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立农学院教授许宽成师兄,曾将上人当日开示语,本本原原,记录成帙。上人加以润色,题曰‘佛堂讲话’,分期发表于中国佛教月刊,读者珍若玙璠。兹者醵金印为专册,以广流布。窃望同道之士,共发菩提真心,矢信..
道源法师讲述
佛堂讲话第一辑道源上人佛堂讲话叙
一、念佛须知了生死
二、念佛当发菩提心
三、念佛切勿起疑念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
五、念佛必须认真念
六、念佛结期应求证
七、念佛平时须相续
道源上人佛堂讲话叙
台中灵山寺向由德真德钦二师主持,修行精进。民国三十八年己丑,李雪庐老居士自鲁来台,得其领导,说法讲经,念佛作七,弘扬净土。庚寅起,每岁春冬,且必作佛七二次,与会者咸欢喜踊跃。四十六年净宗讲堂落成后,益形跄济。四十七年戊戌仲春,延请基隆八堵正道山海会寺道源上人为主七师,念佛之余,每晚开示,系统厘秩,组织谨严,本末先后,一以贯之。其标题:第一曰、念佛须知了生死;第二日、念佛当发菩提心;第三日、念佛切勿起疑念;第四日、念佛决定愿往生;第五日、念佛必须认真念;第六日、念佛结期应求证;第七日、念佛平时须相续。一为自利,二为利他,三为信,四为愿,五为行,六为加行,七为常行。以发菩提心为第一要义,以信愿行为实践功夫。而于正行、加行、常行,尤苦口婆心,切切实实,特别提示。语似平淡,而义极高深;深入显出,闻者心豁。雪师当时为偈颂云:‘此事专为求一心,不高深处最高深;果能念念了生死,满眼皆成七宝林。’盖有以也!
上人俗姓王,世居河南商水周家口,民国八年弱冠出家,十二年受具足戒,十六年至抗战期间,亲近慈舟大师,为入室弟子。大师平生,弘华严教,持比丘戒,修净土行。上人师承无间,得其神髓。又上人鉴于世之弘法者,每执空谤有,执有谤空,发愿冀转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之中道法轮,因号中轮沙门。其志事之峻伟,足资赞叹矣。
台湾省立农学院教授许宽成师兄,曾将上人当日开示语,本本原原,记录成帙。上人加以润色,题曰‘佛堂讲话’,分期发表于中国佛教月刊,读者珍若玙璠。兹者醵金印为专册,以广流布。窃望同道之士,共发菩提真心,矢信不疑,矢愿不尽,矢行不息;念玆在兹,择玆在兹。七宝园林,当前即是;莲邦消息,何待他求。承属弁言,辄述叙梗概,聊与上人结此胜缘耳。
***四十八年六月,菩萨戒弟子周邦道,于台湾省立农学院
佛堂讲话(第一辑)
净土宗中轮沙门道源讲
菩萨戒优婆塞许宽成记
一、念佛须知了生死
今天得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诚属殊胜因缘。台中佛法兴隆,‘打七’乃是常事;道源来此参加‘打七’却是第一次。贵寺德真住持,过去因感觉念佛人多,佛殿太狭,同德钦监院,发起建筑讲堂;又承诸位檀越协助,巍峨庄严的讲堂,得以大功告成,真是功德无量!道源能够和诸上善人在这台湾佛教最大的讲堂中打七用功,感觉非常荣幸!
打佛七,只须一心念佛,不须讲话,所谓‘行起解绝’。若是在念佛堂中讲话,那是‘打闲岔’。既是打闲岔,为什么还要讲话呢?因为我们众生和诸佛不同,‘众生以差别为性’,其根机不是一样的。在座诸位出家师傅,及各位老居士,不但自己会用功,而且能够领导别人用功,自然不须要讲话。但有一般人,须要听讲以后,才能提起精神,精进办道,那就必须讲讲说说,以作助道之缘了。尤其是道场中,有初发心的人,他们对于打七的意义,尚不甚明白,是则更须要讲话了。
打七的目的在甚么地方?在‘了生死’!若对此目的不明,则念佛就没有甚么意思了。普通人到寺里来念佛,为的是向佛祷告,希望能够消灾免难。求消灾免难固然是好,但这不是佛的本意。还有一种人,因为现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到这里念佛,求佛保佑,希望来世能够事事如意。求来世如意固然也好,但仍非佛的本意。另有一种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即使大富大贵也没有多大快乐;希望以念佛的功德,能够升天。来生得能升天,这固然也是好,但亦非佛的本意。
佛的本意在那里?在令众生‘了生死’!为什么要了生死?因为生死轮回是大苦!
今天所讲的话,可分成三段:
第一、学佛应先知苦:倘若不知苦,则学佛亦学不好。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说法度生,首先度五个人,即是憍陈如等五比丘。所说之法,就是‘四谛法’。四谛法之第一就是‘苦谛’,可见‘知苦’是何等重要了!‘谛’就是真实之理,一切众生,皆在受苦,这是真实不虚的。但众生迷而不觉,总以为有快乐可得。不知不但地上的众生是苦,天上的众生亦还是苦,所以谓之‘苦谛’。苦必有因,‘集’就是因。‘集’是聚集起来的意思,前生所造的种种业,聚集起来,招感今生的苦果,今生的苦果,决定是前生的‘集因’招感来的,所以谓之‘集谛’。佛说我自己没有苦,我的苦已‘灭’了。‘灭’就是寂灭,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果。证得寂灭的佛果,真实灭除一切苦恼,所以谓之‘灭谛’。佛果由何而来?由‘道谛’而来。若能修‘道’,一定证‘灭’,所以谓之‘道谛’。现在明白了佛说的四谛法。我们要‘证灭’,就必须‘修道’。修道为的‘断集’,断集必先‘知苦’。所以第一段先讲‘学佛应先知苦’。
第二、次观人生之苦:人生有八种苦,第一是‘生苦’:人生出胎,‘呱呱堕地’,即是证明‘生苦’。设若生而不苦,小孩子落地,应当不呱呱的哭了。第二是‘老苦’:老苦的证明很多,在这念佛堂里面,多半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六根’都‘暗钝’了。例如:念弥陀经,老年人大都不能背诵,记忆力很差,赶不上青年人,这是‘意根暗钝’了。又如我们要学‘炉香赞’,为甚么总唱不好,不如青年人学得快呢?因为是‘舌根暗钝’了。我们‘绕佛’时,感觉脚酸,‘打坐’时,两脚都盘不起来,勉强盘起来,疼的要命,这是‘身根暗钝’了。总之,老年人的鼻根眼根耳根,都不如青年人,这就是‘老苦’。第三是‘病苦’:在现时代,医药的价钱很贵,生病本来是苦,而因医药价贵,负担不起医药费,真是苦上加苦!我们若能留心观察,就知道有了病是多么痛苦了。第四是‘死苦’:一听到‘死’,谁都不高兴,为什么,不愿意听这个字呢?因为‘死苦’太苦了啊!
