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八集)

2024-07-24 08:40 居士人物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

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在这里赞叹自己的弟子闵子骞,说他是非常的孝顺。闵子骞的故事大家或许都已经非常了解了,他是以孝行感动了父母。「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是外人对他的父母、昆弟(昆弟就是兄弟)都没有话可说了。这是讲他能够修身而齐家,而且不会让父母兄弟陷于不义。二十四孝里面就有「闵损芦衣」的故事。

闵子骞他叫闵损,他在小的时候,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结果这个继母偏私,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对于闵子骞却是非常的憎恶。冬天的时候很冷,要做棉衣,结果继母给她自己亲生的儿女用棉花来做棉衣,可是对闵子骞,就用芦花来做棉衣,那芦花不保暖,而且让闵子骞干很多活,虐待闵子骞。结果有一次他的父亲跟他出行,让他驾马车的时候,因为闵子骞穿着芦花做的衣服很冷,手都冻僵了,所以驾马车不得力,那父亲就发觉了,结果后来发现原来闵子骞身上穿的不是棉衣,是芦衣。父亲就非常生气,知道是继母在虐待他的儿子,回来之后,他要把这继母赶回去,赶出家门。当时闵子骞就跪在地上替他的后母求情,他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就是母亲在,只有我一个儿子孤单而已,如果母亲走了,那三个儿女都会凄凉了。

闵子骞受到母亲这样的虐待,竟然对母亲一点怨言都没有,反而为他母亲求情,使他的父亲大为感动。他的母亲也感动了,感激这个虽然不是亲生的儿子,所以从今以后就改邪归正了,对闵子骞也像对两个弟弟一样来爱护、关怀,所以一家人就非常的和谐了。这就孔子在这里说的,「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个「间」是属于间隙,就是没什么闲话可说了。如果不是闵子骞这番至诚的孝心感动了全家,怎么可能有这样结果?一般来讲继母跟前房的儿女关系都比较难相处,闵子骞能够做到一家都能这么和睦,所以感得孔子对闵子骞这样的赞叹,「孝哉闵子骞」。《弟子规》上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爱我们,我们能够尽孝,这不算难事。难是难在如果父母憎恶我们,我们还能够尽孝,这才是贤良。闵子骞做到了,大舜也做到了。舜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这个至诚的孝心,也感动他的父母,感动国人。

我们再看一段《论语》,在「里仁第四篇」第十八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也是讲如何尽孝的。做父母难免会有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子看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对待?夫子在这讲「事父母几谏」,这个「几」是几微,很微小的细节。就是为人子看到父母有很微小的过错的时候,可能是小小一个举动,甚至是一个念头一动,那就要劝谏,让父母能够及时的改过来。因为小的过错容易改,如果小过错不改,等到形成大的过错,就很难改了。所以为人子要细心,看到父母有一点点偏失,小小的苗头,立刻就要想到帮助父母改过,这是孝,不能陷父母于不义。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如果是见到父母之志不能够听从,他们可能很固执,不能够听受劝谏。我们要怎么做?我们还是要尊敬。不能因为父母不听我的劝告,我就不尊敬父母了,那也错了。有的人,老是看到父母的过失,常常看过失,又没有本事劝谏父母改过,又不能感动父母,所以常常发牢骚,常常指责父母,对父母没有尊敬心。你想想,这样又怎么能够让父母改过?最重要的先要敬父母,你能恭敬父母,父母就觉得自己也要自重,不能够再犯过失了。这正是善巧的引导他改过自新。「又敬不违」,这个「不违」是不违背我们劝谏的初衷,要继续劝谏,要屡次劝谏。甚至到最后可能父母会怒斥我们,父母很嫌我们在那里叨咕他的过失,我们还要「劳而不怨」。这个「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劳苦,虽然劳苦但是不能怨父母,还是要继续劝谏,要有耐心,不能够退我们的初衷。另外一个意思,劳是讲忧劳,忧的意思。因为我们劝谏父母,父母不能听从,我们就会很忧虑。但是虽然忧虑却并不怨恨父母。那这两个意思都很好。这样的做法,正是为人子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弟子规》上有一句经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有过失,我们要认真的劝谏他,让他更正、改正。那劝谏可不能板着面孔,像领导训话一样,这是很难让父母接受的。要「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声音要低缓、要温柔、要善巧。譬如说在劝谏的时候,应该先赞美一下父母,然后再把要劝谏的事说出来。譬如说如果父母脾气不太好,不太耐烦,那你怎么劝谏?你可不能说:「你要耐烦一点,不是学了《弟子规》了吗,怎么还不改?老毛病!」你这样讲,父母只会更加的逆反,你会把他推到了更加不愿意改正过失的对立面。假如你这么说,「爸爸,你最近学了《弟子规》,真有好的转变,有很大进步,脾气比以前好多了。要是能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这就更好了。脾气愈来愈柔和,大家就愈来愈喜欢你了。」你这么样一讲,让他听到了也很受鼓励。和颜悦色、柔声下气的,以鼓励为主,不要用训斥的口吻,这是劝谏之道。那当然有的父母确实很固执,你劝谏他,他左耳入,右耳出,「谏不入」。尽管你是用最善巧的方式劝谏了,他还是听不进去。或者是他不肯改,只是应付应付你。怎么办?你还是要劝谏。有时候劝谏,他烦了、生气了,那你先缓一缓,等到他什么时候开心的时候,你再给他劝谏,而且要懂得抓住机会教育,就是在适当的机会点他一下。

