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当代居士修学的困扰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萌生了更多的精神需求。社会上在家学佛的信众与日俱增。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可喜现象。但是,这些信众能否真正通过修学佛法,解脱烦恼,走向生命的..
一、引言:当代居士修学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萌生了更多的精神需求。社会上在家学佛的信众与日俱增。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可喜现象。但是,这些信众能否真正通过修学佛法,解脱烦恼,走向生命的觉醒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发现,这些信众在修学上普遍存在一些困难,其中既有环境的因素,亦有自身的问题。
从环境上看,一方面由于资讯高度发达,学人得以遍览各宗各派,乃至三大语系的典籍,这种方便同时带来了选择上的混乱、困扰。由于缺乏正确抉择的能力,不少人东学西学,如同逛超市般,最后往往是流于表面,不得其门而入。另一方面,目前教界在弘法上普遍显得不足,对佛法有系统认识并堪能引导他人修学的具格善知识很少。多数师长只是根据个人的修学经验作些开示,或推荐读诵某部经典,或推荐念佛、禅坐。看似指点了入门之径,但因缺乏系统引导,往往不能使学人得到多少受用。部分学人因此失去继续深入的动力和兴趣,另一部分人虽因信心坚定而精进不辍,但由于对佛法认识的局限,难免产生片面、偏执的现象,学到一定程度便无法提高。
还有些学人无缘得遇善知识或自视甚高,往往凭个人感觉阅读经论、自修自学,但佛法浩瀚,自学而能入其堂奥者极其罕见,终究或因缺乏方向知难而退,或是大海捞针般盲目摸索。更有甚者,稍得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自误误人,反成修学极大障碍。
此外,值此末法时期,社会人心混乱,学人根机驽钝,刚强难调。而环境又诱惑重重,邪知邪见横行于世,迷乱颠倒。修行显然比以往更为艰辛。
由于这些因素,多数学人的修学都处于两个极端:广泛涉猎却不得要领,有心深入却偏执一端。最终或信心道念退转,或修学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浪费了宝贵人身,令人叹惋。
佛法本是安心之道,学得茫然,反而令内心愈加不安;本是离苦之道,学得极端,反而令自他平添苦恼。在今天这个;危机时代,教界如何为在家信众提供一条契理契机的修学之路?
在长期弘法的过程中,我也接触了很多信众,深感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一直在思索解决之道。这几年,我们创办菩提书院,相继在苏州、厦门、上海等地开班办学,开展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初见成效。下文拟以菩提书院为例,把相关方面的探索做简要汇报。
二、五大要素的提出
佛法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动辄八万四千法门。对在家信众来说,要深入学习一两部经论都不容易,遑论其它。这就需要把握佛法的核心要素,使修学既精准有效,又不失偏颇。
回顾历史,圣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曾出现八大宗派异彩纷呈的鼎盛局面,为学人广设方便,指引不同的修学路径。然自唐宋以降,国势日衰,佛教弘传也随之走向衰落。其中,唯识宗因缺乏汉文化的基础,仅传两三代便湮没无闻。而律宗、三论宗也未能广泛弘扬。至于天台、华严,虽为国人尊崇,但在流传过程中,证法传承未能完整沿袭下来,终致有教无观。时至今日,唯禅宗、净土因解行简单得以普及,可究其实,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
法门零落,接引大众的方便捉襟见肘,陷入困境。原因何在?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唐宋以后学人根机日下,无力绍承一些至高至上的法门,以致法径荒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部分宗派确实先天存在不足,仅能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实修法门,尚不足以形成独立的修学体系。
对于学人根机愈发驽钝的当今教界来说,这样的困境显得尤为突出。建设一套契合当代学人的修学体系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一条大众能够依循的道路。我认为,作为完整的修学体系,应该共同具备五大要素,即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
皈依,是获得佛子资格的基本手续,是践行佛法的必要前提。这是佛法的根本。发心,确立修行的目标、方向,是修行的根本。戒律为三学之首,也是定慧之基,不论在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是佛法修行的基础。而正见与实践,一为正法眼目,一为实践方法,是佛教修行的两大要领,更是缺一不可。这五大要素包含着循序渐进的修学次第。其中,皈依、发心、戒律是修学任何法门都绕不开的共同基础。正见、止观则是各个宗派的特色所在,为学人提供了契入空性的不同方法。
