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一乘开心论

2024-06-19 08:20 综合其他 H 纠错

第三明入一乘开心三昧门者须二方轨。一证成道理。二圣言道理。初道理者。谓以八十有一比量。为我耶网之正剑。后道理者。谓约以一千余义海作入心明之轨范(具列如下)。  第一证成八十一量者。先出圆印量图。后重释..

华严宗一乘开心论《大正藏》第72卷No.2326

No.2326

华严宗一乘开心论卷下(本一)

第三明入一乘开心三昧门者须二方轨。一证成道理。二圣言道理。初道理者。谓以八十有一比量。为我耶网之正剑。后道理者。谓约以一千余义海作入心明之轨范(具列如下)。

第一证成八十一量者。先出圆印量图。后重释因由。第一圆印量图者

PICT72000101.GIF/PIC

第二重释因由者。谓一大法身。毗卢遮那。圆智海藏。所说华严三昧门。

无能信量释曰。一切三乘等。未入华严三昧。皆悉不能测量一乘因分。何况果分乎。论因分果分谈意任此。如十定品云。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说。何况普贤菩萨秘密身境界。秘密语境界。秘密意境界。而于其中。能入能见(云云)又如第九地颂中。求三乘道。犹为易。能信是法甚为难。具如中卷。

万法归入释曰。谓显末教所归处。一切三乘佛菩萨等。终归入此三昧海。更无余本故。彼同性经意。亦指此三昧海故。此经云。犹众水流入大海等。

大士住处释曰。若三乘别机。见佛初成道。至涅槃时各唯说三乘法。以为己分。一乘普机。都无此见唯此三昧。以为己分。广如五教上卷十见中说。故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何等为十。乃至八大身所居。乃至菩萨亦复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萨行。不可移夺(云云)明非三乘菩萨行

圆宝积聚释曰。一切法藏。圆满成就。唯在此教。自余教门。任机说分。随乐示小未积圆宝。今此经名圆满修陀罗意在此。准之

心珠出现释曰。谓开发众生性起心中法界无碍自在法门令显现故。此经破微尘生经卷等

更无异路释曰。余教一切二乘菩萨等。乘自乘辂。无量无数那由他劫中。虽修六度万法。而未入此三昧门。犹名假名菩萨。未名真实。何以故。成究竟佛。更无余路故。广如性起出现品说轮王大子喻。在此见之”

广大无尽。释曰。余教中未说十十无尽无尽圆融道理。广如中卷初引。如贤首品中。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养诸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广如五教中说。此因亦名法尔。谓凡诸佛初出兴世。将欲开显。所化莲华法尔皆于第二七日海印定中。演出如是无尽法门。经文云。法如是故。此则如大王路法尔常观。又经题号大方广意在此。意云。大佛大法大因大果等。亦此因名广大无比。故通玄华严会释云。十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即以此经名根本。佛乘为宗。又以因圆果满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为宗。为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还以佛乘为宗。此经有十种甚深广大无比法。与诸经别。一是一切诸法。佛自体法界根本之乘。非是三乘权施设。故甚深广大无比。二佛身即是本身。无量相海之所庄严。一一毛孔含容法界。一切境界重重无尽甚深广大无比。三此经说一切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莲华藏世界。皆有十世界微尘数广大刹。清净庄严一一广大刹。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山刹眷属围绕一一华藏世界等。满虚空互相彻入。重重无尽。甚深广大无比。四此经说有菩提树。金刚为身。琉璃为干。枝条杂宝所成。花杂色。摩尼为果。与花间列。高逾九天。金刚藏菩萨身内所现菩提树。其茎周围如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枝条广狭。与树相称。广大无比。五此经说普光明殿。包含法界众妙宝饰。光影重重。众宝楼阁台树。阶砌庄严。普光映彻。遍周法界广大无比。六此经有一切处文殊普贤菩萨体用。相彻充满法界理事无碍。纤尘之内行海无尽。甚深广大无比。七此经有如来于刹那际从兜率天降神母胎成佛说法化终涅槃然不废报身。常住菩萨众海。充满十方无尽身云。皆真金色。目发绀青。身色光明。互相照彻。如是众海。皆齐法界。十方无间。无有纤尘空缺之处。体相彻入。色像重重。无妨无碍。随所宜湛。对现色身令诸众生发菩提心。而无失时。如是众海广大无比。八此经若有大心众生。于此法门。深生信心。不读余经。深明体用。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位齐佛果。如来出现品中所说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德法门。或时闻已不生信解。不顺不入。名为假名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又下文。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无灭智自然智。又普贤菩萨言。见佛闻法不生信者亦成解脱智种。作食少金刚等喻。广如经说。此经有如是大威德不思议法门。超诸三乘。广大无比。九此经有表法之首。善财童子不离一念而经一生。不离一处遍至十方。经五十五善知识得一百一十城之法门。一一菩萨法。诸艺行相。身色形貌。摄生之轨皆齐法界。具足无尽广大行门。不离一生。便成正觉。更无始终前后之际。即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如是广大无比。十此经有十佛境界。十无尽法门。十智。十地。十身。十眼。十耳。十鼻。十辨。十宝山王。十龙王。十刹尘。十海。一一各具十不可说境界譬喻无尽法门。广大无比。

深极无二。释曰。余三乘门唯是他受。及化身等说。未预究竟真实十法身说。广如五教上卷主异中说。

自许佛说一切示现无有余故。释曰。指华严经海印三昧因由。广如开心中卷说。

犹如大海。释曰。指喻支。通玄华严会释云。此经有十种德。一如大海众流所归。诸流入已。随即广大。皆同海德。此经亦尔。若有众生。能生信入者。即同如来海果位。二如世间井泉。以海为体。若人饮者皆得海味。一体无异。但随业力而得咸味。此经亦尔。若有大心众生。闻持信入。便得如来法身佛性大悲智味。阐提之人无所堪为。然如来智性当作生因。三犹如大海有四宝珠。一名积集。二名无尽宝藏。三名远离炽然。四名具足庄严。此四种珠一切凡夫诸龙神等所不能见。此经亦尔。一切二乘及权教菩萨行六度波罗蜜。菩萨未回心者所不能见。唯除最上佛乘。大心众生能见此经而生信入。自见自心同佛知见大智之宝。此经如来出现品云。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四犹如大海。一切诸龙鱼等同在海中即有出生。此经亦尔。能说一切众生心海一念之中有无量诸佛。于众生心海而兴出世成等菩提。如此经如来出现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心念念常有佛。成等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自心。成正觉故。如自心然。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五犹如大海能受大雨。无量大雨一时渧入。若水及海皆同海味。无有前后。此经亦尔。为此经说。十住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如善财龙女等。是其人也。六犹如大海大身众生之所都止。此经亦尔。最上大心众生之所都止。深池之龙不乐其居。七此经犹如大海不宿死尸。此经亦尔。若有见闻信乐而能悟入。永离凡夫权学。阐提死尸直同如来法身性海。八此经犹如大海潮不失时。此经亦尔。若有众生根堪闻者即得闻之。随其欲乐。即得闻之。五乘法化而无失时。如来出现品(云云)。

