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识的研究

2025-02-03 08:47 佛学文库

心意识的研究◎ 圣 严心意识的研究,是学者重要的课题。佛法以有情为本,谈佛法是必谈有情问题。而心识却是有情问题的核心,心识是有情的特征,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有情的生命相续,业果缘起,乃至一切活动的功能,其..

心意识的研究

◎ 圣 严

心意识的研究,是学者重要的课题。佛法以有情为本,谈佛法是必谈有情问题。而心识却是有情问题的核心,心识是有情的特征,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有情的生命相续,业果缘起,乃至一切活动的功能,其根本动力即在心识。所以佛法对心识的情状,有特别精细的发挥。全部唯识学,都谈心识问题。

《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同是有情精神主体的情识,但在有情心理的作用差别上,就分为心、意、识三个名词来说明。

心,义为集起,就是积集种种善业和不善业的习气所在。习气是种子的异名。我们的内心,平日受外来的六尘缘影所熏习,使遗留下来的习气种子在心内,积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灭坏,将来遇到外缘的激发,又会生起现行的果法。所以在唯识学上,把这心名阿赖耶识(藏识),就因它能含藏受薰的种子功能,永远不会失坏,因此得名为心。

但是这心内的许多种子从何而来呢?是从前六识的攀缘外境而来的。所以从六识攀缘方面说,又把这心叫做识。识的主要意义是了别为性。了别有粗有细。粗的了别多在前六识,细的了别则在七识和八识。现在说的前六识是以了别为性的,因它善于攀缘外境,侧重在所能对的境界。起内在的生起能了别的认识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法尘。尘就是外境,因识是要依根缘境而生起的。由于能依有六根和所缘有六境,所以中间生起的识亦有六识。这好像生理学上说的视觉、闻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的道理一样;只不过在心理学上是很抽象的名词,在佛学上就把六根、六尘、六识的畛域,很具体很精细的分划出来了。

六根虽为六识所依。使识生起了别的作用,但眼根等前五根是属于生理的物质机构,只不过是有为识所依而有生识的作用,却不是生识的源泉。产生心识活动的源泉,是潜在里面的意根,也就是在心、意、识中独得意名的意。

意华译作思量,在唯识学上,说它从无始以来,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恒审思量,没有间断,所以独得意名。因它恒有审察思考的功能,前六识遇到外境依根生起时,它对于所缘的行相,就生出深刻了别的作用。所以经中说依意生识;可见意的特义,是能生六识,为六识所依,也是外界一切认识活动的枢纽。

意在精神界的主要任务,向内是执取根身,向外是认识境界。根身是指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这五种都是有形色可见的)。所以,我们人的身心自体,为六根的总和。前五根,是物质的生理机构;后之意根则为精神的,属于心理的。为物质的生理机构的五根,必依心理的存在而起作用,假使意根一旦放弃执持的功能,生理的五根也即时变坏了,例如,眼根等五根能为眼识等五识生起的增上缘,就因为有意根的执持,如果意根放弃执持的任务,眼根等五根也失去活动的能力了。生人和死人同样有五根存在,生人的五根有灵活的作用,死人却没有。关键就在意根的存在与否。所以说,意根在内的功能,是执取在外的根身。同时,意根不但执取内面的根身,亦是由于意根的存在,五根就产生认识外界一切活动作用。如果没有意根,五根宣告崩溃腐烂,更谈不到发识而认识外界的活动了。

总之,有情生命的中枢是意处,而意处是从精神界统一性的心而来的,即由于心的集起五识外缘谢落的影像,承受意识内取根身的积习余势(习气),引发业力而策动意处,而生起生命活动的作用;又由意的活动而引生识的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由识的攀缘而又集起种种净不净界的种子,而充实于内心。这样识从意生,而又生于心,心是种种的积集和统一,故说识是了别,意是动力,而心是精神界的总和。由外而内,从识到心,由内而外,从意到识。无始以来,这心、意、识就不断地交流,成为一切有情心理活动的现象,世界生命不绝的源泉,和业力不灭的所在。明乎此,知生命相续,生生不已,业果缘起,循环无息,我们应不忽略现实行为的努力!

摘自《佛学入门手册》

更新于:16小时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