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净土集

2025-02-09 08:06 净宗系列 L 纠错

庐山净土集● 念佛三昧诗集序……………………………… 慧远法师● 问念佛三昧并答……………………… 远公问 罗什答● 万佛影铭……………………………………… 慧远法师● 沙..

庐山净土集作者:佚名

附录
述匡山寺书 《辩正论》记刘遗民禅观事 往生集·远祖师传 往生集·刘遗民传
莲社始祖慧远法师赞 蕅益大师论三种念佛法门 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赞 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赞
远公大师像赞 《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附录 述匡山寺书

述匡山寺书

[隋]智者大师撰

江州匡山东林寺者,东晋雁门慧远法师之所创也。远是弥天释道安之高足,安是大和尚佛图澄之弟子。三德相承,如日月星,真佛法梁栋,皆不可思议人也。而远内闲半满,外善三玄,德布遐方,声高霄汉。初诣山足,依止一林,共耶舍禅师,头陀其下,若说若默,修西方观。末于林右建立伽蓝,因以为名东林之寺。远自创般若、佛影二台。谢灵运穿凿流池三所。梁孝元构造重阁,庄严寺宇,即日宛然。

峰顶寺者,是齐慧景禅师,感山人延请,因栖其峰。次梁慧归,在后登蹑,方建伽蓝。峰有水泉,忽然枯涸。归烧香咒愿,清流盈满,天降甘露于泥洹日。是以先德名踪,垂芳不断。松霞清旷,触处萧条。公私往还,莫不归向。

自大化江左,贫道因至彼山,憩泊东林,时游峰顶,以岁为日,羡玩忘劳。然山下伽蓝,偏近驿道,行人归去,颇成混杂。今奉请为两寺檀越,庶藉影响,众得安心,礼诵虔诚,用酬洪泽。并乞勒彼所由,永禁公私停泊。沙门某敬白。

附:王答匡山书

[隋]晋王杨广

弟子总持和南。垂诲述江州浔阳庐山东林寺、峰顶寺,须令弟子并为檀越主。山岭盘秀,下属江湖。香罏层峰,上亏云日。仙人之所戾止,隐伦于焉不归。况乎慧远法师,胜依结构。谢客、梁元,穿池重阁。景师息心,神应峰顶。智者憩历,踵武前贤。师严道尊,实深随喜。所恨寡薄,无益将来,庶藉熏修,方证常乐。兼陈二寺偏近驿道,行人往来,颇成混杂。须勒彼州令去,公私使命,不得停止。即付所司,依事颁下。谨和南。三月一日。

附:与匡山寺书

[隋]晋王杨广

极暄,法师道体何如,众内咸宜也。雁门远法师,四依菩萨,翻飞朔野,栖息南山。自斯以后,名德相继。智者见令为寺檀越,顾修寡薄,非敢克当。奖导既引,良深随喜。敬德指此承问。杨广和南。三月二十一日。

附:与禅阁寺书

[隋]晋王杨广

春序将谢,道体何如,僧众清善。匡山佛寺,兴自慧远法师。法师师于弥天道安,安师于佛图澄。妙德相承,莫之为最。江东龙藏,悉本雁门。雁门上人,创迹庐阜。自梁及晋,止有东林。陈晚浇漓,别生禅阁。僧徒好异,岂称至和?智者爰居,还须合一。想均愿海,更无异味。行人将送过,指此相闻。杨广和南。三月二十一日。

附录 《辩正论》记刘遗民禅观事

《辩正论》记刘遗民禅观事

[唐]沙门释法琳撰

晋彭城侯刘遗民,撰《五时教》,著《九想诗》;晋豫章太守雷次宗,精心慕法,造栖灵寺;晋临淮令周续之,服道日新;晋新蔡侯毕颖之,心期净域;晋南阳长宗炳之,如事恳苦。

右五贤,谢职遗荣,策名神府,从远师游憩。意志隐沦,等布一心,俱履幽极。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气于八极,泛香风于百年。体忘安以弥穆,心超乐以自然。(《辩正论》卷第三)

