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白话

2024-05-08 08:17 浅释系列 A 纠错

安乐集白话

唐.道绰禅师撰

凡夫居士译

缘起

前言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本文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译

复邓伯诚居是书二本文

复邓伯诚居是书二译

卷上(1)第一大门本文

卷上(1)第一大门译

卷上(2)第二大门本文

卷上(2)第二大门译

卷上(3)第三大门本文

卷上(3)第三大门译

卷下(1)第四大门本文

卷下(1)第四大门译

卷下(2)第五大门本文

卷下(2)第五大门译

卷下(3)第六大门本文

卷下(3)第六大门译

卷下(4)第七大门本文

卷下(4)第七大门译

卷下(5)第八大门本文

卷下(5)第八大门译

卷下(6)第九大门本文

卷下(6)第九大门译

卷下(7)第十大门本文

卷下(7)第十大门译

卷下(8)第十一大门本文

卷下(8)第十一大门译

卷下(9)第十二大门本文

卷下(9)第十二大门译

缘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如何下手研读,实是一大问题。然而也不是问题,因为法法头头,皆能入门。只要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再钻研下去,就能找到源头。

虽然如此,佛典经论对初机者而言,实不易懂。因此本系列丛书,以把佛典经论及古大德注释,简单译成白话文为主,俾便利有心者阅读。文采原文与白话文对照方式刊出,一来希望读者能逐渐养成阅读原文之习惯,以便将来自己能更深入阅读经典,二来杜绝瞎造谣言之过,由于原文在此,不容妄以己意胡说,且如有说错之处,明眼人立即可知。本系列丛书大致分成因果、往生、高僧、杂著、感应、戒律、禅定、智慧、净土及经典等十大类。前五类适合一般未学佛及初学佛者阅读,后五类特为真修实证者作指南。诸佛之母为法,不知法何以成佛,因此愿所有阅此书者,均能早日自利利他,福慧圆满,是为缘起。

***八十五年元月十六日凡夫子于台湾汐止竹鹭溪精舍

前言

凡夫

念佛法门是第一妙法,尤其适合在家众,因为随时随地都能修之故。然而虽然大家早也念,晚也念,但总得不到一心,所以印光大师在‘复邓伯诚居士书’中,告诉我们专心念佛之法,就是要把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才行。唐朝的道绰禅师,原本讲敷涅槃经,后来到石壁的玄中寺,读了昙鸾碑之后,大有所感,从此以后,不再讲说涅槃经,而专门念佛,一生中讲了观无量寿佛经二百多遍。在这二卷‘安乐集’中,他分十二大门,引用大乘经文,来劝大家相信净土法门,并求生净土。

第一大门中,他引证大集经,说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之后,众生只有求生净土,方能得度。第二大门中,说明往生者要发菩提心,且不能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因为能力不足之故。第三大门中,说明自力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行道,仗佛力往生净土修行是易行道。第四大门中,说明诸经中的念佛三昧修法。第五大门中,说明修念佛三昧,能早日证得菩提。第六大门中,说明面向西方的理由。第七大门中,说明生西方就登不退位。第八大门中,说明释迦牟尼佛推荐阿弥陀佛,用心良苦。第九大门中,说明往生净土后,能得五通,并比较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苦乐不同。第十大门中,说明回向的道理。第十一大门中,说明善知识的条件。第十二大门中,说明不信大乘经者的地狱果报。读后希望大家能对净土法门更有信心,更加精进,也劝别人同生极乐。

民国八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凡夫于台北三芝山海云精舍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本文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本文:相晤已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更,即国历已非其旧,世相无常,诚可叹悼。接手书,知不废净业,洵足嘉美。而至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只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

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

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

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精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

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法苑珠林一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令弟去秋复来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为是否也。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译:

见面以来,已经满六年了,不仅年龄已更改,连国家的历法也都不用旧的了,世间现象的无常,实在可叹息哀悼啊。接到你的信,知道你并没有荒废修净土法门,实在很值得赞美。而你说身心不安之至,不知道是因为境遇不好而不安,还是因为被病折磨而不安呢?如果是境遇不好的话,就应当要做退一步想。要想世间胜过我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不如我的人也是不少。只要能够不遭遇饥饿与寒冷,又何必去羡慕大富大贵的人呢?如果能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话,还能够把烦恼转变成菩提呢,因此又怎么不能把忧苦转变成安乐呢?

如果是被疾病折磨的话,就应当要痛念身体就是痛苦的根本,要对身体产生极端厌离的心,更加要努力修净土法门,发誓要往生极乐世界。诸佛都把痛苦当成老师,因而最后成就佛道。我们也应当要把病苦当成良药,以速求出离生死之苦。要知道完全被束缚住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及疾病等痛苦的话,就会天天在声色及名利场中,奔驰个不停。有谁肯在得意烜赫的时候,回过头来想想将来沉沦时的情景?孟子说:‘因此上天将要把大任务降给此人承担时,一定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疲劳,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一无所有,并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要使他心动,又要他能忍住性子,就是为了要增加他原先所达不到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上天要成就人们时,多会以逆境来考验,而人们就应该以顺从的态度,来接受上天的考验。不过孟子所说的大任务,还只是人世间的官禄而已。光是如此,就必须要这么的忧心操劳,才能够不辜负上天的心意,何况我们以凡夫俗子的地位,而就想要向上承受佛的觉悟之道,向下化度法界的有情众生。

要是不稍微藉著贫穷和生病之挫折的话,就会迷惑日日炽盛,而净业难以成就。由于对本具真心迷惑而一片黑暗,结果永远沉沦在恶道之中,生生世世都出脱不了。古大德所谓的:‘如果不经过一番彻骨的寒冷,梅花又怎能有扑鼻的香味呢?’就是指这种情形。不过当我们立志发心念佛,以消除旧有罪业之时,千万不可以起烦躁的心,而怨天尤人,说因果是假的,佛法不灵。要知道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所造做的恶业,有无量无边之多。华严经上说:‘假使众生所造作的恶业有形相的话,连十方世界的虚空,都容受不了。’所以怎能够以这种漫不经心的修持,就以为能消得尽呢?

因此释迦牟尼佛及阿弥陀佛,这两位佛国土的教主,痛念众生没有能力断除迷惑,于是特别开示仰仗佛的慈悲力,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他们的大慈大悲,就算是天地和父母,比起来就像一粒沙与恒河沙数之对比般。因此众生只要发惭愧心,发忏悔心,就能够蒙受到佛的加被,罪业自然能消除,身心自然能安稳。若是病苦得厉害,无法忍受的话,就应当在早晚课念佛回向之外,再专心的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只要听到求救的声音,就会在尘世中现身,以救众生出离苦恼。人们在危急的时候,如果能够念观音、拜观音的话,不会没有感应,一定会立刻获得保佑,得以脱离苦恼,得到安乐的。念佛法门,是最简单最容易,最广博最伟大的方法。不过必须要虔诚恳切到了极点,才能够感应道交,这辈子立刻获得真实的利益。若是懒惰懈怠,毫无敬畏之心,虽然种了得度的远因,然而亵渎傲慢的罪过,却不堪设想。即使下辈子生天或生人间,也一定不能往生净土。

对于佛像,一定要当成是真佛来看待,不可以当做纸墨的图画而已。面对佛经及佛像时,应当要像忠臣侍奉圣主般,犹如孝子读父母遗嘱般。能够如此,则没有业障不能消除,没有福慧而不具足的了。现在学佛的士大夫很多,不过他们都只是阅读经文以了解意义,做为口舌上的卖弄,博取大通家的名称而已。至于说能恭敬虔诚,依经教来修行的,实在难得其人。我经常说,想要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要恭敬。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的罪业,增加一分的福德智慧。有十分的恭敬,就能消除十分的罪业,增加十分的福德智慧。

若是没有恭敬心,甚至还亵渎傲慢的,则罪业愈增愈多,而福德智慧愈减愈少,真是悲哀啊。你如果和知交们见面,能苦口婆心的把这道理告诉他们,就是最大的法布施了。

净土法门如果信得过,再好不过。若是自己的智慧所限,无法透彻了解此法门,则只要相信诸佛及诸祖师的诚实之言就可以,千万不可以有一丝怀疑的心。怀疑的话就和佛互相背对,那么临终时一定很难和佛感应道交的。古人说:‘净土法门,只有诸佛彼此之间,才能够究竟了知。登地菩萨对此之所知,连很少都说不上。’连登地的大士,都无法全部知道,而凡夫俗子,又怎能胡乱猜测呢。

如果你想要研究净土法门,应当要看净土十要,这本书是蕅益大师在净土诸书中,摘录其中的精华而集成的。以契合现代人的根基而言,此书实在是第一。第一篇的弥陀要解,是自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以来,不管是天竺或我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注解。你要特别遵守书中所言,不可以忽略。现在的聪明人,虽然学佛法,但因为没有亲近真有慧眼的善知识,所以都专门注重理性,而废弃事相上的修行及因果的道理。由于他们废弃事修及因果,结果连理性也都没有了。

所以往往有些才华高的人,写出来的文字连鬼神都惊叹,然而探究他们的行为,却和世俗一般无知无识的人没有两样,病根就在于他们废弃事修及因果之故。结果使得上等有智慧的人对他们只能心生怜愍,而下等的愚蠢之辈,就学他们胡作非为。这就是所谓的以身之所行来毁谤佛法,罪过是无量无边的。

法苑珠林这本书,详细的谈因果,理体与事相都具备。书中讲述因果报应的事迹,历历分明,使人阅后不禁不寒而栗,纵然在黑暗的室内及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都能够如同面对诸佛及天地鬼神,而不敢稍微有一点邪恶的念头。

因此,上中下等的根器,都能够蒙受利益,一定不至于认错路,而致于执著理体而废弃事修,产生偏邪狂妄的弊病。梦东祖师说:‘善于谈说心性的人,一定不舍弃因果。而深信因果的人,最终一定会明白心性,这是必然的道理。’

梦东祖师这句话,是千万年也不可消除的至理名言,也是只有狂妄智慧者的顶门针。这本书各流通处都有,最好请来阅读,看了以后自会知道所获得的利益,最好也告诉各位好朋友都要看。令弟去年秋天曾到普陀山来,我也勉励他要对佛法恭敬,但不知道他是否认同我的话

复邓伯诚居是书二本文

复邓伯诚居是书二本文:接手书,读之令人心神畅悦。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

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复邓伯诚居是书二译:

接到你的信,读了之后觉得心神畅快。蘧伯玉将近五十岁时,能够知道自己四十九年来的过失。孔子快要七十岁时,还希望老天爷多让他活几年,好来学易经,以免犯大的过失。儒家的圣贤之学,没有不在起心动念的地方下工夫的。然而近代的儒者,只知道学诗词文章,对于正心诚意的事,完全不讲究。因此他们虽然每天都在读圣贤书,却一点也不知道圣贤写书训导世人的用意。而他们口里所说的,和身体所行的,与圣贤所说所行的,犹如光明与黑暗的不相融和,方形和圆形的不相切入,更不用提在微细处的修为了。佛经教人们要经常忏悔,以便能够把无明断除干净,而成就圆满的佛道。虽然弥勒菩萨都已经证到等觉的地位了,都还从早到晚,礼拜十方的诸佛,以期望把无明断除干净,证得圆满的法身,何况是在下位的众生。

而博地凡夫通身都是罪业,却丝毫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法。虽然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诸佛是平等的,然而由于烦恼及恶业障碍遮蔽了心性之源,以致于真心不能显现。譬如又大又圆的宝镜,无始劫来沾满了灰尘,不仅一点光明都没有,连铜的镜体都看不出来了。若是知道这个全体沾满尘垢的镜子,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人们就会用力磨擦,每天不停的擦洗,这样铜镜的本质就会露出来。于是又再加紧用功磨擦,这样铜镜的光明就渐渐发出来。虽然光明已发,磨擦却要更加热切,等到功力达到极点时,污垢全部去掉,光明完全恢复,这时大圆宝镜就能照天照地,成为世间的珍稀宝物。要知道铜镜的光明,是镜子本身就具备的,不是因为磨擦才有光明的。如果不是镜子本身就具备的,而是由于磨擦才有的话,那么磨砖和磨石,也应该会发光才是。不过又必须知道,这个光明虽然是镜子本身所具备的,然而若是不加以磨擦的话,镜子就永远没有发光之日。

众生的心性也是如此,虽然和佛是平等的,然而若是不改恶修善,背尘劳合觉悟的话,那么自性本具的功德,就永远也不能发出来。却反而用本自具足的佛性之心识,去造作长劫沉沦苦海的恶业。好比在黑暗的屋子里,去碰触到宝贝,不仅得不到受用,反而因此而受伤,真是可悲哀啊。念佛这一个法门,是背尘劳合觉悟,返回根本,归向元始的第一妙法,对于在家人而言,更是亲切。因为在家人身在世俗之网上,事务多得很,想要收心参禅,或在静室中诵经等,不是环境不允许,就是能力做不到。只有念佛这个法门,最为方便,只要早晚在佛像前,随自己的时间和能力,礼佛念佛,回向发愿。除此之外,不管是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

在干净的地方,恭敬的时刻,出声念或默念都可以。如果在不干净的地方(譬如上厕所),或不恭敬的时刻(如睡觉或洗澡等),只可以默念,不可以出声念,而并非说在不清洁的地方和不恭敬的时刻不能念佛。因为睡觉时出声念佛,不仅不恭敬,而且又伤气,久了之后还会生病。而默念的功德,和平常出声念是一样的,所谓心念所在之处即是,仓卒的时候也如此,受困挫折的时候也如此。

你既然能够发露罪过而忏悔,这是最容易和净土法门相应的了,正是所谓心清净的话,佛土就清净了。然而既然知道过失,又肯发露忏悔,就必须要改过迁善。如果不改过迁善的话,那么所谓的忏悔,都只是空谈而已,是得不到真实利益的。

你说想要不贪图身外之物,只想专心念佛,然而却无法一心专念。如果心不能专,要它专,心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一心,要它一心,这也没有什么奇特奥妙的方法,只要把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在眉毛上,就可以了。

心里要常想,我某人从无始劫来,一直到今生,所造作的恶业,有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形相的话,十方的虚空也容受不了。我又何其幸运,今世得个人身,又能听闻佛法。如果这辈子再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话,一口气上不来之后,一定会到地狱的汤锅、炉炭、刀山、剑树里去受苦了,还不知道要在地狱中受多久的苦呢。

纵然出了地狱,又会堕入饿鬼道中,肚子大得像海,咽喉细得像针,长劫处于饥饿状态,喉咙中火在燃烧,浆水的名字听都没听过,很难得有吃饱的时刻。

从饿鬼道出来之后,又投胎到畜生道中,或是供人乘骑,或是被人当成食物。纵然能够投胎人道,也是愚痴无知,以造恶业认为是功德能耐,以修善事认为是脚镣手铐,数十年命终之后,又再度堕落。这样经过尘沙般多的长劫,在六道中轮回,虽然想要出离,却身不由己。

如果能够这么想,一心专念佛号,马上就能办到。所以张善和及张钟馗,临终时地狱之相出现,他们念了几声佛号之后,就亲眼见到佛来接引他们往生。这样的利益,是佛陀示现八十年中的教化里,百千万亿的法门中所没有的。我常说,九法界的众生,远离这个法门,向上不能成就圆满的佛道。十方的诸佛,舍离了这个法门,向下不能够普遍的利益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了生死的心真的很急切,信得过这个法门,心里不生一念的疑惑,那么虽然现在尚未能出离娑婆世界,也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久留的客人了。虽然现在尚未能生到极乐世界,也已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见到贤人就想向对方看齐,对于仁德之事一定不让别人专美于前,怎么能够因循怠惰,以致于一错再错,而永远错下去呢?有血性的男子汉,一定是不肯做行尸走肉,死亡时与草木同样的腐朽而已,要自我勉励啊。

念佛固然最好能专一,不过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本分之外的钻营谋求,希望获得富贵享乐,实在是不应该的。至于分内所应当做的事,也必须要尽力去做,并非一定要把一切都摒弃,才叫做修行。如果摒弃一切,而仍能够供养父母妻子的话是可以的,否则便和孝道相背,虽然你说是为了要修行,然而这实在是违背佛教的,这点不可以不知道。

此外,还必须要把净土法门的利益告诉父母,劝他们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们能相信并照著做的话,临终时一定能往生的。只要能往生,马上就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参与莲池海会众菩萨的行列,亲自受到阿弥陀佛的教诲,一直到成就究竟佛果。世间的孝道,如何能与此相比呢?

如果你和父母还能把净土法门的利益,遍告其他的人,使他们每一个人的父母,也都能够往生,那么度化众生的功劳就会归自己所有,而且父母亲与自己的莲品,就会增高。诗经上说:‘孝子是不会有所缺乏的,这类人是永远会获得赏赐的。’想要孝顺双亲的人,最好要深思而力行啊。

安乐集

1卷上

1)第一大门

第一大门本文:

释道绰撰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

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第一、大集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第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第四、无量寿大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第五、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第六、无量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是故无量寿大经云:‘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

‘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何以故须如此教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第四、次辨诸经宗旨不同者。

若依涅槃经,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观所辨。

若依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今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

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牙,犹未出土。其依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牙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依兰林。所言依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构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师子乳一渧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又彼经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余人不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

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

何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步健如来、魔恐怖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秽浊世中如现成佛者,当成佛者。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来法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身义也。

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也?

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云:‘阿隬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又宝性论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问曰:释迦如来报身报土在何方也?