定余所不摄。释曰。指宗支。如上三支证文。广如下出。

论曰。此量有法无不现之法。故摄一切法。摄一切法故更无异喻。无异喻故设无可作违决之喻是故离诸过。然有迷者云。大海不受死尸故万法归入。因不极成。喻亦一分能立不成(云云)为披此等迷。兼须成因。及第五因悉之。此量明文在华严同性宝积守护大集等经。起信法界无差别等论。其经论文。云何显示。

华严经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又云。一切示现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

华严第一名普光明地。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普梵互举悉之。

宝积经云。诸菩萨摩诃萨。于此一切法印之门。随学随入以善修行此诸法门。得一切诸法海印三昧。此三昧者如实相应。能摄诸法善方便智。是故诸菩萨于此印门应善修习住一切法海印三昧。观一切法。而能出生无量无边大法光明无边慧。譬如大海水乃无量而无有能测其量者。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又如大海。一切众生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印一切法悉入诸法海印之中。于此印中见一切法。同于法印。又如大龙及诸龙众诸大身众。能有大海。能入大海。于彼大海以为住处。诸菩萨亦复如是。而于无量百千劫中善修诸业。乃能入此三昧印门。于彼印门以为住处。为欲证得诸佛法故。善巧圆满一切智故(乃至)是故此法名一切法海印三昧。又如大海是大珍宝积集之处。此三昧者亦复如是。是一切法。及法善巧积集之处(云云)

华严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何等为十。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盈溢。菩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萨行。不可移夺(云云)如上量因须此等合喻。见之可知。余如前什。

法界论颂曰。能益世善法。圣法及诸佛。所依宝处因。如地海种子。复次菩萨心如地。一切世间善苗生长所依故。如海一切圣法珍宝积聚处所故。如种子一切佛树出生相续之因故。象和尚释曰。颂中初二句标三宗。次一句出三因。后一句举三喻。广如疏文。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复次善男子。何等名为海印陀罗尼门。善男子。如大海水印现一切。谓四天下所有色相或众生色相。或非众生色相。山泽原阜。树木丛林。药草百谷。日月星辰。摩尼云雷。村营聚落。城邑王都。及与诸天男女宫殿。一切资具。香林池沼。渠河泉流。绮丽严饰。如是等类上中下品。一切色相。于大海中平等印现。故说大海。为第一印。最胜妙印。希奇殊特。无等无过。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海印甚深三昧。得与一切众生身平等印。得与众生语平等印。得与众生心平等印。十方世界诸佛语业转妙法轮。菩萨皆从海印所流。于口门中平等演说。随有所说皆与诸法印。无违亦无疑惑。能令法界一切众生皆悉悟解。故说此印。诸印中上。所谓婀(上短)字印者。以一切法性无生故(乃至)第四十二字云。瑟姹(二合)字印者。悟解无边无尽体故。善男子。菩萨以是等种种法相分别演说诸字印门。善男子。是名深入海印三昧陀罗尼门。广如经文。

又宝积经二十五云。何者名为法光明门。而能出生善巧光明。谓能了知异名教门。秘密教门。异名事门。摄取事门。诸差别门(乃至)以三昧力观诸法门。于三昧门出生智慧。而能了知如实理趣三昧力故。观法门故。生智慧故。以三昧门了知法界。住善方便。能起一切法门光明。得一切法海印三昧。无边慧。云何法门。谓阿字印。印一切法。无明所作行得圆满。阿字为首。无明止息。无所化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相印门。以(阿可反)字印印一切法。业异熟果业应作。业果和合。了知业果。和合缘故(云云)广如经文。

起信论释曰。大本华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其圆圆海。得诸佛胜。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云云)广如中卷引。既判胜劣。明知华严三昧门余一切教所不摄。依如上经论文。立此比量。

问。如今是量对敌阿谁。答。除归信高机。及以密证。若有正将世口利手笔不信开闭逆乱论宗之一切显敌。为破此邪云立是正剑。是故宗置定字遮立已成等。故此经出魔业中云。学世间论。巧于文字。善于句味。手笔文诵乐说二乘。隐覆深道。是为魔业(云云)出佛业中云。化斯等类第五佛业(云云)具如下引。然则非因明道。无奈何方。是故慈氏无著世亲护法陈那天主等诸大论师。龙树提婆坚慧等诸菩萨。摧彼邪道皆须此道。虽尔是道甚难。学流希代。东夏西天亦于声因二宗。独步之人。万而一也。然有归真大师华严和尚。法讳曰长岁。唯于自宗非温心肝。亦涉猎他家主。若唯识因明正理等论及彼文句。寸阴是惜。是以授余有写瓶之乐。许人以普门之悲。是故追悲前师之遗风。顾叹后学之迷道。总记以闻天皇广智然因明法散在一切经论。或说因喻。或示宗因。或显三支。或合宗喻。妙法莲华经。大方广华严经等。是以不学之流。主彼宗喻因。宗喻因绮互文句。舌卷足逗。至有谚曰。学堂无因明。大乐无大鼓。因明指而不坏。犹如将军无利器。对敌。都无所为。胜负幽致与立敌号。意在伊耳。然世人多于得为是。末学作非。终言于一乘道不须比量。不知世间非学及二乘狭心因量求过不及之经意。作如是迷。岂诸菩萨不求此道。得究竟觉。故瑜伽论中。菩萨求法。于一切五明处(云云)诸经论所说五明中因明。四道中证成者名异义一。诸佛菩萨真俗谛境。皆不出此五明处四种道理。若不习此四五境。得成正觉。无有是处。故探玄第三。通释经论。用十方便中第六四种道理者。杂集第十一。因辨观察契经等法。应当解释诸法道理。道理有四。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案云。观待有二。一俗谛缘起。要相待生。此通染净。二真谛之理待了因显。此唯约净。二作用亦二。一缘起诸法各有业用。二真如法界依持等用。三证成亦二。一比量成立。二现量成立。四法尔亦二。一诸缘起法。有佛无佛。性从缘起。二真如法界。性自平等。广如解深密等经论等说。五明广释亦如瑜伽显扬对法方便心等论说悉之。上来述证成道理竟。但声明法者。真言宗分明所传。先来学者。未见得之。