〖校注〗宗炳之,即宗炳。

遗民精思勤笃,珠颜耀彩于眉间。

刘遗民,彭城人,少为儒生,丧亲,至孝以闻。家贫,卜室庐山西林中,多病,不以妻子为心。绝迹往来,精思禅业。半年之中,见眉间相。渐见佛一眼,及发际二色,又见全身,谓是图画。见一道人奉明珠,因遂病瘥。出《宣验记》也。(《辩正论》卷第七)

〖校注〗《宣验记》,刘宋临川王刘义庆著。

附录 往生集·远祖师传

往生集·远祖师传

[明]莲池大师撰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远所居号“东林”焉。

远住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巨儒凡百四十人,共为净社。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澄心系想,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揖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耶!”既知时至,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赞曰: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厥功顾不伟欤!予昔游庐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贤之遗迹。见其规模弘远,足称万僧之居。而殿阁尘埃,钟鼓阒寂,寥寥然户异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无继,嗟夫!

附录 往生集·刘遗民传

往生集·刘遗民传

[明]莲池大师撰

晋刘遗民,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著《念佛三昧诗》,以表专志。尝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遗民恳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被之。他日又见入七宝池,莲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告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妙法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面西合掌而逝。时义熙六年也。

赞曰:《观经》叙净业正因,以孝养父母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终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遗民少尽孝养,而复深入三昧,屡感瑞征,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净业者,此其为万代师法。

附录 莲社始祖慧远法师赞

莲社始祖慧远法师赞

[明]蕅益大师撰

莲社始祖慧远法师,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幼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二十一岁,师事道安。二十四,大善讲贯。晋孝武太元六年,至庐山,梦神告以“毋他往”。夕大雷电,林壑洞开,素砂布地,楩、楠、文梓充布地上。九江刺史桓伊,为建东林寺,殿名“神运”。尝谓:“诸种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结社者有十八高贤,及一百二十三众,皆登安养。时江东经卷未备,禅法无闻,律学多缺。师令弟子,越葱岭远求得之。著《法性论》,创明“涅槃常住”之理。什师叹其暗与理合。安帝时,桓玄令沙门拜王。师致书谏止,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师居山三十年,专修净业。三见佛,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日,佛来迎云:“七日后,当生我国。”至八月六日,耆宿请以豉酒治病。师曰:“律无通文。”又请饮米汁,师曰:“日过中矣。”又请饮蜜水,乃披律寻文,卷未半,坐逝。寿八十三。赞曰:

念佛三昧宝,圆顿法中王,

挺生神圣士,勇猛独承当。

香象截流度,捣丸集众香,

大德矜细行,禅律咸舒光。

法性悟常住,僧仪超帝皇,

才识迈前哲,密证不自彰。

文成印乃坏,怡然返故乡,

高风千古在,归命附慈航。

附录 蕅益大师论三种念佛法门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必与正因同得究竟也。是以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普摄一切三昧。修此三昧,凡有三种:一者唯念他佛,二者唯念自佛,三者自他俱念。修虽有三,成功则一。

一、念他佛者。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专心注意而忆念之。或忆名号,或想相好,或缘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无畏等现在胜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总名为念他佛。贵在历历分明,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径登净域。如东林诸上善人,即其证也。

二、念自佛者。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具足百界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圆伏五住,净于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如西天四七、东土六祖,及南岳大师、天台智者,即其证也。

三、自他俱念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如《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如永明寿、楚石琦所修法门,即其证也。

方便多门,归元无二。随行一辙,俱得到家。切勿疑虑,自隔要津。

附录 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赞

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赞

[民国]印光法师撰

以特别法,永为世范。意旨暗合于《行愿》,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彦,大事即生办。

肇启莲宗福震旦,畅佛本怀垂方便。圆音一阐士归庐,大法将弘神运殿。一切法门从此流,一切行门从此办。致令各宗尽朝宗,万川赴海依《行愿》。

附录 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赞

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赞

[民国]印光法师撰

以特别法,永为世范。意旨暗合于《行愿》,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彦,大事即生办。

