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2024-06-10 08:25 居士人物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会议,这个会议当中所探讨的主题就是如何普及儒学。我们师父上人应会长叶选平长老的邀请,在大会上做了一次主题发言,就是开幕的一个致辞。我们的师父在发言当中谈起,我们现在要恢复中华传统的家与家道,要普及儒学的教育就必须要恢复传统的家道精神。

古人的概念当中的家是一个大家族,一般一个家族里面至少是三代同堂,也有四代、五代,甚至更多代的同堂。所以这个家族很大,少者有七、八十人,多者几百人,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的家族是明朝郑濂,他家里有七代同堂,郑濂的家族有一千多口人。这么大的一个家族如何能够在一起和睦共处,这就需要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教的家道,一个家里面的家风、家学、家规,传承一个家族的家业,这是做为一个家有这四大要素。我们师父谈到,要真正复兴传统文化,有利于和谐世界,必须要恢复传统的家道精神。但是现在要恢复几代同堂的大家族很困难,大家概念中的家一般是小两口带个孩子,这就是家。要恢复真正的大家族,就不能够走血缘关系的这种路。过去的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而现在我们师父提到,家要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所以一个团体在道义上相结合,这就成为一个家。譬如说一个企业,企业的老板就好像家长,企业的员工就好像家里的成员。如何在企业当中把企业的文化、把企业的家规来教育员工,让大家能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遵守,才能够和谐的相处,家和万事兴,真正员工们、家庭成员们都能够和睦相处,这才能够成就家业。

我们的道场也是一个家族,虽然我们不是以血缘关系相结合,但是却是以道义相结合,大家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我们的志向是什么?自度度他,自已要成就,这一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同时有机会要广度有缘人。所以我们这个家,什么是我们的家业?这个家业是如来家业,真正是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这就需要每个人来共同努力做到。所以每个人在这个家族当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帮助道场复兴佛法。那我们的家风,在古代家里的家风是孔孟之道,真正的学问;现在师父上人要求我们,儒释道三家根要扎好。然后在佛法上我们选择一门深入,这是我们的家学。我们的家规是师父规定的四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这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遵从,都应该落实、做到。要真正使这个如来家和睦,我们每个人需要遵守这个规矩,第一个就是《弟子规》。所以我从这个会上听到我们师父上人的发言,也听到大家的发言,大家的发言也都提到了《弟子规》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师父上人在庐江汤池建立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的成功经验,会上对于师父上人的理念和汤池中心试点的成功经验,反应都非常热烈。所以回来之后就想到,如何能够在实际禅寺这个家恢复我们的家道,使我们的家学得以弘扬起来,使我们的家规能够人人遵从。

我是前天回到此地,回来以后就想到要跟大家探讨,要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来开始学习,重新回过头来认认真真真的学习《弟子规》。今天末学跟大家报告的是《弟子规》的第一条「入则孝」里面的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话可以短说,可以长说,如果是短说很简单,父母叫我们,我们必须要应、要回答,不能够迟缓,就是简简单单的这一句话。但是深说,意思是深广无尽,我们这几天都可以围绕这六个字来讲述。今天末学讲完以后,明天我们请开正法师来给我们也报告《弟子规》的学习心得。现在我们真的要重视《弟子规》,不要把它看作一个儿童的蒙学教材,就这么简单,好像真正的大修行人不用学习,这样想法是错的。师父上人跟我们反复强调,如果《弟子规》上不重视,不能够认真的落实,我们修学佛法也只是空中楼阁,不能够真正成就。《弟子规》都没做到,再上面的戒律,这些佛理,我们没办法做到,所以学一年空过一年,学十年也空过十年。所以我们有这个因缘,在此地一边参加百七的三时系念法会,一边同时扎根。

今天我们就从《弟子规》第一篇「入则孝」第一句学起,父母呼、应勿缓。实际上它讲的就是孝道,孝必须要有敬,我们说孝敬孝敬,如果是不敬父母,不能称为孝,所以父母呼就是教我们敬。孔老夫子在《孝经》当中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圣贤教育都从这里出生。这个德,儒家讲的八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种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个八德的说法都有,去掉重复的部分,合起来总共有十二个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德,根本在哪?就是孝。所以圣人教学都从孝道入手,教之所由生也,这个教就是一切圣贤的教诲,不仅是儒家、道家、佛家,乃至其它宗教亦复如是,都是从培养我们的孝心入手。

