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相遇佛学

2025-03-29 08:15 佛学文库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里..

心理学相遇佛学

◎ 徐 钧

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

在这里,佛陀提供了个体的训练方法--提高注意力的禅定和提高洞察力的内观,虽然目前还没有全面的研究证明这些训练一定会如佛学预期的那样改变个体的人格心理,但一些部分的研究说明这些训练的确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改变。而一些良好的改变可以改善人类的心理状况。这一佛学称之为解脱的训练,在于通过禅定和内观的训练,以了解自己的身心、世间无我的本质。在佛陀看来,对于自我永远的执着是人的本性,正是它引起了人类的快乐,但也引起了人类的痛苦烦恼。当人类通过如实训练观察亲证身心和世间的无常无我本质后,执着和欲望就会消失,这时候痛苦就不再生起。

但有人或许会问:快乐是否也不再生起呢?

佛学传统经典回答:是的!那些隐蔽着痛苦的暂时快乐将不再生起,这时候内心将是绝对宁静之幸福喜悦。

这是缘起模型我执的无明-欲爱-苦或乐及生死轮回的直接应用。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自体心理学的自恋理论来看这点,自恋是人类的本性,自恋的失败是人类烦恼痛苦的根源,而其构成源于期待形态不现实,而期待形态的不圆满性导致配对的可能不成功。佛陀所要做的是结束和摧毁天生以及后天婴儿期内化的各种期待形态。在佛学里有一个成就的术语,称为无愿求,引用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有攀缘的期待形态之结束。也就是健康者内心的期待形态是具有某种固定状态的认定--变化为不变化、无主宰为有主宰,等等。这些与实际身心、世间并不完全符合的期待形态直接影响了期待形态的配对。在配对中会有时候导致自恋满足的快乐,但有时候也会导致自恋满足的失败之焦虑、愤怒和抑郁。

而结束原来期待形态中不如实的习惯性部分,则转变心理成为一种全新的对于变化之事物的无期待形态,也就是完全如其实的心理结构,这时候自恋的满足和不满足在这里消失--烦恼和暂时之快乐也随之消失成为宁静。

如果这一心理转变是真实全面或部分发生了,那么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当然也可能会引起该个体一系列外在的行为和社会融入性的改变。因为无期待形态是不显示有自恋特点的,而这点显然和社会已经认可的自恋范围是不相同的。这一不相同会是什么样的心理后果,应该需要有更全面的实证研究来说明。但至少需要在应用中比较谨慎的对待。这一选择的确构成世界多样性生活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经历、人格、地区等差异。

摘自《当佛洛依德遇见佛陀》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