答曰:涅槃经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所有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无有异,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非但我出此土,一切如来亦复如是。’即其证也。

问曰:鼓音经云,阿弥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报佛报土也。

答曰:子但闻名,不究寻经旨,致此疑,可谓错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弥陀佛亦具三身,极乐出现者,即是报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秽土中示现化身父母也。亦如释迦如来,净土中成其报佛,应来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又如鼓音声经云:‘尔时阿弥陀佛与声闻众俱,国号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阿弥陀佛父是转轮圣王,王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魔王名无胜,佛子名月明,提婆达多名寂意,给侍弟子名无垢称。’又上来所引立是化身之相,若是净土,岂有轮王及城、女人等也。此即文义昺然,何待分别?皆不善寻究,致使迷名生执也。问曰:若报身有隐没休息相者,亦可净土有成坏事?答曰:如斯难者,自古将今,义亦难通,虽然,今敢引经为证,义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众生见有涅槃。净土亦尔,体非成坏,随众生所见,有成有坏。如华严经云:‘由如见导师,种种无量色,随众生心行,见佛刹亦然。’是故净土论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异质不成故,搜原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万形。’故知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据报化大悲,则非无净秽也。

又泛明佛土,对机感不同,有其三种差别:一者、从真垂报,名为报土,犹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报化如光。二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如四分律云,锭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拔提城,相近共为亲婚往来,后时忽然化火烧却,令诸众生睹此无常,莫不生厌,归向佛道也。是故经云:‘或现劫火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或为济贫乏,现立无尽藏,随缘广开导,令发菩提心。’三者、隐秽显净,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刹土莫不严净。今此无量寿国,即是从真垂报国也。何以得知?依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观音成佛,替阿弥陀佛处,故知是报也。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立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是故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

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当往生。若欲广引,余方皆尔。’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是故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当知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迦文。

‘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一见佛故,即得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

‘尔时童子一一亲侍,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以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

‘从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复得阿僧祇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

‘时彼童子,但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

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勤观佛者,勤念佛者。’

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利等诸菩萨为其和上。’

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

是故天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

何故须广略相入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慧也。

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众生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今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

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闇宅。虽复苦乐少殊,修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沟,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巧庄严。’

第一大门译:

安乐集这部书中,总共有十二大门,全都引用经论来证明,劝大家相信而求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先讲第一大门,因为内容甚多,所以大略分成九类来论,以便详细说明。

第一、说明净土法门之教兴起的原由,是就众生的时代及根机,而劝众生往归净土。

第二、根据大乘诸经,显示说法者与听法者的模式。第三、根据大乘经典,说明众生发心时间的多久,及已供养多少诸佛,以便使听法的众生,策励自己发心。第四、辨别诸经宗旨的不同。

第五、说明诸经名字的不同,譬如涅槃经、般若经等,是以法门作为名字。有的经是以譬喻为名,有的以事件为名,有的以时间为名,有的以地方为名,有种种的不同。而观无量寿佛经是以人和法为名,无量寿佛是人的名字,观无量寿佛是法门的名字。

第六、总别说法人的不同,说诸经的人不出下列的五种,1、佛陀自己。2、佛陀证得圣果的弟子。3、诸天。4、神仙。5、变化出来的人。观无量寿佛经,在这五种人中,是世尊自己说的。

第七、简略说明佛陀的真实身及应化身,也分辨真实土及应化土的不同。第八、显示阿弥陀佛的净土,果位上下都具备,凡夫及圣人通通都能往生。第九、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否属于三界。

第一、说明净土法门之教兴起的原由,是就众生的时代及根机,而劝众生往归净土。如果教门配合时代及众生根机的话,就容易修成,也容易开悟。如果教门违背时代及众生根机的话,就很难修成,也很难入门。因此正法念处经说:‘当行者一心求道的时候,应当要随时观察时代的方便。如果时机不对,没有方便,就叫做错失,不能说会得到利益。’

为什么?譬如攒湿的木头,想要求得火花,那是不会得到火种的,因为时机不对。如果折断干燥的木柴,想要从中找寻水滴的话,是不会找到水的,因为没有智慧之故。

所以大集月藏经说:‘佛陀灭度之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我的弟子们能坚固的修学智慧。第二个五百年,能坚固的修学禅定。第三个五百年,能坚固的修学多闻读诵。第四个五百年,能坚固的造立塔寺、修福忏悔。第五个五百年,佛法隐而不显,教理停滞不通,众人诤讼不已,佛弟子只能坚固的造一些微少的善法。’大集月藏经又说:‘诸佛出现世间,以四种方法来度化众生,是那四种?一、口里讲说十二部经,也就是以说法来度化众生。二、诸佛如来有无量的光明及美好的容颜,一切众生只要能系心观察,没有人会不获得利益的,这就是以身业来度众生。三、诸佛有无量的功德神通道力,能作种种的变化,这就是以神通力来度化众生。四、诸佛如来有无量的名号,有总称,有别称。如果众生系心称念诸佛名号的话,都能除障碍获利益,都能在有佛的国土出生,这就是以名号来度化众生。’

现今(唐贞观年间)的众生,也就是在佛陀去世之后的第四个五百年,正是能坚固修习忏悔修福之时,也正是应该称念佛名号的时代。如果能一念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除却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过。一念都能够如此,何况经常能修念佛法门,这就是恒常忏悔的人。

如果离佛陀涅槃的时间近,那么之前的修禅定、修智慧是正学,之后的多闻读诵、造立塔寺、修福忏悔是兼学。如果离佛陀涅槃的时间已经久远,那么后面的称名念佛是正学,前面的禅定、智慧是兼学。为何如此?实在是因为众生离佛陀涅槃的时间已经甚为遥远,根机暗钝,理解力浮浅之故。

所以韦提夫人这位大士,一方面为自己,也为了哀愍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无始劫来轮回六道,受痛苦之火所烧。于是假借这个痛苦的因缘,向佛陀请问解脱的出路。因而大圣世尊慈悲加被,劝她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想在净土法门中修行的话,殊胜的果报谁也比不上。只有净土法门,是可以全心投入的。由于劝修净土法门的经典甚多,于是我就采集佛陀所说的真实之言,以帮助大家修行往生,获得利益。为什么?因为要使已经往生的人,引导后来的人往生,并使后来的人,能够仿效前人的往生。如此希望往生的人连续无穷尽,永无休止之时,以尽无边的生死大海。

第二、根据大乘诸经,明示说法者与听法者的模式。

分六部分来说:第一、大集经说,要把说法者,当作大医王,能够把自己的痛苦拔除。把说法者所说的法,当作甘露,当作醍醐。说法的人,要认为自己所说的法,能使听法的人增加殊胜的了解,能使对方的病痊愈。如果能这样的话,说法者与听法者,都能够有资格来介绍佛法,并使佛法兴隆,经常能生到有佛的净土中。

第二、大智度论说,听法的人看著说法的人,犹如渴望饮水的人看著水般,一心进入所听到的法的义理之中,当他听闻法理时,心中悲喜交集。像这种人,就应当为他说法。

第三、大智度论又说,有二种人获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是那二种人?就是乐于说法的人,及乐于听法的人。所以阿难问佛说:‘舍利弗和目连,为何所证得的智慧和神通,是圣弟子中最殊胜的?’

佛陀告诉阿难说:‘因为他们二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求法,能够不远千里而去,所以现在智慧及神通最殊胜。’

第四、无量寿经中说:‘如果这个人没有善根的话,是不会听到这部经的。只有清净而持戒的人,才能够得闻正法。’

第五、无量寿经又说:‘曾经见过世尊的人,才能够相信这种事情。曾经奉事过亿万如来的人,才会乐于听闻净土法门。’

第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净土法门时,内心悲喜交集,身毛竖立,犹如被拔出来的毛一样。要知道,此人过去世时,就已经修行佛道了。如果有人,听闻净土法门,一点都不相信,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才刚从三恶道中投胎为人,由于过去世的罪过尚未竟尽,所以不信净土法门。我说这个人,尚未能得到解脱。’

所以无量寿经说:‘傲慢、弊恶、懈怠的人,是很难相信净土法门的。’

第三、根据大乘圣经,说明众生发心的久近,及供佛的多少。

涅槃经说:‘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如果有众生,曾于半恒河沙数诸佛所,发了菩提心之后,才能在浊恶世之中,听闻这部大乘经典,而不起诽谤。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一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浊恶世中,听闻大乘经典,而不起诽谤,并且深深生出喜爱好乐之心。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二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于浊恶世中,不诽谤大乘法,并且能够正确了解,相信好乐,受持读诵。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三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浊恶世中,不诽谤大乘法,并书写流通大乘经典。虽然为人讲说大乘法,但却尚未能了解大乘法的甚深义理。

‘为什么要做这种比较呢?因为要彰显现在在下面听经的人,都曾经发心并供养过甚多诸佛,同时也显示大乘经的威力不可思议。’

所以涅槃经说:‘如果有众生,听闻此经典,百千亿劫中,都不会堕落恶道之中。为什么?因为玄妙大乘经典所讲说的地方,就是金刚之地,在座听讲的人,也和金刚一样。’因此得知,听闻大乘经而能相信的人,都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的。

第四、分辨诸经不同的宗旨。

涅槃经是以佛性作为宗旨,维摩经以不可思议解脱作为宗旨。般若经以空慧作为宗旨,大集经以陀罗尼作为宗旨。观无量寿佛经以观佛三昧作为宗旨,它所观的,就是依报及正报这二种,下面介绍各观佛三昧的不同。

观佛三昧经是这么说的,佛陀告诉父王说:‘诸佛出生世间有三种利益众生之事,一、诸佛口里讲说十二部经,以佛法布施利益众生,能够除去众生无明的黑暗障碍,打开众生智慧之眼,使众生能生到有佛的净土,早日证得无上菩提。二、诸佛如来的色身有无量的美好及光明,众生如果称念佛号观察佛身,不管是观总体之相或部分的别相,不管此佛身是现在佛或过去佛,全都能除灭众生杀盗淫妄四重罪,及杀父、杀母、杀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罪,永远不再生到三恶道中,随自己高兴,生到喜欢的佛国土中,乃至于成就佛果。三、现在我要劝父王修念佛三昧。’父王问佛说:‘佛果功德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要弟子修行呢?’

佛陀告诉父王说:‘诸佛果位的功德,有无量的深妙境界、神通及解脱法,不是凡夫所能够修行的境界,所以要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

父王问佛说:‘念佛的功效,情况如何?’

佛陀告诉父王说:‘犹如四十由旬方正的伊兰林中,有一棵牛头栴檀树,它虽然有根芽,但是尚未钻出土来。依兰林只有臭味,没有香味,有人吃了它的花果,就会发狂而死。后来栴檀树的根芽渐渐长大,才刚要形成一棵树时,它的香气就非常的浓郁,结果把伊兰林整个改变成芳香美好,众人见了都觉得太稀有了。’

佛陀告诉父王说:‘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的心,也是如此,只要能不停止的念佛,一定能生到佛国之中。只要能往生,就能够把一切的诸恶改变,而成为大慈悲,犹如那棵香树改变了依兰林一样。所说的伊兰林,是比喻众生身内的贪嗔痴三毒三障等,无量无边的重罪。所说的栴檀树,是比喻众生念佛的心。所说的才刚要形成一棵树,是比喻一切的众生,只要能不断累积的念佛,道业一定能成就办妥。’

问:一切众生念佛的功效,可以感应一切,这是可以知道的,然而为什么一念的力量,能够断除一切的障碍,譬如一棵香树,可以改变四十由旬的伊兰林,全都成为芳香美好?

答:诸大乘经,全都说念佛三昧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譬如华严经说,如果有人用狮子的筋作为琴弦,只要一弹奏,其他的弦全都会断掉。如果有人以菩提心来修念佛三昧的话,一切的烦恼及一切的障碍,也全都会断除。

如果有人挤牛、羊、驴、马等的乳,放在器皿之中。只要在器皿中,滴一滴狮子的乳汁,狮子的乳汁能在整杯乳汁中直接穿透,而把乳汁全都变成清水般。如果有人在菩提心中修行念佛三昧,就能在一切恶魔诸障碍中直接穿过而不会遇到困难。

华严经又说,譬如有人拿著隐身药到处走动,其他的人都看不见他。如果能够在菩提心中修念佛三昧的话,一切的凶神恶煞及诸障碍,都见不到这个人,他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有遮障。为何能够如此?因为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的王。

第七、简单说明三身及三土的道理。

问:现在还在的阿弥陀佛是以那一种身示现,而极乐世界又是属于那一种国土?答:现在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世界的七宝庄严国土是报身佛的国土。而自古相传说,阿弥陀佛是化身佛,国土也是化身佛的国土,这是很大的错误。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污秽的国土也是化身佛所居住的,清净的国土,也是化身佛所居住的,那么不知道报身佛到底是居住怎么样的国土?

现在我们依照大乘同性经,来辨定报身佛、化身佛、清净国土及污秽国土等情形。经上说,在清净国土中证成佛果的,都是报身佛。在污秽国土中证成佛果的,都是化身佛。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及宝德如来等诸如来,还有在清净的佛国土,现在得道或将来得道的,通通都是报身佛。

化身如来又是怎么样的呢?譬如现今的踊步健如来,及魔恐怖如来等,这一切的如来,在污秽浊恶世中,现在成佛或未来成佛的,都是化身如来。从兜率天降生,乃至于住持一切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及末法时期,这一切如幻法事的,都是化身佛。什么是法身如来?如来的真正法身,是没有色质,没有形相,没有示现,没有附著,看不见,没有言语说话,没有住止之处,没有生起也没有灭亡的,这就是真正法身的义理。

问:要是如来的报身是恒常住止的话,观音授记经为什么说,阿弥陀佛入涅槃之后,观世音菩萨接著补佛的位置呢?

答:这是佛的报身示现隐没之相,并不是佛灭度。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佛入涅槃之后,善根深厚的众生,还一样能见到阿弥陀佛。’这就是证明。究竟一乘宝性论说:‘报身佛有五种相,说法、看得见、身口意三业不休息、身口意三业休息隐没、示现不真实之形体。’这就是证明。

问: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国土在那里?

答:涅槃经说:‘娑婆世界西边四十二恒河沙的佛土之边,有一个世界,叫做无胜,该国土所有的庄严情形,和西方极乐世界完全一样,我就是在那个国土出现的。而为了要度化众生,所以来到此娑婆世界。不仅我在此娑婆世界出现,一切的如来也都如此。’这就是证明。

问: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阿弥陀佛有父母亲,所以他不是报身佛及报身国土。

答:你只是听到这种说法,而不去探究经典的道理,所以才会有这种疑问,可以说是错之毫毛,失之千里。要知道,阿弥陀佛也同样具有法报化三身。在极乐世界出现的,就是报身。现在说的父母,是秽浊国土中所示现出来的化身父母。就好比释迦如来,在清净国土中成就报身佛,应此间娑婆世界众生之感,而示现有父母,以成就化身佛,阿弥陀佛也是如此。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那时阿弥陀佛和声闻众弟子所住的国家,名字叫做清泰,当时圣明的国王所住的都城,周围有十千由旬之广大。阿弥陀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名字叫月上,母亲名字叫做殊胜妙颜。魔王的名字是无胜,佛陀的儿子叫做月明,与佛作对的弟子叫做寂意,侍者叫做无垢称。’

上面所引用的,全都是化身佛的情形,如果是净土的话,那里会有转轮王及都城、女人等等。这些道理都很明白,那里还需要再加说明呢?全都是因为你不懂得去善巧探究,所以才会被名称弄迷糊而起执著。

问:如果报身会隐没休息的话,那么净土是否也有成住坏空的情形?

答:这类问题,从古到今,很多人都搞不懂。虽然如此,我现在就斗胆引用经典来证明,道理也就能搞懂了。譬如佛的身体是恒常住止的,然而众生却见到佛有涅槃。净土也是如此,它的本体是没有成住坏空的,而随众生之所见,有成住坏空。譬如华严经说:‘犹如见到世尊导师,有种种不同的色相,这是随众生的心而产生的,所见到佛土的情形也是如此。’

所以净土论说:‘由于并非是同一的,所以有清净土及污秽土的亏损及圆满。由于并非是不同的,所以搜寻其根原则冥合于一。由于并非是空无的,所以因缘起而现万般形相。’因此若从法性来论净土的话,就不说有清净土及污秽土。若从大慈悲的报身及化身来论净土的话,就并非没有净土与秽土。由于根机感应的不同,佛土有三种差别的情形:一、从真身而垂现的报身,就叫做报土。犹如太阳的光,照四天下,法身犹如太阳,报身及化身犹如阳光。

二、本来没有而忽然有,就叫做化土。在四分律中说,锭光如来变化出提婆城及拔提城,这两座城的人民交往的结果,就互有婚姻亲属关系,后来城被变化的火烧掉,使众生都亲眼见到此无常,于是大家就对世间产生厌离的心,而归向佛道。

所以经上说:‘或者示现劫尽时大火的燃烧,天地都付之一炬,破除众生恒常的想法,而使众生知道无常。或者为了救济贫乏的众生,于是示现造立无量的宝藏,随众生的因缘而广泛的开导众生,使他们发起菩提之心。’

三、隐没秽土显现净土,譬如维摩经中,佛陀以脚指头按大地,三千大千世界马上就变得庄严清净。现今的无量寿国土,就是从真身所垂现的报土。如何知道呢?因为观音授记经说,未来观世音菩萨成佛,接替阿弥陀佛的地位,所以知道该国是报土。第八、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不管是上位或下位的菩萨,也不管是凡夫或圣人,一律都能往生。无量寿佛的国土是报身佛的净土,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之故,所以不管上位或下位,乃至凡夫的善业,全都能往生。由于包括上位菩萨,所以天亲及龙树等菩萨,及登地以上的菩萨,都能够往生。

所以无量寿经说,弥勒菩萨问佛陀说:‘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不退位的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佛陀回答说:‘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位的菩萨,都会往生极乐世界。仔细说的话,其他世界也如此。’

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净土,不管上位或下位菩萨,不论凡夫或圣人,通通都能往生,那么不知道只修无相念佛的人能往生呢,还是凡夫修有相念佛的也能往生?

答:凡夫的智慧浅薄,大多是修有相念佛,他们也绝对可以往生。不过因为有相念佛的善力微弱,所以只能生到有相的国土,只能见到报身佛及化身佛而已。因此观佛三昧经的菩萨本行品中说,文殊师利向佛陀说:‘我过去世无量劫前还是个凡夫时,当时的佛叫做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的出生,和现在的释迦佛一样,也是高一丈六,身体是紫金色的,也说三乘的佛法。

‘当时该国有位大德长者,叫做一切施,他的儿子叫做戒护。当儿子还在母胎的时候,母亲由于敬重相信佛法的缘故,就先替儿子受了三归依。儿子生下来之后,八岁那年,父母就请佛到家里来供养。’

‘儿子见到了佛,就向佛顶礼。因为很敬重佛,就目不转睛的一直看著佛。

由于这次的得见佛,于是童子就得以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的生死之罪。从此之后,他经常生到净土,而得以遇见百亿那由他恒河沙般多的佛。这些世尊,也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度脱众生。’

‘这时童子对每一尊佛,都一一亲自侍候,没有缺过任何一尊佛,他全都礼拜供养,合掌观佛。由于这个缘故,他又再遇到百万阿僧祇般多的佛。这些佛,也都以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度脱众生。’

‘从此之后,童子就获得百千亿的念佛三昧,又得了阿僧祇的陀罗尼门。如此之后,诸佛就出现在童子面前,为他说无相法,一下子之间,童子就证了首楞严三昧。’

‘当时的童子,最初只是受了三归依,向佛一顶礼,很专心的看佛而不厌倦。就由于这样的因缘,而遇到无数的佛,何况是专心观想思惟佛的色身。当时的童子不是别人,就是我本身。’

这时世尊称赞文殊师利说:‘善哉善哉,你因为向佛一顶礼的缘故,而遇到无数的诸佛,何况我未来的诸弟子,很勤力的观佛,很勤力的念佛。’

佛陀吩咐阿难说:‘你把文殊师利说的话,告诉所有的人,及未来世的众生,如果能够礼拜佛、念佛、观佛的人,是和文殊师利没有二样的,当此人命终之后再出生时,文殊师利和其他的诸菩萨,就是他的和尚。’

从这段经文可以证知,净土和有相之土是相通的,是一定可以往生的。如果知道无有形相、离却念头是诸法的本体,而以修行法门作为因缘求往生的人,大多是属于上品生的。

所以天亲菩萨的净土论中说,如果能够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就是简略入一法句之中。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智慧无为法身。

为什么广略要互相融入呢?因为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种是法性法身,一种是方便法身。方便法身是由法性法身所生出来的,而由于有方便法身,才显得出法性法身。这二种法身虽然相异,但却不可加以分开,虽然它们合为一体,但却又不相同,所以广略要互相融入。菩萨如果不知道广略互相融入的话,就不能够自利利他。

无为法身就是法性身,由于法性是寂灭的,所以法身是没有形相的。而由于法身没有形相,所以就能够显出任何形相,因此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就是法身。由于法身无所知道,所以能够无所不知,因此一切种智,就是真实的智慧。就以总相与别相的观照来看,一切都是真实之相。由于知道真实之相,所以就知道三界众生的虚妄之相。由于知道三界众生的虚妄,所以就起了真实的慈悲。由于起了真实的慈悲,所以就起了真实的归依。

现在的行者,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只要能够知道生即无生之法,不违背真谛及俗谛的话,大多属于上品生。

第九、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否属于三界之中。

问:安乐世界在三界之中,属于那一界?