前面所讲的生老病死苦,无论富贵贫贱都免不了。还有四种苦,有的人受的多,有的人受的少。第五‘爱别离苦’:有了六亲眷属,就有恩有爱,倘若最爱的人别离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我们大陆的人来到台湾,大多数家眷都不能团圆,有的家眷已经死了,那是‘死别’!有的家眷留在大陆不能见面,那是‘生离’!不但大陆的人有此爱别离苦,就是台湾同胞亦有此苦;你想,有的是丈夫死了,有的是太太死了,有的是父母别世了,有的是儿女夭亡了,这种爱别离苦,谁能免得了呢?第六‘怨憎会苦’:你的怨家对头讨厌憎恨的人,偏偏要聚会在一处,想离都离不开;你在台北,他在台北与你相会;你到台南,他到台南与你相会。这种怨憎会苦,才令人难得忍受呢!第七‘求不得苦’:我们所求的事情很多,大都不得满愿,这就是求不得苦。例如:我们的念佛会,为甚么白天人少,晚上人多呢?因为居土们白天都要去做事,想来念佛不得来,只得晚上稍有空闲,方能参加,欲求在这佛七之内,好好地用七天功而不可得,亦是一种求不得苦。第八‘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阴’是身,‘受想行识’四阴是心,简单讲一句,这是身心之苦。我对于此苦,另有一种很浅显的解释,叫做‘健康苦’。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苦,若对他说‘生苦’,他说生时我不知道。若对他说‘老苦’,他说我现在还没老。若对他说‘病苦’,他说我从来没有害过病。若对他说‘死苦’,他说死还未到。若对他说‘爱别离苦’,他说我的家眷团聚没有别离。若对他说‘怨憎会苦’,他说我没有怨恨憎恶的人。若对他说‘求不得苦’,他说我凡事都很如意。如此说来,这种人就没有苦了吗?有的,有的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试看,现在社会上的凶杀案、抢盗案、奸淫案,真是太多了!为什么有这种案件发生呢?因为有一般人的身心太健康了。他们受了心理上的支配,生理上的冲动,坐卧不安,无事生非,所以才造出许多杀盗淫的罪业来。他们的身心不能安宁,好像给火烧著似的,故曰:‘五阴炽盛苦’。连前面所讲的七种苦,合起来叫做人生八苦。这八种苦,只是苦的大纲,每种苦中,都含有无量无边的苦。我们学佛的人,须观察自己,观察他人,是不是有上面所讲的八种痛苦?如能观察到人生确实是‘苦’,那就与佛道相近了。
第三、再观轮回之苦:我们既观察了知人生之苦,那就应当进一步观察轮回之苦。因为人生只不过数十年的光阴,虽然受苦,而为时甚暂;假若像世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并没有什么来生来世,那这苦不算大苦。如世尊所说轮回之苦,方是大苦哩!三界以内,有三善道,有三恶道。今生若造恶业,来生就堕三恶道。今生若造善业,来生就转三善遗。头出头没,永不停止,这就是所谓‘六道轮回’。
有智慧的人就要观察:人生之苦,乃是短暂的小苦,而这死此生彼,生生死死,永无了时的轮回之苦,真是大苦!欲脱此苦,须‘了生死’。能发起‘了生死’的心,是则可谓入于佛道了。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了生死’。其中有‘念佛法门’为最容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乐。若能真发‘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与佛之本意相应。
本来念佛用功时,不须要讲话;因有初发心的人,故不得不讲,然而讲话总是‘打闲岔’,大家还是好好念佛吧!
二、念佛当发菩提心
诸上善人:昨天讲的是‘念佛须知了生死’;今天要讲的是‘念佛当发菩提心’。
若以念彿法门祈求人天福报,这固然与佛的本怀不相应。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与佛的本怀少分相应。佛的本怀究竟如何呢?昨天讲过‘为令众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怀。我们应当注意:所谓为令‘众生’了生死者,并不是令你舍弃众生单为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生了生死!
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宏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净土宗所宏扬的就是念佛法门。倘念佛法门讲的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恐怕与成实宗俱合宗成了同一命运,早已失传了;我们现在的人,既不得闻到念佛之法,那里还能够在这里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才能以传遍到全国,传流到现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应,还要看你发心如何?若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大乘法。若发小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小乘法。若发人天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讲:有些人念佛,是为求来生来世转为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好享受五欲之乐,红尘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样发心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人天法’了。若是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小乘法’了。若能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法门方能成为‘大乘法’!念佛法门是一,因为发心不同,其结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间出世间之别,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们既愿念佛修行,对于‘发心’之正确与否,岂可不加以注意吗?
发菩提心就是发大乘心。梵语‘菩提’,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之心。换句话说:就是发‘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的心。
听了前面所讲的话,我们知道‘念佛当发菩提心’了!但是单单‘知道’了还是不够的,因为‘知道’了只是‘理论’方面明白了;而这个‘菩提心’究竟‘发’起来没有?这是‘事实’问题。假使我们扪心自问,并没有真实发心;如是,则即令你心里知道的理论很清楚,亦只等于‘画饼充饥’。纵令你口里会讲,把发菩提心的道理讲的很明白,而自己却没有发心,这正所谓‘终日数他宝,己无半毫分’了。
我们已经知道发心了;但是这个‘心’仍然‘发’不起来,怎样办呢?下面分三段来讲:
第一、学佛发心: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应当跟著本师学,佛怎样发心,我们就怎样发心,才不致有错。佛发的是‘四弘誓愿’的心,我们亦应先发四弘誓愿。我们中国的佛法是大乘佛法,所以受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时候,都须发四弘誓愿;即令单受三归依,亦须发四弘誓愿。这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的。
佛发的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既然学佛,就应当学佛发愿度众生。少数的众生须要度,多数的众生更须要度。众生究竟有多少呢?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上,有三十多亿人,这是单指‘人道’说的;‘畜生道’的众生有多少呢?实‘非算数所能知’了;还有饿鬼道、地狱道、修罗道、以及天道的众生呢?更‘非譬喻所能知’了!然而这还是指著我们所住的这个小地球说的呢。若依佛教地理看起来,虚空之内,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然这样多,世界上面所住的众生,真是多的不可思议了!这些无量的世界,无边的众生,都有痛苦!都需要我们去度!如果以为众生太多而生退心,那就不是发菩提心了。不怕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多,我们都誓愿度尽他们,这才堪称弘誓大愿!