第二圣言一千义海门者。谓今且此出十门。是为观行者之心镜(初九别门。后一杂部门)。

明三种世间为一大法身门。一。

明十种本经为一华严教门。二。

明三业礼佛仪式真似异门。三。

明诸教忏悔浅深知不知门。四。

明从微至着发菩提心阶门。五。

明诸乘所持陀罗尼分圆门。六。

明诸门入定寂用碍不碍门。七。

明入三昧门机非器简持门。八。

明正入三昧观心理轨躅门。九。

明诸宗佛相好广略粗细门。十。

第一明三种世间为一大法身门者。略作三门。先开三世间觉体。次示诸尊开合义。后出佛身无碍。第一开体者。案此经。第一本有。二先列。三别文。后示三为一。初列三别者。

一器世间佛。释曰。此有四种。

一道场地经云。其地坚固。金刚所成。象和上释云。地为行所依本。俱舍第十一云。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起金刚喻定。更无余依及余处所有坚固力能持此故。此中望彼有同有异。思之。上妙宝轮。及众宝花。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释云。谓此宝轮具五义故。一圆满义。离缺减故。二摄德义。轮等具故。三转动义。从此向彼故。四摧惑义。如碾碎等故。五降伏义。如圣王轮宝故。又宝是可贵义。下文言。宝花成妙色庄严光明轮。充满诸法界十方靡不遍(已上)苑云。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云离也。言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又云。摩尼此曰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其威德。旧翻为如意等。遂义译也。如意者。一如能化意。平等救故。二如所化意。求皆得故。藏云。色相严净。谓此妙色具四义故。一炳着义。具形显故。二即空义。含灵而立故。三具德义。一摄一切故。四有用义。众生见闻。护胜益故。此类多端。故云种种(乃至)谓器海。深而且广。蕴德包含。润益无边。故云如海。大海十相。于此应辨。下文世界海名。从此而立(已上)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首。众宝罗网。妙香花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花分散于地。宝行列。枝叶光茂藏云。幢有二义。一高出。二降。如帝释幢。有二。一幖帜。二随缘。盖亦二义。一显胜。二荫覆。光亦二义。一除闇。二照现。下文云。于宝幢中有光明。垂宝旗幡而庄严(云云)依称赞净土经七宝者。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湿摩揭波。七牟婆陀拉波(已上)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释云。此等中亦有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即入无碍。可准通之。道场地竟。广如疏说。

二菩提树经云。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藏云。树为行德建立菩提。树有三释。谓邻近依主及持业。以圆教中依正无碍。人法相。是故得菩提即树也。高出六天。显曜十方。故云殊特。此是总句。下以九句。别显殊特。一干殊特。谓是树身明净坚固义。故云净琉璃等。二枝殊特。谓树枝条是方便随机差别义。故云宝枝等。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辉发焰与花间列。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藏云。又此上五句。成一树体。谓净法界。如地显现佛身。如地生树。随机见异如树生果。此约起化摄生。现于佛树。又释本识如地。识中菩萨种性如树子。发菩提心如生树芽。增修正行如长养树身。随位造修。如树分枝。此约自行荫覆利他如树叶荫。自他二行交饰如花。因圆果现如树成果。此约修行次第以成佛树。此上五句明树体摄众德。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苑云。此一佛力加严。谓说法无尽故云恒也。藏云。九佛力殊特。谓佛力加持。出音赞德。若不树中自出音赞。世人无有能去如来胜功德者。此十句中。六相总别可准知之。觉树竟也(已上)。

三宫殿处经云。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第三宫殿楼严中。十一事分五。初一量及相严。谓广而且丽。于中四句。一标主。次二举事广丽后句释广。此总句也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花以为庄严。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成咸集其所。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玉而为其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自下有九。一体严。谓众色摩尼成故。次一相严。谓宝花庄故。次七胜用严。一严。具出光。如云涌出。应用无来。用谢无去。二宫殿间影成幢。勘影字。梵云阿嚩(无贺)皤(满贺)娑。此云照曜。亦云影亦云光。虽通三义。量所宜用。今此应云光华成幢。苑音义云。萃影。萃疾醉反。易曰萃聚也。毛诗传曰。萃集(已上)三众海所集勘梵本云阿难攘菩提萨埵曼荼罗娑揭罗三摩嚩萨椤囊羯鞞。此云无边菩萨部类众海凑入之藏。其曼荼罗音通于五义。谓泥坛日轮圆满境内部类。今此即当部类之义。以道场众会无边品类。周匝遍满。不但集在宫殿边故。赞宫为藏者。以其包菩萨众故。四出佛光声有二种。一佛光出声。二声与光别。然是法界体事。又能说法界门。名不思议。五宝网周垂。六现佛力境。七现染影像。问。染净不俱。如何净中现染。答。染以无性为性。仍不坏相故。净证无性成与染全为体。不坏净性故。染净相望。非即离也。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此一□后一佛力加严。谓于时处体事而现广促。业用一念包法界也。一念者。仁王观空品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中九百生灭。下文说准此应知。

四师子座经云。其师子座高广妙好第四师子座严中十事四。一量及相严。谓高广而复妙好。上无加故高。旁无外故广。即事而理故妙。即理而事故好。此总句也。藏云。第三宝座殊胜。于中亦有十句。初一是总。依智论。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林若地皆名师子座。王座处亦尔。又坐此座。说于无畏师子吼法。是故亦名师子座。下离世间品明十种座中。师子座分别演说甚深。此上皆依主释。或亦持业释义故。以依正浑融故。又以此座包含法界。人法教义一切法故。及彼十方诸佛世界。深广殊胜特。故云不可思议。犹如大海问。此师子座有何义理名不思议。答。既名不思议。义实无尽。略论十种。不可有分思。以同法界故。不可无分思。为机现故。不可以理思宝花事严故。不可则事思。如来藏性故。不可依报思。以菩萨等所成故。不可正报思。是佛依果故。不可以人思所依法摄故。不可以法思。具有三业为人用故。不可以果思。具有因位诸菩萨故。不可以因思。佛果所有故。此上十义。无碍相即。谓一座是总相。十义是别相。齐是座义是同相。十义不杂是异相。由此十义令座法起是成相。各住自法是坏相问。既云为机现故。非无分量。未知其量。分齐若为。答。然亦难知。但可比况辨之。如地品说。十地菩萨座量周围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之量。以此座量比如来座。

