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见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师子以况之。见群生之器匪齐也。故用诸法章以导之。富哉。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奥。则何以流慈训世。随机有授。非天册圣帝卑万乘之心。尊三宝..
晋水沙门净源述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No.1880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No.1880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晋水沙门净源述
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见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师子以况之。见群生之器匪齐也。故用诸法章以导之。富哉。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奥。则何以流慈训世。随机有授。非天册圣帝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则奚能因喻了法。由法达性者乎。然而斯文。禅丛讲席莫不崇尚。故其注解。现行于世者殆及四家。清源止观禅师注之于前。昭信法灯大士解之于后。近世有同号华藏者。四衢昭昱法师。五台承迁尊者皆有述焉。历观其辞。或文烦而义阙。或句长而教非。遂使修心讲说二途。方兴传习之志。反陷取舍之情。源不佞。每念雅诰尝疚于怀。既而探讨晋经二玄。推穷唐经两疏。文之烦者删之。义之阙者补之。句之长者剪之。教之非者正之。其间法语奥辞。与祖师章旨炳然符契者。各从义类以解之。于时绝笔于云间善住阁。故命题曰云间类解焉。元丰三年岁次庚申四月八日序。
华严金师子章华严标所宗经。金师子章正立其名。举喻显法。序文备矣。
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京即长安汉高祖所都也。大荐福寺。唐中宗所建也。沙门。乃释子生善灭恶之称。次二字名讳也。出家传道翻宣茂德。具如圣宋高僧传。并唐阎少监碑铭。若夫判五章教道。则陇西美之。于释论集六重观门。而河东推之于塔铭耳。抑又遵此章旨而为规式。则杂华圆觉二疏载之详矣。述者乐记云。明也。郑玄曰。训其义也。
初明缘起夫至圣垂教以因缘为宗。缘有内外之殊。世出世之异故。标第一明诸缘起也。
二辨色空前明缘起莫逾色空。幻色俗谛。真空真谛。二谛无碍唯一中道。故次辨色空也。
三约三性空宗。俗谛明有。即遍计依他也。真谛明空。即圆成实性也。故次第三约三性也。
四显无相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理有情无。性有相无。故次第四显无相也。
五说无生前之四门。真俗有无皆成对待。今此一门。唯辨妙性本无增减。故第五说无生。
六论五教夫妙性无生。超群数而绝朕。然机缘有感。逐根性以类分。故次第六论五教也。
七勒十玄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前四小大始终渐顿皆偏。今示圆融。故次第七勒十玄也。
八括六相云华十玄根于观门。刚藏六相源乎大经。经观融通相玄交彻。故第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六相遒文。一经奥旨。非情识所窥。唯智眼所睹。将游萨婆若海。故第九成菩提。
十入涅槃菩提智果。觉法乐也。涅槃断果。寂静乐也。照而常寂。心安如海。故第十入涅槃。
明缘起第一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金喻真如不守自性。匠况生灭随顺妄缘。
遂有师子相起喻真妄和合。成阿赖耶识。此识有二义。一者觉义。为净缘起。二者不觉义。作染缘起。
起但是缘故名缘起经云。诸法从缘起。无缘即不起。即理事无碍门。同一缘起也。上句示缘。中句辨起。下句总结。然释此初章。非独摭起信申义。亦乃采下文为准。
辨色空第二
谓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幻色之相既虚。真空之性唯实(诸本无虚字唯五台注本有之)。
师子不有金体不无色相从缘而非有。拣凡夫实色也。空性不变而非无。拣外道断空也。
故名色空色蕴既尔。诸法例然。大品云。诸法若不空。即无道无果。上句双标色空。次句双释。下句双结。
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空是真空。不碍于色。则观空万行沸腾也。
不碍幻有。名为色空色是幻色不碍于空。则涉有一道清净也。总而辨之。先约性相不变随缘。以拣断实。后约不住生死涅槃。以明悲智。
约三性第三
师子情有。名为遍计谓妄情。于我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如痴孩。镜中见人面像。执为有命质碍肉骨等。故云情有也。
师子似有。名曰依他此所执法。依他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相。如镜中影。故云似有也。
金性不变。故号圆成本觉真心始觉显现。圆满成就真实常住。如镜之明故云不变。有本作不改。亦通上文依空宗申义。盖蹑前起后也。此章引性宗消文。亦以喻释喻也。若依教义。章明三性各有二义。遍计所执性有二义。一情有。二理无。依他起性有二义。一似有。二无性。圆成实性有二义。一不变。二随缘。今文各显初一。皆隐第二。仰推祖意单复抗行。义有在焉。
显无相第四
谓以金收师子尽既揽真金而成师子。遂令师子诸相皆尽。
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真金理也。师子事也。亦同终南云。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
故名无相名号品云。达无相法住于佛住。无量义经云。其一法者。所谓无相。然名号品约果。无量义约理。理果虽殊。无相一也。
说无生第五
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上句妄法随缘。下句真性不变。偈云。如金作指环。展转无差别。
金外更无一物离不变之性无随缘之相。问明品云。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师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成事似生。而金性不增。则起唯法起也。体空似灭。而金性不减。则灭唯法灭也。
