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集序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由是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今去佛日远情尘日滋。进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退之伥伥乎有沦坠之险。而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生死。大矣哉。..
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往生集序
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由是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今去佛日远情尘日滋。进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退之伥伥乎有沦坠之险。而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生死。大矣哉。可谓起末世沉疴必効之灵药也。顾古之効多今之効尠。其咎安在。则亦口净土心娑婆。而坚勇明悟不及前辈云尔。闻昔有传往生者。岁久灭没不可复覩。而断章遗迹班班。互载于内外百家之书。予随所见辄附笔剳。仍摘其因果昭灼者。日积之成编。殆存十一于千百而已。今甲申窃比中峯廛居。掩关于上方。乃取而从其类后先之。又证之以诸圣同归。足之以生存感应。计百六十有六条。而间为之赞。以发其隐义。题曰往生集。俾缁素之流观于是书将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脱而生。某也以如是纯一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诚之极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愿而生。某也以如是改过不吝转业于将堕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几乎考古验今为净业者左券。而客有过我者。阅未数传。勃然曰。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往生净土寓言也。子以为真生乎哉。宁不乖于无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谓曰。谈何容易。如以无生而已矣。一切断灭不应尚有唯心。果悟无生则生亦奚碍。生既本无故终日生而未甞生也。且尔已尽漏心否乎。对曰不能。噫漏心未尽则生缘未休。生缘未休则托质有所。茫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净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与害天渊矣。抑未之思欤。饰虚论而争高。吾亦能之。所以弗为者。夫亦惧生于识法耳行矣。尔诚不以予言为非。即净土而之佛乘。盖未甞间隔丝毫。而奚乖之有。客悚然从坐而作。惘然而自失不觉。其汪然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庄诵之终卷。亟拜亟请梓焉。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万曆十二年夏日 杭沙门袾宏识
往生集目录
第一卷
沙门往生类
第二卷
王臣往生类
处士往生类
尼僧往生类
妇女往生类
恶人往生类
畜生往生类
第三卷
诸圣同归类
生存感应类
往生集卷之一
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沙门往生类
远祖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閒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林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远所居号东林焉。远住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剋志西方。高僧钜儒。凡百四十人。共为净社。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澄心系想。三覩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揖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耶。既知时至。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覩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赞曰。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厥功顾不伟欤。予昔游庐山。酌虎溪之泉。瞻三咲之堂。徘徊十八贤之遗迹。见其规模弘远。足称万僧之居。而殿阁尘埃。锺鼓閴寂。寥寥然户异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无继。嗟夫。
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驻锡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后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諡觉寂大师。
赞曰。永初入道。与远师伯仲。而创净社。以为万世法。亦远祖而永宗矣。至于命终之际。见佛来迎。先后如出一辄。证往生之瑞。当以二师为准则焉。
昙顺
晋昙顺。黄龙人。幼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剏寺江陵。延顺经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焉。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睿榻前一金莲花。倏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昙恒
晋昙恒。河东人。童孺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通贯。自入庐山。专志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
道昞
晋道昞。頴川人。幼师远公。通经律。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请绍远师之席。众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
赞曰。言行合一。所谓心口二俱念佛者也。听其言则是。稽其行则非。而欲冀往生。将谁欺乎。
