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大师

2024-01-29 09:13 佛学文库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真谛..

◎ 理 净

生平事迹

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真谛大师,取名为吉藏(摄持美善)。父亲是佛教徒,后来出家,取法名道谅。吉藏七岁时从兴皇寺法朗出家,听讲三论义理。吉藏从小聪明绝伦,记忆超凡,对法朗的讲述闻即能诵。十九岁时处众复述法朗讲义,一字不漏,每当讲经之时,法朗常令吉藏代讲。这样逐渐名声大振,传遍京城。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坐夏学律,持戒修禅,冬夏四季,无有懈怠。三十三岁时,声望高传,风采非凡,吐纳义旨,深受陈桂阳王敬佩。隋建立后,吉藏别请住会稽(绍兴)嘉祥寺讲经十五年,听众常千余人,并著章疏,故后人称嘉祥大师。

隋开皇末年,隋炀帝建四道场,即扬州慧日寺,长安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别请吉藏奉召入慧日寺,著述三论著作。隋建都长安后,又别请吉藏入京师进住日严寺,后又居住延兴寺,吉藏大部分著疏在日严寺完成。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居住真际寺圆寂,终年75岁,僧腊68年。圆寂前著《死不怖论》云: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落笔而卒。说明人不应怕死,而应怕生,以生必有死,警策后人。

吉藏为两代国师,深受陈、隋、唐三朝王室敬重。曾经与受齐、陈、周三代尊称为三国论师的僧粲辨论,吉藏大师为论主陈词说:以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讷之口,释解颐之谈。如此对引飞激,注赡滔然,往复四十余次,僧粲无言以对,吉藏大获全胜。人们纷纷倾囊布施供养,吉藏用此大兴佛教。晚年写《法华经》两千部,并造佛像二十五尊,舍房安置,自处卑室。朝夕相继,竭诚礼忏。在唐高祖李渊时(公元626年在位),因僧制混乱,在长安设立十大德统领僧众,吉藏为其中之一。吉藏在临终前还为唐高祖上遗表,云: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曲蒙神散寻得除愈,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悲恋之至,遗表奉辞。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国家,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祝国家昌盛,佛教兴隆。圆寂以后,唐高祖诏令慰赠,东宫以下,诸王公王后,并致书慰问,赠钱币吊念。秦王偏所崇礼,乃通慰曰:诸行无常,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惟怀弘于般若,辩囿包于解脱,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长辞柰苑遽掩松门,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迹留人往,弥用悽伤。从唐高宗的吊唁可见当时的朝庭王室对吉藏大师推崇备至了,不愧为一代宗师。

二、吉藏大师与三论宗

三论宗思想源原于印度中观学派,可是形成却在中国隋代时期。尽管有僧朗、僧诠、法朗等三论的先驱者开创了三论先河,真正完成三论思想体系的是吉藏。如果没有吉藏的卓越成就,可以说就没有后来的三论宗,因此吉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三论宗由此而崛起,开启了中国佛教的宗派之先河,标志中国佛教的真正成熟。

1、判二藏教

判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中国高僧对如来一代时教的判释。在印度只有佛教部派之分而没有宗派之分。其实中国的宗派大致相当于印度的部派,是佛教发展到高潮的结果。由此也导致佛教后来的衰败。最早出现判教的是成实师,依据《涅槃经》的五味而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教。后来天台宗继承了成实师的五时判教而建立了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吉藏为破斥当时盛行于江南的小乘成实师而大弘三论,以二藏教而破斥成实五时教。因此三论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二藏。

二藏即声闻藏和菩萨藏。吉藏主张一切佛教经典就其根本精神而言皆是平等、无有高下浅深之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佛陀随机说法,因此才有大小二藏,并无五时八教之说。判二藏教者有经论可证,而判五时八教者乃人师自说,而非佛法之本意。吉藏大师在《法华玄论》卷三中说:释论云: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者菩萨道。大品经云:字有二种:一半字,二满字。为声闻说半字,为菩萨说满字。又法华云:昔于波罗捺为声闻转小法轮,今始于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法轮。又以理推之,众生根有二种:一堪受佛道,二不堪受大道。堪受佛道为说佛道,名为大乘。不堪受者为说小乘。故知但应有二,不应立三也。可以说吉藏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二藏是有经论可证,而不同于其它宗派判教只是自宗人师自说,违背如来说教之本意。三论宗为了破斥他宗的错误判教而申述如来正教,方便判圣教为二藏。吉藏在《三论玄义》中说:但应大小二教,不应制于五时。因此佛法深广无尽,但不出此大小二藏,总摄一切经教。这就是吉藏大师的二藏说。

2、于教二谛说

吉藏将这真俗二谛分为于二谛和教二谛,由此于教二谛建立了三论宗的二谛学说。所谓于二谛者即指诸佛在方便说二谛时,所依据的两种方便道理。这空、有两种道理是方便假说,但对于众生而言是实,所以称为谛。所谓教二谛者,即是指诸佛依此二谛所说的教法,既然所依二谛是教,所说之法还是教。诸佛所说之法皆是诚谛之言,所以称谛。

此于教二谛是吉藏依据《中论观四谛品》中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的偈颂而建立,认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说法就是教。既然诸佛说法所依的二谛是教,则所说的法还是二谛,此二谛亦是教。一般认为真俗二谛中俗谛是教,真谛是理。大师则认为真俗二谛皆是言教。因为俗谛是对于世间凡夫而言,对于凡夫来说,世间山河大地一切万物皆是实有,而众生愚痴不知是假有。但对于圣人而言世间是假有,因缘所合没有实体。此空对于圣人来说是实,而有对于凡夫亦是实。所以称为于二谛。诸佛依此于二谛为众生所说之二谛为教二谛。因此,于、教二谛皆是言教,真如之理非言语所能表达,非空非有、离四句绝百非之不二法门是为一实相理。

 3、破邪显正

破邪是三论宗的特点,就是以破教内外一切邪见而立宗。因此破而不立,言而无当,破邪即是显正,破邪之外别无正可显。诸佛说法,对治众生之病,众生有空、有等虚妄分别,为执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如果众生有无之病被除,则诸佛之教亦无可著。所以说,为破邪而显正,当邪见已除时正亦不留,破邪与显正亦皆是言教。本来无邪可破,亦无正所显,皆是众生妄心而生。真如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吉藏在《三论玄义》中说: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但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故振领提纲,理唯斯二。此即说明三论宗破邪是为了拯救于沉沦的众生;显正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教的正法。正是三论宗的兴起使小乘教在中国大地上消灭,大乘佛教由此大兴于华夏,推动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发展。

摘自2006年《法源》

更新于:10个月前
2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