为什么要从孝入手?因为这个孝,你看中国的文字,它是一个智能的符号,它给我们显示的是什么意思?是一体的意思。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就是孝。所以孝代表的是一体,这个一体,不仅是我们跟父母一体,我们当然是跟父母一体,而且说到是我们跟众生一体。你看那个孝字,我们把它展开来说,老一代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有父母,一直追溯上面,过去无始;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女下面又有儿女,一直延伸下去,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是孝字代表的含义。所以如果是我们讲父母跟儿女有代沟,儿女背弃父母,跟父母没有什么知心话可说,一体就破坏了。一体被破坏,孝字就没有了,那就不孝。我跟我的父母就没有代沟,从小到大最令人愉快的事情莫过于在饭后跟着自己的父亲或者跟着自己的母亲迎着晚风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父母就把他的这些人生的阅历,他的这些学问经验,就这样慢慢的传授给我。所以我从小跟父母没有隔阂,尤其是跟我母亲,因为我父母后来离异,我跟我母亲相依为命,跟我母亲在一起真的是无话不谈,没有不能够告知父母的事情。这是什么?我们的心里要跟父母合为一体,身体不一定老在一起,但心要在一起。

你看看《孝经》,是孔老夫子对曾子说的。曾子(曾参)他是一个大孝子,《二十四孝》里面有对他的记载。他有一天上山去砍柴,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一看客人来了,不知道怎么招待,慌了神,就想到如何赶快把孩子唤回来。就想了一个方法,咬自己的手指。这样一咬下去,十指连心,痛。谁的心痛?在山上的曾子的心痛了,他就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从山上跑回来,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跟他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你叫唤回来,我想咬我自己的手指,希望你能得到感应。你看曾子真的感应了。为什么曾子能够感应?离得这么远,他在山上,母亲在家里,她的讯息就可以连通,古代没有用手机,可是它比手机更强。现在打电话,你看父母打电话给儿女,打手机,打了多少次,父母呼就是不应。人家曾子的母亲咬咬手指,曾子就应,就回来了,应勿缓。为什么有这种感通?因为曾子的心念念想到父母,跟父母真的是一体,身体虽然没有在一起,可是心连着心,所以有这种感应道交,这真是叫纯孝。如果能够把这种纯孝的心保持一生不改变,这种人就是圣贤。他不仅对父母是这颗纯孝之心,对待所有的师长、长辈、老人也是用这个心,对待所有的同辈还是以这个心,甚至对待晚辈也是这个心,乃至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以一颗纯孝之心。这个孝心扩展到无限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纯以一颗孝心对待宇宙万物,这个人就是圣人。谁做到了?佛菩萨做到了。

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你不要小看它,以为它是孩子才学的、才做的,不是,真正做到圆满就成佛了。因为这个父母,谁是父母?一切众生都是父母,众生有呼唤的时候,佛菩萨就来应了,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谁做到了?观世音菩萨做到了,真是千处祈求千处应,众生「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这就是父母呼、应勿缓。所以佛法里,特别是《华严经》讲的「一即一切」,讲究浅深相即,别看父母呼、应勿缓这么浅显的一个句子,你要把它做到圆满了,也就跟佛无二。所以圣贤之道在哪里?就在父母呼、应勿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学习这句话就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重视,为什么?这一句话就涵盖了整个佛法,整个《华严经》可以说讲的都是这一句,整个三藏十二部也讲的是这一句。乃至世出世间法,一切圣贤之道,讲的还是父母呼、应勿缓。你成就圣贤之道,也就是把父母呼、应勿缓做到圆满了。所以这一句,我们今天开始认认真真的来学习。

我们谈到这一句,刚才讲到「孝」,后面要有「敬」,如果不敬父母,那就不能称为孝。敬从哪里学起?就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从小就教导,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个敬意就培养起来了。譬如说,当父母教我们办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即使再小,我们也要认认真真的把它做好,不敢怠慢、不敢马虎,这就是敬。把这敬心养成习惯了,日后凡是父母要求我们做的,我们都统统努力做到。《孝经》当中告诉我们,「居则致其敬」。居就是居住在家里,跟父母在一起要致其敬,这个致是什么?尽到了力量,尽心尽力来恭敬父母。

