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净土净与文明建设

2024-09-10 08:49 佛学文库

◎ 陈 兵 佛法依正不二论给予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强调依报庄严、社会净化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净化与庄严,《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语,集中概括了佛法这一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讲,佛..

◎ 陈 兵

佛法依正不二论给予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强调依报庄严、社会净化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净化与庄严,《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语,集中概括了佛法这一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讲,佛法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理想社会实现的关键和主导。

依正二报,从佛法看来都是众生所造身口意业必然感得的果报。生存环境(依报)属于业力所感五种果中的增上果(作用特别强的一种果)。经论中说,行不杀生等十善,能感得外物美好庄严、树木花草光泽莹润、果实饱满富有营养、风调雨顺、环境洁净优美、居处平正适意等增上果,反之,若行杀生等十恶业,则感得生存环境恶劣、饮食不佳、果实不熟、干旱少雨、所居之处秽恶不净、行住之处多险阻坎坷荆棘毒刺沙石瓦砾、土地干涸盐碱、多天灾人祸及毒虫猛兽等增上果。《业报差别经》说: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民精神境界低下、作恶者多,其自然、社会环境一定是污秽恶浊。

依报为众生业力所造,而业则从心而起,故依报终归为自心所造。《华严经世界成就品》谓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心地观经》卷一谓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佛家千经万论,都强调心是世界的创造者,国土的清净与污秽,悉由依止它生存的众生之心所决定。《心地观经厌舍品》云:

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同一个世界,在诸佛的清净心中,现为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域,在众生污染的心眼中则现为五浊恶世。世界的面貌随众生心而呈现,随众生心而转变,如《华严经世界成就品》所说:

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若无量众生悉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力行众善,无私奉献,便可转消劫难,令人间净土早日实现。

既然国土清净在于人心清净,国土庄严在于人心庄严,则人心之净化与庄严,便应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首务和重心。通过净化、庄严人心而庄严国土、净佛国土,是佛家所定文明建设的基本路线,尽管佛家对物质文明建设并不忽视,但其所重,无疑在于精神。

所谓净佛国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菩萨道者自身进行精神修养,自净其心;二是主动地带动大众一起净化自心,力行众善,以建造理想世界。从《杂阿含经》等所载佛教诫在家弟子必须修十六法带动众生共同修行、修四摄法摄取人们同趋善道,到大乘《大宝积经》等规诫菩萨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佛教将带动众生自净其心、力修众善规定为佛教徒必须尽的义务,这是佛教诸乘诸宗一贯的宗旨,大乘尤其强调,带动众生以净佛国土,是成佛的必由之径、必备条件。《摩诃般若经》卷二六说:

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仅须清净庄严(美化)自己所住的国土世界,而且要清净庄严尽宇宙所有的国土世界,为此而奋斗不息。《华严经》谓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此乃一切菩萨行者的宏愿。阿弥陀佛在菩萨地为建造理想世界而具足五劫思惟方案,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终于建成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佛教庄严国土的榜样。

过于畸重物质财富创造而忽略了精神田园的近现代西方文明,已造成了危及人类存在的诸多弊病。物质生活是大大提高了,但人的道德水平并未随之提高,反而有人越来不像人的趋势。人们的心灵并未因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满足,在满足了物欲及自我实现欲之后,仍感痛苦失望,迷惘不安,这被当代不少学者归结为西方各种社会病的根源。一切朝钱看、全民下商海所导致的精神退化、文化沙漠化、国民形象丑陋化,其报应之速更如空谷回音。面对当今现实,重宣佛陀遗教,大概会警醒人们反思文明功过,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佛法不仅有依正不二、心净土净等理论,而且有其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三学六度等净化人心、庄严国土的操作技术,最为宝贵的是其作为佛法心要的诸法无我的智慧,这种智慧专治各种社会问题、精神疾病的根荄--以假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是佛法独擅的特效药方。以此药广施社会,再加上其它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各种文化营养的滋补,扶正祛邪,助阳驱阴,以精神文明领先,带动物质文明,则国土庄严,有希望早日实现。

摘自《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

更新于:2个月前
3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