昙诜
晋昙诜。广陵人。幼师远公。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晋道敬。琅琊人。祖凝之刺江州。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赞曰。冲年高才。鲜不自恃。而笃志念佛。非宿植净因者乎。今沙弥略涉经论。我慢放逸。白首而无归。不得已而谈西方晚矣。
佛驮跋陀罗
晋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姚秦沙门智严至西域。要师达长安。演法东宫。与罗什法师上下论议。后以悬指海舶遭摈。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诸经。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济
晋僧济。入庐山从远公学。达叹曰。绍隆大法。其在尔乎。后疾笃。诚期净土。远遗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集众讽净土经。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觉。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虚空。如有所见。须臾还卧。容色愉悦。谓傍人曰。吾行矣。右胁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
赞曰。济以圣师指示。而生净土。然则临终助念。孰曰无功乎。而留龛溽暑。体发异香。梵行之精坚验矣。
慧恭
晋慧恭。豫章酆城人。与慧兰僧光等同学。兰光系念净土。临终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笃。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念不少间。见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欣然奋迅而逝。
慧虔
晋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确。义熙年中。投山阴嘉祥寺。苦身率众后寝疾。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净严尼者。宿德笃行。夜梦观音从西郭门入。清辉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尼惊异作礼。问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虽困。神色如常侍者皆闻异香。泊然而化。
赞曰。临终见佛。或疑纯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见之何也。当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慎哉言乎。
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属缘西方。虔苦不替。见阿弥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傍人说所见。并陈诫因果。辞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赞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则曰。吾力且惫。待平复已。然后念佛。不知念佛。为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时。而显以念力。既愈其疾。复得往生。贤哉。
慧通
晋慧通。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法。祈心安养。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俄而见阿弥陀佛光明烨然。定起以告同学。安然而化。异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晋法琳。临卭人。专精戒品。止成都灵建寺修净业。常持弥陀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空中。合掌而逝。
赞曰。琳诵经有沙门现前。盖诚感耳无足为异。其生西方。不係乎是。修净业者。毋取相希慕焉。
昙鉴
宋昙鉴。平生片善。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花一枝授之。定起乃与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声弥厉及明。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
僧柔
齐僧柔。学方等诸经。惟以净业为怀。卒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俱闻异香。西向敬礼而化。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惟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即弹指罄咳。言气俱尽。
赞曰。天多欲乐。兼有女人非解脱处。古谓。假饶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归去来。是以赞净土者。谓上品即发彼岸。下生犹胜天宫。今光于命尽之际。而详审坚固所愿确然。可谓明且勇矣。
慧进
齐慧进。居高座寺。誓诵法华。造经百部。愿回此业得生安养。后闻空中告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卒。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梦有人乘船海中。问之。云往弥陀佛国。珍乞随行。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未可也。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忽房内池面。降白银台。因默记其事。书经函中。命尽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辉映。邑人遥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乃闻珍卒。后检经函。知珍瑞应。宜生净土久矣。
