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2024-09-15 08:01 净土五经 F 纠错

‘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寿。又云无量光。就无量寿言。是法身佛。竖无初后故。就无量光言。是报身佛。修显本具无量福德智慧故。化身通无量寿。无量光。随愿所成故。是为三身一际之阿弥陀。又者正报无量光。依报亦无量..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慈舟法师讲

弟子通彻、通法、通方记录

将释此经大科分二、一者总释名题,二者别解文义、

初总释名题、

‘佛’者觉也。凡夫不觉。二乘自觉。菩萨虽自觉觉他。而未究竟。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十法界圣中之圣也。未学佛法者。皆以凡夫作圣人。如世人以孔子、关夫子、天、帝释等为圣。不学无知。不识出世圣人。故以世间好人作圣人。按圣教量说。不惟文、武、周公、孔子、关夫子、诸天等不得为圣人。即出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亦不得称圣人。以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非究竟觉故、对世间凡夫而称为圣人。佛自觉圆。智慧足。觉他圆。福德足。为世出世间之所尊。故称为圣中圣。此佛为能说之化佛。即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梵语娑婆。此云堪忍。是释迦牟尼佛之化土也。约佛说。娑婆众生难调难伏。佛堪忍教化。约众生说。愚痴无知。堪忍五浊恶世之苦。不思出离。化佛者。化凡小权乘之佛。又者即法身报身所变化之佛。谓之化佛。梵语释迦。此云能仁。梵语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慈济众生。表悲心重故。不住涅槃。寂默者。寂然不动。表定心深故。不住生死。又默默不语表慧。知一切法不可说故。即悲之智。故能仁不离寂默。即智之悲。故寂默不离能仁。静不碍动。故广度众生。动不碍静。故终日度生。终日寂默。古人云。若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说’者悦也。欢喜也。心中欢悦阿弥陀。故说阿弥陀。佛为觉人。有智慧心。故曰觉。以智慧人。方有智慧心。有智慧心。方能说智慧人。佛说法四十九年。始终说此一心字。能说释迦。是觉心觉人。所说弥陀。亦是觉心觉人。能说人、所说人。能说心、所说心。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上说知一切法不可说。云何又说。说彼不可说故。

‘佛说’者。拣此经非菩萨、声闻、诸天、化人所能说。所以要佛说者。以此经难信。天仙、化人、声闻、菩萨所不能知。下位不知上位境故。又者他经亦有佛说。然皆有人请问。而此经不问自说。正显此经难信。亦显佛悲智具大故。又者佛说此经。为何人而说。约文中释。是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并诸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而说。实则正为我辈末世五浊苦恼众生而说。细读流通分中文即知。佛大慈大悲怜悯我辈。令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此念佛脱苦之方。但我辈还须自己肯受佛之怜悯。肯受佛悯者。即肯念佛。不受佛悯者。即不肯念佛。佛悲心切切。愍我苦恼众生。我辈若不肯念佛。宁不辜负佛恩。就此佛说二字。我辈闻之。应痛哭流涕。

‘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寿。又云无量光。就无量寿言。是法身佛。竖无初后故。就无量光言。是报身佛。修显本具无量福德智慧故。化身通无量寿。无量光。随愿所成故。是为三身一际之阿弥陀。又者正报无量光。依报亦无量光。正报无量寿。依报亦无量寿。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第十二十三两愿中云。设我得佛。光明寿命若有限量者。不取正觉。正报无量寿者。不但是佛。生到西方众生。皆得无量寿。及一生补处。第十五愿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依报无量寿者。三灾不及。娑婆世界。火灾起时。空中续出七个日。烧尽依正二报。直至初禅。水灾起时。淹尽依正二报。直至二禅。风灾起时。吹坏依正二报。直至三禅。极乐无此三灾之苦。故得永住。又娑婆依正。众见未融。如能融之。等同极乐。依正一如。依随正转。如人心一坏。世界即坏。人心好杀。刀兵劫起。极乐佛与众生心净故。世界亦净。如佛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即是依中现正。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便是正中现依。依正互转互融。二而无二。说极乐即是说阿弥陀佛。说阿弥陀即是说极乐。是为身土不二之阿弥陀。又者。释迦说阿弥陀。即是说自性阿弥陀。亦即说他阿弥陀。十方诸佛。皆可说是阿弥陀。如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此云光明遍照。岂非无量光。又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约化身化土。各各不同。约法身则各各自他不二。是为自他不二之阿弥陀。又者佛说阿弥陀。即因即果。因果齐说。九法界众生。皆是因阿弥陀。因该果海故。西方极乐之阿弥陀。是果阿弥陀。果澈因源故。现在修行者。皆因阿弥陀。法藏比丘。愿满成就。是果阿弥陀。由此可知。我辈若男若女。若老若少。皆是因阿弥陀。念念成。渐渐成。句句成。但未圆满。俟愿满行圆。究竟成佛。是旧佛新成。譬如有人造佛像。锯木料时。即是成佛时。一雕一刻。皆是成佛时。及庄严圆满。成就佛像。此像由斧锯雕刻渐渐而成就也。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念佛即佛。念佛是佛。念念成自心本具之佛。西方阿弥陀是已修成者。我辈是未修成者。九法界众生皆是因阿弥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修得精进早成佛。修之怠慢晚成佛。始终不修。终在六道轮回。何时善根发现念佛。何时成佛。此因阿弥陀。人人本具。个个不无。迷人不识。故佛大慈怜愍。劝说令修。不只释迦佛说阿弥陀。即十方诸佛亦同说此因果不二之阿弥陀。又者佛说理事不碍之阿弥陀。理佛法身。事佛即报化二身。十法界中。今说一佛法界。而通因通果。通事通理。十界具足。依此自性理弥陀。而起事修报化弥陀。皆成阿弥陀。是为事理无碍之阿弥陀。此上已释本题五字。约经上文义释。阿弥陀为正报。极乐国为依报。人为能主。国为所主。能主为正。所主为依。就依报说此经名佛说极乐世界经。就正报说此经名佛说阿弥陀经。正不离依。依不离正。依正合说。此经应名佛说极乐世界阿弥陀经。

‘经’者梵语修多罗。译云契经。契者合也。契理契机故。契三世诸佛理。契九法界众生机。佛说三藏十二部皆契理契机。约佛说。无不契机。约众生说。种种法。契种种机。此阿弥陀经。是离苦得乐之方。正契苦恼众生之机。我辈末世众生。正当其机。岂可不依此经念佛乎。又经者。径也。道路也。出苦直捷了当之路也。若男若女。若老若少。若庸夫愚妇。三岁儿童。鹦鹉八哥。畜生等等。皆能念佛。皆可成佛。经义甚广。恐烦不引。

二别解文义

别解文义分三;甲初序分二;乙初通序二;丙初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者。信成就。指上释题中依正因果自他不二等如是之法。始可信故。‘我闻’者。闻成就。我阿难自称。如是可信之法。我阿难亲从佛闻。‘一时’者。时成就。到说法之时故。‘佛’者主成就。以无说法主。不能得闻故。‘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处成就。舍卫国是总。祇树下是别。以有说法主。若无处所。则法会不成故。并下科众成就。是为六、六种成就。称谓通序。通于诸经故。亦名证信序。异诸外道。断众疑故。外道经首。皆立阿优二字。以表吉祥。佛法如是。故不同也。于佛涅槃后。结集法时。阿难升座。蒙佛加被。身具三十二相。如佛无异。众起三疑。一疑大师涅槃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不然。魔所化现来扰乱耶。待阿难说此如是我闻等字。则三疑顿断。