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说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现在谈到孝道的人,今之孝者,今天的人以为孝敬父母就是能养,养就是养父母,养父母的身体,提供很好的物质生活,这些方面满足父母的需求,这种真的叫做孝?孔老夫子谈到的这个现象好像正是今天我们大众的现象。前年我看到「广州日报」上有一个讯息,在母亲节前,有些记者采访一些母亲和她们的儿女,记者先问这些儿女,现在母亲节快到了,你们想在母亲节当中怎么样孝敬孝敬你的母亲?结果这些儿女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回答,说我要挣大钱,我要给我母亲买一辆小汽车,我要给我母亲买一栋别墅。有钱的就买别墅。这些记者又去问这些母亲说,母亲节快到了,妳们希望妳们的儿女怎么样孝敬妳?结果这些母亲的回答跟那些儿女想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一个母亲想要名车、想要别墅的,反而很多母亲都这么说,我只希望我那个儿子别那么忙,老是在外面谈生意不回家,这个周末母亲节,我很希望他能陪我吃一顿午饭。你看看,父母的呼声儿女有没有真实的听懂?首先他了不了解父母的呼声?如果对父母的呼声、父母的需要他都不了解,那他怎么应?很多人都以为物质上给父母很丰富的,就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女了。不然,真正的孝里面有敬,有让父母的心生欢喜。

我们讲孝里面三个层次,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身、心、志,我们都要能够满足父母的需要,这才能够叫尽孝。所以夫子讲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这是什么?好像养父母的身体这就是尽孝。错了,为什么?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犬马就是那些狗、马,那些家畜皆能有养。这里面,古来的意思讲到的有两个方面,一种是说犬马也能养牠的主人,给牠的主人干活,主人喂牠饲料,牠就给主人干活。牠跟主人之间只有主仆的关系,没有那种亲情,更不懂孝敬,所以犬马养主人那是只能有养,而没有敬。那我们儿女要是养父母,也像犬马养主人那样应付了事,这就没有敬心在里面,这是一层含义。另外一层含义就更好,至于犬马,皆能有养,那个养字念成样字,什么意思?养狗、养马也是养,如果说养狗养马和养父母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在哪里?在于敬。你养狗养马,你没有对牠生敬意,可是养父母要有敬意。不敬,何以别乎?别是区别,如果是没有一个尊敬的心,那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所以敬是最重要的。

敬从哪里培养?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把这个敬爱的心培养起来以后,古人讲主敬存诚,心里存着这种诚敬的心,这个诚敬的心是真的,它没有虚伪。什么叫虚伪?如果对父母是尊敬,对于别人或者对其他人就没那么尊敬,这就不那么真了,因为他心里有情执。更有甚者,现在人对父母不恭敬,还对别人很恭敬,你看看有的人对他的领导,一见到领导真的是点头哈腰、谄媚讨好,一副的那种奴才嘴脸?回到家里,你看看他对父母又是什么样的嘴脸,如果他对父母的敬意不如对别人的敬意,这种人能交往吗?孔子在《孝经》当中说得好,「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他在家里对父母不爱不敬的人,对别人能够真诚的爱敬吗?不可能,假的。父母恩重如山,对他是最好的人,他要是不爱不敬,去爱敬别人,那肯定别有所图。员工对领导那么爱敬,为什么?想涨工资;如果是下属对领导这么恭敬,是想提升级别;学生对老师恭敬,那也是讨好老师,还是有一个名闻利养的心。现在这些青年男女谈恋爱,男孩子每天穿着打扮得漂漂亮亮,给女孩子送一朵花。女孩子要看看这种人能不能嫁给他,先看看这个男孩子对他家里的父母有没有这样,是不是天天送花?如果他对他父母没送过一枝花,他给妳天天送花,那他肯定别有所图,对不对?所以我们交友,世间人择偶,出世间的人选择道友,员工选择领导、领导选择员工,老师选学生、学生选老师,都要看这一条,这是德之本,不可以忽略。所以我们看到父母呼、应勿缓,就要详详细细的来讲,讲如何尽孝,如何致敬。