赞曰。远公三覩圣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银台而默记。古德之厚重类如此。彼浅丈夫者。才有少异。晓晓自鸣。小则失其所有。大则增其魔事矣。可弗慎诸。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赞曰。黄冠者恒言曰。释氏有死。神仙长生。今支公谓佛有长生。仙无长生。此论痛快简当。高出千古。鸾法师舍伪归真。如脱敝屣。岂非宿有正因者哉。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頴川人。孩幼之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礼南岳思大禅师。弘法缘毕。在剡东石城寺。将入灭谓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复前进。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唱观无量寿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智朗请云。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没此何生。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
赞曰。大师道德崇重一家教观。万代宗仰。而舍寿之际。惟西方是归。乃至疏观经。着十疑论。恒于此谆谆焉。意可知矣。或曰。疏称心观为宗。净土其非实欤。噫大师谓。约心观佛。不谓无佛。如其无佛。心观何施。正报既然。依报亦尔。学台教者审之。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
赞曰。经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喜恶得以生净土不偿雉命。良由一生净土。永绝轮回。因缘何从而得会遇。若其忍悟无生。入尘利物。纵有报偿。则所谓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者矣。岂与凡夫六道等耶。
章安
隋灌顶。章安人。智者大师弟子也。日以念佛为事。临终室有异香。遗诫弟子竟。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隋慧成。居枝江。诵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见净土莲台宝树。临终之夕。人梦成坐莲花。隐隐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像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见像。身遍满虚空。告曰。汝当澡浴清净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果见佛来。光明满室。遂坐而化。
赞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则心秽即秽。心净即净审矣。而喻见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见多佛遍空。盖一即多。多即一。非有优劣也。
智舜
隋智舜。入庐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乐寺。善经论。精诚念佛。有僧道铨者。至自齐州。齎阿弥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问之则云。此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绘而来。海感庆逢遇虔笃礼敬。乃覩神光炤烁。于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国。后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礼竟。跏趺至晓而逝。俨然如生。
赞曰。极乐世界过此十万亿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慧海之精诚感佛。彼道铨安知。非净土之贤圣乎。
法智
隋法智。髫年出家。晚岁闻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乃谓人曰。我闻。经言。犯一吉罗。历一中劫。入地狱可信。又言。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未之信。有明者示云。汝大邪见。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于国清寺兜率台。昼夜精勤念佛。忽辞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无疾而化。时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赞曰。佛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悉宜信受。是故信少恶入地狱。而不信一念生西方。此诚可谓邪见矣。近世喜持咒者。见陀罗尼所说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满种种求愿。则跃然而信。见净土所说功德。能直入圣阶。立超三界。则恬然不介意。其为邪见等耳。可慨也夫。
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激发四众。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不暂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凡有嚫施。用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废坠。燃灯续明。三衣瓶钵。不使人持。行不共众。恐谈世事。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莫能纪述。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往生净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赐寺额曰光明云。
赞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脱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智钦
唐智钦。专习禅业。又礼念万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后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曰。来迎钦禅师耳。护急启窓。见佛身光明。旛华宝盖满虚空中。钦随佛冉冉而去。
赞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然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当学钦公之习禅礼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勐。以治其恶习则所燃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五会法师
