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的“三依三趣”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真现实论》、《人生佛教》、《菩萨学处》,还有《今菩萨行》。太虚大师在他的《判摄佛法》中,提出对佛法的判..
释惟贤讲记
佛说十善业道经题前概述一、缘起
各位师父们、居士们:
今天是上海玉佛寺举行第三届“觉群佛教文化周”的第一天,我承蒙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的邀请,来这里讲《十善业道经》。昨天到了以后,承蒙玉佛寺师父们和居士们的热情接待,在这里,我首先对觉群文化周的开幕表示祝贺,并对师父们、居士们对我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师父们、居士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我到上海已经是多次,最有意义的就是两次。第一次,是199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龙华寺召集的全国汉语佛教教育座谈会;第二次,是在1995年,在沉香阁举行的应慈老法师思想文化研讨会。在这个文化研讨会的前一天,恰恰是玉佛寺方丈真禅大和尚的80岁诞辰,我参加了大和尚80诞辰的庆祝会。同时,为庆祝大和尚的80诞辰,在上海举行了佛教音乐演唱会。
在庆祝会议中,我同真禅大和尚谈了话,真禅大和尚同我谈的内容,就是关于人间佛教如何建设的问题,关于佛教的音乐如何发展的问题。我回到重庆以后,在12月份就听说真禅大和尚已经圆寂了,我表示非常沉痛的哀悼。真禅大和尚在玉佛寺时期,做了很多好事,譬如关于讲经说法、佛教文化的创办、佛学院对于僧才的培养,以及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兴办等,这一些内容都合乎人间佛教的精神。
我又想到:解放前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我们的院长,也是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曾经在玉佛寺住过,而且在玉佛寺圆寂,同时,他的弟子震华法师、苇舫法师、福善法师都在玉佛寺住过,福善法师受太虚大师的指示,开始编辑《觉群》月刊,就从这里开始。
真禅法师圆寂以后,僧俗二界共推举觉醒法师担任了玉佛寺的方丈,觉醒法师担任方丈以后,继承了真禅大和尚的遗志,以五戒十善净化内心,以六度四摄广度群众,这就是人间佛教的中心思想。几年以来,玉佛寺以实际行动,为全国实践人间佛教做了模范,譬如:兴办教育,以教育建寺;提倡文化交流,以文化兴寺;除此以外,进行禅修活动、各种佛事活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创办,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做了大量工作。这一些活动,就是体现人间佛教的思想。所以,我感觉真禅大和尚之后,后继有人,加上玉佛寺的青年法师,还有全体的师父们、护法的居士们,共同努力,创出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建设,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而玉佛寺能够推动这些工作,也就把人间佛教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传播到海外,这个影响很大的,所以我很高兴。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加上太虚大师的弟子——福善法师、震华法师、苇舫法师,我都亲近过,印象很深,所以我到了玉佛寺以后,看到今天的形象、今天的成绩,感慨很多。
从今天开始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共讲七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
贰、题前概述
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
太虚大师的“三依三趣”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真现实论》、《人生佛教》、《菩萨学处》,还有《今菩萨行》。太虚大师在他的《判摄佛法》中,提出对佛法的判摄,有三要点: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其中“三依三趣”:第一个依,就是依小乘趣向大乘;第二个依,以天乘趣向佛乘;第三个依,以人乘趣向菩萨乘。
依小乘趣向大乘
在三依三趣中,他只取了第三个依,因为第一个依是小乘思想,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和时代。假如你专门修小乘,在水边林下专修,求自己解脱,那么社会上的人,他就认为你这个佛教是消极的、保守的,难免会有这种讥嫌,可是佛教本身,并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所以这一个依,他没取。
依天乘趣向佛乘
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那是印度后期,密教的思想。密教的思想,它的形式,主要就是即身成佛,以天人身作为本尊,修各种密法,而求得即身成佛。于是乎,就有设坛、修供、念咒、修三密相应。那么像这一个修法呢,在中国汉地,历史上是大乘佛教盛行,显密是融通的,假如专门流于这种形式,普通人就认为是神话、迷信。所以第二个依他也不取。
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他所重视的、倡导的是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人乘,那就要修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行善,结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发四无量心,修四摄法,修六波罗蜜。以四摄六度,达到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净化社会,维护和平。同时太虚大师讲:佛法的内容,一是契理,就是与佛教的真理相合,不能违反原则;第二要契机,要针对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根基不同、对象的不同,来弘扬佛法,来净化人心。
