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热心提倡《宗镜录》,认为不懂此书的人,没有资格学佛。还下令出家或学佛者,非读它不可。他也撰过几篇序文,又将原文节录集成《宗镜大纲》,极力推崇。这部书自有它殊胜的价值,我们的研究,不仅在..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三十四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三十四章秦镜照影两重虚
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
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空。
他解释《无生义》这部经典的道理,经中这位不退转天子已证到无生位的境界,这是他自己修证见地功用的心得。我们要了解‘诸见从有心而生’,以佛法来讲,称见地;在普通来讲,就是观点、观念、意见的不同。
在佛法的见地,小乘声闻的见地同菩萨的见地不同,与佛的见地又不同,光是佛法的知见程度便有各种等差,何况是芸芸众生界,有如中国人一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看同样一个面孔,都是五样东西兜拢来,世界上却没有一个相同。面孔都是如此,心理那更是不用说了。平常我们说一对意见不同的夫妻,‘同床异梦’,其实啊!世界上哪有两个人睡同床做同样的梦?
所以我们人与人这间相处,意见当然不同,不可能一样。因此在修养方面,只有收回自己的意见,将就人家的意见,这就是菩萨情怀。要听我的意见,你的意见收起来,这是英雄心态。菩萨道则是我都没有意见,听你的,这是菩萨。
五方佛的冤情
一般世间的见,乃至佛法的见,很明显地就是一个有见取、有所境界、有所得的此心未了,所以说‘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比如诸佛的国土,像五方佛土,我们大家学佛的把它的名词参研一下,也可以彻悟。西方的叫极乐世界,是无量光;东方是琉璃世界,北方是不空如来,南方是宝生如来,中央则是含盖一切的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的佛土是一个大世界,一切具足在其中,哪有方位的分别?五方佛就是一个毗卢遮那佛,十方三世佛土就是一个。
像《华严经》最后就把这个八万四千法门带到回向西方。西方什么?极乐净土。涅槃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死亡,不是枯槁,不是那个地方没有汽水卖,也没有饼干吃,什么都没有的,那个不是涅槃。这个涅槃是‘常乐我净’,之所以不翻译它的意义,只翻译它的音,是因为它离一切分别,无有诸见,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所以极乐世界也就涅槃境界,涅槃境界也就是极乐世界。此外是不空的,此处是透明的琉璃光生生不已的,长寿而不生不灭的;此处是俱备一切万法,所以是宝生的;此处是含盖一切,所以是毗卢遮那的。这些在佛土的名称中都给你说明白了,是我们自己没有去用心,硬将五方佛作差别心解,好像你们替那诸佛菩萨做主,把他们分家,每个公寓给他们分盖一间,这一间是南方佛,这一间是北方佛,好在佛是不动心的,否则一寂静气死了,你们究竟把我摆在哪里去?
佛土是清净的,清净是无心,无心之心是名佛土。真到了净土境界,干干净净的,一念不生,所以‘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无心的净土是不见天子,什么人也看不见,鬼也看不见,神也看不见,无一境界可见。‘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他说这一位天神,虽然也是一位普通人,不过他善果成就了,所以成天神,他同我们人一样有心,可是他悟了道,本有心而不再生念,到达无心地,因此他说我没有见过一个佛土。十方三世的佛土,我一个都没有看见,这是真佛土。这样,这个境界成就了,达到不疑,不疑就是不分别,不二法门,没有两样,‘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空’,无心是空,有心也本来空,二者都是空境界。这一段又说明‘生无生’的道理,同时这个问题也还与前面所说的那个知与无知有关。
宝镜三昧论
接著永明寿禅师引用牛头融禅师的话。唐代时现在南京的附近有个山,这个山上住了位大修行人法融禅师,在禅宗史上很有名气。
融大师云:‘镜像本无心。’说镜像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有心,说人无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