如果实在父母不能够改正,为人子会非常的担忧,所以「号泣随」,就会可能痛哭流涕。甚至父母实在不肯改,非常的顽固,而且我们劝谏的时候,可能他们还会打骂我们,我们也不能有怨言,不能有怨恨的心理,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什么?其实传统文化也断了好多代了,可以说我们的祖父一代也没有真正学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自从清朝末年开始就一直走向衰落,衰到底谷了。正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不能怪他们。只能是什么?用恕道,在原谅他们过错的同时,慢慢的劝谏和教化,这是为人子之道。正如我们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父母也是耐心的教我们。那我们现在长大了,学习了传统文化,是不是也应该耐心的来回馈父母、来教导父母?这也是知恩报恩。

现在要弘扬传统文化,确实是很有难度,因为什么?我们自爷爷那辈到我们这一辈都没有认真学习过,所以都不懂。譬如说孝道,譬如说修身之道,这些传统的理念,家庭里面可能没有这个意识。例如爷爷奶奶会很宠爱自己的孙子,样样都给孙子服务。现在我们讲到「孝顺儿孙」,不是说那个儿孙很孝顺,是爷爷奶奶孝顺自己的儿孙去了。

现在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接触到《弟子规》。现在可以用一个返本报始的方法,先让年轻这一代学习,让这些少年孩子们先学习,启发他们的孝心。然后再让他们用实际的孝行,去唤醒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爷爷奶奶的孝心,以及让他们能够学习传统文化。这也是属于「事父母几谏」的意思了。「养则致其乐」,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面,我们再来看「病则致其忧」。父母有病,我们就要尽心尽力的侍奉床前,帮助父母排忧解难。而且父母年迈,我们就要想到报恩要尽早,不可以等待。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父母,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父母大概都有七十岁上下。父母能够在世上有多少天?我们都不得而知,所以要尽心竭力的抓紧时间去奉侍父母。

在《论语.里仁篇》里面有这么一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是讲父母的年岁为人子不可以不知道。为什么要知道?一个是喜,喜的是什么?父母还健在,我们就还能够承欢于膝下,能够对父母尽孝,这是可喜的事情。「一则以惧」,惧是恐惧,父母年事已高,在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少了,所以又深深的恐惧,担心假如父母真的走了以后,那自己就没有机会再报答父母了。古语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怎么能够不谨慎?所以当父母有疾病的时候,为人子是最为忧虑的。《弟子规》上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父母有疾病的时候,那儿女为父母煎药,古时候煎药都要先尝一尝,看看这药的火候到了没有,看看这药会不会太浓了、太淡了,如果父母卧床不起,那儿女衣不解带侍奉床前。

