罪人身中有黑焰起。绕身迴旋。还入身內。受诸苦恼。烧炙燋爛。以罪因缘。受此苦报。其罪未毕。故使不死

于此久受苦已。出黑沙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到沸屎地狱。其地狱中有沸屎铁丸自然满前。驱迫罪人使抱铁丸。烧其身手。至其头面。无不周遍。复使探撮。举著口中。烧其脣舌。从咽至腹。通澈下过。无不燋爛。有铁[口*(隹/乃)]虫。唼食皮肉。澈骨达髓。苦毒辛酸。忧恼无量。以罪未毕。犹复不死

于沸屎地狱久受苦已。出沸屎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到铁釘地狱。到已。狱卒撲之令墮。偃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釘釘手.釘足.釘心。周遍身体。尽五百釘。苦毒辛酸。号咷呻吟。余罪未毕。犹复不死

久受苦已。出铁釘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到饥饿地狱。狱卒来问。汝等来此。欲何所求。报言。我饿。狱卒即捉撲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铁钩钩口使开。以热铁丸著其口中。燋其脣舌。从咽至腹。通澈下过。无不燋爛。苦毒辛酸。悲号啼哭。余罪未尽。犹复不死

久受苦已。出饥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到渴地狱。狱卒问言。汝等来此。欲何所求。报言。我渴。狱卒即捉撲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钩钩口使开。消铜灌口。烧其脣舌。从咽至腹。通澈下过。无不燋爛。苦毒辛酸。悲号啼哭。余罪未尽。犹复不死

久受苦已。出渴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到一铜鍑地狱。狱卒怒目捉罪人足。倒投鍑中。随汤涌沸。上下迴旋。从底至口。从口至底。或在鍑腹。身体爛熟。譬如煮豆。随汤涌沸。上下迴转。中外爛坏。罪人在鍑。随汤上下。亦复如是。号咷悲叫。万毒普至。余罪未尽。故复不死

久受苦已。出一铜鍑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至多铜鍑地狱。多铜鍑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狱鬼怒目捉罪人足。倒投鍑中。随汤涌沸。上下迴旋。从底至口。从口至底。或在鍑腹。举身爛坏。譬如煑豆。随汤涌沸。上下迴转。中外皆爛。罪人在鍑。亦复如是。随汤上下。从口至底。从底至口。或手足现。或腰腹现。或头面现。狱卒以铁钩钩取置余鍑中。号咷悲叫。苦毒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出多铜鍑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石磨地狱。石磨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狱卒大怒。捉彼罪人撲热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热石壓其身上。迴转揩磨。骨肉糜碎。膿血流出。苦毒切痛。悲号辛酸。余罪未尽。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出石磨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膿血地狱。膿血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其地狱中有自然膿血。热沸涌出。罪人于中东西馳走。膿血沸热汤。其身体手足头面皆悉爛坏。又取膿血而自食之。汤其脣舌。从咽至腹。通澈下过。无不爛坏。苦毒辛酸。众痛难忍。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膿血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至量火地狱。量火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其地狱中有大火聚。自然在前。其火焰炽。狱卒瞋怒馳迫罪人。手执铁斗。使量火聚。彼量火时。烧其手足。遍诸身体。苦毒热痛。呻吟号哭。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量火地狱。慞惶馳走。自求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到灰河地狱。灰河地狱纵广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灰汤涌沸。恶气熢[火*孛]。迴波相搏。声响可畏。从底至上。铁刺纵广鋒长八寸。其河岸边生长刀剑。其边皆有狱卒狐狼。又其岸上有剑树林。枝叶花实皆是刀剑。鋒刃八寸。罪人入河。随波上下。迴覆沈沒。铁刺刺身。內外通澈。皮肉爛坏。膿血流出。苦痛万端。悲号酸毒。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灰河地狱至彼岸上。岸上利剑割刺身体。手足伤坏。尔时。狱卒问罪人言。汝等来此。欲何所求。罪人报言。我等饥饿。狱卒即捉罪人撲热铁上。舒展身体。以铁钩僻口。洋铜灌之。烧其脣舌。从咽至腹。通澈下过。无不燋爛。复有犲狼。牙齿长利。来嚙罪人。生食其肉。于是。罪人为灰河所煮。利刺所刺。洋铜灌口。犲狼所食已。即便[马*奔]馳走上剑树。上剑树时。剑刃下向。下剑树时。剑刃上向。手攀手绝。足蹬足绝。剑刃刺身。中外通澈。皮肉墮落。膿血流出。遂有白骨筋脉相连。时。剑树上有铁[口*(隹/乃)]鸟。啄头骨坏。唼食其腦。苦毒辛酸。号咷悲叫。余罪未毕。故使不死。还复来入灰河狱中。随波上下。廻覆沈沒。铁刺刺身。內外通澈。皮肉爛坏。膿血流出。唯有白骨浮漂于外。冷风来吹。肌肉还复。寻便起立。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铁丸地狱。铁丸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热铁丸自然在前。狱鬼驱捉。手足爛坏。举身火然。苦痛悲号。万毒拉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至出铁丸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釿斧地狱。釿斧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彼入狱已狱卒瞋怒捉此罪人撲热铁上。以热铁釿斧破其手足.耳鼻.身体。苦毒辛酸。悲号叫唤。余罪未尽。犹复不死

久受罪已。出釿斧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至犲狼地狱。犲狼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群犲狼竞来[齿*卢]掣。[齿*齐]嚙拖抴。肉墮伤骨。膿血流出。苦痛万端。悲号酸毒。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犲狼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剑树地狱。剑树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彼剑树林中。有大暴风起吹。剑树叶墮其身上。著手手绝。著足足绝。身体头面无不伤坏。有铁[口*(隹/乃)]鸟立其头上。啄其两目。苦痛万端。悲号酸毒。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剑树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至寒氷地狱。寒氷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大寒风来吹其身。举体凍瘃。皮肉墮落。苦毒辛酸。悲号叫唤。然后命终

佛告比丘。黑绳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绕。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从黑绳地狱至寒氷地狱。何故名为黑绳地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撲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绳絣之使直。以热铁斧逐绳道斫。絣彼罪人。作百千段。犹如工匠以绳絣木。利斧随斫。作百千段。治彼罪人。亦复如是。苦毒辛酸。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名为黑绳地狱

复次。黑绳地狱狱卒捉彼罪人撲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铁绳絣。以鋸鋸之。犹如工匠以绳絣木。以鋸鋸之。治彼罪人。亦复如是。苦痛辛酸。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黑绳地狱

复次。黑绳地狱捉彼罪人撲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绳置其身上。烧皮澈肉。燋骨沸髓。苦毒辛酸。痛不可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黑绳地狱

复次。黑绳地狱狱卒悬热铁绳交橫无数。驱迫罪人。使行绳间。恶风暴起。吹诸铁绳。历落其身。烧皮澈肉。燋骨沸髓。苦毒万端。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黑绳

复次。黑绳狱卒以热铁绳衣驱罪人被之。烧皮澈肉。燋骨沸髓。苦毒万端。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黑绳。其彼罪人久受苦已。乃出黑绳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氷地狱。然后命终。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堆壓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绕。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何故名为堆壓地狱。其地狱中有大石山。两两相对。罪人入中。山自然合。堆壓其身。骨肉糜碎。山还故处。犹如以木擲木。彈却还离。治彼罪人。亦复如是。苦毒万端。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曰堆壓地狱

复次。堆壓地狱有大铁象。举身火然。哮呼而来。蹴蹹罪人。宛转其上。身体糜碎。膿血流出。苦毒辛酸。号咷悲叫。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堆壓

复次。堆壓地狱其中狱卒捉诸罪人置于磨石中。以磨磨之。骨肉糜碎。膿血流出。苦毒辛酸。不可称计。其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堆壓

复次。堆壓狱卒捉彼罪人臥大石上。以大石壓。骨肉糜碎。膿血流出。苦痛辛酸。万毒拉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堆壓

复次。堆壓狱卒取彼罪人臥铁臼中。以铁杵擣从足至头。皮肉糜碎。膿血流出。苦痛辛酸。万毒拉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堆壓。其彼罪人久受苦已。乃出堆壓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氷地狱。然后命终。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叫唤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绕。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何故名为叫唤地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擲大鑊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痛辛酸。万毒拉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地狱 复次。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擲大铁瓮中。热汤涌沸而煮罪人。号咷叫唤。苦切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

复次。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置大铁鍑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痛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

复次。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擲小鍑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痛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地狱

复次。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擲大[金*敖]上。反覆煎熬。号咷叫唤。苦痛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久受苦已。乃出叫唤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氷地狱。尔乃至终

佛告比丘。大叫唤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何故名为大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著大铁釜中。热汤涌沸而煮罪人。号咷叫唤。大叫唤。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大叫唤地狱

复次。大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擲大铁瓮中。热汤涌沸而煮罪人。号咷叫唤。大叫唤。苦切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大叫唤地狱

复次。大叫唤狱卒取彼罪人置铁鑊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毒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大叫唤地狱

复次。大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擲小鍑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大叫唤。苦痛辛酸。万毒並至。故名大叫唤

复次。大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擲大[金*敖]上。反覆煎熬。号咷叫唤。大叫唤。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大叫唤。久受苦已。乃出大叫唤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氷地狱。尔乃命终

佛告比丘。烧炙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何故名为烧炙。大地狱。尔时。狱卒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城火然。內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烧炙地狱

复次。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将彼罪人入铁室內。其室火然。內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烧炙地狱

复次。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著铁楼上。其楼火然。內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烧炙地狱

复次。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擲著大铁陶中。其陶火燃。內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烧炙地狱

复次。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擲大[金*敖]上。其[金*敖]火然。中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久受苦已。乃出烧炙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牽。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氷地狱。然后命终。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大烧炙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云何名大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城火然。內外俱赤。烧炙罪人。重大烧炙。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大烧炙地狱

复次。大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将诸罪人入铁室中。其室火燃。內外俱赤。烧炙罪人。重大烧炙。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大烧炙地狱 复次。大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著铁楼上。其楼火燃。內外俱赤。烧炙罪人。重大烧炙。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曰大烧炙地狱

复次。大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著大铁陶中。其陶火然。內外俱赤。烧炙罪人。重大烧炙。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大烧炙地狱

复次。大烧炙地狱中自然有大火坑。火焰炽盛。其坑两岸有大火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貫铁叉上。竖著火中。烧炙其身。重大烧炙。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久受苦已。然后乃出大烧炙地狱。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氷地狱。尔乃命终。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无间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云何名无间地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剥其皮。从足至頂。即以其皮缠罪人身。著火车轮。疾驾火车。輾热铁地。周行往返。身体碎爛。皮肉墮落。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复次。无间大地狱有大铁城。其城四面有大火起。东焰至西。西焰至东。南焰至北。北焰至南。上焰至下。下焰至上。焰炽迴遑。无间空处。罪人在中。东西馳走。烧炙其身。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复次。无间大地狱中有铁城。火起洞然。罪人在中。火焰燎身。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复次。大无间地狱罪人在中。久乃门开。其诸罪人[马*奔]走往趣。彼当走时。身诸肢节。皆火焰出。犹如力士执大草炬逆风而走。其焰炽然。罪人走时。亦复如是。走欲至门。门自然闭。罪人[跳-兆+匍][跳-兆+匋]。伏热铁地。烧炙其身。皮肉燋爛。苦痛辛酸。万毒並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复次。无间地狱其中罪人。举目所见。但见恶色。耳有所闻。但闻恶声。鼻有所闻。但闻臭恶。身有所触。但触苦痛。意有所念。但念恶法。又其罪人彈指之顷。无不苦时。故名无间地狱。其中众生久受苦已。从无间出。慞惶馳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牽。不觉忽到黑沙地狱。乃至寒氷地狱。尔乃命终。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身为不善业 口意亦不善

斯墮想地狱 怖惧衣毛竖

恶意向父母 佛及诸声闻

则墮黑绳狱 苦痛不可称

但造三恶业 不修三善行

墮堆壓地狱 苦痛不可称

瞋恚怀毒害 杀生血污手

造诸杂恶行 墮叫唤地狱

常习众邪见 为爱网所覆

造此卑陋行 墮大叫唤狱

常为烧炙行 烧炙诸众生

墮烧炙地狱 长夜受烧炙

捨于善果业 善果清净道

为众弊恶行 墮大烧炙狱

为极重罪行 必生恶趣业

墮无间地狱 受罪不可称

想及黑绳狱 堆壓二叫唤

烧炙大烧炙 无间为第八

此八大地狱 洞然火光色

斯由宿恶殃 小狱有十六

佛告比丘。彼二大金刚山间有大风起。名为增佉。若使此风来至此四天下及八千天下者。吹此大地及诸名山须弥山王去地十里。或至百里。飞颺空中。皆悉糜碎。譬如壮士。手把轻糠散于空中。彼大风力。若使来者。吹此天下。亦复如是。由有二大金刚山遮止此风。故使不来。比丘。当知此金刚山多所饶益。亦是众生行报所致

又彼二山间风。焰炽猛热。若使彼风来至此四天下者。其中众生.山河.江海.草木.丛林皆当燋枯。犹如盛夏断生濡草。置于日中。寻时萎枯。彼风如是。若使来至此世界。热气烧炙。亦复如是。由此二金刚山遮止此风。故使不来。比丘。当知此金刚山多所饶益。亦是众生行报所致

又彼二山间风。臭处不净。腥秽酷烈。若使来至此天下者。熏此众生皆当失目。由此二大金刚山遮止此风。故使不来。比丘。当知此金刚山多所饶益。亦是众生行报所致 又彼二山中间复有十地狱。一名厚云。二名无云。三名呵呵。四名奈何。五名羊鸣。六名须干提。七名优钵罗。八名拘物头。九名分陀利。十名钵头摩。云何厚云地狱。其狱罪人自然生身。譬如厚云。故名厚云。云何名曰无云。其彼狱中受罪众生。自然生身。犹如段肉。故名无云。云何名呵呵。其地狱中受罪众生。苦痛切身。皆称呵呵。故名呵呵。云何名奈何。其地狱中受罪众生。苦痛酸切。无所归依。皆称奈何。故名奈何。云何名羊鸣。其地狱中受罪众生。苦痛切身。欲举声语。舌不能转。直如羊鸣。故名羊鸣。云何名须干提。其地狱中举狱皆黑。如须干提华色。故名须干提。云何名优钵罗。其地狱中举狱皆青。如优钵罗华。故名优钵罗。云何名俱物头。其地狱中举狱皆紅。如俱物头华色。故名俱物头。云何名分陀利。其地狱中举狱皆白。如分陀利华色。故名分陀利。云何名钵头摩。其地狱中举狱皆赤。如钵头摩华色。故名钵头摩

佛告比丘。喻如有篅受六十四斛。满中胡麻。有人百岁持一麻去。如是至尽。厚云地狱受罪未竟。如二十厚云地狱寿与一无云地狱寿等。如二十无云地狱寿与一呵呵地狱寿等。如二十呵呵地狱寿与一奈何地狱寿等。如二十奈何地狱寿与一羊鸣地狱寿等。如二十羊鸣地狱寿与一须干提地狱寿等。如二十须干提地狱寿与一优钵罗地狱寿等。如二十优钵罗地狱寿与一拘物头地狱寿等。如二十拘物头地狱寿与一分陀利地狱寿等。如二十分陀利地狱寿与一钵头摩地狱寿等。如二十钵头摩地狱寿。名一中劫。如二十中劫。名一大劫。钵头摩地狱中火焰热炽盛。罪人去火一百由旬。火已烧炙。去六十由旬。两耳已聋。无所闻知。去五十由旬。两目已盲。无所复见。瞿波梨比丘已怀恶心。谤舍利弗.目犍连。身坏命终。墮此钵头摩地狱中

尔时。梵王说此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口

应毀者誉 应誉者毀

口为恶业 身受其罪

技术取财 其过薄少

毀谤贤圣 其罪甚重

百千无云寿 四十一云寿

谤圣受斯殃 由心口为恶

佛告比丘。彼梵天说如是偈。为真正言。佛所印可。所以者何。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亦说此义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应毀者誉 应誉者毀

口为恶业 身受其罪

技术取财 其过薄少

毀谤贤圣 其罪甚重

百千无云寿 四十一云寿

谤圣受斯殃 由心口为恶

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內。有阎罗王宮。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鑊自然在前。若鑊出宮內。王见畏怖。捨出宮外。若鑊出宮外。王见畏怖。捨入宮內。有大狱卒。捉阎罗王臥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脣舌。从咽至腹。通澈下过。无不燋爛。受罪讫已。复与诸彩女共相娛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有三使者。云何为三。一者老。二者病。三者死。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身坏命终。墮地狱中。狱卒将此罪人诣阎罗王所。到已。白言。此是天使所召也。唯愿大王善问其辞。王问罪人言。汝不见初使耶。罪人报言。我不见也。王复告曰。汝在人中时颇见老人头白齿落。目视矇矇。皮緩肌[月*曷]。偻脊柱杖。呻吟而行。身体战掉。气力衰微。见此人不。罪人言。见。王复告曰。汝何不自念。我亦如是。彼人报言。我时放逸。不自觉知。王复语言。汝自放逸。不能修身.口.意。改恶从善。今当令汝知放逸苦。王又告言。今汝受罪。非父母过。非兄弟过。亦非天帝。亦非先祖。亦非知识.僮仆.使人。亦非沙门.婆罗门过。汝自有恶。汝今自受

时。阎罗王以第一天使问罪人已。复以第二天使问罪人言。云何汝不见第二天使耶。对曰。不见。王又问言。汝本为人时。颇见人疾病困笃。臥著床褥。屎尿臭处。身臥其上。不能起居。饮食须人。百节酸疼。流泪呻吟。不能言语。汝见是不。答曰。见。王又报言。汝何不自念。如此病苦。我亦当尔。罪人报言。我时放逸。不自觉知。王又语言。汝自放逸。不能修身.口.意。改恶从善。今当令汝知放逸苦。王又告言。今汝受罪。非父母过。非兄弟过。亦非天帝过。亦非先祖。亦非知识.僮仆.使人。亦非沙门.婆罗门过。汝自为恶。汝今自受

时。阎罗王以第二天使问罪人已。复以第三天使问罪人言。云何汝不见第三天使耶。答言。不见。王又问言。汝本为人时。颇见人死。身坏命终。诸根永灭。身体挺直。犹如枯木。捐弃冢间。鸟兽所食。或衣棺槨。或以火烧。汝见是不。罪人报曰。实见。王又报言。汝何不自念。我亦当死。与彼无异。罪人报言。我时放逸。不自觉知。王复语言。汝自放逸。不能修身.口.意。改恶从善。今当令汝知放逸苦。王又告言。汝今受罪。非父母过。非兄弟过。亦非天帝。亦非先祖。亦非知识.僮仆.使人。亦非沙门.婆罗门过。汝自为恶。汝今自受。时。阎罗王以三天使具詰问已。即付狱卒。时。彼狱卒即将罪人诣大地狱。其大地狱纵广百由旬。下深百由旬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四方有四门 巷陌皆相当

以铁为狱墙 上覆铁罗网

以铁为下地 自然火焰出

纵广百由旬 安住不倾动

黑焰熢[火*孛]起 赫烈难可睹

小狱有十六 火炽由行恶

佛告比丘。时。阎罗王自生念言。世间众生迷惑无识。身为恶行。口.意为恶。其后命终。少有不受此苦。世间众生若能改恶。修身.口.意为善行者。命终受乐。如彼天神。我若命终生人中者。若遇如来。当于正法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清净信修净梵行。所作已办。断除生死。于现法中自身作证。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虽见天使者 而犹为放逸

其人常怀忧 生于卑贱处

若有智慧人 见于天使者

亲近贤圣法 而不为放逸

见受生恐畏 由生老病死

无受则解脫 生老病死尽

彼得安隐处 现在得无为

已渡诸忧畏 决定般涅槃

第30章 世记经(第五品)

第05品 经龙鸟

佛告比丘。有四种龙。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为四种。有四种金翅鸟。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为四种。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宮。纵广八万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王与佉陀罗山。二山中间有难陀.婆难陀二龙王宮。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大海北岸有一大树。名究罗睒摩罗。龙王.金翅鸟共有此树。其树下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此大树东有卵生龙王宮.卵生金翅鸟宮。其宮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究罗睒摩罗树南有胎生龙王宮.胎生金翅鸟宮。其宮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究罗睒摩罗树西有湿生龙宮.湿生金翅鸟宮。其宮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究罗睒摩罗树北有化生龙王宮.化生金翅鸟宮。其宮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若卵生金翅鸟欲搏食龙时。从究罗睒摩罗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搏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胎生.湿生.化生诸龙

若胎生金翅鸟欲搏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若胎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湿生.化生诸龙食也

湿生金翅鸟欲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湿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自在随意。湿生金翅鸟欲食湿生龙时。于树西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八百由旬。取湿生龙食之。自在随意。而不能取化生龙食 化生金翅鸟欲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化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随意自在。化生金翅鸟欲食湿生龙时。从树西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八百由旬。取湿生龙食之。化生金翅鸟欲食化生龙时。从树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千六百由旬。取化生龙食之。随意自在。是为金翅鸟所食诸龙

复有大龙。金翅鸟所不能得。何者是。娑竭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伊那婆罗龙王.提头赖吒龙王.善见龙王.阿卢龙王.伽拘罗龙王.伽毗罗龙王.阿波罗龙王.伽[少/兔]龙王.瞿伽[少/兔]龙王.阿耨达龙王.善住龙王.优睒伽波头龙王.得叉伽龙王。此诸大龙王皆不为金翅鸟之所搏食。其有诸龙在近彼住者。亦不为金翅鸟之所搏食。

佛告比丘。若有众生奉持龙戒。心意向龙。具龙法者。即生龙中。若有众生奉持金翅鸟戒。心向金翅鸟。具其法者。便生金翅鸟中。或有众生持兔梟戒者。心向兔梟。具其法者。墮兔梟中。若有众生奉持狗戒。或持牛戒。或持鹿戒。或持哑戒。或持摩尼婆陀戒。或持火戒。或持月戒。或持日戒。或持水戒。或持供养火戒。或持苦行秽污法。彼作是念。我持此哑法.摩尼婆陀法.火法.日月法.水法.供养火法.诸苦行法。我持此功德。欲以生天。此是邪见

佛言。我说此邪见人必趣二处。若生地狱。有墮四生。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如是见。我.世间有常。此实余虛。我及世间无常。此实余虛。我及世间有常无常。此实余虛。我及世间非有常非无常。此实余虛。我.世有边。此实余虛。我.世无边。此实余虛。我.世有边无边。此实余虛。我.世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虛。是命是身。此实余虛。是命异身异。此实余虛。非有命非无命。此实余虛。无命无身。此实余虛。或有人言。有如是他死。此实余虛。有言。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虛。或言。有如是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虛

又言。非有非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虛

彼沙门.婆罗门若作如是论.如是见者。言世是常。此实余虛者。彼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是故彼作是言。我.世间有常。彼言无常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是故彼言。我.世间无常。彼言有常无常者。彼行于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故言。世间有常无常。彼言非有常非无常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故言。我.世间非有常非无常

彼言我.世间有边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言。命有边。身有边。世间有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彼言。我有边。彼言我.世间无边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言。命无边。身无边。世间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言。我.世间无边。彼作是言。此世间有边无边。彼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命有边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言。我有边无边。彼作是言。我.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命身非有边非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言。我非有边非无边

彼言是命是身者。于此身有命见。于余身有命见。是故言。是命是身。言命异身异者。于此身有命见。于余身无命见。是故言。命异身异。彼言身命非有非无者。于此身无命见。于余身有命见。是故言。非有非无。彼言无身命者。此身无命见。余身无命见。是故言。无命无身。彼言有如是他死者。其人见今有命。后更有身.命遊行。是故言。有如是他死。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世有命。后世无命。是故言。无如是他死。有如是他死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世命断灭。后世命遊行。是故言。有如是他命无如是他命。非有非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身.命断灭。后身.命断灭。是故言。非有非无如是他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乃往过去有王名镜面。时。集生盲人聚在一处。而告之曰。汝等生盲。宁识象不。对曰。大王。我不识.不知。王复告言。汝等欲知彼形类不。对曰。欲知。时。王即勅侍者。使将象来。令众盲子手自扪象。中有摸象得鼻者。王言此是象。或有摸象得其牙者。或有摸象得其耳者。或有摸象得其头者。或有摸象得其背者。或有摸象得其腹者。或有摸象得其[月*坒]者。或有摸象得其膊者。或有摸象得其迹者。或有摸象得其尾者。王皆语言。此是象也

时。镜面王即却彼象。问盲子言。象何等类。其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轅。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头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得象[月*坒]者。言象如树。得象膊者。言象如柱。得象迹者。言象如臼。得象尾者。言象如絙。各各共诤。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尔。云云不已。遂至斗诤。时。王见此。欢喜大笑

尔时。镜面王即说颂曰

诸盲人群集 于此竞诤讼

象身本一体 异相生是非

佛告比丘。诸外道异学亦复如是。不知苦谛。不知习谛.尽谛.道谛。各生异见。互相是非。谓己为是。便起诤讼。若有沙门.婆罗门能如实知苦圣谛.苦习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彼自思惟。相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师。同一水乳。炽然佛法。安乐久住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人不知苦 不知苦所起

亦复不知苦 所可灭尽处

亦复不能知 灭于苦集道

失于心解脫 慧解脫亦失

不能究苦本 生老病死源

苦能谛知苦 知苦所起因

亦能知彼苦 所可灭尽处

又能善分別 灭苦集圣道

则得心解脫 慧解脫亦然

斯人能究竟 苦阴之根本

尽生老病死 受有之根原

诸比丘。是故汝等当勤方便思惟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第30章 世记经(第六品)

第06品 阿须伦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大海水底有罗呵阿须伦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三千由旬。广二千由旬。其城门高一千由旬。广千由旬。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阿须伦王所治小城。当大城中。名轮输摩跋吒。纵广六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城高三千由旬。广二千由旬。其城门高二千由旬。广千由旬。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于其城內別立议堂。名曰七尸利沙。堂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议堂下基纯以车[(王*巨)/木]。其柱樑纯以七宝。其堂中柱围千由旬。高万由旬。当此柱下有正法座。纵广七百由旬。雕文刻镂。七宝所成。堂有四戶。周匝栏楯。阶亭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议堂北有阿须伦宮殿。纵广万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议堂东有一园林。名曰娑罗。纵广万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议堂南有一园林。名曰极妙。纵广万由旬如娑罗园。其议堂西有一园林。名曰睒摩。纵广万由旬亦如娑罗园林。其议堂北有一园林。名曰乐林。纵广万由旬亦如娑罗园林

娑罗.极妙二园中间生昼度树。下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树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又其睒摩.乐林二园中间有跋难陀池。其水清涼。无有垢秽。宝塹七重。周匝砌廁。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于其池中生四种华。华叶纵广一由旬。香气流布亦一由旬。根如车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其池边有七重阶亭。门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阿须伦王臣下宮殿。有纵广万由旬者。有九千.八千。极小宮殿至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小阿须伦宮殿有纵广千由旬.九百.八百。极小宮殿至百由旬。皆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议堂北有七宝阶道入于宮中。复有阶道趣娑罗园。复有阶道趣极妙园。复有阶道趣睒摩园。复有阶道趣乐林园。复有阶道趣昼度树。复有阶道趣跋难陀池。复有阶道趣大臣宮殿。复有阶道趣小阿须伦宮殿。若阿须伦王欲诣娑罗园遊观时。即念毗摩质多阿须伦王。毗摩质多阿须伦王复自念言。罗呵阿须伦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绕。诣罗呵阿须伦王前。于一面立。时。阿须伦王复念波罗呵阿须伦王。波罗呵阿须伦王复自念言。王今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绕。诣我罗呵王前。于一面立

时。阿须伦王复念睒摩罗阿须伦王。睒摩罗阿须伦王复自念言。今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绕。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时。王复念大臣阿须伦。大臣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绕。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时。王复念小阿须伦。小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即自庄严。与诸大众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

时。罗呵王身著宝衣。驾乘宝车。与无数大众前后围绕。诣娑罗林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花散地。花至于膝。时。罗呵王入此园已。共相娛乐。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娛乐讫已。便还本宮。其后遊观极妙园林.睒摩园林.乐园林。亦复如是。时。罗呵王常有五大阿须伦侍卫左右。一名提持。二名雄力。三名武夷。四名头首。五名摧伏。此五大阿须伦常侍卫左右。其罗呵王宮殿在大海水下。海水在上。四风所持。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者坚固。持大海水。悬处虛空。犹如浮云。去阿须伦宮一万由旬终不墮落。阿须伦王福报.功德.威神如是

第30章 世记经(第七品)