又智论云。佛涅槃时。于拘尸那国娑罗双树间。北首而卧。一心欲入涅槃。阿难亲属。爱心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悲哀痛泣。如丧考妣。尊者阿泥楼豆。语阿难言。汝守佛法藏。为佛侍者。多闻第一。佛将入灭。汝应请问后事。不应同凡人自没忧海。失所付事。阿难醒悟止悲。于佛末后。所卧床边。以四事问佛。一佛在世以佛为师。佛去世后。以谁为师。二佛在依佛而住。佛灭当依何住。三恶性比丘。云何治之。四佛涅槃后。结集经藏。经初置何言辞。佛一一遗嘱。一我涅槃后。解脱戒经。是汝等大师。在家有五戒八戒。出家沙弥有十戒。比丘及比丘尼有具戒。若出家在家受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等戒。要依戒为师。身口意业如戒而行。此第一遗嘱。二我涅槃后。依四念处而住。即身、受、心、法、四念处也。以此四法为学佛人观念之处。一凡学佛者。若男若女。若老若少。皆应以此色身作修观处。观身不净。大而言之。九孔常流不净。通身毛孔。亦流不净。五脏六腑。亦皆不净。香美饮食。一下咽喉。即成大小便利。若不看破此身腥臊垢秽。如粪尿桶。何能论到修行。此身以业识为因。父母为缘。和合而成。当前五阴身已舍。后五阴身未成。中阴身观大地如墨。因与某男女有缘。于行淫时。见一线光明。千里万里。刹那即至。若女阴身见父如夫。于母生憎。若男阴身。见母如妻。于父生憎。揽彼父精母血成胎。如蜡印印泥十月胎满。初出母腹。脓血腥臊。身大食多。尽成屎尿。如以好服。庄严厕所。非痴而何。从头至足。众小臭虫。成一大虫。有何可爱。此是第一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如有富贵可乐之人。一但失位破产。富贵之乐己坏。是为坏苦。如在贫穷困苦之人。有时妻离子散。种种逼迫。苦上加苦。是为苦苦。平常人。既无富贵等乐。亦无饥寒等苦。而迁流转变。念念不停。从少至壮。由老至死是为行苦。此苦谁人。都免不了。不学佛法人。贪名求利。东西奔驰。自谓快乐。讨饭乞丐。吃得一餐饱饭。还有个穷快乐。实则都是糊涂。若能观得富贵贫穷所受皆是苦。才肯发心修行出苦。出苦之方。惟有念佛。往生西方。是真快乐。是为第二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人心总是不足。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妄想不断。若能观心无常。念念生灭。才能发心修行。是为第三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法者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也。色有青黄等颜色。大小等形色。六根六尘。森罗万象。若男若女。若僧若俗。一切色法。愚人执身为我。余皆我所。故破色阴。观色无我。即破色阴。受是领纳。前第二受念处。观受是苦。此乃观受无我。有我故。有三苦。为我所受。今既无我。即破受阴。想是妄想。能想所想皆妄。故曰妄想。非真曰妄。真我。则真能自由作主。不能作主故。知无我。即破想阴。行亦心之迁流。亦以无我故。不能作主。知此即破行阴。识即心识。对所识之境。而显能识之识。所识不现前。能识即不显。即破识阴。是为第四念处。观法无我。能观五阴无我。观成即出三界。若观未成。当藉观对治。去一分执。显一分观智。佛住世时。令众如是修。佛灭度时。亦令众如是修。是第二遗嘱。三恶性比丘与默摈。默即不与讲话。摈即迁单。默摈即软迁单。是第三遗嘱。四结集经藏。首置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总为信成就。堪可令人信故。是第四遗嘱。又‘一时’者。约别三时言。此经在般若时。十三转中。为后转时。‘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为法王。于法自在。

‘舍卫’此云丰德。福德丰厚也。是波斯匿王国。‘祇树’者。树为只陀太子所有故。于佛初成正觉时。给孤独长者。闻佛成道。身毛悚然。踊跃欢喜。欲请佛说法。佛默然允许。长者归国。遍觅道场。唯只陀太子园。可以建立。‘只陀’此云战胜。因战争得胜时生故。长者求见太子。说明请佛说法。欲买彼园。太子戏谓长者曰。须以金砖铺满园地。长者闻已。返家开库。将所藏之金砖。以象载之。遍铺祇园。将铺满时。太子见之。心生奇特。对长者言。我不卖园。前言戏之耳。长者曰。自古君无戏言。太子将来是一国之主。君若戏言,国人如何。太子曰。如是则园虽已卖。树尚未卖。我今舍之供佛。是故树名祇树。长者性喜布施贫穷孤独。因名给孤独长者。又以太子为君。长者是臣。故祇树在前。给孤独园在后也。

若约理释。‘如是’二字。是大乘法之实相印。实相无相。上自诸佛。下至软动含灵之一灵真心也。亦即法界法。此心与法界实相。三者换名不换义。又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是十法界所有之心。会相归性。无不如是。若知万法唯心。即大乘法。西方极乐是唯心极乐。弥陀亦是唯心弥陀。若能信得就念。念得就证。如是念如是证。张某念张某证。李某念李某证。如是之法。是可信之法。是可证之法。又者古今不变曰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我闻’者。自心闻自心佛说法也。阿难圣人。已断我执。而言我者。是假我代名词。亲从佛闻。是非从外闻。乃自心闻自性弥陀。自性释迦说也‘一时’者。感应道交之时。亦即以心印心之时。前约文释中说般若时。是约别时约通时言。何时感应道交。何时即是一时。一年三百六十日。何日感应道交。何日即是说弥陀经时。‘佛’是心王。听众是心所。心王说法。心所听法。同是一条度生之心。二而不二。此心大而无外。无生无灭。非妄想生灭之心也。‘舍卫’此云丰德。谓福德丰富是心王所住之处。心王无住。故无所不住。周遍法界住。如虚空故。无量功德。皆是心王本具。‘只陀’此云战胜。‘树’表智慧。是心王正念。与妄想斗战。即修行将军、有大智慧。战胜烦恼魔。所谓将军不下马。打死妄想好成佛。众生无功德法财。为业所系。于六道受生死。法王烦恼已尽。妄想已灭。翻成功德法财。具足圆满。故大行布施。给度孤独众生。故名‘给孤独园’。