我们把这一句拆开来慢慢的说,「父母呼,应勿缓」,这里至少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父母,第二个呼,第三个应,第四个是勿缓,四个部分里面的意思都很深广。首先我们来谈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父母还不懂吗?生我的就是父母。说得也没错,但是不尽然。我们现在学佛都了解,佛法里讲得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也就是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那我们对这些众生有没有如同对父母那样孝敬?为什么对众生不能够这样孝敬?因为对自己亲生的父母都没有孝敬。所以《孝经》里讲这个孝真正到大孝,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它前面有基础,《孝经.开宗明义章》就说到,「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个始就是开始,从哪里开始?侍奉自己亲生父母开始,这是事亲。再提升叫事君,中就是中等,提升到中等的,这不是基础了,从基础提升到中等的孝是事君。君就是领导,古代是君主制度,所以帝王代表的是国家,事君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这是事君。再往上提升,立身,立身是什么?成圣成贤,佛法里讲的成佛、成菩萨。那前面的基础就很重要,始于事亲,所以我们今天从事亲开始做起,事亲就是侍奉我的父母双亲。从哪里侍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很大。我自己回想我的父母从小到大对我的养育之恩,真的是百生千生难以图报。我在很小的时候,且不说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那个我们都忘了,《父母恩重难报经》里面有说得很清楚,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所经历的痛苦。就从我有记忆开始,能够记事的时候,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到了三岁上幼儿园,我母亲教导我念一些古文、诗词。当时我是在广州出生长大,所以在广州话的环境当中还不懂得讲国语,不会讲普通话,我母亲教我念一首唐诗,她是先教会我念一首唐诗,我才学会讲普通话的。那时候我才三岁,我母亲教我唐朝,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她是在家里门板上。我们家里是很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工厂的干部,母亲原来也是在工厂做工,后来做了记者。家里是一房一厅,在房间的木门上面做黑板,我母亲拿粉笔就这样写下这一首诗,一个字一个字教我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虽然是很普通的,语言也是很平实,但是对我这一生的影响很大。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很平凡的生活画面,你看一个慈母准备送孩子出行,游子,这位游子可能是因为去工作,可能是去求学,所以要出远门,母亲给他密密的缝制衣服。我们可以想象,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烛光下,母亲还在一针一线密密的缝,第二天一早就要准备送孩子上路。你看就这样一个生活小事,把母亲对孩子的那种无微不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为什么给他密密缝?因为心里想着,孩子要出远门,衣服如果在外面搞破了,就会带来不方便,所以要给他密密缝。你看母亲的心念念挂着孩子,不仅是在缝衣服的时候念念挂着孩子,从小到大,打从怀孕开始,念念都想着儿女,真的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这一种恩德真的是《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讲的,哪怕是你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你担着父母去绕须弥山,经百千劫也不能报父母之恩,恩重如山。所以诗人在最后用这一句话来表达他的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儿女就像小草一样,在三春阳光之下健康的成长,有一天小草长大了,一想到我之所以有这一天,全仰赖这阳光抚育,突然想我要报答三春太阳的温暖,请问能报答得了吗?

所以当我上了大学,当时都没有学佛,上了大学以后这首诗又浮现在脑海里,想到父母从小到大对我的培养。小学每天带领着我早起、锻炼、读书,培养我健康的作息习惯、健康的读书习惯,在德行、学问各方面带动我,后来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当时广州市黄浦区第一名考上了华师附中。华南师大附中,这是广州市最好的中学。上了中学虽然住校,但是父母的这种关怀、指导,没有一刻离开过我,常常跟老师配合研究教学的方案,带领着孩子。在中学成绩也算很不错,考上了中山大学,这在南方也是属于最高学府。结果上了大学就突然好像成人了,想到母亲抚育的恩,给母亲写了一个感恩词,一个感恩的贺卡。这个贺卡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很简单,「亲爱的妈妈,回首往事,您十多年的培养,才使我能在这岭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读书,使我在中大最好的专业深造。在感恩之际,我只能用一句话表达我感恩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茂森,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这是十七年前,开始思想成熟了,能够体会到一点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所希望的,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有一个心愿,是什么?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长大成人,能够出人头地。所以她从小就在鼓励我、在引导我努力学习,考上最好的中学,考上最好的大学。结果我上了大学之后,母亲的心也比较安慰了,父母呼,你有了个回应。

结果上了大学以后,父母又有更高的呼声,母亲希望让我出国留学,到美国去攻读博士,她希望我将来走学术的道路。为什么?因为当时也接触了一点传统文化,知道做什么工作都不如教书好。为什么?教书,在我母亲心目中是一个圣洁的工作,我母亲的父亲,我的外公就是教书的,在大学里做教授,我们的家里面也有这种家庭文化的传承。所以我母亲希望她唯一的孩子,最心爱的孩子,能够继承她父亲的志愿,以后做一名教授。在大学当中就一直鼓励我要出国留学,父母呼、应勿缓,所以上了大学目标非常明确,就一个目标,毕业以后衔接到美国去留学。人只要专心,事情就好办,所以大学毕业以后,就很顺利衔接到美国去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在临行的时候突然也想到这首诗,「游子吟」,这回我自己真的要做游子了,要出国留学,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一个母亲何尝不希望让自己唯一的孩子留在身边?但是她为了成全我,让我能够成就很好的前程,所以她咬着牙,一心一意送我去留学。