不论哪个语系、宗派,都离不开这五大要素。缺失任何一点,必将成为修学障碍,乃至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依据五大要素,我们得以把握佛法的核心要领和修行方向,从而帮助学人化繁为简,直达重点。那么,不得要领或偏执一端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 三级修学的建立
将五大要素落实于具体修学中,建构一套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方能为广大学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引导。为此,我们进一步设立了三级修学,作为菩提书院学员的修学指导。
三级修学,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每个阶段均有其修学重点和目标。
1、 初级修学
初级修学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第一进度学习人生佛教小丛书,了解佛法如何看待宇宙人生,纠正对佛教的误解,学习用佛教的智慧看人生、看世界。第二进度学习佛传、《皈依修学手册》,进一步认识佛法,认识皈依,从而走入佛门,初步建立对三宝的信仰。学习时间八个月。
2、中级修学
中级修学以《道次第》为基础,以菩提心的修学为中心。分为三个进度:第一进度,学习《三主要道颂》、《菩提道次第略论》,以皈依修习为常课,目标是认识修学理路,调整观念和心态。第二进度,学习《百法明门论》,及深入修学《菩提道次第略论》,以修习菩提心为常课,帮助学人舍凡夫心,发菩提心。第三进度,修学《瑜伽菩萨戒品》,发菩提心,实践菩萨行。学习时间约四年。
3、高级修学
高级修学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亦包括三个进度。第一进度,修学《唯识三十论》,了解妄心差别,认识唯识中道见及唯识学的修证次第。第二进度,学习《心经》、《金刚经》,了解般若中观的正见及修证。第三进度,学习《四念处经》、《六祖坛经》,了解禅宗的见地和修证。整个课程以止观禅修为常课,将正见转化为自身心行。学习时间为三年。
经由三级修学的引领,学人从初步了解佛法、建立信仰,到明确修学理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直至闻思正见、止观禅修,自觉觉他。整个修学次第清晰、套路简明,又系统完整、核心明确,且能与一切法门的修学相融合。无论学人的基础如何,皆能层层进益,抵达终点。我们在办学中也发现,认真修学的学人,短时间内皆能明确佛法的修学理路,用心上迅速调整,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将三级修学称之为一条通往生命觉醒的菩提大道,当不为过。
四、一套行之有效的修学模式
三级修学为学人提供了宏观上的修学引导。在具体办学中,还需建立一套规范化的修学模式,使三级修学得到有效落实,避免修学停留于理论层面,未能真正改造生命。
1、修学方式:自修与共修相结合
在菩提书院,采用的是个人自修和班级共修相结合的方式。
自修是修学的重要方式,学人按照三级修学的进度,围绕班级共修的内容,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闻思经教,养成精进修学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佛法。
共修分为班级共修和班级内部的小组共修两种方式。班级共修,即以班级为单位,在辅导员跟进下,各班的全体学员一起共修。共修时,围绕每期的闻思主题,分享对法义的理解、心得体会、疑惑等。共修一周一次,每次时间为2-3小时。为保证共修效果,每个班级的人数不超过15位。这些学员又分为几个小组。除了班级共修,各小组还组织小组共修,以促进修学,增加学员间的交流。
自修与共修如同鸟之双翼,相辅相成。通过自修,为共修做好准备;通过共修,为自修营造良好的氛围,并提供引导和支持。
2、修学态度、方法和效果
毋庸讳言,当前的佛教教育,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效果都未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跟修学态度和方法有关。在态度上,不少学人抱着学知识的心态,并未具备探索真理、解决生命问题的真切之心,或是东学西学,左右攀缘。而方法上,又缺乏对法义的实际运用,学修脱节,自然渐行渐远,麻木疲累。
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菩提书院提出了修学上的;十八字方针,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修学态度上,须真诚、认真、老实。真诚,以法为镜,认识自己的生命现状,本着治病的心态修学,用于自我检讨,真诚面对法和法师,避免把学佛变成生活的点缀。认真,用心投入修学,反复闻思,深入、扎实地学好每一层级的课程。老实,安住当下,专心学习,不四处攀缘。
其次,修学方法上,掌握理解、接受、运用的步骤。理解,即从义理上到事实上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法义。这个过程中,如理思惟很关键。真正理解之后,自会接受,并以佛法的认识替代原有的认识,进而将正见运用于实际,摆脱不良串习,养成正念。