唐法照。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峯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甞于钵内覩五色云。有梵刹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入讲堂则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毋令断绝。决定往生。后腊月朔。在华严院净业道场。方忆二大士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梵僧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台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师甞于湖东寺。开五会念佛。感祥云宝阁。覩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又于并州五会念佛。感代宗皇帝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追寻。乃见师劝化之盛。遂诏入京。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
赞曰。感梦于前。覩境于后。其可信明矣。然则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顾不足信欤。三载之前。花台预就。所谓信心才起。莲蕋标名。随其勤惰而或鲜或萎。又不足信欤。噫冥现灵踪。预符圣记。化行五会。音彻九重。岂非乘悲愿而生者哉。
台岩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仙都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因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师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已光明闪烁。师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与钱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又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师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悲伤自责。因倍精进。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逝。塔于台子岩。号台岩法师。
赞曰。或疑佛从口出。似涉怪异。噫世尊逢醉象时。手五指端。出金光狮子。其言曰。我何有心于御象哉。以我无量劫来。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狮子现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现佛。亦无量劫来。归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世有魔师。教人黑夜习坐。于香烟上注观佛现。以为感应。较此邪正实霄壤焉。修净业者。不可不辩。
自觉
唐自觉。住真州。常发愿。愿因观音。得见阿弥陀佛。于是铸观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愿。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手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后十一年七月望夕。见一人形似天王。云间现身。谓觉曰。安养之期至矣。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
善胄
唐善胄。瀛州人。武德三年病革。谓门人曰。吾一生正信。不虑净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严待。病久委卧。忽起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又自陈忏悔。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等还见否。不久吾当去耳。少顷而逝。
神素
唐神素。安邑鸣条人。讲演为业。与道杰齐名。一生行业。属想西方。贞观二年众请主栖岩。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召大众与别。趺坐正容令诵观音普门品二遍。自称阿弥陀佛又令一人唱。余人和中夜端坐俨然而逝。肌肉虽尽骨坐如初。
慧璿
唐慧璿。出家襄川。甞弘三轮大经。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夜见山神告曰。法师房宇不久当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生受信施今须通散。一毫以上。舍入十方穷独乞人。并诸异道。言已终于法座。
赞曰。昔生公说法将竟。众见麈尾坠地。凭几而化。如入禅定。璿之事亦类是矣。呜呼匪平生道力。可勉强于临时耶。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弥加精进。三七日后。向擎台者来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三日后异光满室。曰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叚公。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罣金台。
赞曰。或谓银台至而复隐。金台誓而重来。何得果报无凭。由人拣择。通曰。此正谓万法由心随感而应者也。且火车已现。十念而得往生。天众来迎。矢心而归净土。善恶圣凡之相。隔尚可转业须臾。况金银几希间耶。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师灵裕法师。常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稽洽博诣。志结西方。愿生安养后自知命极。预期八月。人未之测也。至八月朔日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昇高座。身含奇相。炉患异香。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至。听者寒心。昂举目高视。见天众缤纷。管絃嘹喨。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由来非愿常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果遂耶。言讫天乐还灭。便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愿往。但见香炉坠手。即于高座而逝。足下有普光堂等字。遐迩惊叹。
赞曰。却天宫而求净土。前有光公。后有洪公及昂。盖三人焉而时逼须臾。犹能导四众以毗尼。据高座而归寂。灵相纷然骇人心目。呜呼异哉。
