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何修好禅定第一节 减少欲望才能修好禅定一、欲贪严重的,不仅不能有初禅定,也不能有欲界的未到地定,甚至不能有欲界的最粗浅的定,那就没有一丝禅定。要想有禅定,必须要降伏欲贪。贪,就是贪爱..
释生如
第三章 如何修好禅定
第一节 减少欲望才能修好禅定
一、欲贪严重的,不仅不能有初禅定,也不能有欲界的未到地定,甚至不能有欲界的最粗浅的定,那就没有一丝禅定。要想有禅定,必须要降伏欲贪。贪,就是贪爱贪执,爱,是喜爱喜乐。对三界不再喜和乐,爱就断。爱断,三界的业即了;欲贪断,欲界的结就断。欲界结断就能出离欲界,这时色界的初禅定必出现,命终即可出生在色界天中。
因为凡是定,都是心与天人境界相应,不与人中的境界相应,心性高于人,境界就高于人。有欲界定的人,其心肯定是淡薄人中的欲念,有色界定的人,其心淡薄欲界人、鬼、畜生和欲界天人的境界,有无色界定的人,其心淡薄色界和欲界的境界。
有无禅定,全在于心念,心念一动,定即消失,心念就是这样厉害。抱怨自己禅定修不好的人,就要检查自己心中的念头是否清静,是否与人中的人事物理太贴近了,心心念念都是人中的事情。如果念头不清静,熬腿强行修定都没有用。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各种艺术等等,都属于人中的东西,如果喜乐这些东西,贪爱这些东西,执著这些东西,都不会有禅定,不能出离欲界。我们只要把属于人中的东西找出来,心里远离这些东西,不贪爱不牵挂这些东西,在心里排除这些东西,禅定必然出现。这是修禅定的实质和根本。
辟支佛当国王,为什么稍微思索一下因缘法,就能证得辟支佛果,禅定神通立时出现,飞出宫殿,而出家修道?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人中的事,不喜欢人中的事。虽然处于国王的位置,采女宫妃成群,他的心却是离欲的,不喜欢喧闹和娱乐,所以就能非常快的证得辟支佛果,这也是前世修道的根基。
二、不贪图安逸的生活才能有禅定
每天遇吃就吃,遇喝就喝,肠胃头脑内心,从来都不想休闲那么一小会儿,如何能有禅定?每天吃穿住用行那么讲究,那样的享受,心思都没有用在修道上,如何能有禅定?不是搞是非,就是搞名声、搞势力,搞金钱,挖空心思的钻营,如何能有禅定?心里乌七八糟、乱糟糟的一片,如何能有禅定?让受戒时,就躲个十万八千里,如何能有禅定?
现在的生活条件太好了,都习惯于享受,从来不觉得过分,因此身体的诸多变化都不知不晓,心里的散乱更是不知不晓,即使心念不清净也无觉无知,这样的话,如何能有禅定?前世修的那点福,都用来享受了,用在道业上的福不足,道业怎么能有进步?不付出一些代价,不付出一些辛苦,一边想享受生活,一边想得道,什么都想得,这么大的贪心,怎么能得道?