我记得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我跟我父亲一起过春节。当时因为我父亲感染了风寒,发展得比较严重,最后患了肺炎。我送他到医院打吊针、治疗都没有任何好转。后来我就把他接回来,每天我们就给他调理。当时因为他晚上咳嗽睡不着觉,我就陪在他身旁。我看见他非常的痛苦,因为晚上不能睡觉,白天就没有精神,所以我也就一直陪着他床前。看着他那么辛苦,自己心里很难过,所以我就在圣贤像前祈愿,希望能够代自己的父亲受这个病苦,让他能够得到赡养。结果愿一发,真就有感应,我果然也就得了肺炎,我也是咳嗽得终夜睡不着觉。但是后来很奇妙,我父亲停止了西医的治疗,只是吃了一点中药,没有两天就好了。而我自己也没有吃药,大概他好了之后,我也就好了。这就让我想到,真的,父子是一体的。我们如果真发起诚心,祈愿代父母受苦,那实际上这种孝心就可以减除父母的疾病。

日本的江本胜博士,他十多年的水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水实验显示,水的结晶结构完全是受人的心里来支配。假如我们用爱心、用善心对待水,水的结晶就很美。如果用恶念对待水,水的结晶就很难看。当我们父母有病的时候,如果我们用孝心、用爱心侍奉于父母的床前,其实这种心本身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治疗,让父母身上的水结晶变得更美,恢复健康,恢复正常。

我们看到,北京企业家胡小林老师,当他父亲在临终患重病的时候,胡老师他也是每天来陪伴他自己的父亲。因为过去没有学习《弟子规》和传统文化,所以对孝道并没有重视。学了《弟子规》、学了传统文化之后,胡老师感到要对自己的父亲尽最后的孝道。虽然天天工作很忙,但是每天必定陪伴自己的父亲,风雨无阻。他陪着老父亲聊天,让父亲开心。父亲如果是大小便失禁了,他就为自己的父亲洗这个脏的裤子。陪父亲吃饭,父亲眼睛不好,他就亲自拿自己的筷子给父亲夹菜送到他口里,而且用软言,柔软的言语来安慰他的父亲,让父亲觉得非常的温暖。最后,在甜蜜的亲情当中离开人世。最令我感动的是胡老师他对治自己的习气。他的父亲因为常常会大小便失禁,所以裤子都很脏,一开始胡老师还不习惯亲自用手去洗这个裤子,都是由家里的保姆来洗。他就在那反省,为什么他会嫌自己的父亲脏?怎么去对治?结果他想了一条计策,当他父亲用完洗手间,他就在他父亲的那个马桶那里舀了半杯水,然后捏着鼻子就往嘴里灌进去了。一口喝下去之后,他对于脏的那种戒备心里就完全没有了。你想想喝都能喝得进去了,那用手去摸去抓又算什么?所以他洗这些裤子都不用戴手套,连家里人看到之后都非常感动。看到这胡老师学了传统文化,真正变样子了。