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多得很,多到无穷无尽!这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誓愿把它断尽了!断尽了自己的烦恼,然后才能度众生了生死,方可谓之‘度众生’。然而众生的‘生死’如何能‘了’呢?是则必须令众生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设若我们自己的烦恼尚不能断,如何能断众生的烦恼呢?所以必须发愿,为度众生之故,先将自己的无尽烦恼断尽了。
第三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机也就无量无边,因之度生的法门亦需要无量无边。众生根机不同,应当‘观机逗教’;观众生是甚么根机,就用甚么法门去度他。例如:众生喜欢‘禅’,我们就度之以‘禅’。众生喜欢‘密’,我们就度之以‘密’。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真是无穷无尽!为断除这无尽的烦恼,亦须学无量的法门。比方说:我们的‘散乱心’太多,那就须用‘数息观’以治之。倘若是‘贪欲心’太多,那就须用‘不净观’以治之。总之,为度无边的众生——满第一愿,为断无尽的烦恼——满第二愿,就须修学无量的法门——发第三愿。
第四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说‘佛道无上’。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三贤之上有十圣,十圣之上有等觉,等觉之上有妙觉,妙觉就是佛,没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无上。佛道虽然如此高远无上,我们为了度众生,必须发大誓愿,不至成佛不止!这四弘誓愿,在修行的历程上说:当然是前三愿为因,后一愿为果。但在‘所为’的‘目的’上说:则后三愿为因,前一愿为果。所谓为度众生而断烦恼,而学法门,而成佛道。断烦恼,学法门,乃至成佛道,并非为的‘自利’,悉皆为的‘利他’,无非‘为令众生了生死’!是故学佛发四弘誓愿,即是学佛发菩提心。
第二、观众生苦:设若我们‘学佛发心’仍然不甚恳切,那就要实地观察众生的痛苦!若能见到众生的痛苦,感觉著比自己的痛苦还难以忍受!因而生起怜愍之心,由怜愍之心而引生大悲心,誓愿拔除其痛苦!如是则菩提心不发而自发了。
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认苦为乐。我们能观察自己之苦,即是生起了正知见,进而推己及人,观察其他众生之苦,这样就与菩提心相近了。
试观在这念佛堂里,多数是老年人;若看到老年人那种老态龙钟的样子,老来方学佛,六根已暗钝!观此便生怜愍之心,于是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若看到同愿道友们,因病不能参加佛七;或者病了因为医药太贵,而未能就医买药;便起怜愍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又若看到少年人,正需依赖他的父母教养,但他的父母忽然死去了!又如老年人,正需要他的儿子养活他,偏偏他的儿子夭亡了!因此对他们生起怜愍之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现在社会上凶杀案很多,虽然多系‘五阴炽盛’所造成,但细究其原因,大抵是‘冤家讨债’!像前天报载:台南一旅客,到一旅店住宿,因其所住之房间靠近厕所,感到不愉快,要求另换房间;而店主人答以客人已满,无房间可换,讵知该旅客竟操刀将店主人杀死!因此一点小事怎么就会动刀杀人呢?这就是‘怨憎会苦’。我们再往大处看看:像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发生时,动机很微;战争一经爆发,竟致死伤千万人!这都是‘怨憎会苦’。现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正要发生,杀人的武器,比前二次大战更厉害!将来死亡的人数一定更多!想到这里,我们就要赶快发心,度这些可怜的众生!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我们再观察:如许多公教人员,很想来这里念佛而不可能;又如世界大战太残酷,大家想求和平而亦不可能;这都是众生的‘求不得苦’。观此而起怜愍心,想度尽他们,这菩提心已经发起来了。
第三、为他往生:‘他’是指的一切众生;我们念佛往生西方,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度一切众生才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所以谓之‘为他往生’。
念佛往生是为‘了生死’,念佛才能念出工夫来,这是对的。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乃属于小乘心。若为众生而念佛往生,方是大乘心,始与阿弥陀佛之本愿相应。
有人问:既然发心度生,住在娑婆世界永远的度去就好了,为甚么要往生西方呢?
我们先反问一句:度众生要用甚么去度?是不是须要智慧,辩才,神通,相好?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将何以度呢?
前面讲过:为度无边众生,须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把后三愿做满了,再来满第一愿,真是谈何容易?先说断烦恼吧:‘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把‘见惑’断掉?还有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哩!再说学法门:我们福薄慧浅,连一句阿弥陀佛尚且不易念热,又何况学禅、学密、学数息、学不净呢?至于说到成佛道,那更是不容易的事了;按仪轨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还是照著但进不退的时间说的;假若来生堕落三途,不知何时才能出来?纵令来生不失人身,亦难保不昏不迷!如是而欲成佛,真不知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哩?
我们观察众生,痛苦已极!急待度脱,岂可迟缓?是以应当赶快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智慧、辩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发起菩提心来精进念佛吧!
三、念佛切勿起疑念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今天再向各位打打闲岔,题目是‘念佛切勿起疑念’。念佛全凭信心,若起疑念,则念佛就念不成功了。我们是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佛说的话。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了佛,他是‘过来人’,所以知道成佛的经过;那一条路难走,那一条路易行,都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了。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先断烦恼;烦恼断尽,方能成佛。可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处于五浊恶世,烦恼特别多;由于环境恶劣,断烦恼的工夫亦不易进步;所以成佛很难!我们的本师,真是大慈大悲,特为我们指出一条特别容易走的路,即是念佛法门。可以不断烦恼,而先求生极乐世界,是即所谓‘带业往生’。迨至生到西方,环境变好了,用起工夫来,但进不退,很容易就达到成佛的目的了。
释迦如来,既然由大悲心中,流出这特别容易修行的念佛法门,众生即应普皆往生西方;而现见众生得度的很少,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不肯信佛之故。他们既然不肯信佛,当然不信念佛法门;连信仰心都生不起来,那还能够修行得度呢?
其他世界,其他众生,且置勿论。单说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吧:地球上的人们,大多数不信因果的道理;不信做善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这类拨无因果的人,佛教中称之为‘一阐提’。他们连因果报应都不相信,那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又有多数的人,虽然信仰‘作善上升,作恶下堕’的道理,但是他们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而不信仰佛教;这种人,佛教中称之为‘外道’。这些外道,连佛教都不相信,那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我们再看看我们佛教以内的人吧:有一般人,类似僧尼,虽然住在佛教庙里,但是他们却不学佛法;挂的是佛教的‘招牌’,卖的是外道的‘杂货’;又有一般人,类似居士,秘密传道,劝人‘吃鸡蛋菜’,说是‘释迦已经退了位,弥勒佛现在正掌盘’;这般类似佛教的人,佛教中称之为‘附佛法外道’。他们连佛法僧三宝都不相信,那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在佛教之内,除了‘附佛法外道’以外,则都是真正信仰佛教的了,然而不一定都信仰念佛法门,因为他们学的是其他宗派。其他宗派的人,既不学净土宗,因此起了门户之见,心生执著;不但不信净土宗,而且常对净土宗加以毁谤,这真是不应该的。
例如学禅宗的人,刚刚学了几天禅,就反对念佛,殊不知历代大禅师,修念佛行的多得很!许多参禅的高僧大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率多归向净土。如过去的永明禅师,彻悟禅师等,都是净土宗的祖师。然而既是净土宗的祖师,为甚么还要称他们为‘禅师’呢?因为他们起先学禅,开悟见性之后,能以兴隆禅宗,是禅宗的大善知识,‘禅师’的大名,已传扬于诸方;虽然后来归向净土宗,专修念佛法门;但是称他‘禅师’已成习惯了,所以仍然称他们为‘禅师’。由此可以证明净土宗与禅宗并无障碍,何必加以毁谤呢?又如现在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今年已一百一十九岁了,大家公认他是大彻大悟的禅师。他老人家若在禅堂开示时,就讲参禅的道理;若在念佛堂开示时,就教人念佛;不但不反对净土,而且赞扬净土哩。现在刚刚学了几天禅的人,就反对净土,不知他们的学识与工夫,是否已超过前面所举的永明、彻悟、虚云诸大禅师?相信不会超过吧!
又如学唯识宗的人,刚刚学了几天唯识,就反对念佛!殊不知唯识宗的开宗第一代祖师玄奘大师,并不反对念佛;他老人家由印度求取佛经回来,亲自翻译‘称赞净土摄授经’。(阿弥陀经之新译)如果玄奘大师反对念佛,一定不会把阿弥陀经之梵文本带到中国来;亦一定不翻译此经。可见玄奘大师不但不反对念佛,而且是提倡念佛的。再看唯识宗的第二代祖师窥基大师,著有‘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阿弥陀经疏’一卷。可见窥基大师不但不反对念佛,而且是尽力弘扬念佛的。又如民国以来,大家公认为中兴唯识宗的太虚大师,若有念佛的人请他老人家开示时,他老亦讲念佛的道理;在他的讲演集里,关于讲净土的有七篇之多!(台北市善导寺曾印单行本流通)故知太虚大师亦是不反对念佛,而且是兼弘净土的。现在刚刚学了几天唯识的人,就反对净土宗,他们的学问修持,能超过玄奘、窥基、太虚三大师吗?相信不会超过吧!