答:西方净土殊胜美妙,体质是超出世间的。娑婆世界的三界,是有生死现象的凡夫俗子之黑暗屋宅,其中虽然苦乐稍有不同,寿命长短有异,不过统而观之,全都是在烦恼长河流之中,起起伏伏,不停的循环,在六道中混杂受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互为因果,各种虚妄之相互相熏习,实在深可厌恶。因此,西方净土不属于三界。

大智度论说,生到西方净土的人,自然没有贪欲之念,所以不是欲界。净土的人住在地上,所以不是色界。净土的人有色身形相,所以不是无色界。虽然住在地上,但是环境非常精细殊胜美妙超绝,所以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极乐世界的外观,超过三界的庄严,犹如虚空般究竟,广大而没有边际。’所以无量寿经赞叹说:‘净土广大得没有限量,是自然的七宝所合成的,是阿弥陀佛用本誓愿之力量所庄严成的,顶礼清净而有大摄受力的佛陀。极乐世界光明照耀美妙殊绝,舒适愉悦安乐而没有春夏秋冬。自利及利他的能力都已圆满,归命以方便巧庄严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2)第二大门

第二大门本文:

第二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明发菩提心。第二、破异见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问答解释。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

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第四、问答解释者。

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果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第一、破大乘无相妄执者,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刀刀,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侯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辨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附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痴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卑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校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

第八、校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土,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

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娑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

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道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

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

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论,广施问答。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自下第二有七番,立借喻以显。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第二、譬如癖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三、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仕,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

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虚空也。

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无可苏也。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

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闇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泛解念也。今时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想间杂,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又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又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

答曰: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又问曰: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答曰:释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三、亦如冰上然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又问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闇也。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异法。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好獭掌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

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即愈。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中唤言:‘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第二大门译:

第二门中,分三部分来讲:第一、说明发菩提心。第二、破除邪知见。第三、回答疑问,去除疑惑。

发菩提心又分四部分:一、说明菩提心的功用。二、说明菩提心的名字与本体。三、说明各种发心的不同。四、回答问题。

第一、说明发菩提心的功用,无量寿经说:‘凡是想要往生净土的,都必须要以发菩提心作为基础。’

什么叫做菩提?就是无上佛道的名字。若是发心成佛的话,这种心是非常广大,能够周遍法界的。这种心是究竟的,犹如虚空般。这种心是长远的,是到未来之尽头的。这种心是普被三界的,能够脱离二乘的障碍。

只要能一发这种心,并把无始劫以来的所有功德,都回向菩提,最后都能成就佛果,而不会消失灭亡。譬如把花寄放在第四禅的五净居天,则风吹日晒都不会枯萎,把水注入有龙住的河川中,即使世间大旱也不会枯竭。第二、说明菩提的名字与本体。菩提有三种:一、法身菩提。二、报身菩提。三、化身菩提。法身菩提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它的自性是清净的,体质是没有沾染污秽的,它的理体是天然真实而不须要靠修行才成就的,这就叫做法身。是佛道的体性根本,就叫做菩提。报身菩提是一切的法都要具足修行,由于能感得佛果之报,以果报来酬答修因,所以叫做报身。它是圆满通达而没有障碍的,所以叫做菩提。化身菩提就是从果报而起功用,能应各种根机,这就叫化身。它能圆满畅通的利益众生,所以叫做菩提。

第三、说明各种发心的不同。行者发菩提心,有三种原因:一、已认识清楚有与无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的。二、由于修了八万四千种的诸波罗蜜门之故。三、有大慈悲心,想要度众生。这三种原因,能够和大菩提相应,所以叫做发菩提心。净土论说:‘所谓发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愿意成佛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生到有佛的净土之心。’现在大家既然愿意生到净土,就必须要先发菩提心才行。

第四、回答问题。

问:如果具足修了万行,就能够感得菩提而成就佛果的话,为什么诸法无行经上说:

‘如果有人想要求得菩提的话,就不会得到菩提,因为这个人和菩提的距离遥远,犹如天与地之间’?

答:菩提的真正本体,在理上而言是无有形相的,而此人在形相上追求,与实际的理体是不相当的,因此说此人和菩提的距离遥远。所以经上又说:‘菩提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用心念去获得,也不可以用身体去获得的。’现在这里是说,行者虽然知道要修行去求得菩提,但也了了知道理体是无所求的,但行者仍能不破坏此求菩提的假名,因此说具备修行万行,所以能感得菩提果。因此大智度论说:‘如果有人说他见到了般若,那么他就被束缚住了。如果他说没有见到般若,那么也是被束缚住了。如果有人说他见到了般若,那么他就获得了解脱。如果他说没有见到般若,他也获得了解脱。’

龙树菩萨解释说:‘如果不能脱离见、不见、亦见亦不见、非见非不见这四句的话,就是被束缚住了,如果能脱离这四句的话,就能获得解脱。’这里说的祈求菩提,也是如此,能这样修行的话,就是不修行而修行。所谓不修行而修行,就是不违背真谛与俗谛这二大道理。

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凡是要发心想求无上菩提的,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要远离与菩提门相违背的三种法。二、要知道三种顺菩提门的法。是那三种?一、要依照智慧门,不追求自我的快乐,以便远离对自己色身的贪爱。二、要依照慈悲门,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以便远离不想使众生得安乐的心。三、要依照方便门,起怜愍一切众生的心,以便远离只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以上就是远离三种违背菩提门的法。顺菩提门是说,菩萨远离了这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之后,就会获得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法,是那三种?一、无染清净心,就是不是为了自己而追求诸快乐,因为菩提是无有染污的清净处。如果为了自身来追求快乐,就违背了菩提门,所以无染污的清净心是随顺菩提门的。

二、安清净心,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的清净处。如果不起要替一切众生拔除生死痛苦的心,就违背了菩提,所以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是随顺菩提门。

三、乐清净心,为了要使一切的众生获得大菩提,所以要摄取众生往生极乐国。菩提是毕竟恒常快乐之处,因此,如果不能使一切众生获得毕竟常乐的话,就违背了菩提门。而毕竟常乐从何而获得呢?必须要从大义门得。所谓大义门,就是在安乐世界所证得的佛果。所以必须要使众生一心一意,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能使他们早日与无上菩提相会。

第二、说明破除邪知见,分九部分来讲: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第二、融会贯通菩萨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第三、破除执著心外无法的邪知见。第四、破除愿生秽土而不愿往生净土的邪知见。

第五、破除以为往生净土者,会耽著欢乐。第六、破除认为求生净土是小乘的说法。

第七、破除劝人求生兜率,不求生净土的说法。第八、融会贯通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法。第九、说明特别的含意。

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说,分二部分讲:一、总就此语的起因说明,以便使后代的学者,明白是非,去除邪知见,归向正知见。二、以正法广泛破除执著之处。

一、总就起因说明。大乘是深奥的佛法宝藏,其中的名字义理犹如尘沙般多,所以涅槃经说:‘一个名字含有无量的义理,一个义理含有无量的名字。’必须要仔细的、广泛的阅读诸经论,才能够晓得它的宗旨,不同于小乘法及世俗的书籍,义理全在表面的文字上。

为何要如此破法呢?因为净土的道理幽微而空寂,经论中的说法有的隐没,有的明显,以致于使得人们以凡情做种种的猜测。为了怕逢迎顺人的谄媚语,使得众盲人偏执,使得无知者头昏脑胀,而妨碍了众人的往生,因此现在姑且举几个例子,来一一加以破除。

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问:有人说,大乘法是没有形相的,所以不要分别这里或那里,如果发愿求生净土的话,就是取著形相,反而增加束缚的烦恼,因此何必求往生呢?

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说法,都要具备二种因缘:一、依照法性的真实理体而言。二、必须要随顺真谛及俗谛而言。说大乘法不要有分别的念头,是只依法性来说的,但却毁谤说不需要求往生,这样就没有随顺真俗二谛之理,如此的知见,属于断灭空。

所以无上依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的众生,如果起有我的知见如须弥山那么高大,我也不怕,为什么?因为这种人虽然尚未能立刻出离生死,但却能不破坏有因有果的观念,而不会失去果报。然而如果有人起空无的知见,即使如芥子般微小,我都不容许,为什么?因为这种知见会破坏因果的道理,而堕入恶道之中,未来此人投生的地方,一定是违背我的教化的。’

现在要劝告行者,理体上虽然是无有往生的,然而真俗二谛的道理,并非是一切都不求而能往生的。所以维摩经说:‘虽然观诸佛国土及众生都是空无的,然而仍然恒常修行以成就净土,且教化诸众生。’维摩经又说:‘虽然修行无所造作,然而却能示现所受之身,这就是菩萨的修行。虽然修行无有起造,然而却能起造一切的善行,这就是菩萨的修行。’以上就是真实的证明。

问:现在有些人,修行所谓的大乘无相行,不分你我,毫不守戒律,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知见,危害甚大,为什么?譬如大方等经说,佛陀为优婆塞制定戒律,不准在家居士到寡妇家、处女家、卖酒之家、染料之家、榨油之家、皮革之家等,规定全都不可以去这些地方。阿难就问佛说:‘世尊,是为怎么样的人,而制定这些戒律的?’佛陀告诉阿难说:‘修行人有二种,一种是在世间的修行人,一种是出世间的修行人。出世间的修行人,上面的戒律不是为他们制定的。而在世间的修行人,是我今日制定戒律的对象。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佛陀是一切众生的父母,所以要制定禁戒加以约束,以使众生早日能脱离世间,获得涅槃。’第二、融会贯通菩萨的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

问:依照大乘法,菩萨如果对诸众生,起了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就应当要舍离。因此现在劝众生一起往生净土,岂不是起了贪爱染污之相了吗,要如何免除这种尘劳的拖累呢?

答:菩萨的修行法,有二种功用,是那二种?一、证得空性智慧般若。二、具备大悲心。一、以修行空性智慧般若的力量,而能够进入六道的生死之中,且不被尘染所束缚。二、由于以大悲心来思念众生,所以能够不住于涅槃之中。菩萨虽然处在真谛与俗谛之中,而常能巧妙的舍弃有与无。因为取舍合于中道,所以能够不违背大道理。

因此维摩经说:‘譬如有人,想要在空地上建造屋舍,是可以随意造而没有障碍的。如果想要在虚空之中造屋舍的话,是一定造不成的。菩萨也是如此,为了要成就众生之故,所以愿意求生佛净土。’愿意求生佛净土,并非求生虚空之中。第三、破除心外无法的邪知见,分二部分来说,一、破除此种情见。二、回答问题。

问:有人说,所观的净土境界,是心内的净土,所以要融通净土,只要心清净就是了。除了心之外,是没有其他法的,因此何必要去西方呢?

答:这只是说的法性净土,理上是空虚圆融的,体上是不偏局于某处的,这叫做无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人士才够资格进入此境界。所以无字宝箧经中说:‘善男子,还有一法,是佛所觉悟的,就是所谓诸法没有去处,也没有来处,没有因,也没有缘,没有生起,也没有灭亡,没有思虑,也并非没有思虑,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佛陀问罗侯罗说:‘你有没有受持我所说的这个正确法义?’

这时十方世界中,有九亿菩萨向佛陀说:‘我们都能受持这个法门,我们一定会为了众生,而使此法门流通不绝。’世尊就说:‘这些善男子,是两肩荷担菩提的人。这些人马上就能获得不间断的辩才,能够善巧清净诸佛的世界。他们命终的时候,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能够往生净土。而中下根器的人,由于尚未能破除色相,所以要靠信佛的因缘,求生净土,到了净土之后,还是居住在有色相的国土之中。’经上又说:‘如果从因缘追溯根本的话,就是心之外没有他法。’如果以真俗二谛来分别说明此义理的话,净土不妨是心外之法。二、回答问题。

问:刚才说无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的人才能得入此净土,中下根器的人没有能力入此净土,这是直接将人与法配合而作的判断,还是有经教上的证明?

答:大智度论说,新发菩提心的菩萨,根机和理解力都还很软弱,虽然说已经发了心,但大多还是要发愿往生净土,为什么如此?譬如婴儿,如果不靠父母养育的话,很可能会堕落井中,或遭遇火烧蛇咬的灾难,或者缺乳而死亡。所以必须要靠父母的摩抱、洗浴等养育,才能长大成人,而接继家业。

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发菩提心,又都发愿求生净土,以便亲近诸佛,增长自己的法身,如此才能够承继菩萨的家业,在十方世界中救济运度众生。为了这些利益,所以菩萨都发愿往生净土。

大智度论又说,譬如小鸟的翅膀尚未长成,是不可以逼它们高飞的,必须要依靠树木,等到羽毛长成而有力量之后,才可以舍弃树林而在空中遨游。新发心的菩萨也是如此,必须要先发愿求往生佛国,等到法身成就之后,就能应众生之感而利益众生。阿难问佛陀说:‘无相波罗蜜的法门,在什么地方讲说呢?’佛陀回答说:‘这个法门,在不退位的菩萨中说,为什么?因为有的新发意菩萨,听了无相波罗蜜门之后,所有的清净善根,全都没有了。’而且只要一生到西方净土,一切该办的事都完成了,又何必再诤论这个道理的深浅呢。

第四、破除发愿生在秽土,而不求生净土的说法。

问:有人说,愿意生到秽浊的国土来教化众生,而不愿意往生净土,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人是有的,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已经证到了位不退以上的菩萨,为了要度化杂有恶业的众生,所以这么做。他们能够处在污染的环境中而不被污染,遇到恶缘而能不变恶,犹如鹅鸭进入水中,水沾不湿它们的羽毛。像这一类的人,是有能力处在秽浊的世界中,拔除众生的痛苦的。

如果实在只是凡夫的话,只怕自己的修行尚未能有成,一遇到苦难,马上就变了,这时还想要救别人,只有一起沉没的份了,犹如把鸡逼入水中,岂能不把鸡弄得一身湿的。所以大智度论说:‘如果凡夫发了菩提心,就发愿要在秽浊国土中,拔除众生痛苦、救济众生的话,佛陀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为什么?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四十里的冰,如果有一个人,用一升的热汤浇在冰上,当时的冰好像减少了一些,然而过了一夜到天亮之后,那个地方的冰比别处的冰还要高。凡夫在娑婆世界发心救济众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因为贪嗔痴的境界多于善的境界,所以凡夫反而自己生起烦恼而堕落恶道之中。

第五、破除认为往生净土会耽著于欢乐的看法。

问:有人说,净土之中只有快乐的事情,因此会耽著快乐,而妨碍荒废了修道,因此何必要发愿往生呢?

答:既然是净土,就不会有污秽的东西。如果说耽著快乐,那就叫做贪爱的烦恼,怎么能叫做净土呢?

所以无量寿经中说:‘该国土的人类和诸天,对一切的作为,心都不会有任何的系念。’

四十八愿中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来生我国土的,如果有贪恋色身的念头,我就不证佛果。’

无量寿经又说:‘该国土的人类和诸天,没有什么东西是喜欢或不喜欢的。’

因此,又怎么会有耽著快乐的情形呢?

第六、破除认为求生净土,诋毁是小乘的说法。

问:有人说,求生净土是小乘,因此何必修净土法门呢?

答:这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小乘教,一向都不说求生净土的。

第七、融会贯通发愿生兜率天的情形,以劝众生往生净土。

问:有人说,愿意生兜率天,而不愿意生西方净土,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两种往生是不同的,其中只有少部分相同,而本质上是大不相同的,下面分四种情形来说明:弥勒世尊为天众转不退法的法轮,天众闻法之后而相信的就能获得利益,这和极乐世界众生闻法相信是一样的,这叫做信同。然而天众耽著欲乐不信佛法的,大有人在。而且即使生到兜率天,还是会退堕的,所以经上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不安稳,犹如在火中燃烧的屋宅。

往生兜率天之后,寿命是四千岁,命终之后免不了要退步堕落。兜率天上虽然池水、鸟雀及树林,也都能发出幽雅的声音,但这些声音,都只是让诸天快乐的因缘,随顺天界的五欲,并不能资助圣道的修行。如果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只要能够往生,众生全都立刻位居不退,没有会退堕的人杂居其中。而且这种不退位是无漏的,超出三界之外的,再也不会在六道中轮回。净土众生的寿命,和佛陀一样长,长到根本算不出来。净土中的池水、鸟雀及树林,全都能说法,能使人开悟得解,而证得无生法忍。

根据无量寿经的说法,只用一种音乐来比较就可以知道,譬如经上赞叹说:‘从世间、帝王一直到六欲天,音乐的美妙有八层的等级,而西方净土的音乐美妙,要胜过它们亿万倍,七宝树声音的美妙也如此。此外,极乐世界尚有自然美妙的法乐,这些乐声清净祥和,能使心神愉悦,声音柔婉幽雅而亮丽,超过十方世界,所以顶礼清净元勋之佛陀。’

第八、比较愿生十方的净土,不如生西方净土。

问:有人说,愿意生到十方世界的净土,而不愿意生西方净土,道理何在?

答:这两种是不同的,分三部分来说明,一、十方的佛国土并非不清净,然而如果所观想的境界太宽广的话,心就会不明朗,如果所观的境界狭小的话,心意才能够专注,所以十方随愿往生经上说,普广菩萨问佛陀说:‘世尊,十方的佛国土也都很庄严清净,而为什么诸经中,却都特别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劝大家往生呢?’佛陀告诉普广菩萨说:‘一切的众生中,污浊心乱的多,正念的少,因此为了要使众生能够专注在一个净土之中,所以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这是不同之处。只要能够依照所发之誓愿去修行,全都会获得利益。’

二、十方世界的净土,虽然全都清净,但它们深浅的层次,我们是很难知道的。阿弥陀佛的国土,是净土的初入门,何以知道?华严经说:‘娑婆世界的一劫,等于极乐世界的一天一夜。而极乐世界的一劫,等于袈娑幢世界的一天一夜。’

如此优劣相对比,有十阿僧祇那么多,所以由此可知,西方净土是所有净土的初入门,因此诸佛特别劝众生往生,而其他的佛国土,都不如此叮咛劝往生。所以信佛的人,都愿往生西方净土。

三、弥陀佛国既然是诸净土的初入门,那么娑婆世界应该就是秽恶国土的最末端,何以知道呢?譬如正法念处经说:‘在娑婆世界的东北方,有一个世界,叫做斯诃,那里的土地上,只有三角形的沙石,一年只下三次雨,一次的下雨量,最多只能湿润五寸的土地。该世界的众生,只有水果及种子可以吃,穿树皮做的衣服。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又有一个世界,那里的禽兽,从老虎、野狼,乃至于蛇类、蝎类,全都有翅膀飞行,只要彼此相遇,就互相吃食对方,不管对方是善意或恶意。’这难道不是秽恶国土的最开始吗?而娑婆世界的依报,是和贤圣相同的,如此才是秽恶国土的终结处。安乐世界既然是净土的最初入门,也就是和娑婆世界相交接处,所以往生是很方便的,为什么不求往生呢?