第07品 四天王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四天王品第七

佛告比丘。须弥山王东千由旬提头赖吒天王城。名贤上。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南千由旬有毗楼勒天王城。名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西千由旬有毗楼婆叉天王城。名周罗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北千由旬有毗沙门天王。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众归城北有园林。名伽毗延头。纵广四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园城中间有池名那隣尼。纵广四十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以七宝塹廁砌其边。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中生莲花。青.黃.赤.白.杂色。光照半由旬。其香芬薰闻半由旬。又其花根大如车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除日月宮殿。诸四天王宮殿纵广四十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诸宮殿有四十由旬.二十由旬。极小纵广五由旬。从众归城有宝阶道至贤上城。复有阶道至善见城。复有阶道至周罗善见城。复有阶道至可畏城.天敬城。复有阶道至伽毗延头园。复有阶道至那隣尼池。复有阶道至四天王大臣宮殿

若毗沙门天王欲诣伽毗延头园遊观时。即念提头赖天王。提头赖天王复自念言。今毗沙门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干沓和神前后围绕。诣毗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时。毗沙门王复念毗楼勒天王。毗楼勒天王复自念言。今毗沙门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究槃荼神前后围绕。诣毗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毗沙门王复念毗楼婆叉。毗楼婆叉复自念言。今毗沙门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龙神前后围绕。诣毗沙门王前。于一面立。毗沙门王复念四天王大臣。四天王大臣复自念言。今毗沙门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诸天前后导从。诣毗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

时。毗沙门天王即自庄严。著宝饰衣。驾乘宝车。与无数百千天神诣伽毗延头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花散地。花至于膝。时。王在园共相娛乐。一日.二日。乃至七日。遊观讫已。还归本宮。毗沙门王常有五大鬼神侍卫左右。一名般闍楼。二名檀陀罗。三名醯摩跋陀。四名提偈罗。五名修逸路摩。此五鬼神常随侍卫。毗沙门王福报.功德.威神如是。

第30章 世记经(第八品)

第08品 忉利天

佛告比丘。须弥山王頂上有三十三天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百由旬。上广六十由旬。城门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相去五百由旬有一门。其一一门有五百鬼神守侍卫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大城內复有小城。纵广六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百由旬。广六十由旬。城门相去五百由旬。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一一城门有五百鬼神侍卫门侧。守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水精城琉璃门。琉璃城水精门。赤珠城马瑙门。马瑙城赤珠门。车[(王*巨)/木]城众宝门

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王*巨)/木]栏众宝桄。其栏楯上有宝罗网。其金罗网下悬银铃。其银罗网下悬金铃。琉璃罗网悬水精铃。水精罗网悬琉璃铃。赤珠罗网悬马瑙铃。马瑙罗网悬赤珠铃。车[(王*巨)/木]罗网悬众宝铃。其金树者。金根金枝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银根银枝金叶花实。其水精树。水精根枝琉璃花叶。其琉璃树。琉璃根枝水精花叶。其赤珠树。赤珠根枝马瑙花叶。马瑙树者。马瑙根枝赤珠花叶。车[(王*巨)/木]树者。车[(王*巨)/木]根枝众宝花叶

其七重城。城有四门。门有栏楯。七重城上皆有楼阁台观周匝围绕。有园林浴池。生众宝花。杂色参间。宝树行列。华果繁茂。香风四起。悅可人心。鳧雁.鸳鸯.异类奇鸟。无数千种。相和而鸣。其小城外中间有伊罗钵龙宮。纵广六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善见城內有善法堂。纵广百由旬。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其堂下基纯以真金。上覆琉璃。其堂中柱围十由旬。高百由旬。当其柱下敷天帝御座。纵广一由旬。杂色间廁。以七宝成。其座柔软。软若天衣。夾座两边左右十六座

堂有四门。周匝栏楯。以七宝成。其堂阶道纵广五百由旬。门郭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善见堂北有帝释宮殿。纵广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善见堂东有园林。名曰粗涩。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粗涩园中有二石垛。天金校饰。一名贤。二名善贤。纵广各五十由旬。其石柔软。软若天衣

善见宮南有园林。名曰昼乐。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內有二石垛。七宝所成。一名昼。二名善昼。各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善见堂西有园林。名杂。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善见。二名顺善见。天金校饰。七宝所成。各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善见堂北有园林。名曰大喜。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喜。二名大喜。车[(王*巨)/木]校饰。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

其粗涩园.畵乐园中间有难陀池。纵广百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七重宝塹周匝砌廁。栏楯七重.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其池四面有四梯陛。周匝栏楯间以七宝。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又其池中生四种花。青.黃.赤.白.紅縹杂色间廁。其一花叶荫一由旬。香气芬熏闻一由旬。根如车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其池四面复有园林。其杂园林.大喜园林二园中间有树名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树外空亭纵广五百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余忉利天宮殿纵广千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诸宮殿有纵广九百.八百。极小百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诸小天宮纵广百由旬。有九十.八十。极小至十二由旬。宮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围绕。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善见堂北有二阶道至帝释宮殿。善见堂东有二阶道至粗涩园。复有阶道至畵乐园观。复有阶道至杂园中。复有阶道至大喜园。复有阶道至大喜池。复有阶道至昼度树。复有阶道至三十三天宮。复有阶道至诸天宮。复有阶道至伊罗钵龙王宮。若天帝释欲粗涩园中遊观时。即念三十三天臣。三十三天臣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众前后围绕至帝释前。于一面立。帝释复念其余诸天。诸天念言。今帝释念我。即自庄严。与诸天众相随至帝释前。于一面立。帝释复念伊罗钵龙王。伊罗钵龙王复自念言。今帝释念我。龙王即自变身出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大莲华。一一莲花有一百叶。一一花叶有七玉女。鼓乐絃歌。抃舞其上。时。彼龙王作此化已。诣帝释前。于一面立

时。释提桓因著众宝饰。璎珞其身。坐伊罗钵龙王第一頂上。其次两边各有十六天王。在龙頂上次第而坐。时。天帝释与无数诸天眷属围绕诣粗涩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花散地。众花积聚。花至于膝。时。天帝释于贤.善贤二石垛上随意而坐。三十三王各次第坐。复有诸天不得侍从见彼园观。不得入园五欲娛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见园林而不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娛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见.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娛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入.得见。五欲娛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同故

遊戏园中。五欲自娛。一日.二日。至于七日。相娛乐已。各自还宮。彼天帝释遊观畵乐园.杂园.大喜园时。亦复如是。何故名之为粗涩园。入此园时。身体粗涩。何故名为畵乐园。入此园时。身体自然有种种畵色以为娛乐。何故名为杂园。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除阿须伦女。放诸彩女与诸天子杂错遊戏。是故名为杂园。何故名为大喜园。入此园时。娛乐欢乐。故名大喜。何故名为善法堂。于此堂上思惟妙法。受清净乐。故名善法堂。何故名为昼度树。此树有神。名曰漫陀。常作伎乐以自娛乐。故名昼度。又彼大树枝条四布。花叶繁茂如大宝云。故名昼度

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者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毗楼。四名毗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醯嵬。九名物罗。十名难头。释提桓因有大神力。威德如是。阎浮提人所贵水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须干头花。柔软香洁。其陆生花。解脫花.薝蔔花.婆罗陀花.须曼周那花.婆师花.童女花。拘耶尼.郁单曰.弗于逮.龙宮.金翅鸟宮水陆诸花。亦复如是。阿须伦宮水中生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柔软香洁。陆生花。殊好花.频浮花.大频浮花.伽伽利花.大伽伽利花.曼陀罗花.大曼陀罗花。四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所贵水陆诸花。亦复如是

天有十法。何等为十。一者飞去无限数。二者飞来无限数。三者去无碍。四者来无碍。五者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者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者身无疲极。八者天女不产。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随意色。好青则青。好黃则黃。赤.白众色。随意而现。此是诸天十法。人有七色。云何为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黃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人魔色。诸天.阿须伦有七色。亦复如是

诸比丘。螢火之明不如灯燭。灯燭之明不如炬火。炬火之明不如积火积火之明不如四天王宮殿.城墎.璎珞.衣服.身色光明。四天王宮殿.城墎.璎珞.衣服.身色光明不如三十三天光明。三十三天光明不如焰摩天光明。焰摩天光明不如兜率天光明。兜率天光明不如化自在天光明。化自在天光明不如他化自在天光明。他化自在天光明不如梵迦夷天宮殿.衣服身色光明。梵迦夷天宮殿.衣服.身色光明不如光念天光明。光念天光明不如遍净天光明。遍净天光明不如果实天光明。果实天光明不如无想天光明。无想天光明不如无造天。无造天光明不如无热天。无热天光明不如善见天。善见天光明不如大善天。大善天光明不如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光明不如地自在天。地自在天光明不如佛光明。从螢火光至佛光明。合集尔所光明。不如苦谛光明。集谛.灭谛.道谛光明。是故。诸比丘。欲求光明者。当求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光明。当作是修行

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衣长七肘。广三肘半。瞿耶尼.弗于逮人身亦三肘半。衣长七肘。广三肘半。郁单曰人身长七肘。衣长十四肘。广七肘。衣重一两。阿须伦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銖。四天王身长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衣重半两。忉利天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銖。焰摩天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旬。衣重三銖。兜率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衣重一銖半。化自在天身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衣重一銖。他化自在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衣重半銖。自上诸天。各随其身而著衣服

阎浮提人寿命百岁。少出多减。拘耶尼人寿命二百岁。少出多减。弗于逮人寿三百岁。少出多减。郁单曰人尽寿千岁。无有增减。饿鬼寿七万岁。少出多减。龙.金翅鸟寿一劫。或有减者。阿须伦寿天千岁。少出多减。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少出多减。忉利天寿天千岁。少出多减。焰摩天寿天二千岁。少出多减。兜率天寿天四千岁。少出多减。化自在天寿天八千岁。少出多减。他化自在天寿天万六千岁。少出多减。梵迦夷天寿命一劫。或有减者。光音天寿命二劫。或有减者。遍净天寿命三劫。或有减者。果实天寿命四劫。或有减者。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或有减者。无造天寿命千劫。或有减者。无热天寿命二千劫。或有减者。善见天寿命三千劫。或有减者。大善见天寿命四千劫。或有减者。色究竟天寿命五千劫。或有减者。空处天寿命万劫。或有减者。识处天寿命二万一千劫。或有减者。不用处天寿命四万二千劫。或有减者。有想无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或有减者。齐此为众生。齐此为寿命。齐此为世界。齐此名为生.老.病.死往来所趣。界.入聚也。

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存。何谓为四。摶.细滑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彼彼众生所食不同。阎浮提人种种饭.麦面.魚肉以为摶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拘耶尼.弗于逮人亦食种种饭麦面.魚肉以为摶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郁单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为摶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龙.金翅鸟食黿鼉.魚鱉以为摶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阿须伦食净摶食以为摶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食净摶食以为摶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自上诸天以禅定喜乐为食。何等众生触食。卵生众生触食。何等众生念食。有众生因念食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是为念食。何等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天。是名识食

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販賣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郁单曰人无有市易治生自活。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于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郁单曰人无有婚姻.男女嫁娶。龙.金翅鸟.阿须伦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自上诸天无复男女。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人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龙.金翅鸟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阿须伦身身相近。以气成阴阳。四天王.忉利天亦复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阴阳。兜率天执手成阴阳。化自在天熟视成阴阳。他化自在天暂视成阴阳。自上诸天无复淫欲

若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此后识灭。泥梨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墮畜生中。此后识灭。畜生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墮饿鬼中。此后识灭。饿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得生人中。此后识灭。人中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四天王。此后识灭。四天王识初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此人间一.二岁兒。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坐。彼天即言。此是我子。由行报故。自然智生。即自念言。我由何行。今生此间。即复自念。我昔于人间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由此行故。今得生天。我设于此命终。复生人间者。当净身.口.意。倍复精勤。修诸善行。兒生未久便自觉饥。当其兒前有自然宝器。盛天百味自然净食。若福多者饭色为白。其福中者饭色为青。其福下者饭色为赤。彼兒以手探饭著口中。食自然消化。如酥投火。彼兒食讫。方自觉渴。有自然宝器盛甘露漿。其福多者漿色为白。其福中者漿色为青。其福下者漿色为赤。其兒取彼漿饮。漿自消化。如酥投火

彼兒饮食已讫。身体长大。与余天等。即入浴池沐浴澡洗。以自娛乐。自娛乐已。还出浴池。诣香树下。香树曲躬。手取众香。以自涂身。复诣劫贝衣树。树为曲躬。取种种衣。著其身上。复诣庄严树。树为曲躬。取种种庄严。以自严身。复诣鬘树。树为曲躬。取鬘貫首。复诣器树。树为曲躬。即取宝器。复诣果树。树为曲躬。取自然果。或食或含。或漉汁而饮。复诣乐器树。树为曲躬。取天乐器。以清妙声和絃而歌。向诸园林。彼见无数天女鼓乐絃歌。语笑相向。其天遊观。遂生染著。视东忘西。视西忘东。其初生时。知自念言。我由何行。今得生此。当其遊处观时。尽忘此念。于是便有彩女侍从

若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后识灭。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阎浮提二.三岁兒。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彼天即言。此是我男。此是我女。亦复如是。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火*(采-木+(〡*日))]摩天。其天初生。如阎浮提三.四岁兒。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兜率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四.五岁兒。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五.六岁兒。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他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六.七岁兒。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半月三齐云何为三。月八日齐.十四日齐.十五日齐。是为三齐。何故于月八日齐。常以月八日。四天王告使者言。汝等案行世间。观视万民。知有孝顺父母.敬顺沙门.婆罗门.宗事长老.齐戒布施.济诸穷乏者不。尔时。使者闻王教已。遍案行天下。知有孝顺父母.宗事沙门.婆罗门.恭顺长老.持戒守齐.布施穷乏者。具观察已。见诸世间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齐戒.不济穷乏者。还白王言。天王。世间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净修齐戒.施诸穷乏者。甚少。甚少。尔时。四天王闻已。愁忧不悅。答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修齐戒。不施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若使者见世间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者。则还白天王言。世间有人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施诸穷乏者。四天王闻已。即大欢喜。唱言。善哉。我闻善言。世间乃能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何故于十四日齐。十四日齐时。四天王告太子言。汝当案行天下。观察万民。知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者不。太子受王教已。即案行天下。观察万民。知有孝顺父母.宗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者。具观察已。见诸世间有不孝顺父母.不敬师长.不修齐戒.不施贫乏者。还白王言。天王。世间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净修齐戒.济诸贫乏者。甚少。甚少。四天王闻已。愁忧不悅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修齐戒。不济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太子若见世间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者。即还白王言。天王。世间有人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勤修齐戒.施诸贫乏者。四天王闻已。即大欢喜。唱言。善哉。我闻善言。世间能有孝事父母。宗敬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故十四日齐

何故于十五日齐。十五日齐时。四天王躬身自下。案行天下。观察万民。世间宁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者不。见世间人多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勤齐戒。不施贫乏。时。四天王诣善法殿。白帝释言。大王。当知世间众生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齐戒。不施贫乏。帝释及忉利诸天闻已。愁忧不悅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齐戒。不施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四天王若见世间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者。还诣善法堂。白帝释言。世人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者。帝释及忉利诸天闻是语已。皆大欢喜。唱言。善哉。世间乃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齐戒.布施贫乏者。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故十五日齐戒。是故有三齐。尔时。帝释欲使诸天倍生欢喜。即说偈言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齐戒 其人与我同

佛告比丘。帝释说此偈。非为善受。非为善说。我所不可。所以者何。彼天帝释淫.怒.痴未尽。未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其人未离苦本。若我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捨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平等解脫。如此比丘应说此偈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齐戒 其人与我同

佛告比丘。彼比丘说此偈者。乃名善受。乃名善说。我所印可。所以者何。彼比丘淫.怒.痴尽已。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其人离于苦本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軸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佛告比丘。设有外道梵志问言。诸贤。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守护。其欲死时。彼守护鬼神摄其精气。其人则死者。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设有此问汝等应答彼言。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护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拘耶尼人。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拘耶尼。拘耶尼人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多牛。二者多羊。三者多珠玉。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有三事胜弗于逮。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弗于逮。弗于逮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其土极广。二者其土极大。三者其土极妙。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有三事胜郁单曰。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郁单曰。郁单曰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无所系属。二者无有我。三者寿定千岁。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饿鬼趣。饿鬼趣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身大。三者他作自受。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龙.金翅鸟。龙.金翅鸟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身大。三者宮殿。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以上三事胜阿须伦。阿须伦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宮殿高广。二者宮殿庄严。三者宮殿清净。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人以此三事胜四天王。四天王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多乐。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此诸天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多乐

佛告比丘。欲界众生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輔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实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

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风神。四者火神。昔者。地神生恶见言。地中无水.火.风。时。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语言。汝当生念言。地中无水.火.风耶。地神报言。地中实无水.火.风也。我时语言。汝勿生此念。谓地中无水.火.风。所以者何。地中有水.火.风。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

佛告比丘。我时为彼地神次第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我时知其心净。柔软欢喜。无有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尔时。地神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譬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遂得法眼。无有狐疑。见法决定。不墮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而白我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水神生恶见言。水中无地.火.风。时。地神知彼水神心生此见。往语水神言。汝实起此见。言水中无地.火.风耶。答曰。实尔。地神语言。汝勿起此见。谓水中无地.火.风。所以者何。水中有地.火.风。但水大多故。水大得名。时。地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时。地神知彼水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水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得法眼净。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墮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地神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火神生恶见言。火中无地.水.风。时。地神.水神知彼火神心生此见。共语火神言。汝实起此见耶。答曰。实尔。二神语言。汝勿起此见。所以者何。火中有地.水.风。但火大多故。火大得名耳。时。二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二神知彼火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火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遂得法眼。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墮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二神言。我今归依佛.法.圣众。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风神生恶见言。风中无地.水.火。地.水.火神知彼风神生此恶见。往语之言。汝实起此见耶。答曰。实尔。三神语言。汝勿起此见。所以者何。风中有地.水.火。但风大多故。风大得名耳。时。三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三神知彼风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风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譬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逮得法眼。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墮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三神言。我今归依佛.法.圣众。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慈心一切。不娆众生

佛告比丘。云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白色。二者黑色。三者赤色。四者紅色。其白色者地大偏多。其黑色者水大偏多。其赤色者火大偏多。其紅色者风大偏多。其云去地或十里.二十里.三十里。至四十四千里。除劫初后时云上至光音天。电有四种。云何为四。东方电名身光。南方电名难毀。西方电名流炎。北方电名定明。以何缘故。虛空云中有此电光。有时身光与难毀相触。有时身光与流炎相触。有时身光与定明相触。有时难毀与流炎相触。有时难毀与定明相触。有时流炎与定明相触。以是缘故。虛空云中有电光起。复有何缘。虛空云有雷声起。虛空中有时地大与水大相触。有时地大与火大相触。有时地大与风大相触。有时水大与火大相触。有时水大与风大相触。以是缘故。虛空云中有雷声起

相师占雨有五因缘不可定知。使占者迷惑。云何为五。一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以火大多故。烧云不雨。是为占师初迷惑缘。二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有大风起。吹云四散。入诸山间。以此缘故。相师迷惑。三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时大阿须伦接攬浮云。置大海中。以此因缘。相师迷惑。四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而云师.雨师放逸淫乱。竟不降雨。以此因缘。相师迷惑。五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而世间众庶非法放逸。行不净行。悭贪嫉妒。所见颠倒。故使天不降雨。以此因缘。相师迷惑。是为五因缘。相师占雨不可定知

第30章 世记经(第九品)

第09品 三災

佛告比丘。有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云何为四。一者世间災渐起。坏此世时。中间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二者此世间坏已。中间空旷。无有世间。长久逈远。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时。中间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四者天地成已。久住不坏。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是为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计量也

佛告比丘。世有三災。云何为三。一者火災。二者水災。三者风災。有三災上际。云何为三。一者光音天。二者遍净天。三者果实天。若火災起时。至光音天。光音天为际。若水災起时。至遍净天。遍净天为际。若风災起时。至果实天。果实天为际。云何为火災。火災始欲起时。此世间人皆行正法。正见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时。有人得第二禅者。即踊身上升于虛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当知无觉.无观第二禅乐。第二禅乐。时。世间人闻此声已。仰语彼言。善哉。善哉。唯愿为我说无觉.无观第二禅道。时。空中人闻其语已。即为说无觉.无观第二禅道。此世间人闻彼说已。即修无觉无观第二禅道。身坏命终。生光音天

是时。地狱众生罪毕命终。来生人间。复修无觉.无观第二禅。身坏命终。生光音天。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忉利天.炎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众生命终。来生人间。修无觉.无观第二禅。身坏命终。生光音天。由此因缘地狱道尽。畜生.饿鬼.阿须伦乃至梵天皆尽。当于尔时。先地狱尽。然后畜生尽。畜生尽已。饿鬼尽。饿鬼尽已。阿须伦尽。阿须伦尽已。四天王尽。四天王尽已。忉利天王尽。忉利天王尽已。炎摩天尽。炎摩天尽已。兜率天尽。兜率天尽已。化自在天尽。化自在天尽已。他化自在天尽。他化自在天尽已。梵天尽。梵天尽已。然后人尽。无有遺余。人尽无余已。此世败坏。乃成为災。其后天不降雨。百谷草木自然枯死。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有为诸法。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大海水。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宮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二日出已。令此世间所有小河.汱澮.渠流皆悉干竭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宮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三日出。三日出已。此诸大水。恒河.耶婆那河.婆罗河.阿夷罗婆提河.阿摩怯河.辛陀河.故舍河皆悉干竭。无有遺余

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宮殿。置于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四日出。四日出已。此诸世间所有泉源.渊池。善见大池.阿耨大池.四方陀延池.优钵罗池.拘物头池.分陀利池.离池。纵广五十由旬皆尽干竭

以是故知。一切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大海水。使令两披。取日宮殿。置于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五日出。五日出已。大海水稍减百由旬。至七百由旬。以是可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是时。大海稍尽。余有七百由旬.六百由旬.五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百由旬在。以是可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时。大海水稍稍减尽。至七由旬.六由旬.五由旬。乃至一由旬在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海水稍尽。至七多罗树.六多罗树。乃至一多罗树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海水转淺七人.六人.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至腰.至膝。至于[跳-兆+尃].踝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海水犹如春雨后。亦如牛迹中水。遂至涸尽。不漬人指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海底沙。深八万四千由旬。令著两岸飃。取日宮殿。置于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六日出。六日出已。其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烟起燋燃。犹如陶家初然陶时。六日出时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海底沙。八万四千由旬。令著两岸飄。取日宮殿。置于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七日出。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悉洞然。犹如陶家然[穴/土/黽]焰起。七日出时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以此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须弥山皆悉洞然。一时。四天王宮.忉利天宮.炎摩天宮.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宮亦皆洞然

佛告比丘。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法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风吹火焰至光音天。其彼初生天子见此火焰。皆生怖畏言。咄。此何物。先生诸天语后生天言。勿怖畏也。彼火曾来。齐此而止。以念前火光。故名光念天。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须弥山王渐渐頹落。百由旬.二百由旬。至七百由旬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其后大地及须弥山尽无灰燼。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此大地火烧尽已。地下水尽。水下风尽。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火災起时。天不复雨。百谷草木自然枯死。谁当信者。独有见者。自当知耶。如是乃至地下水尽。水下风尽。谁当信者。独有见者。自当知耶。是为火災。云何火劫还复。其后久久。有大黑云在虛空中。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渧如车轮。如是无数百千岁雨。其水渐长。高无数百千由旬。乃至光音天

时。有四大风起。持此水住。何等为四。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其后此水稍减百千由旬。无数百千万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宮。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梵迦夷天宮。其水转减至无数百千万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波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宮。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他化自在天宮

其水转减至无数千万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虛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宮。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他化自在天宮。其水转减至无数百千由旬。有僧伽风。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虛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宮。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兜率天宮。其水转减至无数百千由旬。有僧伽风。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虛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宮。由此因缘有炎摩天宮。其水转减至无数百千由旬。水上有沫。深六十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譬如此间。穴泉流水。水上有沫。彼亦如是

以何因缘有须弥山。有乱风起。吹此水沫造须弥山。高六十万八千由旬。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四宝所成。金.银.水精.琉璃。以何因缘有四阿须伦宮殿。其后乱风吹大海水吹大水沫。于须弥山四面起大宮殿。纵广各八万由旬。自然变成七宝宮殿。复何因缘有四天王宮殿。其后乱风吹大海水沫。于须弥山半四万二千由旬。自然变成七宝宮殿。以是故名为四天王宮殿。以何因缘有忉利天宮殿。其后乱风吹大水沫。于须弥山上自然变成七宝宮殿。复以何缘有伽陀罗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须弥山不远。自然化成宝山。下根入地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间廁。七宝所成。以是缘故有伽陀罗山

复以何缘有伊沙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伽陀罗山不远。自然变成伊沙山。高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二万一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缘故有伊沙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伊沙山不远。自然变成树辰陀罗山。高万二千由旬。纵广万二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因缘有树辰陀罗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树辰陀罗山不远。自然变成阿般泥楼山。高六千由旬。纵广六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缘故有阿般尼楼山

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阿般尼楼山不远。自然变成弥隣陀罗山。高三千由旬。纵广三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因缘有尼隣陀罗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尼隣陀罗山不远。自然变成比尼陀山。高千二百由旬。纵广千二百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缘故有比尼陀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比尼陀山不远。自然变成金刚轮山。高三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因缘有金刚轮山。何故有月.有七日宮殿。其后乱风吹大水沫。自然变成一月宮殿.七日宮殿。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为黑风所吹还到本处。以是因缘有日.月宮殿

其后乱风吹大水沫。自然变成四天下及八万天下。以是因缘有四天下及八万天下。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自然变成大金刚轮山。高十六万八千由旬。纵广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限。金刚坚固。不可毀坏。以是因缘有大金刚轮山。其后久久。有自然云遍满空中。周遍大雨。渧如车轮。其水弥漫。沒四天下。与须弥山等。其后乱风吹地为大坑。涧水尽入中。因此为海。以是因缘有四大海水。海水鹹苦有三因缘。何等为三。一者有自然云遍满虛空。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洗濯天宮。滌荡天下。从梵迦夷天宮.他化自在天宮。下至炎摩天宮.四天下.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洗濯滌荡。其中诸处有秽恶鹹苦诸不净汁。下流入海。合为一味。故海水鹹。二者昔有大仙人禁咒海水。长使鹹苦。人不得饮。是故鹹苦。三者彼大海水杂众生居。其身长大。或百由旬.二百由旬。至七百由旬。呼哈吐纳。大小便中。故海水鹹。是为火災

佛告比丘。云何为水災。水災起时。此世间人皆奉正法。正见。不邪见。修十善业。修善行已。时。有人得无喜第三禅者。踊身上升于虛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当知无喜第三禅乐。无喜第三禅乐。时。世间人闻此声已。仰语彼言。善哉。善哉。愿为我说是无喜第三禅道。时。空中人闻此语已。即为演说无喜第三禅道。此世间人闻其说已。即修第三禅道。身坏命终。生遍净天

尔时。地狱众生罪毕命终。来生人间。复修第三禅道。身坏命终。生遍净天。畜生.饿鬼.阿须轮.四天王.忉利天.炎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众生命终。来生人间。修第三禅道。身坏命终。生遍净天。由此因缘。地狱道尽。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光音天趣皆尽。当于尔时。先地狱尽。然后畜生尽。畜生尽已。饿鬼尽。饿鬼尽已。阿须伦尽。阿须伦尽已。四天王尽。四天王尽已。忉利天尽。忉利天尽已。炎摩天尽。炎摩天尽已。兜率天尽。兜率天尽已。化自在天尽。化自在天尽已。他化自在天尽。他化自在天尽已。梵天尽。梵天尽已。光音天尽。光音天尽已。然后人尽无余。人尽无余已。此世间败坏。乃成为災

其后久久。有大黑云暴起。上至遍净天。周遍大雨。纯雨热水。其水沸涌。煎熬天上。诸天宮殿皆悉消尽。无有遺余。犹如酥油置于火中。煎熬消尽。无有遺余。光音天宮亦复如是。以此可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有为诸法。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后此雨复浸梵迦夷天宮。煎熬消尽。无有遺余。犹如酥油置于火中。无有遺余。梵迦夷宮亦复如是。其后此雨复浸他化自在天.化自在天.兜率天.炎摩天宮。煎熬消尽。无有遺余。犹如酥油置于火中。无有遺余。彼诸天宮亦复如是。其后此雨复浸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煎熬消尽。无有遺余。犹如酥油置于火中。煎熬消尽。无有遺余。彼亦如是。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此水煎熬大地。尽无余已。地下水尽。水下风尽。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遍净天宮煎熬消尽。谁当信者。独有见者。乃能知耳。梵迦夷宮煎熬消尽。乃至地下水尽。水下风尽。谁当信者。独有见者。乃当知耳。是为水災

云何水災还复。其后久久。有大黑云充满虛空。至遍净天。周遍降雨。渧如车轮。如是无数百千万岁。其水渐长。至遍净天。有四大风。持此水住。何等为四。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其后此水稍减无数百千由旬。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虛空中。自然变成光音天宮。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光音天宮。其水转减无数百千由旬。彼僧伽风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虛空中。自然变成梵迦夷天宮。七宝校饰。如是乃至海水一味鹹苦。亦如火災复时。是为水災