修学效果上,达到观念、心态、品质的次第改善。学人若能端正修学态度,掌握修学方法,数月之后都能收获明显的修学效果。
这套修学模式,有别于法师讲法、学人听闻的惯常方式,也跟社会院校的办学不同,具有积极主动、操作性强的特点,避免学修脱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修学风气。
五、传灯与慈善的助力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菩提书院的创办,目的是为了引导大众系统次第地修学佛法,自觉觉他。因此,修学佛法是核心要务,书院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个重点,服务于这一核心。
然作为大乘佛子,我们还有着荷担如来家业的使命,内修与外弘不可或缺。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大众热恼重重,亟需佛法输送清凉。遗憾的是,学人的弘法意识相当薄弱,而传统的弘法布教方式又诸多牵制,以致教界的弘法力度严重不足,所能提供的帮助有如杯水车薪。培养学人的传灯意识,并探索建立现代化的传灯模式,乃时代所需。
秉着这一理念,菩提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人的传灯意识,以传灯为其基本责任和使命。目前,书院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传灯模式,其中包含七种接引大众的渠道,即个人传灯、学佛沙龙、心灵之约、慈善活动、寺院及书院活动、网络弘法、法宝结缘等。譬如个人传灯,提倡每位学员都应树立弘法、分享的意识,将自己修学中的受益分享给身边的亲友,广结善缘,用佛法帮助他人从迷惑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进而接引他们走近佛法,修学佛法。此为最究竟的帮助,亦是检验、提升个人修学的过程,自利利他。
慈善,作为当前社会一个普遍的话题,对于团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何故?一者,学员通过参与各项慈善活动,长养菩提心,践行菩萨行,学以致用,积累福智资粮;二者,通过相互间的慈善互助,提升团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学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再者,有助于树立佛教团体的良好形象,转变民众对佛教消极避世的误解,便于传灯。
与其他慈善团体不同的是,菩提书院倡导的是心灵慈善,以生命慈善为主,社会慈善为补充。生命慈善包括对学员及其家属生老病死的关爱,社会慈善包括环保护生、社会救助等。种种方便的施设,其目的仍导向修学佛法。是为;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也。
六、修学团体的建设一个可复制的良性运作
作为一个修学团体,要做到健康、持续地发展,一方面需保证修学氛围,做到有效引导;另一方面则应具备可复制性,能够广泛满足社会需求,而非受限于一人一时。佛教传统的传播方法侧重师徒间的单独传授,虽然有因材施教、量身定做的独特优势,但这种个性化也恰是难以大量复制的局限所在。在教界师资严重缺乏的今天,这种模式显然是无法平衡供求需要的。
我时常思索,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公司,兜售的产品无非几个花样,为何能够遍及世界?佛法如此殊胜,有需求有向往者,比比皆是,怎样才能突破传统的樊篱,接引更多的大众?
探索的结果,是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结合,建设连锁式、规模化的教育模式,既健康又高效。为确保书院的良性运作,菩提书院在三级修学引导之外,团队建设上吸收了佛教的传统思想,以僧团的三纲制为建构依据,设立辅导委员会负责法脉传承和道德规范,设立修学委员会负责组织建设和行政管理,设立督察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以确保书院的运作不偏离轨道。同时,根据修学弘法需要,设立传灯委员会、慈善委员会等负责相关工作的探索和建设。
此外,佛教传统的六和敬精神,也被吸收进来,作为菩提书院的管理方针,以建设一个修学标准化、活动规范化、管理人性化的修学型组织。
同时,我们也借鉴了现代管理的一些先进方式,使书院的传播具备可复制性。譬如,在组织架构上,书院由总部和各地修学处构成,各地修学处由班级构成,整体上形成以班级建设为重心,辅导员建设为关键,修学处建设为纽带,总部建设为后盾的组织架构。从办好一个班,到办好一个修学处,都有可供参照的制度。如此一来,复制就变得极为可行。
居士教育,历来是佛教教育的薄弱环节。时至今日,如何遵循契理契机的原则,借用社会上的相关经验,广开方便之门,接引众生次第修学,更是避无可避的话题。菩提书院的建设,从修学到管理,已初步形成一套可行性较强的模式,在实际办学中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这些探索能解决相关问题,为佛法、为大众带来利益。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