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厌身品第七)

2024-05-16 08:01 浅释系列 D 纠错

本经中如何说明观心的心地法门?这一法门,叫行者观其自心的。心是无形相的,所以用地来比喻心,而且,心有类似于地的,所以把心地合成一名。心地观,是字的倒装,实际上,便是观心地。叫行者如法的观照自己的心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身品第七)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丙二 三乘共法

丁一 大乘共行二乘法──十行

厌身品第七

这一品,属于三乘共法的大乘共行二乘法。此中所谓三乘: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修生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的声教,悟四谛的真理以证得阿罗汉果。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修生空法,在他最后一生不依如来的声教,只要感飞花落叶的外缘,自觉十二因缘的真理以证得辟支佛果。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万行,以证得无上菩提果。但是,这三乘都共修习四念处观,所谓四念处观:一、身念处,观身体为不净的东西,此肉体是父母所生的,肉体的内外污秽充满,没有一点儿清净的地方,所以观身为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受是苦乐的感觉,但乐是从苦的因缘而生,复又转生苦,世间没有实乐,所以观受为苦。三、心念处,观心为无常,心依六根缘六尘,刹那刹那的生灭,没有常住的时候,所以观为无常。四、法念处,观法为无我,因为法没有自主自在的本性,所以观为无我。这是就苦谛而修的四念处,我们之所以有苦,因有此身、受、心、法四事,所以就此四事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对破凡夫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此四念处以慧为体,慧依定、依念,念念于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所以得名念处。如法华玄义卷三云“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所以观此四法,对于超出三界有漏之法有所助益,固然是声闻、缘觉二乘人所修证的境界,亦大乘人共修共行的法,以大乘人亦应对破凡夫四颠倒的邪见故。大乘人虽不能抛弃教化众生的负担,而亦须断除三界的有漏烦恼。

‘大乘共行二乘法’标题之下,有‘十行’二字。从五乘看,通于三乘;从大乘看,由十信、十住、至十回向、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行的法,这是必经阶段而不可忽略的。如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十住、十行位都是出家比丘,是修声闻、缘觉法的二乘人。这样,前厌舍品、无垢性品、修十信的,阿兰若品、离世间品、修十住的,以及此厌身品修十行的,都是出家比丘和菩萨共同修行的。所以,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修十信、十住、十行法的,都是声闻、辟支佛等二乘人。然此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为菩萨的资粮位,又为菩萨胜解行地,以菩萨法空胜解力而修六波罗密行。因为修诸观者以法空胜解为最,若能证得法空的境界,则能伏断一切三界有漏烦恼,这即是修三乘出世观位的实证。

从经文看此品的结晶所在,如弥勒问云“自于是身应作何观”?所以,此品可以题作观身品。谁也知道,最切近的是身,无论他是美的或丑的,但爱惜他,的确超越一切之上。所以,此品中有三十七观,最后观身犹如车乘。‘身’,梵语‘伽耶’,此云积聚,是一聚集的个体,是很多分子积聚起来的。以如今的团体来解释他,这是最适合的。佛法所谓‘一聚’,不能称为个体,是一个团体,这是我们应有的认识。然而一聚者,有狭义,有广义。从狭义说,此身仅是一个色法的集团,是五蕴之中的色蕴,此色蕴包括五根、五尘、四大诸元素,由此诸元素组织成团体,名之曰身。但此更有别、有通,别则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区别中,身只是五根之一;通则是整个的身。若将此身详细的考察,是各种元素在一起,都互有关系,不可偏废。所以、此身可作为五根的动力所依,此身的团体中有五根互相发用。如眼根有能发眼识作用,能观察外界各种现象的形形色色;其他耳、鼻、舌、身都有同样的发识功能。虽然身为五根所依止之处,而五根各有其特质,各有等次的,如一色聚而没有五根,则不能名之曰有情身,但是四大、五尘的积聚,不能有思想作用,却成为无机物了。从广义说,身又是五蕴组识成的团体,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一、色蕴,总括五根、五境等有形的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感受苦乐;三、想蕴,对境而想像彼此;四、行蕴,对境而造作善恶;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由此五蕴各别的作用,总集而成谓之身,所以不能专指色法而言。若身心分别而言,色蕴即身,而受想行识四蕴即心。心中受、想、行三者,为心上特别的作用,名之曰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而识为心的本性,可名之曰心王。因五蕴为身心的二法,如欲界、色界有身体的有情,这是五蕴而成;无色界无有身体的有情,只有四蕴(除色蕴)而成。这五蕴身,是虚伪的,如增一阿含经二十七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这样,有情身由五蕴的色心二法组识而成,所以是活动的有机体,正适合佛所说的萨迦耶见的意义。‘萨迦耶见’,此云有身见,五见中的身见执著五蕴假和合的团体,以为有真实的我而起我我所的偏见。我们所知道的身,即五根、五尘、四大和合的色身。但人是五蕴的身,不是唯一色蕴的身,若仅是唯一色蕴,那是没有情识活动的死尸了。此五蕴之法,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的,是‘各别的因’如‘相互的缘’合成的。此仗因托缘生起的五蕴之法,因业力所引而不散乱,相续不断而成为身。等到业力尽了,全体的生命如破沙盆也似的粉碎了。至此、五根败坏,四大分离,前六识亦不起,一切业力都潜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遇有相当的因缘,则由强力的业力发动,又成为后世的有情身。于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复次、此中所观的五蕴身,为五取蕴身。取即烦恼,取即贪爱的增上相,所以这五取蕴身也即三界有情的有漏身。如将此所观的身,认识清楚,则可以明白此品的大意了。