约三宝释。如是是法宝。佛是佛宝。我与大比丘等众是僧宝。一时是佛及大众说法听法之时。处是佛及大众说法听法之处。此二通具三宝。舍卫丰德国祇树给孤独园。表三德圆具。即涅槃内具常乐我净无边功德。是心王心所之住处。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丁初声闻众三;丁二菩萨众;丁三天人众;戊初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大比丘僧’者。明类也。‘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标数也。连下菩萨诸天等为众成就。有众堪说法故。又证此可信之法。非阿难一人闻。与声闻菩萨天人等共闻也。‘与’者合也。‘大比丘’者。梵语比丘。此云乞士。怖魔。破恶。多含故不翻。乞士者。佛制比丘。不自煮食。托钵乞化。免除麻烦。一心办道。不许买卖、种植、工巧、技术等维持衣食。凡在家人所作事。出家人均不得作。作者违教犯戒。是为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二六时中精勤不懈。求学诸佛三无漏学而修之。是为上乞法于佛以资法身。怖魔者。有人发心出家求受具戒。于受戒时。羯磨和尚问。汝是丈夫否。答是丈夫。又问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此时声动天地。魔王毛悚。知魔子魔孙又少一个。于佛教中佛为究竟丈夫。是十号之一。比丘虽不是究竟丈夫。是学丈夫者。丈夫是有大人之志。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有十种忍耐。耐风、雨、饥、渴、寒、暑、恶言、毒虫、一食、持戒。耐此十事。方是比丘丈夫。古人云。出家非将相所能为。唯有大丈夫能为。何故将相不能为。常云。富贵修行难。贫穷布施难。以将相是富贵人。憍态重。这样忍不得。那样耐不得。富贵是障道因缘。故不能修道。释迦佛有丈夫志。故能舍太子转轮王之富贵而出家。女人出家亦应有此丈夫志气。是为女中丈夫。不在外相。在身体力行。丈夫拣非女人之憍。大拣小孩之态。比丘志欲超出三界。了脱生死。发菩提心。是大丈夫气。故魔恐怖。又者出家非但魔王恐怖。即自父母妻子。不知出家功德者。阻止出家。亦即魔眷属也。‘破恶者’。破十使烦恼也。五利使身、边、邪、见、戒。五钝使贪、嗔、痴、慢、疑。总此十使。根本即是贪嗔痴。比丘以正观慧。破除烦恼恶。是为破恶。此上是释比丘二字。在比丘上加一大字。是有大智慧。得证阿罗汉果。破斋犯戒之罪人。佛正法时一概不容。默摈不改者。即灭摈。末法时人。均害麻木不仁病故。不知痛痒。今眼光浅之俗人。轻慢僧宝。造罪无边。不知此等僧人。根本出自在家。譬如说欲求忠臣者。必于孝子之门。在家不孝。出仕必不忠。在家为居士时五戒尚不能持。何能持出家戒。谁知破戒僧人。尽是在家坏类。其实流俗之僧。犹胜在家。具眼者知之。‘僧’者众也。一二三人不成僧。四人以上为僧。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佛。皈依法是皈依十方三世佛所说一切法。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剃发染衣僧。三宝为福田。须要会种。皈依某一人时。某人是三宝之代表。当以一切佛法僧三宝为师。弟不言师过。如子不言父过。方称孝子。自求多福。否则福田荒矣。

一切经列众。皆将比丘列在前者。以比丘为内眷属。承佛家业。撑佛门户故。菩萨是宏扬佛法之大眷属。诸天是护持佛法之外眷属。圆融说。皆是僧。又三宝有理有事。约理人人本具。个个不无。迷而不觉者。须假事三宝。以显自性三宝。故恭敬佛宝。以显自性佛。法僧亦然。又约理、佛是心王。大众是心所。心王显极乐世界。令众求生。心所亦显极乐世界。令众往生。心王是主。心所是伴。如仆体主意。提倡极乐。摄化众生。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大阿罗汉’者。表位也。‘众所知识’者。叹德也。谓千二百五十比丘。皆是证得大阿罗汉果位。阿罗汉亦含三义。曰应供。杀贼、无生也。一因为乞士。果为应供。即因中乞求人家。果中被人所求。为天人所供养故。二因为破恶。果为杀贼。杀烦恼贼故。三因为怖魔。果为无生。出三界了生死故。众所知识者。以有大德。有大名望故。一切国王人民莫不知其名也。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长老’者。年高戒老之称也。此二字贯下十六尊者。舍利弗此云身子。亦云鹙子。母名舍利。弗、子也。如云舍利之子。在母胎时。已能令母辩胜其舅。八岁登座议论。胜十六大国。七日之中。遍达佛法。声闻众中。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亦云莱菔。姓也。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神通第一。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亦云饮光、姓也。名毕钵罗。缘宿生为冶金师。与一女人同以金严佛像。遂感世世身是金色。金光晃耀。吞一切光。因名饮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摩诃迦旃延。此云大文饰。南天竺婆罗门种。论议第一。摩诃拘烯罗。此云大膝。从状得名。舍利弗之舅。答问第一。离婆多。此云星宿。亦云室宿。祷星而生。因以为名。又名假和合。见鬼以死尸合成己身故。无倒乱第一。周利槃陀伽。此云继道。以西域风俗。妇女受孕。归母家生子。尊者母还娘家。于中路生子。名槃陀。此云路。或云道。即尊者之兄。周利此云小。亦云继。继生路中。因名小路。或名继道。宿世为法师。吝法。故感愚痴报。非但半偈不能持。扫帚二字持一忘一。后得证果。辩才无尽。义持第一。难陀此云喜。亦云善欢喜。即牧牛难陀也。佛之亲弟。仪容第一。阿难陀。此云庆喜。佛成道日诞生。王及臣民既闻太子成佛。又闻王妃诞子。双美二难。举国忻庆。因以立名。白饭王子。佛之堂弟。为佛侍者。多闻第一。罗侯罗。此云覆障。以宿生曾塞鼠穴六日。及六日不见仙人并婆罗门故。感报住胎六年。因名覆障。佛之太子。密行第一。憍梵波提。此云牛司。以过去世中轻弄沙门。报感五百世为牛。牛虽不食。恒事虚哨。今成罗汉。子缚已尽。果缚犹存。故称此名。因恐凡夫不知其德。视其形讥笑遭堕。佛令常居天上。受诸天供。受天供养第一。宾头卢颇罗堕。梵语宾头卢。此云不动。名也。梵语颇罗堕。此云利根。姓也。奈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刹顶上。号于众云。神力能取者即与。尊者现通取钵。佛呵责已。敕令不得入灭。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此云黑光。颜容粗黑故。又黑色光耀异常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父母祷二十八宿中第四宿星而生。故得此名。或云初出家时。将欲诣佛。中路值雨。寄食陶舍。有一比丘来共宿止。彼比丘者。即佛所化现。尊者闻法得道。因在陶家与佛同住一宿。闻法证果。故名为房宿。知星宿第一。薄拘罗。此云善容。颜貌端正故。由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中夭。又昔曾施一病僧诃犁勒果。感不死报。初生现异。母以为怪。置之熬盘不死。复置釜中不死。后置水中。巨鱼吞之。鱼被人获。刀破子现。一无所损。火不能炮。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不死报。寿年百六十岁。故云寿命第一。阿冕楼驮。一名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无灭。亦云如意。佛之堂弟。昔于饥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至今不灭。故有无贫无灭如意三译。出家喜眠。佛说法昏睡不觉。佛乃呵责曰。‘咄咄。胡为寐。螺丝蚌蛤类。一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尊者受呵。发愤精进。经七昼夜。眼不交睫。双目失明。佛怜之。教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天眼。观大千世界。如观掌上庵摩罗果。故云天眼第一。‘如是等诸大弟子’者。如是二字结上十六尊者。等字例后千二百五十人也。谓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皆如上说十六尊者。常随于佛。为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闻法得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亦名当机众。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并’者。承前佛说此经。不但声闻与会。大士亦所同闻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觉悟有情众生也。有三种义。一悲智所缘义。觉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众生。上以智求。下以悲度也。二能所合目义。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己之心。悟佛之理也。三利生为急义。广觉一切有情。即自未能度。先度人也。‘摩诃萨’者。此云大道心众生。大有四义。一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行大。二利成就故。三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具云‘菩萨摩诃萨。’即大道心成就众生也。‘文殊师利。’此云妙首。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首故。亦云妙吉祥。行也。于一切世界亲近供养诸佛。平等利益诸众生。不为损恼故。又生有十种瑞故。又云妙德。智也。为十方三世诸佛母故。‘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此法门。故文殊列首。‘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弥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云慈无能胜。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故。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故。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故。又昔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当来成佛。现居等觉。故次列之。‘乾陀诃提’者。此云不休息。行诸梵行。历恒沙劫。然后授记。经此多劫。曾不休息故。‘常精进者。’有二义。一是自利。修善去恶故。二是利他。度生无疲倦故。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者。结上文殊弥勒等。例余普贤观音无量无边诸大菩萨也。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承前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与会。一切凡众皆同闻故。正显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也。‘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能与卅三天人为主故。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为臣。即释提桓因为主。主伴合称曰卅三。‘等’者。下等四王诸天。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及色无色界诸天也。‘无量诸天大众俱’者。谓尽虚空法界十方三界诸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也。通序至此已竟。此序安于经前故。亦名经前序。说经时无此序故。亦名经后序。