以上所讲不信念佛法门的人:一类是拨无因果断善根的一阐提,一类是信仰其他宗教的外道,一类是混入佛门的外道,一类是信仰佛教其他宗派的人。这四大类的人,在今天的念佛堂里,或者是没有,故今天所讲的话,不是专对他们讲的。
今天是为‘信而有疑’的人讲的。疑是疑惑,昧于事理,不能决定是非,谓之疑惑;疑与信是对待的,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为什么说‘信而有疑’呢?因我们前生前世种了念佛的‘善根’,所以今生今世遇著念佛的机缘,就发生信心了。可是我们的‘八识田’中,潜伏著很多的疑惑‘种子’,一经遇著外缘的触动,它就发生‘现行’了。于是在信心之中,就生起了疑念。现在分三段来讲:
第一、疑教权说:‘教’是佛所说的言教;有一般人疑惑净土法门的言教,是释迦佛为引诱众生入于佛道方便权巧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真实有的。读‘阿弥陀经’,见到里面所说的种种庄严,种种妙事,都生起疑念!读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读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读到‘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竟会引起疑惑。说是:那里来的这么多的宝贝可以造路建房呢?尽大地都是黄金,尤其令人难以相信。因为在娑婆世界没有见过,便认为这是绝对没有的事,他们说:这一定是释迦佛为引诱众生说的。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作佛事’。西方极乐世界,只是一个‘化城’罢了;这是以凡夫的境界来疑圣人的境界。正等于以贫贱人的境界来疑富贵人的境界,未免幼稚可笑。
为解释此疑,先说一个眼前的譬喻:比方有一‘山顶人’,他所见的庙宇,都是数尺见方,高不及丈的土地庙。有人向他说:台中市灵山寺新建一座大讲堂,如何的高大,如何的庄严,楼上楼下可以容纳八百人听讲!这位足不出户的山顶人,一定不相信有这样高的庙宇。然而我们并没有骗他,灵山寺的大讲堂实实在在是有的。不过我们应知道:这座大讲堂不是凭空生出来的;是由于灵山寺的住持、监院、以及信徒们,化费了很多的精神,很多的财物,才建筑成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凭空有的;是由于阿弥陀佛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所修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以如是不可思议之清净妙因,方得结成如是不可思议之清净妙果。极乐世界是实实在在有的,并不是释迦世尊方便权说的。
第二、疑法太易:‘法’是修行的方法。又有一般人疑惑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太容易了。他们读阿弥陀经,读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竟会引起疑惑,说是,一个薄地凡夫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而且只念七日,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未免太容易了吧?他们说:佛教通途的修行方法,即是‘止观’。下手修行时,必先修‘止’。待‘止’修成了,再来修‘观’。‘观’修成了,然后再修‘止中带观,观中带止’的工夫。直至修到‘止观不二’的境界,工夫才算‘上了路’。谈到修行之事,真是难之又难!怎么说只念一句佛号,就算是修行呢?他们又说:修行原为断‘业’,但是断业并非易事,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断尽;怎么说只须七日的短时,就可以带业往生呢?
我们须知:念佛法门有二种力量,一是心力,二是佛力。修其他的法门,完全靠自己的心力,所以很难。修念佛法门,有了自己的心力,再加上佛力,所以很易。喻如一位老人,意欲上楼听讲,但以身体衰弱,上不去楼梯;设若这时候,有一位年富力强的人,搀扶他一下,这位老人,不是很快的就上楼去了吗?老人喻如薄地凡夫。意欲上楼,喻如愿生西方的心力。身体衰弱,喻如业障深重。力强的人搀扶,喻如佛力接引。老人上楼,喻如带业往生。业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是心力与佛力亦复不可思议!在我们发心念佛之时,即是发展心力之时;念到一心不乱之时,即是心力充分显露之时。这在一心不乱的时候,业力亦被降伏,无能为其障碍之力了。再加上佛力接引,带业往生实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又何用怀疑呢!
第三、疑自根浅:‘根’是前世修行的善根。前面所说的二种疑惑,是疑惑佛法。此是疑惑自己。疑惑自己的善根太浅,纵令念佛,恐怕也生不到西方去。这是说:另有一般人,听说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庄严,阿弥陀佛正在那里讲经说法,我们只要念佛,即得往生。生彼国以后,即得见佛闻法,获证‘无生法忍’;就有了大智慧、大神通,能够飞行自在,能分身到他方世界广度众生。他们听了这些话,信是相信了,但是认为那是有大善根的人才能办到的;自己的善根太浅,怎样能够办得到呢?
奉劝诸位:千万不可疑惑自己的善根太浅,因之恐怕不能往生净土;须知你我都是善根深厚的人!怎样可以证明你我的善根深厚呢?请看现在全世界上的人,终日忙忙,所为何事?岂不都是忙看准备互相残杀的事吗?再看现在社会上许多的人,终日忙忙,所为何事?岂不都是忙著争名夺利,以及忙著造杀盗淫妄无边恶业的事吗?那么,我们既不忙著互相残杀,又不忙著广造恶业,为何忙著来到这里念佛呢?如果没有大善根,能肯这样做吗?何必自暴自弃对于自己的善根有所怀疑呢?
总之,从今以后,把一切疑念打消,相信释迦佛绝对没有妄语,相信我们自己都有大善根,相信念佛法门一定可靠!但能笃信不疑,一心念佛,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发起清净信心来,好好地念佛吧!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
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的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了,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了!诸位的功夫,究竟用的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念佛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但上根利智的人,大概很少,中下根机的人,总是占多数。我们既然尚未证得‘一心不乱’,即可自知根机不太深厚。然而正因为我们的根机浅薄,才需要急起直追,努力精进!才需要时时反省,见贤思齐!果能如是,方克有济。否则,时光不住,再过三天,佛七就圆满了;结果一无所得,岂不太可惜这七天的宝贵光阴吗?切不可把光阴看得太轻;古德云:‘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真是警策人的忠言实语。光阴即是我们的生命,过了一天光阴,即减少了一天生命!若是悠悠泛泛,不肯真实用功,须知空过了七天光阴,即是牺牲了七天生命!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明乎此义,才能不放过时光,念一点钟有一点钟的进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们虽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终会证得‘一心不乱’的。
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这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说: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的呢?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著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
再举一例: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修身教科书中有一课,我到现在还能背出来:‘两小儿,同贤愚。及长大,各一途,一为人中杰,一为车前夫’。这两个小孩子,既然天资相同,而又受同等的教育;何以长大成人之后,竟有天壤之别呢?这因为此一小孩立志高大,所以终成人中杰;彼一小孩没有志向,所以竟堕落为车夫了。可见‘立志’最要紧。
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有愿,决定能生西方;无愿决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疑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似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不是说的很明白吗: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
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在‘佛七仪’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乃至于连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是具有引导之力的;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已经过了四天了,各位皆应省察一下自己的功夫;如果这一句佛号尚未念得纯熟,即应恳切发愿以引导之。
话说多了‘打闲岔’,各各恳切发愿,好好念佛吧!
五、念佛必须认真念
诸上善人:昨天讲的‘发愿’的道理,一定要特别记忆在心中,不可忽略;因为发愿是一步最要紧的功夫!设若我们只知念佛,不知发愿,是则有行无愿,终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大师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当然不是说,有愿无行亦得往生。假若有愿无行,则成‘空愿’,如何可以往生?这里只是强调发愿之重要而已,并不是说不需要念佛,不念佛仍然生不到西方去的。
比方说:诸位听说灵山寺在打念佛七,不但相信念佛好,而且愿意来参加;可是并没有开步走,始终也不能到灵山寺呀。有信愿而无行,亦复如是。
有人说: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著急呢?