道绰
唐道绰。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习经论。晚事瓒禅师学禅。又笃志神鸾净土之业。有僧定中。见绰数珠如七宝大山。平居为众讲无量寿观经。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称佛号。或时散席。嚮弥林谷。六时礼敬。初不废缺。念佛日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四月八日归寂。闻而赴者。满于山寺。见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焉。
宝相
唐宝相。雍州长安人。十九出家。头陀自静。六时礼忏。垂四十年。夜分诵弥陀经七遍。念佛六万声。病既革。诵念不舍。嘱道俗曰。念佛为先。勿虚度世。当于西方相待。又曰。烧散吾尸。不劳铭塔。言讫而逝。
赞曰。玉念佛日。记五万绰七万。相今六万。三老者皆高僧。而日课有常数。今人忽之曰。此愚夫妇所作也。独何欤。
惟岸
唐惟岸。并州人。约净土为真归之地。行方等忏。服勤无缺微疾。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岸召画工。无能画者。忽有二人。自言能画。画毕不见。岸乃告诸弟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有童子愿往。岸令辞父母。父母谓为戏言未信也。顷之沐浴更衣。入道场念佛而化。岸抚其背曰。小子何得先吾行耶。因索笔赞二菩萨。有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之句。赞毕长逝。
赞曰。岸之事无惑矣。彼童子非久积净业。胡脱化之神异噫。尔不见十念成功乎。不然则宿世善根熟耳。修净业者。或今身不克往生。观此可以自慰。
僧衒
唐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内院。年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怠。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示我宝手。吾其行矣。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斯事。乃于悟真寺。共折杨枝于观音手中。誓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庆忭。昼夜观念不舍。忽觉临七宝池。入大宝帐。见佛及二大士。坐宝华台光明辉映。芳果作礼。佛云。念我名者皆生我国。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以梵音声。称赞净土。复见三道宝阶。其一白衣。其二道俗相半。其三唯僧也。云皆至心念佛者。得生此土耳。后五日。忽闻锺声曰。锺声我辈事也。俱时化去。
赞曰。耄耋之年。始修净业。而尚得往生。少壮可知矣。彼芳果闻风兴起。终获灵应。见贤思齐。其此之谓乎。
怀感
唐怀感。居长安千福寺。入念佛道场。三七日不覩灵瑞。自恨障深。欲绝食毕命。善导大师不许。劝令精虔三载感如所教。后见佛金色玉毫。得念佛三昧。製决疑论七卷。临终合掌云。佛来迎我。遂卒。
赞曰。谚有之。惟贵功深。杵可作针。吾于感有徵矣。画地自限者思之。
德美
唐德美法师。于会昌寺西院。造忏堂行般舟三昧。终夏不坐卧。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七众通礼节衣减食。断绝世想。专念西方。口诵弥陀。终其身不辍。后一时入室称佛。倏然而化。
赞曰。断绝世想则染缘尽。专念西方则净缘成。先民有言。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诚哉言乎。
辩才
唐辩才。襄阳人。潜修净土二十年。未甞自称。独与护戎任公善。谓之曰。才必生净土。期在十年。一日令弟子报任公曰。向所期已。及任公至。才曰。吾去矣。趺坐而化。众闻仙乐西来。异香散漫。
寿洪
唐寿洪。汾阳人。常念佛。虔求净土将亡。见兜率天童子来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遽云。佛从西来。言讫而化。
法祥
唐法祥。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修安养之业。凡有饶益。必用回向。因疾弟子。闻祥称佛声甚厉。又见房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相频伽鼓翼。乃倏然而化。
赞曰。祥见频伽。前智舜见鹦鹉孔雀。不见佛而见众鸟何耶。经云。是诸众鸟。皆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故知。正报依报。俱净土相也。幸无疑焉。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大藏。陈愿随手取卷。得弥陀经。昼夜诵咏。至三七日。覩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僖宗皇帝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
赞曰。瑠璃地上下明彻。净德所感也。而慧永僧衒异香七日。慧通三日。行今浃旬。孰非梵行之芬芳也哉。
明瞻
唐明瞻。晚岁剋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后因疾。于兴教寺具斋。别道俗。时僕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日过午。整威仪念佛。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永明寿禅师
钱氏吴越延寿。杭州余杭人。依四明翠岩禅师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甞行法华忏。中夜见普贤。莲花忽然在手。因思宿愿未决。登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行修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于是一意专修。后住永明。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峯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专切者也。乃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在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放诸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号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其塔。人问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敬。密询其人则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皆经冥府。此师已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
