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根的相关概念解释一、意根的五个名字含义(一)大乘起信论原文: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释:一切法的生..
释生如
第一章 意根的相关概念解释
一、意根的五个名字含义(一)
大乘起信论原文: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
释:一切法的生和灭,都是由于因缘所现起的,这些因缘包括阿赖耶识、意根和意识这三个能变识,其中意根是一切法现起的最重要的因缘,众生都依意根而流转着。虽然说阿赖耶识是一切生灭法出生的直接之因,但却是由于意根所促成的,没有意根这个因和缘,阿赖耶识则不出生任何法。意根依着阿赖耶识,随着自心的无明就会见阿赖耶识出生的一切境界法,然后再在心里显现出阿赖耶识所出生的一切境界法,取着阿赖耶识所出生的一切境界法,不断地相续地分别,而丝毫不觉悟自己有这样的无明。这样的心体名为意根。
原文: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
释:这样的意根有五种不同的名字。第一个名字叫作业识,意根是造业的主人,因为有无明,又不觉悟自己的无明,无明力就促使意根心动起意,作意了以后,后续就有触受想思的出现,意根心得决定以后,六识的身口意业行就造作出来了,继而留下了业种,以挨后世受报,于是生死相续不断。所以说意根是业识,与无明业力相应,与业种相应,与生死相应,当然通过修行就会与空相应,与清净相应,与寂静相应,与解脱相应。所以修行就是要修意根,断我见,明心见性,转识成智,具唯识种智,最后成佛。
既然意根与业力相应,与业种相应,那么断我见的清净业由意根任持,明心见性的清净业由意根任持,只有意根断我见和明心见性才能任持这样的清净业种,否则意根不能任持,后世就没有这样的清净果报。同理,造恶业的业种也是由意根任持,意根心恶才能造作恶业,才能任持恶业的种子直至后世。所以意根具足一切烦恼心所法,也具足一切善心所法。
原文: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
释:意根的第二个名字叫作转识,转是流转的意思,也是运转的意思,意根靠着无明力,能把法从阿赖耶识里流转出来运转出来,意根心一动,阿赖耶识就会随之出生境界,意根就会见到境界相,心再动,六识就会出生造作业行,五阴的作用就会现行出来了,后世的生死就不断。境界和五阴都是随着意根心动而出现的,生死也是随着意根心动而出现的,所以说意根是转动一切法的开关,意根就是转识。
原文: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
释:意根的第三个名字叫作现识,这个现是呈现的意思,意根见一切法以后,就会呈现出一切法,一切法在意根心中就会呈现出影像。意根依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变现什么境界,意根就能了别什么境界,心中就能呈现什么境界。犹如明镜一样显现出一切境界相。比如说五尘境界像,意根一触马上就会呈现出五尘境界像。在阿赖耶识出生境界的时候,意根几乎是同时没有前后次序地在心中把境界呈现出来,也不用刻意加工。
为什么说是五尘境界像,而不说是六尘境界像,或者是法尘境界像呢?这里的五尘实质上是包括了法尘的六尘,以五尘为代表,各自都有各自的法尘,这是省略说法。否则就说色尘和色尘上的法尘,声尘和声尘上是法尘,香尘和香尘上的法尘,味尘和味尘上的法尘,触尘和触尘上的法尘,这样非常繁琐,于是就简略说五尘。
通常来说意根触法尘生意识,可是五识是如何生起的呢?有的人就会说,五识是五根触五尘生起的。但是五根是色法,不是心法,不是识心,怎么能主动与五尘相触有识心的能动性呢?实质上五根触五尘,还是由意根作主促成的。意根主导五根触五尘生五识,同时触法尘生意识。既然意根是主导,那么五尘境界像,意根也会触,触之后就会呈现出完整的六尘像。作抉择之后,就会出生六识了别和处理六尘境界像。六识了别一些六尘境界,而不了别另外一些六尘境界,这就是意根所起的抉择和主导作用。
二、意根的五个名字含义(二)
