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僧寄禅

2024-02-04 08:08 佛学文库

◎ 孙昌武寄禅(1851-1912),法名敬安,以字行,湘潭(今湖南湘潭)人。以参礼四明(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割臂燃指,自号八指头陀。后遍游江浙名蓝,声动四方。其诗才卓著,有《八指头陀诗集》传世。其为诗不主故常..

孙昌武

寄禅(1851-1912),法名敬安,以字行,湘潭(今湖南湘潭)人。以参礼四明(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割臂燃指,自号八指头陀。后遍游江浙名蓝,声动四方。其诗才卓著,有《八指头陀诗集》传世。其为诗不主故常,宗法六朝,风格自然古朴;又规仿中唐贾岛、姚合,走枯淡一路。所作备受同时大家称许。谭嗣同称赞他的诗为当代之秀;梁启超说他是当世第一流诗僧;陈曾(字可毅,湘潭人)《读近人诗》曰:为儒为佛两相宜,世外诗心辟一奇。如此才华销受得,宣尼不学学牟尼。

寄禅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更在于他作为方外人呼应时代风潮,热情而急切地抒写救国济世的情怀,真切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激烈动荡的时代面貌,其成就在僧、俗两界诗人中未遑多让,确实当得起上述诸人的赞誉。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五十多年间是中国旷古未逢的危机时期。清廷腐败无能,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维护着垂危的统治;在外来资本的侵夺下,经济残破,灾患频仍,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事,延续十四年,扫荡大半个中国,社会全面动荡,极大地从内部削弱了国家的生机。就佛教情况论,太虚说:迨乎前清,其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濒于亡也。寄禅本人则说:嘉、道而还,禅河渐涸,法幢将摧;咸、同之际,鱼山辍梵,狮座蒙尘。

本来在鸦片战争之后,在帝国主义日加严重的侵逼之下,百业凋敝。乾、嘉以来,佛教日渐衰败,许多寺院成为破产流民的寄生之所,僧人靠经忏法事谋取衣食之资,所谓应赴僧打忏和尚游行民间,本来传统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佛教遂沦为民间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佛教面临这样的危机局面,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作《劝学篇》,又提出庙产兴学办法,后来朝命作为新政措施之一,有诏实施,更进一步迫使僧徒走散。寄禅出世,就面对这样的时势和局面。他一生奋斗也就竭尽全力做了两方面工作:作为僧人,他奋力振兴佛教,维护庙产,恢复寺院,培养僧才,团结各方僧人创建佛教团体,以凝聚、发挥教团的力量;作为诗僧,他富于诗才,精心钻研诗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与世俗文人相交流,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为当时的诗坛增添成绩,同时又提供弘扬佛法的助力。

寄禅1851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石坛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俗名黄读山。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七月,围长沙,久攻不下,一路北上,年末,入岳阳,攻破武汉三镇;两年后的四月,曾国藩部将塔齐布大败太平军于湘潭,太平军走岳州、萍乡;十一月,湖南永顺彭盖南起事,自称珍明王,旋败。寄禅卒于1912年,这是辛亥***的第二年,***政府成立。他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给农家牧牛为生。十三岁,塾师周云帆收留他,让他作侍应,教他读书识字。但第二年周就去世了,他又不得不到镇上富家作佣工,受到虐待,遭受鞭打,晕死数次。1868年,十八岁,投湘阴法华寺出家,以东林和尚为师,取法名敬安,法号寄禅;同年冬,在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次年,投衡阳岐山仁瑞寺,从恒志和尚习禅。在寺充苦行僧职五年,参干矢橛公案开悟;又修天台法华般舟三昧,实践释迦千疮求半偈之说,刻意苦行,头上烧戒疤四十八处,身上留香疤一百零八处,两臂殆无完肤。这一时期他所在的湖湘并不平静:1870年三月,湘乡哥老会起事,五月败;十月,湘潭哥老会起事,旋败;次年四月,湖南哥老会破益阳,旋败。

对他的人生第一位起决定作用的是1871年二十一岁在岐山结识郭嵩焘的从侄郭菊荪。他曾到巴陵省视舅父,登岳阳楼,得句曰洞庭波送一僧来,述与郭菊荪,得到赏识。后者怜其少孤失读,授以唐诗和诸子百家之学。他性聪颖,开始学诗,两年后即能写出中规中矩的作品。1875年夏秋之交拜别岐山,开始行脚十年的生涯:重游岳阳楼;登临黄鹤楼;夜泊枫桥,题壁寒山寺;到杭州,游西湖;钱塘江观潮。1877年,挂单四明阿育王寺,承担洒水扫地杂役,于舍利塔前烧两指,并割下四块铜钱大小臂肉供佛,至此自号八指头陀。

对他的人生第二位起决定作用的是1881年三十一岁在阿育王寺遇见王闿运。他写诗有句夕阳在寒山,马蹄踏人影,得到王的赏识。王闿运(1833-1916),湘潭人,字壬秋,号湘绮,早年曾入曾国藩幕,以所议多不合离去,遂就食四方,从事讲学。他又是一代诗文大家,民初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列他为诗坛旧头领,冠于一代诗人之首。后来回到湖南,主持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名满湖湘,成为一时文坛领袖。

寄禅受到他的提携,特别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后来王闿运门下有三匠一头陀之说,谓铜匠曾昭吉、铁匠张仲飏、木匠齐璜(齐白石),头陀则是寄禅。

