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之美,是在说明安祥的美好,当然也包含对安祥的赞美。 首先要辨明的是什么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么? 我们可以分几点来说明: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什么是法的现量?法有现量和比量..
耕耘先生
二、如何才能获得安祥?(一)唯求心安每个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叔孙豹主张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他的生活理念。李白的秉烛夜游是他的生活向往。有些人追求物质的享乐、有些人追求功业的不朽、有些人活在蝇营狗苟、莫名其妙的自我迷失中。这些人,不管他是为了不朽的功业,或者是为了人生的享乐,在相对的二元的心态下,是不可能获得安祥的。唯有摒弃私欲、功利,全心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脱的正确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么能拥有安祥?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那就要做到「为而不有,善而不居。」什么是「为而不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都必须有自己的正业。我们努力追求良好的工作成果,但却不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而失望,也就是礼运大同篇讲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贡献自我的机会,而不是自我标榜、自我功利,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就是为而不有。我们努力创造,但是并非为了自己占有更多。什么是「善而不居」?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我们勿须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无愧无怍、心安理得,就能够得到内心的安祥。有很多人,有了贡献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就充满了牢骚抱怨,而破坏了内心的平衡。有些人品学兼优,不被重视,就感觉有一种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落寞感,像屈原就是这样。这样的人他绝对活不下去,活在自怜里的人那多凄惨,当他撑不下去的时候,最后必定是自己毁灭自己。所以我们要获得安祥,首先就是要有只求心安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态度。
(二)宰制官能惩治我欲为什么要宰制官能?我们为什么会迷失?事实上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迷失的过程。这话怎么讲?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加深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同,我们随时受感官的支配:看到美好的事物我们欢喜;看到不顺眼的东西我们厌恶;环境调和的时候我们高兴;到了环境低潮,产生一种压抑感的时候我们就会愤怒,或者就会悲观乃至沮丧。这都是说我们在受制于官能的支配。我们有个消化器官,拚命的觅食,觅食是合理的本能,是对的;但是觅得食物,还希望食前方丈,就堕落为官能的奴隶了。不管是经济蓬勃或萧条,我们看台北每条马路上的许多餐馆,除非你事先订座,倘若到了吃饭的时候才去吃,多半是没有位置给你坐,「对不起!明天请早。」人们物质欲望的泛滥,已经充分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贫乏及心灵的沉淤。这是一个很可怕、很可悲的现象,绝不是我们在杞人忧天。什么叫惩治我欲呢?一个人的合理欲望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我时常说:如果我们的老祖先都满足于住鸟窝、住山洞、披兽皮的话,我们到今天也还会是那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了改善生活的愿望,所以一代一代地把生活品质提升。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恶,但是超出范围的私欲扩张,倒真是罪过了。在我们阅读历史中,一个朝代的崩溃、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社会的腐败,以及若干史前文明国家的沉沦,是被什么毁灭的?无他,只是私欲。私欲不仅可以污染社会人群,腐蚀一个国家,而且当它扩展到极点时,它便会毁灭掉整个人类。所谓私欲,它包含了占有欲、支配欲、领袖欲,还有自我保存。自我我欲的极点: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这样活着实在很苦,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多半是这类胆小鬼。我们拥有感官并不是罪恶,感官只不过是我们生活必须的工具,是我们的附属,但是我们要宰制它,不要让它支配、牵制了我们才对。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做到这些,就会如王阳明所讲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了。假如你有感官,而你又由它牵着鼻子走,那你这个人活得很惨,你不可能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可能获致安祥。欲,是无底之壑,永远填不满。所谓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能构成对你生命的污染、煎熬、惩罚,使你迷失,使你发狂,所以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活在合理的欲望中。也就是说:我们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就已经足够了。进一步,如何不忝此生,不要把这个宝贵的生命浪费掉,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净化自己,如何使自己确确实实的认知自己,这是获得安祥的第二个条件。
(三)穷理澈源识心达本什么叫穷理澈源?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样横着走,这样的话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晴一闭,离开人间的时候,道理还没搞清楚,依然要做个胡涂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要找到道理的源头──道理从那里来?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头在那里?你必须穷追到一切事、一切理的源头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断惑,就必须把道理搞清楚,你若想真正搞清楚就不单是要找到了道理,还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断惑。人断惑了以后,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问、不再有无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则吉祥,他就安祥了。为什么要识心达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心,而每个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头马车、自相矛盾、互相牵制,没有办法让心灵统一,让生命潜力集中发挥,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而你这一生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糊胡涂涂的被彻底埋没了。什么是你原本的心?我们为什么要识心达本?因为所有理性的学问都公认:真实的是原本的──只有你那个原本的心才是真实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认识自己,自己尚不认识,认识别人是没有用的。一个自我迷失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自己生命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层意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感知、所累积的这一层法尘。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分别心是你,那你是认贼作子,终归无常;如果你说你现在的分别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这个问题很麻烦!