每天贪吃高营养大补的营养品,造成身体能量过剩,内心就会躁动不安,心不清净,即使有禅定也会消失。胃肠工作时,内脏工作时,意根一定要守护着,这样意根就不清净,得不到清闲,要分心分神,再怎样盘腿静坐,心都不能定下来,不盘腿时,更是定不下来。
修定最忌讳肠胃总是在工作消化饮食。有些人不但吃三餐,还有一顿夜宵,吃四顿饭,这哪叫修行人,能修出什么?根本不会有禅定,肠胃成天在工作,意根时时关注肠胃身根,清闲不下来,禅定肯定不会出现的。如果连一点点口福都不肯舍,就不可能得道,无舍就无得。除非不要禅定的解悟,可以不用忌口,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要多享福就多享福。这个世间的人,没有几个像个修道人的样子,过去禅师祖师或者是修禅人的样貌,现在根本看不见了,世人连装都不肯装了,皮都不像祖师,肉也不像,骨头更不像,还想在佛法上有多大成就,就不可能了。
三、少于攀缘禅定才容易出现
如果心总是随各种境界动摇,随境界而转,那就不能止,没有止,就不能观。戒律是防非止恶,防止心散乱的,是用来降伏烦恼的。烦恼压伏下来以后,心不乱动,境界出现,心少于攀缘,修定才容易。内心注重吃穿住用,爱好愿望颇多,在意的人事物颇多,心乱如麻,那要如何止?减少兴趣爱好,减少心中所缘,心能稍微止下来。尽量对周围一切人事物不感兴趣,不在意,心少攀缘,心往内收,不向外散,定必出现。
在人中,兴趣爱好颇多,人中事样样都攀缘,时时处处想表现自己,内心里总有个我出现,心里不会得寂止。命终时就会发现,这辈子其实一无收获,徒劳无益。所以现在不如早日回头,多多开发内心宝藏,不要向外贪求把心搞乱。人生总有一得一失,自己要算计好,得什么才是最大的收益,后世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四、阿罗汉到命终时,意根不再对任何一法生起作意,也不会有思心所的运行,五遍行心所法都不现行,这样如来藏了别不到意根的心行,也就不能输送意根的识种子,意根就灭了。我们的意根如果对一切法都是作意不断,思量抉择不断,如来藏就会不断地出生六识,身口意就会不断地现行,心就寂止不下来。意根对感兴趣的法,才去作意,感兴趣的越多,作意的就越多,意识就会非常的忙碌,那就没办法寂静下来,定就修不成功。
我们要想修好禅定,就要减少对世俗法的欲望,对一切世俗法都不要感兴趣,尽量少于人间的享乐,有出离心的时候,禅定就能修得很快。如果对某些人事总是有觉观,有嗔恚心,有贪爱,就说明意根的攀缘不断,作意不断,思量不断,六识的念想就不断,那样禅定是不能修成功的。减少人间的欲望,欲界定就容易出现,少贪不贪人间的法,天上境界就现前。总觉得人间什么都好,总喜欢人间的人事物理,心就不会有定。减少贪心和欲望,不要太顾及自己,心念不要总围绕着自己,尽量舍弃自己,心里装着道业,禅定就容易出现。
五、修禅定也是修心,降伏贪嗔痴烦恼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定,心里清静下来,禅定就出现了。修不好禅定的人,肯定是心里的俗事多摆不开,六识就不断地起念想,不能定于一处。所以要想修好禅定,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内心,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尽量把放不下的人事物都排除出去,那样六识就会寂静下来,就有定了。
我们每天无论做什么,心中都要缘于一法,别无他念,或者其他的念要淡一些,处理完就丢掉。世俗事只是应付应付就可以了,不要太较真。修定时,只要我们能收摄心念,少攀缘世俗法,动中定肯定会修好的。心对于世间法要尽量隔离开,事情可以做,做过就丢,心里不要攀缘,少惦念一些事情,这样定就会容易出现。应该努力作到,每天除了睡觉,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心里都要缘于一法,或者念佛,或者念咒,或者背经,或者观行,或者参禅,或者参话头,或者参公案。时间长了,身心自然就会出现舒适的觉受,禅定就出现了。
六、欲界众生最贪的是什么?欲界里有五欲乐,色声香味触。一切法上都有法尘,有色法尘,还有心法尘。心法尘就是七识心,还有七个识的心所法。
众生最难舍的是识心和心所法,主要是受心所法和想心所法,总想了知,总在意感受,意根就不想寂静。不想灭除这些觉受和了知性,心就散乱如麻,因此修定才非常困难。
众生对自我和一切法的贪爱,实际上是贪爱阿赖耶识,因为这些法都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可是尽管贪爱,都不知道自己贪爱的实质是什么。 欲界众生有了权利就不肯舍,有了地位不肯舍,有了金钱也不肯舍,自身各种享受无论如何都不肯舍,太贪了。不知道做佛有多殊胜,多值得贪,却都没有想做佛的心,这就是深重的无明。