乙二别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别序者。发起序也。蕅益老人解释。判此为别序。以此经是不可思议佛境故。下位所不知。如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事。乃至等觉不知佛事。故无人请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也。

‘尔时’者。六种成就时。‘佛告’者。自上对下而言也。首句非佛口吻。仍是集经人口气。从是娑婆往西去。过十万亿佛土。一佛土即一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所化之土。依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有一洲。名一四天下。即一小世界。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合名曰三千大千世界。此娑婆是释迦化土。从是西行过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有世界名极乐。佛号阿弥陀。极乐是依报。阿弥陀是正报。此土娑婆是依报。释迦是正报。约事说过十万亿土。表法即十使烦恼。互摄互融。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万。超过无尽烦恼。方是心净土净。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度众生。度尽烦恼。日过十万亿佛土。世界者。世以迁流为义。竖通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界以方位为义。横赅十方一切处。从是西去十万亿土。一化土有一化土方位。如一省有一省界限。一邑有一邑界限。世界虽一。随机见有浅深。因佛有法报化三身。见法身者。知法身无相。住常寂光土。身无相故。土亦无相。约智说为法性身。约理说是法性土。即如如智契如如理。曰法性身住法性土。故身土不二。见报身者。知报身住报土。即性中本具恒沙性德。已经修显。功德虽多。总言不出福德智慧。约度生无尽。故修成福德无尽。约断惑无尽。故显能断智慧亦无尽。见化身者。即化身住化土。亦化度众生所变化之土。化佛顶有无见顶相。眉间有白毫相。乃至足下有千辐轮相。是三十二相。又有八十种好。所化土有染净不同。亦随机见故。如是三身三土。皆举一即三。全三是一。而且皆身土不二。依正一如。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诸大菩萨。皆分证佛之法身。曰法身大士。彼等亦得分住佛之常寂光净土。又分得佛度生断惑二利果报故。亦分住佛之他受用报土。又分得佛化身妙用故。亦分住佛之染净变化土。我等胎生众生。死此生彼。住佛变化染土。受分段生死苦。声闻、缘觉、菩萨、无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若佛则二死永亡。菩萨变易。亦有微细苦。常寂者。常住不动。起信云。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不动故无苦。光者光明常现前。故曰常寂光。释迦佛怜愍娑婆苦恼众生。令念佛求生西方。虽不能生寂光报土。得生净变化土。亦乐之极矣。故曰极乐。若约报土。极乐如华藏世界。是菩提觉法乐。约常寂光土。极乐是涅槃寂静乐。约化土。对娑婆极苦。说西方极乐。不信有极乐弥陀者。未学教故。反对佛教故。佛亲口说。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号阿弥陀。岂虚语耶。但此有是妙有。非众生遍计所执之实有。实有即有定量。如一茶碗。小底大口。其量如是。此就众生眼光说。若就诸佛菩萨眼光看。此茶碗可大可小。大则大而无外。小则小而无内。如楞严经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刹中一切山河大地。植物动物。皆在一毛端上。毛端不大。刹土非小。而小能容大。皆妙有故。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此微尘中亦有山河大地。森罗万像。十界依正。乃可转大法轮。亦妙有故。小大相容。如此方念佛人。将往生时。不离此界。即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他方人念佛亦然。弥陀极乐。既现他方世界。亦即妙有无分限故。极乐弥陀既妙有不可思议。娑婆释迦亦复如是。菩萨见净。众生见秽。亦无分限。故劫火洞然。众生之秽土坏尽。佛菩萨之净土不坏。阿弥陀佛现极乐世界。为摄受众生故。释迦佛现娑婆世界。为折伏众生故。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者。其字指上所现世界。佛指能现之人。曰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非未来未成。即今现在正说法度众生之极乐弥陀。极乐二字。既对娑婆众生极苦而言。须知娑婆。苦有无量。束为八类。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也、此八苦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均不能免。一生苦者。如一人身。过去世身已死。未来世身未生。于过未之中。有中有身。亦名中阴身。此身虽非鬼道。而大同于鬼。约有二尺许。就人道说。看他与某家有债。所谓儿女本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此中有身。自亦不知与某家有债。但随债业而转。观大地如聚墨。一无所见。若与某家有债。即现一线光。得见彼夫妇行淫时。中有淫心即动。千里万里乃至远隔世界。亦速如电。到彼夺淫。男中有身。爱女嗔男。女中有身。爱男嗔女。就此一媱。中有身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中阴身失而成胎矣。初七日曰凝滑。二七日曰软肉。三七日曰硬肉。乃至七七日人相具足。住于胎中。如住黑暗地狱。其秽如粪尿地狱。娘吃热物。如处镬汤地狱。娘吃凉物。如在寒冰地狱。十月胎满。由产门出。如夹山地狱。才脱衣胞生下,嫩肤触风。其苦如活牛剥皮。众生愚痴。不觉不知。佛令念佛。求于极乐莲花化生。永脱此苦。二老苦者。鹤发鸡皮。耳袭眼花。众苦难述。三病苦者。寒暑不调。饮食不节。则有病苦。俗云好汉怕的病来魔。四死苦者。地水火风四大。原属无情。识心相织。如经纬和合。死时四大分张。如经中抽纬。故苦如生龟脱壳。莲花化生之身。无此等苦。五爱别离苦者。爱即家亲眷属。或生离。或死别。愈是亲爱。愈不得久聚。莲花化生。无父母妻子兄弟等。既无情爱。别亦不苦。六怨憎会苦者。强冤家如仇人敌人。夺财谋命等。软冤家。如恩爱相缠。不使修道等。总而言之。不是冤家不聚会。极乐莲友。虽无偏心私爱。而修道之心。尽皆痛痒相关。无相怨对。故曰弥陀骨肉。七求不得苦者。财色名食睡。无人不求。求之不得则苦。求之若得更苦。试举一例。如世人求子。求之不得者苦。若求得者。幼时怕生病。怕寿不长。怕冷著。怕热著。稍长又怕不学好。终日尽夜。悬心吊胆。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如此诸类。实难尽述。极乐思衣衣至。思食食至。七宝楼阁。无非自然。百无所求、故无此。八五阴炽盛苦者。如上生老病死。是一色阴炽盛苦。受想行识四阴炽盛。即一切妄想烦恼炽盛故苦。极乐但受闻法之乐。非唯佛说妙法。七宝行树。众鸟和鸣。皆演妙法。总之极乐世界。若依若正。皆说妙法。我辈既知此乐。愿各各发心。努力念佛。求生极乐。否则。非呆即傻。序分至此已竟。

