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 宣释昙鸾,或为峦,未详其氏,雁门①人也。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逸于民听。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②、佛性,弥所穷研。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
◎ 道 宣
释昙鸾,或为峦,未详其氏,雁门①人也。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逸于民听。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②、佛性,弥所穷研。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权停笔功,周行医疗。行至汾州③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覩,由斯疾愈。欲继前作,顾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诸经,具明正治,长年神仙,往往闲出。心愿所指修习斯法,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④,方术所归,广博宏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余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余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时,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征不就。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远意。
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从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
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烧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宏广。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下敕令住并州⑤大寺。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时往介山⑥之阴,聚徒蒸业,今号鸾公岩是也。以魏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有七。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建砖塔,并为立碑,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因出《调气论》,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又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后,又撰《安乐集》两卷等,广流于世,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注释】
①雁门:今山西代县。
②四论:此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③汾州:今山西汾阳。
④陶隐居者:即陶弘景。
⑤并州: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流地区。
⑥介山:在今山西介休东南。
摘自《唐高僧传》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