七、如果心里不杂思乱想,就去除了散乱心,没有散乱心,禅定自然现前。杂思乱想是意根攀缘的习气,很难克服,必须想办法降伏意根的攀缘习气。如何能有效降伏意根的习气呢?抓住意根的特点,祂最怕闲下来无事做,那就给祂找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做,让祂主要做这件事,告诉祂这件事非常重要,祂一旦认为很重要了,一定能把精力放在这件事情上。
什么样的事情最有意义?让祂念咒念经念佛,一开始规定数量和时间,祂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用再规定数量和时间了,祂就能自动自觉的念咒念经念佛,睡觉也能保持这种状态,定力就修成了。意根的精力太充沛了,想办法吸引祂的注意力,让祂把精力集中,意识就能专心致志,意根也能专心思量佛法。这就在于意识如何引导意根,如何牵引意根。平时不管干什么,心里都要念楞严咒,不求数量只要能专注就好,这样加持力很大。
尽量挤时间修定,定力好一些,就思惟五蕴十八界,从色身无常无我开始观行。在五阴活动的当下,分开色身是什么,受阴是什么,都有几个识的受,想阴是什么,都有几个识的想,行阴是什么,都有几个识的行。六根是什么,六尘有哪些,六识在干什么,然后观察这些法的生灭变异的情况。
八、多培养专注力就能有禅定
禅定无非是一种专注力,集中精力做好目前应该做的事,心无他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一种高度的责任心,有一种浓厚的兴趣,然后才能一门心思钻进去,把问题解决。越专注,解决得越好,越能发现深刻而重大的事理,智慧越高深。
比如科研人员、研究人员、科学家,他们对自己研究非常有责任感,非常喜欢,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因此就孜孜不倦、日以继夜的钻研,废寝忘食,旁无他顾,最后就能研究出一定的成果,有惊人的发现。
心还散乱的人,白天行走坐卧心里坚持诵咒,或者背诵心经。空闲时间打坐,心才能静下来,以后才能观行思惟佛法。打坐中能思惟佛法之后,在白天行走坐卧当中,再训练自己思惟简单的佛法。初步训练自己,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心里应该清清楚楚的知道,不得无记、散乱、攀缘,心住于目前正做的事情上,是粗浅的专注。
九、如何以智慧引生禅定
修定也需要一些善巧方法,不是强行熬腿就能坐得下去修好禅定的,对一切法攀缘不断,内心觉观思惟不断,心不寂静,就坐不下去,禅定不会出现。如何让心寂静出现禅定呢?要减少意根的攀缘,减少觉观思惟,心就会渐趋清净,禅定才会出现。
《坐禅三昧经》里讲过好多修定的方法,在修定之前首先通过智慧来认知一切法的虚妄,以破除攀缘心,攀缘减少了,禅定就会出现。比如说如果有人有眷属欲,就用一种方法来破除眷属想,心里没有什么想法,就会寂静下来,心就能定住了;如果有人眷恋国土家园,就要破除国土想,心中不再想家园国土,禅定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心里有贪爱,就要想办法降伏贪爱,心无贪爱就会寂静下来,禅定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心里有嗔恚,就要想办法降伏嗔恚,心不嗔恚寂静下来,禅定就出现了。在盘腿之前,首先找出自己心里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念头盘踞在心中,然后找个相应的方法来对治,把自己说服了以后,烦恼和念头不再出现,修定就容易了。这样靠智慧把攀缘心灭除,心就静下来就入定。
当心被降伏下来禅定出现以后,就要在禅定中思惟观行,对治烦恼,获得三昧以后就能灭除烦恼。嗔恚重的人就修慈心观,慈心观如何修,坐禅三昧经里有具体方法;如果是贪心重就修白骨观,把人观成白骨就没有贪心了。有眷属欲就思惟观行眷属的生灭、虚妄、不可靠性等等;内心总是眷恋国土,有国土想就思惟观行国土里的灾难、危脆、不可靠性。这样由定就能引生出真正的大智慧。
定慧实际上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智慧观察世间无常性就会减少心的攀缘和散乱,就容易定下来。观察自己心里有什么结缚,然后思惟分析心中的结缚如何不如法,分析透彻了,就会慢慢解开结缚,不再纠结,心就静下来了。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如果不了解就没办法把所想破除掉,心就静不下来。要靠智慧来引导禅定,修出定以后,在定中再思惟,又引发出更进一步的智慧,叫作三昧。所以有智慧好修定,无智慧不容易修定,有禅定又容易出智慧。