赞曰。永明佩西来直指心印。而刻意净土。自利利他广大行愿。光昭于万世。其下生之慈氏欤。其再生之善导欤。
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花开合于前。通云曰。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花光相。受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终。茶毗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
赞曰。唾必西避。坐必西向。系念如斯。何事不办。今以轻心浅心。而欲往生难矣。或曰。不已着乎。噫谛观落日。经有明文。智者大师。始生而面西趺坐。乃至净业诸贤。西向坐脱者。不着而能之乎。耽心浊境。终世安然。才念净邦。便忧其着。颠倒乃尔。嗟乎异哉。
晤恩
宋晤恩。姑苏常熟人。年十三闻诵弥陀经。遂求出家。终日一食。不离衣钵。不畜财宝。卧必右胁。坐必跏趺。每布萨涕泗不止。遍诲人以西方净业。及一乘圆旨。有疑不逗机者。答曰。与作毒鼓之缘耳。雍熙二年八月朔日。夜覩白光自井而出。谓门人曰。吾将逝矣。绝粒禁言。一心念佛。梦一沙门。执金炉焚香。三绕其室。自言灌顶。来此相迎。梦觉呼门人至。犹闻异香二十五日。说止观指归及观心义毕端坐而化。人闻管絃铃铎之音嘹亮空中。渐久渐远。自西而去。
赞曰。财食不贪。廉洁心也。坐卧不苟。敬慎心也。衣钵不离。持重心也。布萨垂泣。诚信心也。四心皆净因。宜其往生矣。至于诲人。则西方净业。与一乘圆教并施。恩其深入念佛法门者乎。
圆净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人。七岁出家。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乃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易莲社以净行。士大夫预会者。称净行弟子。而王文正公且为之首。一时公卿伯牧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焉。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况陋文浅学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
赞曰。始远公。次善导。既而南岳五会。永明台岩。终于法师。号莲社七祖。劝化之盛。盖耀古弥今矣。虽然覈其自修。则罔不精勤刻励。如所以示人者。今沙门知劝人。而不知劝己。欲窃附于前辈。不几狂乎。
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后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见红莲花。次日又见黄花满室。皆有化生孩儿。坐于花上。仙带结束。三日入龛端坐。命众念佛。顷之脱去。
赞曰。念佛人预知时至。盖娑婆缘尽。净土缘成。自然圣境冥现。如远公七日。今观二十七日之类是也。世人生无实德。死欲效嚬。扭揑粧点。取笑于识者。甚则生身活焚。摇动远迩。不知附鬼着邪。流入恶趣。尤可怜悯。复使无眼之徒。欣羡而希则之。其为害也大矣。我集往生。何无一人活焚其躯者。愿智人观此。普以告世。救诸愚民。
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志安养。甞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学呕血。入道场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梦中。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觉身心清凉。疾遂愈。着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于世天圣间。将化之日。炷香礼佛。愿诸佛证明。往生安养。至晚坐脱。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峯。时号慈云忏主云。
赞曰。克勤忏法。自行而垂宪万世。古今一人而已。至于宝手出虫甘露灌口。非精诚之极畴能然乎。
宗坦疏主
宋宗坦。潞州黎城人。五十年名播讲林。晚于唐州青台镇。专求净土。三业四仪。曾无暂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梦阿弥陀佛。谓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觉而白众。至五月四日。集众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助我往生。言已坐脱。满空雷鸣。白云覆地。三日方歇。所持玛瑙数珠。盘于指上。众取之。竟不能得。感应事繁。具如别说。
赞曰。雷者法音之吼。云者慈荫之深。手珠不脱。念力之牢强见矣。
慈照宗王
宋子元。号万事休。平江崐山人。少习止观。定中闻鸦声悟道。颂曰。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于是利他心切。普劝念佛。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生安养。剏白莲忏堂。述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逆顺境中。未甞动念。高宗皇帝召见。赐号慈照。后于铎城。三月二十三日。告众曰。吾化缘已毕。时当行矣。言讫合掌示寂。荼毗舍利无数。勅赐最胜之塔。
法持
宋法持。居化度寺。修弥陀忏。愿促阎浮之寿。早生安养。后小疾。雨泪悲号。祈垂接引。厉声念佛不绝。忽见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西向而化。
赞曰。人情莫不欲寿。促算而求安养。非欣厌之极乎。虽然发愿可也。赴海投崖。而叠薪自烬。则魔矣。
本如
宋本如。号神照。住东山承天寺。与郡守张郇。结社一日升座说法。与众诀别。退而坐逝。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去。明年启塔。颜貌如生。莲花产于塔前。
基法师
宋基法师。学于宝云。住太平兴国寺。精意念佛。一日示疾。为弟子广谈玄旨。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师曰。阿弥陀佛与二大士俱至。即右脇西向而化。门人梦阿弥陀佛授记。为超世如来。或梦师坐青莲花台者。法智禅师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
赞曰。或疑。基曷为即得授记。噫亲见如来无量光。见前授我菩提记。子知之乎。
若愚