我们照镜子,镜子里头有外我的相,这个我的相是无心。法融禅师说,在镜中那个人的相是无心,拿这个观念来推理,镜里头的相是人的影子,那个影子本来没得心,所以那是从无心的立场来说明无心的实际。我们现在站在镜子前面,我们本来是有心的,镜子里头那个影,它可是无心的,这样我们这个有心不就发同镜中影相的无心吗?这就是‘从有心中说无心’,以我们有心念的修养,成就到无心的境界。永明寿禅师下面引伸的道理,看起来话很重复,但如果我们仔细地一参究,就智慧开发了,可以悟道了。有许多人不大喜欢逻辑,不喜欢思辩,觉得那很繁复。事实上,不肯思辩的人往往他所悟的境界、修成功的境界,都非常笼统,笼统便不切实际。所以菩萨道要学五明,包括因明,必须要思辩深刻,这里这种繁复就是要让大家思辩得深刻。
‘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从人的立场,人本来有心,为什么竟在讨论道的最高境界是无心呢?这就像站在树顶上看一棵树一样,没有从根本上来观察。换句话说,这是分析它的现象,从它末尾的地方下手,在有心中体会无心,这是‘从有心中说无心。’ 若从根本的本体而言,万物本来无心,天地本来无心,一切众生本来无心。这样从‘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简言之,有心中说无心,是讲修持的作用,由用归体;而本来无心,是直接从本体上开示,本来如是。
众生计有身心,说镜像破身心。众生著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
这一段文字看起来反反覆覆,难免令人不晓得玩些什么花样。当时,在唐朝以前的印度,佛学还流行,佛教还没有灭亡,但到了唐朝的初年,玄奘法师去留学时,印度的正法已经衰败了。到了宋朝,完全没有了,佛法都到中国来。所以,我经常说要研究印度的最高文化,中国的《》替它保留了全体。宋朝以后,回教的力量,阿拉伯的势力进入了印度,佛法衰退了,慢慢旧有的婆罗门教就恢复了,称为印度教。现在我们到印度去找佛的遗迹,是有呀!那个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过找佛法的迹象啊,却是箭过西天,连影子都找不到。所以说,在印度当时佛法在时,乃到中国唐宋禅宗、唯识学流行的时代,这种因明的论辩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笑中国人根本没有哲学,是因为看中国人不大喜欢用思辩,凡事讲得笼统,一开口、一下笔就是含盖一切的人生哲学,说得很高明,但是在学术的论辩上,比较疏忽简省。尤其我们中国禅宗根性的似乎比较多一点,一问聪明得很,一搞好像就懂了,就悟了。其实,真的悟了什么?往往像粘到一起的软红薯一样,一塌糊涂,思辩不清楚,没有学问。真正悟了道的人,必有学问。人家都说六祖不识字,但六祖还会说一部《坛经》,你念别的经给他听,他也会解。所以你如果也说我不要读书,能同六祖一样悟道,那可要小心了。且不要说你能不能也留部《坛经》,光是不肯研究学问,就是逃避现实,自甘糊涂了。
现在我们看永明寿禅师的论辩。因为‘众生计有身心’,这个计就是度计、估计、量度、猜度,譬如一般年轻同学犯这种错误非常多,尽管是学佛、打坐,一天用功得很,目的是什么?耶!一修呀!将来修到老了,能够出来一个年轻不老的,返老还童,这就是在那里计度这个身心,甚至估计另外一个身心的好处。大家仔细从阿赖耶识下意识反省一下,都有的。口口谈空,步步求有,一边说学佛我看空了,如果碰到一点打击,唉唷!好像佛法都不灵了。你看他是学空吗?可见是在学有嘛!所以‘众生计有身心’,都是把这个身心抓得很牢。那么法融禅师说如镜像一样,说镜像是为了破一般众生身心坚固的观念,但是说镜像,又有人抓到镜像那一边去了。
因此有些学道家学密宗的还专门买一个镜子来,看著镜子在打坐,然后看这个镜中像就是我的像或佛菩萨本尊的像,这是佛法的方便法门。因为镜子的性质,画个什么就有什么,画个葫芦就有个葫芦,于是大家都来学画葫芦,你画个葫芦,他也画一个葫芦,人人都来依样画葫芦。画归画,可惜不明佛意,说一个镜像,就修一个镜像法,然后深著其中,真是没得办法。这叫做‘说镜像破身心,众生著镜像’,般若里头是讲毕竟空,彻底空,把这个镜像影子也破了,所以说‘众生著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同时又交待,‘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此身本同镜中影本来空。但又怕后人又执一个空,因此接著说‘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毕竟空只是一个权设的名相,千万别最后又留一个‘毕竟空’在哪里。