太虚大师临终托遗志,朴老提出人间佛教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太虚大师圆寂,已经是五十多将近六十年了(他是一九四七年在上海玉佛寺圆寂的),但他这种思想,是契理契机的,是与时俱进的。
在他圆寂前四天,他叫人通知赵朴老居士来见他,见到赵朴老居士后,他就把他平常写的人生佛教的文章,收集成《人生佛教》这本书,交给赵朴老居士。他跟赵朴老居士说:我不久要到无锡、常州去。后来赵朴老离开以后,没有几天,他就圆寂了。无锡、常州,就是无常嘛。这是太虚大师临终之前的一个预言,把他的遗志,交付给赵朴老居士。于是在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全体代表会议上,赵朴老居士提出以人间佛教为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这个思想的起源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么《佛说十善业道经》正文的内容,第一讲业报;第二明因果。业报里面讲因果,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明世出世间业果;第二段,证明十善业道;第三段,明十善业道的功德;第四段,明十善业的胜行;在明十善业的胜行里面,就结合菩萨行,阐明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等等。这就是人乘,由人乘到菩萨乘的阶段和内容。
记得我于1995年在上海沉香阁,参加应慈法师的思想文化交流会。应慈老法师就是研究《华严经》的座主,真禅法师就是依止他学习。应慈老法师的重要思想有四点:一、教宗华严、行在禅那,即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二、般若不明、万行虚设,就是说没有般若不能修大悲行;三、禅净同源;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就是要有莲花精神。应慈老法师的思想,也贯通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当然这个内容不能多说,我只提一下。
太虚大师提倡建立菩萨学处
太虚大师另外还有关于《今菩萨行》、《菩萨学处》的著作,提倡建立菩萨学处。这个菩萨学处,一方面是对于沙弥、比丘的培养,有律仪班、教理班,毕业以后,结合菩萨行专门兴办教育、文化、医务、慈善工作;另一方面是关于居士的,有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内容遍及于工、农、商、学、兵,居士可以办工厂、农场、经商、搞金融工作,也可以搞政治工作等等,但是必须以五戒十善建立佛教的正信,以这个思想来宣扬于社会,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群,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他这个菩萨学处思想的确很伟大,之所以伟大,就是结合人间佛教来讲的。太虚大师讲的《十善业道经》、《人乘正法论》,就专门提这个思想。
所以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这一点大家不要忽略,其中间包括了佛教的最高原理、佛教最基础的修行。
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何谓业报
什么叫业报?业就是一种行为,报就是由行为产生的结果。五趣众生、包括人,在没成佛以前,没有谁不受业报的支配。从三界五趣来讲,善道与恶道显然受业报的支配;从修行人来讲,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没有成佛以前,都受业力的支配。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以大乘教义讲,菩萨见了道以后,进入初地,断了分别的烦恼障、所知障,但是分段生死还没有断。什么叫分段生死呢?就是一期一期地受报,这一生过了还有来生,来生过了还有来生,叫分段生死。第七地以后,进入八地,就转入变易生死。什么叫变易生死呢?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虽然已经克服了,但是种子还没有断,种子随常都有生灭,时起时伏,这也是一种生死啊,叫变易生死。必须在十地以后,经过金刚道,进入解脱道,把种子全体断了,到达等觉、妙觉,才能圆成佛果。
所以这一个业报论,贯通于五乘。初地菩萨尽管悟了道,但还有分段生死,不过他与凡夫不同,他来投胎是本着愿力来的,愿力大于业力。七地以后的八地菩萨,烦恼障种子、所知障种子没有断,还有变易生死,这种变易生死,一直到十地以后,经过金刚道、解脱道才能断完,才彻底地了脱生死。
因、缘、果
这个业报具体讲,就是说因、缘、果三个字。我们的人生,生物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一切生命、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在因、缘、果之中,都因这个定律而循环。其中又包含以下几个道理:
第一、有因必有果。
第二、根据性质不同,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
第三、经过时间的变化,先种因,后受果。就是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顺现受就是条件成熟了,现在就受果报,常言说现有现报;顺生受,就是说你这世以后,二世成熟了受;顺后受,就是二世没成熟,再下一世,乃至于若干世,条件成熟后还是要受,叫顺后受。有这么一首偈子: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而且在受的时候,你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权位再高、钱再多、方法再巧妙,也跑不掉,不管你到哪里,山里、长江大河或是空中都跑不掉,任何地方都跑不掉,这就是“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啊,我们得了人身,就不要忽视人身、空过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我们绝不能懵懵懂懂过日子,不能造业过日子,不能在污染中过日子!我们应该以佛法启迪自己的智慧,要讲良心、讲慈悲,内心净化,从而身、语、意三业净化。应该过智慧的人生、善良的人生、清净的人生,那么这种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不会空过。