这种疑问,是把念佛行门看得太容易了。所谓‘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按道理讲,决定不会错的。因为我们能不能生西方,紧要关头,即在‘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设若我们到了临命终时,能以心不颠倒,念‘十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不但‘十念’,即念‘一念’阿弥陀佛,亦决定得生。然而谁能‘保险’我们到了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呢?平时既不用功,到了临命终时‘四大分散,八苦交煎,’如何还记得念‘十念’阿弥陀佛呢?恐怕连‘一念’都想不起来啊!要想临命终时有把握,知道念佛,是则必须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如何方能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呢?是则必须打念佛七。所以我们现在打念佛七,其目的即在求证一心不乱’。倘若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到临命终时,方能‘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否则平常不念佛,直等到临命终时才念;在道理上虽然讲得通,但在事实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惟恐诸位忽略了行持,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必须认真念’。‘认真’即是临事不苟且;我们念佛,要认真的念才能够念出功夫来,才有证得‘一心不乱’的希望。现在分三段来讲:
第一、勿负初心:我们这个念佛堂里,有这么多的人来参加念佛,真是难得!尤其诸位居士们,每日为世间事,已经忙的不得了;能于百忙之中,抽出一点闲空,到这里来用功,实是难中之难!每日早晨有很多居士赶来做早课,做完了早课,都又回家去了。我很奇怪!他们为甚么不在寺里吃早粥呢?在寺里吃过早粥,接著念佛,不是省却往返之劳吗?据说:他们不能在寺里吃早粥;女居士要赶回家做早饭,早饭后,还要洗衣服,照应小孩,料理家务;男居士要赶回家吃早饭,早饭后还要上班办公,或去做生意。白天都没有闲空,直到晚上,下了班,吃过晚饭,赶上八点至十点的时间,来听开示,念佛。有的办公的地方,离家太远,来不及回家吃饭,直至念完了佛,才回家吃饭的。早上,为赶来做早课,两点钟就得由家里起身,好赶上三点钟的早课。啊!这样发心,是多么勇猛,多么虔诚啊!我听说之后,感动得直流眼泪!又有许多居士,专为打七,告了七天假来的。这都是自动发心,真诚精进,如是用功,没有不得利益的。所谓‘初始发心,成佛有余!’但是勇猛心好发,恒久心难持,过了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之中,就懈怠下来啦。我们必须想一想,是谁逼迫我们念佛的?不是我们自己主张的吗?既是自动发心的,为甚么始勤终怠呢?再回头想一想,我们在准备来打七的时候,摆脱一切俗务,突破一切障碍,非来打七不可,这道心是何等的坚固呢!初进念佛堂来,甚么事都不愿思虑,只知一心念佛,这道心是何等的勇猛呢!设若能以把持住这个‘初心’还怕不证得‘念佛三昧’吗?然而这个‘初心’为甚么会动摇的呢?怎么于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懈怠下来呢?因为我们是‘薄地凡夫’,具足一切烦恼;为烦恼所迷惑,所以不自觉知;为烦恼所转动,所以道心退堕;为烦恼所驱使,所以妄想炽盛;烦恼成了修行的障碍,所以叫著「烦恼障’。我们的‘法身慧命’为烦恼所害,所以又叫著「烦恼魔’。我们现在是打念佛七,固然没有闲工夫来讲‘法相’;但对于‘根本烦恼’不能不有个认识。否则我们天天给烦恼作奴隶,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哩!根本烦恼有六个:第一是贪烦恼,贪心一起,能以染污道心,能以生起一切苦恼。比方我们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升官发财,或者想到男女之色,这就是‘贪烦恼魔’来了。第二嗔烦恼,嗔心一起,能生憎恨恚怒,能令身心不安,能作一切恶事。比方我们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起某人实在对我不起,我一定要报复他,而且非报复他不可!当下坐立不安,直欲找这个冤家对头打架拼命,这就是‘嗔烦恼魔’来了。第三痴烦恼,痴心一起,对于事理,皆不能明白;又能引生一切迷惑。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十万亿佛土之外,不会有个极乐世界。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也不过是两句空话。这就是‘痴烦恼魔’来了。第四慢烦恼,慢心一起,总觉到自己比别人高,结果能生很多苦事。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某人不如我,他为甚么总是站在我前面,坐在我前面呢?讲学问,讲道德,那一样可以赶得上我呢?这就是‘慢烦恼魔’来了。第五疑烦恼,疑心一起,于诸谛理,犹豫不决。能障碍信心。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念佛的人这么多,倘若都生到极乐国去,如何容纳得下呢?这是疑俗谛;又想到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不出自心,自心怎么会有这么大呢?这是疑真谛。因之念佛的信心,发生动摇,这就是‘疑烦恼魔’来了。第六恶见烦恼,恶见就是‘颠倒知见’,与佛所讲的道理恰恰相反,故名‘颠倒知见’。恶见心一起,能生‘恶慧’,而障‘善见’。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念这几天的佛,身体太吃亏了,假若再念两天,恐怕要害一场病,还是少念两天吧?这是‘身见’。又想到‘人死如灯灭’,死了就完了,那里有个‘中阴身’去生西方?这是‘边见’。又想到‘只见活人受罪,谁见死人带枷?’作恶的人既无地狱可堕,念佛的人何有西方可生?这是‘邪见’。又想到以前所学的外道工夫,确实有点‘工夫’,现在念佛,念了好几天啦,也没念出个所以然呀?这是‘见取见’。又想到外道不戒杀生,不是一样生天堂吗?佛教何必要戒杀生呢?这是‘戒禁取见’。以上五种颠倒知见,总名恶见,都能够障碍念佛的善见,这就是‘恶见烦恼魔’来了。烦恼魔来了,如何降伏它呢?这并不太难,我们应当知道,这六个根本烦恼,不过是一个‘妄想’而已。‘妄想’只是虚妄幻想,并无本体自性。妄想起时,不需要对治它,我只是念我的佛,不要理它,它自然就消灭了。所以说降伏妄想并不太难,难在这句佛号念不纯熟。因此要回想到最初发心来打七时,是何等的勇猛,怎可以让自己懈怠下去?必须打起精神来,再接再砺,勿负初心!