永明寿禅师讲到这里为止,一路显空的真义,他是宋朝人,不晓得宋朝以后中国的佛学,唯识跟般若两家争的是‘毕竟空’还是‘胜义有’,诤得一塌糊涂,还又争下去。如果他老人家又来的话,又要写一部《宗镜录》了,又要将旨意依时代需要重新著作过了,这就是我们众生!永明寿禅师为了破抓住镜像境界的过患,说毕竟空,破镜像。我们一定要在这个上面好好反省自己的身心就是空。大家这个肉体,是我们造出来的。每个人的像,脸有长一点的,圆一点的,有些人尖一点、方一点,有些人面宽一点、窄一点,有些人身材胖一点、或瘦一点,有些人近视眼,有些人远视眼,有些人耳朵听不见,有些人耳朵特别灵光。这是什么道理?这个众像是谁造的?其实我们这个像是镜中之像,是心镜的造影,我们生理的业报就是心象的呈现。所以大家要了解,尤其年纪大的朋友,身体衰老了,得各种的病苦,而佛为大医王,能治各种病。病从哪里来?病从业来。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真正了了心 ,生老病死是可以解脱的。所以所谓镜像,不是光叫你看镜子里头的像,而是要悟此身如镜中影,不然就把佛经糟蹋了。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我们马上测验,我当然不好意思,好意思的话,我就暗示你后面的人给你一拳或捅一下,你那个镜中像马上就变了。为什么变?心动了就变。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很自然,一副菩萨相。如果在路上跟人家吵一架,那个样子变了,心镜一变,这个像就变了。心慈悲就现慈悲相,心烦恼就现烦恼相,痕迹留在身上行为的粗细每一处,我们学佛要彻底了解这些。
庄子的参禅法门
所以,这个镜像的原理体会不到,那你根本学佛还没有入门。
同时,大家也可体会庄子所写的《齐物论》那一篇。所谓魍魉与影子的故事。一个人在阳光或灯光下面一站就有影子,影子还有个朋友魍魉,它是这个影子之影,即在影子外面有个较谈的圈圈。有一天魍魉向影子说:‘你老兄啊!唉呀!真讨厌,看你好麻烦,一下又躺下来,一下又站起来,一下又走,一下又坐。’那个影子跟魍魉说:‘老弟啊,你不知道,我做不了主耶!我听我后面那个老板,老板要坐我就坐下,老板要站我就站起来,唉!说话说回来,老板自己也做不了主,老板还要听后面那一个。’那一个是什么?不知道。庄子的道理也就说明,你看,我们人的影子在灯光下面跟著这个身体跑,身体又跟谁跑?跟著念头跑,念头跟心跑,这正是镜像的道理。
如果你真懂得镜像毕竟空,彻底的空,那么你就离一切相,就证道了,不是理论上到,是身心就到了,立刻就空掉了。身心毕竟空,这就悟了。悟了以后,就要扫除悟迹。拿禅宗来讲,悟了道,却没有悟道的样子,若只是一天到晚摆个修道的样子,那不是修道,反而会得精神病的。所以连悟迹也都要空。要知道所谓毕竟空,也就是假名而已。‘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你有一个毕竟空在,已经不对了。
本无佛如世间日
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本无亦本无。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这是引用佛经彻底的佛法,所谓的无上义。为什么说佛教尽管衰败,但佛法变成了佛学,佛学思想在人类文化上始终是上升而且站在好高一个地位,那同佛教没得关系,因为它本身哲学的论辩,始终是至高无上的,而且条理清晰非常科学的。
这里永明寿禅师又说‘若身心本无’,那么‘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佛道也是本来空的。一切法也是本来空的。既然是‘本无’,这样还会有一个本无在那里吗?所以‘本无亦本无’,假的一个代号而已,无所谓空,无所谓有,二百六十字的《心经》,都给人讲完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佛的道并非有个什么来源,不是天地所生。因为它本空、本不生。不但佛的道,乃至释迦牟尼佛创的这个宗教,其实佛本身并想创教,创一个宗教的形态是后来佛的弟子们所发展而成,是人为的。‘直是空心性’,佛因为证到了真空自性,然后出来教化众生,教化久了以后,四十九年教化的成绩开了风气,‘照世间如日’,他的大智慧、大功德犹如太阳出来一样,大地都受它的光明普照。佛说佛法的道理就是如此,而佛本身则又推得干干净净,佛不像后世学佛的人自欺欺人,他老人家在《金刚经》上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不但《金刚经》,其他经典他说了很多:你们不要认为我有个东西传给你们啊!什么都没有,我等于没有做一件事。我们翻开《华严经》各种大经看看就知道了。后世佛教不同啊!我传你一个法,我是你的上师,我最大最高,你非要恭敬不可,不能背叛,不听我的话,那不行。
我看佛说法,他一切推得干干净净,不是我的,这是真的毕竟空。尤其我们看戒律上,有一个比丘坐在那里叫:‘哪位师兄啊!帮我来穿一下针啊!我看不见。’缝衣服的针看不见,那些师兄们都在那里打坐入定去了。佛听到这位眼睛看不到的老比丘这样说著,就亲自把他的针线拿来,给他穿好。这位老比丘就问:‘师兄啊!你是谁呀?’佛就拍拍他的肩膀:‘是我啦!你好好缝衣服吧!’老比丘说:‘佛啊,你怎么来给我穿针线呢?’佛说:‘你不要惊慌嘛!我也要培功德。’老比丘说:‘成了佛也要培功德吗?’培功德,诸佛菩萨都要培功德,无穷无尽,换句话说,做善事还有停止的时候吗?成了佛更好做善事。就是这个话,这就是佛的态度,此所谓是教育,是大圣人,我们做不了。所以这里说‘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