1884年,寄禅挂单四明山天童寺,与日本僧人冈千仞同游玲珑岩,得悉日本佛教的发展变化。日本所传为汉传佛教,历史上一直接受中国佛教的滋养。近代日本佛教的发展形势与中国佛教的衰败局面全然不同,这让寄禅深有感触。后来他致力于中国佛教的改革,也是得到邻邦佛教的启迪。

同一年,他回到湖南,受到王闿运的器重,和湘中知名之士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别号郋园,藏书家、出版家)、曾广钧(1866-1929,曾国藩长孙,维新派人士,后对***党人多所襄助)、邓白香(1828-1893,名辅纶,字弥之,善诗,时人誉为湘中五子之一)等相交往,诗学造诣日深。1886年6月15日,王闿运召集郭嵩焘、文廷式等于长沙开福寺结诗社,以寺内有碧湖,得名碧湖诗社,寄禅受邀参加。其时王闿运俨然为文坛盟主,诗社联系了当地有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参与诗社活动的亦多有识见开阔、学有成就的人士,如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梁启超称赞为国人知欧洲有文化、道术、治法,盖自筠仙始的郭嵩焘(1818-1891),晚清唯一一位力主维新的方镇大员、曾任湖南巡抚、在湖南推行新政的陈宝箴,陈宝箴的公子、协助父亲推行新政、时务学堂创建者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以及陈三立的公子、著名画家陈师曾(1876-1923),还有吴雁舟、曾广钧、文廷式、俞明震等革新派人士,王先谦、叶德辉等著名学者。诗社成为湖湘重要的文化团体,影响远播,时有评论谓招动浮薄,僧俗混杂,清议不容,可见其对推进当地革新事业的影响。本来清嘉、道以来,湖南有魏源、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等人积极引进西学,推动革新,成为思想、文化十分活跃的地区,诗社拓展、发扬了这一传统。参与诗社开拓了寄禅的活动空间,提升了他的思想境界,也促进他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1888年,三十八岁,《八指头陀诗集》五卷出版,作《诗集自述》,叙说出家行脚及学诗经过附于后。1898年,《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出版,在原前五卷基础上叶德辉续刻后五卷,并作序说:其诗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后,所交多海内闻人,诗格骀宕,不主故常,骎骎乎有与邓、王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诗僧,以予所知,未有胜于寄师者也。可见他创作的水平和声誉之高。值得注意的是,寄禅作为热心佛教振兴事业的高僧,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文化界的进步人士相交往。这也是因为在精神境界上和这些人声气相投。他借助这些人开展弘法活动,并相与唱和,写出许多优秀作品。诗社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初,对于推动湖湘文化事业起了一定作用。

1889年到1901年,寄禅先后担任湖南六大寺住持(衡阳大罗汉寺,1889年;南岳上封寺,1893年;南岳大善寺,1894年;宁乡沩山密印寺,1894年;湘阴神鼎山万福禅林,1899年;长沙上林寺,1900年),大力兴教护寺。如沩山是沩仰宗的发源地,他住持以后,立志复兴,不几年,规模已很可观。这又是他的思想的重大转折时期:由注重个人苦行和救世神通转向广结善缘、造福众生。典型的例子,如1894年,湖南大旱,他曾应巡抚吴大征之命到衡山黑沙潭祈雨,但后来1895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同样请他祈雨,他却谢绝说实不能也,非不为也。

1902年,五十二岁。东南名刹宁波天童寺方丈虚席,首座幻人率领两序班首前往长沙礼请。他即辞去上林寺法席至天童寺为住持。天童寺自明末密云禅师重兴以来,规模宏大,俨然为十方丛林模范。清末住持乏人,渐趋寥落。自敬安继席以后,前后十年,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宗风大振。他认识到佛法衰微,是由于僧才缺乏。当时杭州白衣寺住持松风计划在杭州开设僧学堂,他首先表示赞同并赴杭州协助,后因松风被谋害殉教,未见成功,敬安曾作《杭州白衣寺松风和尚哀词》悼之。1904年到上海,会见夏慧卿、狄楚青等,募集资金,筹办僧学。1908年,宁波僧教育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他首先在宁波创办僧众小学和民众小学,是为我国佛教教育事业之始。8月,同盟会会员栖云和尚(俗姓李,曾留学日本,追随徐锡麟、秋瑾回国,隐伏僧寺进行***活动)在吴江被捕入狱。寄禅向江苏巡抚疏通保释。1911年,辛亥***;次年4月赴上海,在留云寺与各地僧众代表组成中华佛教总会,担任第一任会长;9月,赴北京,住法源寺,为各地变乱中遭侵夺的寺产到临时政府内务部交涉,反遭屈辱,回到法源寺,忧愤示寂。世寿六十二岁。

寄禅当年在四明阿育王寺得句夕阳在寒山,马蹄踏人影;又《寒江钓雪图》诗有句曰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寒江水不流,鱼嚼梅花影;在湖南游岳麓(1896)又有句意行随所适,佳处辄心领。林深阒无人,清溪鉴孤影,人称三影和尚。1881年在宁波刊出诗集《嚼梅吟》二卷,收诗三百余首。1888年陈三立等编印《八指头陀诗集》五卷;1898年,叶德辉续刻《八指头陀诗集》十卷。1904年,刊出《白梅吟》。1896年,与易顺鼎游沩山,得百首斗影诗,有自问寒潭影松风梳鹤影溪云淡无影等句,题跋者称之为百影和尚。1919年,杨度在北京再度刊刻《八指头陀诗集》,并编成其后诗作《续集》八卷。计得诗两千余首,另有《文集》一卷、《法语》两卷。后世结集为《八指头陀诗文集》。

摘自《僧诗与诗僧》

更新于:7个月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全部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