宋若愚。居云川仙潭。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与道潜则章二师为友。潜能诗近名。愚与章惟务实行。将顺世。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生净土。彼正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众讽观经。端坐默然忽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书偈而化。偈曰。本自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又曰。空里千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方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赞曰。愚与潜章为友。而潜以耽诗。亲名失净土之利。黜世智疎世缘。求西方者。当书诸绅。
守真
宋守真。永兴人。讲起信论法界观。常于中夜。结无量寿佛往生秘密印。系念西方。一夕天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乃持香花。入殿供养。就坐而化。
知礼
宋知礼。号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钞。大彰观心观佛之旨。每岁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会。动逾万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义。后于岁旦。建光明忏。至五日召大众说法。骤称佛号数百声。奄然坐逝。
赞曰。礼述妙宗。说净观。大弘台教。而临终念佛坐逝。岂腾口说者。可同日语耶。
有严
宋有严。住台州赤城崇善寺。依神照学天台教。晚年结茆樝木之下。号曰樝菴。平生笃修净业。有怀安养故乡诗。为时所传。建中靖国元年夏四月将终。见宝池大莲花。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示众。后七日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隐。
赞曰。前法祥镜光。现于壁端。今严公月光。现于塔上。皆身心莹彻之明验也。乃至光明满室者。金光弥亘江上数百里者。呜呼。是可以伪为乎哉。
慧明
宋慧明。号晦菴。学于慧光。晚依蓄山常照寺。修净业。日课法华楞严圆觉。持弥陀圣号万数。庆元己未春示疾。谓弟子曰。吾学大乘。求生净土。今果遂矣。累足坐逝。众闻天乐西来。徘徊顶上。荼毗五色舍利无数。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亡。俄而复甦。谓师及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儿当随行。隣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同志念佛。长者忽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勤净业。三年之后。当同来此。至期二人。俱见佛来。大地震动。天花飃舞。一时同化。
了然
宋了然法师。号智涌。住白莲寺二十四年。梦二龙戏空中。一化为神人。袖出简云。师七日当行。既寤集众说法。大书曰。因念佛力。得生乐国。凡汝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令众诵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处。倏然而化。能仁寺行人。皆闻天乐之音。祥光上烛天表。
思照
宋释思照。研究宗教。专心净业。每四更即起。称诵佛名。懈怠比丘。不遑安寝。效法藏四十八愿。结僧俗係念净会三十年。一日感疾。梦丈六金身。集众念佛。忽厉声同众称念。屈指作印坐逝。阇维齿及数珠不坏。
智廉
宋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元改元秋八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众围绕说法。佛云。诸善人等。当须专心净业来生我国。我见胜相。往生必矣。乃书偈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无灭无生。莲花国里。书毕回身。向西结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号慈川。学于海月。归嘉禾。开长堂供众二十年。专志念佛。常以净业化人。得往生者甚众。忽示疾。客至问安。谈论如常时。客方出门。即迁化。人见紫云。向西而没焉。
法因
宋法因。住四明广寿寺。三十年冥心净土。后有疾。集众讽观经。称佛号者三夕。谓门人曰。吾将行矣。或请留偈。乃书曰。我与弥陀本无二。二与不二并皆离。我今如此见弥陀。感应道交难思议。挺身端坐而逝。
赞曰。以我心而念彼佛。则生佛宛然。即凡心而见佛心。则生佛何别。何别故离二。宛然故离不二。离二故不从他觅。离不二故不碍求生。又离二故凡情斯尽。离不二故圣解俱亡。如此见佛者。终日娑婆。终日净土。念念释迦出世。时时弥勒下生。可谓真见弥陀者也。其或不然觌面相逢。白云万里。
智仙
宋智仙。号真教。住白莲寺。讲道十三年。西向礼念。未甞少废。一夕微疾。请观堂行人。诵弥陀经。卷未终而坐脱。隣住能仁寺僧。皆闻天乐和鸣。黎明乃知师亡。
宗利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后入道味山。筑菴名曰一相。越十五年。忽谓弟子曰。吾见碧莲花。遍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云。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奄然而化。
齐玉
宋齐玉。号慧觉。初于霅川宝藏寺。建净土会。后住上竺。夜半顶弥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谓首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欲则净土耳。可为我集众念佛。首座鸣锺。僧至将百余。玉云。今已见佛。瞑目端坐而逝。
赞曰。多宝塔亦佛国也。玉何以不愿。昔韦提希。遍观净土而独求安养。盖非专修。功弗克就。知此可与言西方矣。
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奉诏入东京慧林寺。召对延和殿称旨。平居密修净业。雷峯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花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花。人言以俟本公。又莲花无数。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有问。师传直指。何得莲境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后临终安坐而逝。諡圆照禅师。
赞曰。昔中峯天如。谓禅与净土。理虽一而功不可并施。今曰兼修者何。盖兼之义二。足蹑两船之兼。则诚为不可。圆通不碍之兼。何不可之有。况禅外无净土。则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安得更谓之兼。
大通本禅师