我们又看到,在大连有一位孝子,真正是感天动地。他的父亲二十六年植物人,卧在床上没有任何的知觉,更不能动弹。这个孝子叫王希海,二十三岁那年就遭遇到父亲这个不幸。他本来有出国工作的机会,也有找对象的机会,但是他看到父亲这样的痛苦,心里很难过,把一切都放下,决心在家里照顾这个植物人的父亲。因为没有工作,所以只好靠社会救济金来过日子,但是他侍奉自己的父亲却是无微不至。每天必定为他的父亲按摩、喂饭。他是早上五点到六点就做早饭,六点到七点给他父亲喂饭,八点到十点为他父亲洗衣服,每天给他换衣服、换床单。因为他说床单一天要是不换,就会有湿润,那父亲躺在床上就会不舒服。他不能让他父亲有一点的不舒服,所以天天换床单,天天都在洗衣服。洗完之后,十点到十一点给他父亲按摩,按摩一个小时。因为父亲长期躺在床上,要通过按摩让血液流通,要不然会生褥疮。下午一点到两点钟做中午饭,然后给他父亲喂饭。到下午三点就抱着他父亲到外面晒太阳,再给他父亲按摩,还给他父亲吸痰。他吸痰是怎么吸的?连他的母亲都做不出来。他父亲喉咙里面有痰的时候,他就拿一根橡胶管,这一头插到他父亲的嘴里,另外一头插在自己嘴里,然后猛的一吸,把他父亲的痰从喉咙里面吸到自己嘴里,然后再吐出去。这个动作他就做了二十六年。然后每天下午五点钟又给他父亲喂水。然后下午六点钟洗衣服,又做一家人的晚饭。到晚上十一点钟还要给他父亲按摩一次。到深夜还要给他父亲盖被子。

他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时没有离开父亲来服务的。如果需要出去买东西,从来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因为如果是半个小时不给他父亲翻翻身,他父亲可能就会觉得很累。所以他出去买东西,像到附近的超市,因为他很省钱,不坐车,他是跑步去的,跑到那里十五分钟,买了东西马上又跑回来,半个小时到家。天天如是。

后来有一次,他背他的父亲到医院去会诊,有一位老教授看到他父亲背部的皮肤非常的光滑而且很有弹性,他就问王希海,说你父亲病了多长时间了?王希海告诉他,已经二十四年了。这老教授听了之后,根本不能相信,他以为王希海是骗他。因为一个植物人怎么可能二十四年身上的皮肤还这么光滑和有弹性?这老教授就进去房间里面去找他父亲的病例。没过多久,老教授抱了厚厚的一沓病例出来,流着眼泪说,「这真是不可思议,你照顾你的父亲照顾得这么好,二十四年他能有这样的身体,你这个护理工作真是做到家了,你可以到医科大学给护理专业的学生讲课了。」

王希海就是这样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他的父亲每天都过得幸福。他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发了个愿,说一定让他父亲过上八十大寿。结果二00六年他的父亲真的到了八十大寿,还活得很好。王希海已经是四十七岁的中年人了。结果当「天下父母」(这个是山东电视台的一个栏目),「天下父母」的记者采访他的时候,就问他的感受,他说:「每当有酸甜苦辣在我眼前形成的时候,一回头一看父亲还活着,一切烦恼就全都没有了。」这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一个圆满的表演。这是讲到「病则致其忧」。

底下是讲「丧则致其哀」,这是第四个部分,这是讲父母过世的时候,孝子必定是非常的哀痛。在《论语.子张第十九》这篇有这么一段经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在这里说,我听老师说过,这个「夫子」就是指孔子。曾子非常的孝顺,也非常尊师重道,所以他讲什么话都称「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他也是述而不作。他说我听到老师这么说的,「人未有自致者也」,就是平常的时候人不可能自动的充分发挥自己出的感情来。那如果有,「必也亲丧乎」,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那种为人子的真情会充分的发挥出来,那就是「丧则致其哀」。

真正孝顺的人,可能他很难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一直在痛哭流泪不能自制。但是圣人制定的礼还是有一个限度,不能够一味的不断的去放纵自己的那种哀痛之心,要有个节制。所以在「子张第十九篇」,又有一句经文说,「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致乎哀」,就是能够尽哀、哀伤就可以止了,不能够哀伤过度。如果哀伤过度了,就会毁伤身体,这反而就不是尽孝了。因为毁伤了身体这就不孝了。不能因为父母去世而毁伤自己,要振作起来。圣人制定丧礼,那是三年。像《弟子规》上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