第九、根据摄大乘论,而认为有与十六观经相违背的意思,因此加以分别说明其含意。十六观经中,佛说下品往生的人,现在世造了重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净土法门,十念成就的话,就能够往生。摄大乘论说,这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自古以来的讲论师都说,这段文字所说的临终十念,只能作为种下往生的因,实际上是不能往生的,何以得知呢?因为摄大乘论说:‘譬如用一个金钱作为资本,而贸易到一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办得到的。’所以知道十念成就,只是作为往生之因,还不能立刻就能往生,这就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这种解释并不正确,为什么?凡是菩萨造论来解释经典的话,都是为了要把佛陀幽远的含意显示出来,以切合圣人的本意,如果说菩萨的论著违背经典,那是绝不可能的。

现在来解释‘佛陀特别的意思’这一句话,是说佛陀平常的说法,都是先把因说出来,再说明后来的果报,道理非常明显。而十六观经中,只说这一生造了罪业,临终的时候,只要十念念佛成就,就能够往生净土,而没有说明过去世是否有因缘。这是世尊为了要接引未来世造恶的众生,想使他们临终时舍弃恶念归向善念,乘著此善念而得以往生,所以就隐去了他们宿世的因缘。这是因为世尊隐没了宿世的善始,而只显示最后的善终,不谈起因,只谈果报,所以叫做特别的意思。

何以知道只要十念念佛成就,都是有过去世因缘的?譬如涅槃经说:‘如果此人,已经供养过半恒河沙数的诸佛,而且又发了心,才能够在浊恶世中,听闻到大乘经典而不毁谤,但也尚无其余的功德。如果曾经供养过一恒河沙数的诸佛,也发了心,然后才能在听闻大乘经典之后,不仅不毁谤,还能够喜爱且乐于其中。’从这些经典来验证,可以得知十念成就的人,都是真的有过去世的因缘。如果他们过去世没有这些因缘的话,连善知识都还不会遇到,更不要说会十念成就了。

摄大乘论说:‘以一个金钱,贸易得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如果是佛陀的意思,应该是要想使众生多多累积善因,以便乘此善念而得往生。如果是论主无著菩萨的意思,是藉此关闭过去世的远因,道理也没有不对。如果这么解释的话,就能够上顺佛经的意思,下合论著的意思,也就是经和论互相扶助,往生的路就通了,再也没有疑惑之处。

第三、回答问题,去除疑惑。

下面就以大智度论来回答问题。

问:一切的众生,无始劫来,就造了各种有漏的业,以至于被三界所束缚住,因此怎么能够不断除三界的业果束缚,只用很少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净土,而超出三界之外。业果束缚的道理,要如何解释呢?

答:有二种解释,一、就法理上来破除。二、借用比喻来显示。

就法理上说,诸佛如来具有不可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可思议智力是,能够把少的数量变成多的数量,把多的数量变成少的数量。把近的距离变成远的距离,把远的距离变成近的距离。把轻的东西变成重的,把重的东西变成轻的。如此等的智力,佛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接著要借用七个比喻,来显示其中的道理。

第一、譬如一百个成年人,以一百年的时间来积聚薪柴,堆得有千仞般高,然而只要用像豆子般小的火来焚烧此薪柴,半天就能焚尽。而又怎能说,百年积聚的薪柴,半天是烧不完的。

第二、譬如脚有毛病的人乘船,借著风力及帆力,船一天能行千里。因此怎能说,脚有毛病的人,如何能够一天走一千里路呢。

第三、譬如下贱贫困的人,获得一种祥瑞的东西,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很欢庆,就重重的赏赐他,一下子之间,此人就既富贵又有名望。因此怎能说,以自己做官几十年,备尝辛勤,朝廷既不知道,民众也不归顺,所以此贱人得富贵是不可能的。

第四、譬如身力劣弱的人,连驴子都骑不上去,如果他跟著转轮王的话,就能够在虚空中,飞行自在。因此怎能说,身体劣弱的人,是一定无法在空中飞行的。

第五、有十个人围起来那般粗的绳索,一千个人也拉不断,然而童子只要用利剑挥斩,绳索一下子就分成两半。因此怎能说,以童子的力量,是断不了此十围之索的。第六、又譬如鸩鸟进入水中,鱼类及蚌类立刻都死了,然而只要犀牛的角触到泥沼,死去的水族又都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性命一断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呢。

第七、也譬如黄鹄叫唤子安,子安又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在坟墓下过了一千年,就再也不可能苏醒。一切的万法,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自我收摄和他人收摄,千种开法和万种闭法等,是无量无边的。你怎能以有障碍的所知,来怀疑别人无障碍的法力呢!在五种不可思议之中,佛陀的法力是最不可思议的。你认为三界的业力束缚重,而怀疑少时间念佛的力量轻,所以不能够往生安乐国,进入正定聚之中,这是不对的。

问:大乘经中说,业力与三道犹如秤,最重的先牵去投胎。因此众生或百年、或十年,或一天之中,无恶不造,为何能在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只要十念相续念佛,就能够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最重的业力先牵去投胎的道理,如何能叫人相信呢?

答:你认为人造恶业的罪过重,下品人十念念佛的善心轻,所以现在要告诉你所谓轻重的道理及分别比较,是在心、在缘、在决定,而不在时间的久近。

什么叫在心?是说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以虚妄颠倒的心来造的,而十念念佛时,是由于善知识的方便安慰法,用听闻实相法的心在念的。一个是虚妄,一个是真实,两者如何能相比呢?譬如已经暗了一千年的屋宅,只要光明一照,立刻就明朗起来。因此怎能说,已经暗了一千年的屋宅,黑暗是不会离去的。所以遗日摩尼宝经说,佛告诉迦叶菩萨说:‘众生虽然几千亿万劫,都在贪爱的欲念之中,被罪业所覆盖。如果在听闻佛经之后,能够改过向善,那么他的罪就立刻能够消失竟尽。’这就叫做在心。

什么叫在缘?是说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从妄想,及烦恼果报的众生而起造的。而十念念佛,是从无上的信心,及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具有无量功德的名号上起念的。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伤到筋破了骨,如果听到除毒药的鼓声,箭立刻跳出来,毒也去除了。因此怎能说,箭中得深,毒药厉害,所以即使听到鼓声,箭也出不了,毒也去不掉,这就叫在缘。

什么叫在决定?就是人在造罪的时候,是用有后来的心,有间断的心。而十念念佛,是用没有后来的心,没有间断的心,这就叫在决定。

大智度论又说,一切众生在临终的时候,风大像把刀子一样,正把身体加以分割,死亡的痛苦正在逼迫时,人们心里就会生起很大的恐惧感,所以当遇到善知识时,就会发很大的勇猛心,心心相续不间断的十念念佛。由于这个增上善根,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又譬如有人面对敌人奋战时,全身的力气一时都全用上了,十念念佛的善业,也是如此。又如果人在临终时,起了一念的邪知见,由于这个增上恶心,于是就能把三界的福业都倾倒,而进入恶道中受生。

问:既然临终十念念佛的善业,能够把一生的恶业都倾倒,而得以往生净土,不知道多久叫做十念?

答:经典上说,一百零一个生灭是一刹那,六十刹那是一念,这是依照经论而解释念的意思。现在我们说念,不以这种时间为准,而只要忆念阿弥陀佛,不管是想佛的全身相或是部分身相,只要随所观的境界,十念成就,中间没有参杂其他的念头,就叫十念。或者说,十念相续,是圣人一念的名字罢了,只要能够累积意念,凝定思虑,不想其他的事,使道业成就,就罢而不用了,也用不著去数。或者说,已修行很久的人,就用前面这种不记数的方法,而刚开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记数也是好的,这也是佛陀的教法。

又问:现在想要照你的劝说,来修行念佛三昧,但不知道所谓的‘念’,情形是如何?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之处,遇到怨家贼盗,拔刀要来杀他,这人就一直往前奔逃而去,见到前面有一条河,来到河边之前,他就想:‘我到河边时,是要把衣服脱掉渡河呢,还是就穿著衣服漂浮而过?如果脱衣渡河的话,恐怕来不及,如果穿著衣服浮水而过的话,又怕此头难保。’这时,此人一心一意都在想渡河的方便法,没有余暇想其他的问题。行者也是如此,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和那人念渡河的情形一样,念念都是佛,没有余暇想别的事。或是念佛的法身,或是念佛的神力,或是念佛的智慧,或是念佛的白毫相光,或是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是念佛的四十八愿,称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只要能专心至意相续不断,一定能生到佛国土。现在要告诉后代的学佛者,如果想要体会真俗二谛的道理,只要知道念念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门。而又能够使念念相续不间断,这就是功德门。所以经上说:‘菩萨摩诃萨,恒常以功德和智慧,来修行他的心。’如果是才开始学的人,尚未能破除色相,这时只要能够依此色相,专心至意的修行,全都能往生,不须要怀疑。

又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以至诚心相信、好乐,想要生到我的国土,乃至于只有十念这种念头,如果不能生到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现在的人,听到这种说法,就想目前无所谓,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修这十念法,请问这种看法如何?

答:这是两码子事,为什么?经上说‘只要十念相续’,看起来似乎不难,然而诸凡夫的心,犹如野生难驯的马匹,心识犹如猿猴般动荡,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中驰骋不已,什么时候曾停止过呢?各位必须要相信,一定要先练习克制自己的念头,等练习到心念相续不断,已成为本能之后,善根才能坚固。譬如佛陀告诉大王说:‘人们平常累积善行,死的时候又没有恶的念头,就犹如树木要倾倒之时,必定会朝向已弯曲之处倾倒。’因此,当死亡的刀风一到的时候,百种苦楚一时爆发,如果以前都不曾练习过十念法,这时候光用想的怎能有用呢?所以大家最好要三五同志好友,事先约好,临终的时候,要轮流来开导并助念阿弥陀佛圣号,求往生安乐国,声声接续不断,以成就十念法门。譬如蜡印印泥,印泥坏了而纹路形成。命断的时刻,也就是往生安乐国的时刻。一进入安乐国,马上就进入了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各位一定要想到有这种大利益,所以为什么不预先练习十念法呢?

又问:诸大乘经论都说,一切的众生,毕竟是无有生的,犹如虚空一般。既然如此,为什么天亲菩萨和龙树菩萨,都发愿要往生呢?

答:众生毕竟无有生,犹如虚空一般,有二种意义,一、从凡夫的角度所见到的,是真的有众生,真的有生死。而从菩萨的角度来看,往生之事毕竟犹如虚空,犹如兔角。

二、这里所说的生,是指因缘而生。由于是因缘而生,所以就是假有名字之生。由于是假有名字之生,所以就是无有生,这并没有违背大道理,也不是凡夫所谓的真的有众生,真的有生死。

又问:生是有的根本,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如果知道有这种过失的话,就应该舍生而求无生,如此才能够获得解脱。而现在你劝大家生净土,就是舍弃娑婆世界之生,而求生净土,这样的话,岂不是生个不停吗?

答:西方净土是阿弥陀如来的清净本愿,是无有生的生,不同于三界众生贪爱、污染、虚妄、执著的生,为什么?因为法性是清净的,是毕竟无生的,而现在说生到那儿,只是以生的情况来比喻而已。

又问:你所说的生而无生,应当是上品人的生。如果这样的话,下品人以十念法往生,不就是真的生了吗?如果真的生,就有二个问题,第一、或许不能往生。第二、这种善没有办法成为无生的因。

答;分三部分来解释,一、譬如清净的摩尼珠,放到混浊的水中之后,由于摩尼珠的威力,浊水立刻就澄清了。好比人们虽然有无量的生死罪如浊水般,如果听到阿弥陀如来无上无生的名号,犹如清净的宝珠,投到了混浊的心中,在念念之中,罪过息灭而心得清净,于是就能往生。

二、譬如清净的摩尼珠,用黑色或黄色的布帛包裹,放入水中,水就呈现黑色或黄色,和物体的颜色一致。西方清净佛土,有阿弥陀佛如来无上宝珠的名号,用无量功德成就的布帛包裹,放入往生者的心水之中,又怎能不把众生的生,转成圣人的无生智慧呢?

三、也犹如在冰上用火燃烧,火势猛烈的话,冰就会变成液体,当冰变成液体之后,火就会被熄灭。下品往生的人,虽然不知道诸法的自性是无生的,但由于称佛名号的力量,加上求往生的意愿,因此当生到无生国界的时候,认为有生的火焰自然就会息灭。

又问:是用那一种身去往生的呢?

答:在秽土世界的假名人,修行净土法门时,前念是后念的因。而秽土的假名人,和净土的假名人,不可以说就是同一个人,也不可以说不是同一个人。前面的心念和后面的心念,也是如此,为什么?如果说是相同的话,就没有因果的发生,如果说不同的话,就没有相续的情况。因此,虽然横说竖说都有差别,然而始终是同一的行为。

又问:如果人们只要称佛名号,就能够除掉诸障碍的话,就好比有人,用手指指著月亮,那么他的手指应该能够破除黑暗。

答:诸法有万种的差异,不可以一概而论,譬如有的名字本身就是法门,有的名字本身和法门不相干。

名字本身就是法门的,譬如诸佛菩萨的名号,咒语的声音辞句,佛经的文章句子等。譬如咒语说:‘太阳从东方升起,颜色忽红忽黄。’规定病人下午五时至七时,晚间九时至十一时,不得做某些事,而病人的病也好了。又譬如有人被狗咬,必须要把虎骨灸热之后,熨在被咬之处,病就会好。如果没有虎骨,就要用完好的獭掌来按摩伤处,嘴里说:‘老虎来了,老虎来了。’病也会好。有人的脚筋扭到,就要用烤炙过的木瓜枝,来熨患处,病就会好。如果没有木瓜枝,就要把手烤热来按摩患处,嘴里说:‘木瓜木瓜。’病也会好,我就曾身受其效益。

原因何在?因为名字就是法门之故。

名字和法门不相干的,譬如以手指指月亮。

又问:如果人们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除去十方众生的无明黑暗而能往生。然而有的众生虽然称佛名号,忆念佛陀,无明却仍在,往生的愿望也没有达成,这是什么道理?

答:因为他们没有真实去修行,所以和佛陀的名号义理不相应之故。原因何在?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来是实相之身,而以为是众生之身。还有三种情形,所以不相应。一、信心不淳,若有若无。二、信心不一,就是没有绝对的信心。三、信心不相续,就是有其他的念头,间杂其中。如果能够念念相续的话,就能够一心。如果能够一心的话,就能够淳心。如果具备了这三心,还不能生净土的话,是不可能的。

3)第三大门

第三大门本文: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第三、明从无始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崄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耻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如智度论云,劫有三种,谓一小、二中、三大。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满中芥子。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尽,名一小劫。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名大劫。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长寿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为拂不已,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其小石大石,类前中劫可知,不劳具述。

第三门中有五番,第一、明从无始劫来,在此轮回无穷,受身无数者。

如智度论云,在于人中,或张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尽阎浮提界,或重生,或异家生。或南阎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阎浮提,余三天下亦如是。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余上四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余轻系地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胎生既尔,余三生亦如是。

是故正法念经云,菩萨化生告诸天众云:‘凡人经此百千生,著乐放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已尽,还堕三涂受众苦。’

是故涅槃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

是故又彼经云:‘劝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者,乃是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亦如须弥山王,于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中,为最为上。何以故?一切恶法,犹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

第二问曰:虽云无始劫来,六道轮回无际,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几身数,而言流转?答曰:如涅槃经说,取三千大千世界草木,截为四寸筹,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头数,犹自不澌。

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乳,多于四大海水。

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毗富罗山。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不已?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经文来证?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如法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其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不可数知。’何者?

经云,总取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为墨。佛言,是人过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佛言:‘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今日众生,乃是彼时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是故经云:‘以是本因缘,为说法华经。’涅槃经复云:‘一是王子,一是贫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释迦如来,乃是彼时第十六王子也。言贫人者,今日众生等是。

第四问曰:此等众生,既云流转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为多?

答曰:虽言流转,然于三恶道中,受身偏多。如经说云:‘于虚空中,量取方圆八肘,从地至于色究竟天。于此量内,所有可见众生,即多于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恶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恶法易起,善心难生故也。

今时但看现在众生,若得富贵,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复著乐者多。是故经云:‘众生等是流转,恒三恶道为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也。

依大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自下第四、引圣教证成,劝信求生者。

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财首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世,亦名释迦牟尼佛。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时彼王子,从善友语,入塔观像。见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见佛像,不能礼者,当称南无佛。’还宫系念,念塔中像,即于后夜,梦见佛像。心大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

随寿命终,由前入塔称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常勤精进,恒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力故,诸佛现前,皆与授记。从是以来,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首楞严三昧。尔时王子者,今我财首是也。

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

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闇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

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又如目连所问经,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

‘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安乐集卷上终)

第三大门译:

第三大门中,分四部分来说明。

第一、分辨难行道及易行道。第二、说明时间劫数的长短不同之处。第三、说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在三界五道之中,由于造了善业及恶业,而受到苦报及乐报,于是不停的轮回,不停的受生。第四、引用佛经证明修成的例子,劝后代的人相信而求往生。

第一、分辨难行道及易行道,分二部分来说,一、说明难行道及易行道。二、回答问题。我自己既然身居三界火宅之中,想来实在很害怕,只有仰仗佛陀以三种车子来招呼安慰。然而羊车与鹿车的运载,只是权宜的暂时休息而已,并未抵达目的地,因此被佛陀诃责为执著邪见,以致于障碍向上求得菩提。即使后来回小向大,仍叫做走迂回之路。如果直接就攀登大车的话,也是一条途径,不过就怕现在只能证到仍会退步的果位,危险的路径还遥远得很,而自己的功德又尚未成立,因此很难前进到不退位之地步。所以龙树菩萨说,求不退位有二条道路,一条是难以行走的道路,一条是容易行走的道路。难行道是指,在五浊恶世,没有佛出世的时候,求不退位是很难的。困难的地方,大略说来有五种,就是:一、和外道相亲近,而乱了菩萨的修行法。二、声闻自利的修法,障碍了大慈悲心。三、没有羞耻心的恶人,破坏别人殊胜的功德。四、所有的人类和诸天,颠倒善业果报,破坏人们修梵行。五、只有自力修行,没有他力的扶持。像这类的事情,到处都是,譬如走陆路,步行是很辛苦的,所以说是难行道。所谓易行道是说,以信佛的因缘,发愿往生净土,于是就生起菩提心,造立功德,修诸善行。由于佛陀的愿力加持,所以就能往生净土。往生之后,由于佛力的住持,于是就得以进入大乘的正定聚。所谓正定聚,就是阿毗跋致的不退果位。这就譬如走水路,坐船是很快乐的事,所以叫做易行道。

问:证菩提既然是相同的一件事,那么修行的因也应该相同才是。因此,为何在娑婆世界修因以求佛果,叫做难行道,而往生净土求大菩提,才叫做易行道?

