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传统文化从哪里下手?从那个你最放不下的东西,先难!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我不是叫你抛家弃子,你不要到时候怪到我头上。放是心上不要罣碍,不要执着,那不是责任放下。有时候说话不容易就在这里,讲了人家理..
所以传统文化从哪里下手?从那个你最放不下的东西,先难!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我不是叫你抛家弃子,你不要到时候怪到我头上。放是心上不要罣碍,不要执着,那不是责任放下。有时候说话不容易就在这里,讲了人家理解错了,就麻烦了。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今天你爱护你的亲人,很好,可是你罣碍了,你操心了,不只你累,谁也累?对方可以感觉到,这么亲的亲人怎么感觉不到。你有负担,他也有负担;你放下了,他就放下了。
所以记得二00三年,我到海口去,我妈就说:把你交给老祖宗,我不操心了。真放下,我到海口去都睡得很好。结果过了几个月,我回家过年,打开门见到我母亲,我说:妈,你这几个月修道的功夫很好。我妈一头雾水:你又不在家,你怎么知道我修得不错?我说:妈,我这几个月一点都不操心,心里没负担,铁定是你放下了。我妈,嗯,点点头。我赞叹母亲放下了,就代表以后也不能再提起来,不然这样会让儿子笑话我功夫退步了。所以我们母子两个也是互相鼓励、互相肯定。所以真的很多事情把道理想通了,别干那个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好处的事情。
所以刚刚讲到颜回不贪着世间的这些享受,这也是承传夫子的道德,夫子说,饭疏食饮水,吃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刚好没钱买枕头,手这么一弓起来就当枕头睡了,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会起贪世间的功名利禄。乐什么?乐道!他深入古圣先贤教诲,有法喜,不断的从内往外涌,高兴。有没有人说我好穷,我好快乐!有没有?大家有没有听过,有人说,我穷得没饭吃,好高兴。所以安贫乐道,那个是乐道,不是乐没钱,不是乐没得吃,是真正了解到,人生真的喜悦是从内自自然然涌出来的。只要那个乐是因为获得外在的人事物而乐,那个乐迟早会变化,因为人事物都会变,一变,苦就来了。所以真正的乐不能从外面去找。
比方说夫妻恩爱,世间人很多人羡慕,可是有可能那个乐最后会变成什么?苦!比方说她先生要出差三天,她哭得死去活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夫妻?那你说她那个哭是从哪里来的?从前面的恩爱来的。所以这个不叫真恩爱,这叫什么?叫占有,要把他拿开,不行,这是我的。夫妻里面常常要问:你爱我吗?对不起,我这是从别人那里拿到的经验,为什么?一个人人生的精力有限,但是又要跟广大的人群交流,多截取别人的长处、经验就对了。
因为曾经我在台湾的时候,有一些四、五十岁的妇女,刚好她们做义工好几天,最后一天学员都走了,当天晚上我们一起散步的时候,这些妇女就很神秘的问我,还偷偷的问,她说:蔡老师,奇怪了,我们夫妻的事,你怎么都知道?她们觉得说我没结婚怎么知道这么多事。告诉大家,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因为我得跟夫妻讲课,所以赶紧搜寻生命当中父母、长辈他们夫妻相处的这些情境,包含不断的接触群众的时候,他们也会把一些情况告诉我,我赶紧搜集客观资料,然后再跟大众来分享。所以世间的苦,从外得到的乐失去之后就变成苦了,这个叫坏苦。因为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会变。
台湾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对夫妻感情非常好,结果这个先生意外离开了,后来这个太太没有多久,受不了没有先生的日子,自杀死了。请教大家,她为什么要自杀?什么缘造成了她自杀?对她先生那个情感的执着,最后没有先生了,活不了。请问她先生是在帮她,还是在害她?你们说的。有时候这个时代讲话实在不容易,点到为止,你把它讲得太具体了,底下听的人心里不高兴:哼,我就不是这样,你还讲那么武断。所以点到为止就好了,懂的他就懂了,不懂的你不要跟他抬杠。
所以其实《资治通鉴》里面这一句话非常好,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爱护一个人不循着道理、真理,很可能愈爱愈害了他。这一句话在哪?在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里面。我们刚刚讲夫妻,夫妻是个缘分,有缘聚就有缘散,请问这个缘聚了之后,我们希望带给对方生命什么样的启发跟提升?这个我们脑子里要很清楚,是让他更有智慧,是让他更明白生命的真谛,是让他愈来愈幸福,而不是让他愈来愈执着这个情爱。一执着情爱,人就愈贪,人习性愈重,灵性愈沉下去,那怎么是爱他?最后缘变化了,带给彼此的就是痛苦。夫妻如是,教育孩子、子女的缘分也是这样,爱护他,没好好教育他,最后就变溺爱了。
