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般若思想

2024-02-28 08:05 佛学文库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是..

《心经》的般若思想

◎ 明 空

《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是唐代玄奘法师根据600卷《大般若经》提炼而成的精要,字数虽少,却蕴涵了般若的主要精神,自然而然《心经》也就成了般若经典中的经典,故在讲心经的同时自然也是在讲般若思想。学习《心经》就是学习般若思想最方便的途径。

对于《心经》的理解程度无非就是对般若的体会深度,260字的心经,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荡相遣执,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通过对般若思想的历史源头、其在印度、汉地的发展概况、以及内容和特质有了大致的了解后,现在回过头来解读《心经》中的般若思想就会变得容易把握。《心经》共有七种译本,最早的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而流通最广的是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一个译本。此译本和罗什译本及敦煌译本为小本,仅有正文,而其余四译本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

《心经》主要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而全经最关键的一句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包含了般若所成就的三种智慧,此三种智慧已在上文中提到,即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色不异空是偏于总相上来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实在性,无主宰性,自性是空,故色不异空。声闻、缘觉为去烦恼分析色身之无常、苦、空、无我后而成就一切智。一切智即是证达空性的智慧,但小乘的空偏于自我的解脱,故这里的一切智并不是圆满的,是依于共相上的假立。空不异色是偏于别相上来假立诸法,诸法虽性空,但依缘起显空性,故空不异色。正因为诸法自性是空,所以才能立于空性的当下施设种种权教,菩萨为度众生建立种种法门而成就道种智。但菩萨毕竟没有达到圆满的佛果位,因为菩萨还存有尘沙惑,所以在度生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随学随遣。故这里的道种智也不是圆满的,是依于别相上的假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是般若最终成就的圆融之智,也是佛的圆满智慧,即不偏于总相、也不偏于别相,分别事相的同时也无碍诸法的空性。至此佛果位,一切智是圆满的一切智,道种智是圆满的道种智,故称一切种智。这就像天台宗的一心三观,首先是空假次第而观,最后圆融三观。

由此可知,《心经》中最核心部分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要理解了这句,接下来的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都是一样,要知道对于这些法相的理解并不重要,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对于空和有(色)之间关系的如实观,如能把握这点,就能通透《心经》的般若思想。而《心经》最后部分是些赞叹般若的言词,对于理解般若思想并无影响,这里暂不赘言。

《心经》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对般若思想和对《心经》的理解,以《般若思想之探究》为论题提出个人某些观点仅作参考。

摘自《般若花》2016年第2期

更新于:8个月前
2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