戊一 弥勒兴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既悟出家菩萨摩诃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调伏其心修无垢行,然此菩萨住空闲处,自于是身应作何观”?

这三乘共法──厌身品、波罗密多品、功德庄严品,都是弥勒菩萨所提问的。这是根据前四品佛所说的离世间而住阿兰那的扼要处,而使住阿兰那者对于人生更进一步来观察,对于了解人生格外深入一层,得到完全的透彻。住阿兰那的出家菩萨,已具有正信、正戒、正见,能调伏身心修无垢行,修习禅定止观,然而对自身应修什么观?前厌舍品的厌世观,正明出家的原因,完成个人的信念与理想;离世间品为出世修行之所依止,此品正明出世观的本相。所谓‘出世’,并不是将此身抛出世界之外,应知这个身就是世间,只要对于此五蕴身能看破,这就是出世。所以是身应作何观,正是三乘出世观的扼要处;阿兰那不过修此观行的场所而已。能否脱离烦恼的迷网,要看心里有没有光明的出世观境,住阿兰那决不是暝坐就可了事;唯在什么都不摇动的那个入定的圆澄心,才可以开拓真善的人生出来。所以、维摩在示病时,为众人观身无常苦空,而论到自身应作何观。却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完全是心理解放,浊性去尽,清醒的洁净的披露。若能不被有漏的五取蕴身和四颠倒见所迷惑,观察他是不净的、虚伪的,即见实相实性的真理。本来万法都是幻生的,空的,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幻化空身即是佛的法身。然观身有深浅的区别,先要认识此五蕴身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他不能给予快乐和自由。所以、弥勒的请问,是极有价值的,是代表胜解行位的大乘人而问的,也是代表二乘人回小向大而问的。这是弥勒菩萨以胜应身而说法,亦是弥勒为摄受十行、十回向地前的菩萨而说法。从另一方面说,弥勒现生兜率及将来阎浮提成佛说法,这都是变化身,都是说三乘法的,所以由弥勒来启问。其实,这三乘法亦就是地前大乘共修的法。从两方面看,从一分三,从三归一。这三乘共法,唯佛的应化身说,这是一乘菩萨为满足三乘人的幸福而说的。

戊二 世尊许说

己一 许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众生起大悲心,请问如来入圣智观妙行法门。汝当善听!今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对弥勒说:你的大悲心,为摄受十地以前的大乘众而问入圣智观的法门。要和圣智观相应,须具有正信、正戒、正见、正定,否则没有修入圣智观的希望。你听著!我今特为你们解说。是的!世尊!我很愿意听你讲。

己二 解说

庚一 总标有漏身观

“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

前面曾讲过,住阿兰那的出家菩萨和鸟兽、猎人、隐士者流是完全不同的,他是修禅定的人,以定而修圣智观而求无上佛果的。将这有漏身,涉在四威仪中去观察,观这有漏身包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堆著污秽的怨毒。这种观察,便是佛法的实验。如今科学家谈实验,是在外面另取一物来实验;佛法则以自身来实验,这是超人一等的。