其犹以豆许土比大千世界是如来座量极难量也(云云)通玄居士疏四云。师子座为依果。从其师子座一段文中义分为三。一释座名。师子者依主释。如来于大众中。得无畏故。非于座上有师子座严。设有者但明依报故。二陈座高广者。经但言高广。不言量数。今以例比之。如下十住位中帝释天宫佛座。高十千层级。十行位中夜摩天宫佛座。高百万层级。十回向位中兜率天宫佛座。高百万亿层级。高广随位。各各相称。以次类之。十地之位。他化天宫其座高亿万亿层级。彼天宫已超化乐故。第三禅中说十一地。又超二天。倍倍更高。十地品不言佛座层级高广之量也。但以次类之。此之四位佛座。高下层级不同者。以明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进修阶降随位所见高下不同。以实而论佛座高广。无有决定大小高下可得。为如来心量尽所计故。无有量也。所招依果亦不可以量度故。如无边身菩萨。量佛身际不可得故。已出情际心数量故。以此义故住毛孔中而身不小。居法界中而身不大。为情量尽故身若随类。及座高广。座亦随类。若以如来自报体而言。以法界为座体。因既如是。依果亦然。故亦非可量。如法界品中。等于法界。座量为定(云云)余教佛座未见如是。故贞元录云。玄奘于西域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躯。通光坐高尺有六寸。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金佛像一驱。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拟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拟憍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檀写真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拟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像。银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四尺。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金佛像一驱。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拟那揭罗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三寸。拟唤舍厘国巡城行化像等(云云)案。见宝塔品变净土文。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高五由旬(云云)然此文意异。非对二乘说法华之本意。若不尔者。违佛性论为二乘人化身□□。探玄四云。大集经中菩萨得莲华陀罗尼故。凡说法处皆有莲华座(云云)摩尼为台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色杂华而作缨络。此四事体严。谓一台是摩尼。二网是莲华。三轮是妙宝。四缨是杂华。苑音义云。缨络。经本有作璎珞二字并谬。璎谓似玉之石。音与缨同。非此用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尘尼光云互相照曜。十方诸佛。化现珠玉。一切菩萨。一切发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此四事相严。一诸事备严。二枝果间饰。三宝光相照。四主伴珠宝俱放光莹。苑音义云。堂榭。榭徐夜反。尔雅曰。阇谓之住台。有木谓之榭。郭璞注云。谓台上起屋者也(云云)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此一事佛力加严。说佛境界。苑音义云。遐远也。畅达也。及至也。

上来总明器世间圆满竟。

二智正觉佛经云。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苑云。标云。于一切法者真俗二谛法也。成正觉者。获得曰成至极名最。离倒为正开悟称觉。于何开悟。谓即前一切法。云何开悟。此有三释。一云。于真谛境证离言性际。于俗谛境穷尽差别相。二云。法差别境。即无差别故。如瑜伽三十八云。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等正觉。后释云。智入等是也。三云。证真即俗而不坏真。证俗即真而不坏俗。真俗二境及智镕融。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是开悟为正悟之极。故云最正觉也。藏和尚云。明智正觉世间圆满。于中略作五门料简。于中四门如例。第五释文者。文中释此智正觉义。还以十门。初一总。余九别。总中先身安实座故云如来处。此等后智契真原。故云于一切法成最正觉。又如来者。地持论云。言语所说不乖于如。故名如来。又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正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又经云。乘六波罗蜜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又论云。乘如宝道。来成正觉问。此既出障得名如来。门不在缠名为如去。答。亦有是义。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既云流转。当知有去或亦无去。以虽在缠而不动故问。若尔出障不动应无有来。答。净法顺真。从真所起故得有来。染法违理。是妄法故不得有去。或亦无来。以始觉之异。是故无来。故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曰如来。又一切法者所觉二谛之法。最正觉者能觉之妙智。以菩萨亦有随分正觉然位未极不得称最。今就至极名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此释言智入等者释前于一切法正觉也。其身充满一切世间。二身业中云其身等者有二义。一即此座上坐时即充满法界众生前故。亦佛身全收三种世间故云充满。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三语业中云其音等者此通三种。一音声。二言音。三言所诠法。文虽通三。意在说法。能顺十方故。藏云。下以九门别显如是成正觉之义。谓于如来一法界身。随缘显现。有三重三业。初有三门明平等三业自在摄生。二其身遍坐下明摄生三业成益非虚。三悉能普现下明成益三业即用归如。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于诸国土平等随入。藏云。如虚空有五种义。似佛圆音故以为喻。一周遍义。譬佛圆音遍周法界无处不至。犹如目连达寻佛声不得岸畔。二平等义。谓空虽普遍。体恒无二。况佛圆音平等一味。三无碍义。谓此虚空无所障碍。譬佛圆音随根生熟。闻与不闻俱无障碍。四对现义。谓一切众生皆谓虚空对其前而无现前。圆音亦尔。随种种机别别独闻。如音无彼此。五含受义。谓此虚空包含容受诸色法故。圆音亦尔。含摄所诠诸法义故。余义如下性起品说。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奕。如日轮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而恒示生诸佛国土。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演一切法。如布大云。前中言遍坐一切道场者其类有五。故言一切。谓一一切同类世界中道场。如名号品等说。二一切异类世界中道场。谓树形等。如世界成就品说。三一切世界种中道场。四一切世界海中道场。并如华藏品说。五一切微尘中诸世界内道场。乃至重重如是五类。佛皆遍坐。藏云。一切道场者有三类。一遍一切须弥山界。二遍一切树形等界。三遍一切尘道。重重如帝网界。故下文云。是卢舍那佛常转法轮处。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第三毛端容刹德)身遍十方而无来往。智入诸相了法空寂(第四身智归寂德)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第五光现佛事德。苑音义云。靡不咸睹。靡亡彼反。珠丛曰。靡无也。睹视也。不思议劫。劫梵语也。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