甲二正宗分三;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丙初依报妙;丙二正报妙;丁初微释二;丁二广释;戊初征。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佛呼舍利弗而征问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汝知之否。否则为汝释之。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者。是能受乐境之人。等觉以还。皆名众生。今且约凡夫众生而言。以下例上。不言可知也。上文以娑婆之苦。显极乐之乐。娑婆苦乐皆苦。苦逼身心是苦苦。乐不久住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行性迁流故。极乐则永离三苦。一得往生。即寿命无量。六通具足。自在游行。天衣天食。随念即至。故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皆在说法。终日闻法。法喜充满。故云但受诸乐也。

戊二释二;己初约能受用释;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前文是依正二报合说。此段文广显依报。纯是乐事。娑婆众生亦有见栏楯罗网行树庄严者。皆由攀缘造作而有。一切皆是有为有漏。极乐众生所见庄严。是佛有为福德所感。而非人工造作。亦是无为无漏。佛知舍利弗未曾见闻如是庄严。故呼而告之。七重栏楯者。七层栏杆也。横曰楯。直曰栏。为防物损。并状美观。表佛因地严守身三口四七支净戒。故果感如是庄严。七种罗网者。表佛因地修卅七道品中之七觉支。层层互融。故果感罗网重重。网覆楼阁宝池宝树。于虚空中重重相间而为庄严。七重行树者。一行一行。一列一列。次第不乱。表佛因地修七圣法财。层层有序。故果感行树严地。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空中。皆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表四宏誓愿。以七支净戒。七觉支。七圣财。并余善法。皆靠四宏誓愿。方可成就。愿力一松。善行不成。故以愿导行。以行填愿。‘周匝’者。遍满也。‘围绕’者。回护也。有此种种庄严。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此就所受之乐境而言。以上是略述能受所受。广释如下。

丁二广释二;戊初别释所受二;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己初释生处。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佛又呼舍利弗曰。极乐国有七宝池。‘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也。到处皆有。俱表佛德。‘八功德水’者。大本弥陀经云。是摩尼宝珠流出。一澄净。谓澄淳洁净。离污浊故。二清冷。谓清湛凉冷。无烦热故。三甘美。谓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轻软。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五润泽。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六安和。谓安静和缓。绝迅汛故。七除饥渴。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饥。有胜力故。八长养诸根。谓增长养育身心。异此土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此八功德水。充满于七宝池中。池底金沙布满。‘四面阶道。’即四面上下台阶道路。皆是四宝所成。‘上有楼阁’者。池上有楼阁。重屋曰楼。岑楼曰阁。即彼池与此池中间。有无量楼阁。广而言之。花上亦有楼阁。皆是七宝所成。池中莲花。其形大如车轮。各放各色光。如法华云。四色花。表四十位因行。青色表十住位。黄色表十行位。赤色表十向位。白色表十地位。以因修四十位菩萨行故。果感四色花。此花即是念佛生西众生所生之处。一一花皆是微妙香洁。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因地具足戒定慧等香。故果感依报有香。正报亦有香。如临往生之人。或见佛。或闻香等可证。生到西方至七宝池中。池水如意。浅深皆随心想。澡浴身体。欲令水没足。水即齐足。洗足己。欲令水至膝。水即至膝。令至腰。水即没腰。至腋至颈。及灌周身。乃至洗面。悉皆如意。自然而至。欲令水还原。水即还原。调和冷暖。无不顺适。此是阿弥陀佛功德所感。亦是众生念佛力所感。依正一如。自他不二。水是如来妙用。故满众生之愿。‘此是大本弥陀经意。’今显念佛往生西方。七宝池中莲花化生。生处妙也。

己二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阿弥陀佛功德是能持。极乐世界是所持。又阿弥陀佛功德是能庄严。极乐世界是所庄严。又阿弥陀佛为能成就。极乐世界是所成就。此结上明住处生处。种种妙好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中所发大愿。愿后所修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也。此经与华严同宗。三世间为一身。三世间者。极乐是器世间。众生是有情世间。佛是正觉世间。会三世间为一体。故曰依正一如。自他不二。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二;己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二;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庚初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上是能所各说。此能所合说。先说能受用为五根。所受用为五尘。合下科耳根声尘。为六根六尘。天乐即声尘极乐境界根尘皆妙。娑婆根尘皆粗。心粗故。根尘亦粗。心细故。根尘亦细。‘常作天乐’者。此耳根对声尘也。音乐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等八。娑婆人间须人作。极乐人间。同此土天上。故曰天乐。不鼓自鸣故。而且常鸣不息。又异此土天上。生西方人。耳根得常闻天乐。且极乐天乐。八音中。一一皆具八音。音音皆演妙法。闻者皆得法喜充满。黄金为地。即色尘地具七宝。而以黄金为体。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亦色尘也。生西方人。眼根得常见之色尘也。鼻之于花。亦香尘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曰昼夜六时。此就娑婆而言。极乐常昼不夜。以依正皆有光明故。不假日月而分昼夜。雨字读去声。动词。降下之意。曼陀罗。梵语。此云适意。又称白莲花。上加一天字。是自然义。非人力种植所成故。广本云。花落满地。有自然风卷去。如是常卷常下。‘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者。触尘也。极乐国众生。是十方国土念佛得往生者。衣祴者。盛花之器。或衣具。或包单。生西方众生不是无事。因得长寿。不忙衣食住等。正好修行。故每当朝起。手持衣祴。将天曼陀罗花包起。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以他方不常有此花故。供养十万亿佛土之佛。是约娑婆至极极而言。极乐至娑婆是东方。余九方亦复如是。娑婆众生。士农工商。争名夺利。忙个不了。极乐众生。忙供佛拜佛。忙六度万行。并忙供养他方诸佛。或谓念佛人求生极乐是消极。其实以六度万行上供下化。但不积极于争夺耳。安得谓之消极。此但云供养诸佛。三宝举一即三。以供佛求法必具僧众故。又以花供养。即摄一切供养。如普贤广修供养中说。‘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者。味尘也。朝起食时持花。以神足供养十方诸佛已。仍以神足回至极乐。不废饭食经行。饭上声。吃义。食去声。所吃饭也。彼土众生。常以法喜为食。偶然欲食。即有天食从空中而来。食毕撒手。碗钵亦从空而去。‘经行’即运动以调身。极乐所有一切果报。皆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行所成。五六七八九五愿。成就五通。其天耳。乃不动得闻十方佛法。上云神足往还。盖约一面供佛一面听法说。又廿三愿云。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又廿四愿云。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有如是因。故感如是果。阿弥陀佛功德。亦是众生念佛功德。阿弥陀佛能摄众生功德。众生亦能摄佛功德。不过众生摄佛功德是分摄。众生所有功德。弥陀全摄。

