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大佛顶首楞严经》(以下简称《楞严经》)被历代高僧大德奉为无上圭臬,“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自从一阅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佛门无上瑰宝,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
从古到今,《大佛顶首楞严经》(以下简称《楞严经》)被历代高僧大德奉为无上圭臬,“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自从一阅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佛门无上瑰宝,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
《楞严经》的宝贵,还体现在它的“限时特供”和来之不易——在《佛说法灭尽经》里,佛陀告诉我们《楞严经》是佛经中第一个从地球上消失的经典,因为这部经在佛法中是最直截了当、直指人心的;而它的来之不易,是饱含着血肉的回忆……
01 智者大师求而不得
之前我们有介绍龙树菩萨从龙宫中诵出《华严经》的上本,不仅如此,龙树菩萨在龙宫中也读到了《楞严经》,也觉得非常稀有难得,于是也将这部经带出了龙宫。为了将这部经发扬光大,龙树菩萨将这部经交了给了当时的印度国王,希望借国王之力广为传播。没想到国王将它视为国宝,珍藏起来,禁止全国流通。从此这部经在印度都只有极少贵宾与高僧才能看到。即使这样,也难掩《楞严经》的盛名,辗转传闻到了中国。
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被称为“东土小释迦”,他创立的止观学说,暗合了《楞严经》的法义。隋朝时,有位印度僧人拜访智者大师,在听闻大师说法后,赞叹大师所说的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意趣相符。当时智者大师因《妙法莲华经》和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得大利益,创立止观学说,但这个道理在现有的经典中并没有确凿的字句。印度僧人告诉他,在《楞严经》中,关于这方面义理的阐述十分详尽。因此,智者大师就特别希望《楞严经》能够传到中国来。
智者大师
待印度僧人离开,智者大师就在天台华顶设拜经台,朝着西方礼拜,想把这部经求过来,这一拜,就是十八年!十八年,智者大师精进礼拜,不畏寒暑,但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智者大师在公元597年往生时,也没有见到这部经。
也许你会问,大师是不是用错了方法,妄想把经拜来?不是的,过去的高僧大德相信,佛法僧三宝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也的确有这样的公案。那为什么大师拜了十八年,《楞严经》也没有来呢?这并非说智者大师心不诚,也不是说佛法没有感应,是因为我们世间人必须要经过这样的艰难,才知道这部经得来不易。
智者大师纪念塔
02 般剌密帝剖臂藏经
智者大师的至诚和努力不会白费,一百多年后,终究促成了《楞严经》来中国的机缘。
时间来到了唐朝,在中印度有一位般剌密谛尊者,听闻中国有一位智者大师这样的礼拜祈请,有这样的大乘根器,十分感动和钦佩,并觉得这部经与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部经传到中国来!
当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很成熟了,般剌密谛尊者只要直接乘商船就可以一路抵达广州。但《楞严经》依旧是国王严加看管的珍宝,要想带出,只能“偷渡”。
第一次,般剌密帝尊者把《楞严经》秘密地藏在行李里,不料过边境时被驻守的官吏搜查出来,不允许他出国,只好返回。
那背下来,就不怕被发现了!第二次,般剌密帝尊者把《楞严经》背得通熟,再次启程。可好不容易过了边境,却因为奔波跋涉、疲劳至极忘失了经文,只好重新返回。
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楞严经》带到中国来!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般剌密帝尊者将经文写在极细的白布上,把自己手臂的肌肉割开,将写好经文的白布塞了进去!尊者将创口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又一次登上了去往中国的船。
这一次,他成功了!
图片来自电影《首楞严演义》
从般剌密谛尊者手臂取出经文
03 文辞优美的《楞严经》
公元705年,般剌密帝尊者抵达中国广州,因缘际会,中国即将迎来佛门至宝——《大佛顶首楞严经》,那么一切殊胜的缘分和奇迹的发生都不足为奇。
首先,般剌密帝尊者在广州巧遇了被贬的宰相房融。房融当时在广州负责当地政务,他是一名菩萨戒弟子,听说了此事就非常重视;他也是一名大文学家,这也成就了《楞严经》是文辞非常典雅优美的一部经。
当尊者剖开手臂的肌肉取出经文,因为时间太久,白布已经血肉模糊,经文难以辨识,更不要说翻译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奇迹发生,一位哑女忽然说话了,她说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大家按照这个方法,经文果然显现了出来。
图片来自电影《首楞严演义》
经文显现
经过周密慎重的筹备,《楞严经》于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正式翻译。般刺密谛尊者任译主,北印度弥伽释迦法师翻译,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经文译为汉文以后,般刺密谛尊者听说国王得知经文被偷运出国,下令严惩海关,为了避免连累他人,尊者匆匆赶回国,房融只能独自将这感人的奇事与译好的经文上供于当时的皇帝。
《楞严经》最初到中国,还是仅限于皇宫里面奉供并不外传,直到神秀大师被皇帝迎请到宫中供养,见到了这部《楞严经》以后向皇帝请求,《楞严经》终于开始在民间流传,得以传播。
结语
《求法感赋》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 砂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唐·义净三藏
我们现在得到《楞严经》等珍贵的大乘经典都很容易,却不知当年有多少高僧用血汗甚至生命,突破了重重障难,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听闻学修获得法益。我们千万不要辜负前人的付出,将经典束之高阁,当成摆设;更不要把能带来终极解脱智慧的经文只当成茶余饭后显摆智力的谈资。实在当生难遭遇想,生大庆幸心。同时净业行人也诚应秉奉经中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所开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要旨,老实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速证本具的大佛顶如来藏妙真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