业力不可思议
第四、业力不可思议。在科学来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在佛法来讲,业力不灭。
业就是指你的行动,身业、语业、意业的行动,你只要有这个行动,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相当于唯识学讲的种子。你有那个因就造了那个种,这个种子就是潜伏的力量,有了这个种子为因,再发生助缘,就可以结果。春天播种子,加上水、土、阳光、人工的这个缘,到了秋天就结果。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子的,你种了这个因,在生命识中、阿赖耶识中,就潜藏了这个种子,时间一到,助缘来临,就要感果。所以业力不可思议,它是有规律的,虽然很复杂,也看不见,但是你不能说看不见你就不相信,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作为佛教徒,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相信业报,相信因果。赵朴老提出五项建设,第一项就是信仰建设:作为佛教徒,要信三宝,要信因果,要信有行持就有功德。其中对于业力、因果的信仰一定要坚定,不能动摇,若动摇了的话,那么道风说不上、持戒修善说不上,所以这个业报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三、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
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净土宗是提倡念佛的,念佛就是正行,助行除了礼拜、赞颂、忏悔以外,还要修三福业。
净土宗的三福业
第一个福业: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善。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守戒,威仪要整齐庄严,以戒为主,佛家就是讲要以戒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这个中心就是要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要达到清净,才能取得解脱,这叫做解脱善。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果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首先不能够离开众生,要救济众生,予乐拔苦,广做救苦救难的事业,现在来说就是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这是行菩萨道。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
凡是念佛的人,你们都应该知道这个三福业,不是说一天到晚专门念佛就行了,还必须要与生活、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就是要修三福业。其中人天善是基础。
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西藏宗喀巴大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了三士道。三士道以前是道前基础,讲依止善知识,熏习正法。何谓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的中心就是讲皈依三宝,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念人生无常。没有下士道就没有中士道,没有中士道就没有上士道,为什么?没有基础!像我们修高楼大厦一样,百层高楼,你地基不稳固,一层都修不起来,万丈高楼从地起啊!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三福业与三士道的精神是共通的,都是根据佛说的法,从大乘经典里提出来的。不管你修密也好,修显教也好,修禅宗也好,修净土宗也好,学教也好,都不能忽略这个问题,也不能轻视这个问题。
四、五戒十善与儒家伦理的关系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这方面是有区别的。
儒家道德
儒教讲伦常,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过去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坏,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在***时期完全被推翻,不讲孝不讲义,人就没了根本。没有道德,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道家境界
道教,讲顺其自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要去掉人的虚伪性,不能矫揉造作,如老子《道德经》所讲。这是种天人境界,比较超脱。
佛家解脱思想
在佛教本身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很深,范围很广。拿佛家的五戒“杀、盗、淫、妄、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对比,不杀就是仁,有仁心,为仁爱;不盗就是义,为正当的行为、廉洁的行为;不邪淫就是讲礼,要有礼节;不妄语就是讲信,要讲信实;不饮酒使头脑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佛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是相关的,但是意义深度、广度有所不同。佛法讲慈悲,这个慈悲就遍于一切生物——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对于一切众生,不能杀害;对于一切自然,也不能破坏,这个意义很宽广。所以对于仁义的范围,从这方面来比较就有差别了。至于讲智慧,佛法讲根本智、后得智、胜义智、世俗智,要做到二谛圆融,那就不是世间的聪明智慧。