佛告比丘。云何为风災。风災起时。此世间人皆奉正法。正见。不邪见。修十善业。修善行时。时有人得清净护念第四禅。于虛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护念清净第四禅乐。护念清净第四禅乐。时。此世人闻其声已。仰语彼言。善哉。善哉。愿为我说护念清净第四禅道。时。空中人闻此语已。即为说第四禅道。此世间人闻其说已。即修第四禅道。身坏命终。生果实天

尔时。地狱众生罪毕命终。来生人间。复修第四禅。身坏命终。生果实天。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遍净天众生命终。来生人间。修第四禅。身坏命终。生果实天。由此因缘。地狱道尽。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遍净天趣皆尽。尔时。地狱先尽。然后畜生尽。畜生尽已。饿鬼尽。饿鬼尽已。阿须伦尽。阿须伦尽已。四天王尽。四天王尽已。如是展转至遍净天尽。遍净天尽已。然后人尽无余。人尽无余已。此世间败坏。乃成为災。其后久久。有大风起。名曰大僧伽。乃至果实天。其风四布。吹遍净天宮.光音天宮。使宮宮相拍。碎若粉尘。犹如力士执二铜杵。杵杵相拍。碎尽无余。二宮相拍亦复如是。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后此风吹梵迦夷天宮.他化自在天宮。宮宮相拍。碎如粉尘。无有遺余。犹如力士执二铜杵。杵杵相拍。碎尽无余。二宮相拍亦复如是。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此风吹化自在天宮.兜率天宮.炎摩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尘。无有遺余。犹如力士执二铜杵。杵杵相拍。碎尽无余。彼宮如是碎尽无余。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后此风吹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置于虛空。高百千由旬。山山相拍。碎若粉尘。犹如力士手执轻糠散于空中。彼四天下.须弥诸山碎尽分散。亦复如是。以是可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其后风吹大地尽。地下水尽。水下风尽。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遍净天宮.光音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尘。谁当信者。独有见者。乃能知耳。如是乃至地下水尽。水下风尽。谁能信者。独有见者。乃能信耳。是为风災。云何风災还复。其后久久。有大黑云周遍虛空。至果实天。而降大雨。渧如车轮。霖雨无数百千万岁。其水渐长。至果实天。时。有四风持此水住。何等为四。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其后此水渐渐稍减无数百千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变成遍净天宮。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此因缘有遍净天宮。其水转减无数百千由旬。彼僧伽风吹水令动。鼓荡濤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变成光音天宮。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乃至海水一味鹹苦。亦如火災复时。是为风災。是为三災。是为三复

第30章 世记经(第十品)

第10品 战斗

佛告比丘。昔者。诸天与阿须伦共斗。时。释提桓因命忉利诸天而告之曰。汝等今往与彼共战。若得胜者。捉毗摩质多罗阿须伦。以五系系缚。将诣善法讲堂。吾欲观之。时。忉利诸天受帝释教已。各自庄严。时。毗摩质多罗阿须伦命诸阿须伦而告之曰。汝等今往与彼共战。若得胜者。捉释提桓因。以五系系缚。将诣七叶讲堂。吾欲观之。时。诸阿须伦受毗摩质多阿须伦教已。各自庄严

于是。诸天.阿须伦众遂共战斗。诸天得胜。阿须伦退。时。忉利诸天捉阿须伦王。以五系系缚。将诣善法堂所。示天帝释。时。阿须伦王见天上快乐。生慕乐心。即自念言。此处殊胜。即可居止。用复还归阿须伦宮为。发此念时。五系即得解。五乐在前。若阿须伦生念欲还诣本宮殿。五系还缚。五乐自去。时。阿须伦所被系缚。转更牢固。魔所系缚复过于是。计吾我人为魔所缚。不计吾我人魔缚得解。爱我为缚。爱爱为缚。我当有为缚。我当无为缚。有色为缚。无色为缚。有色无色为缚。我有想为缚。无想为缚。有想无想为缚。我为大患.为癰.为刺。是故。贤圣弟子知我为大患.为癰.为刺。捨吾我想。修无我行。观彼我为重担.为放逸.为有。当有我是有为。当有无我是有为。有色是有为。无色是有为。有色无色是有为。有想是有为。无想是有为。有想无想是有为。有为为大患.为刺.为瘡。是故。贤圣弟子知有为为大患.为刺.为瘡故。捨有为。为无为行

佛告比丘。昔者。诸天子与阿须伦共斗。时。释提桓因命忉利天而告之曰。汝等今往与阿须伦共斗。若得胜者。捉毗摩质多罗阿须伦。以五系系缚。将诣善法讲堂。吾欲观之。时。忉利诸天受帝释教已。各即自庄严。时。毗摩质多阿须伦复命诸阿须伦而告之曰。汝等今往与彼共战。若得胜者。捉释提桓因。以五系系缚。将诣七叶讲堂。吾欲观之。时。诸阿须伦受毗摩质多阿须伦教已。各自庄严。于是。诸天.阿须伦众遂共战斗。诸天得胜。阿须伦退。忉利诸天捉阿须伦。以五系系缚。将诣善法堂所。示天帝释。彷徉遊善法堂上。阿须伦王遙见帝释。于五系中恶口骂詈。时。天帝侍者于天帝前。即说偈言

天帝何恐怖 自现己劣弱

须质面毀訾 默听其恶言

时。天帝释即复以偈答侍者曰

彼亦无大力 我亦不恐畏

如何大智士 与彼无智诤

尔时。侍者复作偈颂白帝释言

今不折愚者 恐后转难忍

宜加以杖捶 使愚自改过

时。天帝释复作偈颂答侍者曰

我常言智者 不应与愚诤

愚骂而智默 即为信胜彼

尔时。侍者复作偈颂白帝释言

天王所以默 恐损智者行

而彼愚騃人 谓王怀怖畏

愚不自忖量 谓可与王敌

沒死来触突 欲王如牛退

时。天帝释复作偈颂答侍者曰

彼愚无知见 谓我怀恐怖

我观第一义 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 于瞋复生瞋

能于瞋不瞋 为战中最上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众人诤有讼 不报者为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见无诤讼者 乃谓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 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佛告比丘。尔时。天帝释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时。天帝释即我身是也。我于尔时。修习忍辱。不行卒暴。常亦称赞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当修忍默。勿怀忿诤

佛告比丘。昔者。忉利诸天与阿须伦共斗。时。释提桓因语质多阿须伦言。卿等何为严饰兵仗。怀怒害心。共战诤为。今当共汝讲论道义。知有胜负。彼质多阿须伦语帝释言。正使捨诸兵仗。止于诤讼论义者。谁知胜负。帝释教言。但共论议。今汝众中.我天众中。自有智慧知胜负者。时。阿须伦语帝释言。汝先说偈。帝释报言。汝是旧天。汝应先说。尔时。质多阿须伦即为帝释而作颂曰

今不折愚者 恐后转难忍

宜加以杖捶 使愚自改过

时。阿须伦说此偈已。阿须伦众即大欢喜。高声称善。唯诸天众默然无言。时。阿须伦王语帝释言。汝次说偈。尔时。帝释即为阿须伦而说偈言

我常言智者 不应与愚诤

愚骂而智默 即为胜彼愚

时。天帝释说此偈已。忉利诸天皆大欢喜。举声称善。时。阿须伦众默然无言。尔时。天帝语阿须伦言。汝次说偈。时。阿须伦复说偈言

天王所以默 恐损智者行

而彼愚騃人 谓王怀怖畏

愚不自忖量 谓可与王敌

沒死来触突 欲王如牛退

时。阿须伦王说此偈已。阿须伦众踊跃欢喜。举声称善。时。忉利天众默然无言。时。阿须伦王语帝释言。汝次说偈。时。天帝释为阿须伦而说偈言

彼愚无知见 谓我怀恐畏

我观第一义 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 于瞋复生瞋

能于瞋不瞋 为战中最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众人为诤讼 不报者为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见无诤讼者 不谓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 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释提桓因说此偈已。忉利天众踊跃欢喜。举声称善。阿须伦众默然无言。时。天众.阿须伦众各小退却。自相谓言。阿须伦王所说偈颂。有所触犯。起刀剑仇。生斗讼根。长诸怨结。树三有本。天帝释所说偈者。无所触娆。不起刀剑。不生斗讼。不长怨结。绝三有本。天帝所说为善。阿须伦所说不善。诸天为胜。阿须伦负

佛告比丘。尔时。释提桓因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即我身是。我于尔时。以柔濡言。胜阿须伦众

佛告比丘。昔者。诸天复与阿须伦共斗。时。阿须伦胜。诸天不如。时。释提桓因乘千辐宝车怖惧而走。中路见晱婆罗树上有一巢。巢有两子。即以偈颂告御者言。颂曰

此树有二鸟 汝当迴车避

正使賊害我 勿伤二鸟命

尔时。御者闻帝释偈已。寻便住车迴避鸟。尔时。车头向阿须伦。阿须伦众遙见宝车迴向。其军即相谓言。今天帝释乘千辐宝车迴向我众。必欲还斗。不可当也。阿须伦众即便退散。诸天得胜。阿须伦退

佛告比丘。尔时。帝释者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即我身是也。我于尔时。于诸众生起慈愍心。诸比丘。汝等于我法中出家修道。宜起慈心。哀愍黎庶

佛告比丘。昔者。诸天与阿须伦共斗。尔时。诸天得胜。阿须伦退。时。天帝释战胜还宮。更造一堂。名曰最胜。东西长百由旬。南北广六十由旬。其堂百间。间间有七交露台。一一台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释提桓因亦不忧供给。诸玉女衣被.饮食.庄严之具。随本所造。自受其福。以战胜阿须伦。因欢喜心而造此堂。故名最胜堂。又千世界中所有堂观无及此堂。故名最胜

佛告比丘。昔者。阿须伦自生念言。我有大威德。神力不少。而忉利天.日月诸天常在虛空。于我頂上遊行自在。今我宁可取彼日月以为耳璫。自在遊行耶。时。阿须伦王瞋恚炽盛。即念捶打阿须伦。捶打阿须伦即复念言。今阿须伦王念我。我等当速庄严。即勅左右备具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阿须伦众前后导从。诣阿须伦王前。于一面立。时。王复念舍摩梨阿须伦。舍摩梨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勅左右备具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阿须伦众前后导从。诣阿须伦王前。在一面立

时。王复念毗摩质多阿须伦。毗摩质多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勅左右备具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阿须伦众前后导从。往诣王前。在一面立。时。王复念大臣阿须伦。大臣阿须伦即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勅左右备具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阿须伦众前后导从。往诣王前。于一面立。时。王复念诸小阿须伦。诸小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自庄严。备具兵仗。与无数众相随。往诣王前。于一面立。时。罗呵阿须伦王即自庄严。身著宝铠。驾乘宝车。与无数百千阿须伦众兵仗严事。前后围绕出其境界。欲往与诸天共斗

尔时。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以身缠绕须弥山七匝。震动山谷。薄布微云。渧渧稍雨。以尾打大海水。海水波涌。至须弥山頂。时。忉利天即生念言。今薄云微布。渧渧稍雨。海水波涌。乃来至此。将是阿须伦欲来战斗。故有此异瑞耳

尔时。海中诸龙兵众无数巨亿。皆持戈矛.弓矢.刀剑。重被宝铠。器仗严整。逆与阿须伦共战。若龙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宮殿。若龙众退。龙不还宮。即[马*奔]趣伽楼罗鬼神所。而告之曰。阿须伦众欲与诸天共战。我往逆斗。彼今得胜。汝等当备诸兵仗。众共并力。与彼共战。时。诸鬼神闻龙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与诸龙众共阿须伦斗。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宮殿。若不如时。不还本宮。即退走[马*奔]持华鬼神界。而告之言。阿须伦众欲与诸天共斗。我等逆战。彼今得胜。汝等当备诸兵仗。众共并力。与彼共战

诸持华鬼神闻龙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与阿须伦斗。若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宮殿。若不如时。不还本宮。即退走[马*奔]常乐鬼神界。而告之言。阿须伦众欲与诸天共斗。我等逆战。彼今得胜。汝等当备诸兵仗。与我并力。共彼战斗。时。诸常乐鬼神闻是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与阿须伦斗。若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宮殿。若不如时。不还本宮。即退走[马*奔]四天王。而告之曰。阿须伦众欲与诸天共斗。我等逆战。彼今得胜。汝等当备诸兵仗。众共并力。与彼共战

时。四天王闻此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与阿须伦共斗。若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宮殿。若不如者。四天王即诣善法讲堂。白天帝释及忉利诸天言。阿须伦欲与诸天共斗。今忉利诸天当自庄严。备诸兵仗。众共并力。往共彼战。时。天帝释命一侍天而告之曰。汝持我声往告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子言。阿须伦与无数众欲来战斗。今者诸天当自庄严。备诸兵仗。助我斗战。时。彼侍天受帝教已。即诣焰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持天帝释声而告之曰。彼阿须伦无数众来战斗。今者诸天当自庄严。备诸兵仗。助我战斗

时。焰摩天子闻此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驾乘宝车。与无数巨亿百千天众前后围绕。在须弥山东面住。时。兜率天子闻此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驾乘宝车。与无数巨亿百千天众围绕。在须弥山南面住。时。化自在天子闻此语已。亦严兵众。在须弥山西面住。时。他化自在天子闻此语已。亦严兵众。在须弥山北住

时。天帝释即念三十三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勅左右备诸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巨亿诸天众前后围绕。诣天帝释前。于一面立。时。天帝释复念余忉利诸天。余忉利诸天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勅左右备诸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巨亿诸天众前后围绕。诣帝释前。于一面立。时。帝释复念妙匠鬼神。妙匠鬼神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我宜速庄严。即勅左右备诸兵仗。驾乘宝车。无数千众前后围绕。诣帝释前立。时。帝释复念善住龙王。善住龙王即自念言。今天帝释念我。我今宜往。即诣帝释前立

时。帝释即自庄严。备诸兵仗。身被宝铠。乘善住龙王頂上。与无数诸天鬼神前后围绕。自出天宮与阿须伦往斗。所谓严兵仗.刀剑.矛矟.弓矢.[登*斤]釿.斧.旋轮.羂索。兵仗铠器。以七宝成。复以鋒刃加阿须伦身。其身不伤。但刃触而已。阿须伦众执持七宝刀剑.矛矟.弓矢.[登*斤]釿.鉞斧.旋轮.羂索。以鋒刃加诸天身。但触而已。不能伤损。如是欲行诸天共阿须伦斗。欲因欲是

第30章 世记经(第十一品)

第11品 三中劫品

佛告比丘。有三中劫。何等为三。一名刀兵劫。二名谷贵劫。三名疾疫劫。云何为刀兵劫。此世间人本寿四万岁。其后稍减寿二万岁。其后复减寿万岁。转寿千岁。转寿五百岁。转寿三百岁.二百岁。如今人寿于百岁少出多减。其后人寿稍减。当寿十岁。是时女人生五月行嫁。时。世间所有美味。酥油.蜜.石蜜.黑石蜜。诸有美味皆悉自然消灭。五谷不生。唯有稊稗。是时。有上服锦绫.缯绢.劫贝.刍摩皆无复有。唯有粗织草衣。尔时。此地纯生荆棘.蚊虻.蜂螫.蚖蛇.毒虫。金银.琉璃.七宝珠玉自然没地。唯有石沙秽恶充满。是时。众生但增十恶。不复闻有十善之名。乃无善名。况有行善者。尔时。人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能为恶者。则得供养。人所敬待。如今人孝顺父母。敬事师长。能为善者。则得供养。人所敬待。彼人为恶。便得供养。亦复如是。时人命终堕畜生中。犹如今人得生天上。时人相见怀毒害心。但欲相杀。犹如猎师见彼群鹿。但欲杀之。无一善念。其人如是。但欲相杀。无一善念。尔时。此地沟涧.溪谷.山陵.堆阜。无一平地。时人来恐怖惶惧。衣毛为竖

时。七日中有刀剑劫起。时人手执草木.瓦石。皆变成刀剑。刀剑锋利。所拟皆断。展转相害。其中有黠慧者见刀兵相害。恐怖逃避。入山林.坑涧无人之处。七日藏避。心口自言。我不害人。人勿害我。其人于七日中。食草木根。以自存活。过七日已。还出山林。时。有一人得共相见。欢喜而言。今见生人。今见生人。犹如父母与一子别。久乃相见。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彼亦如是。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是时。人民于七日中。哭泣相向。复于七日中。共相娱乐。欢喜庆贺。时人身坏命终。皆堕地狱中。所以者何。斯由其人常怀瞋怒。害心相向。无慈仁故。是为刀兵劫

佛告比丘。云何为饥饿劫。尔时。人民多行非法。邪见颠倒。为十恶业。以行恶故。天不降雨。百草枯死。五谷不成。但有茎秆。云何为饥饿。尔时。人民收扫田里.街巷.道陌.粪土遗谷。以自存活。是为饥饿。复次。饥饿时。其人于街巷.市里.屠杀之处及丘冢间。拾诸骸骨。煮汁饮之。以此自存。是为白骨饥饿。复次。饥饿劫时。所种五谷尽变成草木。时人取华煮汁而饮。复次。饥饿时。草木华落。覆在土下。时人掘地取华煮食。以是自存。是为草木饥饿。尔时。众生身坏命终。堕饿鬼中。所以者何。斯由其人于饥饿劫中。常怀悭贪。无施惠心。不肯分割。不念厄人故也。是为饥饿劫

佛告比丘。云何为疾疫劫。尔时。世人修行正法。正见。不颠倒见。具十善行。他方世界有鬼神来。此间鬼神放逸淫乱。不能护人。他方鬼神侵娆此世间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使人心乱。驱逼将去。犹如国王敕诸将帅有所守护。余方有贼寇来侵娆。此放逸之人劫于村国。此亦如是。他方世界有鬼神来。取此间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驱逼将去

佛告比丘。正使此间鬼神不放逸淫乱。他方世界有大力鬼神来。此间鬼神畏怖避去。彼大鬼神侵娆此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杀之而去。譬如国王.若王大臣。遣诸将帅守卫人民。将帅清慎。无有放逸。他方有强猛将帅人。兵众多来破村城。掠夺人物。彼亦如是。正使此间鬼神不敢放逸。他方世界有大力鬼神来。此间鬼神恐怖避去。彼大鬼神侵娆此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杀之而去。时。疾疫劫中人民身坏命终。皆生天上。所以者何。斯由时人慈心相向。展转相问。汝病差不。身安隐不。以此因缘得生天上。是故名为疾疫劫。是为三中劫也

第30章 世记经(第十二品)

第12品 世本缘品

佛告比丘。火灾过已。此世天地还欲成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于彼生染着心。爱乐彼处。愿余众生共生彼处。发此念已。有余众生福.行.命尽。于光音天身坏命终。生空梵处。时。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其后来诸梵复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于千世界最尊第一。无所承受。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万物。是众生父母。我从彼有。彼梵天王颜貌容状常如童子。是故梵王名曰童子

或有是时。此世还成世间。众生多有生光音天者。自然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寿命长久。其后此世变成大水。周遍弥满。当于尔时。天下大闇。无有日月.星辰.昼夜。亦无岁月.四时之数。其后此世还欲变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久住此间。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是时。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于地。犹如醍醐。地味出时。亦复如是。犹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后众生以手试尝知为何味。初尝觉好。遂生味着。如是展转尝之不已。遂生贪着。便以手掬。渐成抟食。抟食不已。余众生见。复效食之。食之不已。时。此众生身体粗涩。光明转灭。无复神足。不能飞行。尔时。未有日月。众生光灭。是时。天地大闇。如前无异。其后久久。有大暴风吹大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使令两披飘。取日宫殿。着须弥山半。安日道中。东出西没。周旋天下

第二日宫从东出西没。时众生有言。是即昨日也。或言。非昨也。第三日宫绕须弥山。东出西没。彼时众生言。定是一日。日者。义言是前明因。是故名为日。日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金所成。颇梨间厕。二分天金。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一分颇梨。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宫墙及地薄如梓柏

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宝铃.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金墙银门。银墙金门。琉璃墙水精门。水精墙琉璃门。赤珠墙马瑙门。马瑙墙赤珠门。车磲墙众宝门。众宝墙车磲门。又其栏楯。金栏银桄。银栏金桄。琉璃栏水精桄。水精栏琉璃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众宝栏车磲桄。车磲栏众宝桄。金网银铃。银网金铃。水精网琉璃铃。琉璃网水精铃。赤珠网马瑙铃。马瑙网赤珠铃。车磲网众宝铃。众宝网车磲铃。其金树者银叶华实。银树者金叶华实。琉璃树者水精华实。水精树者琉璃华实。赤珠树者马瑙华实。马瑙树者赤珠华实。车磲树者众宝华实。众宝树者车磲华实。宫墙四门。门有七阶。周匝栏楯。楼阁台观.园林浴池。次第相比。生众宝华。行行相当。种种果树。华叶杂色。树香芬馥。周流四远。杂类众鸟相和而鸣

其日宫殿为五风所持。一曰持风。二曰养风。三曰受风。四曰转风。五曰调风。日天子所止正殿。纯金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门。周匝栏楯。日天子座纵广半由旬。七宝所成。清净柔软。犹如天衣。日天子自身放光照于金殿。金殿光照于日宫。日宫光出照四天下。日天子寿天五百岁。子孙相承。无有间异。其宫不坏。终于一劫。日宫行时。其日天子无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娱乐。日宫行时。无数百千诸大天神在前导从。欢乐无倦。好乐捷疾。因是日天子名为捷疾

日天子身出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业功德。故有此千光。是故日天子名为千光。宿业功德云何。或有一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济诸穷乏。施以饮食.衣服.汤药.象马.车乘.房舍.灯烛。分布时与。随其所须。不逆人意。供养持戒诸贤圣人。由彼种种无数法喜光明因缘。善心欢喜。如剎利王水浇头种初登王位。善心欢喜。亦复如是。以此因缘。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得日宫殿。有千光明。故言善业得千光明

复以何等故。名为宿业光明。或有人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不瞋恚.邪见。以此因缘。善心欢喜。犹如四衢道头有大浴池。清净无秽。有人远行。疲极热渴。来入此池。澡浴清凉。欢喜爱乐。彼十善者。善心欢喜。亦复如是。其人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居日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光明

复以何缘名千光明。或有人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以此因缘。善心欢喜。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居日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明。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目*侯]多。百摩[目*侯]多名优波摩。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南不过阎浮提。日北行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日光炎热。有十因缘。何等为十。一者须弥山外有佉陀罗山。高四万二千由旬。顶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一缘日光。炎热。二者佉陀罗山表有伊沙陀山。高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二万一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二缘日光炎热

三者伊沙陀山表有树提陀罗山。上高万二千由旬。纵广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三缘日光炎热。四者去树提陀罗山表有山名善见。高六千由旬。纵广六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四缘日光炎热。五者善见山表有马祀山。高三千由旬。纵广三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五缘日光炎热。六者去马祀山表有尼弥陀罗山。高千二百由旬。纵广千二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六缘日光炎热

七者去尼弥陀罗山表有调伏山。高六百由旬。纵广六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七缘日光炎热。八者调伏山表有金刚轮山。高三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八缘日光炎热。复次。上万由旬有天宫殿。名为星宿。琉璃所成。日光照彼。触而生热。是为九缘日光炎热。复次。日宫殿光照于大地。触而生热。是为十缘日光炎热。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以此十因缘 日名为千光

光明炎炽热 佛日之所说 

佛告比丘。何故冬日宫殿寒而不可近。有光而冷。有十三缘。虽光而冷。云何为十三。一者须弥山.佉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八万四千由旬。周匝无量。其水生杂华。优钵罗华.拘勿头.钵头摩.分陀利.须干提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一缘日光为冷。二者佉陀罗山.伊沙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有水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二缘日光为冷

三者伊沙陀罗山去树提陀罗山中间有水。广二万一千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三缘日光为冷。四者善见山.树提山中间有水。广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四缘日光为冷。五者善见山.马祀山中间有水。广六千由旬。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五缘日光为冷。六者马祀山.尼弥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千二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六缘日光为冷。尼弥陀罗山.调伏山中间有水。广六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七缘日光为冷。调伏山.金刚轮山中间有水。广三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八缘日光为冷

复次。此阎浮利地大海江河。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九缘日光为冷。阎浮提地河少。拘耶尼地水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缘日光为冷。拘耶尼河少。弗于逮水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一缘日光为冷。弗于逮河少。郁单曰河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二缘日光为冷。复次。日宫殿光照大海水。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三缘日光为冷。佛时颂曰

以此十三缘 日名为千光

其光明清冷 佛日之所说 

佛告比丘。月宫殿有时损质盈亏。光明损减。是故月宫名之为损。月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银.琉璃所成。二分天银。纯真无杂。内外清彻。光明远照。一分琉璃。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月宫殿纵广四十九由旬。宫墙及地薄如梓柏。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宝铃.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

其月宫殿为五风所持。一曰持风。二曰养风。三曰受风。四曰转风。五曰调风。月天子所止正殿。琉璃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门。周匝栏楯。月天子座纵广半由旬。七宝所成。清净柔软。犹如天衣。月天子身放光明。照琉璃殿。琉璃殿光照于月宫。月宫光出照四天下。月天子寿天五百岁。子孙相承。无有异系。其宫不坏。终于一劫。月宫行时。其月天子无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娱乐。月宫行时。无数百千诸大天神常在前导。好乐无倦。好乐捷疾。因是月天名为捷疾

月天子身出千光明。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业功德故有此光明。是故月天子名曰千光。宿业功德云何。世间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施诸穷乏饮食.衣服.汤药.象马.车乘.房舍.灯烛。分布时与。随意所须。不逆人意。供养持戒诸贤圣人。犹是种种无数法喜。善心光明。如剎利王水浇头种初登王位。善心欢喜。亦复如是。以是因缘。身坏命终。为月天子。月宫殿有千光明。故言善业得千光明

复以何业得千光明。世间有人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瞋恚.邪见。以此因缘。善心欢喜。犹如四衢道头有大浴池清净无秽。有人远行。疲极热渴。来入此池。澡浴清凉。欢喜快乐。彼行十善者。善心欢喜。亦复如是。其人身坏命终。为月天子。居月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

复以何因缘得千光明。世间有人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以此因缘。善心欢喜。身坏命终。为月天子。居月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目*侯]多。百摩[目*侯]多名优婆摩。若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南不过阎浮提。是时。月宫殿半岁南行。不过阎浮提。月北行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月宫殿小小损减。有三因缘故月宫殿小小损减。一者月出于维。是为一缘故月损减。复次。月宫殿内有诸大臣身着青服。随次而上。住处则青。是故月减。是为二缘月日日减。复次。日宫有六十光。光照于月宫。映使不现。是故所映之处月则损减。是为三缘月光损减

复以何缘月光渐满。复有三因缘使月光渐满。何等为三。一者月向正方。是故月光满。二者月宫诸臣尽着青衣。彼月天子以十五日处中而坐。共相娱乐。光明遍照。遏诸天光。故光普满。犹如众灯烛中燃大炬火。遏诸灯明。彼月天子亦复如是。以十五日在天众中。遏绝众明。其光独照。亦复如是。是为二因缘。三者日天子虽有六十光照于月宫。十五日时月天子能以光明逆照。使不掩翳。是为三因缘月宫团满无有损减。复以何缘月有黑影。以阎浮树影在于月中。故月有影

佛告比丘。心当如月。清凉无热。至檀越家。专念不乱。复以何缘有诸江河。因日月有热。因热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故世间有江河。有何因缘世间有五种子。有大乱风。从不败世界吹种子来生此国。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节子。四者虚中子。五者子子。是为五子。以此因缘。世间有五种子出。此阎浮提日中时。弗于逮日没。拘耶尼日出。郁单曰夜半。拘耶尼日中。阎浮提日没。郁单曰日出。弗于逮夜半。郁单曰日中。拘耶尼日没。弗于逮日出。阎浮提夜半。若弗于逮日中。郁单曰日没。阎浮提日出。拘耶尼夜半。阎浮提东方。弗于逮为西方。阎浮提为西方。拘耶尼为东方。拘耶尼为西方。郁单曰为东方。郁单曰为西方。弗于逮为东方

所以阎浮提名阎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因阎浮树生。故得名为阎浮金。阎浮树其果如蕈。其味如蜜。树有五大孤。四面四孤。上有一孤。其东孤孤果干闼和所食。其南孤者七国人所食。一曰拘楼国.二曰拘罗婆.三名毗提.四名善毘提.五名漫陀.六名婆罗.七名婆梨。其西孤果海虫所食。其北孤果者禽兽所食。其上孤果者星宿天所食。七大国北有七大黑山。一曰裸土。二曰白鹤。三曰守宫。四者仙山。五者高山。六者禅山。七者土山。此七黑山上有七婆罗门仙人。此七仙人住处。一名善帝。二名善光。三名守宫。四名仙人。五者护宫。六者伽那那。七者增益

佛告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已。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润。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味消竭。又地皮生。状如薄饼。色味香洁。尔时。众生聚集一处。懊恼悲泣。椎胸而言。咄哉为祸。今者地味初不复现。犹如今人得盛美味。称言美善。后复失之以为忧恼。彼亦如是忧恼悔恨。后食地皮。渐得其味。其食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润泽。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皮消竭