上来明智正觉世间。

三众生世间佛经云。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苑云。略显三门。一众数。二新旧。三位地。初中通辨九会。众会数总有一百七十二众。谓都序中有四十一众。谓同生一众。异生三十九众。佛师子座中一众。此四十一众遍九会。若依融摄。一一会中有余会众称法界会。互相在故。准计可知。藏云。明众生世间圆满略作十门分别。一明众数。二新旧。三定器。四世出世。五界趣。六诸我。七权实。八位地。九表法。十因果。初众数者。谓此初会。有五十五众。第二会中有新旧二众。三四二会各有天王菩萨二众。第五会中升天品内有五十二众及云集一众。第六会中有同生异生二众及第七会一众。第八会中菩萨声闻及天王三众总为一百二十众。于中一一或以十佛世界尘数为量。如是等皆无分齐。然此等八会既并同时互相融成一法界大会。即知一一会中各有一百二十众。无齐相。此且约此一世界八会说。苑云。第五会中一百一十一众。谓旧众为一。升天品内供众证法众及天王众。及偈赞品中新集众。又十回向品中证法众。第六会中有四众。谓偈天女众。同生异生众。证法众。第七第八两会各唯一众。谓普贤普眼等旧众。第九会中三众。谓菩萨众。声闻众。天王等旧众。上来且就别有此不同。若依融摄。一一会中有余会众称法界会。互相在故。准计可知。若通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世界皆各有此无边众会相入重重。如帝网无尽。即不可说不可说也。是谓华严海会众数五界趣者。于三界中除无色天。以随相寄法非殊胜故。若仁王经亦有无色天等。六趣中除地狱众。以彼极苦寄相显法亦非胜故。若陀罗尼经亦有此众。又无人王众以相显非奇故。或菩萨即人众也。或唯列王众如后十八众说以表法自在故。或通王臣。如此三十四众中说以具主伴故问。若准此门三世间中众生身。佛不摄无色及地狱众。何故会舍那品明三世间中。众生身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报业(云云)答。三世间中无法不摄。但同闻中表非寄故且不列耳。今此颂文据尽理说故不相违。见龙猛菩萨判。八人法者。若三乘中但寄人显法。仍人非是法。若一乘中此等诸人并是法界缘起法门。又此一众。即通三世间。以或作河池井泉水等国土身故。余可知。十因果者。若三乘中俱是因位。若一乘中或皆是因。以未是佛故。或俱是果。以并是海印中现故。又乘解脱力。入佛海故。或通因果。由前二义故。十定品云。尔时普眼菩萨。白普贤菩萨言。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法。同诸如来。何故不名佛。何故不名十力。何故不名一切智(乃至)何故修行普贤行愿。犹未休息。何故不能究竟法界舍菩萨道。时普贤菩萨告普眼菩萨言(乃至)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习去来今世一切菩萨种种行愿。入智境界。则名为佛。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有休息。说名菩萨。如来诸力皆悉已入。则名十力。虽成十力。行普贤行而无休息。说名菩萨(乃至)广大修习圆满不退。则名未息普贤愿者(乃至)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名普贤菩萨(云云)以是文明知通因果。或俱非离性平等故。并如下叹德中说。已上纲目文。自余六门如二疏纲目说释文中言。十是一周圆数。表无尽故。佛世界者。凡一佛土。报化有异。权实宗殊。今取共许者为量。则一三千界也。或名佛刹。或名佛土。体无差别。微尘者七极微量也。下文有此并准应知。俱者谓传法菩萨与之俱闻故。如来与之俱说故。又智论云。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共犹俱也经云。列同生二十众。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普光师子幢。普宝焰妙光。普音功德海幢普智光照如来境。普宝髻华幢。普觉悦意声普清净无尽福光。普光明相。海月光大明。云音满。光无垢藏。功德宝髺智生。功德自在王大光。善勇猛莲华髺。普智云日幢。大精进金刚齐。香焰光幢。大明德深美音。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依数列称也。略列二十菩萨。初十连枝普者。显具法界总相德故。后十名异者。表具法界别相德故。然总之与别莫不同一法界。而不碍分相显德立其名尔(云云)藏和上云。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智论名遍吉也。此中同名普者以圆遍故。智论云。问。菩萨甚多。何以列少。答。菩萨无量说不可尽。若都列者。文字难载。复次菩萨不过二种。所谓在家出家。此方他方。在家谓颰陀罗等。出家谓妙德等。此方谓慈氏等。他方谓观音等。若说此二。当知一切都以摄尽。解云。娑婆世界说。就华藏众如文可知已上齐。齐藏奚反。案。梵本齐是肚。齐字宜从肉。如是等而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释曰。结同生也。

上来述三别体竟

后示三为一者经云。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皆从如来善根海生。前中云。以昔与佛同善根故今得同。言毗卢遮那者此翻为遍照光明。此有四义。具如疏释。苑云。案。梵本毗字。应音云。无痴反。此云种种也。卢遮那云光明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毗遍也。卢遮那光明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事无碍法界。如何菩萨自体乃从如来善根生耶。本疏两释。一如来善根为增上缘。真善知识为令梵行就彼胜缘。故说从生。二彼诸菩萨所修之行皆如来所有。据彼令行行满成身。故从彼生。今助两释。一从他如来善根海生。主伴善根之所生故。二从自如来善根海生。果德十身故。所以通此。此自他义者文无简言故。梵本云与佛同一善根海生故。此有二意。一显预有因。二显大人类会。前主伴有三。一回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后从自如来者如下兜率偈赞品云。如是菩萨皆与毗卢舍那如来于往昔时同种善根。乃至云。已得佛身与佛同住获一切智。从一切智而生其身。又如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如上释称我闻中显(云云)问云。何此三为一大毗卢遮那如来耶。答。龙猛菩萨云。分流华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卢舍那佛三种世间为其身心。三种世间摄法无余。又云。性净本觉。三世间中皆悉不离勋习。彼三而为一觉庄严一大法身之果。是故不为因勋习镜。云何名为三种世间。一者众生世间。二者器世间。三者智正觉世间。初谓异生性界。次谓所依止土。后谓佛菩萨。是名为三(云云)纲目云。世者是时。间者是中。时中显现故云世间。世间不同义有三种。一器世间有二一道场地等别处。二莲华藏世界通处。二智正觉世间亦二。一三身。二十佛。三众生世间亦二。一同生。二异生。说主门云。直摄一切三世间尽。以具此三事方为佛故。三身二身但是三中智正觉摄(云云)问。经以器世间为先。及众生世间通二种身。如何今违经。答。论据粗异生先为所化之次第故。初列众生身及智正觉。亦摄同生。经据器世界先为所依之次第故。初列器世间及众生世间。亦摄同异生。是故经论不相违。

列异生三十九众经云。复有佛世界微尘数执金刚神。藏和上云。第一金刚神复可以卫佛近故先列也。表佛德缘起不境相故。众行所依如金刚际故。即行眷属。余众亦然。苑云。异生总有三十九众。分之为三。初金刚神下明诸神众。二阿修罗下明杂类王众。三夜叉王下明诸天众。又此三十九众为显守护三世间故有三类别。初金刚及足行神二众守护智正觉世间。二道场神已下至主昼神。守护器世间。三身众神及阿修罗已下并守护众生世间。虽有两判且依前释。执金杵卫护如来灵祇不测。故曰执金刚神。此从所执为名。有财释也(云云)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身众神(余下数同此)复有足行神。复有道场神。复有主城神。复有主地神。复有主山神。复有主林神。复有主药神。复有主稼神。复有主河神。复有主海神。复有主水神。复有主火神。复有主风神。复有主空神。复有主方神。复有主夜神。复有主昼神。复有无量阿修罗王。复有迦楼罗王。复有紧那罗王。复有睺罗伽王。复有无量夜叉王。复有诸大龙王。复有鸠槃荼王。复有乾闼婆王。复有月天子。复有日天子。复有三十三天王。复有须夜摩天王。复有兜率陀天王。复有化乐天王。复有他化自在天王。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自下色界诸天王众中有五众)复有光音天王。复有遍净天王。复有广果天王。复有大自在天王释曰。上来三十九异生众。上首各有十。如是上首各有十佛刹微尘数众。经文分明。又此三十九众各各说所持十法门。亦如下经云。