临行的时候,我就想到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的教导,母亲从小就教我念「岳阳楼记」,范仲淹先生千古名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先生是北宋的名宰相,又是政治家、文学家,小的时候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他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过世了,所以他也是一个单亲家庭出身。他的母亲后来改嫁到姓朱的家庭,结果范先生长大以后朱家的人排斥他,范仲淹就不得不离开朱家自己出去。临别的时候,跟母亲跪拜道别说,妈妈,妳等我十年。为什么?古人讲「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范仲淹先生当时年轻就立下了远大的抱负,将来要很好的成就功名,做一番事业,能够把母亲接回家里奉养。所以拜别母亲的时候含着泪,也没带什么东西,就带了一把古琴,几本书,还有一把佩剑,到了那个破旧的书院里面去苦读。因为范先生心里总念着要报母亲的恩,要赶快出人头地,读书非常刻苦。记载上说,他五年当中和衣而睡,闻鸡起舞,晚上睡觉都不解衣带,为什么?一直读书到深夜,困了就倒一下,鸡叫的时候又起来。冬天冷的时候,他一天煮一锅粥,把粥晾在外面,冻成冻块,割开几块,一餐吃一块,就一点咸菜,咸菜叫齑,断齑画粥。结果范先生的一位好朋友,一个富家的子弟,看到范先生这么样的清苦,送了一桌酒席,大鱼大肉送来,请范公来改善改善生活,增加点营养。但是过了好多天以后,这个富家子弟又去看范公,发现那桌酒席原封不动,而且已经发了霉。就问范先生说,为什么你看不起我,我送的酒席你动都不动,不屑一顾?结果范先生很诚恳的跟他讲,不是我不想吃你的酒席,是因为我如果今天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咸菜了。

你看看人家范仲淹先生以苦为师,心里就想着成就功名、报答母恩,这种至孝的心它的果报很殊胜,我们讲忠臣出孝子之门,所以他最后真的考上了功名,当了宰相,出将入相,能文能武,为朝廷做了很多好事。不仅是在政治上帮助朝廷,真正所谓现在说的构建和谐社会,而且他对于复兴传统文化,对于儒学的发展,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代名相。你看我们净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他最佩服的两个人,一个就是孔子,一个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先生的后代到现在还存在,还很好,真是古人讲的,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孙保之。德行厚的,子孙能够长远,而这个德之本就是孝。所以当范先生成就了功名,衣锦还乡回来接母亲,还没到十年,八年就回来了,把母亲接回来家里奉养,提早了。所以这种孝悌之家,我们想到他的儿女必定是很好的。

道家有一篇《吕祖劝孝文》,过去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也常常组织我们中国留学生在一起研讨,专门学习《吕祖劝孝文》、《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将来有机会我也想把这两篇文,特别是《文昌帝君劝孝文》讲一下。儒释道三家的孝经都要讲,儒家的《孝经》现在末学正在讲;佛家的孝经是《地藏经》,末学过去也讲过;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吕祖劝孝文》,这都是感人至深的。《吕祖劝孝文》上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就是如果我能够孝顺我的父母,我的儿女就能孝顺我,为什么?上行下效,儿女都是学父母的。所以当父母的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儿女保证也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我自己做不到,我怎么样教儿女《弟子规》,要父母呼、应勿缓?我都没有做到。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父母都忧心忡忡,说儿女这么难教,教他《弟子规》他会背了,背得烂熟了,不仅他没有一颗孝心,反而常常用《弟子规》来管教父母,说你怎么这条没做到,你怎么那条没做到?这是「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

你看人家范公孝悌传家,养的儿子范纯佑和范纯仁都是大孝子。范纯仁当时的德行学问很好,朝廷都知道,曾经两次要聘他出来做官,但是因为,第一次他的父亲范仲淹先生病了,他就在家侍奉老父;第二次他的兄长范纯佑病了,他侍奉兄长,两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他跟大家讲「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就是怎么可以重禄食,禄食就是官职、名闻利养,怎么可以把名闻利养摆在父母之上?这句话我们现在通俗的来讲,就是要把父母摆在第一位,把事业摆在第二位。孝悌是根是本,真正有孝心的人他才能够忠,所以忠心和孝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他对父母能尽孝,他对朝廷、对国家就能尽忠,所以到后来范纯仁先生还是做到了宋朝的宰相。你看人家有宰相的命,你怎么拒也拒不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真正的君子不重名闻利养,他重的是道义、重的是父母,他对父母尽孝,名闻利养现前,如果有亏孝道,他可以放弃名闻利养。但是名闻利养放弃了,真的没有了吗?不是,你命里有时终须有。范纯仁先生还是做到了宰相。这是什么?有德,德行招感就是福报。

