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显识经讲记

2024-05-20 08:08 般若经典 D 纠错

第十一章贤护最后请法利益大众原文:尔时贤护。与大药王子。闻说是已。身惊毛竖。俱起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俱归依佛。请垂救护。愿今以此。闻法功德。未脱有流。处生死轮。不落三涂。不入地狱。贤护复白佛言。..

释生如

第十一章贤护最后请法利益大众

原文:尔时贤护。与大药王子。闻说是已。身惊毛竖。俱起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俱归依佛。请垂救护。愿今以此。闻法功德。未脱有流。处生死轮。不落三涂。不入地狱。贤护复白佛言。欲有所请。唯愿听许。佛言。如汝悕望。恣汝所问。

释:这时贤护菩萨和大药王子听到地狱众生的罪苦之事,身体惊颤,毛孔直竖,一起站起来合掌对佛说:世尊,我们现在都皈依于您,请佛哀怜救护我们这些众生,我们希望以今天闻法的功德,回向给没有脱离三界生死苦海,处于生死轮回中的众生,希望他们不要落入三恶道中,也不要入地狱中。贤护又对佛说:我有一些问题想请问世尊,希望世尊能听许我问。佛说:我满你的愿,允许你发问。

佛给众生展现了地狱的情景,让众生赶快皈依佛,皈依了佛,就有三宝来救护自己出离地狱,不受地狱苦。大药王子和贤护菩萨就发愿皈依佛,请佛来救护,并且回向说,我们现在愿以此闻法的功德,使得未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生死流的众生,不落于三涂,也不入于地狱。

他们发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不入三恶道,这就是菩萨的心性,他们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脱离苦海,不再入三恶道,尤其是不再入地狱。因为他们感到众生真是苦,看到众生这么苦,就身惊毛竖。这不是害怕自己入三恶道,而是害怕众生入三恶道,因为大药王子和贤护已经是菩萨了,菩萨心中想着众生,不会只想着自己。

原文:贤护白佛言。世尊。云何为积。云何为聚。云何为阴。云何为身不迁。

释:贤护对佛说:世尊,什么是积? 什么是聚? 什么是阴? 什么是身不迁?积就是集积起来,聚就是聚到一起,阴是指遮盖,遮盖了真相,遮盖了真心本性,身体不再迁化,就是指不再有色身在三界中。

原文:佛言贤护。智界见界。意界明界。以此四界。和合成身。四界境识。名之为积。聚谓六界六入。六入境三界因。二入因即须发毛爪。皮肉脓血。涕唾黄痰。脂[月*册]髓液。手足面目。大小支节。和合崇聚。名之为聚。犹如谷豆麻麦。积集聚贮。而成高大。谓之为聚。

释:佛对贤护菩萨说:阿赖耶识的本体智慧境界,加上阿赖耶识能见法界的见性境界,与意根的见性境界和六识的明了境界,四个境界合在一起,组成了众生的识身,四个境界的识心,就叫作积集。聚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入的境界,贪嗔痴是三界产生的因。外六入和内六入二入的因是头发、体毛、爪齿、皮肉、脓血、鼻涕、唾液、黄痰、骨髓脑液、手足、面目、身体大大小小的肢节,二入和合聚集起来叫作聚,聚集起了五阴身。就像谷、豆、麻、麦聚集在一起堆积起来,而形成了高大的堆垛,这就叫作聚。

什么是聚落?聚就是聚落、部落的意思,六界六入六入境界组成五阴身聚落。六界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三界就是色界欲界无色界,六界内外六入是产生三界的因, 二入就是外六入内六入。

原文:其地水火风空识。名为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入。色声香味触法。名六入境。即贪嗔痴。名三界因。又风黄痰。亦名三因。二入因者。谓戒与信。又有二因。谓舍与施。又有二因。谓进与定。又有二因。谓善不善。其受想行识。此四名无色阴。

释:其中地水火风空识,就是所说的六界,六大是组成众生的基本元素。眼耳鼻舌身意,是众生的六根。有六根才有境界的入,色声香味触法是从六根入进来的六尘境界,众生的贪嗔痴烦恼是三界法出现和存在的因。持戒和信是二入的因,众生因为持戒和对三宝的信,才能入到佛法中来。还有两个因,就是众生的舍心和布施之心,是众生进入佛法中的因,还有精进与禅定是众生入佛门的因。再有就是众生的善与不善,是进入佛法中修行的因。其中众生的受阴、想阴、行阴和识阴,是无色阴。

地水火风空识, 名为六界。由地水火风空五界组成众生的色身,识界生成了七识,六界和合在一起组成了五阴。眼耳鼻舌身意, 名为六入,色声香味触法, 名六入境,和合一起就聚集成了众生的五阴身。贪嗔痴,是三界因,因为有贪嗔痴,生死不断,轮回不息;如果没有贪嗔痴就涅槃了,三界法消失,不再出生。众生都在三界里,出了三界,就是四果阿罗汉的涅槃境界。

还有一些三界的因,也能够聚集起众生的色受想行识。又风黄痰, 亦名三因,这是现起病态五阴的原因。还有受想行识,此四名无色阴,五阴就是由一个色阴,四个无色阴组成的色受想行识。什么叫作无色阴呢?没有色尘相,不是由四大组成的,是由六界当中的识大组成的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没有色相,都是心相。

原文:受谓领受。苦乐等相。及不苦不乐之相。想谓知苦乐相。行谓现念。作意及触。识者是身之主。遍行诸体。身有所为。莫不由识。不迁者谓。身语意净。证获道果。此人死已。识弃有阴。不重受有。不流诸趣。极乐而迁。不复重迁。是名不迁。