十、降伏五盖才能发起初禅定
初禅现起的条件是要降伏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都要得以有效的降伏,财色名食睡都要尽量远离,才能发起初禅定。
五盖是: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如果内心里有嗔恚,思绪和觉观就会总现前,心里不能平静下来,禅定就不会出现。如果内心有贪欲,心里烦恼不断,也不能得到寂止,修定也很困难。睡眠还是属于昏沉,内心浑浊不清静,当然就会障碍禅定了。掉举,内心攀缘过去的人事,回忆、追忆不断,希望觉想不断,也会障碍禅定。
疑,心里有问题不能解决,对自己疑,对他人疑,对法疑,疑念悬在心里,卡在心里,觉观不断,当然也会障碍禅定。悔,总想着自己做错的事,心里思虑不断,烦恼不断,念头不断,六识不能寂静,禅定就不会现起。所以修定之前,要把自己的内心检查一遍,把心里的灰尘打扫干净,内心空净了,一盘腿,就会有定,平时心中无事,行走坐卧也会有禅定出现。
而要降伏五盖,就要生起出离心和强烈的修道心,不贪欲界世俗中的物质生活享受,吃穿饮食都不在意也无所用心,住用都不在意也无所用心,这样才能达到心无所住,远离欲界法,对色声香味触都不贪爱,才能发起初禅定。
现在的人都很讲究享受,讲究生活舒适自在,还要面子,不断与人攀比,整个心都沉浸在世俗里,这样就严重障碍了禅定的生起。吃穿住用都很讲究,非常贪爱的人不可能有禅定。色界初禅天人没有舌识,不需饮食,如果我们喜欢吃,喜欢吃好的,贪着味尘,初禅定就不能现起;色界天人没有鼻识,不嗅香,如果我们总是喜欢香味,讨厌臭味,在意香尘,初禅定也同样不能现起。
不贪人世间的法,欲界天的定才能出现,对人世间事不感兴趣,欲界定就会生起,喜欢人间的人事物,就不会有欲界定。不贪欲界天人的境界,色界的禅定才能生起,舍弃下界的享受和贪爱,上界的禅定才能出现,这是禅定现起的法则和条件。
如果我们每天对欲界的事全身心的投入,算计来算计去,就不能有初禅定的现起,什么都要追求,什么都要想得到,什么都想比别人好,就不能有初禅定的现起。如果学佛修行所得的福报都用来物质生活的享受,道业需要的福就不够用了,多留一些福作为修道用,道业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节不能入定的原因
一、修不好禅定的原因
禅定修不好,有很多原因,自己细心找一找,然后把不该有的贪习都要除一除、改一改。想修好禅定每天心都清净,就要少吃,不要贪吃;饮食的营养也不要过剩,口味也不要太浓,清淡一些心就清净一些。人中的衣穿住行,吃喝拉撒,尽量都不要贪着,适可而止是最好的。这样就容易脱离人类的生活,与天界生活相应,禅定就容易出现了。
适当的断食,对身体有很多好处,能延长寿命。不要怕饿,饿有饿的好处,少吃点肠胃的工作量减少,磨损就少,内脏器官寿命当然就长了。少享受少消耗福报,福报留存着滋养色身,就能延长寿命。喝水要适量,身体够用就行,喝多总是要新陈代谢排泄出去,也耽误时间,同时也增加内脏器官的工作量,磨损内脏。在断固体饮食的情况下,只吃一些流质的饮食和水果,身体轻松,心也很清净,修行禅定,不仅定力好,还能去除疾病,让身体更健康。我们学佛人有福不要享尽,恶业尽量忍着都消尽,后半辈子以至于后世就轻松愉快了,多为后世着想,尤其是多为自己的道业着想,这才是一个智者。
几乎所有的人最难舍的是情和欲,修行应该先舍欲,欲在所有的烦恼里是最粗重最容易舍去的。天人有情却没有欲,欲界天人虽然也有欲,但是欲很淡,所以他们才在欲界天上生活。有禅定,身心都舒畅美妙。我们先从最容易舍的开始舍,把生命质量提高上来。
初禅天人不吃饭,也不嗅香闻味,没有男女之事。我们要想有初禅定,就不要贪饮食,不贪饮食的色香味,不贪饮食的营养。同时也不要在意周围生活环境的气味,不追求香味,不厌恶难闻的气味,对气味不挑剔,不在意,一切都随缘,无所谓。对于男女色都不贪着,性别只是一个幻化的假相,四大组合与猪肉一样,没什么好贪爱的。保持这样的心,不愁没有禅定,再降伏睡眠和散乱心,初禅定就容易生起了。
阿含经里佛告诉比丘初夜精进,不贪睡眠,中夜精进不贪睡眠,后夜精进不贪睡眠。少吃少喝,不昏沉,少妄想,睡眠就少了。
我们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打扫清理自己的心,让心干干净净的,无挂无碍,禅定很快就能生起来。修定并不是很难,现代生活太富裕了,容易让人生起贪心,所以禅定就不太容易修出来了,加上四面八方的信息太发达,都侵入人的心中,每个人的心里都被塞得满满的,心不空,如何能能有禅定?再加上生存环境,不容易持戒,持不了戒,如何能有禅定?