由于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以五戒十善的道德来感化人心,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相应,所以得到民间普遍的信仰,也辅助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提高了人民道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佛相传的教诫,也是佛教的道德。
至于老子的思想,讲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清净无为,根据佛教的内容来判别,它是一种天人思想,还未超出轮回。哪怕你禅定功夫很高,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力消失以后,还是要堕下来。从这方面来比较,佛教的解脱境界、菩萨精神就较高。
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之亟需
我记得在中国抗战紧张的时候,大概是1937年,那时我们中国受了封锁,不管海面,还是陆地,都受到封锁。为了体现佛教徒的爱国精神,太虚大师就在这个时候,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访问了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后来还准备访问泰国,因为日本的势力,当时已经渗透到泰国去了,就没去成。回到重庆时,重庆有四十多个团体,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欢迎太虚大师率领的国际访问团归来,在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这个人,是当时中央的一个要员。
太虚大师答问:佛教最重要的教义
他说:大师啊,佛教精深博大,你是佛教的泰斗,佛教研究得很深,我今天请问你,佛教最重要的教义是什么?太虚大师答复他:佛教最重要的是业报、业感缘起。后来太虚大师在长安寺演讲,讲了一个题,就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与中国最亟需的一件事》。关于这篇文章,在《太虚大师全书》里就能查到,并且当时我也亲自听了讲。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业感缘起,业感缘起是五乘共法,不管你学显学密,学禅学净,你要通达业感缘起,你要相信业感缘起。以业感缘起建立正信正见,明因识果。如果人人都晓得止恶行善的话,就可以建立道德。所以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感缘起、业报。
中国最亟需的是道德
中国亟需的一件事是什么呢?道德。在当时来说,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社会逐步混乱——贪污腐化、奸商屯积、损害百姓,缺乏道德,所以道德是最重要的。太虚大师在20世纪40年代讲了这个问题,到现在将近六十年,那么我们今天的社会怎么样呢?同样亟需道德!说明太虚大师讲的话,代表佛法的真理,既有历史的价值,也有时代的价值,到今天仍相当重要。
我们国家,在经过***以后,民族的根本——道德,被破坏了。现在党中央很英明,提倡德治,以精神文明建设来补救,但是由于后遗症太深,影响太坏,我们的道德还差得远哪!因此,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缺乏和谐,没有和谐精神。
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要协调各方关系,其实就是提倡“道德”这个内容。人与人间的和谐、生物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都产生于道德。
所以《十善业道经》里,讲五戒十善,讲因果,在今天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佛教提倡的道德,并以这个道德产生和谐的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包括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亟需的。现在的世界,战争潜伏,时常发生恐怖主义,无辜的老百姓,包括妇女儿童,都受到灾害,无缘无故地被绑架、被杀害,这是人类最残酷的事情。人心失掉慈悲善良,人类失掉和谐相处,就发生很多灾害。
和谐的基石是道德
中国的《易经》讲:天、地、人三才,人在天地之中,顶天立地,人的行为、言语,影响是很大的。天代表阴阳;地代表刚柔;人就代表仁义。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是和谐的;失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不平衡,就有灾难。所以在天为阴阳,在地为刚柔,在人为仁义。若不讲仁义,仁义变了,天地就变,灾难就产生。和谐就是仁义的发挥、仁义精神的表现,而和谐的基石就是道德。所以大家要晓得这个道德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单是自己要深信三皈,严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对家庭、亲戚、儿女、朋友,也要施法,使他们都受到感化,这就是道德的力量。讲道德的人多了,国家就会和谐,世界才会和谐。《十善业道经》就是提倡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佛陀的遗教,是让所有出家、在家弟子,都要奉行并且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