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礼的修忏理论知礼大师是宋代天台宗的高僧,知礼大师对修忏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修忏要旨》一书中。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知礼大师62岁高寿之时,受宋真宗之请,亲临延庆院修《法华忏法》三个昼夜以祈求国..
一、知礼的修忏理论
知礼大师是宋代天台宗的高僧,知礼大师对修忏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修忏要旨》一书中。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知礼大师62岁高寿之时,受宋真宗之请,亲临延庆院修《法华忏法》三个昼夜以祈求国泰民安,知礼大师受到帝王的如此礼遇,说明大师当时在朝廷与社会当中的威望已不是一般的法师所能比拟的。后大师又因宋真宗内侍臣俞源清想要了解法华忏法的旨趣,于中又为其写下了《修忏要旨》,将大乘经典中所说的修忏法作一简要阐述。本书的要旨在于依《摩诃止观》及《法华三昧忏仪》详细阐述法华三昧之核心思想,但是知礼所阐述修习忏法的要旨并非仅限于法华忏法,也涉及到许多大乘经典,由于知礼大师着重阐明忏悔用心的要领,故对修忏法时所用的诵文没有详细记录。在《修忏要旨》当中,知礼大师依照天台宗的模式,提到了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三种忏悔方法。然而第三种无生忏是三种里面最重要的一种,知礼大师解释到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知礼大师认为,众生妄心本空,罪福亦无实体,一切业相无非实相,如果能通达感智本如,理事一际,能障所障皆泯,能忏所忏俱忘,就是见到法界圆融,真如自性清净。这为最上第一忏悔。虽说法虽三种,行持确在一时三种忏都可以融为一体。然而论其重要性来讲,无生忏最为重要,取相尚宽。大乘的忏法主旨在于妙观,由于实相现观的彻底法源性,故而能够灭罪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其妙德,如照澄江,森罗万象尽现其中。知礼大师希望通过实相理观的特点,来特别强调和突显理乃忏法的主体性,以此理观化导于形相事仪,那么则一礼一旋,罪消尘劫,一灯一水,福等虚空。所以说知礼大师认为无生理观是忏悔主,事仪则为忏悔缘。
二、知礼与《大悲忏法》的因缘
知礼大师接触《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也就是《大悲忏法》。此之忏法的仪轨制作时间并不确切。只是在《佛祖统纪》的《知礼传》及《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一中记载: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十一月,知礼大师与十僧共修法华忏三年期满,欲燃身供养。当时朝廷的秘书杨亿,贻书劝请住世,请大师念及天台教门方始中兴,应以住持为世之良导。后来又有郡守李夷康,慈云大师驸马李导勖等一同劝阻,知礼大师才因公私力劝而打消此志向。后又结十僧修习《大悲忏法》三年,以酬宿愿。《知礼传》亦言及咸平二年(999)以后,其专务讲忏,常坐不卧,足不外涉。因此,由此或许可以推断《大悲忏法》制作的时间可能在公元999-1017年间。《大悲忏法》的组织模式基本上依照《法华三昧忏仪》而来。知礼大师依循着《法华三昧忏仪》十科之模式,《大悲心陀罗尼经》经文分类组织成严道场净三业,结界、修供养,请三宝诸天,赞叹申诚,作礼,发愿持咒忏悔,修观行等十科。前九法为事行,第十则禅修观。其中有一个不同之处是知礼大师以作礼和发愿持咒代替《法华三昧忏》中的行道旋绕与诵《法华经》两部分。最初一开始之一心顶礼以下之诸佛、诸菩萨、诸神名,皆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如此将经文加以组成忏法,以便于观想修持,这可说为天台宗知礼大师所做的巨大贡献。《大悲忏法》为十法组织具体内容如下:1、严道场:严净道场,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以香花饮食精诚供养,共修者可十人,以三七日为一期。於修忏前七日,先行方便法,使事仪理观皆熟悉。2、净三业:身心清净之事仪,同法华三昧。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终竟一期皆须依经运想,不得问杂事缘,刹那念及世务。3、结界:于建忏首日持诵大悲咒二十一遍结界。4、修供养:烧香散花,如法供养,运想,我此香花遍十方,普熏法界诸众生,蒙薰皆发菩提心,同入无生证佛智。5、请三宝诸天:奉请本师释迦牟尼世尊,阿弥陀佛等世尊,大悲心陀尼章句,大方三世一切等法,无量无数大声闻僧(如法作观),及一切护法诸天降临道场,证我行法拥护持咒。6、赞叹伸诚:赞叹观世音菩萨威神力,并诚恳伸述,随智力如实说之,所求之事,不可增长生死。7、作礼:礼上所请三宝,运想,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礼观音则云:为求灭障接足礼,以观音菩萨为道场忏主。8、发愿持咒:欲诵持咒者,於诸众生起慈悲,先当从我发十愿。此愿横深,该收权实,非天台宗教观,未到边涯。次之以四弘誓愿及十乘观法来解释观音菩萨的十乘对十愿:
观不思议境知一切法愿;
发菩提心得智慧眼愿;
巧安止观度一切众愿;
破法遍得善方便愿;
识通塞乘般若船愿;
调适道品得越苦海愿;
对治助开得戒定道愿;
知次位登涅槃山愿;
能安忍会无为舍愿;
离顺道法爱同法性身愿。
应知此之十法,虽论修证以及因果,而现前一念本自圆成,全性起修,即因成果。以称名持咒为事行,十乘观为理观运作。 9、忏悔:普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世罪业,应以逆顺十心运心忏悔。次当如法旋绕法座三或七匝,口唱南无十方佛、法、僧、释迦牟尼、阿弥陀佛等佛号,心念运想,十一方三宝心性寂灭,影现十方,心想如梦,梵声如响,勿念心散。10、观行:礼忏毕则依经修观,当如大悲、平等、无为、无染、空观、恭敬、卑下,无杂乱无上菩提心等是陀罗尼相貌,依圆 妙明观心,约行者;直就一念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咒体通于观下不思议境,馀无心则通九法,上根者,观不思议 境即入初位,中根者用二至七法,下根则十法全用。托事者:一身具千手眼,千手眼不离一身,表一念通千慧,十种通慧不离一念。
以上为《大悲忏法》的十法组织,其依循《法华三昧忏仪》二十科之模式,前九法为事行的方面,第十则为坐禅修观法。虽说有事行、观行两种行,实则理事圆融,即为《法华三昧忏仪》所谓事中修一心,在三七日中礼佛、忏悔行道等遍历一切事想,皆一心精进,以及理修一心,从入道场至三七日,凡所作皆知其体性,不生不灭,心性亦然,不生不灭。此事一心与理一心 乃相摄相融,不可截然分割也。今者《大悲忏法》亦然,於三七日中之种种事行皆一切精进至于理一心,则是以观不思议境 为理观修持的要领。即如仪轨所言:若行立持诵,若欲坐思惟,不思议观不应暂废,是名依法受持也。那么可以说修习《大悲忏法》为其首要务也。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