答:诸大乘经所说的一切修行法门,全都有自力与他力,自摄与他摄的分别。什么叫做自力?譬如有人,害怕生死的苦果,于是就发心出家,修行禅定而发了神通,于是就能够游行四天下,这就叫做自力。什么叫做他力?譬如拙劣的人,以自身的力量,都骑不上驴背。如果靠转轮王的轮宝,他就能在天空飞行,也能游行四天下,这是靠转轮王的威力,所以叫做他力。众生也是如此,在此娑婆世界起菩提心开始修行,发愿往生净土,这就是自力。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以光台来迎接众生,于是众生就能往生,这就叫做他力。所以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想要生到我的国土,全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四十八愿就是虚假的。所以说,诸位后学之人啊,既然有他力可以借助,就千万不要自己局限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最后落得仍在三界火宅之中。

第二、说明劫数时间的长远。大智度论说,劫有三种,就是小劫、中劫和大劫。譬如方广四十里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有一个长寿天的天子,每三年来拿一粒芥子,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小劫。有方广八十里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长寿天的一位天子,每三年来拿一粒芥子,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中劫。有方广一百二十里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和前面一样,把芥子拿光,才叫做一大劫。或有方广八十里的石头,一位长寿天的天子,每三年来用天衣把石头拂一下,此天衣的重量只有三铢,直到把石头拂磨尽了,才叫做一中劫。至于石头的大小,可比照前面小劫和大劫的情形,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三门中分五部分来讲:第一、说明从无始劫来,众生不停的轮回,受了数不尽的色身。大智度论说,在人间投胎时,有时以姓张的身份死亡,然后投胎到姓王的人家。后来又以姓王的身份死亡,而投胎到李家。如此在阎浮提界之中,或投胎在同一家,或投胎到别家。有时候在南阎浮提死亡,而生到西拘耶尼。其他三天下的人,投胎的情形,和阎浮提人一样。

在四天下死亡的人,投生到四天王天的情形也如此。有的在四天王天死,而生到忉利天。有的在忉利天死,而生到上面的四层天,也是如此。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在这一天界死亡之后,生到另一层天界,每一层天的投生也都如此。也有的在色界天死亡之后,生到阿鼻地狱。在阿鼻地狱死了之后,生到其余罪比较轻的地狱。在罪比较轻的地狱死了之后,生到畜生中。在畜生身死了之后,生到饿鬼道中。在饿鬼道死了之后,或许会生到人间或天上。众生就如此的在六道中轮回,受到痛苦和快乐的二种果报,就这样不停的生生死死。胎生的情形是如此,其余的卵生、湿生、化生也是如此。所以正法念处经说,菩萨化生告诉诸天众说:‘凡夫在此投胎百千生,都耽著快乐的日子,很放纵而不修行,不知不觉间,过去世所积的福报就享尽了,于是又堕落到三恶道去受众多的痛苦。’涅槃经说:‘这个身体是痛苦所积聚而成的,全身都不清净,又被烦恼紧紧束缚住,还会长出毒疮来,根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可言,即使是诸天的色身,也是如此。’所以涅槃经又说:‘劝告众生要修行,不要放逸,为什么?因为放逸是众恶业的根本。而不放逸,是众善业的源头。犹如日月的光明,是所有光明中最亮的。不放逸也是如此,是诸善法中最高无上的。也犹如须弥山王,在诸山之中,是最高无上的。不放逸也是如此,是诸善法中最高无上的。为什么?因为一切的恶法,都是由于放逸而发生的,而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作为根本。’

第二个问题:虽然说无始劫来,众生就不停的在六道中轮回,不过不知道一劫之中,到底要受身多少次?

答:涅槃经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都截成四寸长,来数一劫之中,当过自己父母的人之数目,都还不够。又说,一劫之中,所饮母亲的奶水,比四大海水还多。又说,一劫之中,所死亡的身骨,犹如毗富罗山。如此久远劫以来,白白受生死,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凡夫之身,何曾思量此事而伤心感叹不已呢?

第三个问题:你说久远劫来众生受身无数,这种说法是为了要使大家对世间起厌恶心,还是经典上有证明?

答:经典上都有证明的,譬如法华经上说:‘过去世不可说那么久远的大劫之时,有佛出现世间,叫做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位王子,各自升座说法,来教化众生。每一位王子,都各自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众生。大通智胜如来灭度之后的时间,久远到数也数不完。’为什么?经上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磨成为粉墨,佛说,有人飞越过一千个佛国土,才撒下一点如微尘般大小的粉墨,如此展转飞越无数国土,把粉墨全都撒光。佛陀说:‘此人所经过的国土,不管是撒粉墨的,还是没有撒粉墨的。把这些国土的土地,全都又磨成微尘,以一微尘当一劫来算,大通智胜如来灭度到今天的时间,还超过这些微尘的数目。而今天在会中听法的众生,都是当时十六王子座下,听受教法的弟子。’所以经上又说:‘由于这个本来因缘之故,所以要为大家讲法华经。’涅槃经又说:‘一位是王子,一位是贫人,这二个人,互相来往。’所说的王子,就是如今的释迦如来,也就是当时的第十六位王子。所说的贫人,就是涅槃会上的众生。

第四个问题:这些众生,久远劫来生死流转不已,他们在三界之中,大多投生那一道呢?

答:虽然说是在六道中流转,不过大多是在三恶道中受身。譬如经上说:‘在虚空之中,取方圆八个手肘的面积,从地上一直到色界天的顶点,在此面积之内,所有可以见得到的众生,就比三千大千世界人类及诸天的众生还要多。’所以可以得知,恶道的众生多,为何如此?因为恶法容易生起,而善心甚难生起之故。看看现在的众生,富贵中的人,就只知道放逸、破戒,而天上的众生,又大多耽著逸乐。所以经上说:‘众生在六道中流转,经常以三恶道为家。’做人或生天,只是暂时停留,马上就会离开,所以叫做客居之舍。大庄严论中,劝告一切的众生,必须要常常当下收摄心念,偈语中说:‘壮盛年岁及没有灾患的年头,如果懈怠不精进,只贪心的经营各种事务,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及禅定的话,等到临命终时,才来懊悔想要修善业。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善修观察,以断除五欲的念头。这样精进勤力修习心念的人,临终时就不会起悔恨之心。专心收摄心念,不起错误杂乱之念,有智慧的人勤力摄心,临终的时候意识就不会散乱。如果不专心修习的话,临终一定会心意散乱的。那时心如果散乱的话,犹如用齿磨来调伏马,这样临当战斗之时,马只会回旋而不会向前直行。’

第五个问题:一切的众生都具有佛性,久远劫来,也应该遇见很多佛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生死中轮回,而出不了三界的火宅呢?

答:大乘经上说,因为众生不依照二种殊胜的法门,以排除生死,所以出不了三界火宅。那二种殊胜法门?一种是圣道,一种是往生净土。圣道法门,现在的人是很难证得的,一方面是由于佛陀涅槃已经很久远了,一方面是因为佛理甚深奥,佛义甚玄微之故。所以大集月藏经中说:‘在我涅槃之后的末法时期,虽然有亿亿的众生修行,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证得道果。’现在正是末法时期的五浊恶世之中,因此只有净土法门,是可以通行的道路。因此无量寿经说:‘如果有众生,即使一辈子都在造恶业,只要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的名字,如果不能生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一切的众生,都不自量力,不要说修大乘的人,连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的道理,都未曾放在心上。就连修小乘的人,连见谛道证初果、二果,乃至于三果的断五下分结,罗汉的除五上分结,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都没有一个人有分的。纵然是生人间或生天的果报,也都必须要修五戒和十善才能获得此果报,然而能持五戒和十善的人也是十分稀少的。而至于造罪恶的行为,则像暴风快雨般。所以诸佛大慈悲,劝众生归向净土。即使这辈子造作恶业,只要能经常一心一意精进的念佛,一切的障碍自然就能消除,一定能够往生。为什么大家不想一想这个道理,而都无心求往生呢?

第四、引用佛经证明往生成功者,以劝大家相信而求往生。

在观佛三昧经中说,当时在法会中,财首菩萨告诉佛陀说,世尊,在过去世无量劫的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也叫做释迦牟尼佛。这尊佛灭度之后,有一位王子,叫做金幢,非常的傲慢,充满了邪知见,而不相信正法。

他有一位当比丘的朋友,叫做定自在。比丘告诉王子说:‘世间有佛像,样子非常可爱,你可以进去塔寺一下,看看佛的形像。’

王子就听了这位善友的话,进入塔寺去看佛像。他见到佛像的美好,就向比丘说:‘佛像都已经这么端正庄严了,何况是真的佛身。’

比丘就告诉他说:‘王子,你如今见到了佛像,如果不想向佛像顶礼的话,那么至少称一声南无佛。’

王子回到王宫之后,心里就一直在想念塔寺中的佛像,于是就在醒过来之前,梦见了佛像。这时王子心里很欢喜,就舍离了邪知见,而归依三宝。王子命终之后,由于之前进入塔寺称南无佛的功德,而能遇到九百亿那由他的佛。他在诸佛之处,常常勤力精进,而恒常获得甚深的念佛三昧。由于念佛三昧力的缘故,于是诸佛出现在眼前,一一为他授记。从此之后,经过百万阿僧祇劫,都不曾堕落恶道之中。一直到今天,获得了首楞严三昧。当时的王子,就是我财首。

这时法会之中,有无数无量的十方诸大菩萨,都各自说得道因缘,他们全都是由于念佛法门而得道的。佛陀就告诉阿难说:‘观佛三昧是一切犯罪众生的药,是破戒者的守护神,是迷路者的向导,是盲人的眼睛,是愚痴者的智慧,是黑暗中的灯光,是烦恼贼中的大勇猛将军,是诸佛世尊的游戏,是首楞严等诸大三昧的入门。’佛陀告诉阿难说:‘你要好好护持此经,千万不要忘记了。过去世、未来世及现在世,三世的诸佛也都同样说此念佛三昧。我和十方的诸佛,及贤劫的千佛,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都是因为念佛三昧的力量之故,而获得一切种智。’在目连所问经里,佛陀告诉目连说:‘譬如在万条川流中,人们依附著草木浮在水面上,虽然前后左右的人都顾不了,不过大家都会流到大海中。世间也是如此,虽然有人富豪尊贵,日子过得快乐而自在,但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只因为不相信佛经所言,所以后世做人时,就更辛苦,而不能生到有佛的国土中。

‘所以我说,无量寿佛的国土,容易往生,容易取证,而人们却不想修行往生,反而去侍候九十五种邪魔外道。我说这种人,叫做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的人。’经典上都这么讲了,各位为什么不舍弃难行道,而依易行道修行呢?

(安乐集卷上终)

2卷下

1)第四大门

第四大门本文: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

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

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

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

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

然前六大德,立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旛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立不可思议也。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花首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法轮,大众围绕。

‘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

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

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

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第七、依华严经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诣功德云比丘所,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也?’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谓念佛三昧门。何者?于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能令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者,于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一切佛刹,无能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

时功德云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无边,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余妙境界,出过数量,我所未知也。’第八、依海龙王经,时海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当修何行,得生彼土?’

佛告龙王:‘若欲生彼国者,当行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常念诸佛。二者、供养如来。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诸功德。五者、回愿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具斯八法,常不离佛也。’问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离佛不?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说宝云经时,亦明十行具足,得生净土,常不离佛。时有除盖障菩萨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不?’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阙,余之九行,悉名清净,勿致疑也。’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略举六门,余者不述。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

又依月灯三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其五番。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余三昧者?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谓全不行余三昧也。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阶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嗔痴。或有三昧,但能除嗔,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嗔。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力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

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又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

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然灯悬缯旛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

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满百年,死得生天。

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不?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地满功德利己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余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通行通伴故。

第四大门译:

第四大门中,分三部分来讲。第一、天竺佛国的三藏法师,及我国的诸大德,全都很透彻了解佛教,而他们都很赞叹并归向净土,所以现在就以他们作为榜样,而劝大家也归依净土。第二、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余的诸大乘经,不管是凡夫或圣人的修行入道,都说念佛三昧是入门之要。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者所获得的功德利益之不可思议。

第一、依据天竺佛国及我国大德的修行来学样。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因此岂敢自作主张呢?不过由于我到处游历比较勘验之后,而能很恭敬的继承诸位老师的教诲,他们是:天竺国的大乘法师流支三藏。呵斥逃避名闻利养的大德,慧宠法师。平常讲论佛理,就能感应到证圣果的僧人来听讲的大德,道场法师。和光同尘而独自栖息,佛国及我国众生都仰慕的大德,昙鸾法师。禅定观照工夫超群的大德,大海禅师。聪明有智慧又守戒的大德,齐朝上统。这六位大德,全都明照真俗二谛,是佛门的龙象。他们的志愿与修行都超越同伦,是古今都稀有的修行人。他们全都透彻了达大乘的宗旨,而也都赞叹归向净土,称净土是无上的要门。

问:既然他们都赞叹归向净土,称为是无上要门,不知道这些大德,临终时可有什么灵应证明?

答:都有事实根据,譬如昙鸾法师生前,经常修净土法门。而往往有一些世俗的人,来呵斥法师说:‘十方的佛国土全都是净土,法师为什么只独独注重西方净土,这岂不是起偏见吗?’

法师回答说:‘我既然是凡夫,智慧自是浅薄短少的。尚未证入果位的话,念佛的力量必须要均等。犹如放置草粮引牛来,牛恒常必须要心心念念都在置草粮的器皿中。因此心念怎能放纵,而全无所归向呢?’

虽然反对的人众说纷纭,而法师就是修净土法门。因此不管是出家或在家众,只要和法师有一面之缘的,如果尚未正信佛法的,就劝他们起信心。如果已经有了正信,就劝他们往生净土。所以当法师临命终时,佛寺附近的出家众及在家众,都见到院子里有旛盖及天花的映照,又闻到奇异的香味,还有音乐声来迎接法师往生。

其余的诸位大德,在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的征兆。他们的往生情形,也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说明诸经典,都说念佛三昧的殊胜,分八部分来讲,前面二部分说明一相三昧,后面六部分,从因缘的情形,来说明念佛三昧。

第一、佛说华手经中,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三昧有二种,一种是一相三昧,一种是众相三昧。一相三昧就是,有菩萨听说有个世界,其中有如来正在说法。于是菩萨就想像此佛,出现在眼前,想像此佛或坐在道场中,正在修行成佛,或被大众围绕,正在转法轮。‘这么想像时,就把六根都收摄,心一点也不驰走散乱,专心思念这一尊佛,不停的想像此情景。而此菩萨,透彻知道如来之相及世界之相,都是没有的。如果菩萨经常如此观照,如此修行,心不离开此境界,这时候佛像就会现在眼前,而为菩萨说法。

‘此时菩萨就会深深的生起恭敬之心,而听受佛陀所说之法,不管所说的法是深奥的或是浅显的,都会非常尊重。菩萨这时住在三昧之中,听闻佛说诸法之相都是可以破坏的,听闻之后受持此法。菩萨从三昧起来之后,就能够为出家及在家的男女四众,演说此法。’

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这就叫做菩萨入一相三昧之门。’

第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到一行三昧的情形。

当时文殊师利问佛陀说:‘世尊,什么叫做一行三昧?’

佛陀回答说:‘一行三昧就是,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在空旷安闲的地方,心念不散乱,向著佛所在的方向,端身正坐,也不去想佛的相貌,只是把心念,放在一尊佛上,专心称这尊佛的名号,念念都不休息。就在念佛之中,就能见到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的诸佛。为什么?因为念一尊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和念无量诸佛的功德是一样的,这就叫做菩萨修行一行三昧。’

第三、涅槃经上,佛陀说:‘如果有人能够以极专注的心,经常修念佛三昧的话,十方诸佛恒常见到此人,就像在他们眼前出现一样。’

所以涅槃经中,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经常能够以极专注的心念佛,不管是在山林里,或是在聚落中,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不管是坐著或是躺著,诸佛世尊经常会见到此人,如同出现在眼前一样,诸佛世尊常会停住而接受此人的布施。’

第四、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他的大乘经都说,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只要能够发愿回向,一定能够往生。然而念佛这项修行,是最主要的道路,为什么?从佛经中可以看出来,有开始及终结两种利益。如果想要开始修行善法的话,念佛就能把六度都包括了。如果想要灭除恶业,消除灾殃的话,念佛就能对治所有的障碍。

所以经上说:‘念佛的众生,一直不舍念佛之心,寿命终结时一定能往生。’这就是开始念佛的益处。念佛终结的益处是,在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说,阿弥陀佛住在世间的时间很久,虽然有兆载永劫,但也有灭度的时节。当他般涅槃时,就只有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住持安乐国土,接引十方的众生。阿弥陀佛灭度的时间,和他住世的时间同样长久,而该国的众生,就都见不到佛陀,只有以前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的人,还能经常见到阿弥陀佛现在眼前,并没有灭度,这就是终结时的利益。

修其他法门,而回向往生的人,虽然也都能往生净土,不过在阿弥陀佛灭度之后,他们有人看得见佛,也有人看不见佛。所以在此劝告后代的人要仔细思量,以便能够获得久远的利益。

第五、般舟三昧经说,当时有跋陀和菩萨,在这个国土中,听说有阿弥陀佛,于是就经常一心想佛,由于他一心念佛,于是就见到了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之后,他就请问佛:‘要修行什么法,而能够生到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就告诉跋陀和菩萨说:‘想要生到我的国土,就要经常念我的名字,不要休息,这样就能生到我的国土。要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全都具足,身上发出的光明,彻照十方,相貌端正无比。’

第六、大智度论中,有三种解释。第一、佛是无上的法王,菩萨是法王的大臣。菩萨所尊重的,只有诸佛世尊,所以菩萨应当经常心念诸佛。

第二、有的菩萨说:‘我们从久远劫以来,得以蒙受世尊生长养育我们的法身、智慧身及大慈悲身。禅定、智慧及无量的行愿,也是由于诸佛而得以成就的。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所以经常愿意亲近佛陀。也像大臣蒙受国王的恩惠及宠爱,因此会经常想念他的主人。’第三、有的菩萨说:‘我在修因的时候,遇到恶知识,结果诽谤般若,而堕到恶道中,经过无量劫。虽然我修其他的法门,但都出不了生死。后来有一次,我跟随一位善知识,他教我修念佛三昧,于是就把障碍都遣除掉,而获得了解脱。由于有这么大的利益,所以我发愿不离开佛。’

第七、华严经上说:‘情愿在无量劫,受一切的痛苦,也不愿意远离如来,以致于见不到具有自在力的佛陀。’

经上又说:‘修念佛三昧一定能见到佛,命终之后一定会生到佛的面前。见到众生临终时,就要劝他念佛,并且把佛像展示出来,使众生瞻仰礼敬。’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拜访功德云比丘时说:‘大师,您是如何修行菩萨道,而归向普贤菩萨行愿的?’