庚二结示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结上天乐天花等种种庄严。皆佛愿行功德及众生念佛功德之所成就。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二;庚初别明二;庚二总结;辛初化有情声二;辛二化无情声;壬初鸟音法利。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广说耳根声尘。其实极乐世界摄法界机。六根六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初句总标。下六别列。白鹤此土有四种。玄黄苍白。以白色为最胜。孔雀鹦鹉是此土所贵。故偏举之。舍利旧云鹙鹭。□禅师云是春莺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共命亦云命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故。此两种鸟。娑婆雪山等处有之。彼鸟。究竟众生非众生。不过其形相似而已。昼夜六时。出和雅之音。演微妙之法。所演法。为五根等卅七道品。五根者。信正助道法。名信根。行正助道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助道法而无他念。名念根。摄心于正助道法。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助道法。观苦集灭道四谛。名慧根。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具有大力。能破疑惑。懈怠。邪念。乱想。并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故名五力。七菩提分者。亦名七觉支。一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四除觉分。五舍觉分。六定觉分。七念觉分是也。八圣道分者。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也。如是等法者。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并余善法。总和而言也。其国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者。因他方众生念佛。生到西方。有未悟无生者。佛威神力故。变化众鸟。演唱三宝。无时间断。令修行众生。精进不懈。因圆果满。直至成佛。

壬二征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变化所作。

此释迦牟尼佛自征自释。略显正觉世间作有情世间。演悦可众心之音。汝勿谓句。是警策语。恐娑婆众生谓极乐亦有恶道。而成谤佛之过。罪报者。起惑造业所感之果报也。惑不出贪嗔痴三毒。亦是意之三恶业。贪堕饿鬼。嗔堕地狱。痴堕畜生。此就偏多而言。实则贪具嗔痴。嗔具贪痴。痴具贪嗔。此意三业以外。更有身三口四七支恶业。皆三恶道之因。其果畜生苦轻。饿鬼苦重。地狱更重。畜生道。有互相吞啖等苦。易见故。不须多言。试即饿鬼言之。昔有二饿鬼。同伴寻食不得。于城门分手。一在城外。一进城内。约定谁先得食。即于城门侯之。城内鬼忽得两滴痔疮水吃。欢喜异常。城外鬼因偏觅不得食故。先于城门候之。城内鬼来问。候我许久。答曰见此城三坏三修。不知几许年月。饿得七孔流血。而亦不死。地狱之苦死已复生。一日一夜。经万生死。如一油锅地狱。应受苦众生。见油锅自跳其中。煮化了。巧风一吹。又化生一个。食油锅之肉。食已还跳锅中。如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其状甚多。一言难尽。经云。极乐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此即四十八愿之第一愿无三恶道。十六愿不闻不善之名。又曰。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佛令众生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变化白鹤等众鸟。宣流道品等法。可知白鹤等即阿弥陀佛。亦即十方诸佛。佛一究竟一切究竟。所谓究竟畜生非畜生。正觉世间作有情世间如是,作器世间亦然。故有下文无情说法。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微风’者。乃佛愿力所成之风也。此风能成万物。无常大狂风。能坏世界。乃众生无明烦恼心所成之风。上古人心淳善故。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常得风调雨顺。‘诸宝行树’者。上云七重行树。皆众宝所成。其宝枝宝叶宝花宝果。体如珊瑚等宝。实则奇妙异常。而非坚硬。故微风一吹。枝枝相对。叶叶相当。花花相掽。果果相击。撞出音声。演说妙法。空中宝网。网孔宝珠。被风所吹。亦出妙音。其所说法。字字分明。何者是戒。何者是定。何者是慧。其音演时。如百千种乐音。同时俱作。音音皆具八音。西方众生。闻是音者。得法喜乐。自然念佛念法念僧。风力所使。即弥陀慈悲愿力所使。使初发心人。乃至等觉。一切未成佛人。欲成圆满报身佛故。随缘念佛。心念众生。即成众生。乃至念地狱饿鬼。即成地狱饿鬼。华严经十地品。十地菩萨。各各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娑婆众生、斗争事多。有时念。有时不念。极乐众生无争人我是非事。故时时念佛念法念僧。念法者。欲证法性理体故。念法身佛也。念僧者。欲成化身佛故。念化身佛也。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即佛法报和合。现度生妙用也。法性理体如灯。起心念之。如灯发光。光还照灯。灯光不二。和合即僧。又佛者觉也。即般若德。相大。报身义。法者法性理体。即法身德。体大。法身义。僧者和合僧。即解脱德。用大。化身义。三宝。三德。三大。三身。皆一心本具。弥陀。心。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会念举一即三。不会念。即老实念。将心佛众生三。打成一片。则三即一。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有情无情同圆种智。皆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行。使三世间互融而成度生妙用。至此总结前文耳报受用妙声竟。

丙二正报妙二;丁初征释名号二;丁二别释主伴;戊初征。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以上广释极乐依报。向下广说正报。即阿弥陀佛及所度众生。今先征起弥陀德号。以便下文解释。

戊二释二;己初约光明释。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光明’者。身心二光。俱遍法界。身光照十方世界。依正二报。一切色相。尽成大光明藏。心光照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心念。尽成佛之知见。阿弥陀佛摄三世间为一身。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其国天人声闻辟支菩萨亦无量光。如第卅一愿云。国土清净。皆悉照见无量世界。第四十愿云。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世界。于宝树中皆悉照见。以此得知三世间同一无量光。

己二约寿命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此文当回云。彼佛及其人民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彼土众生寿命与佛同故。寿者受也。约佛法身。以真如不隔诸法为受。报身以境智相应为受。化身随所化缘为受。法身为体。智慧为相。应身为用。举一即三。其实寿命俱无始终。而应化身寿命有延促不等者。皆随机见耳。今弥陀化身寿命。虽云无量。亦有量之无量也。何以故。百廿四大数中。无量为百零七。无边为百零九。向下还有十五大数故。今言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盖以凡小不能算数耳。此法藏比丘第十三愿之所成也。其国人民寿命。亦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者。此由法藏比丘第十五愿之所成也。前举光明无量。是横遍十方。今约寿命无量。是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是法界。举此法界作弥陀身土。亦即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是始觉智和本觉理。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丁二别释主伴二;戊初别释二;戊二结示;己初主。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此下释极乐主伴成就。先主。即极乐教主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成者。法身无成无不成。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现名成。法身不应论劫。报应可以论劫。然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但诸佛随愿度生。示现成道。各有本迹。约本门则不可测。今约迹门。故云十劫。即三身一成一切成。亦即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劫者具云劫波。此云时分。佛寿无量。今仅十劫。未来方长。现在说法。此普劝众生当速念佛求往生见佛闻法也。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后伴。第十四愿云。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较。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极乐国之声闻弟子。非是初二三果。皆是漏尽大阿罗汉。此土罗汉。约权说。有定性不回心者。彼国罗汉。皆是回心向大之阿罗汉。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者。亦无有量也。如第五六七八九。此五愿。成西方凡夫。皆具五通。能遍十方供养诸佛故。定速成佛。凡夫如是。况三乘乎。要知生到西方。无有退缘、不是即生成佛。即是一生补处也。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上来若主若伴。并是极乐国土人宝庄严。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念佛求生者。亦念念如是成就也。至此正报妙竟。总结上文。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丙初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上来广赞彼土依正二严劝信已竟。此下为特劝娑婆众生发愿往生故。指出无上因缘。无上指佛果也。因即成佛近因。一生补处佛故。缘即成佛助缘。与一生补处为伴故。