二、我们打坐修定为什么总不能入定,为什么定力很浅?就是因为意根不肯歇息下来,攀缘不断。心里什么都惦念着,放不下来,这就是无明。心里以为真有个外面世界,真有人事物的存在,所以内心就摆不开。那么打坐时意根总是要处处攀缘,弄出一些事情出来,意识心就得要了别这些事情,心就不能安稳,不能定下来,更不能灭掉妄念。如果没有无明,意根不攀缘不执著,不弄些法尘出来,意识就不用去了别,心定下来很容易。
定中所见的一切人事物,也是意根攀缘弄出来的,也是虚妄,不执著这些人事物,那些境界慢慢就能消失,定就深了。要记住世尊曾经告诉过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减少攀缘,无明薄了,定就容易修了。
三、每个人都要好好的训练一下自己的思惟,不要偏离正方向太多。思惟不清晰,一定是缺少禅定,那就要努力修禅定。如果禅定修不好,检查自己是否是福德欠缺,或者是戒律修持的不够好,或者是习性太重,或者是身体方面有障碍。很多人都是缺少禅定,定力不足,思惟跟不上,很多法看不懂就无法胜解,修行慢慢的就掉队了。
每个人在修行中都要努力找自己的症结,找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之处,找到之后,要想办法改进。回头看自己,查缺补漏,就是一种精进。 定力少一点点,观行就不能到位,那所说就没有证据,不一定是事实真相。所以说只要自己观行力不够好,逻辑思惟力不强,就不要肯定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那是不究竟的。
四、修定的禁忌,定就就是不动、安静、不躁动。如果想让身心安静,身心不动,就要减少饮食,饮食不要太饱,减少饮食的营养和量,不要吃得太好太多,这样的话身心就能安静下来,不躁动了。如果饮食能量太足太多就会要往外泄露,泄露时身心就躁动,静不下来。身体正常,饮食一般就好,不要贪求营养和能量,这不利于修行。当然缺少营养,阳气不足,身体虚弱也无法修行,要保持身体适当、中和,心才能安静,禅定才能修好。
五、持戒忏悔罪业才能修好禅定
一切法的证得,真的是要在甚深禅定中,缺少禅定,学到的就是知识,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一定要重视禅定和观行。禅定不足的原因是心散乱,心散乱的原因是攀缘多贪求多,把心收摄起来,必有禅定。收摄身心需要持戒,持戒之前需要受戒,受戒之前要忏悔所有罪业,罪业消除,遮障消失,心清净。
忏悔,第一要改变种子,忏悔造作的新业,抵消旧的罪业,通过忏悔,心行转变,业就转变,后不再造。意识和意根变得清净了,这是真忏悔的结果,有这个结果,一是消业,二是不再造新业。如果没有这个效果,说明忏悔心不诚,是假忏悔。判断忏悔以后罪业是否消除,首先要看是何等罪业,是轻是重。重罪要见好像,之后内心比从前清净了很多,一些障碍消除了,修行速度加快了。轻的罪业忏悔之后,心也是清净的。
第三节 修定的原理
一、修定时,浅定是修五俱意识,深定一定要修到独头意识。修定的一般程序是,由制伏五俱意识,渐渐深入转换到独头意识,然后再制伏独头意识。甚深禅定都是从独头意识起修,如佛经中的各种观想法门,都是制伏独头意识的。在所有修定过程中,从头到尾,都由意根主宰和牵引六识的生灭变化。虽然有时候和最初都是由意识牵引意根,利用思惟、说理来说服意根不要胡乱攀缘,最后实质还是意根决定了六识了别的有无和轻重,由意根牵引六识的来来去去,由意根把六识减弱和灭去。
因为独头意识出生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少,也不容易灭去,因此独头意识远远比五俱意识活跃得多,不容易制伏,一旦制伏,禅定轻而易举。一旦能抓住和牵引独头意识,入定出定就有门路了。抓住和牵引六识都由意根来作,所以意根一定有欲心所,降伏意根的欲,调动意根的欲,牵引意根的欲,禅定就轻而易举。所以修定,还是修意根降伏意根,牵引意根。