比丘告诉善财说:‘我在世尊的智慧海之中,只知道一个法门,就是念佛三昧门。在这个三昧门之中,能够见到一切的诸佛,及他们的眷属,还有他们庄严清净的佛土,这个法门,能够使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法门,能够在微细的境界中,见到一切佛的自在境界,能够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法门,能够现起一切的佛国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破坏此佛国土,能够见到十方的诸佛,而获得三世的不颠倒。’

功德云比丘告诉善财说:‘佛法犹如深阔的大海,广大得无有边际,我所知道的,只是这一个念佛三昧法门而已。其他的美妙境界,数也数不完,那是我还不得而知的。’第八、海龙王经中,海龙王问佛说:‘世尊,弟子想要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不知道应当如何修行,才能生到该净土去?’佛陀告诉海龙王说:‘如果想要生到该国,就要修行八种法,是那八种呢?就是:一、经常要念诸佛。二、要供养如来。三、要赞叹世尊。四、要造佛像,修行诸功德。五、要回向发愿往生。六、内心不要胆怯懦弱。七、要一心精进。八、要追求佛陀的正确智慧。’佛陀告诉海龙王说:‘一切的众生,只要具足了这八法,就是没有离开过佛。’

问:如果不具备这八法,能不能够生到佛国,而不离开佛?

答:毫无疑问是可以往生的,怎么知道呢?因为佛在宝云经中,也说具足十行,就能够往生净土,经常能不离开佛。除盖障菩萨问佛说:‘如果不具备十行,能不能够往生呢?’佛回答说:‘能够往生,只要在这十行之中,具足了一行的功德,完全都无缺失,而其余的九行,也都可以叫做清净了,所以不要怀疑。’大树紧那罗王经中说,菩萨修行四种法,就能经常不离开佛,而出现在佛的眼前。

修那四种行?一、自己修行善法,也劝众生皆求往生以见如来。二、劝自己,也劝别人,要好乐听闻正法。三、劝自己,也劝别人,要发菩提心。四、立志专心不变,一直修行念佛三昧。具备了这四行,不管生到何处,都一定会常现在佛前,而不离诸佛。

经上又说,佛说菩萨的修行法,有如三十二种器皿。譬如布施是获得大财富的器皿,忍辱是获得端正的器皿,持戒是获得圣果身的器皿,五逆不孝是获得刀山剑树镬汤的器皿,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器皿,经常能念佛求往生净土是得见佛陀的器皿。

略举这六门,其余的就不多说了。佛陀的教典既然已经这么说了,发愿往生的行者,为何不经常念佛呢?

月灯三昧经中说,念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还有念佛的德行,能够使行者六根不会乱动,心地不会迷惑,而能够和正法会合,能够闻佛说法,能够获得如大海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住在念佛三昧中,收摄心念行走在经行的地方,就能够见到成千上亿的诸如来,也会值遇无量的恒河沙佛。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三昧的种种利益,分五大段回答。第一个问题:经常修念佛三昧,是不是就不修其他的三昧呢?答:我们说经常念佛,并没有说就不修其余的三昧。因为修念佛三昧的时间多,所以说常念佛,并非说完全不修其他的三昧。第二个问题:你劝人常修念佛三昧,那么其余的三昧,和念佛三昧的高低如何?

答:念佛三昧的殊胜情形是不可思议的,如何得知呢?譬如摩诃衍中说,其余的三昧并非不是三昧,为什么?因为有的三昧只能除去贪心,而不能除去嗔心和痴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嗔心,不能除去痴心和贪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痴心,不能除去贪心和痴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现在的障碍,而不能除去过去及未来的一切障碍。然而如果能够经常修念佛三昧的话,不管是过去、现在及未来,一切的障碍都能除去。

第三个问题:念佛三昧既然能够除去一切的障碍,获得很大的福德力,不知道是否也能使行者,获得延年益寿的利益?

答:一定可以的,为什么?譬如惟无三昧经中说,有两兄弟,哥哥相信因果,弟弟不信,不过却很懂面相。有一天,弟弟在镜子中,见到自己的脸上,已经现出了死亡之相,最多不过七天就要死了。于是有位有智慧的人,就教他去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七天之内会死没有错,如果你能够一心念佛,并且持戒律的话,或许可以度过此灾难。’弟弟立刻就照著佛陀所教的方法,一心一意念佛。到了第六天,有两个鬼来要捉他,而鬼听到他念佛的声音,却无法向他靠近。于是鬼就回去报告阎罗王,阎罗王就把弟弟的生死符拿来看,见到上面已经加注说:‘由于此人持戒及念佛的功德,将生到第三炎摩天上去。’

在譬喻经中,有一位长者,不相信造善有福,造恶有罪。五十岁时,忽然晚上梦见罗刹鬼,拿著索命符说,十天之内,要来取他的性命。长者醒过来之后,非常害怕。天亮后,他就去找占梦的相命师,占梦师替他卜了一个卦,卦上说:‘十天之内,就会有罗刹鬼要来害你。’

长者更加害怕,就去求佛救命,佛告诉他说:‘如果你想躲避此灾害的话,从今天开始,要专心诚意的念佛,还要持戒律,烧香点灯,悬挂旛旗,归依三宝,这样就可以免除死亡。’长者就完全照做,专心念佛,信向三宝。结果罗刹鬼到了他家门口,见到他修功德,不能害他,只好走开。此人由于修了这些功德,最后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还生到天上。又有一位长者,名叫执持,把佛陀教他的戒律,退还给佛,结果立刻被恶鬼痛打一顿。

第四个问题:念佛三昧能够对治一切障碍,及现在世的果报,不知道是否也能感应到久远之后,出世间的无上菩提?

答:当然可以,为什么?譬如华严经十地品中说:‘从初地开始,乃至于第十地,在每一地之中,都说进入此地的加行道。’当每一地的功德修满之后,行者获得自利的好处,然而也不住在此道中,最后都做一个总结说:‘登地以上的诸菩萨,虽然修其他的法门,但都不离开念佛、念法、念僧,以无上美妙的快乐东西,来供养三宝。’由此经文可以证知,诸菩萨即使证到上面的果位,也仍然经常修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门,才能够成就无量的修行及誓愿,才能够圆满功德大海,何况是二乘人及凡夫,要求生净土,却不学念佛。为什么?因为念佛三昧,具备了一切的四摄法及六度法,是和诸法相伴相行至涅槃的。

2)第五大门

第五大门本文: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济运众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如一大闇室,若然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闇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第五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泛明修道延促,欲令速获不退。第二、此彼禅观,比校劝往。第三、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比校。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

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此心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

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办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

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蜜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一、依大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故大经赞云:‘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

二、依观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

三、依起信论云,教诸众生,劝观真如平等一实。亦有始发意菩萨,其心软弱,自谓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以常见佛故,永离恶道。

四、依鼓音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若能令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皆得往生。’

五、依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之时,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

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

第七、广引诸经证成,如大法鼓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称念诸佛名号者,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是故此经,名大法鼓。当知此人,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又大悲经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挍量。’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供养一阎浮提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阿难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数量。’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构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花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立有文证,不可具引也。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挍,劝往生也。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寿尽多退。

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若论此处境界,唯有三涂丘坑,山涧沙卤,棘刺水旱,暴风恶触,雷电礔砺,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八倒,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

往生彼国胜者,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在前,入则梵王从后。

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学则众门立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槃。一切众生但至彼国,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愿往者。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佛,各于华台中结跏趺坐,于空中现。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彼佛灭后,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将弟子九人,往诣佛塔,礼拜佛像。

‘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观之,各说一偈,用为赞叹。随寿修短,各自命终。‘即命终已,即生佛前,从此已后,恒得值遇无量诸佛,于诸佛所,广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既得此已,诸佛现前,即与授记,于十方面,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余九方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礼塔一偈赞,故得成为佛,岂异人乎?我等十方佛是。’

是时十方诸佛,从空而下,放千光明,显现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释迦佛床。

告阿难言:‘汝知释迦文佛,无数精进,百千苦行,求佛智慧,报得是身,今为汝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天龙大众,四部弟子,说观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说是语已,然后问讯释迦文佛。问讯讫已,各还本国。

第五大门译:

第五个问题:证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同样证了真如之理体,叫做生到了诸佛之家,自己已经能够做佛,救济运度众生了,何必还要学念佛三昧,发愿要见佛呢?

答:真如的理体,是广大而没有边际的,和虚空一样,难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一间黑暗的屋子,如果只点了一两盏灯,虽然满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显得很暗。即使灯数渐渐增多,可以说是大大光明了,然而,又那里比得上太阳光呢?菩萨所证得的智慧,虽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然而,又怎么比得上如太阳光的佛呢?第五大门中,分四部分来讲,第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以便快速获得不退之位。第二、分别此土与净土在修禅观照的不同,劝众人往生。第三、此秽土与彼净土的境界不同,也叫做有漏与无漏的比较。第四、引用经典证明,劝后代的人起信心求往生。

第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分二部分讲,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二、回答问题。

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一切的众生,没有不厌恶痛苦,追求快乐的。全都畏惧束缚,追求解脱,也都想早日证成无上菩提。因此,首先必须要发起菩提心,而这个菩提心很难识知,很难发起。即使发了菩提心,经上说,还必须要修信心、精进、忆念、戒律、禅定、智慧、舍心、护法、发愿、回向等十种修行,才能往菩提路上前进。而且此修道的身体,还必须要相续不绝,有一万劫之久,才能证得不退的果位。而现今的凡夫,目前只能叫做信心想力轻如鸿毛,也叫做假有之名字,也叫做不定聚,也叫做外凡夫,尚未能脱离三界的火宅。何以知道呢?因为根据菩萨璎珞经中所说,完全具备入道的修行果位,就是如此,所以叫做难以修行的道路。而且在一劫之中,所受的生死之身,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在一万劫之中,白白受到痛苦之火所烧。如果能够明白相信佛经所言,发愿往生净土,不管这辈子寿命的长短,只要一往生,就能登不退之位,和修行一万劫的功德相等。诸位佛弟子呀,为何不想想,而不舍弃难行道,转修易行道呢?

在俱舍论中,也有提到难行道及易行道这二种道。论上说,难行道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的每一劫,都要具备福德及智慧的资粮,还有六波罗蜜的一切诸修行。而每一种修行中,又都有百万种难行的道路,如此才能进入一个果位,这就叫难行道。

该论又说,易行道是有特别的方便法门,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这就叫易行道。

现在劝大家归向极乐世界,把一切的修行功业,全都回向净土,只要能专心至极的念佛,命终时必定能往生。只要能生到该国,就能获得究竟的清凉,这样岂能不叫做易行道吗?要知道这个道理啊。

二、回答问题:你说只要发愿往生净土,在此土寿命尽了之后,就能往生,经典上可有证明?

答:分七部分,引用经论来证明。一、无量寿经上说,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有众生,想要在这辈子,见到无量寿佛的话,就应当要发无上的菩提心,修行功德,发愿往生无量寿国,就可以往生。’

所以无量寿经赞叹说:‘如果听闻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起了欢喜赞叹仰慕归依的心,甚至只要起一念这种心,就能获得甚大的利益,就能具足功德的宝藏。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大火,也要从中经过以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要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不再退转,所以要以至诚的心向弥陀佛顶礼。’

二、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九品之内,只要临命终时心有正念,就能够往生。

三、大乘起信论中说,要教导诸众生,劝大家观照真如之性是平等的,同一的,真实的。有才开始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们的心很软弱,认为如果自己不能经常遇到诸佛,亲自承诸佛教导,亲自供养诸佛,就可能会退心的人,如来有殊胜的方便法门,以收摄守护他们的信心,就是要专心想念佛,就能随所愿而往生净土。由于能经常见到佛之故,所以就能永远离开恶道。

四、鼓音陀罗尼经中,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我要告诉你们,西方安乐世界,现在有佛,叫做阿弥陀佛。如果四众弟子,能够以正信的心,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很坚固的心念,来忆念阿弥陀佛,在十天十夜之中,能够把散乱的心去掉,很精进勤力的修习念佛三昧。要是能够念念都不断绝的话,在十天之中,一定能见到阿弥陀佛,也都能够往生安乐世界。’

五、法鼓经上说:‘如果有人临命终时,没有办法念佛,而只要知道西方有佛,心里起念要往生西方净土,也是可以往生的。’

六、十方随愿往生经中说:‘如果有人临终之际,及死后堕入地狱之后,家中的眷属为死亡者念佛及诵经斋僧培福的话,亡者就会从地狱中出离,而往生到净土。’何况是现在自己能够修行念佛,又怎么不会往生呢?

所以该经又说:‘活著的眷属为死亡者追造福业,犹如宴请已经远离的先人,是一定能够吃到的。’

第七、引用诸经证明,大法鼓经上说:‘如果善男子和善女人,经常能够收摄心意,称念诸佛的名号,那么十方的诸佛及一切的贤圣,都能够经常见到此人,犹如在眼前出现般。所以这部经,叫做大法鼓经。要知道,此人能够随自己的心愿,往生十方的净土。’

大悲经上说:‘为何叫做大悲?如果能够专心念佛,心念一直相续不断的话,命终之后,一定生到安乐国中。如果能够展转劝别人念佛的话,这些人全都叫做修行大悲心的人。’所以涅槃经中,佛陀告诉大王说:‘假使把大仓库打开,在一个月之内,把仓库内所收藏的东西,布施给一切的众生,所获得的功德,不如有一个人,称念一声佛号的功德,念佛人的功德,超过前面布施者多得算不完。’

增一阿含经中,佛陀问阿难说:‘如果有众生,供养一个阎浮提的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他所获得的功德,多不多?’

阿难回答佛陀说:‘世尊,甚多甚多,多得算不完。’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有众生,以善心相续不断的称佛名号,时间只要短得像挤一下牛乳般,他所获得的功德,超过上面那个人,多得数不完。’

大品经上说:‘如果有人以散乱的心称念佛号,乃至于命终,所获得的福报是数不完的。如果有人向佛散花并称念佛号,乃至于命终,所获得的福报是数不完的。’所以知道念佛的利益甚大,是不可思议的。此外,十往生经及诸大乘经等,都有说念佛的利益,不过无法一一引证了。

第二、比较在此世界及在净土,修禅定及观照的不同,而劝大家往生净土。此世界环境秽浊,人们心思杂乱,难以进入禅定中观照。即使修成,也只是获得事相上的定境而已,而且人们大多还会沉迷在此定境之中。此外也只能伏住业报,生到天界,等到天界的寿命终了之后,大多就退堕下界。

因此大智度论上说:‘博学多闻且持戒又修禅定,然而尚未获得无漏法之前,虽然有这些功德,还是不能确信不会出差错。如果在西方净土修行的话,那儿的事相及环境是光明而清净的,禅定中的观照容易成就,于是就能除去无量劫的罪业。由于长久在禅定中,所以进步神速,而证得究竟清凉的地步。’情形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

问:如果西方净土的境界殊胜,可以感得禅定,那么此娑婆世界的色界天陋劣,不应该招得禅定。

答:修禅定的因缘,娑婆世界和西方净土是一样的,不过因为西方净土一往生就是不退位,而且有佛力的加持,所以说比较殊胜。这里虽然也同样修禅定,但却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而没有佛力的加持,这一辈子过完之后,下辈子免不了会退堕,所以说不如西方净土。

第三、娑婆的秽土与西方的净土,也叫做有漏和无漏。说到目前我们所处的境界,只有三恶道及丘陵、坑洞、高山、深涧、沙漠、荆棘、水灾、旱灾、暴风雨、雷电霹雳、老虎、野狼、毒蛇、猛兽、凶恶的盗贼、败家的恶子,还有战争、瘟疫、饥馑的三灾,造成人间一片荒芜、混乱、破坏、失散的情景。

说到我们色身的正报,有贪嗔痴三毒,有常、乐、我、净、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的八倒,有忧愁、悲伤、嫉妒的情绪,又常生病,或短命而死,感到饥饿、口渴、寒冷及炎热的痛苦,还经常被拘魂鬼所追逐,其中的污秽恶劣,说也说不完,所以叫做有漏,实在深可厌弃。

往生安乐国殊胜之处,据无量寿经上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只要生到那里,都会获得种种的利益。有那些利益?生到那里的人,走路时有金色莲花捧著脚,坐下来时有七宝的座位承受身躯,出门则忉利天主在前面开道,入室则有梵天王跟随在后。

一切的圣人,和我是亲戚朋友,阿弥陀佛则是我的老师。在宝树宝林之下,可以任意飞翔,在八功德池中,可以游玩洗脚。身形是金色的,寿命和佛同样长。在修学上,一切法门都可以同时修学,在修止时,则真俗二谛虚寂融会。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时,就用大神通力。暂时安住则坐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中。游行则进入八正道之道路。目的地就是到达大涅槃的境界。一切的众生只要生到该国,都能证得此种利益。因此,为什么不想赶快去呢?

第四、引证佛经上修成之人,以劝后代的人相信发愿求往生。观佛三昧经说,在法会中,十方诸佛各自在莲花台上结跏趺坐,在空中出现。

代表东方诸佛的善德如来告诉大众说:‘你们要知道,过去无量世的时候,有宝威德上王如来出现于世间,他也和今世的佛一样讲说三乘之法。该佛灭度之后,在末法时期,有一位比丘,带领九位弟子,去佛塔礼拜佛像。

‘他们见到一尊佛像,塑造得庄严美好,大家礼拜过后,仍目不转睛的观看,于是各人就说了一首偈语,赞叹佛的功德相好。之后,他们就随自己寿命的长短,而各自命终。

‘他们命终之后,都生到有佛的国土。从此以后,他们遇到无量的诸佛,而在诸佛处广修清净梵行,最后获得念佛三昧海。获得念佛三昧海之后,诸佛就出现在眼前,为他们授记,于是他们就在十方世界,随意作佛。

‘东方善德佛就是我,其他九方的佛,就是我本来的九位弟子。这十方佛世尊,由于到佛塔礼拜佛,并以一首偈语来赞叹佛,而最后都证成佛果,他们岂是别人吗?就是我们这十方佛。’这时候十方诸佛,就从空中下来,放出千种光明,明显现出他们的色身,白毫中放出无量的光芒,这十方诸佛都各自坐在释迦牟尼佛的床上。

十方诸佛告诉阿难说:‘你知道释迦文佛,是经过无数劫的精进,修百千种的苦行,以追求佛的智慧,最后获得此佛身果报的吗?我们现在告诉你,就是这种情形。你要受持我们十方诸佛的话,告诉未来世的天龙大众,及四众弟子,说要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还有念佛三昧的功德。’

十方诸佛说完此话之后,就向释迦文佛问讯。问讯完之后,就各自回到他们的佛国。

3)第六大门

第六大门本文:

第六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十方净土共来比挍。第二、义推。第三、辨经住灭。第一、十方净土共来比挍者,有其三番。

一、如随愿往生经云,十方佛国,皆悉严净,随愿立得往生,虽然,悉不如西方无量寿国,何意如此?但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心时,从此界去,于此众生,偏是有缘,是故释迦处处叹归。

二、据大经,法藏菩萨因中,于世饶王佛所,具发弘愿,取诸净土。时佛为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精粗,悉现与之。于时法藏菩萨,愿取西方成佛,今现在彼,是二证也。

三、依此观经中,韦提夫人复请净土,如来光台为现十方一切净土,韦提夫人白佛言:‘此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是其三证,故知诸净土中,安乐世界最胜也。第二、义推者。

问曰:何故要须面向西,坐礼念观者?