其后复有地肤出。转更粗厚。色如天华。软若天衣。其味如蜜。时。诸众生复取共食。久住于世。食之多者颜色转损。食甚少者颜色光泽。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肤消竭。其后复有自然粳米。无有糠[米*会]。不加调和。备众美味。尔时。众生聚集而言。咄哉为祸。今者地肤忽不复现。犹如今人遭祸逢难称言。苦哉。尔时。众生亦复如是懊恼悲叹

其后众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共在屏处为不净行。余众生见言。咄此为非。云何众生共生有如此事。彼行不净男子者。见他呵责。即自悔过言。我所为非。即身投地。其彼女人见其男子以身投地。悔过不起。女人即便送食。余众生见。问女人言。汝持此食。欲以与谁。答曰。彼悔过众生堕不善行者。我送食与之。因此言故。世间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饭与夫。因名之为妻

其后众生遂为淫逸。不善法增。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缘故。始有舍名。其后众生淫逸转增。遂成夫妻。有余众生寿.行.福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在母胎中。因此世间有处胎名。尔时。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尸婆罗捺城。其次造王舍城。日出时造。即日出时成。以此因缘。世间便有城郭.郡邑王所治名

尔时。众生初食自然粳米时。朝收暮熟。暮收朝熟。收后复生。无有茎秆。时。有众生默自念言。日日收获。疲劳我为。今当并取以供数日。实时并获。积数日粮。余人于后语此人言。今可相与共取粳米。此人答曰。我已先积。不须更取。汝欲取者。自随意去。后人复自念言。前者能取二日余粮。我岂不能取三日粮耶。此人即积三日余粮。复有余人语言。共取粮去来。此人答曰。我已取三日余粮。汝欲取者。自随汝意。此人念言。彼人能取三日粮。我岂不能取五日粮耶。取五日粮已。时众生竞积余粮故。是时粳米便生糠[米*会]。收已不生。有枯秆现

尔时。众生集在一处。懊恼悲泣。拍胸而言。咄此为哉。自悼责言。我等本皆化生。以念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其后地味始生。色味具足。时我等食此地味。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颜色转粗。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憍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味消灭。更生地皮。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久住于世。其食多者色转粗悴。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憍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皮消灭。更生地肤。转更粗厚。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久住于世。其食多者色转粗悴。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憍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肤灭。更生自然粳米。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朝获暮熟。暮获朝熟。收以随生。无有载收。由我尔时竞共积聚故。便生糠[米*会]。收已不生。现有根秆。我等今者宁可共封田宅。以分[强-弓+田]畔

时。即共分田以异[强-弓+田]畔。计有彼我。其后遂自藏己米。盗他田谷。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云何自藏己物。盗他财物。即呵责言。汝后勿复为盗。如是不已。犹复为盗。余人复呵言。汝所为非。何故不休。即便以手杖打。将诣众中。告众人言。此人自藏粳米。盗他田谷。盗者复言。彼人打我。众人闻已。懊恼涕泣。拊胸而言。世间转恶。乃是恶法生耶。遂生忧结热恼苦报。此是生.老.病.死之原。坠堕恶趣。有田宅[强-弓+田]畔别异。故生诤讼。以致怨雠。无能决者。我等今者宁可立一平等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我等众人各共减割以供给之

时。彼众中有一人形质长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众人语言。我等今欲立汝为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当共减割以相供给。其人闻之。即受为主。应赏者赏。应罚者罚。于是始有民主之名。初民主有子。名曰珍宝。珍宝有子。名曰好味。好味有子。名曰静斋。静斋有子。名曰顶生。顶生有子。名曰善行。善行有子。名曰宅行。宅行有子。名曰妙味。妙味有子。名曰味帝。味帝有子。名曰水仙。水仙有子。名曰百智。百智有子。名曰嗜欲。嗜欲有子。名曰善欲。善欲有子。名曰断结。断结有子。名曰大断结。大断结有子。名曰宝藏。宝藏有子。名曰大宝藏。大宝藏有子。名曰善见。善见有子。名曰大善见。大善见有子。名曰无忧。无忧有子。名曰洲渚。洲渚有子。名曰殖生。殖生有子。名曰山岳。山岳有子。名曰神天。神天有子。名曰遣力。遣力有子。名曰牢车。牢车有子。名曰十车。十车有子。名曰百车。百车有子。名曰牢弓。牢弓有子。名曰百弓。百弓有子。名曰养牧。养牧有子。名曰善思

从善思已来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不绝。一名伽[少/兔]麤。二名多罗婆。三名阿叶摩。四名持施。五名伽楞伽。六名瞻婆。七名拘罗婆。八者般阇罗。九者弥私罗。十者声摩。伽[少/兔]粗王有五转轮圣王。多罗婆王有五转轮圣王。阿叶摩王有七转轮圣王。持施王有七转轮圣王。伽楞伽王有九转轮圣王。瞻婆王有十四转轮圣王。拘婆罗王有三十一转轮圣王。般阇罗王有三十二转轮圣王。弥私罗王有八万四千转轮圣王。声摩王有百一转轮圣王。最后有王。名大善生从

声摩王有子。名乌罗婆。乌罗婆有子。名渠罗婆。渠罗婆有子。名尼求罗。尼求罗有子。名师子颊。师子颊有子。名曰白净王。白净王有子。名菩萨。菩萨有子。名罗[目*侯]罗。由此本缘有剎利名。尔时。有一众生作是念言。世间所有家属万物皆为刺棘痈疮。今宜舍离。入山行道。静处思惟。时。即远离家刺。入山静处。树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已。加敬供养。众共称善。此人乃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离恶不善法。因是称曰为婆罗门

婆罗门众中有不能行禅者。便出山林。游于人间。自言。我不能坐禅。因是名曰无禅婆罗门。经过下村。为不善法。施行毒法。因是相生。遂便名毒。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习种种业以自营生。因是故世间有居士种。彼众生中习诸技艺以自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世间先有此释种出已。然后有沙门种。剎利种中有人自思惟。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着也。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众中有人自思惟。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着。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

若剎利众中。有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或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彼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剎利种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善。口行善。意等念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剎利种身中有二种行。口.意有二种行。彼身.意行二种已。身坏命终。受苦乐报。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二种行。口.意二种行。彼身.意行二种行已。身坏命终。受苦乐报

剎利众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觉意。彼以信坚固出家为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我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觉意。彼以信坚固出家为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作证。我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后有。此四种中。出明行成。得阿罗汉为最第一。是时。梵天说是偈言

剎利生为最 能集诸种姓

明行成具足 天人中为最 

佛告诸比丘。彼梵天说此偈为善说。非不善说。善受。非不善受。我所印可。所以者何。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亦说此偈

剎利生为最 能集诸种姓

明行成具足 天人中为最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长阿含具足。归命一切智。一切众安乐。众生处无为。我亦在其例

长阿含经故事

长阿含经故事第一章 无有后世?

——摘自《弊宿經》

佛在世时有位名字叫迦叶的童女,带领五百比丘在拘萨罗国游化度众生,走到斯波醯村北面的尸舍婆林時,有一位名字叫弊宿的婆罗门也在此村住,且此村是波斯匿王分封给弊宿的修行之地,弊宿给村民讲解的观点是:人死如灯灭,没有前生和来世。

迦叶童女来到之后,村民得知童女智慧超群,便结队来村外听童女说法,弊宿便心生不满,前来找童女进行辩论。

弊宿婆罗门对童女迦叶说:“我有个问题想要请你解答,你现在有时间听听我这个问题吗?”

迦叶童女回答:“你随意问,我听了之后才知道能不能解答。”

弊宿婆罗门问:“依我们婆罗门教派的说法,没有来世和前生之说,人们现在的善恶也没有未来的罪福果报,你们佛教的观点怎么样呢?”

迦叶以问为答,说:“我来问你,你如实回答,天上的太阳和月亮是现在才有的,还是以前就存在了呢?它们属于人类还是天界呢?”

弊宿回答:“太阳和月亮早就存在了,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它们当然不能算作人间的事物,自然归并到天界当中。”

迦叶说:“你这不是已经承认了,有从前和未来,当然也就有善恶果报。”

弊宿说:“这是你的想法,我仍然认为没有前生后生,没有善恶果报。”

迦叶问:“那你用什么来证明没有前生和后世,通过什么事情证明没有善恶果报呢?”

弊宿说:“迦叶呀,在我亲族中有一位博学的老友,得了重病难以治愈,我前去看望他时对他说:‘那些不同的沙门和婆罗门各有自己的不同见解,他们认为有杀生、盗窃、邪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悭贪、嫉妬、邪见之人,命终都会堕入地狱。

我一点也不相信,为什么呢?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谁死了之后回来告诉我,他堕落到哪一道中,如果有人肯告诉我,就相信轮回业果之说。你是我的亲人,关系也非常好,而且前面的十种恶行,你都没少造作。如果沙门所说真的有道理,你死后肯定堕落到大地狱中。现在我就以你的口信为准,来确定到底有没有轮回,如果真的有地狱的话,你到了那是一定别忘记回来告诉我,好让我也改变一下错误的观点。’

迦叶呀,我这位非常可以信赖的亲人,是不会欺骗我的,他既然答应了会告诉我,就一定会来,可是现在他已经死了好久了,仍然没有来告诉我,就说明确实没有地狱。”

迦叶回答说:“真正有智慧的人,未必从正面回答问题,也不是直接相信答案,都是通过譬喻来了解道理,我也给你说了譬喻。

有个大盗经常盗窃财物,这是国法所不容的(在古印度偷盗是死罪),被警察抓到之后带到国王面前,国王下令先行游街示众,然后带出城外杀头。这个盗贼低声下气的请求警察说:‘你放我回家见见亲人朋友,我向他们辞别一下,然后再来接受死刑。’弊宿,你认为会怎么样呢,警察能答应吗?”

弊宿回答:“不可能答应!”

迦叶说:“同样是人,都在同一时代,尚且不肯放他回去,何况你的亲人犯下十恶之罪,死后必然进入大地狱受苦,地狱里面的鬼卒和他又不是同类,也不像我们人类这样慈悲,素不相识的两个世界里的生命,即使他低声下气的向狱卒求情:‘我在人间答应了某婆罗门亲人,你让我回去见个面,向他说明有轮回,顺便辞行,然后我再回来地狱。’狱卒可能让他回来吗?”

弊宿回答:“不可能的!”

迦叶劝道:“通过这个譬喻,你应该可以确定,你的方法并不能证明没有轮回,何必仍然坚守你的错误,让自己的不正确的知见继续呢?”

弊宿又说:“我还有另外的事情,来证明没有来世”。

迦叶问:“通过哪些事情确定的呢?”

弊宿回答说:“迦叶!我还有一个亲族,病重临终时,我对他说:‘那些沙门、婆罗门都说有来世,强调不杀、不盗、不婬、不欺、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悭贪、不嫉妬、不邪见的人,命终会生天上。你是我的至亲好友,十善法又完全具备,如果按照那些沙门的道理,你死后必然得生天上。如果真的是这样,你一定回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也相信轮回。’迦叶呀,我这位亲友是不会欺骗我的,到现在他都没回来告诉我,可见是没有来世的。”

迦叶教导说:“我仍然用譬喻给你说明,假如有人掉到厕所里,连头都没过了,被国王派人捞了出来,用竹篦把他的整个身体刮了三遍,又让人剃光他的毛发。然后又用澡豆和净灰分别搓洗,再用香汤浸泡,最后用各种香料涂抹在他身上。这样反复洗沐三遍,并给他从内到外全部换上名贵的衣服,让他吃美味的山珍海味,带着他到华丽的娱乐场所去游乐,他还希望回到厕所里吗?”

弊宿回答:“当然不会,厕所里那么臭,无论如何也不希望再次掉进去?”

迦叶告诉弊宿:“所有的天人也是这样,我们居住的阎浮提土地,天人认为万分臭秽,他们下来的时候,还在距离地面六千里的时候,就闻到人间的臭味,如同我们进入猪圈一般。你那位因十善具足而升天的亲族,肯定在天上享受极其快乐的五欲,难道还会回到这阎浮提厕所中来吗?”

弊宿回答:“不会。”

迦叶又说:“我们这里一百年是忉利天上的一日一夜,天上也是三十日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越是上层天相差得越悬殊,你的亲族就算转生在忉利天上,就算他为了与你的约定而不在意人间的恶臭,他也会想:‘我刚到这么好的地方,先玩个两三天,再回去告诉婆罗门亲友。’这样的话,他回来时,你能见到他吗?”

弊宿回答:“见不到了,他回来时,我都死掉二百年了。可是,我不信你的推断,谁告诉你忉利天的情况的呢?”

迦叶说:“假充有人个出生就是盲人,不识青黄赤白、粗细长短,也没见过日月星辰、丘陵沟壑。有人问他:‘青、黄、赤、白、黑,这五色都是什么样子?’盲人一定会回答说:‘没有有五种颜色。’粗细长短、日月星辰、山陵沟壑等,你一一问,他都会回答没有。弊宿,这个盲人的回答正确吗?”

弊宿回答:“不正确!世间明明有青黄赤白、粗细长短、日月星辰、山陵沟壑,他自己没有眼睛,就说没有。”

迦叶说:“弊宿婆罗门,你也是这样。忉利天上的各种情况,也是真实存在,只是以你的慧根无法见到,就说没有。”

弊宿又说:“神识的转世,我犹仍然不信。我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国王封给我的村子里,抓捕到盗贼由我处理。我告诉捕头说:‘把这个人装在大锅里,锅盖要盖得严严实实,并且用水泥密封,大家围绕这个大锅烧火,看住是否有神识出来。’我们当时好多人观察寻找这个人的神识从哪里出来,可是都没有见到出来过的迹象,最后打开锅看,也没有丝毫神识的痕迹。所以我可以确定,没有神识转世之说,也就没有前生后世的理论。”

迦叶问:“你住在对面的高楼上,睡觉的时候有没有梦见过山林江河、园观浴池、国邑街巷呢?”

弊宿回答:“梦到过!”

迦叶又问:“你正在做梦时,有人守护你的住宅吧?”

弊宿回答::“有侍卫守护!”

迦叶又问:“身边的眷属和侍卫没有看到你的神识出入吧?”

弊宿回答::“没看到!”

迦叶又说:“你现在还活着,神识的出入都看不到,何况死人了?你不应该以你所见所闻为真实,也不应该以你所不见不闻就认为不存在,你的认知范围毕竟有限,不可以为别人也与你一样。有些比丘初夜、后夜都不睡眠,精勤不懈的专门观修三十七道品,以此定力获得清净天眼;以天眼力观到一切众生去来生死、寿命长短、颜色好丑,以及随所做的种种行为而到各道中受报,完全能够看见。你没有修来天眼,仅以肉眼不能彻见众生的去向,不能以不见就断定为没有。”

弊宿说:“你虽然通过譬喻说明有前生来世,但我仍然认为没有神识转世。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村有抓捕来的盗贼交给我后,我让人把他活剥皮,在皮肉间、骨血间、内脏间、筋脉间找他的神识,甚至把骨头砸碎在骨髓里面找神识,都没有丝毫的发现。所以,我可以断定没有神识。”

迦叶又用譬喻解说:“过去久远世时,有一队商贾共五百乘车经过一事火梵志住地,商队走后,事火梵志想看看商队有没有遗失东西,却只发现一个一岁的小孩,就把他收养下来。

小孩十岁的时候,事火梵志要出去走走,告诉小孩:‘我要出去一段时间,你千万看护好这火种,不能让它灭掉。如果不小心弄灭了,你就以钻快速钻木头,能够产生火种。’反复叮嘱之后,事火梵志出行。

小孩因为贪玩,没有照看火种,发现火灭之后,急忙吹灰求火,又以斧劈柴求火,又把柴草入在臼中捣以求火,可是都没有产生火种。

事火梵志回来知道后,便以钻快速钻木而出火,并告诉小孩说:‘生火的方法就是这样,不能够用吹、劈、捣等方法生火。’弊宿,你就和这个小孩一样,以剥皮、剔肉、抽筋、放血、砸骨等错误的方法而求神识,应该如同那些比丘,初夜后夜都不睡眠,精勤不懈的专观修三十七道品,以此三昧力获得天眼,然后便能见到众生转世、神识轮回。你不能因为你的肉眼不能彻见众生趣向,就说没有神识、没有轮回。”

弊宿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不信。我还曾经把抓到的贼人用秤称重,然后让人把他杀掉,血肉皮毛不得有一丝丢失,然后于称量一下重量,结果比活着的时候还要重。活着的时候有神识在,死掉之后神识已经离开,重量应该减轻了,可事实上却是加重了,因此可以断定没有神识。”

迦叶对弊宿说:“你可以让人称量铁,铁生冷无色时重,烧红则柔软而轻。人也是这样,活着的时候柔软而轻,死掉则生冷无色而重。神识没有重量,不能以轻重来断定神识的有无。”

弊宿又说:“我有个亲族,患重病时,我让人扶他右侧卧,这时视瞻、屈伸、言语都很正常;让人扶他左侧卧,这时屈伸、视瞻、言语仍然正常。可是命终之后,我又让人扶他左卧右卧,都不能屈伸、视瞻、言语了,生死不同,所以断定肯定没有来世。”

迦叶又用譬喻解释说:“过去有一个国家没有听到过吹贝的声音,有一人善能吹贝的人来到这个国家的一个村子,吹了三首小曲后,扔下了贝壳,离开了村庄。村人闻声都来参观,知道是这个贝壳的声音这么动听,便有人用手敲打贝壳说:‘发声发声!’可是没有曲调出现,贝壳的主人回来再次吹贝之后,村人才知道:‘美妙的声音不是贝壳自身的所有,需要用手扶持,用口吹动,调整气流,才能产生。’人也是这样,有生命和神识,有气息的呼出吸入,便能够屈伸、视瞻、语言;没有了生命和神识,没有了气息的出入,便不能无屈伸、视瞻、语言。这不能证明没有来世,反而证明了神识离开之后,到另外的身体里轮回。

弊宿啊,你应该放弃你的恶意和邪见,不要给你自己的永远的未来,增添太多痛苦和烦恼,在轮回中遭受更多的苦难。”

弊宿对于迦叶的正理完全信服了。

长阿含经故事第二章 放弃邪见

——摘自《弊宿經》

弊宿婆罗门虽然信服迦叶童女的正理,但却改变不了自己的恶习,弊宿对迦叶说:“我已经习惯了你所说的邪见,放弃不了了,因为从出生到现在,长期以来都是这样念诵和学习,已经在我心中扎下了坚固的根,怎么可能放弃呢?”

迦叶又对弊宿用譬喻进行解说:“很久之前有一个边疆小国,国中有一智一愚两个亲属,共同出城寻求财货,在一个空闲的地方,看到地上有很多麻,智者对愚者说:‘我们可以把这麻尽量的多带些回去。’因此两个人各背负一担麻,从另外的一条路往回走。

在第二个村庄看到了麻线,智者对愚者说:‘我们担麻的目的是织成麻线,现在有现成的麻线了,可以放弃麻匹,而多带些麻线。’愚者说:‘我带了这么多麻,而且捆得很牢固,放弃有些可惜了。’因此智者扔掉麻匹,背负起麻线继续前行。

在下一个村庄,又见到了麻布,智者对愚者说:‘带麻线的目的是织成麻布,现在有现成的麻布,可以放弃麻线,而多带些麻布。’愚者说:‘我带了这么多麻,而且捆得很牢固,并且已经走了这么远,放弃实在太可惜了。’智者放弃了麻线,带足了麻布继续前行。

不久又遇到了棉花,智者对愚者说:‘棉花的价格远比麻布贵,我要放弃麻布,多带些棉花。’愚者说:‘我带着这么多麻,走了这么远的路,说什么也不能放弃了。’智者放弃了麻布,带足了棉花继续前行。

后来一一的又遇见棉线、棉布、青铜、白银、黄金,智者最后对愚者说:‘如果没有黄金,当然以白银为好;如果没有白银,也可以收取青铜,……乃至没有麻缕,带着麻匹也不错。现在我们已经遇到了一切宝物中最为珍贵的黄金,你就应该放弃最初得到的麻匹,我也放弃刚刚得到的白银,我们都多带些黄金回去,才不白来一趟。’愚人说:‘这么重的麻,都已经带了这么远,无论如何我也不能扔掉了。你乐意要黄金,你自己拿吧。’

所以智者带着黄金回到家中,亲朋好友全部高高兴兴的前来迎接,而愚者带着麻匹回家,亲朋好友都很不高兴,没有人前来迎接他,他也终于知道自己错了,每天在忧愁惭愧中度过。弊宿婆罗门啊,你现在到了放弃你的恶习和邪见的时候了,不要像那个愚蠢的背麻人一样,不肯放弃麻匹而换取黄金,白白挨了许多劳累,亲朋好友都不高兴,以后的日子也一直贫穷下去。”

弊宿说:“我还是不能放弃我的见解,因为我依靠这个见解教导了很多人,他们都获得了不少的利益,连各国的国王都知道我的大名,也知道我的见解是以是断灭论为主。”

迦叶再次以譬喻解释说:“很久以前,有一队一千辆车的商人,经过一个边疆小国,国中无论是清水、粮谷,还是柴草、马料都不充足,带队的商主对大家说:‘我们的人和马都太多了,水谷、薪草都供应不上,现在应该分成两个商队,拉开距离,一个在前面引导,一个在后面随行。’于是,分成各五百辆车的两队商队,另外委派了一个新的商主带队。

“前队商主遥远见有一身体粗大、目赤面黑、泥涂其身之人,便问:‘你从什么地方来?’对方回答说:‘从前面的村庄过来。’前队商主又问:‘那个村庄中,清水谷物、柴薪马草多吗?’对方回复说:‘我所经过的村庄,清水、粮谷、柴薪、马草都很丰盛,过来之后又下了这么大的雨,现在那个地方的水草更加丰盛了。你们车上带的这些清水和粮草,完全可以扔掉,何必带着这么重的物品前进呢。’

前队商主与商人们商议之后,便扔掉了车上携带的水草等物,车马更加轻便,行动也更加快速了。可是,这样走了一天,仍然没有见到水草,两天、三天……七天,仍然没有见到清水和粮草。这一百商人便饥渴而死于旷野之中,成了饿鬼等众生的食物。

“后队商主前进不久,也遇到了目赤面黑、泥涂其身之人,同样对说商队放弃重物,后队商主向商队说明情况后,警告大家说:‘我们不能完全听信传言,你们的粮草等物不要扔掉,什么时候遇到了新鲜的水草,我们再把旧的放弃。这样才能新陈相接,平安的走过这个空旷的地方。’后队商人不怕速度稍慢,仍然重车而行,走了七天仍然未见新鲜的水草和粮谷,却见到了被鬼吃掉的前队商人狼藉的尸骨。

“弊宿啊!那个赤眼黑面的人就是罗剎鬼,他的目的就是要吃掉这一千人车的商队。你就如同那个前队商主,听从你教导的村民,必然会遭受久远的苦报。前人商人也是缺少智慧,听信商主和罗刹的话,葬送了自己的车辆、财物和生命。

有智慧的沙门和婆罗门,所说的法语都会对众生有很大的利益,按照智慧之人据说而行的人,必然也会在未来长远的生生世世中获得安乐,就像后队有智慧的商人一样,在有智慧的商主带领之下,才没有被罗刹鬼所欺骗,没有更丢失财物和生命。你还是趁早放弃你的邪见,引领你的村民走上正道。”

弊宿说:“又没有人强迫我,没必要现在就放弃自己的见解。”

迦叶说:“我再给你说个譬喻,过去很久有个边疆小国,有一人非常喜欢养猪,但却缺少猪饲料,有一次他到了一个没人的村落,村子里有很多干燥的人粪,养猪人想:‘这里人粪丰富,这是猪比较爱吃的食物,我应该用草裹些干粪带回去。’

于是,他取草裹粪而顶在头上向回走,路上下起了大雨,把头顶的干粪冲成粪汁流了下来,一直流到他的脚跟,路人见了都说:‘这个人真傻,人粪那么臭,即使是明天也不应该顶在头上,何况这下雨的时候?’养猪人大怒,骂路人说:‘你才真正的愚痴,你不知道我家养的猪有多饿,要是知道了,你就不说我傻了。’弊宿啊,你还是不肯放弃邪见,任凭粪水流遍全身吗?”

弊宿对迦叶说:“你如果认为行善生天,行善而死则比活在人间更好,那你已经行善众多,现在可以自刎、服毒、跳崖,然后转生到天上,可是你却不肯自杀,说明死上天上也不如活在人间。”

迦叶告诉他说:“有智慧的人,依靠譬喻是悟正法,我再给你说个譬喻。过去,你所在的这个斯波橀村有一位高龄有德的梵志,已经一百二十岁,他有二个妻子,其中一个已经有了儿子,一个刚刚怀孕。

梵志却在这个时候命尽了,他的儿子对小妈说:‘父亲所有的财产和宝物,都应该是我来继承,没有你的份。’

小妈说:‘你不能现在就做出决定,应该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后,如果生下的是男孩,遗产应该有他一半;如果生下的是女孩,不要他父亲的遗产,但我也不负责你娶妻的任何费用。’

梵志的儿子再三要求分割财产,小妈仍然不肯答应。被逼无奈,小妈急于知道胎儿是男是女,就自己找来了刀割开自己的肚子,确定是否能够等到一份财产。”

迦叶继续对弊宿说:“小妈剖腹,不但没能确定孩子是男女,没有得到应得的那份财产,反而因为自杀而导致孩子的死亡。你也是这样,以邪见教导众生,不仅仅是自杀,同时也是在杀害村民。

我最后再给你说个譬喻,以前也是在这个斯波醯村有两个善于制作药丸的人,他们要比较出谁更高超,比赛一天过后,失败者对胜利者说:‘今天就到这里,明天继续比赛。’失败者回家后把毒药涂抹在药丸上,第二天比赛前,把这丸药交给胜利者说:‘我们可以继续比赛,如果你赢了,就吞下这丸药。’胜利者拿到药后立即吞了下去,毒性发作,不能比赛,只好认输。”

迦叶对弊宿说:“你现在应该放弃你的邪知恶见,不要像那个胜利者一样,自己制作的药丸已经被人涂了毒药,还把它吞吃下去。”

弊宿地迦叶说:“您最初说太阳和月亮的譬喻时,我就已经听懂了,已经决定改变自己的知见。又经过这几番的论对,只是要见识一下您的辩才智慧,也让我产生更加坚固的正知正见,我从现在开始,一心归依于您迦叶童女。”

迦叶回答说:“你不是皈依于我,而是皈依佛,佛虽然刚刚圆寂,佛所说的正法尚在。”

弊宿立即发誓说:“我从现在开始,一心归依已灭度的如来、正法、众僧。迦叶!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婬、不欺、不饮酒,并且把自己的一切布施给三宝。”弊宿令人以王所食、王所着衣供养众僧,设此净施不久,命终转生下劣天中。

长阿含经故事第三章 慈哀则胜

——摘自《世记经.战斗品》

过去曾经发生天与阿修罗之间的战争,天主的军队失败了,阿修罗率兵追杀帝释天主。

天主的战车快速离开,前面路边有一棵大树,树枝下垂到路中央,树枝上有一个鸟窝,窝里还有两个不会飞的幼鸟。

帝释的战车高大,通过这条路就会撞上鸟窝,会导致幼鸟的死伤,于是帝释对车夫说:“绕开这棵树,别伤二幼鸟,即使我受伤,车也要回避。”

车夫听到吩咐,急转车头绕路,可是却刚好转回来,与追赶的阿修罗军队相向。

阿修罗军将一看车头急转,以为先前败退有诈,对阿修罗军说:“帝释天突然掉转车头,我们可能中了埋伏,或者他们已经重新蓄积了战斗力,我们是抵挡不住的。”

于是,阿修罗军撤退,天主不战而胜。

长阿含经故事第四章 违誓惨死

——摘自《阿㝹夷经》

佛在在猕猴池边的一个讲法堂的时候,有个名字叫伽罗楼的尼乾子也在那附近居住,周围的人都很恭敬他,名声远闻,且他智慧广大、学识渊博,得到的供养也非常多,生活没有任何缺乏。

当时有个叫善宿的比丘,刚好也在附近乞食,当他来到伽罗楼住址的时候,顺便以深奥幽远的法义向这位尼乾子提问,伽罗楼无法回答,以为善宿比丘有意为难,便心生瞋恚。善宿心里想:“这是位阿罗汉,我不小心触娆了他,该不会未来堕入地狱长久的受苦恼之报吧?”

善宿比丘在乞食之后,带着衣钵来到佛所在的地方,五体投地顶礼佛足之后,安静的坐在一边,也不和佛说他与尼乾子的事情。

但佛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善宿比丘说:“愚蠢的人啊!沙门专心修行,释子不恼他人,你还继续自称为沙门释子吗?”

善宿比丘回复佛说:“世尊!为什么说我愚蠢呢?我为什么不应该再称为释子了?”

佛对善宿说:“你还不够愚蠢吗!刚才你曾经到尼乾子那里问深奥幽远的法义,他当然无法回答,对你自然生起瞋恚之心。你当时不是这样想的吗:我现在已经触娆了阿罗汉,将来不会因此堕落地狱而长期承受苦报吧?不是这样吗?”