第二、勿靠他人:我们有一种最要不得的习惯,就是‘依赖性’。无论甚么事,都要依靠仰赖著他人。在世法上讲:有了依赖性的人,决不能创建事集,自立立人。起初是庸庸碌碌,毫无志气,不能见贤思齐。继之以泄泄杳杳,毫无建树,形成不愤不悱。终之以依依阿阿,惟人是赖,竟致趣于下流!在佛法上讲:有了依赖性的人,决不能弘法利生,自度度人。起初是随随便便,人云亦云,不能确立誓愿。继之以悠悠泛泛,人修亦修,形成无功无行。终之以糊糊涂涂,随人起倒,竟致懈怠堕落!儒书上说:‘舜何人耶?予何人耶?有为者亦若是。’佛经上说:‘诸佛悉从众生来,彼既丈夫我亦尔。’我们读到这些世间出世间的格言法语,自当有所启发,有所警悟!决定要破除不良的习惯,切勿稍存依赖之心。然而初始发心的人,不懂义理,不会修行自然需要亲近良师善友的。所以每逢启建念佛道场的时候,总要请一位法师来‘主七’,每天开示念佛的道理,不但初学的人能得到‘依解起行’的利益,即是久学之士也有‘一番提起一番新’的好处。至于在善友身上所得的利益,那就更多了;或者对于某一义理,不甚明了;某一问题,有所疑难;现有主七的法师在,不是正好请求开示吗?然而不敢去请问,因为对于法师存有敬畏之心,所以不敢多所陈白。在道友方面,就方便的多了;可以随时请问,随处质疑;不了解的义理,可以得到了解;不解决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这是在解理方面所得的利益。至于在修行方面,当然获益更多,比方说:在此地参加打七,早上两点多钟,即须起床,三点钟就要上早殿了。当居士的不但没有这样起早的习惯,而且因为昨天念了一整天的佛,全身的骨头,都觉著酸疼,实在想著多睡一会。可是其他的道友都起床了,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再睡,只好勉强起床了。到晚上十点钟,总算把今天的功课交代完了,可是实在觉著疲乏劳累,赶快上床休息吧。忽然看见其他的道友,仍然在佛堂里,打坐的打坐,拜佛的拜佛;自己的道心,也就油然而生,于是也到佛堂里拜佛去了。这都是在善友方面得到的好处。也就是弥陀经中所说:‘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好处。但是要请诸位注意:这里所说的是‘随众用功’,不是说‘随众打混’!我们亲近良师善友,求解学行,这是对的。但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必须自己念,决不可依靠他人!古德云:‘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他人吃饭既不能饱我自己的肚子,则他人念佛亦决不能代我了脱生死,所以说勿靠他人。
第三、专一深入:希望他人念佛代自己了生死,或者不会有这样的愚痴人;可是事实上往往有的,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五天了;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呢?如已证得‘一心不乱’,则了生脱死可操胜券。倘若未能,则必须勇猛精进以求证得。若是他人念佛我也念,他人不念我不念,甚至他人念佛我在打妄想,这就是随众打混了!自己的生死大事,自己不努力去办;等著别人替你办吗?这是别人替不了的事啊!所以念佛一定认真的念!然而如何才是认真呢?即是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得字字分明!同时自己的心中,观想的清楚,耳中也听的明白,这就是认真念的。这第一句佛号念的好,再认真的念第二句第三句以至无数句。句句佛号,都要从最虔诚最恳切的心中念出来,这样才算认真,这样才算用功,这样才有了生死的希望!
有人说:我们虽然用心念佛,但是对治不了妄想;念不了几句佛号,妄想就来了,怎么办呢?
妄想来了就怕不知道;所谓‘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只要能认真的念佛,妄想一起,立刻就能知道,知道了不要理它,仍然提起佛号念下去,妄想自然就灭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认真的念佛吧!
六、念佛结期应求证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的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了,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教在讲,也只有佛教讲的最究竟。世间的学问,所讲的只是有生以后,未死以前的道理,亦即所谓‘生活问题’。至于未生以前,死了以后的‘生死问题’,是不研究的。儒家虽有‘生死事大’之仿佛语句,但其含义之深浅,则不相同。儒家对于‘生死问题’,是以完成孝道为目的,以克尽礼节为方法;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这生事之、死葬之、两件大事,比较起来,又以死葬之为大。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是根据曾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来作比较的。一般人只讲‘养生’不讲‘送死’,是犯了‘短视’之病。儒家能提倡送死之事大于养生,不但‘慎终’而且‘追远’;并欲以此而淳厚道德,改善民俗;其眼光自较一般人为远大。然而论其究竟,仍然只是‘人生’之事。且其所教化的对像,是为人子的人。至于这个被‘送死’的人,死了以后,究竟到甚么地方去了?儒家则没有讲出来。孔子在世时,子路曾提出这个问题:‘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答的很对,因为有了生才有死,若欲研究死从何去,当先研究生从何来。可惜子路没有接著再问一句‘敢问生’?孔子也就在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下停讲了。因之儒家的学理,也就只局于人间事了。我相信孔子的智慧不只限于人间事的,因为子贡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孔子的性理学与天道学,是在子贡面前透露过一点消息的,可惜没有人请问,也就成为‘不可得而闻也’的绝学了。
我们佛教所讲的‘生死事大’,乃是轮回六道,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漂溺于苦海之中,头出头没!自从无始,以至今生,已受无量诸苦!从今生以至未来,仍须受无量诸苦!现在得闻净土法门,执持弥陀名号,截断生死洪流,横渡无边苦海,轮回之苦,一旦了脱,真是一件大事!然而这件大事,我们办好了没有?是需要自己问问自己的。我们为甚么要打念佛七呢?打念佛七为的了生死。如何方算是了生死呢?了生死必须证得‘一心不乱’!所以今天的讲题是‘念佛结期应求证’。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定求一心不乱:为了生死,一定求证‘一心不乱’;为求证一心不乱,一定要‘打七’。然而为甚么一定要打七呢?为甚么不打六、打八呢?这在阿弥陀经中,有明文规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经中没有说止于六日,也没有说继续到八日,所以根据经中所规定的时间而结期七日了。在这七日之内,要认真的执持名号,一定会得到一心不乱的。然而如何是一心不乱呢?我们证得一心不乱的时候,是个甚么样的境界呢?所谓‘一心’者,就是只有一个念佛的心,更无异念。‘不乱’者,心无余缘,即不散乱。我们专心一志,注意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上,再不矾缘其他的境界,这时候一切杂念不起,但只一个佛念现前,这便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亦即是修净土的人所得的‘定境’。与修禅定的人‘入定’是一样的。更进一步,念佛的功夫,用到至极处,一旦豁然贯通,这时候,根尘迥脱,实相现前;此地便是西方,而亦不碍另有西方;自性即是弥陀,而亦不碍另有弥陀;这便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亦是修净土的人所得的定慧一如的‘慧境’。与参禅的人‘开悟’是一样的。关于‘事一心’‘理一心’的界说,蕅益大师分别的很清楚;大师说:“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怎样叫著「事持、理持’呢?大师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我们如能明白‘心具、心造’之理,自然以‘理持’为妙。但不可执理废事,以为自己明理了,就不必念佛了,那就遗娱不浅!须知‘悟理’仍要‘事修’;即念自心所具所造的佛号,如是则理事无碍,可以很快的得到一心不乱。如不知‘理持’,但能‘事持’,并无妨碍;只要能‘如子忆母’那样的恳切,认真的念佛;一样会得到一心不乱的。再讲到一日至七日的问题,蕅益大师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初学的人,应当克期求证;大师说:‘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二种是久学之士,应当时时练习;大师说:‘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第二种解释,是说得到一心不乱的人,如同得到禅定的人一样;或者一定一日。或者一定七日。亦颇似乎儒家所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的境界。第一解释,是为初学的人说的,我们尤应特别注意!我们结七念佛,原为克期求证。若是上根人,则念佛一日已证得一心不乱;若是中根人,则念佛二日或者三日四日乃至六日方能证得一心不乱。我们的佛七,今日已是第六日了,未知能证得否?如尚未能,则我们一定是下根人了,是须待至明天第七日,定可证得。只余一日时光了,惟愿诸位,勇猛精进,以求证得!
有人说:照这样说法,即使是下根人,念佛七日,一定证得一心不乱,决不俟诸第八日了。可是我已经参加过好几次念佛七了,何以至今尚未证得呢?难道说我连下根人都不如吗?