原文: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
释:意根第四个名字叫作智识,能够分别一切善恶是非等等染污和清净的法,能够分清一切法的差别相。起信论里说意根是智识,是绝对正确的,一个作主识代表着众生的根本,决定着众生的一切,如果五阴身的作主识没有如此的智慧,那么五阴就没有智慧,世间就没有有智慧的人了。如果说意根慧劣,那是不完全正确的说法,在具体分别过于具体微细的法尘的时候,意根确实不如意识,所以才用得到意识,一旦意根有能力分别细微的法尘的时候,意识和五识就没有用了,意根自己直接就代替了六识的功能作用,舍识用根,也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事,没有那么多遮障了,大神通就显现出来了。
原文: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
释:意根的第五个名字叫作相续识,意根之所以叫作相续识,是因为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永远相续不断的运行着,阿赖耶识就会随着意根不断地产生一切法,运作一切法,五阴世间就会相续不断地出现,此世灭,后世生,生生不已。这样一切善恶、染污、清净法都会随着意根不断地呈现出来,善恶业就不断绝,善恶果报就不会失坏,并且意根能够成熟现在和未来的苦乐等果报,不违背因果轨则。意根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所经历的事,在有因缘的情况下就会忽然的忆念出来,还没有经历的事情也会虚妄地加以分别。
马鸣菩萨说意根能够任持善恶业,不让业种丢失和毁坏,并且能够成熟业果报。这个含义是非常深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六识造作的身口意行,一是作为种子存入阿赖耶识中,由阿赖耶识执持含藏;二是由意根任持,带到未来世。什么是任持呢?任持就是担负、背负的意思,对业行负责任的意思。
为什么业行要有意根来背负和负责任呢?因为意根是作主识,是五阴身的主宰,是一切业行的主宰和始作俑者,六识只是起着助手配合的作用,不是主宰。而阿赖耶识更不是业行的主宰,不作主造业,所以造业之后,一切业行都由意根负责任,背负业果。六识想背负业行也背负不了,一是不作主,二是命终灭坏,无法把业种带到后世。既然一切法都是意根作主造作出来的,业行的善恶就体现了意根的善恶,意根的善恶心所法全部具足,与业行业种相应,并且把善恶心所法都延续到后世。所以修行就是修意根,熏染意根,改变意根。
意根还能成熟善恶苦乐业报,与因果相应。有人会问:业报不是由阿赖耶识成熟的吗?阿赖耶识只是能现行成熟的业种,实现业报,却不会成熟业报和业种,当业缘具足业种成熟时,阿赖耶识才能把成熟的业种现行出来,业报才会出现。成熟业种和业报不是阿赖耶识的事,而是意根的事。意根有业随身,当外缘现前的时候,业报就会出现。
起信论这里说意根有忆念作用,这个说法是极其正确的,因为意根也是心,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切法意根都经历过,既然经历过,当然就会忆念起来,并且会促使意识依此忆念回忆过往。因此说意根有念心所,会忆念惦念一切法。一切法只有主人才会惦念着、忆念着,想要处理的时候,才会召唤助手去具体处理,助手不常出现,必须是主人需要的时候才能出现,主人不需要就不会现前。
意根的五个名字的内涵法义很深奥,信息量很大,颠覆了极多人对意根旧有的不合理的认知,也颠覆了古今各唯识论师的认知。毕竟意根之法义属于唯识种智范畴,没有唯识证量的人是无法现量观察意根的,误会是难免的。历史上被世尊认证和资料记载的初地菩萨,第一个是龙树菩萨,其次是无著菩萨,再其次是马鸣菩萨,据说阿难也入了初地,只是没有传唯识的法,禅宗当中入初地却没有传唯识法的祖师可能还有其人,只是初入地时,唯识种智不深,对唯识的观察力不强,所以还不能传唯识法。