善宿对佛说:“我知道了,他既然是阿罗汉,就不会有嗔恚心,您怎么说他生起了嫉妒嗔恚心呢?”

佛回答说:“这正是你愚蠢的地方,阿罗汉怎么可能有嫉妒嗔恚之心呢?凡是在我门下成就的阿罗汉,都没有嗔恚心,可是你说尼乾子是阿罗汉,其实他并不是阿罗汉啊!

这个尼乾子发愿长期修七苦行,一是尽形寿不穿衣裳,二是尽形寿不饮酒食肉、不食饭和炒面,三是尽形寿不行淫行、不动淫念,四是尽形寿不离毗舍离四石塔(东忧园塔、南象塔、西多子塔、北七聚塔,此第四行开为四行),可是后来却违犯自己的誓愿,不能证得任何果位,他后来在毗舍离城外命终,重新堕入轮回当中。他死的时候,就像病重的野狗一样,全身长满疥癞,身体衰退而死于乱坟墓里。

自己既然给自己定立了修法的誓言,就不能轻易违犯,这个伽罗楼尼乾子本来自己发下誓言“尽形寿不穿衣服”,后来还是穿上衣服行走;本来发愿“尽形寿不饮酒吃肉、不吃米饭和炒面”,可是后来不但吃米饭和炒面,连酒肉也全部都全部不戒;本来他自己发下誓愿“终生不行淫欲”,后来也照样行淫;本来发心在四塔附近修行,可是现在却远离了东忧园塔、南象塔、西多子塔、北七聚塔。

自己所立的七条誓愿,一条也没有做到,自己全部都违犯了,怎么可能证得果位呢?他从这七条全部违背时起,刚刚离开毗舍离城,就在城外的坟墓里急速患病而死掉了。”

善宿听佛解释,方知即使是名声远闻、智慧广大、学识渊博,受人恭敬而得大供养的修行人,如果违背了修行的誓愿,依然不能证得任何果位,只会因违背誓愿而消耗福慧善根,提前堕入轮回中去。

长阿含经故事第五章 释子名称的由来

——摘自《阿摩昼经》

摩纳婆罗门带领五百弟子与佛争论种族的高下,佛欲以过去生事调伏摩纳,告之言:你的族姓本来就是释迦族的奴隶。然后,对他宣说了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同样在我们这个世界,以前很久远的时候,有一位国王,名字叫做懿摩。他有四个王子,名字分别叫做面光、象食、路指、庄严,这四个王子犯了一点很小的错误,被国王惩罚而发配到雪山的南边,住址就在直树林中。

这四个王子的母亲各不相同,她们和家眷对王子都很挂念,便一起商议来找国王,要求道:“国王啊,我们已经与儿子分别的太久,都很想念自己的儿子,想去雪山南看望他们。”国王同意了之后,她们便带着眷属前往雪山南直树林中,到了四个王子所住之处,与王子们共同生活在这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族姓的原因,王子的母亲们互相商议后决定,各自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的儿子,组成新的家庭。不久,王子与公主们生下了子女,面容、形貌也都十分端严正派。

这时,国王听说四个王子在他们母亲的操作下,已经与公主们成为夫妇,且生下了端正美貌的子女,也非常高兴的说:“这才是真正的释子,真正的释迦童子有这样的自力更生的能力,在野外的树林中也能快乐的生存,否则也不能叫做释子了。”

因为梵文的“释”字翻译成汉语,就叫做能在直树林中生存,也简译成直。这就是释迦族名称的来历。从此,懿摩王便成了释迦种族的先人。

国王懿摩手下有个婢女,名字叫做方面,相貌也是非常端正,和一个婆罗门私下有染,随后不久便生下了一个摩纳(即漂亮的孩子),出生之后就会说话,对着父母说:“快点给我洗澡,我这身上已经太脏了,等我长大了会报答你们的恩情。”

因为他出生就会说话,所以取名为声王。当时那个时代,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象现在,如果出生就会说话,大家都会害怕,只会取名为可畏。按照那时的情况,就把这个刚猛俊美的孩子取名为声王,从那以后,这支婆罗门种都是以声王为姓氏。

佛阐述完这个经过后,又问摩納:“你的先师没有告诉你这件事情吗,你不知道你的种性因缘来历吗?”

摩纳婆罗门默然无声,佛连问三遍之后,提醒摩纳婆罗门:“你不应该让我连续问超过三次,因为在辩论中如果三次不回答佛的提问,密迹力士便会手执金杵,把你的头打碎成七分。”

摩纳听到佛的话,抬头观看,果然密迹力士手执金杵现形在摩纳头上的虛空中,他非常害怕,急忙来到佛的面前,乞求世尊救护:“您再重新问我,我不加丝毫隐瞒。”

佛再问摩纳后,摩纳回答:“听先辈说过,确实是这样的。”

但佛为了不让摩纳的弟子对他生起轻视,便对五百摩纳弟子说:“你们不要轻视他,他的先祖婆罗门是位大仙人,在得知使女生下了孩子后,便向国王要下了这个使女,结为了夫妇,他们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

长阿含经故事第六章 说祭祀法

——摘自《究罗檀头经》

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游行人间,止宿在俱萨罗国佉㝹婆提婆罗门村北的尸舍婆林中。村中有位婆罗门名字叫究罗檀头,这个富裕的村子是波斯匿王分封给究罗檀头婆罗门,村中的税收用来供养这位婆罗门及五百弟子修行梵行。

这一天,婆罗门准备做大型祭祀,置办了五百头成年公牛、五百头成年母牛、五百头公牛犊、五百头母牛犊、五百头公羊、五百头母羊,预备祭祀时宰杀。可是,他突然发现村民排除往村外去见佛,便与村民同往。

五百婆罗门问:“大婆罗门!祭祀即将开始,您干什么去?”

究罗檀头答道:“我听说释迦族的沙门瞿昙出家成道后游化人间,现在到了我们这里,佛陀名称普闻天下,又具有如来十号,以自己的实践修道经验教导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等。佛所说的法,针对不同的阶级,都同样真切实用、义理圆融、语言通顺、能得解脱。这样的法,这样的人,我们不能不听不见。并且,我要承办大型祭祀,听说佛陀懂得三种祭祀、十六种祀具,都是我们现在的婆罗门及先师们不懂得的,正好顺便问问三种祭祀和十六祀具,也能使我的祭祀更加如法,功德更加广大,婆罗门祭祀的名声也会传得更加久远。”

五百婆罗门不同意究罗檀头前往见佛,他们认为佛陀的功德不如其师,应该佛陀来村里见婆罗门。

但究罗檀头告诉五百婆罗门:“佛陀家族是刹帝利种,种姓纯正无染,家世尊贵,财富无量,佛陀颜貌端正,威德力量广大,却能少壮出家,舍诸饰好、象马宝车、五欲璎珞,舍转轮王位出家修道。

出家之后,又具足圆满贤圣戒法,智慧成就,善于言语,柔软和雅,具足三十二相。身为众多弟子的导师,没有丝毫的欲爱之心,宣扬自己的善法,却也不毁谤其余道法。经常受到波斯匿王、瓶沙王等诸大国王礼敬供养,也常受到种德婆罗门等诸大婆罗门恭敬供养……所至城郭村邑,无不倾动恭敬供养。所到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欲去时众人恋慕、涕泣而送。

佛陀明解梵法,与梵天往返语言;明解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智慧通达,无有怯弱,现在来到我们村落,就是我们的贵客,应该是我们前去拜见,而不是让佛陀来见我。”

于是,五百婆罗门随究罗檀头婆罗门驾驶着庄严的宝车,到村外尸舍婆林,下车步行到世尊面前问讯之后落坐。

大众都坐好后,究罗檀头对佛说:“我有问题需要您的解答,您有时间听的话,我才敢发问。”

在佛陀示意后,婆罗门继续对佛说:“我听说佛陀懂得三种祭祀和十六种祭具,连我的前辈都已经没有这种传承。最近我要搞个大型祭祀活动,已经置办了成年公牛、成年母牛、公牛犊、母牛犊、公羊、母羊各五百头,一切准备就绪,就差最好的祭祀方法了,所以现在请问三种祭法和十六祭具的应用,如果祭祀活动成功,则会影响深远,获得国王和各大教派,甚至还有各层天人的恭敬。”

佛不加思索的告诉究罗檀头婆罗门:“你注意听,记住并认真思维,然后才能应用得当,我现在就给你详细说明。”婆罗门示意,非常愿意如法听闻。

佛如同边看着时空视频,边对究罗檀头等现前大众叙述道: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经灌顶的刹利王,准备为国家昌盛、人民安乐而设置一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便聚集了很多有名望的婆罗门大臣,对他们说明了自己的财富无量、随意享受,但年龄越来越老,想趁着身体可以,搞一个大型的祭祀活动,让大家看看都需要准备什么。

经过多年准备,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无所乏少,刹利王在与后宫、太子、皇子、大臣、将士共同商议后,便在国城的东边新建了祭祀用的殿堂和房屋,国王香油沐浴之后穿上新的衣服,国王第一夫人、婆罗门、大臣各选一黄奶牛,挤出奶来,一份国王食用,一份夫人食用,一份大臣食用,一份供养现前大众,剩下的用来喂小牛犊。

婆罗门大臣对国王说;“你在举行大型祭祀的时候,无论是否杀生、偷盗、邪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妬、邪见者,只要来到会场,都应该同样的施与所须,这才叫做无遮大会,是真正的以平等心布施。”

婆罗门这样为国王指导,并使他乐于施行而获得快乐。

刹利王想:“看来我的祭祀大会要浪费很多财宝了。”

婆罗门大臣看出国王有悔意,提醒他说:“做这样的大型祭祀,无论在最初的计划时,还是正在举办时,或者最后的收尾时,都不应该生起丝毫的后悔心,不然所得福报和起到的作用会很小。”

刹利王于是在十五日月满时开始祭祀,先以油浇在火堆上,口中念诵着施食的相关词句。

国王夫人、婇女、太子、皇子、将士等也都以自己的财物佐助祭祀,国王虽然加以阻止,众人都没有收回财物,等待时机供养四方。

国王祭祀的准备阶段、实行阶段、后续阶段都以欢喜心布施一切众生,这就是三祭祀法。

祭祀过程中,不杀牛羊等任何众生,只用各种乳、酥、油、蜜、糖等清净食品,祭祀的对象也不限于天、神、人等众生,更不限于善或恶等不同行业。祭祀完毕后,国王剃除须发出家修道,王夫人、婆罗门大臣等分别心随喜和指导因缘,同样剃发出家,修习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命终得生大梵天上。这便是最为圆满的十六祀具。

究罗檀头闻佛所说,默然思惟:“这是佛陀的前生事迹吧,当时的刹利王应该就是现在的佛陀,不可能是婆罗门大臣或者国王夫人。”

佛告诉究罗檀头:“你猜对了,那个行大祭祀而得出家修道的刹利王,就是我的前世,正是因为做过这样广大的布施,才使我的福德智慧快速圆满。”

究罗檀头问佛:“比用这三祭祀及十六祀具供养更加殊胜,得到更大果报的方法,还有吗?”

佛回答说:“有!若以这样的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常期供养僧众,所得功德胜过先前功德。而比这更为殊胜、功德更为广大的方法,不如为十方游化僧人建筑安住和说法的场所。”

在婆罗门的一再追问下,佛继续说明:

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供养众僧,及为十方僧众建造僧房堂阁,功德虽然殊胜广大,还不如于三宝起欢喜心,自己在佛前用心念诵“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福德更加殊胜。

当然,若是以欢喜心受行五戒,尽形寿不杀、不盗、不婬、不欺、不饮酒,福德更加超胜于三皈依。

如果能以慈心悯念一切众生,哪怕只有一刻钟,所得果报更加超过前面供僧建寺、皈依三宝、守持五戒的所有功德。

当然,如果佛陀出世、佛法住世的时候,有人能在这里出家修道,于闲静处以不放逸心修行诸功德,渐渐具足三明六通,除去一切烦恼过患,这个功德更是没有办法心譬喻说明的。

究罗檀头终于悔悟:“佛陀啊,我为了举办祭祀大会,准备了那么多牛羊,我知道错了。我马上把这些牛羊全部放生,让它们随便在我的地面上游乐,我所有的水草给它们随便吃喝。

从现在起,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请允许我于佛陀正法中成为优婆塞,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婬、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时受我请。”

佛陀默然,便为接受。婆罗门礼佛回家,供办种种肴饍,于次日请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前去受供。

佛为婆罗门说偈:

祭祀火为上,讽诵诗为上,

人中王为上,众流海为上,

星中月为上,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诸有所生物,

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

欲求大福者,当供养三宝。

佛于受供前为新度优婆塞再次说法,如何布施、持戒,如何造众善因,乃至减少一切欲望,才能出离三界……如诸佛经常说法的次第,讲述世间一切皆苦——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意欲获得安乐要先找到苦因——我们的日常造作,消除这些苦因才能取得解脱,除苦的过程就是修道。

究罗檀头闻法之后得大法喜,对佛法具备完全的自信心,丝毫没有怀疑,努力勤求解脱。

在佛前再次皈依受戒,重发誓愿:“我今再次重新归依佛法及圣众,愿佛证明我在正法中成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婬、不欺、不饮酒。”

并且,连续请佛及诸阿罗汉连续七天接受供养,受供养毕,佛及大众继续游化四方。

长阿含经故事第七章 与谁相应

——摘自《三明经》

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在俱萨罗国游化众生,婆罗门沸伽罗娑罗和多梨车刚好也在同一地点,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的弟子婆悉咤,多梨车婆罗门的弟子颇罗堕,随同在他们的师父身边。

有一天清晨,婆悉咤与颇罗堕争论谁的师父更加正确,都说:“我学的法最为正确,我修的道能够解脱,最终会升到梵天上。”

他们强调,因为他们所学所修是大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所说。两个人争论不休,得不出到底谁的法更加正确的结论,于是相商找当时正在这里游化的佛陀来断定正误。

佛早已知道他们的心念,便问是是否有如上争论之事,二人听佛发问,都大吃一惊,不但汗毛竖了起来,连衣服上的绒毛也都立了起来。但还是镇定下来,问佛:“我们两个所学的法和所修的道,哪个能脱离人间转升梵天呢,是沸伽罗娑罗婆罗门说的对,还是多梨车婆罗门所说正确?”

佛说:“你们修的是同一种法,无论能否得升梵天,你们没必要为此而争论一个早上啊。”

婆悉咤说:“我们所修略有不同,已经获得宿命通、天眼通并且能够解脱的(三明)婆罗门讲说了好几种修道方法,其中名为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的三种道,都是能够升到梵天的行法。就像所有的村落出发,所有的道路都是通向城市。”

佛问婆悉咤:“比你师父更优秀的那些获得三明的婆罗门中,有没有已经升到梵天,见到梵天天人呢?”

回答:“没有。”

佛继续问:“除获得三明的老婆罗门外,还有很多能念诵和讲解《吠陀》、赞诵歌咏诗书,如阿咤摩婆罗门、婆摩提婆婆罗门、毘婆审婆罗门、伊尼罗斯婆罗门、蛇婆提伽婆罗门、婆婆悉婆罗门、迦叶婆罗门、阿楼那婆罗门、瞿昙摩婆罗门、首脂婆罗门、婆罗损陀婆罗门,这些著名的婆罗门中,有谁见过梵天吗?”

回答:“没有。”

佛说:“如果三明婆罗门没有见到过梵天,三明婆罗门的师父也没有见过梵天,这些著名的大婆罗门也没有见过梵天,那么他们所说的话就都不可信。

比如,有一个浪荡公子人告诉你,他见过的妓女脸庞有多么漂亮、身材有多么火爆、音色有多么柔美、技术有多么高超。你问他:你认识她吗,在现在哪里?他却回答:不知道。你再问他:她是哪个村子的?他仍然回答:不知道。再问他:你认识她的父母,知道她的姓名吗?仍然回答:不知道。还有她的种姓、品性、高矮、胖瘦、黑白等一概不知道,你认为他对她的标榜会是真实的吗?”

婆悉咤答道:“不真实。”

佛继续对婆罗门说:“三明婆罗门所说诸法也是这样,根本就不真实。还有,三明婆罗门见到日月升落,有人合掌供养,会承认这样的修法正确吗?”

婆悉咤回答:“不会。”

佛说:“既然不会赞成,三明婆罗门更不可能像拜日月的人一样,也去合掌恭敬供养。如果有人说三明婆罗门也在拜日月,是不是一定是虚假的呢?”

婆悉咤答道:“肯定虚假。”

佛继续用譬喻说明:“假设有人在空地上立了个梯子,有人问他立起梯子干什么,他说要上楼上,问他楼在哪里,他说不知道。你认为这个立梯子的人,所要上的楼阁是存在的吗?”

婆悉咤答道:“不存在。”

佛说:“三明婆罗门也是这样,所说虚诳无实。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感触,本来这五欲在贤圣法中,都列为不清净的贪著和系缚,是拘捕我们走向轮回的枷锁,三明婆罗门却被五欲所染污,坚固执著的获得自以为美妙洁净的五欲,丝毫不见五欲的过失。

就像前述奉事日月水火的人,却认为可以升到梵天,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又如深广的大河此岸,有人带着超重物品,隔空朝对岸大叫:来人帮我把东西搬过去。对岸的人可能游回来帮他搬运吗?”

婆悉咤婆罗门答道:“不可能。”

佛接着说:“三明婆罗门也是这样,不肯修学沙门清净梵行,反而修学那些不清净的贪嗔痴等邪行,想要升入梵天,怎么有可能呢?

修清净梵行,就像山水暴涨的时候,很多人都被大水冲走了,找不到船筏,也没有桥梁,想要离开水域,只能靠自己,多找些枯草和树木,制作成筏子,把自己摆渡到岸边。

想升梵天,也是这样,必需行于沙门清净梵行,才有可能与梵天相应。修行的方法一定要与修行的目标相应,否则怎么可能达到目的呢?

我问你,梵天有没有嗔心、恚心、恨心呢?”

婆罗门回答:“当然没有。”

佛继续问:“三明婆罗门有没有嗔心、恚心、恨心呢?”

回答说:“他们还有。”

佛说:“梵天没有嗔心、恚心、恨心,而三明婆罗门有嗔心、恚心、恨心,有嗔恚恨心与无嗔恚恨心截然不同,也就是说三明婆罗门与梵天完全不相应,怎么可能升到梵天呢?”

佛继续问婆罗门:“梵天有家属产业吗?梵天得大自在了吗”

回答说:“梵天没有家属和产业,已经得大自在。”

佛又问:“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吗?得大自在了吗?”

回答说:“婆罗门有家属和产业,没有得到大自在。"

佛开导道:“梵天没有家属产业,三明婆罗门有家属产业,梵天已经得大自在,三明婆罗门没有得到自在。有家属产业与无家属产业不同方向、不同结果,得自在与不得自在也是不同方向、不同结果,那么三明婆罗门与梵天也是不同方向、不同结果,婆罗门既然与梵天完全不能相应,何谈得升梵天?这么深奥的道理,如果有人问三明婆罗门,他们能给予如此正确的解释吗?”

婆悉咤和颇罗堕二人对佛说:“他们解释不了,但先不说其它事情,我们听说佛陀对于如何能升梵天的道理比较明白,又能与梵天相见、往来、言语,我们是来找您开示能升梵天的修法的,请您为我们明示。”

佛开示道:“如来出现于世间,是因为喜欢自己单独在闲静之处精勤修行,专心于苦集灭道而念念不忘,于十方众生以大慈悲心、欢喜心、平等心发愿普度,无论众生善恶好坏,都不生结恨心和恼害心,比丘修行也是这样。我再问你,梵天有没有瞋心、恚心、恨心呢?”

回答:“没有。”

佛继续问:“如上所说的行慈比丘有没有瞋心、恚心、恨心呢?”

回答:“也没有。”

佛说:“行慈比丘与梵天同一方向,完全相应,可见比丘如果想升梵天,是能够做到的。”

佛接着问:“梵天有家属产业吗?得大自在吗?”

回答:“无家属产业,有大自在。”

又问:“行慈比丘有家属产业吗?得大自在吗?”

回答:“也没有家属产业,也有自在。”

佛开导道:“梵天没有家属产业,行慈比丘亦没有家属产业,梵天得自在,行慈比丘也得自在,很显然二者同一方向、同一解脱,所以行慈比丘身坏命终,就像射箭一样,片刻就转升到梵天上。”

婆悉咤和颇罗堕听完佛语,当即就在座位上远离世俗烦恼,见一切世间万物无可执著,身心清净与诸法自性相应,从此对佛法完全欢喜奉行。

长阿含经故事第八章 盲人摸象

——摘自《世记经.龙鸟品》

多数外道用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来解释一切,似乎四句便是哲理,认为一切法不出四句之外,有些法师或居士也沉迷于四句之中。

于是,佛以譬喻来说明这些人理解的片面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名字叫做镜面,有一天突发奇想,下令把出生就没睁开过眼睛的盲人聚集到一起。

问他们说:“你们天生就是盲人,没有认识过大象吧?”

各位盲人回答道:“大王,我们当然没法认识,也无法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

国王又对他们说:“你们到底想不想知道大象是什么形象呢?”

盲人们回答:“当然想知道。”

于是,国王让侍卫把大象牵来,告诉盲人们通过用手摸来知道大象的样子。

盲人当中有的摸到了象的鼻子,国王告诉他所摸是大象。

也有摸到象牙、象耳、象头、象背、象腹、象大腿、象小腿、象脚印、象尾的,国王都一一的告诉他们:“没有错,所摸是象。”

然后,侍卫把大象牵了下去。

国王对各位盲人说:“你们已经了解了大象的形象,现在说一说大象是什么样子吧。”

摸到大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就像弯曲的车辕子;

摸到大象牙齿的人,说大象就像捣米用的杵棒;

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说大象就像选米用的簸箕;

摸到大象头的人,说大象就像烧水用大鼎;

摸到大象后背的人,说大象就像山包;

摸到大象肚子的人,说大象就像墙壁一样;

摸到大象大腿的人,说大象就像大树的树干;

摸到大象小腿的人,说大象就像房间里的柱子;

摸到大象脚印的人,说大象就像装米用的臼碗;

摸到大象尾巴的人,说大象就像较粗的绳子。

他们各个根据自己所摸索到的部分,互相争论不休,都说别人错误,认为只有自己才摸得最准,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

一个说大象是这样,另外所有人一定同时反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甚至从开始争吵到即将动手。

这时,国王镜面哈哈大笑,并随口说了个偈语:

“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讼,

象身本一体,异想生是非。”

意思是说,这些盲人聚集在这个地方,为了一个大象的形象而争吵不休,其实大象是一个整体,你们对着不同的部分而产生不同的想象,认为自己所想唯一正确,才引发了这么的是是非非。

其实,只要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再剔除错误的部分,是能够得出无误结论的,没必要不停的争吵下去。

佛对大众说:“各种外道不同的修学结论也是这样,他们不知道世间皆苦的道理,也就不可能思维苦的根本原因,因此也不会找对消除痛苦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所学各异,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各自以为自己的见解正确,互相之间便会你错我对、我是他非,争吵不断。

如果修学佛法的人,能够知道上述世间皆苦、苦因造作、离有漏行、终当解脱,在寂静的地方用心思维这些道理,便不会像那些外道一样争论是非,而会互相理解、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因为你们本来就是受相同的戒法、有相同的师承,虽然所学貌似有优劣,其实如同各种营养元素,虽然片面,却都同等重要,应该像水与牛奶一样能够完全融合,这样才能使未来的佛法更加得以大力弘扬,更多的众生获得安乐,解脱的正法长久住世!”

佛为了让现场及后世修行人,更加明了修行的要点,把四谛理又以偈颂的形式重新阐述:

若人不知苦,不知苦所起,

亦复不知苦,所可灭尽处,

亦复不能知,灭于苦集道。

失于心解脱,慧解脱亦失,

不能究苦本,生老病死源。

若能谛知苦,知苦所起因,

亦能知彼苦,所可灭尽处;

又能善分别,灭苦集圣道,

则得心解脱,慧解脱亦然。

斯人能究竟,苦阴之根本,

尽生老病死,受有之根源。

长阿含经故事第九章 安忍为尊

——摘自《世记经.战斗品》

从前,忉利天与阿修罗开战,战前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对其它三十二位天主说:“你们与阿修罗打斗,如果战胜了,一定要活捉阿修罗王,把这个毗摩质多罗给我用人、蛇、狗等五种尸绳五花大绑,带到忉利天的善法堂上来,我要看看他到底有多大能力。”三十二位天主得令,各自武装起来带兵出战。

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王也在战前对手的阿修罗们发出命令:“如果战争胜利,务必把那个帝释天主给我活捉,五花大绑的送到我的七叶讲堂来,我要看看他哪里比我强。”各位阿修罗将领,领命而去。

一番打斗之后,天人得胜,阿修罗退败。各位天主真的活捉了阿修罗王,五花大绑送到善法堂,交给帝释天处理。

阿修罗王看到天上这么美观庄严,天人的的享受超过自己太多,心中也就生起了恋慕渴仰之情,心中想道:“这里既然这么美妙殊胜,我何必还会阿修罗宫呢,就在这里待着也不错。”当他的心念刚刚升起,身上的绳子全部消失了,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境能够产生的欲乐全部出现。

转瞬之间,他又动念要回阿修罗宫去当阿修罗王,绳子便自动出现在他的身上,仍然是五花大绑,并且感觉皆先前捆绑得更加牢固。

一念心决定一切,如果不能控制住这颗心,魔对修行人系缚比这还要严重,凡是执著于我、事事把我放在第一位的人,就是被魔所捆绑了;没有我执、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就像身上的绑绳就自动脱落。

捆在我们修行人身上的绳子有很多,如:美好的感受,对美好的执着,想要获得,担心失去,万法存在,一切皆空,空有不二,思维观察,一念不起,依思维获得无念,等等分别都是系缚我们的绳索。

只要是以我为中心,便会在身心上产生无数的祸患、身疮、利箭,有所修证的人都会舍弃对我的执着念头,修学以无我为核心的一切行法,确定所执着的我是修行道路上的最大的负担,有我便会为我的舒适而放逸,因此导致不断的轮回。

真修行人知道:有我执则不能解脱,执着无我也同样不能解脱,对色法有无的执着、对心念动静的执着等都是束缚,无论是身、口、心有所造作,即是祸患、毒刺、疮痛。所以,修道的人都会放弃所有的造作,也不执着无所造作,而自然便无所造作。

阿修罗王远远的看到忉利天王帝释,虽然五花大绑却也不能制止他对帝释的恶骂,帝释的侍者便对帝释说:

“帝释天主胆太小,自己表现很害怕,

修罗当面辱骂你,一言不发欢喜听。”

帝释同样以偈颂回答侍者:

“修罗已无还手力,天主也不害怕他,

高哲聪慧之如我,不与愚痴低劣争。”

天主帝释问质多阿修罗王:“你为什么带兵来攻打天宫,是愤怒害他之心导致你的争战吗?我们可以讲道理,不必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质多阿修罗对帝释说:“即使不通过武力争斗,用自己的智慧来讲道理,我也不一定会败给你。”

阿修罗王说:“你先说吧。”

帝释回答:“你过去也曾经在天宫,资格也比较老一些,还是你先说吧。”

质多阿修罗以偈颂说:

“不趁现在收服我,日后再来更胜你,

应当杖击或锤打,武力改变愚痴人。”

同时被抓来的其它修罗以为帝释无法回答,齐声为修罗王喝彩。

诸天人都不说话,帝释回复修罗道:

“善法堂上我曾讲,智者不与愚者争,

破口大骂更显痴,静默无声能胜彼。”

天人欢喜,修罗王自嘲道:

“天主所以不还骂,只怕辱没智者心,

愚痴呆傻修罗们,以为帝释已害怕。

不自量力不思维,盲目出兵攻天主,

生死置外来找茬,争强好胜心难减。”

帝释回复修罗王:

“他人愚痴无正见,认为帝释怀恐怖,

我于法中观胜义,静默忍辱为第一。

一切恶法中最恶,别人嗔恨己亦嗔,

若能他嗔我不嗔,此战方为获全胜。

人人都有两种心,一是为己一为人,

争论诉讼辱骂时,能不回声名胜利。

愚人以为不回复,便是心智不健全,

安忍须要大力量,一切力中最无上。

愚人自以有能力,争辩骂辱最无知,

依佛所说修安忍,忍力能坏一切敌。”

这是,在场的天人和阿修罗公平的评判道:“质多阿修罗王所说的偈语不符合正理,以好胜心发起战争,增加仇恨,树立怨敌,制造了轮回三界、堕落恶道的根本。帝释天主所说的偈语更加符合正理,减少或不发起争斗,不让轮回的怨心增长,杜绝轮回三界、堕落恶道的因缘。所以,帝释天胜利,阿修罗王失败。”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章 毗婆尸佛出家因缘

——摘编自《毗婆尸佛经》

在我们所熟知的释迦牟尼佛之前,这个贤劫已经有三尊佛出世利生,再加过去庄严劫千佛的最后出世的三尊佛,经中称为过去七佛,也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七尊佛陀。

过去七佛则以毗婆尸佛为第一,庄严劫最后两尊是尸弃佛、毗舍浮佛,贤劫前三是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波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

七佛之首的毗婆尸佛,出世时间是过去九十一劫前,那时人类的寿命是八万岁,毗婆尸佛的家族是刹帝利种姓,憍陈族,父亲是大国王,名字叫满度摩,母名满度摩帝,国王太子名字叫毗婆尸,有的经中音译成鞞婆尸、维卫,意思是胜观、净观、胜见、种种见等。

太子在王宫中太久,也会觉得烦闷,便想出宫游观园林,让他的车夫瑜誐准备车马,瑜誐按照国太子的标准严饰车马,载着太子出城而去。

可是,还没有到达园林,就遇到一位身体状况极差的老百姓,毗婆尸太子问车夫:“这个人为什么身体这么瘦弱,气色憔悴,没有力气?”