‘极乐国土’句。标定地方。‘众生生者。’即十方已得往生者。永明寿禅师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盖谓有愿住生者。无修不生。虽如是说。念佛众生。一边念佛。一边造罪。为业所牵。不得往生者有之。若谓带业往生。不可含糊儱恫。宿业可带。现业不可带。旧业可带。新业不可带。古德云。生西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唯在念佛行门之深浅。忏净业障而往生者鲜矣。多是带业往生。宿业者。过去生中有无尽业。若不念佛往生西方。来生在此土随业受报之时长。若以念佛带之往生。则永不为宿业流转矣。若现生一边念佛。一边造罪。自谓可以带业往生。视阿弥陀佛为护匪之人。令人可笑。宿业现棠。与旧业新业。似同而实别。宿业现业是约宿世今生而论。旧业新业是就现生罪业以分。旧业即不知念佛以前时所造之业。过而能改。故可往生。新业即已知念佛。实行念佛以后所造之业。有心造罪。靠佛接引。未免过痴。古时有一屠者。杀生为业。造罪无边。临终地狱相现。畏苦至极。令其眷属速请僧忏。僧人来时。屠者求救。僧曰。我无力救汝。唯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能救你。你要恳切念佛。屠者闻已。即忘命念之。才念十念。即时命终。得佛接引。未堕地狱。而生西方。此带现生旧业之证。亦系宿生善根已熟。惟差此最后一步工夫。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并非有心造业。希望带业往生。岂有先念佛。后造业。得往生之事乎。况造业一生。临终知悔。百无一二。危乎危乎。最稳当是要常时念佛。忏悔宿业。不造现业新业。畜生尚可往生。岂仅万修万人去耶。又者佛为不了业无自性者。说带业往生。使彼恳切念佛。则业性即转成佛性矣。所谓闲时办得急时用。急时办来不中用。求生是十方众生。已生则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此云不退。有三义。一位不退。不退凡夫。二行不退。不退二乘。三念不退。不退菩提。彼土凡夫。各具六通。能供养十方诸佛。听经闻法。必证圣果。是不退凡夫也。以娑婆比之。人中退缘太多。如来悲愍众生。未往生时。制戒以防退堕。如对俗人。制邪淫。即自己夫妇。于三六九三长斋月。诸佛菩萨圣诞日。父母诞日。自己生日。四时八节。皆当戒之。若不制止。是退堕畜生之因缘。孟子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几希。出家则全断淫欲。杀则一命还一命。虽微细昆虫。亦无不还之命债。盗则文钱不落虚空。妄则骗人者人恒骗之。弱肉强食。吃四两还半斤。多在畜道中还。故曰娑婆退缘太多。一生极乐。无此退缘。故不退为凡夫。非但不退。还要上进。行菩萨道。故第二曰不退二乘也。极乐众生皆发大心。愿度众生。又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即正念现前。念念流入娑婆若海。故第三曰念不退。‘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者。三不退中。多是候补佛位之等觉也。既无退堕因缘。而且寿命无量。故一生修至等觉。诚易事耳。虽云万修万人去。大概束为三等。一者念成念佛三昧。念即无念。无念而念者是也。二者一心念佛。不暇造罪。所谓老实念佛。不造新业。此上二品之人也。三者不问造罪多少。只要得遇善知识。依教念佛改悔。多多益善。最少乃至念十声八声。得往生者亦有。此下品人也。亦是宿世善根已熟。功亏一篑之类。但太危险。以临终时。或遭奇灾横祸。或眷属围绕号泣。有百分道心。亦剩不了一分半分。况无道心乎。我辈念佛。要求稳当。不求侥幸。能念成三昧更好。不能亦要一心老实念佛。若非万修万人去。三不退一生补处。其数甚多。何以说非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丙二特劝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佛呼舍利弗。即代表呼娑婆一切众生。命闻极乐世界功德。应当发愿。往生极乐。凡事皆随愿而成。一切力唯心力最大。所谓世间无难事。但怕有心人。只要发愿往生。决定往生。‘所以者何。’此句征。下句释。以生到彼国。即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人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之类是也。莲花化生故。无父母兄弟姊妹。六亲眷属。皆是法门眷属。弥陀骨肉。不但不增长生死。而且增道损生。娑婆眷属无论是冤是亲。皆是怨家聚会。如意相亲相爱者。是软怨家。你爱我。我爱你。不许超出三界生死。柔软缠人。故曰软怨家。一切讨债之恶友。恶官。恶贼。乃至恶眷属。皆是强怨家。障碍道业。不得净修。恶者为怨憎会苦。爱者有爱别离苦。如意者。当作梦幻泡影观之。不如意者。当思‘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往生以前。若不如是思之观之。即当一心念佛。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丙初正示无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此下是释迦如来。劝娑婆众生。执持名号。立念佛之行。先指出无上因果。无上因为念佛。无上果是生极乐国。

上劝发愿。此劝起行。即以念佛为起行。如天津人愿去北京。若不起身动步。即有愿无行。不远之京。尚不能到。况极乐乎。信愿行为此经正宗。亦为往生之三资粮。‘不可以少善根’者。念佛即多善根。‘不可以少福德’者。念佛即多福德。何以故。念佛即得仗佛无量善根福德故。能念为因。所念为缘。能所不二。同一无量善根福德因缘。即得往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词。以娑婆世界男子女人。有善者有不善者。若究竟说。善者男不自知是男。女不自知是女。而亦非傻子呆子之无识。又非砖头瓦块之无知。如净名经观众生品云。舍利弗从文殊菩萨问疾于维摩居士。有天女散花于室内。‘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就浅近说。能受佛皈戒。念佛求往生者。皆善男女。‘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者。四十八愿中。愿愿所度皆此等男女。即能得念佛三昧之人也。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得事三昧。理念得理三昧。事念者所念佛即事也。能念是娑婆众生。所念是极乐弥陀。有自有他。有彼有此。差别不同。故为事念。理念者。所念佛即理也。能念心亦理也。无有自他。无彼无此。故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事三昧者。一切事作到熟至极处。不用起作事之心。而自然作得如法之谓也。梵语三昧。此云正定。即不用心亦不颠倒错乱之谓也。持名念佛。一切男女。各有根器不等所处环境。亦各不同。故念佛或高声念。或低声念。或默念。或金刚念。怎样念与自己合式。就怎样念。高声念功德大。能令一切鬼神人畜。闻者得益。自己亦能随念反闻故。若气力不佳。就低声念。要将此念转熟。妄想转生。须念念相续。气再不足。则默念。但默念力弱。或起昏沉。或起妄想。即当金刚念。金刚者。坚固义。即心念唇动。不必出声。舌根意根。如两股绳合起。即有力。或加耳根。三股合起。念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六根打成一片。无第二事可以扰动。事三昧成矣。大势至菩萨念佛章云。‘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也。’若得理三昧者。理即法身。念法身佛。即同参禅。看如何是法身本来面目。或名看话头。法身是诸法之本。亦是话语之头。念佛时。看一句佛号之话。从谁发起。故曰看话头。但有疑须参。无疑便念。忝须忝透疑情。念须念破障碍。疑亦障碍耳。若知法身无相。以无相念。蓦直念去。初念似有障碍。久久功纯。障尽理显。即得理三昧也。故古人云。一句弥陀深妙禅。参禅参心。理念即参。依教修真空绝相观。亦复如是。真空亦即法身无相。会得此意。参禅习观念佛。其义一也。深入容易得定。话头与真空多就因说。念佛法身多就果说。故多善根福德因缘。若一日一心不乱。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七若字皆不定之词。众生根有利钝不等故。或极钝者须七日。极利者一日即成。此约出世智说。或极利须七日。极钝者一日即成。此约世智说。其非极钝利者。可以例知。真正打七。多不过十人。著新净衣。斋戒沐浴。功夫先已纯熟。七日加工。克期取证。不须开示。讲开示即打闲岔。此会打七。是成就大家学念佛耳。佛有大智。知机知根。死心念佛。七日无有不得一心不乱者。不肯死心。不能济事。非佛语谬。愚早年见报载北京某女士死心念佛。得念佛三昧。有人请问。云何念佛。可得利益。答曰。死下心去念。又问曰。心云何死得下去。答曰。死下去了便知。此事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虽然如是。不妨饶舌。说一相似语。心本活泼灵通。云何言死。盖以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之心。换来念佛。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贼人。贼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将谁念佛。又者要想念到一心不乱。还要一心不乱念。‘其人临命终时’者。其人即一心不乱之人。命终时。即娑婆报尽时也。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人之前。接引其人往生也。弥陀是主。圣众是伴。有见主不见伴者。有见伴不见主者。今主伴齐见。即往生上品者也。‘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者。因自己念佛三昧力。及佛加被力。故心不颠倒。颠倒者。或不足疑而生疑。或不足惧而生惧。或贪恋眷属。或挂碍财帛。或见刀山剑树地狱。谓是五欲园林。欢喜投入。或见畜类胎脏。谓是华美楼阁。直捷闯进。或见人道交遘。急去争风夺淫。全身没入便道成胎。种种颠倒。卒难尽述。念佛仗佛加被故。心不颠倒。亦不经中有身。其速如电。即得在生。极乐世界。莲池化生。此土生天堕地狱。皆无中阴。生西亦然。生即无一生。无生而生。前言万修万人去。是就摄受众生说。若决定往生者。须得念佛三昧为铁券。其次不会造业者。如愚夫庸妇。鹦鹉八哥。念佛皆得往生者。可以为证。

