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首先,应想这份食物的..
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应想这份食物的来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成为你的盘中餐,因而要珍惜它;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修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否则应该怀惭愧心受食;第三,对美味饮食也不应生起贪心,不要暴饮暴食,要有节制地食用;第四,就像病人为治病而吃药一样,不应挑剔饮食的好坏;第五,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顺利地进行修行,我们才接受这份食物。
佛陀的这一番话,使人对佛门的吃饭教育肃然起敬;同时也不怀疑其教育效果--我亲眼见到僧人们将散落在餐桌上的饭粒,习惯性地捡起来放进嘴里
我们坐在长条凳子上,用一生中从未有过的郑重对待碗中食物,心里却惊喜地赞叹,原来饭可以这样吃!
吃饭时,僧人们所诵的经文,我一句也不懂。
向僧人询问,才知道,吃饭时念诵的是《二时临斋仪》,大意是让天下的人都有饭吃。他说,如果你要多了解,可以到佛经流通处去请购一本《佛教念诵集》,那里面很详细。
在流通处,我在《佛教念诵集》上,找到了《二时临斋仪》。
早餐时,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午餐时,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祈祷天底下所有的生命都有饭吃。
吃饭是庄严佛事,既是习禅的入手处,也是对礼敬佛陀的仪式。因此,要带着感恩的心进餐。
我们几时是带着感恩吃饭呢?
早饭:一家人胡乱地吃几口,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或上班。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用餐。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聚在一起,平静地进食,却又常常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疾病,都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佳时,饭量减少甚至什么也不想吃,持续几天后,身体上的反应就出来了,无力、疲乏、虚弱。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影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胃肠蠕动失调,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会强烈收缩。
用餐时的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体验宁静与喜悦,回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食物反映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每个米粒、每片绿叶,都蕴涵着太阳和大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来观察食物所展示的丰富的内涵。金黄的面包片,如同一片金黄的阳光;小小的绿叶,传递着阳光的温暖。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摘自《佛学常识》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