瑜誐回答说:“太子啊,这是病人。”

太子问道:“什么叫病,病是什么意思?”

瑜誐回答:“人的身体都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种物质假合而成,本就虚幻不实,稍微不注意保养调理,就会产生痛苦来忙乱自心,这就是所说的病。”

太子又问:“我会不会病,能不能免除病的苦恼?”

瑜誐再次回答道:“大家都是同样的幻化假身,都是四大种物质假合,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如果保养不好,或者调整出现误差,同样会得病,您也无法避免。”

太子听了之后,心情极其不好,也不想去园林游乐了,马上返回王宫,端坐在自己的内宫,思惟疾病的痛苦和难免,心中丝毫没有安乐和平稳。

国王滿度摩发现之后,问车夫瑜誐:“什么原因使太子出去一趟,回来之后如此不高兴?”

瑜誐回答说:“太子出外去游玩园林,路上见到见一个病人,身形和容貌比较难看,内心的痛苦也不安宁。太子不知道这是病人,问我之后,我告诉了他实情,他问他能不能幸免疾病,我也实话告诉他:虚幻的四大种物质假使的身体,不可能幸免疾病。所以太子不再去游乐,要求回宫,回来就开始静坐思维疾病的来源、苦恼、对治等法,因此难以露出笑容。”

满度摩王听说之后,想起了从前相师说过的话:“毗婆尸太子如果在家发展的话,将来会成为大国国王,然后逐渐统一各大国家,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修道的话,也一定能取得最大的成就,获得空间圆满的佛陀果位。”

国王担心太子出家,所以在王宫内施设很多种能够吸引人的娱乐,色声香味触等方方面面都非常具有诱惑力,以此来缠住太子的心,让他断除出家的的想法。

又过了些天,心情稍微好些的毘婆尸太子再次让车夫瑜誐安排出行,到城外去游观园林。刚出城外,就在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头发和胡子都像雪一样白,身体和心态就很低垂,拄着拐杖费力的向前挪动,边走边无力的呻吟。

太子问车夫:“这是什么人?”

车夫瑜誐答道:“这叫做老人。”

太子问:“老是什么意思?”

瑜誐回答:“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幻化的身体,是有生长、暂住、变化、消灭的变迁过程的,从婴儿到童年,不知不觉就到了盛年和老年,眼睛也看不清了,耳朵也听不见了,身体也难以动弹了,心情也没有劲头了,那就是老的表现。”

太子问:“我能避免老吗?”

瑜誐回答:“根据人的生活状况可以把人分为贵贱的不同,但这个幻化的身体实在没有什么区别,一天天、一月月的,最终都会衰老。”

太子听后很不高兴,不再去游玩,回到王宫打坐思惟:身体衰老的痛苦没有人能幸免,应该怎么办呢。

国王满度摩看到太子不高兴,又向车夫问明了事情的经过,再次回忆起过去相师的预言,更加担心太子出家,便给予更多的色受想行识等五欲妙乐,想方设法阻止太子出家的想法。

又过了些天,太子心情稍好时,便再次出行游观园林,这次见到有很多人围绕着车子举声大哭。

太子奇怪的问瑜誐:“车子里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多人围绕着他哭泣?”

瑜誐答道:“这是有人死掉的情况,车子里面的是死人。”

太子问:“怎么样才叫做死呢?”

瑜誐回答:“人们生活在这个浮华的世间,寿命与环境和所遇到的事务有关,所以长短不定,而神识一旦离开身体,这个人就算作死了。永远的和恩爱的人分别,恒长的安住在荒郊野外,他的家眷们就会在那时哭泣,这就是所谓的死的情况。”

太子再问:“我能幸免死掉吗?”

瑜誐答道:“我们轮回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的人,哪里会有安宁的地方,到了哪里也都逃脱不了生死,您虽然贵为太子,但也无法避免死亡。”

同样,太子听后很不愉快的回宫,打坐思惟这人生无常的道理,感觉实在是难以令人生起爱着和安乐,应当设法免除这些痛苦。与前两次一样,满度摩王问明太子不快乐的原因,再次增加了让太子享受的方法,想法让他对世俗的娱乐生起更大的举,而能够放弃出家的念头。

在看到了病、老、死的现象,思维人生的痛苦和如何脱离,还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又一次的外出游观园林。

却见到一位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出家人,太子问车夫:“这个又是什么人呢?”

瑜誐答道:“这是出家人。”

太子问:“出家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出家人?”

瑜誐回答说:“他们觉悟到世间人的衰老、疾病、死亡等各种痛苦,想要解脱这些痛苦,便寻找解脱的办法,以忍受辱骂、饥寒以及接受世人所无法理解的高深道理,用大慈大悲之心,求取涅槃的安乐,为此而永远与亲爱的人别离,愿意以沙门的身份修行,这就是出家人。”

太子听了之后非常欢喜,来到这个出家人面前说道:“您的行为太伟大了,能够实行慈悲、忍辱、平等等种种善法,能够远离世间的纷扰而求取解脱的安乐,我也要做这样的人。”

说完便愉快的回到王宫,以深深的渴仰之情发心,完全按照出家人的方法修行,剃除须发、穿粪扫衣,呈现了沙门的形相。

当时的满度摩城里有八万人见到毗婆尸太子能够舍弃继承父王的国王之位而出家剃发成为沙门的形相,他们想:“作为国王的太子,族姓那么高贵,财宝那么富足,享受那么奢华,都能够全部放弃而出家修学梵行,我们哪一方面都不如太子,就更应该舍弃一切而出家修道了。”

于是,这八万人便全部随同太子出家,成为沙门,与毗婆尸佛一起修行成道,然后奔赴各个城镇乡村,弘扬解脱苦恼、自利利他的伟大佛法。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一章 最后遗教

——摘编自《佛般泥洹经》

佛带领一千二百五十阿罗汉游行教化人间,离开维耶梨国城后,对阿难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去竹芳聚落。”

阿难先是回答可以,可又想到闻竹芳村镇粮食太贵,一千多人乞食会比较困难。佛也正打坐思考这件事,整个维耶梨国都处在饥寒交迫当中,粮食价格奇高,而竹芳村镇又不是很大,难以同时供养这么多比丘道粮,那就应该让大多数比丘到其它聚落去乞食。

所以,佛对千二百比丘们说:“这维耶梨国周边的米粮都很贵,前面这个竹芳聚落的粮价更高,乞食非常困难,在那边有个沙罗提国,农业发达,人民比较富裕。我自和阿难留在竹芳聚落,你们都到沙罗提国去游化吧。”随行的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都向沙罗提国方向而去。

佛与阿难到达竹芳聚落之后,他们安坐在树下休息。佛陀的身体越来越差,全身都疼痛起来,佛知道自己即将寂灭。

心中这样想:“随行的比丘都不在身边,我自己就悄悄的寂灭了,会不会让他们以为我临终没有遗言,事事都没有交代清楚?”

阿难在另外一棵树下起立,来到佛的面前,低声问佛:“您的法体欠安,现在好些没有?”

佛轻轻的回答:“没有好的现象,反而更加严重,可能要在这里灭度了。”

阿难痛苦的说:“佛陀您不能涅槃啊,怎么也得等到诸大比丘们聚齐才行。”

佛对阿难说:“不必等了,我已经宣说了那么多经戒,你们只要按照经戒中所说执行就可以了。佛本身也在比丘僧数中,比丘们也都完全了解佛所教导的内容。作为上师,我已经把应该教导的修法全部交付给弟子了,弟子们只要接受行持,达到非常熟练的应用,就足够了。现在我的周身疼痛,我是在用佛陀的威神之力在对治疾病,不再是摄持自心、观察病痛,神力显现貌似好转的样子。”

佛继续对阿难说:“佛的年龄在这个世间已经够高寿了,八十高龄的老人,就像破旧的车子没有了坚固强壮的轴承。我开始不是就常和你们说嘛,来到世间没有不死的人,即使是最上层名为非想天人,在寿命达到八十亿四千万劫后,也会死亡的。正因为这样,我才宣说经法,目的就是让普天下众生,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

我涅槃之后,你们不要放弃这些经戒,一定要辗转流传、亲身应用,思维思维自己的身体内外没有清净之处,安心一处而无有造作,守持佛经当中的所说戒法,无论是僧团内外,都要如同我在世时一样。如果有人能够守护坚持佛所说的戒法,无论是出家比丘,还是在家居士,都名为佛弟子。

凡是认真学习佛陀的经典、道理,并能付诸行持的人,都是真正的佛弟子。佛放弃了转轮王位而出家,是因为担忧天上天下一切众生的苦恼,也包括自己的病痛,修行人都应该远离种种不良的心态和行为,如贪淫、愤怒、愚痴等。”

佛在竹芳聚落想要回维耶梨城,阿难陪同佛陀返回维耶梨城,在城内持钵乞食之后,在急疾神树下露天而坐,思惟起生死无常、轮回苦恼等事。阿难在远处的一棵树下,打坐思惟五蕴假合的身体是暂时居住的房屋,不是永久拥有。

想到这里站了起来,到佛前顶礼之后,恭敬的对佛说:“佛陀您为什么没有涅槃呢?”

佛告阿难:“各国人民盛大安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比丘比丘尼应当精勤思维和修持(欲心勤观)四如意足,以欲求、心念、精进、观照四种修禅定的力量摄心,对于前面已修过的四念处智慧、四正勤精进相互配合,则能定慧均等、所愿皆得。

远离谄曲之心,不被凡心所转,心动则以前三个四法对外境和内心加以观察,不令不善产生,心内外皆是善法,且心对善也不贪取,对不善也不恐怖,不必特意躲避,通过观察转恶成善,一劫之中都能不断修行。”

其实,魔力已经进入阿难身体之中,阿难再次对佛说:“佛为什么没有入寂灭涅槃呢?时辰已到,可以证大涅槃了。”

佛也再次对阿难说:“南阎浮提现在环境较好,如果有人修持欲心勤观四神足,能在这天地之间修行一劫(意即不会堕入恶道当中)。”

佛对阿难又说了两遍,阿难都对修四神足一事没有听到,只在思维佛为什么没有涅槃。佛只好对阿难说:“你自己坐在树下思惟观察吧。”

佛陀起身到醯连溪水边的树下静坐,这时天魔来到佛的面前,对佛说:“你为什么不立即涅槃呢?”

佛斥责道:“卑鄙的天魔!不要催促我进入涅槃,我要等到我的出家在家修行弟子们中,机敏聪慧的证得道果;我所在的世界中,天上人间乃至鬼神肯修行的智慧增长,直到得道;我所宣说的经法遍布天下,然后我才证大涅槃。”

魔王确定佛陀不久当证大涅槃,高高兴兴的离开了。

佛陀思惟道:“我可以放弃世间的寿命了,不必住世太久。”

感应到佛要舍弃世寿,就连无情的天地万物都发生了很大的震动,就连鬼神都惊慌得手足无措。

阿难在树下也感受到了震颤,惊㤉的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后站在一边对佛说:“我在树下打坐,突然感到天地颤动,惊得我连衣服上毛都竖了起来,这是我今生不会再遇到的地震。”

佛告诉阿难:“有八种情况会导致天地震动:第一、脚下的地轮存在于水轮上,而水轮存在于风轮上,风轮若有震动,大地也会随着震动。

第二、有新证果阿罗汉,要试验一下自己的威神力,想让大地震动,便用两个手指按下大地,导致天地发生较大的震动。

第三、即将转生天界的中有身,也有很大的威神力,想要让大地震动,大地也会震动。

第四、菩萨从兜率天下生人间,进入母腹时,天地自然发生震动。

第五、菩萨从母右胁出生时,天地为之震动。

第六、菩萨得道成佛时,天地为之震动。

第七、佛最初开始讲说解脱根本经法时,天地大动。

第八、佛放弃寿命时,天地亦为大动。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从今天开始,三个月后就会舍弃人间寿命而入大涅槃,那时天地还会发生更大的震动,这都属于八种震动的最后一种情况。”

阿难听到佛亲自说自己还有三个月的寿命,当即啼哭着问佛:“能够不放弃人间的寿命吧?”

佛回答说:“这人间的寿命没有永久,是必需要放弃的。”

阿难对佛说道:“我亲耳从您的口中听到,如果比丘修四神足,想要不死的话,寿命可以达到一劫。佛陀的修行功德远远超过四神足,为什么寿命还不到一劫,就要放弃?”

佛对阿难说:“我已经说过的话,就要付诸实施。前面我接连三次对你说,南阎浮提众生安乐,意在佛不须住世,连说三次默然无声便为应允,你接连三次都没有请佛住世。我发现在你的头上有魔,可你为什么让魔进入你的腹中?既然当时没有劝请,我话已出口就不能中止,三个月后一定要趣入涅槃。”

阿难立即站起来,大声对着十方比丘僧大喊:“尊贵的佛陀还有三个月就要证大涅槃!”

佛让阿难集起所有比丘到大会堂后,佛到大会堂中,比丘们起立,顶礼佛陀。

佛对大众比丘们说:“天地之中只有无常坚固不变,世人喜欢在生死当中享乐,却不肯求取和使用度脱世间的方法,实在是愚痴至极。在这个世间,多么亲爱的父母,最终也是要分离的,提前把忧愁痛哭的心,用在加倍的恩爱、贪缠、恋慕里,其实是一种悲哀,天下没有出生却不死亡的事情。

我曾经在在经中说,生者皆当死,死者复当生,转相互忧哭,永无休息时。连须弥山也会损坏,天上的天人也死掉,国王天王也都不会永生,无论什么样的身份,贫富贵贱或者是畜生,都不会不死,所以你们不要惊讶怪罪佛陀会在三个月后入大涅槃。

佛陀涅槃也罢,佛陀住世也罢,你们都同样要按照佛经行持,依佛经戒则能脱离轮回、度苦众生,不再生死中苦恼,不再亲爱别离而忧愁痛哭。佛灭度后,佛经会住世很长时间,天下贤善之人仍然会受持经戒,无论是天人还是人间正士,都会帮助受持经戒的人,以使自他福德增长。”

佛陀继续向比丘们交待:“佛经可以默默的阅读,也可以出声讽诵;可以学习仿效,也可以身心受持;可以依经思维观察,更可以改变自心,使身心清净;可以端正自心,也可以辗转教导他人。

但有如下几点要注意,第一、读诵思维时要身形端正、心态端庄、目的端严、语言端祥;

第二、应该发怒的情况也要安忍,心生恶念或贪欲立即放弃,心中常忧念自身将死;

第三、心有邪念、淫念、恶念、贪念时,不要听从它的指挥;

第四、常把死字挂在心头,不要随顺心而贪图恶法,常检查自己的心在何法,让心随人行善,不让人随心行恶。

其实,凡夫都是被心所误,是自己的心杀害了自己的身,同样也可以用这颗心修行而获取罗汉果位,天、人、畜生、地狱、饿鬼等凡是有形貌的,都是一念心所成。寿、命、心互相追随,但心才是寿和命的老师,命运随着心而发生变化,寿命随着命运而发生变化。现在我已经成佛,天上天下无不尊敬,这一切也都是心主导的。”

佛接着说:“你们应该常思维生死轮回的苦痛,既然已经与家室离别,就要常思维佛经中的八件事:

第一、放弃了妻妾和子女而求取度脱世间轮回的正道,就不再与世间竞争,不需要那些贪心来障碍行道;

第二、修行在世间,但不得随顺世间人以传话、骂人、妄语、粉饰为荣,不得高声喊叫、吟诗作赋、歌舞戏笑;

第三、不要杀害生命、偷盗他人财物、心中有淫欲的想法;

第四、心中不可存放愤怒、愚痴、贪欲;

第五、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超越人时不要轻慢人;

第六、不要动心造作恶业,给他人带来痛苦;

第七、注意威仪,不可故作恣态、懈怠躺卧、储存美味;

第八、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多加忧虑,修行正法出离生死。

如果能够受持这八件事,身心皆可端正,当与天下无争,自然趣向度脱世间的通道。八事当中包含生老病死四痛,比丘常思维八事四痛,佛法才能长久住世。”

佛陀要离开维耶梨国,转身看了看这座国城,阿难问道:“佛陀从来不转身回头,看所经过的城池。”

佛对阿难说:“对,佛不应该回头对经过的城池留恋,但我以后不会再来这个城市了,所以才看最后一眼。”

另外一位比丘问佛:“为什么从今以后不来这个城池了呢?”

佛回答道:“我马上就要涅槃了,没有再回到维耶梨国的机会,现在我们去华氏乡吧。”

一路行来,佛不断的为比丘们说法。

在拘邻聚落说:“你们应该让心安静下来打坐思维,确定人生以智慧为重要,有智慧的人心自端正,便能够开解心中产生的贪淫、愤怒、愚痴,就可以自豪的承认完全能够断除生死的根本,不久证得罗汉道果,也就不会再有轮回等任何忧恼。修行虽然貌似比世间享受更苦,但能走上解脱生死的道路。”

在揵梨聚落说:“你们当中很多比丘能够净下心来观察,以自己的智慧思惟佛经真理,有了净心、思心、智心作为慧心的根本,则淫心、怒心、痴心自然消失,把三恶秽著心转为三善清净心,想要得到解脱世间的正道也就不难了。因为一旦证得罗汉道果,所有的贪淫、愤怒、愚痴全部消逝,可以承认自己已经舍离了三毒,不会再造作生死轮回的业。”

在授手聚落说:“净心、思心、智心是三善心,想要净心的时候,净心和智心随即生起,然后心中自然开解,因为这时不会思念贪淫,也不会动愤怒心,也没有愚痴之心,三善心与三恶心不能同步,善心生则恶心灭。你可以自豪的说,我将会所求皆得,因为不久就会见道证阿罗汉果。”

在掩满聚落说:“净心的方法,与思心和智心同步,然后到达没有贪淫和愤怒的状态。有了净心的方法——思心和智心,那么生起思心之道——净心和智心,即开解智心之道——净心和思心即明(三善原为一心);如同有人衣服弄脏而无法彻底洗净的时候,可以用染色的方法,把洗好的脏污衣物染成深色,就把脏的变成了干净的了,洗衣、上色、洁净三位一体。

出家修行依净心、思心、智心,清净心就是戒,思维心就是定,观察心就是慧。有戒则没有贪淫和愤怒,有定则能摄住心神而不动,有慧则心中没有爱欲而受持佛经戒。就像有人贴身的衣服上面有了污垢,想要通过染色的方法继续使用,正在染色的过程中,能染成什么样子还不是很清楚。

如果不把自心安定在净心、思心、智心这三心上,想要修行得道是很困难的,因为心中不明白修行就是转心;如果明白了转心的道理和方法,净心思维观察,则天上人间、地狱饿鬼、畜生等善恶各道皆能看见。

就像清水下面有各种颜色的沙石,虽在水中却都能看清,因为水清的缘故;三心修道,清净心地,然后便可清晰的看见六道众生。如果溪水混浊,水下的沙石就看不见,也无法知道水的深浅;三毒修道,心不清净,便不能度脱世间。”

在喜豫聚落说:“如果有上师传授净心、思心、智心,佛弟子应当闻思修学,上师即使不能陪同弟子生起三心,但能令弟子身心端正。净心还是要靠自己,心端正才能获得度脱世间的方法及行持,就可以确定能够断除生死的根本。”

在华氏聚落说:“凡夫的心中有三种垢染——淫垢、怒垢、痴垢,以净心对治淫垢,以思心对治怒垢,以慧心对治痴垢。以三心对治三毒,就是获得了度脱世间的方法,可以断除生死流转一切痛苦的根本。”

佛及弟子们来到夫延城,佛在城北树下坐。阿难坐在佛旁边的树下,精进的思维和内观,突然感觉到大地震动,便站了起来,到佛面前说:

“佛陀啊,大地为什么又发生这么大的震动?”

佛回答说:“大地震动的因缘较多,但现在是因为佛不久要趣入涅槃,大地提前出现震动。”

阿难感叹道:“佛的威神力可真大啊。”

佛对阿难说:“佛的威神之力高大巍峨,能除无明,度众生。佛所到之处,有人前来见我,佛会随着各国各地的国情和风俗自然变化,穿着当地的衣服,说着当地的语言,根据当地人民的修行情况,知道他们已经学修了哪些经典,我应该为他们说哪些法要。

他们不一定知道我是谁,但因为我到哪里都来得最及时,所以当地人民都非常恭敬我。有的国王问我是什么人,佛只告诉他是修道人;若问所说哪些经典,佛说你有什么疑问,想听什么经典,我都给你说。

国王修身治国或其它喜欢修学的内容,我都广大圆满的给他说,然后我就消失了,再也不见这个国王,国王及国人都不知道我为谁,怀疑是天人还是鬼神呢?我也不告诉他们我是佛。

从人间到四王天、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我一一为说所当知法而后离去,欲界众生都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告诉他们我是佛。色界梵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水行天、水微天、无量水天、水音天,约净天、遍净天、净明天,守妙天、近际天、快见天、无结爱天,都经常来探望我。

我都会问他们:你修学某些经典吗?无论是否修学过,我都引导他们修学脱离生死的道法,让他们断除生死根本。当我在一层天上与法,就与这天的天人同样装束,用同样的语言文字,他本天之人都不能答辩、完全信服,其它不同天上的天人则无法知晓。

就连无色界空慧天、识慧入、无所念慧入、不想入,我全部都去过,虽然寿命长久、心无所著,但仍然不如涅槃最为安乐。佛陀的威神力不但能使大地动摇,连二十八天也都震动,这都是佛的心力端正而自然发生。”

佛继续对阿难说:“我涅槃之后,阿难从佛口听闻和受持的经戒,都要传授给未闻的后来人,按照师承的法则,阿难应该这样传讲:

‘我亲自从佛的口中听闻这部经法,佛令我为后世的比丘僧传授。’

阿难啊!你不要把所说的经法给隐藏起来,佛法全部都可以传承和公示,佛经都可以传承和公示,经中没有你能够怀疑(是否公布)的内容。

我涅槃之后,所有比丘都要一样平等受持经法,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如果有人以自己的意愿编造传承、教授等方法,他所说论典中如果否定佛戒,就一定要及时放弃,不要被他带领着毁坏佛法。

如果有人把佛经按照自己的意思增加或减少,你应该告诉他:‘我没有听佛说过这样的法,你不能随意增减佛经。你要端正自己对佛经的态度,不如法假经马上放弃,不可拿来传讲和使用,否则就是在毁坏佛法。’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二章 佛继续对阿难说:

连你也一样,亲自从佛口听到的,才可以传讲给别人,不能增减一点内容。对于心性皆暗钝的新来比丘,如果不能解了经戒,或者有所怀疑,都应当向尊宿老比丘请教,应该向那些深入经藏、知经知戒、知佛所说的比丘参问。

如果有人诽谤真正的佛经,用怀疑的态度说不是真经,对于这种不好乐经典的人,比丘团体应该把他驱逐出去。稻田中有草是正常的,但当稻穗长成的时候,草一定已经提前铲除了。

对于那些恶比丘也是这样,他们不喜欢佛经,不守持佛戒,诽谤善比丘,就要提前摒出僧团。如果有贤善比丘,喜好读诵佛经佛戒,他说佛在某时于某国某县某聚某处与某相随比丘等说某经戒,你们应该听信而受持这些经戒,不得呵斥为不是佛说。

应该把佛的教导辗转传讲,让更多的人获益。不能因为佛涅槃了,对于佛法也放弃了;继承佛的教导,延用佛的法语,甚至是资助和随喜的人,都会得到更多的福慧,并且能够令正法久住。比丘们一定要和合持戒,居士听说比丘和合并按照佛的经戒执行,都会欢喜供养生活暨修行所需,能使佛法长久住世。

比丘之间应该互相约束,才是天与人的因。地狱、饿鬼、畜生就是因为不能和合才转到恶趣,比丘们共同受持佛经佛戒,互相之间和合共处,不许见面互相取笑,什么我智慧多、你智慧少的,智慧多少各有个的行法,比丘们能够和合受持佛经,才能正法久住,让全天下人增长福报,天上天人皆大欢喜。

不在佛说的经戒中的内容,全部都要放弃;佛经中的内容是佛所说的,比丘所应受持的戒法,都要依教奉持、如法修行。”

离开从夫延国,来到波旬国,安住在止禅头园中。波旬国人民都来佛前顶礼后就坐,佛正为大众说经,闻法后离开。座中有一个名字叫淳的人,最后离座绕佛三匝,请佛次日到家中接受供养,佛默然无声,淳见佛无异意,便又顶礼绕佛三匝,回家准备次日饮食、床座、灯火等物。

第二天,淳亲自来请佛及比丘众持钵到宅,众中有一恶比丘特意弄坏了饮水器具。

饭后,淳拿小凳子坐在佛前,对佛说:“我要问一件事情,天上天下所有人天智慧没有超胜佛陀的,佛的比丘弟子一共有多少种?”

佛回答说:“比丘一共有四种:为道殊胜、解道能言、依道生活、为道作秽。

第一、为道殊胜,就是他的修道义理非常多,修行的大道也无比殊胜,又能降低自己的心态来度脱有忧苦的人,以正法驾御和引导世间。

第二、解道能言,就是对佛所说的最殊胜法能够无疑奉行,也能为他人讲说一些法语。

第三、依道生活,指的是守护自己的心,努力精通佛法,不知回心向道,自身和正法全部浪费。

第四、为道作秽,只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依仗自己的身份专门造作染污的恶行而导致别人说三道四,他心中没有佛的教言,也不肯学习佛经,更不害怕未来的果报。

有这四类比丘,在人间完全是正常现象,人有善有恶,比丘也不都一样。那些恶人反而会毁谤善人及其善示,就像稻田当中的野草,最终一定是野草被除去,稻子结穗。一家人中,有一个败家子,对全家影响都不好;僧团当中,有一个恶比丘,对整个僧团都是负面影响,所以对于这种恶比丘要灭摈,有他在会让人误会整个团体。

当然,是善是恶,不是看形貌气色、穿着打扮等外表,而是看心是否清净、行为是否端庄,不能以外貌来确定好坏。”

佛又对淳说:“你供养佛及比丘僧众,以此功德来生转到天界。明白经文的道理,能渐离贪淫、愤怒、愚痴三毒,学法不是为了监督他人,所以不必以经衡量大众,着重在于自己的应用。”

离开淳家去鸠夷那竭国,佛在道上病情加重,在路边坐了下来,让阿难取鸠对溪水要洗脸,阿难到溪水边时,刚好有五百乘车从溪边上游跑过,弄浑了溪水。

阿难把浑水给佛,告诉佛说:“这水比较浑浊,只能洗脸洗脚,不能用来饮用;继续向前走不远,就到醯连溪水,那里的水适合饮用。”

佛以浑浊的溪水洗脸洗脚之后,感觉身体好多了,便继续前行。

路上遇到华氏国大臣,佛为他说经后,大臣泪流满面,佛又讲述一件事情:佛昔在优昙聚落的时候,静坐思给天下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忽然天降大暴雨,雷电劈死了四头牛和耕地的兄弟二人,很多人前来围观,有一个人到我面前顶礼。

我问:‘这里为什么这么多人?’

他回答:‘刚才打雷劈死了四头牛和两个人,佛难道没有听到雷声,是睡着了吗?’

佛说:‘我没有睡觉,只是坐在这里思维修道。’

他惊讶的说:‘佛修道时心太深入了,没有睡觉却听不到打雷的声音,可见佛道真的太深了。’边说边流出了眼泪。”大臣让随从回家取黄金织成的布来供养佛,求佛慈哀收下,佛便交给阿难。

阿难说:“我侍候佛二十余年,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布。佛现在的面色,和这布差不多。”

佛地阿难说:“佛有这样的面色只有两次,上次是在菩提树下最初得道成佛,这次则是今天夜半佛将涅槃。”

佛又让阿难取醯连溪水,意欲清洗身体。但因只有阿难在身边,佛就亲自到溪边,解衣取水自行灌浴。

边洗边对阿难说:“今天早上华氏子淳供养我们小食,而今晚半夜我就涅槃,你应该告诉淳:‘佛最后受了你的供养而涅槃,你应该高兴,而千万不要啼哭,因为供养这一顿饭,佛才有力气涅槃,所以你获得五种福德——长寿、端正、富贵、尊豪、生天,一饭得五福。”

阿难问佛:“栴檀比丘性格急躁,喜欢骂人,总与其它比丘争斗,佛涅槃以后,我们如何对待这样的比丘,应该怎样与他共同受持佛的经戒?”