第二示诸尊开合义者如五教说佛身开合有二。先义后数。义中先约法身或唯真境为法身。如佛地论五种法摄本觉地。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此约始教说。或唯妙智为法身。以本觉智故。修智同本故。如摄论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摄三身。以镜智摄法身故。或境智合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摄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此上二句约终教说。或境智俱泯为法身。如经如来法身非心非境。此约顿教说。或合具前四以备德故。或俱绝前五以圆融无碍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说。此约一乘辨次别约释迦身明者。此释迦佛身或是化非法报。如始教说。或是报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说。但深浅为异也。或是法非报化。如顿教说。或亦法亦报化总如三乘说。或非法非报化。如别教一乘。是十佛故也。数开合者。或立一佛。谓一实性佛也。此约顿教。或立二佛。此有三种。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二生身法身。谓他受用与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与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说。三自性法身应化法身。如本业经说。此约终教说。或立三佛如常说。此通始教二教说。或立四佛。此有三种。一于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二于三身外。别立自性身。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摄论云。自性身与法身作依止故。三亦于报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经云。一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约终教说。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此约一乘圆教说问。案如上文。圆教佛数定立十佛。云何有一大三问号。答。约一摄多唯一大毗卢舍那佛。以二摄多。两部十身。就三摄多三世间佛。初一摄多者。杂集传云。案。此经是毗卢遮那佛。法界身云。在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于海印三昧内与普贤等海会圣众为大菩萨之所说也(云云)又旨归说经佛门云。问说此经卢舍那身。既在如前。无尽时处。其佛为是一身。为是多身。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是一何故乃在多处别全现耶。若是多身何故经言而不分身。又云而如来身亦不往彼。答。此卢舍那法界身云无障碍故常在此处即他处故。远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异亦非一故。同时异处一身圆满。皆全现故。一切菩萨不能思故(云云)次以二摄多者。五教上卷云。三者主异。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及尽三世间说。不同三乘等变化身受用身等(言卢舍那十方佛者无著等十佛。言三世间者众生等十身)又孔目云。若一乘义所有功德皆不离二种十佛。一行境十佛。谓无著等。二解境十佛。谓众生身等。具如彼说。问。其二种十佛本自一具。在一切众生身中。经答如是。经初说三种世间了云。上十佛刹尘数佛菩萨皆毗卢舍那自善根生等(云云)又性起品云。以于一切众生界中终无有一众生身中而不具足如来功德及智慧者(云云)问。一有情具之意何。答。此义难思。然准诸文。言行者是如理智。解者是如量智。所以虽一具十佛而如理智边是无著等十佛。如量智边是众生身等十佛。深味思之后以三摄多者。龙树云。分流华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卢舍那佛以三种世间为其身心。三种世间摄法无余。彼佛身以亦无有所不摄焉。纲目云。今释此佛。准下文中。是十佛之身通三世间。以说十信及三贤等地前所见非实报故。然居华严。非是化故。国土身等非前二故。具摄前二。性融通故。具足主伴如帝网故。是唯周遍法界十佛之身第二融摄者。有二。一直摄一切三世间尽。以具此三事方为佛故。三身二身但是三中智正觉摄。诸妙净土及同生之身无不皆是此中所摄。二于正报毛孔之中及彼依报微尘中各有重重具足摄彼三世间等一切法。如帝网现。准思可见。疏云世者是时。间者是中。时中显现故云世间。世间。不同有其三种。一器世间。为所依处有二。一道场地等别处。二莲华藏世界通处。二智正觉世间。

为能化主有二。一三身。二十佛。三众生世间。为所化机有二。一同生。二异生。然疏第二说同异生出多个重。或以声闻为同。菩萨神等并为异生。此约小乘。以约相明同故。如同坐等。或以出家菩萨及声闻等为同。余并为异。此约始教。或以菩萨为同声闻等为异。此约终教。或唯地上菩萨为同以同证法性故。余悉为异。或八地以上为同以俱纯熟纯无流故。此二通始终二教。或唯菩萨为同以通诸位故。神天等为异是法界别德故。或菩萨神等俱是同以法界无二故。或俱异。以法界差别故。此约一乘辨。刊定记云。虽此八释。后三可通前五类用。所以者何。同异生名非地位故。十地论释。请分之中唯言解脱月是同生众首不判声闻故。就后三释中初依实义不据分相。今既科文须依分相。二约菩萨形非随所化异生作彼同类生身故。杂类不尔故名为同。所以者何。异生之名有二义故。一者造异趣业受异趣生故。二者异圣人生故。此中同异虽俱菩萨。约形相别而立其名。三约杂类为随所化诸异生类作异生形。同生之名但约同得法性生身。作菩萨形故。今于三中。依最后释。

第三出佛身无碍用者问。上来说主的可一轨。何示多门。答。旨归云。今显此义略辨十重。一用周无碍二相遍无碍。三寂用无碍。四依起无碍。五真应无碍。六分圆无碍。七因果无碍。八依正无碍。九潜入无碍。十圆通无碍初用周无碍者。于上念劫刹尘。等处卢舍那佛现法界身云业用无边。周侧如上一一尘刹一一念劫。摄生威仪。或现八相。或三乘形。或五趣身。或六尘境。身云差别。名号不同。业用多端。不可称说。经言。卢舍那佛于一尘中示现十佛世界微尘等多威仪路以摄众生。如一尘一切亦尔。如一佛一切亦尔。故知如是应机现身。无尽无尽不可说也。又云。如此见佛坐师子座。一切尘中亦复如是二相遍无碍者。于上一一差别用中。一一各摄一切业用。如在胎中即有出家成道等类。如是一切自在无碍。如经帝网中说三寂用无碍者。虽现如是无边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虑。常在三昧不碍起用。不思议品云。于一念中智能示现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众生而不舍离诸佛寂灭无二三昧。是为诸佛不可譬喻不可思议境界。如末尼雨宝天鼓出声皆无功用任运成就四依起无碍者。如此所现虽无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显现。经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五真应无碍者。即此应现无尽身云即无生灭。即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碍业用。无有限量。经云。法身多门现十方。如是真应理事混融无障无碍。是佛境界也。