欲释此疑有二种解说:一、前面把一切人分为上中下三根,只是粗分而已。若是细分,则上根人仍须分为上下根,上中根,上上根。例如所说的上根人能以七日不乱,就不能八日不乱吗?得禅定的人只一定七日,不能一定八日吗?能的,不但一定八日,一定多劫都能的。依此例推:则下根人仍须分为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经中所说,念佛七日,可得一心不乱,是指下上根说的。若是下中根下下根,或者八日,或者二七日,三七日,乃至多七日,都不一定的。二、不怪七日不能证得,只怪没有‘求证’之心。或有求证之心,而没有‘必证’之心。初来时,只是‘随喜功德’;过些时,便成‘随众打混’。须知‘念佛’七日,方能证得;不是‘混佛’七日,亦能证得!不但混七日不能证得,纵令混一辈子也不能证得呀!所以奉劝诸位:我们既来打七,一定要求证一心不乱。
第二、境现勿喜勿惊:不精进用功则已,如能精进用功,则一定有‘境界’现前。甚么境界呢?一者内境:或是‘理一心’现前,或者‘事一心’现前。二者外境:即是看见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妙相。如‘大回向文’所说:‘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见了上述的西方依正妙相,即是好境界现前了。境界又分二种:一是相似的;二是分证的。先说内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妄想歇落,净心现前,念了一点钟的佛,只觉到一会儿的时间!这就是‘事一心’的境界。可是第二次念佛时,这个境界不来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境界,则一得永得,不会再失的。甚么时候提起佛号,就能净心现前。犹如得禅定功夫的人一样,甚么时候要‘入定’,就能定心现前。再说外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看见阿弥陀佛,或者看见莲花!可是忽然看不见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则愈看愈显明,甚至向你说法!无论内境外境,凡是相似的,都不是‘真境界’,这叫著「透消息’。若是真发心了生死的人,切勿把‘透消息’当作‘真境界’。‘透消息’比如阴天的太阳,忽然一阵清风,把阴云吹开一缝,太阳闪了一下,阴云又合著了。‘真境界’便如晴天的太阳了。然而亦不可轻视‘透消息’,因为得此消息,正可证明确有‘圣境’,由此努力精进,则‘真境界’不会太远了。
有人说:看见佛像,看见莲花,不会是魔境吗?
欲释此疑,有二种解说:一、根本不会有魔境。因为净土宗是‘有门’,修念佛行的人,从‘有门’入手,初发心时,即求见‘圣相’,迨至得见‘圣相’,正是以果酬因;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应,何魔之有?!此正与禅宗不同,修禅行的人,从‘空门’入手,初发心时,即须扫一切相,佛相法相,悉皆被扫;不求佛而佛现,因果不相应,无因之果,非魔而何?所以禅宗善知识,开示学人说:‘参禅的人,要把定智慧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这个意思。二、或者有魔。再分两种:一、所见的相不是所求的相。比方说,我们所求的是佛相,忽然现个美女相。所求的是七宝楼阁,忽然现一座水泥洋房。所求的是大莲花,忽然现个小汽车。因果不对,决定是魔!二、所见的圣相,可能是魔变的;这就要拿出功夫来,考验它一下!甚么功夫呢?就是‘静心念佛’的功夫。遇有‘境界’现前时,切不可动欢喜心,亦不可动惊惧心,因为心有所动,魔就会乘隙而入的!我们只是静下心来念佛,若是圣境,愈念佛则愈显明,所谓‘真金不怕火’。若是魔境,念一会佛,它就隐没了,所谓‘邪不侵正’。最要紧的口诀,就是‘不动心’!所以说境现勿喜勿惊。
第三、大事终竟全功:唯有了生死堪称大事,唯有佛教在讲了生死,前面已简略的说过了。佛在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所谈,无非是告诉众生轮回生死的痛苦事实;指示众生了生脱死的方法而已。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注重个人了生死,大乘注重众生了生死,是则无论大乘小乘皆以了生死为唯一的大事!假若我们学佛法,尚未知了生死的道理,是则尚未学到佛法。或虽‘知’之而不肯用功‘了’之;是则虽学等于未学!不但辜负世尊的法恩,而且可惜自己的善根!居于乱世,而能闻到佛法,而能发心修行,而能参加佛七,真是幸何如之!在这良因善缘悉皆具足之环境下,不把生死大事办好,还等待到那一世去办呢?!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若是等到来世再修,不啻痴人说梦了。定期念佛七天,我们已经念了六天了,距离成功已不远了,再加精进,就可达到目的。倘若懈怠,则前功尽弃,譬如为山,功亏一篑,岂不太可惜吗!来日无多,时光不再,加功进行,是在各人。
话说多了‘打闲岔’,打起精神来好好念佛吧!
七、念佛平时须相续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已竟圆满了。诸位用功,都是勇猛精进,虽不敢说人人皆得证道,但总有些人证得的;或者证得理一心不乱,或者证得事一心不乱;或者亲见西方三圣尊相,或者亲闻三圣演说妙法;或者得见极乐世界四色莲花,七宝行树,种种庄严妙相;或者得一支香的净境,或者乍睹圣相,乍见光明。总之,凡真实用功者,必有所证,必有所得;决定功不唐捐的。
然而尚有二事,须请诸位注意:第一、虽然念了七天佛,可是并未证得甚么功夫,亦未得见甚么境界。如是即不可妄言证得!须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大妄语’!是犯‘根本戒’的!若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这是‘小妄语’。犯了小妄语,尚可以求忏悔,还复清净。倘若犯了大妄语,则不通忏悔,一定要堕地狱的!诸位想想看:我们念佛,不能念到西方去,反而念到地狱里去了,岂不太冤枉吗!我尝研究,有些人欢喜胡说功夫乱道境界,是甚么道理呢?是为骗做官吗?是为骗发财吗?我想很少有这种人。大都为的‘虚荣心’‘要面子’而已。诸位再想想看:我们念佛修行,原为舍妄归真。倘若为虚荣面子,岂非妄上加妄吗?!所以奉劝诸位,切不可胡说乱道,要假面子,犯大妄语!第二、确实得到功夫,见到境界;但亦不可随便向人说!这一种规矩,尤须切记的!这又分两种:第一须知人,第二须知时。知人者:可以向‘行解并重’的良师善友谈说,以求印证,而免错误。知时者:即是‘预知时至’,这时候可以把一般道友、信徒,通统招集来;告诉他们,自己得的甚么功夫,见的甚么境界;藉以引人发心办道。说完了,就要准时往生的!举个例说:如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次见到圣相,从未向人说过。第四次见到圣相时,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七日之后,就要往生西方了;他才向弟子们说出来。到了第七日,果然往生了!如其本传说:‘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义熙(东晋安帝年号)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这就是祖师留下来的好模范!我们跟著祖师学,就对了。