庚二 别分三十七观

“当观此身犹如坯器,外以杂彩金银七宝巧饰庄严,内以粪秽种种不净填塞充满,两肩担负随器而行,其有见者皆生爱乐,不知器中盛满不净。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随动器即破坏,毒害臭恶竟无所堪。世间之人庄严其身,如彼彩画盛不净器。贪、嗔、痴三名为心病,风、黄、痰、荫名为身病,内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于器内;一一蛇动器即破坏,一一病发身即无常。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观察是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

出家菩萨于日夜中,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何以故?彼身亦是父母不净为生缘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安住众蚁,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善男子!此台所谓五蕴之身,白像是为琰魔罗使,身归后世如象坏台。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从顶至足,皮、肉、骨、髓共相和合以成其身犹如芭蕉中无实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无有强力,皮肉薄覆如涂附墙,亿万毛发如草生地,微细风大出入毛孔,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刹那刹那衰败转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养毒蛇而取其害,我今虽以饮食衣服资长是身而不识恩,毕竟还令堕于恶道。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怨家诈作亲友,伺求其便而将毒药断彼命根;我身如是本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水上泡,虽复妙好琉璃珠色,刹那因缘起灭无恒,有为念念不久住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乾闼婆城,虽现相状而不实有,今者我身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犹如影像,我身亦尔虽有非真。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外国强盛怨敌,今者我身亦复如是,烦恼怨敌侵掠善根。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朽舍宅,虽加修葺当必崩坏,我身亦尔,虽加爱念当必无常。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近怨国,城邑人民常怀恐怖,今者我身亦复如是,于念念中畏无常怨。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无量薪为火烧爇,然是猛火曾无厌足,我身亦尔,以贪爱火烧五欲薪,其心增长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湣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患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假使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油沃薪以火焚烧,又遇大风势不可止,是身亦尔名五蕴薪,沃贪爱油,纵嗔恚火,愚痴风力无有休息。

“出家菩萨观于自身犹如恶疾,四百四病所住处故;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是无常处,出息不还即无常故;亦如非情神识易脱,同瓦石故;亦如河水刹那前后不暂住故;亦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故。无所依者,犹如婴儿失父母故;无救护者,犹如虾蟆蛇所吞故;如穴无底,心心所法不可知故;恒不知足,于五欲乐心无厌故;恒不自在,断常二见所系缚故;不生惭愧,虽蒙眷属养育弃舍生故;亦如死尸,于日夜分近灭坏故;唯受诸苦,于一切处无真乐故;为苦所依,一切众苦依身住故;如空聚落,于是身中无主宰故;毕竟空寂,遍计所执妄构画故;如谷中响,皆是虚妄所显现故;亦如船舶,若无船师即漂没故。亦如大车运载财宝,何以故?乘于大乘到菩提故”。

这段文,可分为广观、中观、略观三层来观察:

一、广观:这是三十七中的第一观,观此身如土坯所成的器具,外以各种宝色庄严引以为美观,其实内里充满种种不净的东西。外人认为形体好看,实际上不但是不净的,而且还有六条黑蛇,是活动的,而且还要吐那臭而不可闻的气。世间人也是如此,人有贪、嗔、痴三种的心病,和风、黄、痰荫三种的身病,这内外六病犹如六条蛇,能坏身心;若身心一病发,则整个身体的怨毒一一爆发了。内外各部分,同时毁坏,毁坏成一撮的遗灰。这是观身无常、不净。