六分圆无碍者。即此遍法界卢舍那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处即是圆满。法界品云。如来一毛孔中。生一切佛刹微尘等化身云。充满一切世界不可思议故又于毛孔示现十方尽穷法界一切诸佛一毛孔中。尽过去际一切如来次第显现不可思议。故经偈云。如来无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闻见。又如法界品中。普贤支节及毛孔示现可知七因果无碍者。谓于身分及毛孔处现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萨行所受之身及所成行事。亦现十方一切菩萨身云及行。经中佛眉间出胜音等尘数菩萨八依正无碍者。谓此身云即作一切器世间。经云。或作日月游虚空。或作河池井泉水等一切世界海。又亦潜身入彼诸刹。一一微细尘毛等处皆有佛身。圆满普遍。经云。佛身充满诸法界也。又彼所入一切刹海总在如来一毛孔现。经云。无量刹海处一毛皆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普贤。亦云。一切诸佛及刹土在我身内无障碍。我于一切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况于佛也。又如来自在还现自身。于身内刹中教化众生无障无碍。非思量境界九潜入无碍者。于众生世间无碍自在。谓此佛身遍入一切众生界中。如如来藏虽作众生而不失自性。此亦同也。又亦总摄一切众生。皆在如来一毛孔内。一切毛孔亦皆如是。经云。观见如来一毛孔。一切众生皆入中如是等十圆通无碍者。谓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即正。即入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即广。即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同一无碍自在法界难可称说。如来以此自在身云于前时处常说华严。无休无息。

第二明十种本为一华严者略有三门。一正叙十本。二明宗趣。三述经圆。

第一正明十本者。夫圆教微言必穷法界。既尽如来无尽辨力各遍虚空。毛端刹海复各尽穷未来际。顿说常说时处无边。若斯之教岂可限其部帙。今约准经文折为十类。一异说经。二同说经。三普眼经。四上本经。五中本经。六下本经。七毗本经。八主伴经。九眷属经。十圆满经。

初异说经者。如树形等世界既异其中众生报类亦别。如来于彼现身立教。随彼所宜施说教法差别不同。与虚空法界等。唯如来智之所能知不可定其色非色等言非言等。舍那品中广明树形河形须弥山形乃至一切众生形世界海。末后结云。皆是毗卢遮那佛常转法轮处。解云。文中但言常转法轮不言法轮分齐相者。以彼施设与此不同。故不显示。但可准知。彼处亦施如此法教。部类难量不可说也。

二同说经者。唯于此类须弥山界遍于虚空毛端等处。以言声说亦无有尽。如不思议品云。如一如来一化身转如是等不可譬喻法轮云。一切法界虚空界等世界皆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处。于念念中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身。乃至尽未来际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头。一一头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音声。一一音声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修多罗。一一修多罗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法。一一法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句身味身。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音声充满法界。一切众生无不闻者。尽一切未来际劫常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异无断。不可穷尽。又阿僧祇品偈云。”

彼诸一一如来等出不可说梵音声

于彼一一梵音中转不可说净法轮

于彼一一法轮中雨不可说修多罗

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说法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法中又说诸法不可说

又复于彼诸法中说众生依不可说

又于一一毛道中不可说劫说正法

如彼一一毛端处一切十方亦如是

解云。此中说处非树形等。言声说教非色香等。故不同前。但一类无尽非可结集。不可限其品颂多少。亦非下位所能受持。与探玄初恒本同悉之。

三普眼经者。如法界品中。海云比丘所受持经以须弥山聚为笔。以四大海水为墨。书一品修多罗不可穷尽。如是等品复过尘数。此亦但是大菩萨等陀罗尼力之所受持。亦非贝叶所能***与探玄二。大本同悉之。

四上本经者。此是结集***之上本也。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之谓也。

五中本经者。彼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并秘在龙宫。非阎浮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传。五卷传云。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并非凡力所持。隐而不传。

六下本经者。谓彼所见下本有十万偈。现传天竺。梁摄论中名百千经。即十万也。大智论中亦名此经为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西域记说。在遮俱盘国山中有此具本(已上)探玄云。五下本者有十万颂三十八品。刊定记云。下本有十万颂三十九品。龙树乃得下本。流布人间。今此所传即其本。纲目云。下本有十万偈三十八品。龙树遂将此下本出。至天竺国造不思议论。亦十万偈以释此经。今耶舍三藏所翻十住毗婆沙论是彼一品(二处三十八三十九后检)传云。依文殊般涅槃经。佛去世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师利犹在世间依智度论。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之所结集。此经则是文殊所结。佛初去后贤圣随隐。异道竞兴乏大乘器。摄此经在海龙王宫六百余年未传于世(明知上三本是文殊所结)龙树菩萨入龙宫日。见此渊府诵之在心。将出传授。因兹流布。开皇三宝录云。昔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呴盘国。王宫内自有华严摩诃般若大集等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户籥。转读则开。香花供养。又于道场内种种庄严。众宝备具。并悬诸杂幡。时非时果。诱诸小王令入礼拜。又此国东南可二十余里。有山甚险。其内置华严大集方等。皆十万偈。国法相传。防护守掌(云云)。