除此之外,其他人传唯识法的,没有资料证明有初地菩萨的证量,所以所著的唯识论著都有瑕疵和纰漏,法义不是完全正确的,只能作以参考,不能全部信受。唯识论著中,马鸣菩萨著作的大乘起信论的证量是非常高的,能如实观察到意根的心所法,其译者实叉难陀菩萨证量也很高,翻译精确如理如实,这是一部值得信赖的唯识论著。
三、意根是现识的含义
现识是现量识的意思,是现量的见法,现量的识别法的意思,或者是现量的呈现法的意思。意根虽然也如如来藏一般有如镜现像的功能,有像镜子一样显现法像的功能作用,但是如来藏所现的像是自己出生的像,意根所现的像,是呈现的如来藏所变现的像,意根不会变像。如来藏这个镜子和像之间的关系是生与被生的关系,能生者一定是不生不灭的法才行,被生者却是生灭变异的,而意根与像之间不是生与被生的关系,同样都是被生的法。并且意根所呈现出来的像与如来藏所现的像有本质的区别,如来藏现的是本质境,是如来藏最原始所变造出来的法,意根所现的像是带质境,是如来藏对于法的二次变现,已经不真实了。
为什么说意根是现量识呢?因为意根见法是见的现前存在的法,见的是如实的法,没有比量和非量见法的功能,如来藏幻化出法的第一刹那意根就能见得到,这是带质境,接近于本质境,比较真实可靠。意根见带质境以后,如果想要进一步详细的了别,才把法传递给六识见,那么六识所见的就不是比较真实的带质境了,见的是已经经过变异了的法,其显现出来的法离本质境和真实境又隔了一层,比意根所见的法更虚幻了。况且意识见法还有比量和非量,其所显现出来的法更加的不真实。
如果比照现识的内涵,如来藏见法更是现量的见,比意根见的更加的真实可靠。如来藏不管见什么法都是自己现前所出生和执持的法,与法没有一丝的隔碍,生什么法就见什么法,执持什么法就见什么法,不生则不见,不执持则不见,更没有比量和非量见法的情况发生。对于如来藏来说,根本没有过去的法,也没有未来的法,都是当下的法,即使是无量劫以前的法也是当下的法。但对于六识来说就不是当下的法了,其实六识是见不到当下的法的,不管见什么法都是已经变异了的法,都是过去的法。
四、什么是业力?
业力也叫作业行的习惯势力,分为善业力、恶业力和不善不恶业力。比如一辆车开足马力开往前方危险之地,车速很快,司机意识到了前路危险,觉得应该减速刹车掉头改方向,可是因为两种原因车速不减,根本不能刹车和调转方向。一个原因是司机虽然是意识到了,但没有行动力,或者是心智不清,手忙脚乱,行动力弱;另一个原因是车本身的惯性作用太大,或者是刹车失灵。这两个原因致使车还是朝着危险之地快速前进。
虽然很多事情意识到了,不一定能做得到。意识到了就是意识知道了,但是意识知道却做不到,因为意根没有抉择。如何才能做得到?众生五蕴这辆车以无始劫以来的巨大的恶业力,惯性地驶向三恶道,开车的司机或者是车主是谁?当然是作主识意根。要想脱离去向三恶道的轨道,调转方向奔向三善道,奔向佛国净土,五蕴车的司机或者是车主是极其关键的。意根为什么要把车开向三恶道?有人说开车的是意识,那么意识灭了的时候,五蕴车是开着还是熄火了?意识喝醉了,车怎么处理?意识只能当个副驾驶,当个导航,指引和督促司机把握好方向盘。
众生趣向三恶道,是因为有三缚结,缚着五蕴车行驶在三恶道途中,实际上是意根司机的三缚结,让意根开车在三恶道途中。所以所谓的业力,主要是指意根之业力,意根断除我见,断除三缚结,就会调转方向,把车开到善道上来。
在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业力就出现了。比如在财色面前,不同众生的意根有不同的业力,有不同的对待财色的惯性力量。恶业的力量大,就会贪取财色,善业的力量大,就会弃财色于不顾,甚至是布施财色,不善不恶者则随缘取中道。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一切劝导如耳旁风,不入耳,听不到。如果善业力量大,身处逆境不受染污,不同流合污,仍然保持一颗洁净的心。处污泥不染者,名为菩萨。如果意根不改其恶业的力量,烦恼不降伏,想要断我见断三缚结,脱离三恶道,那是决然不可能的。四正勤断恶修善,是必须要修好的,恶不断,善不具,三恶道不免。
五、什么是触