二、中观:这是不广不略观,有十六种:从第二观起,观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因为此身的来源,由父母不净的赤白二质和合而成的。第三、观此身犹如蚂蚁用土造作的窠,这是无常观。第四、观此身如芭蕉无实质,是众多和合而成的假相,这是无我观、空观。第五、观此身无强固力,刹那刹那衰灭败坏,这是无我、无常观。第六、观此身如养毒蛇,能伤害自己的性命,使你造诸恶业,这是不净观。第七、观此身如怨家,假作亲友,在你吃食物的时候暗放毒药,此身亦然,不顾一切恩爱,一味地杀、盗、淫,于是堕落地狱无有出期,这也是无我、无常观。第八、观此身如水上泡,这是无常观。第九、观此身如海市蜃楼,虽有相状可看而不是实有,这是空观。第十、观此身如影像,这是空观。第十一、观此身如遇怨敌,虽然你要出家修行善法,而身体偏要害善根种子而造恶,这也是不自由的无我观。第十二、观此身如腐败的房子,虽然你常常爱护他、修理他,他毕竟还是倒地,这是无常观。第十三、观此身如与敌国相近,时有恐怖,民不聊生,如中国与日本,这也是无我观。第十四、观此身如火烧薪,你有贪心贪求财产,纵然天下人的财产完全归你所有,心里认为还不满足,这是苦观。第十五、观此身如出母胎的婴儿,全靠母亲的调养。此身亦然,整个的身体都是病,内外有六蛇,倘没有适当的调伏,则霎时间坏灭了。所以、为了要修禅定、培植福德与智慧,虽然此身是假的,不应贪爱,也不可不时时去爱护他,这也是无常观。第十六、观此身如炭也似的完全是黑的,从生不净乃至一期死了成为一堆白骨,亦是不净。第十七、观此身如油沃薪,既被火烧又遇大风。比方五蕴是薪,贪即油,嗔即火,痴即风,烧得一撮遗灰也寻不到。

三、略观:此中有二十观。第十八、观此身如恶疮,观此身有四百四病。四百四病者,如智度论六十五云“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四大为根本,每一大连枝末有一百一,共计四百四。第十九、观此身如大肠,肠内有得多的虫,所以此身全是虫的成分。所以科学家说,人身上有无数的细胞,这细胞即是虫,因为是活动的。第二十、观此身是无常的。第二十一、观此身如非情(无我)。第二十二、观此身如河水不能停止。第二十三、观此身如压油,因为太劳苦了,这是苦观。第二十四、观此身如无母的婴儿,这三界众生没有佛依止。第二十五、观身一旦无常到来,无救护的人来援救。第二十六、人的起心动念,不知从何而来。第二十七、观身不知足,如漏沙盆,放什么在里面都漏完了。第二十八、观身不自在,不是常见就是断见。第二十九、观人不知惭愧,死神到来,也不顾虑眷属的恩爱,就跟著死神去了。第三十、观此身见在虽没有死,然而刹那渐渐趋于衰老。第三十一、观此身唯有受苦,虽有时快乐,但由苦而来,这是苦观。第三十二、观此身唯是忧悲苦等依,如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三十三、观身无主宰。第三十四、观身完全是空的,是虚妄所显的,不过愚痴众生妄执有我。第三十五、观身如空谷传声,空无有实。第三十六、观身如无师之船,所以我们要修禅定。要有正信、正戒、正见,可以行到彼岸,不致有漂泊之虞,这是以有漏身显法性身。第三十七、观身如大车,可以到菩提彼岸。这后二种通于大乘,用五蕴身修出世之法,不但遍行世间而且能达到彼岸。善用此身者,即是自度度他的慈航宝筏。

庚三 亦作大乘身观

“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观察,非不爱惜如是之身,欲令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故’”。

这可附在三十七观后二观之中,即是观此身不但能自度,而且以此身去度人,所以要爱惜此身,将来能辗转广度众生,出生死海到菩提岸。所以、此身亦不可轻视,将来扯起风帆,投入无边报恩海里,便是自度度他的大乘身。

己三 结成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子所观法要。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他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熟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说完了法,于是对弥勒他们说:上面的三十七观,是出家菩萨住阿兰那所修的观,能自观也叫他人观,这即是自度度他辗转流通的法要。若能以此去修习,则可离我我执和人海间的五欲。赶快看空了你的幻身吧!出离了四大构成的幻象的世界吧!假若你想证得出世的究竟佛果的话。

戊三 法众获益

尔时、会中八万四千新发意菩萨,深厌世间得大忍力,不复退转于无上道。百千婆罗门发菩提心,成熟信根得不退转。三万六千善男子、善女人,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在会中有八万四千初发心的菩萨,闻是法已,感觉到这世间的无趣,因为已证得大胜解力了。同时、有百千婆罗门因为专心笃意的听闻教法,就有菩提心生起而得不退转。再有三万六千的一般善男信女也得了见法的眼。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