宋善本。试华严得度。奉诏住法云。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寺修净业。定中见阿弥陀佛示金色身。一旦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念佛。西向而化。
灵芝照律师
宋元照。住灵芝。弘律学。笃意净业。念佛不辍。一日令弟子。讽观经及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乐声。
清照律师
宋慧亨。住武林延寿寺。初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六十年。每对人必以念佛为劝。建宝阁立三圣像。最称殊特。有江自任者。忽梦宝座从空而下。云亨律师当升此坐。适社友孙居士。预启别亨。即在家作印而化。师往炷香。归而谓其徒曰。孙君已去。吾亦行矣。乃集众念佛。为说偈曰。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端坐而化。号清照律师。
赞曰。六十年专修净业。临终瑞应何疑焉。世有以少时之力。而咎净土之无徵。谬矣。
思敏
宋思敏。依灵芝律师增受戒法。专心念佛二十年。后有疾。请众讽观经者半月。越三日。见化佛满空。临终念佛。声出众外。酷暑留龛七日不变。香满室中。
晞湛
宋晞湛。山阴人。少为儒生。忽厌世出家。与莹行人。建无量寿佛殿于阮杜。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佛及二菩萨相。一夕面西念佛。正坐凝然作印而化。
登法师
隋登法师。讲涅槃经于并州兴国寺。来听经者。普劝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命终。异香满空。及殡光明香云。遍诸聚落。
僧厓
释僧厓。住益州多宝寺。笃心净业。焚五指供西方三圣。或问痛否。答曰。心既无痛。指何痛焉。临终天花如雨。人见厓班衲锡杖。与五六百僧。乘空而没。
藏法师
宋僧藏。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礼拜。专修净土将终。天乐次第来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别众而化。
孤山圆法师
宋智圆。居西湖孤山。广解诸经。刻心净土。造弥陀疏及西资钞。劝发往生将终。以陶器合瘗。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视陶器。形质俨然。爪发俱长。
赞曰。传称没后如故。不说临终往生何也。据没所现。徵存所修。正其白业坚固。所感决定往生何疑。
元净
宋元净。杭人。十二出家。后居龙井寺。时贤赵清献公。苏文忠公辈。咸重之将终。入方圆菴。谓人曰。吾七日无障。所愿遂矣。七日出偈示众。吉祥而逝。
喻弥陀
宋思净。姓喻氏。钱塘人。自号净土子。早侍瑛法师。讲法华。后专念佛。暇则画佛像。凡画必于净室寂想。见弥陀光明乃下笔。绍兴丁巳岁。端坐七日。一心念佛。漠然化去。
赞曰。画佛观佛。善用者颇类。盖画能置人马腹。岂不能置人佛国耶。然则画工画佛。何以不往生。噫问渠还室必净。想必寂否。况画工杂绘群形。喻老惟专一佛。专则观也。非画也。丹青者流。毋假口于此。
蒙润
释蒙润。字玉岗。得法于古源禅师。晚居风篁岭之白莲菴。杜门念佛。临终化佛来迎。异香满室。
云屋
元善住。字云屋。苏人。掩关六时念佛。病久不易。终时异香满室。有安养传谷响集行世云。
旨观主
元旨观主。字别宗。杭人。戒德甚严。剏观室于龙山之阳。修行念佛三昧。虽避兵窜逐。亦不暂废。临终无疾。沐浴端坐而化。芝云仁法师行业集。载之甚详。
昙懿
宋昙懿。居钱塘。以医为业。晚年修念佛三昧。出平时所蓄。供佛饭僧。造像设浴。如是二十年。后微疾。屏药石。延七僧念佛。次日见莲花大如屋。又一日。见梵僧临榻问讯。夜半众闻念佛声低。视之泊然长往矣。
太微
宋太微。儿时投钱塘法安法师出家。初授弥陀经。便能背诵。及受具。扃门念佛精进不怠。常纵步后山。忽闻笛声。豁然开悟。因畜一笛自娱。有凌监簿者。同志净业。称微为净土乡长。一日叩门曰。净土乡弟相见。微曰。明当相见于净土。今诵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视之。见笛钵禅椅已焚。跏趺地上而化。
赞曰。畜笛自娱。古人聊记悟由。因用以作佛事耳。俱胝得天龙一指头禅。而终身竪指。端公见弄狮子。以发明心地。而常被綵衣。乃至误读楞严。而不改句读。皆此类也。猖狂自恣之徒。慎毋以是藉口。
用钦
宋用钦。居钱塘七宝院。依大智学律。闻大智示众曰。生弘毗尼。死归安养。出家学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三万。甞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念佛。黎明合掌西望。跏趺而化。
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号久法华。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越三日。还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符契。莲花台上。皆标合生者名。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勳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久所云。
赞曰。莲花标名。至此盖屡见矣。幻欤真欤噫。幻心而念幻佛。幻花而标幻名。乃至得记成佛。夫孰非幻乎。吾且幻生焉。何论其真与否也。
祖辉
元祖辉。住四明郡城佛阁。逢人但云。阿弥陀佛。说亦说不得。人因号说不得和尚。鄞县尉王用享夫妇。敬事之。一日诣其家别云。吾明日行矣。及明众集。即入龛端坐。求甘瓜啖尽一枚。念佛而化。
楚琦
大明楚琦。蜀人笃信西方。因抵燕京。闻楼鼓声大彻。洪武初三诏。说法京都 皇情大悦。后筑室号西斋。一意净业。甞见大莲花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围绕。将示寂。书偈示众曰。吾行矣。人问何生。答曰。西方。又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乃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宝珠
大明宝珠。常游杭郡嘉禾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居。平时惟念佛不绝口。人唤之才应对。即连声念佛。更无杂语。后于海门寺。忽若癫狂者。将半月余。僧呵曰。尔平生实行。当与世人作眼目。何得乃尔。珠曰。既如是吾行矣。索浴毕安然立化。
总论
无量寿经。论三辈往生。其上辈者。曰舍家离俗。而作沙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舍家离俗。身出家也。一向专念心出家也。身心俱净。焉得不生净土。世有狂僧。或曰。净土往生。接引在家二众。吾沙门。吾何屑乎是。或曰。净土往生。接引僧中钝根。吾明教。吾明宗。吾何屑乎是。噫是恶知。远祖而下诸大老。或弘经法。而声震人天。或握祖印。而道弥今古。彼固昧于宗教。非沙门乎哉。又恶知净土之外。无宗教无沙门乎哉。吾因以告夫狂者。
往生集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