触就是接触和碰触、碰到的意思,分为有心触和无心触。无心触就是物体的触碰,有心触就是识心的触,是触心所法。只有触了,才有后续的了别,见面互相认识,不见面就无法认识和了解。意根触法尘是有心触,意识出生以后,三者再和合起来触,就是三者都互相触,如果不触了,就没有意识了,也没有后续的了别。这时意根既触法尘,也触意识,意识既触法尘也触意根,所以意识既了别法尘也知意根的心思,意根既粗略了别法尘也知意识的心思。法尘同时被意根和意识触,也被意根和意识同时了别。意根又通过意识的了别再了别法尘,就对法尘有了清晰的知。
但是六识的触,却分为有意的触和无意的触,有意的触是先有作意,作意就是有心有意,然后再触所作意的法;无意的触,是先触法后作意,这是无心无意的触,是由意根完全作主宰之后的触,一般是突然间的触,没有准备的触。
六、意根的平等性智
第七识在极喜初心地有平等性智,意思是说在入到极喜地的初地心中,第七识转识成智,具有了一分平等性智。第七识经过修行菩萨六度,明心开悟以后具有了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增长具有了后得智,通过修道发起了初禅,断除烦恼,依次过阳炎关和如梦关,证得有余涅槃以后,熏修唯识,具有一分唯识种智,进入初地,第六识初次转识成智,具有初分妙观察智,第七识初次转识成智,具有初分平等性智。两个识在成佛时要经过三次转识成智,无明染污断尽,全变成明,第八识和五识才分别变成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圆满佛道。
初地菩萨断除了异生性,入如来家,成为真佛子,这是在学佛修道中极大的转变,标志性极强,内心极喜,因此称为极喜地。第七识的平等性智,是在明心之后的三贤位修道过程中转变出来的,是成功转依第八识的标志,第七识证得第八识的平等性,经常观察一切众生虽然果报不同,其呈现果报之因第八识却是平等的,因此相也是平等的,这样就破除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如实证得一切众生实质上都是平等的,最终都会成佛,第七识心也渐具平等性,断除烦恼转识成智以后就入初地。
所以在最初明心的时候,一定是第七识和第六识都同时明心,才能具有般若智慧,才能都破除四相,才能都断除烦恼,才能过禅宗三关,才能都证得阳炎关和如梦关,才能都断除异生性,才能都证得初地菩萨的一分唯识种智,才能都证得一切法的真如性,才能都证得一分一真法界,才能都最终成佛。
阿罗汉的第七识没有平等性智,因为阿罗汉没有明心开悟,不具备般若智和唯识智。但也有一些平等性,其平等性立足点与初地菩萨不同,阿罗汉看一切众生都是空的和无我的,心中断除了一切烦恼,破除了四相,从这个空的角度,第七识见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但不能见一切法平等,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识性,都是真如性,都是一真法界,因此就没有平等性智。
从阿罗汉全部的修道过程来看,初果到四果的法眼净智慧,都是第七识和第六识同时证得的,否则就不能断除烦恼,入有余和无余涅槃,也不能破除四相。如果第七识意根不能断我见,就不能断除无明烦恼,生死不能了,三界尘劳不可出,轮回不能止,苦就不能断,修道就无意义。
七、意根内执阿赖耶识为我是什么意思
这个意思是说意根执着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为我的功能作用,而不知道这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随同阿赖耶识所见的法,认为这些法都是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是阿赖耶识出生的,归阿赖耶识所有,本质都是阿赖耶识性。因此意根就爱着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喜欢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乐着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执著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意根因为有这些执著和贪爱,而被系缚,不得解脱,遂有生死不能舍离。意根根本不知阿赖耶识为何法,所以并非执著阿赖耶识,而是误以为阿赖耶识产生的所有功能作用都是自己的功能,所有法都归自己所有,从而产生了执著。
