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智法师谈读书

2025-01-09 08:54 佛学文库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重..

读书须务本

读书贵躬行

读书尚悟性

读书可医俗

读书须勤奋

读书须务本

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重,对弟弟要关心爱护。由此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像尊重自己父母一般去尊重一切长辈,像爱护自己儿女一般去爱护一切晚辈。若尔如斯,则天地间一团和气,和则必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达到明明德而亲民,而止于至善的境地。佛门的根本道德总纲--《菩萨戒本》上也说孝名为戒,孝就是佛心。

《观经》上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千经万论都说佛教以慈悲为根本。慈是拔一切众生苦,要达到这种博爱天下的胸怀,必然要经过寒暑的历练。人都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用这种爱我的心去爱天下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要他们都能远离烦恼,得到快乐,这就是慈悲的境地了。

因为财富的诱惑,由于拜金主义的侵蚀,许多人读书时都注重学习技能,但技能是匹奔驰的烈马,如果没有道德的缰绳,则有堕坑落堑的危险。《菜根谭》上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诚所谓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由此,希望读者读书务本,做有德人。

读书贵躬行

古贤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斯可知,真知出实践,妙理贵躬行。书只是指南,只是地图,只是路标,它不是目的地本身。禅门有个很传神的名词叫做标月指,书本只是指向月亮的指头,而不是真正的月亮。佛门大师尝言:智目行足,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读书只是知见的建立,志向的确认,如人有目,以辨析万物,分别妍丑,认知山中有清凉地;而实践则是修为,则是努力,则是依教奉行,如人有足,能运行人到达清凉自在的境地。再打个比喻来说,书就如同药品的说明书,而实践就如同服药。只读说明书对治病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所以,真正的学问,还是要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去认知,去体味。佛门大德所谓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的教言,是对实践的苦口劝诫。所以,读书要重实践,要做平常人,做朴素人,做本色人。不要尚浮华,喜玄谈,好指点江山。

佛门祖师曾以观心为要而铭于右,观心就是做克己治心的功夫。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让行人当下去体验的,现法乐住的名词就是对体验的准确描述。故而,喜悦来自于勤奋的耕耘,因为数他财宝,自己永远无法脱离贫穷。

由此,希望读者躬行实践,做实在人。

读书尚悟性

记得德富芦花曾说:我的心灵不能不向往遥远的天国。是的,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把人身的小宇宙调理得一同天地的大宇宙,则是最上体悟功夫。古人有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是以处于喧嚣红尘的人,不可不向往岑寂的山林,不可不向往空山新雨、清泉明月的田园情趣。不错,请大家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将心胸在此当下去开拓;请大家一同来体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愉悦,将心情一起与古琴合奏;请大家一起来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平实朴素和怡然自得,让浮躁在心中慢慢地淡去

读书人应该像莎士比亚说的这样:我们这种生活,虽然远离尘嚣,却可以听树木的谈话,溪中的流水便是大好的文章,一石之微, 也暗寓着教训,一切事物中间,都可以找到些益处来。由此,人地万物,皆为我师,大家且看,垂柳长得很高了,却依然垂下柔软的枝条与小草对话。不是吗?当黑云压城的时候,墙角的兰花依然在静静地开放。当林中的鸟群安憩的时候,小溪依然在精勤地奔流吟唱

天台大师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东坡有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由斯可知,真理是无处不在的。是以入道多途,古来大师或因蝉噪而大悟,或以击壤而断惑,或闻忧怨的哀唱而彻见本性所以,读书要做一个用心人,不但要读架上的有字之书,还要读天地间自然万物的无字之书。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若能将天地间的自然和谐之气纳入我坏,则读书有悟矣。

由此,希望读者用心体悟,做本色人。

读书可医俗

如果一个人做慈善事业是为了万世流芳,是为了赢得名誉,而不是真诚用心,让一切如母般的众生受益,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做学问只是为了财富,为了地位,为了自我幸福,唯知据傲,而不是真诚用心,报效祖国,感恩社会,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儿女,而不是普爱天下人的儿女,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只尊敬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去尊敬天下所有的老人,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把宝贵的生命只用在赚取一口之食,只用在一个家庭的幸福,只用来换取一己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天下人的幸福,不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快乐,这就是俗。如果一个人生活富足,唯知享受,而不是去思考生命的归宿--生自何来,死向何去,这就是俗。

证严法师说: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没播下好的种子,就结不出好的果实来。俗就是自私,就是自我,就是在任何时候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是不为别人着想。为什么现在许多人有财富,有名誉,有地位,有别人所没有的物质享受,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就是因为不懂文化,不知文明。不知内谦,不知自尊。

贤圣之学教人恭敬存心,普爱大众,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在任何时候把众生当成自己的父母去孝顺供养,可以治疗唯知自我的俗气。

所以,希望大家读圣贤书,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读书须勤奋

勤奋是成就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事业的决定条件,古来有许多以勤奋学习而著称的典故,比如说韦编三绝凿壁借光目不窥园牛角挂书等。

韦编三绝说的是大圣人孔子。孔子到了晚年的时候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的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做成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理深奥,孔子就翻来覆去地阅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后来,孔子就编撰了解说《周易》的《易传》。

西汉经学家匡衡在少年时候勤奋好学,但因家中贫困,无钱买蜡烛,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光苦读。后来 匡衡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还在汉元帝时任过丞相。这就是凿壁借光的典故。隋朝李密,少年时候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 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牛角挂书的典故由此而来。

汉朝的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司马光小时候读书时,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如此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千古名著。

南北朝时的刘勰,夜间在佛殿借佛灯读书,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勤奋苦读,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唐代人苏廷年少时,不被父亲看重,经常与仆人马夫交杂相处,但他却好学不倦。每次晚上想要读书,没有烛火,就借助马厩中的灯火照明诵读。后来官至礼部尚书,长期充任中枢要职,甚受唐玄宗器重。南齐时江泌家境贫穷,白天以做木屐为生,晚上读书跟着月光走。月光斜了,他就拿书登上屋顶,有时困乏了从房顶掉到地上,他就再爬上屋顶继续看书。后来任职南康王侍读。

历史上这些圣贤们勤奋读书的事例,是我们学习的明鉴。的确,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希望大家勤读圣贤书,做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

更新于:1天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