佛对阿难说:“我涅槃后,你们都不要和他说话,他就思惟观察到自己的缺点而深生惭愧,向与他争斗过的比丘忏悔。”

佛说完,让阿难布置绳床,并把床头朝北,佛后背很痛,便躺下右侧卧,弯曲两膝,两脚重叠,心中思维解脱无为正道。

稍事休息后,佛对阿难说:“你知道七意(七种心)吗?一、有成佛之志,二、明白佛经义,三、不断在经上用功,四、不贪着躺卧而喜爱经,五、端正身心,六、清净身心,七、观察自身充满污秽。有了这七法,便是走上解脱世间的道路。”

阿难心中想,佛也在躺卧啊,佛告诉阿难:“你在想佛也躺卧吧,对经对戒都不懈怠的人,坐卧都无所谓,但因为佛是坐着成道,他会听从佛语而静坐修行。”

比丘劫宾有事要问佛,阿难阻止,佛让劫宾近前,比丘劫宾说:“佛身体欠安,先不用说经,刚刚的七法,我们都听到了,都会如法受持。佛是天上天下的至尊,为什么不向天人请些药来,天药一定可以治好您的身病?”

佛说:“身体就像是房屋,时间长了就会损坏,但大地并没有变化。佛的心安如大地,身体如破旧的房子,心中没病,身体有病也无妨。”

劫宾问:“佛陀舍弃我们而证大涅槃,从今以后我们以谁为师?”

佛对劫宾说:“我不是常说,生无有不死,我死后比丘以佛所制定的重戒为师。”

比丘优和洹于诸天最有威神,从鸠夷那竭国境内四百八十里,天上满是天人,连根针都无法插进去,听说佛将要灭度,都悲哀痛哭,有拔自己头发的,自撕裂自己衣服的,也有心中闭塞而休克的。

他们都说:“佛不应该灭度这么快啊,三界中从此没有了眼目,我们该怎么办啊!”

佛对阿难说:“天地之间没有一个不会败坏的东西,愚蠢的人以为天地是恒常的,其实只有虚空是恒常的。天地尚有成败的变化,人哪有不舍弃身体的呢?身体虽然舍弃,一生所做善恶二业却不会舍弃,它们会随着转世后新的身体而去,谁造的业都是由自己承担果报,即使是父亲造作的恶,儿子也不必承担任何殃罚;同样,儿子造作的过失,父亲也无须承当果报,各人的生死轮回由个人决定,善因得福祇、恶因获殃咎,都随着自己的轮回去接受。”

接着,阿难又问佛圆寂后,如何殡葬。佛说葬法与飞行皇帝(转轮圣王)殡葬法相似,还要超越一些。先用锦缠身,再用劫波育交缠,放入银棺中,再用香膏浸满,所有好香都放进去,好木为柴盖在棺上,棺材上下多用好木,焚烧完毕把舍利收起,在交叉路口建塔剎,塔上庄严如同供佛。”

游化各国的比丘僧听说佛将灭度,都啼哭着来到佛前,担心不能见佛最后一面。在数千里之外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全都来到,阿难一直在痛哭流涕,佛劝阿难,已经尽力,不必悲伤。

佛又为比丘说飞行皇帝四难之德:来者皆见、软文教化、听沙门化、随需而赐,阿难比丘也有四德:广陈经戒、答疑释结、高德赞叹、传经无余。阿难问佛为什么不在大国入灭,却在小地方涅槃?

佛说:“这不是小地方,因为过去这里曾经是大城,飞行皇帝圣王大快见就在这里,有黄金飞轮、神力白象、绀色神马、明月宝珠、天玉女妻、主宝圣臣、典兵圣臣等七宝。黎民服饰都是众宝织成,饮食哥乐都与忉利天一样,各小国王就有八万四千个。

圣王自知虽寿命高达三十三万六千岁,但盛有衰、合有离、身会朽,一身无须四十里大殿、八万四千床铺。思维应清除贪、嫉、恚、痴、邪婬等心,以女眷会聚集恶因,生起舍弃污秽之心,八万四千后宫玉女全部放出宫外,个人珍宝都可带走,群臣、天马、宝象全部允许自行离开。这个大快见圣王,就是我的前世身。”

佛告诉阿难通知城内人民,今天夜半佛将在这里涅槃,如果有疑难就马上来问。鸠夷国王派遣太子来到佛前,太子五体投地,同样问佛为什么在小地方圆寂,佛告诉他:“佛过去曾经在这里做飞行皇帝,已经七次在这圆寂,这次是第八次。”

一百二十岁高龄的须拔在城中半夜睡觉时,忽然见到佛光明照耀全城,随即出城来到佛前,须拔曰佛:“什么叫做无为道呢?”

佛开示说:“寂来一切轮回的业因,回归到我们最初的本体,不再生死轮回,就是无为。你们所学有八种恶法:一、供奉供养鬼神,占卜算命,以此伤杀生命。二、在家故贪欲多,却不奉行孝道。三、两舌恶骂、妄言绮语,不教导人远离恶法。四、杀生偷盗,淫心炽盛。五、心中常有愤怒,骄傲自大,轻慢亲朋眷属,心中充满邪恶,行为污秽而让人畏惧。六、不怕国法,轻慢贤人,躲避圣人,尊重恶人,与恶人关系密切。七、嫉贤妒能,诽谤对经法修学好的人。八、对于先祖和贤明不恭敬,反而对乱臣贼子尊重,破坏仁和与正直,丝毫不以下流污秽为可耻。

你们有这八种恶行,却说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有八种人没有度脱。八恶之人,佛所不度,因为八恶与八戒相左,没有可能得沟港初果、频来二果、不还三果、应真四果。离八恶,行八戒,才是佛弟子;有人好为人师,却违返八戒,都是被妖魅盅惑,应当远离这种人,千万不要听他的话。”

须拔顶礼佛而长跪说:“诚如佛所说,我几乎被这些邪法所害,越修越愚痴狂暴。”

佛问:“你明白八戒了吗?”

须拔回答:“已经能够受持,我想要完全放弃过去的修法,出家修行清净之行。”

佛问:“诚心出家吗?”

须拔回答:“求佛加持哀悯,接受我出家为沙门。”说着就须发自然落地,袈裟自然着身,精进一心思维佛所教导,清净无念如同明月宝珠,当即获得阿罗汉道。

然后他想:“我不能看着上师在我前灭度。”于是当下提前涅槃。

佛对比丘大众说:“我灭度后,有人想出家,应该先在比丘僧试行三月,考察一下品行高低高下。出家的情况一般有四种:一、家庭贫困无法生存,二、欠债太多无法偿还,三、受人奴役没有自由,四、高雅清净闻佛法悟。

凡是来要求出家的人,你们先观察他的志向和兴趣是否以解脱为目标,观察他的行住坐卧是否精进,说话办事是否以戒为绳,布施求道是否用心?审察三个月后,确定志向高洁、行为清净,方可集众受戒现比丘相。

然后选择出家多年、精通佛法、戒律明了的老比丘为师给他授沙弥十戒,三年之后守持清净,方可集齐贤师授与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以十戒根本,其余二百四十戒属于礼仪。你们在我圆寂之后,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步骤收授出家弟子,天神地祇都会欢喜恭敬。

我涅槃后,后世应该明晓教法、广读佛经,教导大众以和为贵,随顺受持佛所说戒,佛道才能长久。若有人挚心孝顺于佛法,慈心读佛经,命终都可升天。”

佛陀提醒大众,今夜佛将灭度,过后十五亿七千六十万年,才会再次有佛降临。佛世难值,经法难闻,众僧难值,阎浮提内优昙钵树王开金花时,佛才会出现世间。

佛起正坐,深思以道法之源令三界众生弃恶行善,然后善恶皆不著于心,跳出生死轮回的深渊,来到这个世间已经七十九年了。

思维观察中,从四天王上至不想入天,又从不想天转还到肉身中,肉身中地水火风无一清净,无可珍惜,便枕着右手呈右侧卧姿,双膝弯曲,双脚叠累,趣入涅槃。天地既是起大动摇,各天散下无数花香,如飞行皇帝法殡葬,举佛黄金床于七日中停城中央,一切皆以阿那律所示而行,准备火化时却无法点燃,阿那律提示说因为佛的耆旧弟子大迦叶未到。

大迦叶带领四众弟子各五百人,遇到一位外道学者名叫优为,知道佛已经灭度七天,有一位年龄较大、所学不达圣意的比丘劝悲哀中的比丘说:“何必哀痛呢,佛在世时制定那么多戒法,我们都无所适从,现在佛灭度了,我们也就自由了,这不是应该高兴吗。”

比丘们都斥责他,天神把他扔到僧团之外。大迦叶带领四众二千人急忙赶到佛前,绕佛三匝头面顶礼,两眼紧盯着黄金棺,心中想:“我终于还是来晚了,没有赶在佛涅槃前,也不知道佛在棺材中如何安置?”

这时,佛的两中应思而出,迦叶头面顶礼佛足,赞佛功德。赞毕,天神鬼龙、帝王黎民一一前礼佛足,然后佛足回到棺中。

于是,开始火化,天散花香,佛光彻照至第七梵天,十方幽隐阴冥之处众生互相可见。肌肉烧尽,以香乳浇火令灭,并清洗舍利装在金罐中。佛身穿的内衣外衣都没有烧坏,但缠身的劫波育全都烧没了。

把舍利罐放在金床上抬回供养,阿难让阿那律答谢诸天龙鬼神,但天龙等流着泪不肯离开。帝释问阿那律:“哪天开始给世尊建庙?”

阿那律转问阿难,阿难回答:“须等远方的四众弟子前来瞻礼,九十天后在十字路口建剎修庙。”

诸天在帝释的带领下,痛哭着回到天界。阿难教导当地王臣,在城东三十里的卫致乡,四通八达的大道边建立塔庙,塔砖用三尺见方的白玉替代,塔占地一丈五尺见方,金舍利罐放在塔正中央,兴塔树剎,以高悬缯幡、烧香燃灯、净扫散花、十二部乐等日夜供养。

大迦叶与诸大罗汉及阿那律等谈论,这三十万参与丧葬建塔的人命终都会转生到兜术天上弥勒菩萨内院,弥勒菩萨成佛后第一会说经,有九十六亿比丘证阿罗汉果,弥勒菩萨会告诉大众:“这些来到兜率内院,然后随菩萨下生人间,快速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都是十五亿年前在释迦文佛灭度之后建塔供养的人,他们当时是执行佛的戒法的在家居士。”

周围的八个国家听说佛已经灭度,佛舍利将在鸠夷国中建塔供奉,都发兵来争夺舍利,在天神鬼龙和诸王黎民的调停之下,把舍利又平均分出八份。有位名字叫桓违的修道人也来要舍利,但只得到了火化时的焦炭,也带回家去香花供养。还有一位遮迦竭人来请舍利,只取得了火化时的灰烬,也带回家中供养。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三章 闻行方益

——摘编自《帝释所问经》

帝释天主给佛说他过去遇到的事情:

曾经有这么一件事,当时佛在忉利天宣讲正法,很多威德神力比较出色的上界天人,一齐来参加这次善法大会。有些天人不了解修行成佛的次第和方法,不肯按照佛陀的教导修学,却想早点成佛,总是在佛陀面前陈述成佛的要求,佛陀知道他们的根机较差、智慧不足,在给出家在家的弟子受记的时候,就没有提到他们。

这些有点神力的天人,自认为自己比其它天人高出一截,却没有得到佛陀的受记,就非常不高兴,立即起座离开法堂,各自回到自己的天界。

可是,因为他们对佛不恭敬,心地又变得那么狭隘,导致福报快速损减,回去之后发现自己的天宫不见了,因此无处着落而堕落回忉利天。

他们不知道堕落的原因,心中非常害怕,同时也对佛法产生更多的怀疑,认为自己参加了佛陀的法会,听闻了佛陀的正法,为什么没有增长福慧,反而堕落下来了呢?所以他们想:“再遇到佛陀的时候,我得问问他,你是佛吗,亲近之后福报不但没有增长,怎么反而连自己的天宫都不见了呢?”

刚好那时我在忉得天宫边散步边回忆佛陀说过的经教,他们本来福报和智慧都比我大,现在却连我是谁都不知道了。

他们来到我身边问:“你是谁?”

我回答说:“我是帝释天主啊。”

他们心中充满苦恼的对我说:“你看到了吧,我们在你的天宫听闻了佛法之后,现在受到更多的苦恼。遇到你才回忆起来,当时在法会上,我们应当向佛请问修行的方法和次第,而不是向佛陀要佛果却不问修学方法;应当归依佛而认真学法,而不是不归依却想成佛。

因为我们的发心有差错和分别,并且还做出不恭敬佛和法的事情,心怀愤怒的离开说法大会,所以本来属于我们的福报也消失了,自己的宫殿非但不见,连我们也堕落到下界来了。苦恼中的我们,只有请你帮助想办法救护。帝释天主啊!我们从现在开始,发誓归依佛陀,成为佛陀的声闻弟子。”

我当时便随口说偈,来回答他们:

汝等起邪念,所言亦不正,

求佛心差别,由是长受苦。

或见于沙门,及彼婆罗门,

经行即请问,汝是正觉不;

若是正觉者,我归依供养。

于彼三界中,唯有佛世尊,

是世间大师,善降大魔军,

能度诸有情,到涅槃彼岸。

如来大觉尊,于天上人间,

无有能等者,汝今稽首礼。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四章 出家因缘

——摘编自《佛说梵志阿颰经》

佛说:普天之下各种各样的人,看起来好像各不相同,其实各人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固定不变,今生与来世的身份变化很大。所有人多生以前都曾经当过我的儿子,我多世以来也曾经当过所有人的儿子。

一切相遇都会有分离的时候,一切身份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前生有很深的冤仇,今生就成为亲眷来报复;有的今生是美好的眷属,却以自认识的不公平而来世转成冤家仇敌。不仅三世因果是这样,就连今生的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亲亲怨怨变化不定。

宿因与现緣相遇,时而分散,时而聚会,此生仇敌,来世至亲,这一切就像变戏法一样,总是出乎你的意料。

其实,父母、夫妻、子女本来都不是我们真正的亲人,我也并不是他们的什么人,没有谁拥有谁、谁是谁的所有,但世间的人都以“是否是我的亲人”而为他们制造福利、造作恶业,以“是否是我的敌人”而为他们制造障碍、造作罪业,因此而带来的后世苦果,却要由自己来承受。

过去很遥远的古代,我曾经当过刹利国王,名字叫鼓摩床,当时我有四个儿子,老大名字叫郁钳,老二名字叫虔尼,老三名字叫度,老四名字叫淳。我还身体健康,完全能够处理国政的时候,这四个王子就开始争夺王位。我知道了之后,心中开始烦恼忧愁,考虑到四个王子争夺王位,必然会导致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斗争的时间越长,带来的无谓的牺牲就越大,我便干脆放弃国王的位置,把国政彻底的交接给太子,离开了我的国家。

我一边向东方走,一边思维:“人的一生不是很长,而忧愁和烦恼却非常的长久和众多,就连我这曾经的国王,当初一直想要多生几个儿子来继承王位和财富,可是儿子多了之后却互相争斗,甚至导致更多的人卷入其中,给太多的人带来了太多的烦恼。生养出这些自私自利的儿子,如何能给人民带来利益?我实在不忍心看到王子们互相残杀,更担心他们的斗争会造成更多的死伤,还是把王位传给太子,马上出家修行为好。”

因此,即刻进入深山,跟随修道的高人迦比校住在简陋的草屋中,开始远离忧愁的修行。

在山里,我遇到一位同门修行人,名字叫做摩离,我问他出家修行的原因,以什么因缘来到这深山里修行,他回答说:“我花费了很大的努力,终于娶来了如意的妻子,但是却没有给我生下一儿半女,我在众多的乡邻中无法抬起头来,干脆就出家来修道了。”

我对他说:“奇怪了!我身为国王,生下了四个儿子,却在我还没有驾崩的时候,就开始争夺王位,导致国家不稳定。我是不忍心看着国家不安定,不忍心看到官兵因此而死亡,不忍心让四个王子继续争战,我才出家修道的。”

没有儿子,为了邻里间的难堪而出家;有众多的儿子,为了不忍心带来争夺而出家,岂不是有没有儿子都应该出家才对。其实,即使儿子非常孝顺贤德,父母老年的时候、得病的时候、死亡的时候,他们也都无法让老人不病不死;父母活着的时候所造作的种种业行,会导致死后堕入地狱,再好的儿子也不能代替老人进入地狱。

摩离听了我的分析,心中开解,不再烦恼,更加精进的专心修行。我更是这样,放下一切认真修行,经常以慈心救度更多的苦海中人,在修行的道路上越走越广,所以才在今天成就了佛果,能够更加圆满的利益普天之下一切众生。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五章 梵天初生

——摘编自《梵网六十二见经》

世界的形成到毁坏是一个循环,有成住坏空四个过程,分别叫做成劫、住劫、坏劫、空劫,这一个大循环叫做一个大劫,这四个组成部分叫做四个中劫,每个中劫当中还有二十个小劫,每个小劫都有一增劫和一减劫。

住劫即将结束时,火灾最先袭来(火灾只能烧到光音天,即烧尽初禅天;水灾只能淹到遍净天,即淹没二禅天;风灾则吹到广果天,即吹散三禅天。三灾对色界无想天和五不还天没有很大影响,对无色界更毫无影响),每一次灾难都是一次小世界,甚至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涅槃重生。

大三灾到来之前,以宿业力修行善法皆转人身,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以下所有人天全部通过人间而转生到光音天来。当火灾结束的时候,光音天人的福德有尽的,就命终转生到新形成的下界天。也就是从色界天的二禅最高天,下生到初禅最高天,下降了三层天。

当第一个梵天人在大梵天上化生时,他便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个世界上出现的一切都将是由他来掌控,也就是一个小世界的最高领导人。

(前文说过,一个小世界包括一个须弥山、四大部洲、四大海、四恶道、四大轮王、八大地狱、十重大山、一六欲天、一梵众天、一梵辅天,归一个初禅天主大梵天王所管辖。一千个犹如太阳系的小世界,包括一千个初禅天,为一小千世界,归一个二禅天主光音天所管辖,下辖一千个大梵天王。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包括一千个二禅天,归一个三禅天主遍净天所管辖,下辖一千个光音天王,一百万个大梵天王;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包括一千个三禅天,归一个色界天主摩醯首罗天(色究竟天)管辖,下辖一千个遍净天王、一百万个光音天王、十亿个大梵天王。色界天上边,还有无色界四天,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叫一佛国土)。

他想:“既然是我创造了这个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我所有,所有的人天都将是我的子孙,色界三天、欲界六天、四大轮王、四大部洲都是我臣民。可是我的臣民或子孙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

刚好他的心念一动,光音天上的其它天众也依次化生到大梵天来,梵天王于是认为这些天众是自己化现出来的,而来到梵天的天众们一出生就看到了梵天王,便也自认为自己是梵天王所化生,确定自己应该是梵天的儿子或臣民,便按照梵天王的指令行事,一心承事梵天王。

当然,梵天众承事梵天王的主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福业大小不同,所以才据其福德薄厚,而自然有现在降生的先后不同,思想观念的不同,相貌好丑的不同。梵天王的寿命也要长久得多,普通天众寿终自然转生人间,通过认真精进的修行,远离种种爱欲,禅定和智慧不断增长,观察自己的前生来处,仅局限于梵天界,以为梵天是最高境界,梵天王永久不死。如果不遇三宝,不修佛法,则终究会以修行,仍然回归的梵天上。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六章 寂静度生

——摘编自《佛说寂志果经》

佛在王舍城耆域奈园(祇树给孤独园)的结夏安居结束,阿阇世王与群臣百官闲聊,谈到最近国王总是面带忧愁,国王便问群臣有什么办法能除去忧愁。

诸臣建议以五欲娱乐、歌舞娼妓、鼓乐弦歌、象马车兵、见诸外师等,只有近身御医耆婆一言不发,国王特意问他为何不发表意见,耆婆回答:只有见佛,依天中之天,才能解除忧愁。

于是,阿阇世王让耆婆安排队伍,带领五百大象、五百彩女、五百侍从,灯笼火把照亮天地,向佛的住处进发。马上就快到耆域奈园了,仍然没有听到丝毫的声音,阿阇世王害怕遭到埋伏,不敢继续向前。

阿阇世王回头问耆婆:“佛陀他们一共有多少人现在耆域奈园?”

耆婆回答:“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同时在耆域奈园。”

国王说:“你不会是骗我吧,把我诓出城外,想在路上危害我吗?我每次出来到各家大师那里去,他们一般只有五百人,我们也老远就听到了嘈杂的声音,现在这里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却没有一点声音,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耆婆答道:“国王大人啊,你不用害怕,不用恐惧,我哪里有胆子谋害国王,我生生世世都不造作这种大逆不道的罪业,从来不会危害任何人。我们听不到任何声音,恰恰证明所有的修行人中,只有佛陀的队伍才是不同凡响的真实求解脱者。

佛陀教导弟子们,整个夜晚都不得出声,初夜和后夜都有认真思维正法,只有中夜可以休息,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讨论或争辩,因为这对于修行没有实际意义。佛弟子们完全按照佛陀的教导修学,自然就不会发出那么多嘈杂的声音,以寂静思维观察来完成自己的修……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七章 轮王七宝

——摘编自《楼炭经》

世间如果有转轮王即将出世,轮王七宝则会自然出现,轮王七宝不同于供佛的七宝,佛前七宝一般指金、银、琉璃、水精、砗璖、珊瑚、琥珀、珍珠、玛瑙、玫瑰,其中水精、琉璃、玫瑰、玛瑙可以合并,透明晶石名水精,半透明晶石名琉璃,似明珠般的透明宝石名玫瑰或水玉,不透明的宝石名玛瑙,都是无情之物。

轮王七宝则供转轮圣王指使,能令天下太平,其中有器具两件,分别名为金轮宝和明月珠;有动物两匹,分别名为白象宝和绀马宝;有能人三位,分别名为玉女宝、主藏臣、导道臣。

轮王七宝是怎么来的呢?圣明的国王于每月十五日月圆时,按照惯例要沐浴之后到楼阁上,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与婇女们对坐娱乐。

突然,看见东方天空中有自然天金轮来到不远处的虚空中,这天金轮有一千条轮辐,轮身和轮辐都是天金所打造,轮高一丈四尺。

轮王马上想起先王的话:“如果圣王于十五日月圆沐浴之后,在高楼上与婇女对坐的时候,见到东方有自然金轮到来,你就是转轮圣王了。”

想到这里,国王便想要试一试所面对的是不是金轮宝。于是,下令步兵、车兵、象兵、马兵全部会齐,隆重的带领四兵来到天金轮前,长跪合掌敬礼之后,用右手指着东方,下令金轮向东飞,金轮即该向东飞去,转轮王随带领四部兵众和家室亲属也都随着金轮东飞。

在金轮宝的前面,四天王等众多天人,也在引导飞行。金轮宝到了哪里停下来,转轮王便与四部兵众和家室亲属,都随之停下休息。飞到须弥山的东方很远的地方,到了东胜身洲。

东洲的各国国王都用金钵盛满银米,银钵盛满金米,来到转轮王面前说:“大王能来我们这里,实在是太好了,我们东洲各国都很富裕,五谷丰熟,人民安乐,国家兴盛,世界和平。我们这里各种珍宝非常多,工匠也很巧俐,都制作成美妙的明珠、壁玉、琉璃;象马牛羊遍地都是,米面粮谷储满仓库。希望大王就住在这里,以方便我们向您学习让众生解脱的方法。”

转轮王教导各国王说:“各位贤士用正法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不要做那些对人民不利的事情,你们首先要做到不杀害生命、不盗窃他人财产、不侵犯他人妇女、不说欺骗人的话,不打骂和诅咒别人,不传无益的话,心中杜绝恶念。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并以慈悲心当政,便是接受了我的教导,逐渐能使你们获得解脱。”

各国王听从教导,把自己国家的范围和具体状况汇报给转轮圣王,表示臣服于圣王。转轮王继续东行,所致国家无不臣服,经历了无尽年,边游行教化,边畅玩娱乐,使东方海内所有国家全部成为附属国,然后回到须弥山南侧。

稍加休息,便在金轮宝的引导下向南行,南赡部洲所有国家也如是归顺,南方海内所有国家成为属国。然后,依次去西方西牛货洲、北方郁单越洲,也都同样收服为臣属,西方和北方海内也都奉转轮圣王为大王。

最后,在金轮在带领下回到南洲,各层天王合力为转轮圣王造宫殿,东西长四百八十里,南北广二百八十里,大城套小城,全部都是用金银琉璃等七宝拨喜字,城墙就有七重之多,不为防务,只为庄严。

城墙中间各有栏楯、珠帘、行树等,也都是用金银等七宝穿插造成。金墙就用银门,银墙就用金门,琉璃墙就用水精门……;栏楯也是这样,金柱子就用银横杆,银柱子就用金横杆……;珠帘则金帘银珠,银帘金珠……树木则金根金枝银叶银花,银根银枝金叶金花……。

楼观舍宅、园林浴池也都七宝合成,种种花果,种种香气,种种鸟鸣,最内小城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一切就绪,金轮宝便自动立宫门前虚空当中,不再动转。转轮王这里非常高兴的确信,因为有了这个金轮宝,自己才真正的成为转轮圣王了。

第二天,转轮王正与群臣商议国事,突然有一头飞行白象出现在面前,全身洁白,头部红色,有三对金色牙齿。转轮王心想:“如果把这头白象调伏备用,那就再好不过了。”

于是,把白象交调象师,结果根本不用教导,白象自然调伏,且于所有象兵中最温顺。转轮王要试白象宝的能力,便再次集合四部兵众,圣王骑在白象身上,日出时从王宫出发,绕四大部洲飞行循察一圈,早饭时就回到了王宫,根本没有影响到任何活动。

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转轮王正与左右议政,突然有绀色宝马、明月宝珠、姝妙玉……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八章 佛陀葬礼上

——寂缘摘编自《佛般泥洹经》

佛陀在恒河两岸一路行来,说法不断,即使在最后时刻,仍然度脱须拔陀证得涅槃。

深夜,所有应度皆已度脱,世间因缘全部已尽,佛从卧姿坐了起来,继续思维佛道的根源,从多劫前发心到世世行菩萨道,乃至今生于无忧树下从母胁出生,经过五年参访、六载苦修,而后于菩提树下夜暏金星悟道,转而说法四十九年。

善恶皆有为法,三界众生当依无为得大涅槃,而今自己已经八十高龄了,生死轮回的路已经彻底断除,既然身已得度、世缘已尽,是则涅槃时到。

佛陀在定中思维观察,身心不觉升到四王天,又从四王天依次不断上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然后又从最高处不想入天依次回转,回到现在肉身中,所见身中充满不净,身体内外骨肉不洁,脓血尿屎令人憎厌,所有津液无一清净,生老病死苦痛非常,有身则绝无可乐,有心则绝无安静,身心都没有可以珍惜之处,唯一可以用来利乐众生,但如今应度者已度,说法无数皆留世间,用与不用实在爱莫能助。

思维中,佛再次躺下,身体右侧而卧,头朝北向枕着自己的右手,弯曲双膝使双脚累叠,当即趣入大涅槃!

即刻,天上地下发起最大震动,天人从各层天上散下无数花香,并悲声痛哭、呼号大叫:“诸法之王如今灭度,我等人天依谁解脱?”

佛所在地鸠夷那竭国国王与十四万民众也仆倒在地,大声呼号:“一切众生从此衰败,如何承受这种痛苦!”

甚至有的人已经气绝,苏醒过来继续哭号。

欲界第二天帝释天主对各位天王说:“佛陀常常告诉我们,出生就已经决定死亡,没有生而不死的现象,你们也不要在这里啼哭了,应该按照佛陀的指示,思维观察世间无常、有身皆苦、缘起故空、四大无我等正理。”

色界初天梵天王也朝下方奔来,对各天人说:“佛陀的光辉已经暗淡,佛陀尚且可以放弃身体,你们有什么希望可以长生吗?三界之内寿命终究有限,仆身痛哭就能解决问题吗,佛陀的可以重新回来吗?”