故曰无生大经云。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又云。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疏云。无生为佛法体。诸经论中皆诠无生之理。楞伽说。一切法不生。中论。不生为论宗体。
论五教第六
一师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以师子属乎缘生。原人论辨小乘教。亦云。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
实无师子相可得论次云。凡愚不觉执之为实。
名愚法声闻教因说四谛。而悟解故号声闻。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故名愚法。有本作愚人法名声闻教。然此一教下摄人天。由深必收浅故上该缘觉。以其理果同故。例如约人辨藏。唯出声闻藏耳。
二即此缘生之法蹑前起后也。初文师子二字。亦通此用。下三皆然。
各无自性彻底唯空始自形骸之色。思虑之心。终至佛果一切种智。皆无自性彻于有表唯是真空。以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也。
名大乘始教始初也。大品云。空是大乘之初门。此教有二。一始教。亦名分教。今但标始教者。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无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唯言始教耳。
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空是真空。不碍幻有。即水以辨于波也。
缘生假有。二相双存有是幻有。不碍真空。即波以明于水也。
名大乘终教缘起无性。一切皆如。方是大乘至极之谈。故名为终。此亦有二。一终教。对前始教立名。二实教。对前分教立名。分犹权也。始权而终实。以有显实宗故。然终实二宗。并始分二教。皆大乘渐门耳。
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以理夺事而事亡。即真理非事也。以事夺理而理亡。即事法非理也。亦同行愿疏中。形夺无寄门。
情伪不存反疏上句。理事双亡。则情识伪相。无所存矣。
俱无有力。空有双泯由前互夺故皆无力。理夺事则妙有泯也。事夺理则真空泯也。心经略疏云。空有两亡。一味常显。
名言路绝。栖心无寄通结心言罔。及宝藏论云。理冥则言语道断。旨会则心行处灭。
名大乘顿教顿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一念不生即是佛等。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亦有二。一逐机顿。即此文示之。二化仪顿。即后圆教收之。
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情尽见除也。大疏亦云。情尽理现诸见自亡。混成一块者。约法则混成真性。约喻则一块真金故。裴相序云。融瓶盘。钗钏为金。
繁兴大用。起必全真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
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万法起。必同时一际理无先后。释上二节。依还源观。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无量中解一也。大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一中解无量也。禅诠都序云。果彻因源位满。分称菩萨。
力用相收。卷舒自在一有力收多为用。则卷他一切。入于一中。即上文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也。多有力收一为体。则舒己一位。入于一切。即上文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也。文虽先后。义乃同时。故云卷舒自在也。
名一乘圆教所说。唯是法界缘起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此亦有二。谓同教一乘。圆全收诸教宗。别教一乘。圆全拣诸教宗。
勒十玄第七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师子六根。与金同时成立。以表人法因果体用悉皆具足。妙严品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名同时具足相应门大疏云。如海一渧具百川味。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眼耳互收。纯一事故。
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会诸根之同。例眼耳之别。
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眼即耳等皆杂也。如菩萨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无量无边诸余行德。俱时成就故名为杂。耳非眼等皆纯也。又入一三昧唯行布施无量无边。更无余行名之为纯。即教义章云。纯杂自在无不具足。名圆满藏。
名诸藏纯杂具德门此名依至相立。贤首新立广陕自在无碍门故。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影。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多容一则六根成立。多容多则师子无殊。
于中理事各各不同金性喻理。师子喻事。二虽互容。性相各别。
或一或多。各住自位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
名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诸根诸毛。各摄全体。
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诸根相即。体非用外。
自在成立。无障无碍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
名诸法相即自在门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
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相显性隐。
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性显相隐。
若两处看。俱隐俱显性相同时。隐显齐现。
隐则秘密。显则显著贤首品云。东方入正受。西方从定起。