修定的次序:降伏五识,只剩五识之一,这叫专注。然后五识之一也要减弱,让五俱意识功能增强。之后把五俱意识的功能,转换到独头意识,再减弱五俱意识,增强独头意识。再之后让独头意识专注、专一、深入。
再深定,就减弱独头意识,最后灭去独头意识。如果独头意识太强,也影响禅定,尤其是深禅定。比如总是要思惟法义,心中总是要有念头,念头不能断,还要转换念头,这时深禅定很难保持。
从修定的原理来看,意根一定与定心所相应,定就是定意根,定六识没有用,也定不住六识,孩子必然要跟着母亲走,定住母亲,同时就定住孩子。看事情不能看表面现象,一定要深入到事情的本质和究竟处。观察不了意根的运作,也就观察不到深层次的本质,只能停留在事情浮面,观察一些假相,这样是不会有智慧出生的。
二、有多少人在学佛过程中,都在不断的与妄念搏斗,以为把妄念消除了,就能证得佛法,可是即使与妄念斗争一百年,把妄念降伏了,最终仍是不懂佛法,没有智慧的出生,不能解脱。正确的修行方法是,让意根把注意力转移到对佛法的思惟当中,妄念自然就减少,转换注意力,转换攀缘的对象,修行很快就能成功。
总是在妄念上计较来计较去,对于佛法的修行和获得智慧是没有助益的。最直接的方法是把攀缘的对象转换过来,从攀缘世间法转换到攀缘佛法,把对世间法的执著转移到佛法上,把兴趣转换,把贪的对象转换,把世智辨聪世间法的小聪明,转换成观行佛法的智慧,这样定慧马上就出现,何愁不了道。善于学佛者,应该善于利用妄念,不是压死念头,而是懂得转换念头,转换成思惟佛法的念头,心心念念都在佛法上,心心念念都是佛法,这样定慧就成就了。
如果天天都与妄念搏斗,无异于外道的修行方法,而且根本也赶不上外道的禅定高深。过去外道们修定,四禅八定都修出来了,五神通也修出来了,但因为还没有断除我见,仍然认五蕴十八界中的某个法为我,为真实,邪见颠倒见都没有破除分毫,依此邪见,就不免轮回生死;纵使能入定长达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出定后,仍然要沦堕三恶道,仍然不免生死轮回之苦。众生就是因为执我的邪见而造业,而生死轮回,如果断除了我见,就把捆绑自己的结缚打开了,就能保证不入三恶道。修行破除邪见,获得正知见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修行无量劫,还是走在邪路上,不能回归正路,也不得解脱。
只要福德具足,目标正确,方法得当,要想开悟也不是很难的事。每个人的根基不同,修行方法就不一样,从小就喜欢清静、喜欢独处、兴趣爱好比较少的人,修定就比较快,即使不打坐,心也少于攀缘,精力集中,只要遇见佛法,就能专心思惟佛法,深入于佛法中。当他熏习一段时间佛法的正知见以后,有了正知见,就懂得了参禅的方法,自动自觉的开始参禅。相反有的人打坐十年二十年,还是不能专心思惟佛法,不懂得如何观行佛法,也不能分辨出法的正邪和层次。
第四节 修定的好处
一、早晨在静坐中,听到QQ叮咚一声响,先是只知道声音,没有声音的定义和概念,也没有任何觉受,只是简单的知,这个过程很长,这是耳识的了别,比较粗。之后才有意识的了别,意识了别了,才分别出是QQ声,有了定义和名言,有了觉受。同时又懒懒的不想动,有点贪着舒服的感觉,想继续坐下去,这是意根的贪着。在耳识没有听到响声之前,是意根的知,意根知时模模糊糊,不辨是什么声音,不辨里面什么内容,只有意识出来才能逐渐辨别出是QQ的叮咚声。如果不是静坐入定,这个了别过程非常短暂,快速就过去了,可是在定中,心很细腻,了别的很细微,耳识意识意根都比平时细微,整个过程显得漫长了些,内容细腻了些,了知得单纯了些,心不容易生起情绪,容易降伏烦恼。
这都是意根的功劳,如果再降伏意根,叮咚声音响起,祂也不想了别是什么,那么耳识意识就不出生,五识都不出生,无觉无知,就进入到二禅境界。