七略本经者。即此土所传六十卷本。梵本有三万六千偈。是前十万偈中要略所出。探玄云。彼十万颂中。前分三万六千颂。要略所出也。近于大慈恩寺塔上见梵本华严。有三部略勘。并与此汉本大同。颂数亦相似。刊定记云。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罗。此云觉贤。于杨州谢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汉经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门法业笔受。慧严慧观润色。纲目云。爰有东晋沙门名支法领。从于阗国但得此三万六千偈。并请得大乘三果菩萨禅师名伏跋陀罗此云觉贤。俗姓释迦氏。即甘露饭王之苗裔也。曾往兜率天就弥勒问疑。来至晋朝以安帝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于杨州谢司空寺。别造护净华严法堂。于中译出此经。时堂前有莲华池。每日有二青衣童子。从地而出扫洒研墨。暮还归池。经了便止。故传释云。以此经文在龙宫。尘此传通。故令龙王给侍耳。后因改此寺名兴严寺也。有晋沙门释法业慧严慧观等亲从笔受。法业因此出义记。名华严旨归二卷。有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诸叔度等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译出讫。至大宗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与梵本再校勘毕。当时五十卷成。后人亦有融作六十卷者。于法界品内。先有所阙八九纸文。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内。有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奉敕与沙门道成等十大德于西京太原寺译出补之。沙门复礼等笔受(云云)探玄记云。于法界品内。从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所阙八九纸经文。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内。有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唐言日照。有此一品梵本法藏亲共校勘。至此阙文奉敕与沙门道成复礼等译出补之(余与前同)刊定记就此略本出四本异。第一本如上集。第二本者。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此云日照。于京西大原寺。译出入法界品内两处脱文。一从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中间脱天主光等十善知识。二从弥勒菩萨后至普贤菩萨前中间脱文殊师利申手过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等半纸余文。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大乘基法师润色。依六十卷本为定。第三本者。证圣元年。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此云喜学。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总翻四万五千颂。合成汉本八十卷。大德义净三藏弘景禅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华严和上等同译。复礼法师缀文。第四本者谓前第三本中。虽缮数处。然复漏脱。日照三藏所补入。法界品内文殊手按善财顶处一段要文。由此遂令前文虚指于后后经来无所因。谓七十七及七十九中皆云弥勒劝善财诣文殊所。后文既阙。便将善财违弥勒命。又前七十九中。弥勒告善财言。文殊师利当为汝说。一切功德既漏此文。及使弥勒记言无验。八十初云。善财一心愿见文殊师利。见三千大千世界尘数知识者此文失次。居然可见。谓上句既云愿见文殊师利。次句忽云见三千等。此语断绪。无来由故。是故和上以新旧两经。与梵本仇据。还将日照补文。安喜学脱处。遂得断文再续缺义复全。今之所传即此第四本也(已上四本全述第七略本。隐显不同悉之)然旧本灵微具如五卷华严传说。今此八十卷本。初译之后。佛授记寺诸大德等共请华严和上讲此经。其年十月十五日开讲。便即入文。至十二月十二日晚上讲。讲至华藏世界海震动之文。其讲堂中及寺院内忽然震动。于时听众道俗有数千人。共睹斯征。叹未曾有。时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及当寺大德明诠律师。德感法师等述玆灵应。具状以闻。都维那慧表署状为首。即以圣历三年腊月十九日。进则天大圣皇后。亲运神笔。批状报云。省状具之。昨因敷演微言。弘扬秘迹。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详。开讲之辰感地动而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应。披览来状欣畅兼怀。此批并状具如别录(见刊定记)又有真言宗大师遍照和尚。三密内融置证佛会。百家外无常叹生呰。亲传云。近世振旦有常讲华严之和尚。每读经轴终有佛舍利出。总数近一升。亲对披贺等(云云)如是神应往往非一。又有我日本国依凭华严僧正良辨大德。以去天平十二年庚辰十月八日于金钟山寺奉为圣朝请青丘留学华严审详大德初开讲时。堂上现紫云。天皇皇后等先幸见贺。施入御衣等。其数叵测。又奉施彩帛千余匹。又以天平十六年岁次甲申归命三宝。降敕百寮肇建知识别供。施入水田二百余町。故号为御知识华严别供。今此法轮流传日本。良有以也。及付法师师次第具如别记。

八主伴经者。谓舍那佛所说华严虽遍法界。然与余佛所说之经互为主伴。一一主经必具无量同类眷属。如说性起品竟十方一一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同名普贤。各从本国来此证。皆云。我等佛所亦说此法与此不殊。故知此一性起修多罗。十方各有八十一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如一处性起既尔余一切处性起各摄尔许眷属相与周遍法界。如性起既尔。余会余品文中各有证法之数皆为眷属。准释可知。如此略本七处八会所摄眷属。当知余本皆具眷属。准思可见。

九眷属经者。谓此无尽修多罗海。一即一切。十方尘道同时恒说。下位菩萨二乘凡夫不能闻见。性起品云。此经不入一切众生之手。唯除菩萨。又云。一切声闻缘觉不闻此经。何况受持。又云。若菩萨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闻此经。虽闻不信。是等犹为假名菩萨。解云。以彼器劣不能闻信此通方法。而如来方便随一方隅。逐彼根机说宜闻之法。如余一切权教三乘小乘等经。既无结通。十方齐说故非主经。然亦与主为胜方便故。但为眷属。是故一一主经必具无量方便眷属。如普眼经。有世界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又如普庄严童子所受持经。皆有尘数眷属等经。具如经说。问。此与前主伴经何别。答。略由三别一前经文句必与主同。此则不尔。二彼必结通十方。同说。此亦不尔。三彼经亦有为主之义。此亦不尔。是故彼经亦主亦伴。名主伴经。此则唯伴非主。名眷属经。与彼不同。分二部耳。

十圆满经者。谓此上诸本总混同一无尽大修多罗海。随于其中一会一品一文一句皆具摄一切。及一一文句遍入一切。以是普法无分限故。圆满教法理应尔故。如因陀罗网无分齐故。尽佛能化边境故。舍那品偈云。

一切佛刹微尘中卢舍那现自在身

弘誓愿海振音声调伏一切众生类

又法界品中名圆满因缘修多罗。此之谓也。无尽教海应如是知。

第二明宗趣者。通有两宗。一理事无碍宗。此即楞伽密严维摩法华涅槃胜鬘仁王等经。二事事无碍宗。谓此经及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闻。华严等亦说理事无碍。何独事事无碍宗摄。仁王维摩涅槃经等亦说事事无碍之相。何不事事无碍宗收。答。兼正异故。又仁王等唯依业用说故。此经具德相等故。若随部宗者初理事无碍宗中。如楞伽以五法三自性八识无我为宗。内证圣智所行境界为趣。或以一百八句为宗一心为趣。密严以现法乐住内证智境为宗。维摩以抑挫二乘显菩萨解脱为宗。法华以会三归一为宗。胜鬘以空智如藏及摄受正法为宗。涅槃以佛性常住为宗。仁王以三种般若为宗。后事事无碍宗中不思议境界经以如来不思议境界三昧为宗。若明当部宗者古来异释总有七家前六古说后一现传。即是本疏所立也。具如刊定记第三述经圆者。旨归说九门了云。夫法界圆通。缘无不契。谓上九门所显之法总合为一大缘起法。随有一处即有一切。无碍圆融无尽自在。若随义分。亦有十门。一处圆者。谓前无尽处中。随一尘处即有如上一切处。一切佛。一切众。一切仪。一切教。一切义。一切意。一切益。各通帝网重重。俱在一尘。如一尘处。一切虚空法界一一尘处皆亦如是。二时圆者。于一会中即有如前一切时劫。一切处。一切佛。乃至一切益。皆通帝网重重显示。如一念一切。重重诸劫海中一一念摄。皆亦如是。三佛圆者于佛一毛孔中即有一切佛。一切处。一切时。乃至一切益。如一毛孔。一切遍法界诸毛孔现。皆亦如是。四众圆者。准前。五仪圆。六教圆。七义圆。八意圆。九益圆。十普圆。并类准思之。以同一无碍大缘起故。自在难量不思议故。是谓华严无尽法海。穷尽法界越虚空界。唯普贤智方穷其底(已上旨归文)。

释普几撰

一交了

华严宗一乘开心论卷下(本一)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