有一个班上的孩子,中学的孩子,他们的老师给他们写一篇文章叫我的母亲,以这为主题。不过题目抓住这个主题自己定。刚好班上有两个女孩的母亲去世了,已经离开她们了,其中一个女孩写的是微笑的母亲,她的母亲很乐观,纵使是在得癌症的过程当中,都是非常平静的去面对,哪怕在床上生病的母亲,她的印象都是微笑,这个给孩子一生很好的态度。另外一个孩子同样是失去母亲,她写的就是梦中的母亲,因为母亲很溺爱她,老师到她们家去拜访过,都已经念中学了,床上还一大堆洋娃娃,母亲确实是很疼爱她,但是她很依赖。所以当母亲离开都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她还没有从母亲的离开当中走出来。所以这两位母亲教育她的态度完全不同。所以这一句话,用在不管是君臣、朋友、兄弟,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念初中的时候,很多女同学好得不得了,上厕所都一起去,结果很奇怪,几个月之后,因为一点小事,从此两个人就不讲话了。请问大家,爱之有没有以道?而且那个根本不是爱,那是什么?欲,欲望,占有。那个欲望愈来愈重了,哪一天这个朋友没有先想到我,就发一顿大的脾气,你居然没先想到我,还先想到那个人,就没完没了了。光说这一段就觉得挺累人,想都会累了,还去干那种事,真傻。所以孔子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好,都念念为他着想;讨厌他的时候,诅咒他,骂他。明明是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差这么多?这样的态度是不是有点迷惑颠倒了。
我们冷静反思自己的一生,所有的亲朋好友曾经跟我们很好的,现在我看他不顺眼的,有没有?假如有,非惑欤?是不是有点搞不清楚状况,迷惑了?我们看不是他变了,是谁先变?是我们的心先变了。面对人生的亲朋好友,我们要时时不忘初心,人就不会顺着这些意气、情绪去处理事情。比方说我在学校任教,看到这些小朋友,我的初心是把他教好。没有人到学校去是要去骂学生的吧?是要去看学生不顺眼的吧?所以这个意念、这个初心,就一直把它保持下去,人就理智,不会意气用事了。
为什么会恶?为什么本来爱会变成讨厌?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关系当中产生控制欲望,结果不如我们的意思,瞋恚心就起来了。所以道义之交是不谈条件的,是没有要求的。人只要起念头、有条件、有要求,他已经不在道义当中了,他已经不在行道了。所以孟子是养浩然之气。一个人为什么会有浩然之气?无欲则刚,他没有任何欲求、要求。所以我们是不是在学传统文化,就看是不是念念都跟道义、情义、恩义相应。
现在的人,什么关系,没先想到义,都先想到利,所以这种关系非常脆弱。听说现在很多年轻人要去结婚,还没结,要先财产公证,这些财产是,这冰箱我买的,鞋柜我买的,先记一下,然后桌子是你的,都要记一下。还没结婚就想什么?我说这个现象实在堪忧!还没先提起道义,就先自私自利了,一有什么摩擦,可能冲突就来了,到时候冰箱也没得放,鞋子也没得放,生活中小事都变大事了。诸位还没有结婚的学长,假如您要结婚,拜托一下,好好演出什么叫中华文化教育之下的夫妇,就是道义之交。所以你假如真的要结婚,有一个信念,要为对方奉献一生,没有任何要求。你有这样的心境,你再结婚,不然我保证,你结了婚一定会有苦,一定会有争执。有这样的心态,走入婚姻才能经营好。
我们注意看,三十年、五十年之前的,有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妇女,她们真的是这样,道义,付出了一辈子,哪有曾经计较过,跟父亲计较哪一件事,我们没有看过。而且很有意思,道义的人生,苦尽甘来,你看到了晚年,孩子们都很孝顺,整个家族都非常感激这个大嫂,感激她对家族的付出。大家想一想,请问是现在的妇女辛苦,还是五十年前的妇女辛苦?五十年前生六个、八个正常,有实力的话生十二个的。一个先生赚钱,不只养八个孩子,还有什么?公公婆婆、小姑小叔,你说那个难度有多高。
省吃俭用!早上三点多起床,晚上都不知道多晚才休息,而且鞋子、衣服还自己做,难度这么高,这个妇女一个苦字都没讲过,为什么?她道义!该做的,再怎么累她都不会抱怨。咻!五十年之后,现在的妇女生一个、生两个,还没跟公公婆婆住,结果一天到晚苦苦苦苦苦,抱怨一大堆,明明责任没有以前那么重,为什么反而抱怨成这样?所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不要怪环境,不要怪他人,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偏离了道义、情义,才会有这么多人生的苦恼产生,抱怨都来自于计较东、计较西。
所以刚刚就夫子这一句话跟大家交流一下,看清自己,面对任何的亲朋好友的缘分,我们不忘初心,只有一个目的,怎么样帮助他,怎么样利益他。再调得更单纯一点,我们这一生不管遇到任何的亲朋好友,只有一个态度,就是为他好,利益他,很单纯。这是我们讲到格物,不贪的这一点。
更新于: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