丧礼,要有三年为限。孝子再悲痛,三天之内,三天就要吃饭,不能够超过三天。「居处变」,是不能够再有什么享受的生活。譬如说一切的娱乐都要放下,夫妻都要分房,甚至古人是到父母灵前守墓,守着陵墓三年,搭一个茅棚住在那里,这叫「居处变」。「酒肉绝」就是要茹素,吃素,不能够饮酒吃肉,不能够歌乐,跳舞、歌舞这些都不可以有。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个有必要吗?其实在孔子当年就有人曾经提过这个问题。在「阳货第十七篇」,就有这么一章经文,是「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是孔子的弟子,他很会说话,能言善辩。他在这里问,父母死了,守孝三年,这种传统的丧礼,「期已久矣」,就是为期是不太久了,要不要那么长时间?他下面说一个理由。孔老夫子说,如果你心安你就去干!君子在守孝期间「食旨不甘」,吃美味不觉得甘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都不会觉得舒适,才会去守丧三年。如今你要觉得心安,那你就去干好了。

结果「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出去以后,孔老夫子就说了,这是对其他弟子们说的,说宰予真的不仁,这个「予」就是宰我,他也叫宰予。他怎么不仁?他说「子生三年」,儿女生下来三年之中,都离不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替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之通丧」,天下都如此。而宰予却认为三年太长了,那他有三年爱父母吗?这个话对宰予是批评得很严重。为什么说他宰予不仁?因为他没有孝心。当然宰予这是一番苦心,他故意做这番表演,引发孔子的议论。其实宰予也是一个德行很好的人,只是他为了跟老师配合教学,唱个双簧戏,一正一反,把夫子的这番议论引发出来,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守孝三年。这丧要尽礼,尽礼正是对父母的尽孝。

我记得我的姥姥去世的时候,当时我母亲带着我为姥姥做临终关怀。我们用佛教的方法给她助念,她走得很好,微笑的走了,走得很安祥。走了以后,母亲就带着我发愿吃素,一直吃到现在,已经从一九九四年到现在十七年了。那我们将是终身吃素,不仅是三年酒肉绝,终身都酒肉绝。三年当中,最重要的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常常思念自己的父母、纪念父母,不要忘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如果能够常常学习传统的文化,读传统文化的经典,父母在天之灵也一定会非常的高兴。这三年当中,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也算是报答父母这样的一个做法。

事亲方面,最后讲到的「祭则致其严」。父母去世以后,常常要祭祀父母,祭祀的时候要尽到庄严。《论语.学而篇》里面,就有这样一章经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治丧,「丧则致其哀」,就是「葬之以礼」。「追远」就是「祭之以礼」。连遥远的祖先我们都要追忆、都要纪念,那眼前的父母、亲人岂能够不尽孝?这是能够使人民的心地变得更淳厚,民德归厚,社会就和谐了。祭祖是很好的社会教育活动,应该大力提倡。

这次清明节,就这个月,四月五号,我有幸应邀参加河南省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这是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亲自主持这个大典,他亲自撰写了「拜祭黄帝文」。会场将近两万多人,一起拜祭黄帝。郑州电视台在采访我的时候,我就说到,这样祭祀的活动,正是显示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当中的返本报始、知恩报恩,它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祭祀最重要的就是诚心。在「八佾第三篇」,有这么一章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就在祭祀的时候,有的是祭祖先,叫祭鬼,鬼是祖先的魂灵,有的是祭神,山神、水神,这些神。祭祀他们就一心想着他们就在眼前,这是尽到自己的竭诚的心,这个非常重要。祭祀本身也是让我们生起诚敬心的一个很好的活动。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古注上讲,孔子可能有时候因为病了,不能亲自去祭祀,会找人代理。如果找人代理的时候,那个人没有诚敬的心,夫子是不许他祭的。「吾不与祭」,这个「与」就是「许」的意思,不允许他祭祀,这就是使到祭祀就不能够很好的进行。为什么?因为没有诚敬心,等于没有祭祀一样。《弟子规》上讲「祭尽诚」,要尽到竭诚的心。

「事死者,如事生。」对已经过世的父母、祖先,就好像他们就在眼前一样去祭祀、去纪念。孝道「入则孝」这方面,我们用《弟子规》整一篇结合《论语》也就讲到此地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更新于:1个月前
1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全部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