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都有什么?无非是五蕴十八界运作的功能作用,无非是一切世俗法的功能作用,意根就把这些功能作用都当作是我和我所,这个误会一直到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才开始慢慢解除。当意根证得阿赖耶识的时候,就会随同意识一起观察出,五蕴十八界的功能作用都是阿赖耶识出生的,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不是意根我的功能作用,于是慢慢断除了我执。再相续证得其他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并不是意根我的功能作用,于是就逐渐断除了法执,无明逐渐断尽,成无上涅槃,得大解脱。
畜生们都有我执法执,哪个能知有阿赖耶识?只是把阿赖耶识产生的那些功能作用,出生的那些法,当作是自己的罢了。意根执著的只是阿赖耶识出生的那些法,岂是执著阿赖耶识?学法不是拆解文字,不能在字面上绕来绕去,要深入观行其甚深义究竟义。多数人学法都是很浮浅的意识思惟,从来不修定深入思考观行,所以那么多人修学小乘苦空无常无我,最后却得出五蕴非第八识不异第八识这样的结论,逻辑都不通,哪有凡夫具有五蕴是第八识这样的观念?有这个观念的人就不是凡夫了,根本就不用再观行断我见和实证第八识了。
八、意根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是什么意思
第八识能见一切法,意根随着第八识也能见一切法,但意根和第八识所见的一切法的相是不同的,所见内容有差别,第八识见的是非世俗相,意根见的却是世俗法相。意根依着第八识的见分,见了一切法之后,就认为这一切法都是我,都是我所有的,这就是我见,包括人我见和法我见。
因为有这样的我见,意根就执取这一切法,不肯舍离,普遍计度执着,所以意根又是遍计所执识。众生都是先有我见,后有我执。意根因为无明不懂得一切法都是第八识所生,都是归第八识所有,都有第八识的属性,依靠着第八识见一切法之后,就误会为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归自己所有。这个误会从无始劫以前一直延续到如今,如果不通过观行把这个误会消除,我见就不能断除,生死苦就不能灭,轮回就不止。
九、意根与五蕴的关系
意根既独立于五蕴,也不独立于五蕴,既与五蕴和合,也不与五蕴和合,既能脱离五蕴,也不脱离五蕴。为什么如此?意根不独立于五蕴,是因为意根所有的思,所有的想法和意愿,都必须通过五蕴来实现和完成,所以意根把五蕴当作我;而五蕴的运作,又增强和启发了意根的思,使得五蕴围绕着意根团团转,意根又围绕着五蕴团团转,互相纠结在一起,不可分离。
意根完全能独立于五蕴是因为:(一)在最初世界未建立之前,没有五蕴,只有第八识和意根存在;(二)在正死位,五蕴灭去,只有第八识和意根存在;(三)在受精卵位,五蕴没有生起来的时候,只有第八识和意根存在;(四)在灭尽定中,五蕴中只有微弱的色蕴存在,六识的受想行识蕴都不存在,第八识和意根存在;(五)在昏迷的时候,和其他时期,五蕴中只有微弱的色蕴和识蕴存在,而第八识和意根不受影响的存在着;(六)阿罗汉刚刚出无余涅槃的时候,只有第八识和意根存在,五蕴还没有出现。所以意根能完全独立于五蕴,但不能独立于第八识。(七)即使在五蕴存在的情况下,意根也完全可以有自己单独的心行,这些心行不因五蕴而有。
在五蕴不断的运行过程中,意根与五蕴也有独立的层面。意根把五蕴当作祂自己,或者把五蕴当作是祂自己的所有物,当作实现自己想法和意愿的工具,就含有独立于五蕴的意思了。五蕴有第八识的属性,因为是第八识用七大种子变化出来的,到处都显示第八识的信息,其实五蕴全体都是第八识。但如果说五蕴有意根的属性,是因为五蕴合于意根的习气,是意根无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