因缘生法,世相无常,有聚必有散,佛七圆满之后,诸上善人自然分离了。分离之后,唯愿继续用功,勿使间断。在佛七之中,得到功夫的人,仍须用功,以求增益。未得功夫的人,尤须用功,以求证得。须知日日念佛,不令间断,才算‘功夫’。果能不间断,虽每日十念佛,亦算‘功夫’。设若念几天休息几天,纵令每日念十万佛,亦算不得‘功夫’。所以今天的讲话题目是‘念佛平时须相续’。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初勿贪多但求相续:每日念佛要有一定的数目,倘若没有一定的数目,只是随便念念,日子久了就会忘记的。在家居士们,既要办家里的事,又要办社会上的事,实在忙的很!然而正因为太忙,才需要定下一定的课程,方不致于因为事忙而把念佛忘记了。那么,究竟一天应当念多少佛号呢?这要依著各人的因缘,自己斟酌参订;他人无法代为规定的。每日念数千声,数万声都好。但每日至少须念‘十念’。‘十念法’出在‘观无量寿经’;是‘下品下生’的功课。所以每天至少须念‘十念’佛。否则,不但不能‘入品’,恐怕也就不能往生了!‘十念’的念法,是这样的:每日清早,漱洗以后,面对西方,合掌端立,心存观想,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即以合掌之十指,默记十口气之数,念完十口气的佛号,再念一遍‘回向偈’,即算功课完成。回向偈有多种,以四句的为简单明了;偈曰:‘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广度一切诸含识’。至于念佛的声音:或高声念,或低声念,或者默念,亦要看家庭的环境而定,不可拘泥。在家庭里念佛,最好是‘默念’,以免惹得别人烦恼。因为家庭里,决不只你一个人;而且还有前后左右的邻居。你一个人发心念佛,你的眷属,你的邻居不见得也发心念佛。倘若你念佛的声音,又高又大,扰得别人心情不安,岂不要同你生烦恼结冤家吗?从前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很虔诚;每日要念三万声,而且是很大的声音。可是她的儿媳妇,被她搅的大生烦恼,初则吵闹,继则怒骂,终则竟敢把老太太的一尊古瓷弥陀像摔碎了。这位儿媳妇,在世法上讲,真是不孝顺!在佛法上讲,则罪过更重了;因为恶心破坏佛像,等于‘出佛身血’,是要堕无间地狱的!然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这位儿媳妇,为甚么发这样大的无明火,动这样大的嗔恨心呢?其原因为的老太太念佛的声音太大。试想,念佛不能把家亲眷属度到西方去,反而把自己的儿媳妇打入地狱去了!这位老太太岂能没有过错吗?所以在家庭里念佛,最好是‘默念’免得别人生烦恼。再讲到念十口气的‘气’,须要听其自然,不可故意拉长促短,以免伤气生病。我在北平时,有一位老人来问我:说是念佛把两耳都念聋了!请问怎么办?我说:你念佛怎么会把两耳都念聋了呢?他说:有一位‘大德’秘密的传授他一个‘口诀’,教他每日念十口气的阿弥陀佛。‘大德’说:这种念法,现在的和尚都知道。可是这里面有个‘口诀’,则和尚们都失传了。甚么口诀呢?就是须要‘一口气一串珠’。一口气一定要念一百零八声佛号,只有使劲把这一口气拉长。念了几天,两耳便嗡嗡的叫起来了,再念几天,两耳竟听不见声音了。唉!这位‘大德’把佛法变成外道法,真是害人不浅!所以奉劝诸位:修十念法时,对于气息,要听其自然,不可故意拉长。
第二、渐次加多以求进益:每天‘十念’,从不间断,这就是‘功夫’。虽然如是,但不可以此为足。仍须尽自己的力量,将佛号数目渐次加多起来。因为我们念佛,是为了生死的,应当尽心尽力,以求进益。前面说的,是每日早晨念‘十念’;现在再加上每日晚上念‘十念’。晚上念佛,最好是在临睡以前,念完佛再睡,尚可得到安眠熟睡,夜无恶梦的好处。如是早晚十念,能不间断;再进一步,就要用‘念珠’了。每串念珠,是一百零八粒:表示得到百八佛号功德,断除百八烦恼结业。念珠一定要穿一百零八粒,是出在‘木□子经’,如是早晚各念百八声,能不间断;更进一步,把百八声,算作一百声;早上念三百,晚上念三百。加到早上念五百,晚上念五百。再加到早上念一千,晚上念一千。倘若时间不够分配,早上可以提早一小时起床,晚上延迟一小时睡眠,每日睡六小时已竟足够了,并不会影响身体。至于走路时,坐车时、休息时、散步时、皆须随心念,但不必记数。以上系对每日太忙的公教工商等人说的。倘若有多的闲时间,念佛的数目,当然仍需加多。每日加至三千声,五千声,一万声,三万声,乃至十万声。
有人说:我试验过了,每日念十万声,无论如何念不了这么多。古人所谓‘日以十万弥陀为课’,大概是勉励人的话,或者是总其大数而言吧。
且慢谈‘试验’,请先受‘训练’!因为没有受过‘训练’,不但嘴里念不快,而且手指掏念珠亦掏不快。如是以笨嘴笨手,而欲日课十万佛号,自然办不到了。但这里所谓‘训练’,并非受他人的训练,而是自己训练自己;口里佛号尽快的念,手里念珠尽快的掏,熟之又熟,以达到极快的境地为目的。现在略说其方法,望注意听之:第一、须坐下来念,虽行住坐卧,皆可念佛,而以坐念为宜。第二、须用‘草菩提子’念珠,取其分量轻,掏得快。‘天台菩提子’亦可。‘星月菩提子’则不相宜,以其分量太重。第三、须念四字——阿弥陀佛。如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一万声,改念四字佛可念一万五千声。第四、须‘金刚念’,即是唇舌微动之默念。念佛,高声念低声念皆可;顾若求其快,求其多,则只有以‘金刚念’为最宜了。高声念固然念得慢,低声念仍然念不快;因为音声只要出口,即占据四个字的时间。倘若用‘金刚念’,则只闻‘陀,陀’之微音;虽然‘自闻’四字分明,第其所占之时间,则只有一个字的时间。如‘低声念’念一万声,则‘金刚念’即可念四万声了。依以上所说之方法,加紧训练,日日念,月月念,念的越快越好。一直训练到每四分钟能念一千声佛,为达到目的。现在再把‘时间’与‘佛号’总算一下:一日一夜共有二十四点钟;除去睡眠时间六点钟,再除去饮食及大小便的时间三点钟,尚余十五点钟,即是用功修行的时间了。每一点钟有六十分,以四十分钟,坐下默念佛号一万声;以二十分钟休息,(或绕佛、或拜佛、或散步、或静卧。)连休息时间在内,合一点钟一万声。如是‘日课十万弥陀’,只需十点钟就够了!仍有五点钟的时间,可以课诵,可以读经,可以研教,可以静坐,随自己的兴趣分配好了。
第三、不必太多精益求精:上来我把每日念十万佛号的方法,详细的讲一讲;意在使诸位相信每日念十万佛是可能的;对于古德,不可怀疑生谤,以免妄造口业!至于我们现在是不是都能够日课十万佛号呢?恐怕都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多的闲时间。尤其在家居士们,事务更多,所以也就做不到了。然而我们要知道:念佛是‘用功’的,不是‘论数’的。果真多而且精,自然太好了。倘若只贪其多,而不求其精,也是错误的。试想,口里念佛,手里掏珠,而心里在打妄想;即使每日念十万佛,能算是‘用功’吗?所以说不必太多,要精益求精!每一句佛号,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内而要念到自己心里去,外而要念到极乐世界去!一句如是念,百句如是念,千句万句亦如是念;自然而然地就念成一心不乱了。毫无障碍地就把自心与弥陀感通了,只在各人精进而已!
现在再把前几天讲的话,重述一遍,以便记忆。第一天讲的‘念佛须知了生死’是‘自利’。第二天讲的‘念佛当发菩提心’是‘利他’。第三天讲的‘念佛切勿起疑念’是‘信’。第四天讲的‘念佛决定愿往生’是‘愿’。第五天讲的‘念佛必须认真念’是‘行’。第六天讲的‘念佛结期应求证’是‘加行’。第七天讲的‘念佛平时须相续’是‘常行’。
总之,讲来讲去,都是几句剩话。说是‘打闲岔’,真是‘打闲岔’。惟愿诸上善人多多原谅,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