静坐当中,心会变得很细腻,感知很真切,又客观不带情绪,就能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事实真相,只要心不进入境界里,单纯的感知,客观的了别,断我见和明心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有禅定的人,心是很细腻的,了别细微看人看事都很准,能抓到根本,作事时心很细,细节周全,接触新鲜事物很快就能学会,出差错少,人聪明智慧。心散乱的人,可想而知,心粗气躁,寥寥草草,马马虎虎。
二、禅定能降伏五欲烦恼魔
魔王波旬最不希望众生修习禅定,因为一旦有人修到未到地定具足,与他的禅定相等,魔王就管不住此人了;一旦有人修到初禅定,就脱离魔王掌控,魔王就更管不着了。所以如果有人阻碍我们修禅定,否定禅定的作用,就要小心了。此世间五欲烦恼炽盛,没有禅定,无以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后世果报可畏。
三、有禅定时思惟清晰通透
如果思路不够清晰,一个是缺少智慧逻辑思维能力,再一个就是缺少禅定,应该多修定让心念专一,思惟清晰就能一些。定力不足时,意识思惟不能顺着一条主线,就会四处分神,没有重点,就像气脉不顺着一条线运行,在身体里四处串一样。一个人逻辑思惟能力强,依靠强大的定力,才能达到专一,如锥子深深的锥于一个点上。没有定力的人,如木板平放地上,没有痕迹。
如果定力足够,知见也足够,应该配合打坐的静中定,加强定力,然后观行佛法,观行五蕴。之后再参禅,心里时刻有参究的疑情。先断我见,再参禅明心。
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观行,然后再证得。不能观行,说明思惟力不够好,也就是定力不够好,没有思惟修的禅定,对于证法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应该学会修定,让禅定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禅定能打开六根功能
打坐坐到极静时,有时能听到空中很美妙的音乐旋律,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天籁之音,在佛经中说是一种叫紧那罗的天人所发出的歌声,这是接近于天耳通的境界。禅定能把耳根功能开发出来,把心打开,减少了了别声音的阻碍,了别功能就强大。禅定能促使如来藏通过耳根把更遥远的声音四大微粒摄取过来,让耳识意识听到,天耳通就出现了。当然这个所谓的遥远的距离是对于身根而说的,对于如来藏来说,并没有丝毫距离,这些声音都是如来藏变现和执持的,都在如来藏里。
众生之所以不能发起禅定,不能发起神通道力,就是由于心的散乱性、攀缘性和贪嗔痴烦恼的遮障。严重阻碍禅定的就是贪嗔痴烦恼,谁贪嗔痴比较重,谁受到的阻碍就严重,遮障就严重,其自身功能就受阻碍,心不灵通。我们本来都能作佛,也能拥有一个大千世界,但就是因为贪嗔痴无明烦恼的遮障,不断执著自己,不但得不到大千世界,反而因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枉受无量的生死苦,贪小失大,得不偿失。可见众生无始劫以来都在造愚痴业而不自知,众生都是这样为了些微蝇头小利而失去大千世界。
五、静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
行走与坐卧,有什么区别?行走时,身识和意识要放在色身的运作上,注意力在色身以及周围环境上,独头意识思惟法义的注意力就要减少,精力不够用,不能专一,思惟不深细,智慧不容易出生。而在坐卧中,识心分散的少,独头意识注意力更集中,思惟就深细细密,容易出生智慧。因此说,坐卧的静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坐卧中,心理没有更多的负担,可集中精力,细密思惟,不用担心行走会遇到什么情况,因此心安,静坐更容易生起未到地定和初禅定。
