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缘减行

2024-08-19 08:30 佛光大辞典 J 纠错

指声闻之人于见道以前之中忍位,次第减所缘之观境与能缘之行相,而观四谛之理。小乘修道阶位上,忍位共分上、中、下三个阶段,在中忍位以十六行相观四谛,依此次第缩观之观法,称为减缘减行。缘,为所缘之义,指观之..

指声闻之人于见道以前之中忍位,次第减所缘之观境与能缘之行相,而观四谛之理。小乘修道阶位上,忍位共分上、中、下三个阶段,在中忍位以十六行相观四谛,依此次第缩观之观法,称为减缘减行。缘,为所缘之义,指观之对境,即谓四谛。三界分为上(色界、无色界)、下(欲界)两界,于上下两界中各观四谛,合为八谛,即八缘。行,为行相之义,即观四谛之状态;四谛各具有四行相,故共计有十六行相。即:在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等四行相;集谛有因、集、生、缘等四行相;灭谛有灭、静、妙,离等四行相;道谛有道、如、行、出等四行相。上下八谛共为三十二行相。

下忍位与其前之暖、顶二位相同,须修上下八谛三十二行相,至中忍位始用缩观法,渐减渐略,直至仅留一行二刹那观,称为中忍满。中忍位以前,观犹未成熟,故不能作缩观;中忍位以后之上忍位、世第一法,皆以一行一刹那观而无间入于正道,以唯为一刹那,故无从修减略之法。故缩观法唯有中忍位适用。

在中忍位所以要减缘减行,即将作趣入见道之准备(方便加行),故须渐次缩小观之范围,以使观智猛利,而生起无漏真智,直达见道之阶位。其减略之顺序,第一周先以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观欲界之苦谛,复以此四行相观上界之苦谛;其次以因、集、生、缘四行相观欲界之集谛,复以此四行相观上界之集谛。如是观欲界之灭谛、上界之灭谛,乃至以道、如、行三行相观上界之道谛,至此,减略“出”之一行相,即为减行,为第一周。

从第二周以下,同样以观欲界之苦谛为始,至最后以道、如二行相观上界之道谛,再减“行”之一行相。如是渐次减一行相,至第四周又从欲界苦谛开始、再渐次观至上界道谛时,减略“道”之行相。至此上界道谛下之观行皆已减除,故称减缘。在减缘时,原亦有减行,但以摄于减缘中,故不称减行。

如是依序而观,于第四、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二十八等七周减缘、而于其他之二十四周减行,此谓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至第三十一周复可减三十二行相中之三十一行相,而仅存有欲界苦谛下之“非常”一行相。换言之,第三十一周只观欲界苦谛之“非常”行相,其后则重新观欲界苦谛下之“非常”一行相,而至中忍满位。即于第三十一周,仅留“非常”一行相不减。如苦法智忍、苦法智,以审虑与决定的二刹那之心,作“非常”之行相而观欲界之苦谛,称为中忍满。亦即中忍之位系至一行二刹那而满,自此开始,无间生起善根,仅以一刹那之心,观欲界之“苦”行相而入于上忍位,又于此无间之刹那中,观欲界之“苦”行相,圆满忍位而入于世第一法之位,由是更证成苦法忍、苦法智之位。是知此上忍与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等四位,皆是同一所缘且同一行相,亦即仅留“苦”之行相。然大乘义章卷十一、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三、法华玄义释签卷三上等诸书以“二行二刹那”之心来观欲界之“苦”而称之为中忍满。于此,古来说法纷纭,或以留“非常”一项者为二行二刹那,而留其余三行相中之任一行相者为一行二刹那;或谓正观、减满之故,故称二行;或谓就“习修”与“得修”二者而称二行。要之,一行二刹那之说,在大毗婆沙论以后,即为小乘之定说,而所谓二行二刹那则不免误谬,其“二行”一词,恐系“一行”之误写,后人不察,妄设会释,久之,其说乃益加纷乱。[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三、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十一、显宗论卷三十、法华玄义卷三、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 p5062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