答曰:以阎浮提云,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悲接众生。

由坐观礼念等,面向佛者,是随世礼仪。若是圣人,得飞报自在,不辨方所。但凡夫之人,身心相处,若向余方,西往必难。是故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诵阿弥陀经,及念般若波罗蜜,临命终时,告弟子言:‘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今在我前。’合掌归依,须臾舍命。于是弟子依火葬法,以火焚尸,一切烧尽,唯有舌根一种,与本不异。遂即收取,起塔供养。

龙树菩萨释云,诵阿弥陀经故,是以垂终佛自来迎。念般若波罗蜜故,所以舌根不尽。以斯文证,故知一切行业,但能回向,无不往也。

故须弥四域经云,天地初开之时,未有日月星辰,纵有天人来下,但用项光照用。尔时人民多生苦恼,于是阿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即伏牺女娲是。

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时,春秋冬夏。时二菩萨共相谓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倾心向彼,故西流也。

第二、辨经住灭者,谓释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众生灭尽,诸经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年。以斯文证,故知彼国虽是净土,然体通上下,知相无相,当生上位。凡夫火宅,一向乘相往生也。

第六大门译:

第六大门中,分三部分来说明。第一、比较十方的净土。第二、就义理来推论。第三、辨别经典上所说,佛住世与灭度之事。

第一、比较十方的净土,分三部分来讲。

一、随愿往生经上说,十方世界的佛国,全都庄严清净,行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往生。虽然如此,但这些净土都比不上西方无量寿国,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最初发菩提心时,都是在娑婆世界发的,所以他们对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因此释迦牟尼佛处处赞叹极乐世界,劝大家要归向往生。

二、无量寿经中,法藏菩萨修因的时候,在世饶王佛处,发了弘大的誓愿,要成就净土,所以想参考其他的净土。于是世饶王佛就为他说了二百一十亿个诸佛的国土,其中诸天及人类的善恶根器,国土是精致的,或是粗劣的,全都现出来给他看。结果法藏菩萨发愿要成立西方净土以证成佛果,就是现在在西方的极乐世界,这是第二个证明。

三、观无量寿佛经中,韦提夫人也要求看诸佛的净土,于是释迦如来的光明莲花台上,就为她现出了十方世界的一切净土,韦提夫人向佛陀说:‘这些佛国土,虽然都清净,也都有光明,不过我乐于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里。’这是第三个证明,所以知道净土中,安乐世界最殊胜。第二、就义理来推论。

问:为什么要面向西边,禅坐、礼拜、念佛及观想?

答:阎浮提的人说,日出的地方叫做出生,日没的地方叫做死亡。由于西边是死亡之地,神识会往西边去,有协助的方便,所以法藏菩萨发愿在西方成佛,以悲心来接引众生。禅坐、观想、礼拜、称念等,面向阿弥陀佛的方向,是随顺世间的礼仪。如果是圣人的话,可以获得自在的飞行果报,根本就用不著去分辨方向。不过凡夫俗子的身心所向之处,如果不向西方,而向其他方向的话,往生西方可就困难了。所以大智度论说,有一位比丘,生前读诵阿弥陀经,并念般若波罗蜜经,临终时,他告诉弟子说:‘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在在我的眼前出现。’于是他就合掌归依佛,不久就命终了。他的弟子用火葬法,焚烧他的尸体,全身都烧完之后,灰烬中舌根却没有烧掉,而且和活著时一样。于是弟子就把舌根收藏起来,并起了一个塔来供养此舌根。龙树菩萨解释说,由于比丘读诵阿弥陀经的缘故,所以临终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由于念般若波罗蜜经的缘故,所以舌根不坏。从此经文得证,可以知道一切的修行及善业,只要能够回向,没有不能往生的。

所以须弥四域经中说,天地初开的时候,没有日月及星辰,纵然诸天到人间来,也只是用脖子的光来照明。当时地上的人民因此而感到苦恼,于是阿弥陀佛就派遣二位菩萨下来,一位叫宝应声,一位叫宝吉祥,他们就是伏牺和女娲。这二位菩萨商量的结果,决定拿色界第七层天的七宝,到人间来造日月星辰及二十八星宿,以照明天下,定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当时二位菩萨都说,日月星辰,二十八星宿,全都向西方走,是代表一切的诸天及人类,全都向阿弥陀佛顶礼的意思。所以日月星辰,全都心向极乐世界的教主,因此它们全都向西而流逝。第三、辨别经典上所说,佛住世与灭度之事。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正法时期有五百年,像法时期有一千年,末法时期有一万年。然后众生就没有了,诸经也没有了,因此如来悲愍被痛苦所焚烧的众生,于是特别将无量寿经,多留在世上一百年。由此经文证知,极乐世界虽然是净土,不过它的本体是上下彻通的,只要知道一切的形相就是没有形相,就能够上品往生。在三界火宅中的凡夫,向来就是以有形相而往生的。

4)第七大门

第七大门本文:

第七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门中,此彼取相,料简缚脱。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向彼。第一、此彼取相,料简缚脱者。若取西方净相,疾得解脱,纯受极乐,智眼开朗。若取此方秽相,唯有妄乐,痴盲厄缚忧怖。

问曰:依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免尘累。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凡相有二种,一者、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何以得知?如十地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于相求,方名无功用也。是故论云:‘七地以还,恶贪为障,善贪为治。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

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是故净土论云:‘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者。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等,随寿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阶不退。是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

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大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涂因,灭三涂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

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

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第七大门译:

第七大门中,分二部分来讲。第一、说明娑婆世界与西方净土,束缚与解脱的情形。第二、说明这里和那里,修道用功的多寡,及所获果报的真假,因此而劝大家往生那里。第一、说明这里和那里,束缚及解脱的不同。如果在西方净土的话,由于纯粹是清净之相,所以很快就能获得解脱,只享受至极的快乐,智慧之眼得以张开,朗朗明见。如果在此娑婆世界,由于是充满秽浊之相,所以只有虚妄的快乐,及愚痴、盲目、困厄、束缚、忧愁、恐怖。

问:大乘诸经都说,无有形相才是出离生死的要道,执著形相会有所拘束及障碍,因而免不了尘劳之累。而你现在劝众生舍弃污秽而欣悦清净,是什么意思呢?

答:这两种情形是不同的,为什么?形相有二种,一种是对于五欲的尘境,产生虚妄的贪爱污染,随著境界而起执著之心,这种情形,就叫做束缚。一种是爱乐佛的功德,发愿要往生净土,虽然说这是一种形相,但却叫做解脱,何以知道?譬如十地经上说,证初地的菩萨,都还要分别观察真谛与俗谛,集中心意在形相上探求,最后才达到无相的地步,用这种渐渐增进的方法,体悟大菩提的境界。一直证到七地的末后之心,有相的心才会止息。进入八地之后,才不再在相上探求,这时才叫做不再用功而功用自现。

所以十地论上说:‘七地以前,恶的贪心是障碍,要以善的贪心来对治。八地以上,善的贪心是障碍,要以无贪之心来对治。’何况现今发愿往生净土的人,都是凡夫,他们所修的善根,全都是从爱乐阿弥陀佛的功德而生的,怎么会是束缚呢?

所以涅槃经说:‘一切众生都有二种爱,一种是善法的爱乐,一种是不善法的爱乐。不善法的爱乐,是愚蠢的人所追求的,善法的爱乐,是菩萨所追求的。’因此净土论说:‘观察佛国土叫做清净之味,摄受众生叫做大乘之味,起心修行相类似之事叫做发愿成就佛国土之味,毕竟能住持叫做不虚假造作之味,有如此等等无量的成佛道之味。’所以虽然是取相,但却不是执著束缚。而西方净土所说的相,就是无漏之相、实相之相。

第二、说明这里和那里,在修道上用功的轻和重,所获得果报的真和假。如果想发心归向净土的话,只要花很少的时间礼拜、观想、称念弥陀佛,随著各人寿命的长短,临终之时,发光的莲花台就会来迎接行者,很快的就到极乐世界,马上就证入不退的果位。所以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只要生到我的国土,如果不证到究竟灭度,而还会退转的话,我就不取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地位。’

在这里,要经过长久的时间,具足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果不满一万劫的话,仍然免不了三界火宅,颠倒堕落的受生,所以说用功很重,却获得虚假的果报。

无量寿经又说:‘生到我国土的众生,一下子就横把五恶道生死轮回给截断了。’这是相对于弥陀的净土,而把娑婆世界的五道,统统叫做恶趣。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纯粹是造恶业的归向,所以叫做恶趣,而娑婆世界的人道和天道,是善恶杂业的归向,所以也叫做恶趣。如果在这里修行,以对治断除烦恼的话,首先要断除见惑,以脱离三恶道之因,息灭三恶道之果报。之后,再断修惑,以脱离人天之因,断绝人天之果报。这都是渐渐次第的断除,不叫做横加以截断。如果能够往生弥陀净土的话,娑婆世界的五道,一下子就能顿然舍弃,所以叫做横截五恶趣,就是截断它的果报。恶道自然关闭,是关闭它的因缘,以上说明往生净土所脱离的东西。上升之道无有穷尽,达于极点,是彰显往生净土所获得的东西。如果能够下定决心,回愿往生西方净土的话,最多这一生,最少十念,就都能往生。一生到该国,就进入正定聚,这就和修道一万劫的功德相等。

5)第八大门

第八大门本文:

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略举诸经来证,劝舍此忻彼。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挍。第三、释往生意。第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皆劝舍此悕彼者。一、谓耆阇崛山,说大经二卷。二、观经一部,王宫耆阇两会正说。三、小卷无量寿经,舍卫一说。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明证。五、复有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六、更有十往生经一卷。

诸余大乘经论,指赞处多,如请观音、大品经等。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叹劝非一,余方净土,皆不如此丁宁。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挍者,谓此佛释迦如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比于忉利诸天,不至一日。又释迦在时,救缘亦弱。如毗舍离国救人现患等,何者?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六识闭塞,犹如醉人。

有五夜叉,或名讫拏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气。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时有月盖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尔时世尊,起无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见。’于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尔时彼佛,放大光明,观音势至,一时俱到,说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

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师,正意归西。故傍大经奉赞云:‘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第三、释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释往生意。二、问答解释。

第一问曰:今愿生净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广,十信三贤,摄受正法,契会不二,见证佛性,明晓实相。观照晖心,有无二谛、因果先后、十地优劣、三忍三道,金刚无碍,证大涅槃。大乘宽运,欲无限时住,为尽无边生死海故。问有三番,问曰:愿生净土,拟欲利物者,若尔,所拔众生,今现在此。已能发得此心,只应在此拔苦众生。何因得此心竟,先愿生净土,似如舍众生,自求菩提乐也?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如智度论云,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立得出难。菩萨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二、大论复云,菩萨生净土,具大神通,辩才无碍,教化众生时,尚不能令众生生善灭恶,增道进位,称菩萨意。若即在秽土拔济者,阙无此益,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也?

第八大门译:

大经赞云:‘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已犹空断二想,然智慧炬照长夜。三明六道皆已足,菩萨万行观心眼。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愿生彼。’

第八大门中,分三部分来讲。第一、略举诸经来证明,劝大家舍弃此间,欣悦彼处。第二、比较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第三、解释往生的意思。第一、略举诸经来证明,劝大家舍弃此间,欣悦彼处。一、佛陀在耆阇崛山,说了二卷的无量寿经。二、在王宫及耆阇崛山二处法会,说了观无量寿佛经一部。三、在舍卫国说了阿弥陀经一部。四、十方随愿往生经证明往生净土。五、有无量清净觉经二卷。六、有十往生经一卷。

其余的大乘经论,赞叹西方净土的有很多,譬如请观音及大品般若经等。而龙树菩萨及天亲菩萨等的论著,也处处赞叹往生西方净土,至于其他的净土,他们都不如此叮咛后学之人。

第二、比较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释迦如来住世只有八十年,只是暂时的出现,马上就走了,而且一去就不复返。停留的时间,还不满忉利天的一天。释迦如来在世的时候,救度众生的机缘也很微弱。就拿毗舍离国的人生病这件事来说,当时该国人民,生了五种怪病。眼睛变红,好像充血般。两耳流出脓来。鼻子流血。口不能言。所吃的东西,味道变成粗涩,六识闭塞,好像喝醉的人。

有五个夜叉,叫做讫拏迦罗,脸黑得像墨,有五只眼睛,狗牙向上突出,吸人们的精气。当时的良医耆婆,尽了他的能力,也救不了这些人。于是月盖长者就带领了这些病人,来归向佛陀,向佛陀叩头求救。这时世尊起了无量的悲愍之心,告诉病人说:‘西方有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你们要一心合掌,哀求要见他们。’

于是众人都听从佛陀的劝告,合掌哀求西方三圣。这时阿弥陀佛就放出大光明,和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一起来到该国,他们说了大神咒,结果众生的一切病苦都消除,恢复了以往的健康。这二尊佛的神通力量,应该是齐平的,而释迦如来不显出自己的能力,却让弥陀佛发挥长处,是为了要使一切的众生,全都归向阿弥陀佛之故。要知道释迦如来处处赞叹归向西方的用意,也正是昙鸾法师往生西方的意思。

无量寿经称赞说:‘安乐世界的声闻及菩萨众,对于诸天及人们的智慧全都洞彻通达。他们的身相庄严都相同,为了顺应他方众生所以列名于极乐世界。佛陀的容颜端正无人可比,精致微妙的身躯非是人天之身,佛身是虚无而无有极限的,所以向有平等力量的世尊顶礼。’

第三、解释往生的意思,分二部分来说,解释往生的意思。回答问题。

第一问:现在我们发愿要往生净土,但不知该如何起心意?

答:只需要发愿,希望很快就能自利利他,利他要深广,证十信位、三贤位,摄受一切的正法,以契合融会不二法门,见佛性并证佛性,明白晓了诸法实相,以心观照有无二谛、因及果的先后次第、十地的优劣比较,得到喜忍、悟忍、信忍的三忍,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三道,获得无障碍金刚定,证得大涅槃。大乘法宽大运转,希望能无时间限制的住著,以尽无有边际的生死之海。

问:发愿往生净土,必须要利益众生,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救拔的众生,现在就在此地。而既然行者已经发了度众之心,就应该在这里救拔苦恼的众生,因此为何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却先发愿往生净土?好像舍弃众生,而自己追求菩提的快乐般。答:这种比喻不对,为什么?正如大智度论所说的,有二个人,都见到父母及眷属,掉在深渊之中。有一个人就直接跳下深渊,尽力去救他们,然而能力不够,结果和被救者一起灭亡。另一个人则走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艘船,然后乘船来接济溺水者,最后共同出离此灾难。菩萨也是如此,在尚未发心之前,在生死中流转,和众生没有差别。但是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先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取得大悲船之后,再乘著无碍的辩才,进入生死海之中,来救济运送众生出难。

二、大智度论又说,菩萨生到净土之后,具备了大神通力,又有无碍的辩才,到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之时,都还不能使众生把恶心灭掉生出善心来,以增加道业,增进果位,合菩萨的心意。如果菩萨不往生净土,立即就在此秽土救拔众生的话,连大神通力及无碍辩才都没有,简直就好似把鸡逼入水中般,这样鸡怎能不湿呢?

三、无量寿经上赞叹说:‘安乐佛国土的诸菩萨,具有随众生根器而宣讲佛法的智慧,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我所有的一切万物,他们清净得像莲花一样,不沾染一点灰尘。他们的来去动止好比在泛舟,只为了要利益安乐众生,没有任何的爱好或厌恶。他们已经证空性,断了有无二想。他们燃烧智慧火炬以照明黑暗的长夜。他们具足了三明及六通,这些菩萨用心眼来观察万行。净土的菩萨具备了如此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众生以至诚心发愿要往生。’

6)第九大门

第九大门本文:

第九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苦乐善恶相对。第二、明彼此寿命长短比挍。

就初段中有二:苦乐善恶相对。引大经为证。初言苦乐善恶相对者,在此娑婆世界,虽有苦乐二报,恒以乐少苦多,重则三涂痛烧,轻则人天刀兵疾病,相续连注,远劫已来,无有断时。纵有人天少乐,犹如泡沫电光,速起速灭,是故名为唯苦唯恶。

弥陀净国,水鸟树林,常吐法音,明宣道教,具足清白,能令悟入。

二、引圣教为证者,净土论云,十方人天生彼国者,即与净心菩萨无二。净心菩萨即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忍,故更不退转。又引大经四十八愿中,有五番大益:第一、大经云:‘有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二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三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得宿命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四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得天耳通,下至不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五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不得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欲论彼国利益之事,难可具陈,但当愿生,必不可思议。是故彼方唯善唯乐,无苦无恶也。

第二、明寿命长短者。此方寿命,大期不过百年。百年之内,少出多减。或生年夭丧,乃至童子身亡,或复胞胎伤堕。何意然者?良由众生作因时杂,是以受报亦不得齐同也。

是故涅槃经云:‘作业时黑,果报亦黑。作业时白,果报亦白。净杂亦尔。’又据净度菩萨经云,人寿百岁,夜消其半,即是减却五十年也。就五十年内,十五年已来,未知善恶,八十已去,昏耄虚劣,故受老苦,自此之外,唯有十五年在。于中外则王官逼迫,长征远防,或系在牢狱。内则门户吉凶,众事牵缠,茕茕忪忪,常求不足。如斯推计,可有几时得修道业?如此思量,岂不哀哉,何得不厌?又彼经云,人生世间,凡经一日一夜,有八亿四千万念。一念起恶,受一恶身。十念念恶,得十生恶身。百念念恶,受一百恶身。计一众生,一形之中,百年念恶,恶即遍满三千国土,受其恶身。

恶法既尔,善法亦然。一念起善,受一善身。百念念善,受一百善身。计一众生一形之中,百年念善,三千国土善身亦满。若得十年、五年念阿弥陀佛,或至多年,后生无量寿国,即受净土法身,恒沙无尽,不可思议也。今既秽土短促,命报不远,若生阿弥陀净国,寿命长远,不可思议。是故无量寿经云,佛告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十方人天往生彼国者,寿命长远,亿百千劫,与佛同等,故号阿弥陀。’各宜量此利大,皆愿往生也。又善王皇帝尊经云,其有人学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一日,若二日,或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复于中欲还悔者,闻我说是善王功德,命欲尽时,有八菩萨,皆悉飞来,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弥陀佛国中,终不得止。

自此已下,又引大经偈为证,赞云:‘其有众生生安乐,悉具三十有二相。智慧满足入深法,究畅道要无障碍。随根利钝成就忍,三忍乃至不可说。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杂恶趣。除生他方五浊世,示现同如大牟尼。生安乐国成大利,是故至心愿生彼。’第九大门中,分二部分来说,第一、痛苦快乐及善恶的相对照。第二、比较两边寿命的长短。

第一中又分二部分:苦乐善恶的相对照。引用无量寿经来证明。

第九大门译:

苦乐善恶相对照是说,在此娑婆世界,虽然有苦乐二种果报,但大多是乐少苦多。重的苦就是三恶道中被烧的痛苦,轻的苦就是诸天及人间的战争和疾病,连续不断的发生,从久远劫以来,就没有断过。纵然人间和天上稍有快乐,也像泡沫和电光般,发生和灭亡都十分迅速,所以说娑婆世界只有痛苦,只有恶事。而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则是流水、鸟雀和树林,经常吐露出道法之音,讲说修道及教理,内容既清净又明白,能够使听闻的人悟入佛性。二、引用经典证明。净土论说,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安乐国的,就和心地清净的菩萨没有两样。心地清净的菩萨和上地菩萨,最后都同样证得寂灭忍,所以是不会退转的。

无量寿经中的四十八愿,有五种大利益:第一、经上说:‘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国土,如果身体不是真金色的话,我就不取证佛果。’

二、经上说:‘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国土,如果身形色貌不相同,有美好丑陋之分别的话,我就不取证佛果。’三、经上说:‘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国土,如果没有宿命智,连百千亿那由他诸劫的事都不知道的话,我就不取证佛果。’四、经上说:‘如果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国土,没有天耳通,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的法都听不到,而且不全部照著做的话,我就不取证佛果。’五、经上说:‘如果十方世界的人天生到我的国土,没有他心智,连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的众生,心想什么都不知道的话,我就不取证佛果。’该国利益的事,根本就讲不完,只要发愿往生,一定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西方净土只有善事,只有快乐,没有痛苦,也没有恶事。

第二、说明寿命的长短。这里人们的寿命,大多不超过一百年,而且超过百岁的少,少于百岁的多。有人出生的那年就夭亡了,有人在儿童期就死亡,甚至在母胎中就受伤而堕胎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众生造业很复杂,所以人们所受的果报也就大不相同。

因此涅槃经说:‘造作黑色的业,果报也是黑的。造作白色的业,果报也是白的。造作清净的业,或造作杂业,果报也如此。’净度菩萨经说,人在一百年的寿命中,夜晚就去掉了一半,也就是减了五十年。在剩余的五十年中,十五岁以前,不知道何谓善恶。八十岁以后,头脑昏沉身体虚弱,只能感受到年老的痛苦。除此之外,就只剩十五年了。这十五年中,外面有政府官员的逼迫,要服兵役到远方打仗或驻防,或是被关在监狱中。里面则要管家门的吉凶之事,家务众事牵缠不已,独自忙个不停,经常追求缺乏之物。如此推计之下,还有多少时间可以修行道业呢?细细思量,人生如此岂不可悲,怎能不厌倦呢?