听说和看到佛陀涅槃的比丘们,有的痛苦的趴在地上,啼哭着说:“三界当中光明消逝,这光明存在的时间也太短了,为什么回这么迅速啊?从今以后,世间将长期陷入衰损中。”

有的比丘勉强停止了痛哭,停止呼吸般的看着涅槃的佛陀,心中深深的思维:“佛陀在世的时候常常说,没有不死亡的生命。痛哭流涕对身体没有任何帮助,对深明正法也毫无作用。”

大众中有一位比较沉着的比丘,名字叫阿那律,对阿难说:“佛已经圆寂,迦叶尊者还没有回来,做为佛的侍者,你应该制止比丘们的悲哀痛哭,也让国王、大臣、民众不要再哭了,还有各层天上的天王和天人们都不要继续哀号恸哭。”

阿难问阿那律:“你看到天上来了多少天人?”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回答说:“我们上方周边四百八十里的范围中,到处都是各层天人,他们头挨着头,拿一根针扔在他们头上,都不会落在地上。”

阿那律不让天人继续痛哭,天人们反而更加哀怨悲恸。

阿那律对阿难说:“佛陀没有让我们负责装棺入敛,你马上去告诉理家婆罗门,说我们能够自行入敛,但佛陀涅槃前说由理家婆罗门负责装棺入敛,不能违背佛陀的话,不能让佛陀的最后遗言落实不下,而留下遗憾。”

阿难立即前往婆罗门住处,转述了佛陀的遗言,理家婆罗门失声痛哭着说:“世尊这么快就灭度了,我们以后孤立而失去保护,我们的智慧尚且不成熟,心中佛陀的力量。”

于是,五百婆罗门共同来到国王面前,请求说:“请国王按照佛陀的点化,允许我们单独为佛陀装棺入敛。”

国王回答:“佛陀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已经孤苦无依,我们一定要和合一心,不必再互相争夺,只要能够尽到对佛的一片孝心,佛陀仍然会怜悯这些孩子们,加持我们得到洪大的福报。”

国王说完也泣不成声,哽咽悲痛。婆罗门等告辞国王,便去料理佛陀的葬礼。

理家婆罗门等人高举佛的金床,向王城方向进发,顶上诸天都以非常豪华的宝盖覆在佛床上,并且以名贵的幢幡引导和翼从,名花沉香及种种宝物象下雪一样从空中降落,象马牛羊声、螺鼓歌舞声、笛管弦乐声、诵仁叹佛声等种种乐音随后响起,天上人间及一切龙鬼无不举声哀悼。

路上,理家婆罗门问阿难:“世尊在世时,安排过殡葬棺敛的仪式吧,具体如何操作?”

阿难尊者回答说:“佛在世时说,佛的葬礼与转轮圣王飞行皇帝相近,只是还要超胜一些。”

理家又问:“转轮圣王的殡葬方法是怎么样的呢?”

阿难回答说:“用崭新贴身用锦布把身体牢固缠绕,再用新的劫波育巾缠绕在外,就可以放进银棺当中了。然后再以润泽的香油膏灌满全身,盖好银棺盖。用栴檀香树、櫁香树、梓树、樟树当作柴薪放在银棺的上下和周围,柴薪占地长宽高各三十丈(一百米见方),最后点火荼毗火化,同时天乐、梵乐、燕乐等十二部乐同时演奏,各种好香好花散在棺上。

待大火烧烬之后敛取舍利,除去其中的灰炭等杂物,再用上妙好香汁反复清洗之后放入金罐中,把罐放在金床上,抬入王宫清净的斋戒宝殿上,供奉九十天后,在四通八达的大道十字路边建立宝塔,塔上立剎,悬挂彩缯名幡,供奉好花名香,演奏各国名乐。这是飞行皇帝的葬法,佛陀的葬仪比这还要隆重一些。”

各位大婆罗门擦干眼泪对阿难说:“放心,我们已经听明白了,七天之内全部就绪。”

婆罗门转身对国王说:“我们入敛一切天中最尊最贵的佛陀圣体时,请国王你也光临现场。”

国王回答:“一定会来。”

婆罗门继续高举装着佛陀肉身的黄金床,从城西门进入城中,在城正中央停灵七天,一共有三十万人众前来参加葬礼,所有来人都以各种音乐供养,并且昼夜燃灯烧香,所供灯具从城内到城外,远达十二里地,每一步范围内都有供灯。

佛陀圆寂,天上天下无人不知,欲界第二天王帝释天带领十万天人来到人间,各个携带十二部天上名乐、天花天香天宝等,都悬浮在距离地面三里的天空。

帝释天自己独自落地,问阿那律:“佛陀对我们有什么指示?”

阿那律详细地把佛陀临终的安排告诉帝释。帝释天说:“用各种珍宝、伎乐、花香等葬具,我们带来的最多最好,由我来打理殡葬不是更好吗?”

阿那律回应说:“我可以给你问一问。”

然后转向阿难说明天意,阿难回答说:“佛在世时没有提到让天人或国王主持入敛,只下令由婆罗门按照圣王之法进行殡葬。你替我对以梵天王、帝释天为首的诸天表示感谢,希望他们能够明白佛陀的用意。”

阿那律把阿难的话转告给诸位天人。天人报怨道:“难道我们欲界天、色界天上带来的葬具,还不如你们民间的吗?”

阿那律回答:“您不应该这样说,不是你们的东西不好,而是佛陀提前有这样慎重而高贵的安排,我们不能与佛陀的命令相违。”

这时,婆罗门们对阿难说:“我们要高举佛的全身舍利床,想要出城,可是抬不动床。”

阿难问阿那律:“床为什么抬不动?”

阿那律答道:“这是诸天想要装敛佛陀圣体,让他们无法把床抬起来。我去天上告诉他们,和梵释诸天讲明道理。”

于是,到天上对梵王和帝释及他们带来的天众说:“阿难尊者让我……

长阿含经故事第十九章 佛陀葬礼下

迦叶尊者带领所的四众弟子及无数天人边哭边急行,来到佛所在处,绕殿三圈后以五体投地礼,把脸深深的埋在地上不肯起来,甚至有人痛苦过度,口吐鲜血而陷入休克。

迦叶尊者双眼直着视佛陀的黄金棺(原文如是,大概是银椁外面加了层金棺),心中默默的念叨:“我来晚了,没有看到我的上师,不知道世尊头朝哪边、脚在哪边。”佛陀应声伸出两足,迦叶尊者立即以头面顶礼佛足,口中以偈语陈述佛的功德:

佛无生老病死时,亦无后会无期时,

本无爱欲何别离,方便涅槃令我来。

已不再受五蕴身,有为有受苦皆尽,

轮回根本悉除断,权现灭度利众生;

爱欲断尽名安忍,舍弃苦恼度无明,

自他安隐见道果,挽救天下苦众生。

复令苍生无老死,安得不受佛洪恩,

星宿无月不除暗,皎日丽天昼方明,

河海源自昆仑顶,世间无佛不光明。

闪电虽逝路已辨,法眼照世天下尊,

佛度世人增福慧,教诫行持法分明,

弟子受持咸受益,一切人天礼世尊。

迦叶尊者赞颂完毕,天神鬼龙和帝王黎民都恭敬顶礼佛足,佛自动回到金棺中,大家更加悲咽痛哭。

迦叶尊者与现前所有比丘,再次重新悼唁,然后婆罗门执火荼毗,诸天散下花香,这时佛光彻照到达第七层天——色界梵天上,十方世界当中从来没有光明的幽冥阴暗众生互相得见。

婆罗门们按照商议的结果,等到肌肉烧尽,用香乳汁把火浇灭,然后清洗舍利装到金罐里。缠身用的劫波育布等都烧成了灰,佛的内外法衣没有烧坏,仍然严饰在金罐外面。把金舍利罐放在金床上,抬回宫殿安放在正殿,天人散花及天上伎乐供养,围绕着王城步步燃灯,满十二里地。

阿难对阿那律说:“你替我感谢诸位天人龙神,请他们各自回到原本居住的地方吧。”

天龙鬼神等流泪说道:“我们共同的三界至尊,三世间的太阳和明月,已经永远的消失在这个世界,参加这样葬礼的机会能有几次,为什么着急让我们离开?”

阿那律回答:“大量的人间百姓都在等着供养香花,你们不必在这里耽误时间,让世间人也尽一尽孝心。”

帝释问阿那律尊者:“什么时候启建世尊的宗祠庙宇?”

阿那律转问阿难,阿难回复说:“过后九十天,在四通八达的大道当中修建塔剎。”

天人齐声问:“为什么等九十天后,有什么特别的因缘吗?”

阿那律回答:“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多远的都有,他们很多都会来供养瞻礼佛舍利,九十天的时间大概够满足他们的愿望了。”

各天来客同时点头,并再次头面着地顶礼舍利,然后帝释天王在前带领,各天天人翼从两侧,绕佛殿三圈后,在悲伤痛哭中离开人间,回到天上。

又感谢国王和眷属的帮助,请他们也各自回宫,国王和群臣也再次稽首舍利前,悲哀恸哭中绕殿三圈,回到王宫下令,国王诸夫人及婇女全部奉持斋戒九十天。

婆罗门也肃立绕佛,各回本处。现场只留下一万比丘守护舍利,周边很远的四众弟子听说佛陀圆寂,都带着花香前来供养,导致道路阻塞。

千里之内各国王都带着太子,前来顶礼舍利;千里之外的各国王不能亲自前来,也都派出太子率领大臣和信众,来到现场哀恸绕殿、花香供养,先到的就先回去,后来的就后回去,随来随走,络绎不绝。

现场的比丘们问阿难尊者:“舍利如何安葬?”

阿难回答:“出东门向东走,在城东三十里有个卫致乡,那时的大道四通八达,可以建立庙宇。建塔的砖以三尺见方玉石代替,塔基占地一丈五尺见方,舍利罐放在正中央,塔建来在塔顶上安立塔剎,高高悬挂彩缯旗幡,日夜烧香燃灯、散花奏乐供养。婆罗门会来协助建塔,帝释天、梵天、鬼神、龙王、国王、臣民共同礼送佛舍利。”

大迦叶和各位阿罗汉都与阿那律议论:“这参与佛陀装棺入敛的三十万人天,以及国王大臣、百姓民众,以此因缘命终都会转生到兜率天上弥勒菩萨内院。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第一会说经就使九十六亿比丘证得阿罗汉果,那时弥勒佛会为众生说经:‘这些快速证果的阿罗汉,都是释迦文佛灭度时建塔、悬挂缯幡、烧香燃灯的人,他们执行释迦佛的经戒,当时都是在家的清信士和清信女。’”

阿难和阿罗汉们问:“以此因缘,鸠夷国王寿终会到哪道当中呢?”

大迦叶回答:“这个国王寿终,会转生第十二层天——色界第六天(二禅天)水微天上,当弥勒菩萨成佛时,他的名字叫须达,会给弥勒佛兴建规模很大的宫殿和讲堂,超过我佛在舍卫国的闻物精舍暨祇树给孤独园,并且常以衣食药医供养那时的比丘僧。”

阿难问大迦叶:“鸠夷国王,为什么不在弥勒佛时证阿罗汉果?”

大迦叶说:“国王五欲心未舍弃,没有厌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所以无法证得罗汉果位。”

迦叶尊者又特意提醒阿难说:“不厌离生死忧患的人,是不可能证得道果的。”

阿难回答道:“我很久以来就已经厌离了生死轮回,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道证果呢?”

大迦叶说:“你仅仅执著的持戒,没有思维观察内身、外身、内外身的各种不净和秽恶,流转生死的主因是贪着身体,为了身体而获取饮食。”

佛圆寂后,周边八个国家听说佛陀已灭度,佛舍利现在鸠夷国中,就都发兵前来索取佛舍利。

鸠夷国王当然不会答应,八国王说:“我们以礼相待,合掌请佛舍利,你不给,就别怪我们让你用生命的代价拿出舍利。”

帝释天看到八国来争舍利,便也考虑索取一颗,变化成梵志模样,化名为屯屈,来到八位国王面前说:“你们都听我说,佛在世的时候,你们都非常尊敬供养佛陀,也听从佛陀的的教导,佛陀和你们强调要常怀慈心、不起争斗,把慈悲喜舍四平等心放在首位,佛陀刚刚圆寂,你们就不尊佛陀的教导了吗?完全不必争夺佛的舍利,可以各国分取部分,让各个大国都建立宗庙供养舍利,开化当地民众的盲目和暗冥,都依佛法获利齐天洪福,不是更好吗!”

天神鬼龙、诸位国王、黎民百姓都赞成屯屈的意见,希望佛陀的舍利遍布各处。大家认为梵志屯屈也是在为众生福田打算,所以共同恳请帝释化成的梵志屯屈把舍利公平分发,于是屯屈把自己从天上带来且已经在内层涂好蜜的金罐,用来量取分发舍利,每个国王各给一小罐。

各国王得到舍利之后,悲喜交集,各以香花、悬缯、杂彩、烧香、燃灯、音乐供养,分完之后,屯屈向各国王长跪,乞求允许把罐中沾在壁上的舍利留给自己建塔供养,国王们感念梵志的做法,又各自送出一点给屯屈供养。

后来,又有桓违道士因为没有舍利可分,取走火化后的炭,回去香花供养;遮迦竭人取余下的灰,回去供养。

鸠夷国王建立一个新的寺庙,内有三千间高级房间和禅室,请诸位阿罗汉和比丘们住在这里,每天诵经坐禅。

国王派出摩南大臣带领三千士兵护卫,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延商议:“阿难随侍佛的时间最长久,且是佛的堂弟,佛所教化的内容、身行、主旨,阿难都用心观察记忆,极细微之处也没有丝毫错误,可以接受阿难口述佛陀所说的经法和戒律,用竹片和布帛书写记录,留传后世。”

长阿含经故事第二十章 恐怖份子阿修罗

——摘自《佛说楼炭经》.仅转简体.未译白话

昔者诸天,与阿须伦共战鬪,诸天得胜,阿须伦坏。尔时,天帝释甚欢喜,还造起大讲堂,名为胜。何以故名为胜?胜诸阿须伦故。作百重栏楯,一一栏楯间,各作七百交露。一一交露中,有七百玉女。一一玉女,有七百侍者。

尔时,天帝释不复忧诸玉女衣被饮食,各如前世所行,自然为生起讲堂。

千世界中讲堂,无有与天帝释讲堂等者。阿须伦王念言:“我威神乃尊,如是诸日月及忉利天,于我上虚空中往还,我欲取日月之光明,着耳中行至十方。”念是已,便瞋恚无所复随避。

尔时,阿须伦王念维摩质阿须伦。维摩质阿须伦既知之,便着种种具庄,取种种兵仗骑乘,无央数阿须伦百千俱,往至阿须伦王所,在前住。

尔时,阿须伦王复念舍摩利阿须伦。舍摩利阿须伦即复知之,便着种种具庄,取兵仗骑乘,与无央数百千阿须伦,往至阿须伦王所,在前住。

尔时,阿须伦王复念满由阿须伦、祇罗阿须伦,即知之,便着种种具庄,取兵仗,与无央数百千阿须伦俱,往至阿须伦王所,在前住。

尔时,阿须伦王自着种种具庄,取兵仗骑乘,与无央数百千阿须伦王围遶,从城出往欲与忉利天共战鬪。

尔时,难头和难龙王以身绕须弥山七匝而震动须弥山,以尾搏扇大海,其水跳上至须弥山边三百三十六万里,忉利天即知阿须伦欲来与天战鬪。

尔时,海中诸龙着种种具庄,取兵仗骑乘,皆往逆诸阿须伦共鬪。若鬪得胜者,逐诸阿须伦入其城郭。

若诸龙坏不能胜者,便往至拘蹄鬼神所,语诸拘蹄鬼神言:“诸阿须伦欲与诸天战鬪,共去逆鬪来。”拘蹄诸鬼神闻诸龙语,便着种种衣被具庄,取兵仗骑乘,共往逆阿须伦便战鬪。若能胜者,逐阿须伦至其城郭。

若不能胜者,即往至持华鬼神所,语诸持华鬼神言:“阿须伦欲与天共战鬪,当俱往逆逐之。”持华鬼神从龙及拘蹄鬼神闻是语,便着种种具庄,取兵仗骑乘,共往逆与阿须伦共战鬪。若得胜者,便逐入其城郭。

若不能胜者,便往至蔡陀末鬼神所,语蔡陀末鬼神言:“诸阿须伦,欲与诸天共鬪,当共往逆逐之。”蔡陀末鬼神闻之,便着种种具庄,取兵仗骑乘,共往逆阿须伦共战鬪。若得胜者,即逐阿须伦至其城郭。

若不能胜者,便往至四天王上,语四天王言:“诸阿须伦欲与天战鬪,当共往逆战鬪逐之。”诸天闻之。

尔时,毘沙门大天王念提头赖天王。提头赖天王即知之,便着种种具庄,取兵仗骑乘,与无央数提陀罗百千俱前后围绕,往至毘沙门大天王所,在前住。

尔时,毘沙门天王复念毕楼勒天王。毕楼勒天王即知之,便着种种具庄取兵仗骑乘,毕楼勒天王与无央数诸天,又与无央数百千兵俱;毕楼勒天王又与无央数诸龙百千俱,前后围绕,往至毘沙门大天王所,在前住。

尔时,毘沙门天王着种种具庄,取兵仗骑乘,与无央数百千诸鬼神俱围绕,及诸天王往与诸阿须伦共战鬪。若能得胜者,便逐诸阿须伦至其城郭。

若不得胜者,即往至善等天等白天帝释,及语忉利诸天言:“诸阿须伦欲与天战鬪,当共往逆鬪逐之。”

尔时,天帝释告诸天言:“往至须焰天子所、兜率天子所、尼摩罗天子所、波罗尼蜜天子所言:阿须伦欲与诸天共战鬪,当共往鬪逐之。”波罗摩……

长阿含经故事第二十一章 三灾毁灭世界

——摘编自《佛说楼炭经》

随着世间因缘的变化,天下人渐渐都不再行持善法,没有一点正知正见,把杀盗淫妄等十恶业当作兴趣,因此感召天上不再下雨,或者下雨也不按照时节,该下时不下,不该下时又会下得很大。

所以,普天之下的树木、青草、药材等都干枯而死,并从此绝种了。众生身体的获得是过去业力的作用,福报的大小多是今世的业力,而环境的变化却多是现在业力为主,当然也有过去的业因,大家共同造作的不善业感召天灾人祸不断。

业力积累越来越多,环境也就变得更差,经过很久很久难以计算的时间之后,平白刮起庞大的乱风,风吹到大海深处达到336万里,波涛高达168万里,到达须弥山半山腰,把劫初藏在海底的一个日天子城(大海底藏有六个日天子城)吹上虚空,进入了太阳的运行轨道,第二个太阳就这样出现了。两个太阳共同努力,照干了所有的小河。

又过了很久很久不可计量的时间,河水渐渐有所恢复。可是以先前同样的原因,第二个日天子城升空,第三个太阳升起,连恒河等大河也干枯了;如是不断的重复着,很久以后,第四个太阳升起,内陆河的源头阿耨达池等也干枯了;第五个太阳升起,四大海水开始以四千里为单位快速下降,下降了二万八千里之后,海水已经只剩下一半了。

但并没有停止干涸的速度,仍然以四千里为单位继续下降,到消沉只有七棵树高的时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很快大海就只剩一人深了。最后到人腰、到膝盖、到脚面,接着就连手指的厚度也无法淹没,然后一碰就彻底没有了。

多年以后,海水稍稍恢复,以过去的业力,世间仍然继续变热,又过了很久很久无法计算的时间,再次平白出现狂乱的大风……世间第六个太阳出现的时候,四大天下、八万大城、九山八海,连须弥山都烧冒烟了;第七个太阳出现时,天下山海摇摇欲坠,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率天、尼摩罗天、波罗尼蜜天、梵迦夷天宫都跟着摇晃起来,大风把六欲天和色界初禅天等各天宫都吹到了二禅最高天——光音天上(经中说为第十五天,此经天界层数为三十三层,其中欲界七层,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各四层,四禅十层{其中无想天与五净居天不变},无色界仍然四层)。

须弥山也以四千里为单位开始迅速倒塌,很快就全部倒塌而变成平地,连烧焦的山包也看不到。

灾难发生很久以后,人们忽然发现是自己的业力导致世间的变化和世界的毁灭,所以开始行持善法,试图改变世界。所以,灾难反而使人们觉醒,他们以布施、安忍等种种行善的功德不断的上升到二禅天。三恶道众生也都业尽转人,然后行善升天;而欲界天人和色界初禅天人,也都提前了知自己的去处,全部都转到人间修行善法,并转生到二禅天上。

当火灾烧倒须弥山的时候,须弥山周围的一切也都随之消逝,先是地狱界,然后是畜生界、饿鬼界、阿修罗界,人间乃至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无贡高天、他化自转天、梵迦夷等所有天人也都同样烧尽,全部都转到二禅第四天光音天上。

这是大……

长阿含经故事第二十二章 大水创造世界

——摘编自《佛说楼炭经》

三灾毁尽了色界四禅广果天以下的所有一切,每一次大灾之后,都有一个恢复过程。

色界初禅天以下及其众生都被火灾烧光后,又经历了不可数无穷尽的时间,天空中大云聚集,云层又深又浓,天空受到强力压迫,开始下起了大雨。

雨滴比车轮还要大,很快就把地面上的深洼地带充满大水,重新形成江河湖海。云层仍然没有减少,大雨继续不断的下,海水不断的上升,水面一直上升到光音天,雨才停了下来。

大水所以能够停留住,是因为水的四面各有一种大风,使水无法外散,这四种风的名字分别叫做住风、助风、不动风、坚风。大水就这样在这四风的对立下存在了几千万年。

又过了无穷难计的时间,水面稍稍有所下降,这时有一种名为僧竭的暖风吹来,使水面不断的大范围下降,水面形成了厚厚的一层泡沫,在僧竭暖风的作用下,这层泡沫形成了金银、珍珠、珊瑚、琉璃、砗磲、玛瑙等自然宝物,宝物重叠密密麻麻,停留下来形成了梵天宫殿。

随后又过久远不可说时间,一种名为金的暖风吹起,风吹水面继续下降,形成新的泡沫和七宝,然后停留而变成欲界他化天宫。

如是经历无数个不可计量的时间,如是的重复不断,蔡竭暖风吹成化乐天宫,乱风乱吹分别形成了兜率天宫、焰摩天宫、忉利天宫、四王天宫、人间四大天下及八万大城等。

乱风继续吹,最后在水波上形成坚硬的金刚,在四天下最外围自然造成了高680万由旬(四万万里)的大铁围山。同样依次经历无限时间后,又次第形成了七层大山,然后无数的泡沫化为厚土,才有大地出现,地深680万由旬,地广无法测量,无边无际。

最初的大地上是没有江海的,后来又被乱风继续吹,才在大地上吹出来深达336万里的大坑,深坑的宽广也是336万里,偶尔天上还会下雨,雨水便都流到了深坑当中,逐渐形成了大海。

此时,在经历了下界的火灾大难之后来到光音天上的天人,更加勤奋修行,而促使他们的寿命越来越长,身体发出的光明和自身具有的神通也不断增长。当世界刚刚形成,大水充满天下时,没有太阳、月亮、星星,也没有白天晚上的区分,更没有年月日时,天地间一片黑暗、窈窈冥冥。

光音天人福德较少的,就来到了下界诸天。更有一些天人直接来到人间,本来寿命也很长,并且用他们自身的光明照亮了人间,仍然保留他们在天上的禅悦为食、法喜为食,也没有性别的划分,更没有君臣长幼的区别,人人都相貌端正无比,身心健康无比,地位完全平等,大家一起飞行游历、一起回到地面。

因为天界众生的光临,人间环境随之发生变化,本来没有任何生物的大地上,自然长出了白色、酥肥、甜蜜的地味,有一位喜欢味道的天人突发奇想:“地下这么美妙的东西能不能吃呢?我要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于是尝了一点,感觉味道非常美好,便不断的吃了起来。其他天人们看到后,也纷纷效仿,在享受这美妙的地味之后不久,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形越来越粗壮,身体越来越结实,面色也不再透明,身光也逐渐消失了,最为可怕的是再也飞不起来了,只能在地面上行走。

此时方知,都是贪吃惹的祸,贪能损害一切,可事已至此,已经没有办法了。

当来到人间的天人失去了身光,人间便又恢复了窈窈冥冥、没有光明的日子。自然界的现象就是这样,往往同类相聚,黑暗中黑风再次吹起,吹到大海深处336万里,海浪高达168万里,在天空中形成了日天子城和月天子城,于是日月天子降临其中。

日城在持风、住风、助风、转风、行风等五品常持风的推动下,永不休息的转动起来,从须弥山东边出来,向西绕须弥山王半圈,落入须弥山西边,不久又从东方出来,回到西方,就重复着这样的东出西入。

地下的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本的黑暗变成了时暗时明,日城出则明,天下一切普皆可见;日城入则暗,仍然回到一无所见的过去。因为是日城决定明暗,所以把一明一暗定义为一日。很多人以为今日的太阳不是昨日的太阳,应该是有一队太阳从天空经过,他们之间的距离是一日的路程。也有人认为今日的太阳就是昨日的太阳,是同一个太阳在打着旋的来回转动。

长阿含经故事第二十三章 聪明使人退步

——摘编自《佛说楼炭经》

天人降落人间,因为食用了地味而不会飞行,并且失去了自身光明,导致日月出现世间,人们的生活倒也有很长时间的安居乐业。

贪吃的人再次改变了世间的结构,人们食用地味很久以后,有吃地味较多的面色就变恶,吃得少的面色就变好,面色好的自然就贡高我慢,笑话面色恶的,以此因缘地味便消失不见了,然后自然生出香美的薄饼,但与地味比起来就差得太远了。但没有别的可吃,人们只好开始食用薄饼,与前面相同的原因,面色有所不同,人们有我慢,薄饼也消失,接着出现波罗,当然波罗不如薄饼,再后不如波罗的粳米就出现了。

自从吃了粳米,人便开始有男女的分化,性别不同便良久相视而生起婬心,于是在僻静之处行秽浊行,为此便建造房屋。而且,本来人们是从光音天上化生而来,因为有了婬欲,化生便不再出现,即便仍然是来自天界,也要通过胎生降世。

起初,人民食用粳米,每顿饭去取一次,早上取走粳米,晚上就能长成;晚上取走粳米的地方,第二天早上又已经长出来并可以食用了。

可是,这个世界好多事情都是被聪明人改写的,有个“小聪明”突然感觉每顿取米好辛苦,便直接取了两顿的,大家纷纷效仿;接着便有取两天的、三天的,致使清净粳米不断减少,粗糙米便自然出现。

而且因为食品的不足,便有人建议分配地界,各食自地产品。这便是贪吃导致人不会飞、身光尽失,我慢导致美味消失、营养衰退,贪淫导致住胎腹中、不再化生,小聪明导致粮食变恶、划分地界,足见那些最初敢于尝试的种种聪明人,其实才是最为愚痴的,把世界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分地之后,随着人品的逐渐下降,粮食也不再自己生长,需要自行耕作才能有所收获。有些不想劳动的人,就开始设法偷盗别人的粮食,被发现便会带来争斗。

有了诉讼纷争,就必然公推合适的人予以裁决,于是便产生了各类官府,而掌管官府的人没有时间耕作,自然由大家供给,这便是纳税的最初因缘。官府的总管便被人称作大王、君主,并且因为熏染而业务更加熟练,自然就会世袭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刹帝利种族。

当时的南阎浮利土地非常平正,没有山陵溪谷、荆棘瓦砾之类的东西,更没有蚊虻蚤虱、虫蚁蝇蛇,平整的大地上到处都是宝珠、琉璃、金银等。但因为天下富乐、炽盛安隐、地佳水好、五谷丰熟,没有人对宝物动心,七宝相当于现在的砖头瓦块,无人问津。

生活的环境也仍然,大地柔软,虽然人不会飞行,但行走起来还是非常舒适的。周围长满了各种香树、璎珞树、衣被树、宝树、器树、音乐树,需要什么就可以自己去摘取。那时,虽然整个南洲有有八万大国,但各个聚落之间没有一点芥蒂,社会非常和谐,人们福报也还很大,如同世外桃园,鸡鸣展转相闻。

长阿含经故事第二十四章 人本化生

又名《打新娘子的由来》

——摘编自《起世经》

这个世界最初形成之后很久,光音天人下生人间,本来具有天人的光明、飞行等神通,也不需要饮食,更没有性别的区分。

后来因为有人吃了地上自然存在的地味,导致身体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光明和飞行等能力。食用地味越多的人,身形和相貌越差,于是,食用地味少的人,便笑话相貌差的人,人们之间出现纷争、欺辱、我慢等现象。因此,地味就自然消失了。

随着地味的消失,新的可供食用的地皮出现,如同除去渣滓的蜜一般香甜,味道虽然比地味差很多,但也能够被人们接受而食用。食用多的人,相貌更加变差,于是再次出现取笑、纷争、我慢等事,导致地皮这种美味也消失了。

如同前述一样,接着出现了林蔓,可以割取汁液服用,与蜜一样的味道,营养也相当充足,照样因为人类的我慢而消失。

随后出现粳米,不需要耕种而自然生长,也没有谷壳、麦芒、糠麸等杂质。人们吃了之后,身体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开始有皮肉脂筋、脓血髓骨以及男女二根。然后便自然生起染污心而互相观看产生爱欲,在僻静的地方行不净法。

于是其它未行不净法的人就厌恶他们:“可叹!你们所做的事情是非常罪恶的,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

他们也就生起了惭愧心,听从人们给他们命名为“夫主”(夫主的梵文本义是堕落)。同行不净法的人不好意思出现在大众中,便躲避起来,有人偷偷的给她们送饭……


关于"长阿含经"文章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