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见是利。’指上文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也。若回指前文即往生彼国一生即得补处。及与一生补处为伴等利益也。‘故说此言’者。指上佛教善男女执持名号。持至一心不乱之因也。若有众生闻说如是因。不愿修如是果。不愿得者。非狂即痴。故重劝曰。‘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寂光净土即是佛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以业障所障。故不与佛同。依他宗修。虽能开悟。业障未消。终成隔碍。故楞严经云。理虽顿悟。事须渐除。今言带业往生者。正以凡夫不知业无体性。故作如是言而摄受耳。及至生已。必悟无生。无生理中岂有业乎。故曰了得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甲三流通分二;乙初普劝三:乙二结劝;丙初劝信流通二;丙二劝愿流通;丙三劝行流通;丁初略引标题六;丁二征释经题;戊初东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蕅益大师意谓。此经既是佛无问自说而为发起。当然仍是佛流通。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余人不堪流通。故释迦与六方佛劝信流通。今略引东方佛赞叹劝信。以证自赞劝信不虚。故先牒自赞曰。‘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后正引东方某佛某佛赞叹劝信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之利二字。指法藏比丘第十七愿行所成。诸佛劝信。亦即众生之利。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第十七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此愿似乎好名。而实与世间好名不同。世间所好是假名。法藏比丘发愿之后。即广行六度万行。及普贤行。饶益众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愿以名利益众生。始成诸佛劝信。及成众生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据广本说。是十方佛赞。东方佛在东方为众生赞弥陀功德。余九方亦如是赞。故我佛释迦亦如是赞。又释迦赞时。十方诸佛同赞。言不顿彰。十方诸佛同一法身故。自他不二故。此是略说。若广说即十方各恒河沙数诸佛同赞。犹谓之略。‘广长舌相’者。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约化相舌出覆面。上至发际。约报相舌覆三千大千世界。此相是妙有。亦即是真空。不碍三千大千中一切情与无情。又佛以三世间为一身。佛之舌遍于一切众生口中。众生舌即是佛舌。故有一众生赞弥陀。即是释迦及诸佛赞弥陀。所有鹦鹉八哥众鸟和鸣。皆是赞弥陀。此文末后十六字。是本经经题。上八字约佛德。是诸佛所称赞之功德。下八字约法。是诸佛所护念之经。今罗什法师所立之题。虽略而义实无异。难信故护念称赞以劝信。众生信故。经乃流通。东方如是。余方皆然。但诸佛名号。皆以德彰。德无尽故。一一名皆非思议之所能及。有智辩者。当随意发挥之。一一皆是万德庄严。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花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同上

丁二征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原题十六字。前八字即正宗分中广称赞者是也。余八字未释其义。故我佛释迦大慈。再加征释以劝信。若有人具足闻慧。闻法持法。闻诸佛名持诸佛名。亦如闻持弥陀名号故。亦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亦得一生补处菩提。故曰汝等皆当信受云云。大本弥陀经。佛对弥勒菩萨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多住百岁。此即我佛护念此经也。此与大本同一净土法故。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已发愿’者。已生西方。‘今发愿’者。现生西方。‘当发愿’者。当生西方。盖以娑婆一念念佛时。即西方七宝池中莲花生时。念念念佛。花即渐渐增长。娑婆命终时。即从莲花化生。娑婆命终者。染污因缘报毕故。莲花化生者。清净因缘果现故。佛性本来无生灭。而能随染净等缘。示现生灭。随染则终无了期。随净则可以渐证不生不灭。故佛劝愿得生净变化土。即可横超。超至究竟不生不灭之常寂光净土矣。此法不假信者愿者。向谁流通。后世众生。其将何法以为稳得脱苦之方。

丙三劝行流通二;丁初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及六方诸佛功德。是承上文自己称赞诸佛。彼诸佛句。是弥陀及六方佛亦转赞我佛。而作是言句。即入诸佛口吻曰释迦牟尼佛。能为二种甚难希有之事。一者能于五浊恶世成佛。二者能为恶世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净土法门。说即劝也。劝人以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梵语娑婆。此云堪忍。约佛说。慈悲广大。堪可忍耐此土众生难度而能忍度故。约众生说。愚痴深重。堪可忍耐此土八苦。不求出离故。五浊者。一劫浊。劫即时分。时无浊与不浊。以有见等四浊聚会之时曰劫浊。二见浊有五。一执身见为我之见。二执自他等二边之见。三偏邪之见。四取己邪见为正见之见。五取外道戒之邪见。此五利使。使正见浑浊故。三烦恼浊。即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使法身慧命昏烦恼乱故。五利五钝。亦通名十使烦恼。使愚人造业受苦故。四众生浊。即糊糊涂涂于六道生死故。五命浊。即寿命短促故。信愿念佛。可以转四浊聚会之劫浊。为清净大海众聚会之时。转五邪见浊。为无量光智。转昏烦乱浊。为常寂光定。转六道众生浊。为莲花化生。转短命浊。为无量寿。若欲转此五浊。先以正见转邪见。具正见者。即能信愿念佛矣。若道无善根。正好以念佛种善根。若道善根浅薄。正好以念佛栽培。佛即菩提。以菩提根。成大菩提。亦何难之有。

丁二教主结叹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我佛不可思议二难功德。已如诸佛转赞。尚未觌面付嘱。故此呼当机以代表一切众生。皆当尽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二难事。故末句云。是为甚难。并非说难以骇人听闻。实欲令人勉其所难。以便离苦得乐。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此经已。长老舍利弗。千二百五十比丘。‘一切世间’指三世间。及天龙八部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法喜充满故。作礼者谢法也。而去者。各回各处。是法住法位也。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终

3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