此经又说,人生在世间,一天一夜之间,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恶念,就会受一个恶业之身。十个恶念的念头,就会受十生的恶业之身。一百个恶念,就受一百世恶身。如此一个众生,在一辈子之中,一百年都生恶念的话,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中,全部都充满了此众生的恶业之身。恶法既然如此,善法也是如此。一念起善心,就受一个善业之身。百念起善心,就受一百个善业之身。如此一个众生,在一辈子之中,百年都起善念,则三千大千世界,充满此众生的善业之身。

如果众生能够以十年或五年,来念阿弥陀佛,或者很多年念佛,后来生到无量寿国土时,就会受净土的法身,此法身犹如恒河沙般无有穷尽,是不可思议的。这个秽土生命短促,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如果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寿命的长远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无量寿经上,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彼佛为什么叫阿弥陀?舍利弗,因为十方世界的人天往生到该国的,寿命都很长远,有亿百千劫,和佛一样,所以叫做阿弥陀。’各位要思量这种大利益,要发愿往生啊。

善王皇帝尊经说,有人学道,想要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昼夜忆念佛,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如果中途后悔的,由于听了这部善王经的功德,在命欲终时,会有八位菩萨飞来,迎接此人到西方阿弥陀佛国中,而不会不往生。下面引用无量寿经的偈语证明,偈语赞叹说:‘众生生到安乐国的话,就会具备三十二相,智慧充满足以得入深法中,能究竟畅达佛道而没有障碍。随往生者根器的利钝,而成就忍法,不仅成就三忍,乃至不可说忍。往生者获得宿命通等五通,经常能自由自在,一直到成佛都不再投胎恶道。除非为了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所以才生到其他的五浊恶世之中。往生安乐国能够成就这么大的利益,因此要以至诚的心发愿往生。’

7)第十大门

第十大门本文:

第十大门中,有两番料简,第一、依大经引类证诚。第二、释回向义。

第一、依大经引类证诚者。十方诸佛无不劝归西方,十方菩萨无不同生,十方人天有意齐归,故知不可思议事也。是故大经赞云:‘神力无极阿弥陀,十方无量佛所赞。东方恒沙诸佛国,菩萨无数悉往觐,亦复供养安乐国。菩萨声闻诸大众,听受经法宣道化,自余九方亦如是。’

第二、释回向义者。但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愿成佛心,然依所修行业,未满一万劫已来,犹未出火界,不免轮回。是故圣者愍斯长苦,劝回向西,为成大益。然回向之功,不越于六。何等为六?一者、将所修诸业,回向弥陀。既至彼国,还得六通,济运众生,此即不住道也。二、回因向果。回下向上。回迟向速,此即不住世间也。回施众生,悲念向善。回入去,却分别之心。回向之功,只成斯六,是故大经云:‘其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然胜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无回复之难。’故大经赞云:‘安乐菩萨声闻辈,于此世界无比方,释迦无碍大辩才,设诸假令示少分,最贱乞人立帝王,帝王复比金轮王,如是展转至六天,次第相类皆如始,以天色像喻于彼,千万亿倍非其类,皆是法藏愿力为,稽首顶礼大心力。’

第十大门译:

第十大门中,分二部分来讲,第一、引证无量寿经。第二、解释回向的意义。

第一、引证无量寿经。十方的诸佛,没有不劝人往生西方净土的。十方的菩萨,没有不同生西方净土的。十方的人天,也都有意要往生净土。所以可以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无量寿经赞叹说:‘神通力量没有极限的阿弥陀佛,是十方无量诸佛所赞叹的。东方如恒河沙数般多的诸佛国中,有无数的菩萨都去西方净土观看,也都供养安乐国。菩萨及声闻等诸圣人,听了阿弥陀佛的佛法之后,都到处宣化,其余九方的圣人也都如此。’

第二、解释回向的意义。一切的众生,既然都有佛性,人人也都有成佛的愿心,然而依照各人所修的行业来看,如果尚未满一万劫的话,就出不了三界火宅,而免不了仍要轮回。所以圣人怜愍众生要长久受苦,于是劝众生要把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以成就大的利益。回向的功用,不出下面所说的六种,一者、将所有修行的功业,回向弥陀净土。往生净土之后,获得六种神通,再去济度众生,这就能够不住著于道法之中。把修因回向果报。把下界生回向上界生。把迟成就回向速成就,也就是不住在世间。悲念众生,希望众生向善,而把功德回向众生。回向入与去,也就是除却分别之心。回向的功用,可以成就这六件事,所以无量寿经说:‘众生生到我的国土,自然能够获得殊胜的进步,超出平常每一地修行的常规,一直到成就究竟佛果,都不会有任何的困难。’因此无量寿经赞叹说:‘安乐国中的菩萨及声闻,在娑婆世界找不到可以相比拟的。以释迦牟尼佛无碍的大辩才,稍微来说一下此种比喻。譬如最微贱的乞丐与帝王相比,犹如帝王与金轮王相比,如此展转一直相比到第六天,次第相比都如此。再以第六天子的色像,比喻净土的菩萨众,美丑相差有千万亿倍,这都是法藏菩萨愿力所为,所以我们向伟大心力的阿弥陀佛顶礼。’

8)第十一大门

第十一大门本文:

第十一大门中,略作两番料简:第一、劝一切众生,托善知识,作向西意。第二、死后辨生缘胜劣。第一、劝托善知识者,依法句经,与众生作善知识。有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善知识也?’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诸法,是为善知识。

‘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

‘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

‘善知识者,是汝针绳,能挽拔汝等,出生死故也。’

又劝:‘虽与众生作善知识,必须归西,何以故?由住斯火界,违顺境多,多有退没,难出故也。’是故舍利弗于此发心修菩萨行,已经六十劫,逢恶知识乞眼因缘,遂即退转,故知火界修道甚难,故劝归西方。一得往生,三学自然胜进,万行普备。故大经云:‘弥陀净国,无造恶之地,如毛发许’也。

第二、次辨众生死后受生胜劣者。此界众生寿尽命终,莫不皆乘善恶二业,恒为司命狱率妄爱烦恼,相与受生,乃从无数劫来,未能免离。若能生信归向净土,策意专精。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圣众,光台迎接行者。欢喜随从合掌乘台,须臾即到。无不快乐,乃至成佛。又复一切众生造业不同,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莫不皆诣阎罗取判。若能信佛因缘,愿生净土,所修行业立皆回向,命欲终时,佛自来迎,不于死王也。

第十一大门译:

第十一大门中,分二部分讲,第一、劝一切的众生,要委托善知识,作往生西方的打算。第二、分辨死后因缘的殊胜与陋劣。第一、劝众生委托善知识,法句经中说,要成为众生的善知识。宝明菩萨问佛陀说:‘世尊,什么叫做善知识?’佛陀回答说:‘所谓善知识,是能够说深奥之法的,譬如说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知道诸法是平等的,是没有造业也没有果报的,是没有因缘也没有果报的,是究竟如此的,是住于实际的。然而在毕竟空之中,又炽然能建立一切诸法。能说这些深法的,就是善知识。

‘所谓善知识,就是你的眼睛,因为它能够见到一切的善恶道之故。

‘所谓善知识,就是你的大船,因为能够运度你们,出离生死的大海。

‘所谓善知识,就是你的救命绳,因为能把你们,拉拔出生死大海之故。’

经上又劝众生说:‘虽然当众生的善知识,但仍必须要往生净土,为什么?因为住在三界火宅之中的话,违逆的境界多,因此大多数人会退没,而难以出离生死之故。’所以舍利弗在娑婆世界发心修菩萨行,修了六十劫之后,遇到一位恶知识,要向他乞讨眼睛,结果他就退心了。因此我们知道,在三界火宅中修道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劝大家往生西方。只要一往生,戒定慧三学自然会有殊胜的进步,六度万行很快就能具备。所以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的净土,没有像毛发那样大的地方,是造恶之处。’

第二、分辨众生死后的受生,殊胜与陋劣的不同。娑婆世界的众生,寿终命尽之后,全都乘著善业和恶业,带著虚妄的贪爱烦恼,随著管寿命的狱卒,向该受生之处投胎。这种情形,从无始劫以来,一直都逃不脱。如果众生能够相信往生净土,发愤精进修行,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观世音等圣众,就会拿放光的莲花台来迎接行者。这时行者就很欢喜的合掌,乘上莲台,随从圣众而去,一下子就到了极乐世界。在那儿,一直到修成佛果,都没有任何的不快乐。一切众生由于所造的业不同,而有上中下三品,不过全都要到阎罗王那儿去听取判决。如果众生能够信佛,发愿往生净土,把所修行的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这样命终的时候,佛就会亲自来迎接,而不必到阎罗王那儿报到。

9)第十二大门

第十二大门本文:

第十二大门中有一番,就十往生经为证劝往生也。如佛说生阿弥陀佛国,为诸大众说观身正念解脱。

十往生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观身之法,其事云何?唯愿说之。’佛告阿难:‘夫观身之法,不观东西,不观南北,不观四维上下,不观虚空,不观外缘,不观内缘,不观身色,不观色声,不观色像,唯观无缘,是为正真观身之法。除是观身,十方谛求,在在处处,更无别法而得解脱。’

佛复告阿难:‘但自观身,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脱自然。何以故?譬如有人,精进直心得正解脱。如是之人,不求解脱,解脱自至。’

阿难复白佛言:‘世尊,世间众生,若有如是正念解脱,应无一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

佛告阿难:‘世间众生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皆由多虚少实,无一正念,以是因缘,地狱者多,解脱者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人,报虽未至,三涂不远。无有正念,不得解脱。’阿难复白佛言:‘若如是者,更修何善根,得正解脱?’

佛告阿难:‘汝今善听,吾今为汝说。有十往生法,可得解脱,云何为十?‘一者、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阿弥陀佛国。

‘二者、正念以甘妙良药,施一病比丘及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

‘三者、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于一切,往生阿弥陀佛国。

‘四者、正念从师所受戒,净慧修梵行,心常怀欢喜,往生阿弥陀佛国。

‘五者、正念孝顺于父母,敬奉于师长,不起憍慢心,往生阿弥陀佛国。

‘六者、正念往诣于僧房,恭敬于塔寺,闻法解一义,往生阿弥陀佛国。

‘七者、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戒斋,不破一,往生阿弥陀佛国。

‘八者、正念若能斋月斋日中,远离于房舍,常诣于善师,往生阿弥陀佛国。

‘九者、正念常能持净戒,勤修于禅定,护法不恶口,若能如是行,往生阿弥陀佛国。

‘十者、正念若于无上道,不起诽谤心,精进持净戒,复教无智者。流布是经法,教化无量众生。如是诸人等,悉皆得往生。’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山海慧,白佛言:‘世尊,彼阿弥陀国,有何妙乐胜事,一切众生皆愿往生彼?’

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

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即见阿弥陀佛国土,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轮。彼国人民不习外事,正习内事,口说方等语,耳听方等声,心解方等义。

尔时山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睹见彼国,胜妙利益不可思议。我今愿一切众生悉皆往生,然后我等亦愿生彼国。’

佛记之曰:‘正观正念得正解脱,皆悉生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劝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无问昼夜,常得安隐。’山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顶受尊教,不敢有疑。然世有众生,多有诽谤不信是经,如是之人于后云何?’

佛告山海慧菩萨:‘于后阎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见有读诵是经者,或相嗔恚,心怀诽谤。由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根不具,聋盲喑哑,水肿鬼魅,坐卧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或乃致死堕于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名。久后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极苦。后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是故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撰集流通德,普施于一切,先发菩提心,同归向净国,皆共成佛道。(安乐集卷下终)

第十二大门译:

第十二大门中,引证十往生经,而劝大家往生。经上佛陀说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方法,为大众说观身的法门,以获得正念而得解脱。

十往生经上,阿难向佛陀说:‘世尊,一切众生想要修观身的法门,情形是怎样的?请佛陀为我们讲说。’佛陀告诉阿难说:‘观身的方法,就是不观东方和西方,不观南方和北方,不观四维和上下,也不观虚空,不观外在境界,不观内在境界,不观身体,不观声音,不观容貌,而只观无有因缘这个东西,这就是真正的观身之法。除了这个观身法之外,即使再向十方任何地方去寻求,都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获得解脱。’佛陀又告诉阿难说:‘自己只要这样来观身,自然就能得到善力,自然就能得到正念,自然就能得到解脱。为什么?譬如有人,由于用正直的心来精进,于是就获得了正解脱。这样的人,不去追求解脱,而解脱自然到来。’

阿难向佛陀说:‘世尊,世间的众生,如果有这样的正念而获得解脱的话,就应该没有一切的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了。’佛陀告诉阿难说:‘世间的众生,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为什么?因为一切的众生,实在的少,虚伪的多,没有一点正念,所以地狱的众生多,而得解脱的众生少。譬如有的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及老师僧侣,外表现出孝顺的样子,而内心其实不孝。外表现出精进的样子,而内心实在并非如此。这种恶人,果报虽然尚未到来,然而离三恶道已经不远了。没有正念的话,是不会获得解脱的。’

阿难又问佛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要修什么善根,才能获得正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仔细的听,我现在告诉你,修十种往生的方法,可以获得解脱,是那十种?’

‘一、用正念来观此色身,经常满怀欢喜的以饮食及衣服,布施佛陀及僧众,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二、用正念以好的药品,布施一位生病的比丘及一切的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三、用正念不杀害任何一个生命,对一切慈悲,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四、用正念从师父处受戒法,以清净的智慧来修清净的梵行,而心中能经常的满怀欢喜,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五、用正念来孝顺父母,敬奉师长,而不起傲慢的心,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六、用正念去拜访僧人的住所,对塔寺很恭敬,听闻佛法以了解第一义谛的道理,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七、用正念在一天一夜之中,受持八关斋戒,一条戒律也不破,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八、若能在斋月及斋日中用正念,远离在家生活的环境,经常去拜访善知识,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九、经常用正念来持清净的戒律,勤力修行禅定,护持佛法而不恶口,如果能够这么做的话,就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

‘十、以正念对无上道不起诽谤的心,很精进的持清净的戒律,并且教导没有智慧的人。又流布此部经法,以教化无量的众生。以上诸人,全都能往生西方净土。’

这时法会中有一位菩萨,叫做山海慧,他问佛陀说:‘世尊,阿弥陀佛的国土,有什么殊胜的奇妙快乐事,而能使得一切的众生都发愿往生呢?’

佛陀告诉山海慧菩萨说:‘你现在应当要起立合掌,正面向著西方,以正念来观阿弥陀佛的国土,发愿要见到阿弥陀佛。’这时候所有的人,也都起立合掌,一同观看阿弥陀佛,这时阿弥陀佛就现出大神通力,放出大光明,照在山海慧菩萨的身上。于是山海慧菩萨等人,就见到阿弥陀佛的国土,所有的庄严妙好境界,全都是七宝所造的。有七宝所成的山,七宝所成的国土,流水、鸟雀和树林,经常吐出法音,该国天天有佛菩萨在转法轮。该国的人民除了修习佛法之外,不做其他的事。他们口里所言的,耳里所听的,及心里所了解的,全都是大乘方等经的义理。这时山海慧菩萨就向佛陀说:‘世尊,我们现在都看到该国,不可思议的殊胜美妙之利益。我现在发愿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往生,然后我们也发愿往生该国。’

佛陀就预记说:‘以正观及正念而获得正解脱的众生,全都会生到那里。如果有善男子及善女人,正信这部经,爱乐这部经,并劝导众生这么做。如此说的人及听的人,全都能够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如果有这种人的话,我从今天开始,经常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护持此人,使此人没有烦恼也不会生病。如果有人类或非人类想要害此人的话,一定不会得逞。此人的行住坐卧,不管是白天或黑夜,经常会平安无事。’山海慧菩萨向佛说:‘世尊,我现在以十二万分的恭敬,接受您的教导,不敢有一丝的怀疑。不过世间有的众生,会诽谤不信这部经,这种人以后会怎么样呢?’佛陀告诉山海慧菩萨说:‘以后阎浮提中,有比丘及比丘尼,见到读诵此经的人,而起了嗔恚和诽谤之心。由于毁谤正法之故,此人当生就会生重病,而致六根残缺,耳聋、眼盲、口哑、水肿,被鬼魅所著,坐卧不得安稳,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甚至死后会堕入地狱之中,在八万劫里受到很大的痛苦。然后百千万世成饿鬼,连水和食物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很久之后才脱离饿鬼道,而成为牛马猪羊,被人类杀食,受到很大的痛苦。之后投胎做人时,又经常生在下贱之家,百千万世都不能够自在,而且连三宝的名字都没有听过。所以在没有智慧不信大乘法的人中,不要讲这部经。’我把撰写、收集及流通此文的功德,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大家要先发菩提心,然后一起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最后大家都能成就佛道。

(安乐集卷下终)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