你若说这个表层意识不是你,无风不起浪,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凭借什么存在?烦恼即菩提──没有菩提,连烦恼你也不会感知。一块石头,它能感受烦恼吗?必定你有觉性,你才感受得到烦恼。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圣主」未曾蒙尘以前的原本真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得到安祥。为了说明这个条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够的,我可以跟各位讲:很多人听说别人开悟,总认为这个家伙一定是悟出来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实在说没有这回事,谁若是因开悟而讲出一篇大道理来,那这个人是神经病。有人说这个家伙开悟了,大概有了神通变化。我告诉各位: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人、没有神、没有佛,神通从哪里来?神通也不是真实的。那么说这个人悟了,悟了个什么东西呢?很简单,所谓之悟就是穷理澈源、识心达本;也就是说,当下一切问题、一切问号统统消失,统统不见了;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统统瓦解、冰消了,而当时自己生命所唯一拥有的只有两个字:安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悟。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时候胡思乱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来说:我悟了。那你要小心一点儿,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澈大悟了,能得到什么?也只不过是得到了安祥而已。那么,如何才能够穷理澈源、识心达本?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有方法才行,方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才能够穷理澈源、识心达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句话是「守本真心」。什么叫做致虚极?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总感觉都是实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统统实在。我们既然认同一切实在,我们便只能活在相对的生活中,我们那个绝对的心灵就被压抑了。必须过活得非常虚,不但虚,而且虚到极点,走在地上好象走在海绵上一样──开悟前会有这种感觉。静笃,不但要静,要静到极点,否则便是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了。有人说这是执着,很多人认为:你看!又「致」,又「守」,这都是动词,都是有为法,都是执着。你若这么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有为而不执着有为才是无为;无为而执着无为就是有为。所以唯信能入。你要能够虚,尽量地虚。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宁,你就发脾气,这证明外在的一切在你心里是实在的,对你来讲是两个,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到处都是两个乃至多个,与修行绝不相应。所谓「外门闭、内门开」,这是修密宗闭黑关的着眼点。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虚,要虚到极点;不但要静,要静上加静。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相应。什么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里一再说到这四个字──守本真心。刚刚修行的人,唱高调说要自在、要洒脱、要无我,说俏皮话、嘴巴滑溜是没有用的,见了阎王,你那一套一点都用不上。而触境遇缘烦恼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从达摩大师到五祖都是倡导观心的。以后虽然很少用观心的词句,本质上也离不开观心。观心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学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而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人。如果承认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然后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假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批判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太不好、太黯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都要观察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如果我们要思惟一件事──有目的的思惟,应集中心力去思惟它,那叫正思惟;如果我们不需要思惟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会搅乱了心地。第三阶段:要观念从哪里来?从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真心。找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记得十几年前,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了几句话(为什么说得到呢?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几句话是「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这几句话极为究竟,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到外面,也不是外面觉进来,套用笛卡尔那句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观心观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觉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着你的心,它才不会乱跑,你守着你的真实的心,真实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后来禅宗的子孙看了这个守字,觉得用得太拙,其实拙就是大智能。你若能够守你原本的心,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后讲的保任,名词虽然不同,它的含意完全一样,而我认为守本真心更明确、更积极。
(四)如法精进「如法」就是照着佛经上所说的方法,照着师父教导的方法「精进」。什么叫做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不要掺杂,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门都弄进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你要精进,殚精竭虑,只有这一件大事。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这话很值得玩味:大事没有搞清楚,好象死了爹娘一样;大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样。这个满好玩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要精进。安祥是由心安无愧得来的。安祥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纵私欲得来的。安祥是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得来的。所以我们得到安祥以后,就会活得踏实、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无罪一身轻。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是安祥?如何才能获得和拥有安祥?我们现在就要说安祥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现在就要讨论安祥之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