释:受是领受苦乐境界相和不苦不乐境界相的意思;想是知苦乐境界相的意思;行是运行、动的意思,包括心念的出生和流转,包括对境界有作意和触;识是色身的主体,普遍运行在色身中,促使身根有所运转,都是识的作用。

不迁流的意思是,众生的身口意行都已经清净了,证得了阿罗汉果,死后不再入三界中迁受生死苦,识心抛弃了三界的五阴,不再重新受五阴之躯,不再入六道中轮回,临终非常快乐地迁灭了,不再迁转到另一个五阴身上,这就是不迁的含义。

六识的受,受谓领受苦乐等相,以及不苦不乐之相,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阴的想就是知性、了别性、执取性,知苦乐相,了别苦相、乐相以及不苦不乐相,知色声香味触法,不仅知苦乐,还知善知恶,知一切法,知佛法,知三千大千世界,这些知都属于想。

行就是现行和运作,各种念头、思想、作意及触心所法。识者, 是身之主,遍行诸体, 身有所为, 莫不由识。这个识是指六识还是阿赖耶识?这里讲的这个识应该是指六识,因为有六识就有身口意行,没有六识身口意行就不能造作了。六识不在色身的里、外和中间,但是遍布全身,到处都有六识,行走坐卧就是六识的功能。

这里的识是指直接造作众生身语意行的六识,有六识就有身语意行,与时时处处作主的意根的识性有区别。身体的所有造作都是六识造作的结果,没有六识就不能行走坐卧,比如坐在某一处,如果没有六识身体就坐不直、坐不住了,就像一滩泥一样倒下来,就像睡着了一样。睡着了就不能坐得很直了,因为没有六识持身。因为有六识才能够言谈语笑、行走坐卧、吃喝拉撒,此外还因为有第七识和第八识,我们才能有这些行为造作,八个识和合着出生了五阴身的一切法。

六识的身语意行都清净了以后,就证得了道果。身语意都清净,没有贪嗔痴烦恼,就是四果阿罗汉。证了道果的人死了以后,阿赖耶识就弃舍了三界有的五阴身,不再受三界之有,阿罗汉命终就入无余涅槃,不再出生在三界六道里,出离了六道生死轮回,这就是定性的阿罗汉。

原文:于是贤护与大药王子。礼佛双足白言。世尊。佛一切智。说此法聚。当于未来。作大利益。安乐众生。佛言。如来法聚。常住非断。一切智者。知而不为。我经无量勤苦。积集智光。今说此经。此正法日。为诸众生。作大明照。

释:佛讲到这里,贤护菩萨与大药王子一起礼佛双足,对佛说:世尊,您是一切智者, 今于此处宣演大乘法聚,对于现今和未来的众生都能作大利益, 安稳饶益众生,得大解脱。

佛说:如来法聚, 是常住不断灭的,佛的无垢识没有染污种子可灭可断,因此是常不变异、住于世间的,所有有智慧的人全都知道此理,而心地达到无为了。我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辛苦修行,积累了无量的智慧光明,才把这部经讲解出来,作为正法住世的明灯,引导众生走出黑暗走向解脱,引导众生出离三恶道,出离一切生死火坑。

原文:德誉普流。一切智海。为能调心。流注者说。此经所在之处。请诵解说。诸天鬼神。阿修罗摩睺罗伽。咸悉拥护。皆来拜礼。水火王贼等怖。皆不能害。

释:如来之智德和胜誉普遍流入一切智慧之海中,为那些能够自觉调伏自心生死流注的人,开示甚深的大乘法义。这部经所在之处,以及修行者为大众请法、读诵、解说之处,诸天、鬼神、阿修罗、摩睺罗伽等护法神都来拥护、礼拜供养,所有的水灾、火灾、王难(有些国王有惩罚众生的权力,这时候他不敢惩罚),还有那些盗贼难,全部都远离,不敢加害。只要是讲诵这部经、解说这部经的修行人,所有的灾害都不能加害于他。

原文:诸比丘。从今已往。于不信前。勿说此经。求经过者。慎勿示之。于尼乾子。尼干部众。诸外道中。亦勿说之。不恭敬渴请。亦勿为说。若违我教。亏损法事。此人则为。亏损如来。诸比丘。若有礼拜。供养此经典者。应当恭敬。供养是人。斯人则为。持如来藏。

释:诸比丘们, 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世, 你们在不信大乘法的人面前, 不要讲说这部经,挑剔经文中过错的人,也不要让他们看到这部经,在尼乾子、尼干等外道部落当中,也不要讲诵这部经,那些不恭敬渴仰这部经的人,也不要给他们讲这部经。如果你们违背我的教导,亏损了如来大法,就是在亏损如来。诸比丘们,如果有礼拜、供养、读诵这部经典的人,就应当恭敬供养他,因为这个人是在守持如来的法藏。

原文: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当勇超尘累。勤修佛正教。除灭死军众。如象践苇芦。持法奉禁戒。专精勿亏怠。以弃生流转。尽诸苦有边。佛说此经已。贤护胜上童真。大药王子。并诸比丘。菩萨摩诃萨。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普会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这时,世尊就说偈,劝告弟子们精进修行,早出尘劳:你们大众应当勇猛地超越尘世的拖累和牵绊,精勤地修行佛陀所教导的正法之教;除灭让自己陷入生死轮回苦的烦恼众贼,就像大象践踏芦苇一样;你们应当严格遵守禁戒,多修持正法,专心精进不要懈怠放逸,这样才能弃舍生死流转苦,灭尽所有的生死尘劳,出离三界,不受后有。世尊把这部经都讲完了之后,贤护胜上童真和大药王子,以及诸比丘们、菩萨摩诃萨、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众,闻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2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