因定生慧,这个定是指未到地定和初禅定,所以证果和开悟,最低要具足未到地定。只要不是无念的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定深时思惟更细密,开智慧发现新大陆是没有问题的。没有禅定,无法观行,定浅,观行不得力,心也不细致,与法不相应。所以学法之后,就是禅定和观行两个修行方式。
六、修定养心也能养道
在静坐的初禅定和未到地定中,都可以思惟观行佛法,思惟的程度都要比活动中的思惟细腻得多,深细得多,智慧更容易打开,更深透。二禅以上的定中无觉无知,因此不能思惟佛法,打坐入二禅定中虽然不能有思惟,但是出定以后思惟佛法却是很深细,行住坐卧中的定力也保持得相当好。
打坐中思惟佛法,没有负担,心里安稳,内心沉静,不浮躁。下坐以后,一天当中的身心都是愉悦舒展,没有烦恼,思惟也敏捷。打坐的静中定,能真正的资养身口意活动当中的定;只修活动当中的一点点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降伏烦恼,思惟佛法既不细密也不深透。
末法时期众生福薄,大家都为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奔波,没有修定的时间和环境条件,所以大家为了将就自己,都说有个动中定就行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容易实证佛法,嘴皮子功夫多,心里仍然很浮躁,贪嗔嫉妒仍然很炽盛。
现在的众生都生活在喧嚣***的环境当中,多数人的我执强烈而坚固,所以斗性很强盛,互相之间争来斗去,搞得整个社会及各个团体都是一片的乌烟瘴气,很难收拾,这就是因为众生心中没有禅定,不能压伏烦恼,以至于烦恼泛滥。这样继续下去,佛教分裂和衰弱是必然的趋势,谁也阻止不了佛教的消亡;而且这种消亡要从内部开始,由于佛教团体内部的分裂,导致佛教必然消亡。学佛修行没有禅定的滋养,就没有真实的身心受用,对众生和佛教的发展前途没有益处。所以奉劝每个学佛人一定要学会静坐养心,养心就是养道,就能净化社会环境,净化人心,促使佛教事业稳固发展。
七、四禅八定不仅通于佛门,也通于外道,不分大乘和小乘,但是菩萨们所修的禅定要远远殊胜于外道。在获得初步的定中,身体有能动的现象,也有不能动的现象,可以随意动转的定比较灵活,虽然动转,心念比较专一,妄念也少。在欲界定中,身体有轻飘的感觉,走路像一阵风似的,没有什么动静,身体好像是被往上托举一样的轻盈,不再像从前那样沉重地拖着腿走路。
初禅定中的身体比这个更轻灵,接近于没有身体的感觉。初禅中没有身体发痒的感觉,全部是舒适和轻安,感觉美妙无比,用人间的语言无法形容,人中的感受与初禅定中的感受真的不能比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美妙感受,就不再喜欢人中的五欲之乐,财和色都不再感兴趣,感觉世间五欲都比较粗劣,因此而不再向往。
初禅中的身体觉受没有沉重的感觉,都是轻灵和轻安的,身体直往上飘,体内也没有五脏六腑的感觉。没有凉热的感觉,没有发烧的感觉,没有身体发涩的感觉,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内心清明,神清气爽,没有昏沉。正好相反,可以用美妙轻灵这样的词汇来表达此时的身体觉受。如果有一点不好的感觉,那就是苦恼,不是初禅所应该具有的功德觉受。
八、有禅定能断疑生信
禅定不足,智慧就浅,必然对法生疑,疑见必然存在。尤其是那些深法,唯识种智的法,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疑,因为禅定智慧不足,福德也不足的缘故,不能实证,不能现量观察,疑就更深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中就让众生断疑生信。
在自己不能实证的情况下,有疑在所难免,但是一定不要下定论,定论错了,就是谤,果报严重。有智慧的人对自己无法实证的法义,都不轻易肯,也不轻易否,不给自己添加业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