名秘密隐显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若观金时师子似隐。唯显一金。观师子时金性似隐。具显诸根。
定纯定杂。有力无力一体真金纯而有力。六根分异杂而无力。
即此即彼。主伴交辉此主彼伴。交光互参。
理事齐现。皆悉相容教义章云。犹如束箭。齐头显现。
不碍安立微细成办经云。一尘中有无量刹。刹复为尘说更难。
名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云。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以一切摄一切。同入一中。即交涉无碍门偈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
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又以一切摄一切带之。复入一中。即相在无碍门。偈云。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
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梵语。释迦提桓因陀罗。此云能仁。天主网珠。即善法堂护净珠网。取譬交光无尽也。
名因陀罗网境界门大疏云。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
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妄法生灭无明也。如来藏不生灭真性也。
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理事即真妄。论云。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觉即令生真性正解。不觉即令生无明正解。若约善财参诸知识。遇三毒而三德圆。皆生正解。
名托事显法生解门大疏云。如立像竖臂。触目皆道。
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随工匠缘。时时迁谢。
刹那之间。分为三际摄前标后。
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普贤行品云。过去中未来。未来中过去。亦离世间品。答普慧之问也。
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如师子诸根诸毛。本纯一之金也。
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通玄论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名十世隔法异成门大疏云。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
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谓全心一事。随心遍一切中。即一隐多显也。全心之一切。随心入一事中。即多隐一显也。以表师子与金悉皆回转。而无定相耳。
说事说理。有成有立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名唯心回转善成门贤首亦改此一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故大疏云。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
括六相第八
师子是总相一即具多。为总相。
五根差别是别相多即非一。名别相。
共从一缘起是同相多类自同。成于总。
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名体别异现于同。
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一多缘起理妙成。
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坏住自法常不作。教义章中。有入句偈文。上引六句。随文注之。末后二句结叹。劝修云。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彼章广寄一舍。以喻六相。后学如仰祖训。宜悉讨论耳。
成菩提第九
菩提。此云道也。觉也翻梵从华。新旧二义。
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净名云。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
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故名为道离诸取舍之言。义属上句。文连下句。谓不舍一切有为。而取寂灭无为。则义属上句也。既取舍情亡。自然流入一切智海。则文连下句也。第八不动地亦明斯旨。萨婆若。云一切智。今明果德为道。故深广如海耳。
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即同此文无始已来所有颠倒也。论又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乃至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即同次文。元无有实。名之为觉矣。
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究竟极果也。亦名究竟觉。一切种智即三智之一也。昔圭峰疏。圆觉以一切种智。释圆明。贤首述还源。由圆明而证菩提。今文谓具一切种智而成菩提者。通而辨之。虽发辞小异而归宗大同也。若依起信。有大智用无量方便。乃至得名一切种智。皆属同教。又按昭信钞文。叙五教机各成菩提。唯取圆宗。以因果二门相摄即别教耳。
入涅槃第十
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二相俱尽。所观境空也。烦恼不生。能缘心泯也。内外双亡。玄寂着矣。
好丑现前。心安如海新记云。如金作器巧拙悬殊。即好丑现前也。记次文云。一以贯之唯金究竟。即心安如海也。上句覆疏二相俱尽。下句覆疏烦恼不生。
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惑业都尽。无集谛之妄想也。三苦皆亡。无苦谛之逼迫也。无漏智发出缠离障。则道谛已修也。解脱自在永离苦源。则灭谛已证也。入者。了达解悟之名。涅槃义翻。圆寂经云。流转是生死。不动名涅槃。然涅槃一章。诚杂华之渊蕴。故晋译宝王性起。而搜玄探玄。钩深以索隐。唐翻如来出现。则旧疏新记。联芳而续焰。且高丽国中斯文尚备。而传授不绝。况此诸部尽出中华。愿诸后昆。求师钻仰同报云华贤首清凉圭峰之劬重德耳。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