肇启莲宗福震旦,畅佛本怀垂方便。圆音一阐士归庐,大法将弘神运殿。一切法门从此流,一切行门从此办。致令各宗尽朝宗,万川赴海依《行愿》。

附录 远公大师像赞

远公大师像赞

[民国]印光法师撰

缅维远公,乘愿再来。创立莲宗,畅佛本怀。

俾诸凡夫,忆念佛名。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已断惑者,即证无生。证无生者,速圆佛乘。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感应道交,利益甚深。

未见《涅槃》,即宣常住。未见《行愿》,普导西去。

其所立法,暗与经合。护法菩萨,表自大觉。

罗什举经,深加赞叹。西僧景仰,心香辄献。

千余年来,不闻圆音。幸有遗教,尚可遵循。

伏愿我公,又复示生。普引群伦,同登五清。

印公遗文,模公道貌。庶几来哲,是则是效。

附录 《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民国]印光法师撰

如来大法,弥纶法界,包括空有。示本具之真心,显随缘之妙用。其心体则生佛一如,圣凡不二,真常不变,寂照圆融。佛以究竟证故,故得五蕴皆空,诸苦悉度,一尘不立,万德圆彰。众生以彻底迷故,故致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轮回生死,了无出期。于是如来,随众生机,说种种法,令彼各各就路还家,亲见本生之父母。探衣出珠,即获无尽之家珍。上根固得解脱,中下仍在轮回。特开净土法门,令其横超三界。普使中下,追踪上根。其为利益,莫能名焉。此义虽出方等,其道实肇《华严》。但以凡小不能预会,莫由禀承。当《华严》未来之前,率目为方便小道。迨《行愿》既译之后,方知为成佛真诠。

庐山远公,宿承佛嘱,乘愿再来。未睹《涅槃》,即著法性常住之论。未见《华严》,便阐导归极乐之宗。立法暗与经合,其道普被三根。契理契机,彻上彻下。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了含识生死之大事。若非大权示现,其孰能预于此!故罗什法师曰:“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西域僧众,咸称汉地有大乘开士,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其神理之迹,未可测也。

按远公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384)始至庐山,住同门慧永法师之西林寺。后以来学者多,西林隘不能容,故复开东林寺。经始之时,山神效灵,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造,名其殿为“神运”,表灵异焉。由是缁素高贤,来者益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390)七月二十八日,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诸人等,于临终时,皆有瑞应,皆得往生。良由诸人,均具出类拔萃之智,又蒙远公开导,及诸友切磋琢磨之力,故获此益。此系最初结社之人。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蒙法化而修净业,得三昧而登莲邦者,何可胜数。溯远公于太元九年甲申至庐山,于义熙十二年丙辰(416)八月初六日西逝,凡三十二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其弘扬法化,护持佛教之著述,备载《庐山集》。以屡经沧桑,佚失殆尽。幸《弘明集》、《广弘明集》,各有所录,犹令古德芳徽,永传于世。

如皋沙健庵太史,晚年笃信佛法,专修净业。博览群书,凡远公著述,及后人所作传赞记颂等,悉备录之,题曰《慧远法师文钞》。分正附二编。其门人项智源,又为补录,委光校订而排印焉。窃以远公为莲宗初祖,其书广布,阅者必能兴起。但以资斧不给,先印万册以为之倡,则后之源源相继而印者,又何可计其数耶。后之学者,由此书故,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必至当仁不让,追踪先觉,同出五浊,同登九莲也。故于付排之前,略叙来历。至于远公之道德、功业、文章、感通,备载《文钞》正附二编,兹不繁述。

(世传远公,与十八高贤,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十八人中,远公居首,余十五人,多系最初结社之人。若佛驮跋陀罗,系安帝义熙二年(406)始入社,乃结社后第十七年。佛驮耶舍,系义熙十年(414)入社,乃结社后第二十五年。飞锡法师《宝王论》谓远公从佛驮跋陀罗受念佛三昧,与缁素高贤结社念佛。盖尊西僧,而未详考其入社之年时耳。)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