所以我当时临走的时候,出国留学要告别父母了,想到范先生的这种风范,也跟父母跪拜顶礼,说,妈妈,妳等我七年。为什么说等我七年?就是在美国留学,读硕士大概要两到三年,读博士大概要四到五年,所以加起来也得要七年,这是正常时间。等我七年,将来我也衣锦还乡接您老人家去美国奉养。结果母亲在临别的时候,正好是我的生日,给我写了一个生日贺卡,这个贺卡我想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下:「茂森儿,我的祝福将伴随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将附丽于你清净光明的一生」。这是母亲写于一九九五年四月,当时我二十二岁,正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于是就带着母亲的祝福,带着母亲的心愿,远渡重洋到达那个陌生的国度。那个国度里没有什么亲友,只身一人就开始了求学,心里想着赶紧要把学业完成,好将来报效母恩。所以读书也是非常的努力,也效法范仲淹先生以苦为师,用清苦的生活来砥励自己的心志。

当时从国内带过去的东西很少,因为飞机里的行李不能超重,所以带的很有限,带了一张毛毯、一些衣服,还有一些书本。冬天冷的时候不舍得买棉被,因为家里穷,不是很富裕,带的钱也少,总想着给家里省点钱。冷的时候把毛毯盖上来;不够,把所有的衣服都盖上来;还不够,把书本也压上来。冬天不舍得开暖气,夏天不舍得开空调,几个中国留学生就憋在一个小房子里,一个公寓,那是租的最便宜的公寓。当时刚去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师兄毕业,他用的一个高压锅已经很久了,因为那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上面那个重锤不见了,高压锅上面有一个小锤子不见了,就只能当普通锅用,他就想把它扔掉。我就把它捡回来继续用,用这个不高压的高压锅做饭、炒菜、煮汤,一用就用了四年。

当时在美国大学因为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也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给我比较好的奖学金。我记得当时每个月可以获得八百美金的奖学金,八百美金在我们国内还算是很不错的,每一块美金当时相当于八块钱人民币,可是在美国这个钱是很少的,因为美国住的很贵,吃的、用的都很贵。我把这八百美金分做好几份,除了自己的生活用品最必须的以外,省下来给家里每个月寄三百美金,给父亲寄一百美金,给我母亲寄两百美金,这对我父母也是一个很好的补给。剩下的五百美金还继续分,就好像范仲淹断齑画粥,我画的不是粥,把这五百块钱画了。

吃穿用住这一部分,吃是最节俭,一个礼拜去一趟超级市场买菜,国外没有像我们这里的农贸市场,没有,全都是超级市场。一个礼拜搭同学的便车出去买菜,因为学校住的地方离超市都很远。美国叫做车轮上的国家,没有汽车是不行的,我没有钱买汽车,只能骑个自行车,自行车跑不了这么远路,所以一个礼拜只能买一次菜,跟同学的便车。到了超市里面,我是以最快速度,看到价钱牌上写的最便宜的就去拣那个菜,所以通常都是买胡萝卜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萝卜,这是最便宜的,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两种菜其实营养是最丰富的。吃的、用的,衣服全都是国内带来的,这四年留学生活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除了吃、穿、用、住,学费、学杂费以外,每个礼拜跟自己的父母打一次长途电话。当时长途电话还挺贵的,现在因为网络发达了才降下来,以前挺贵的,一个礼拜至少是打几十块钱美金,我们说煲粥,跟我母亲一煲起来可能一个多小时,都忘记了电话费很贵。每两个礼拜给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在美国的留学生活。父母就我这一个儿子,肯定心里都挂念,虽然他们没有说出来,但是他的心声我们要晓得,父母的心声你要应勿缓,所以打电话、写信当时很勤。而且每一年再省一张机票费,买机票每年回来探亲一次。所以五百块钱就这样断齑画粥,画成这么几部分。有的同学笑话我,他说看你吃得这么省,穿得这么寒酸,把这钱省下来干什么?你这钱要是积攒下来,你买一部小汽车都可以。美国买车也不算贵,但是我这四年求学生活没有买过车,虽然是冒着风雨上学,心里很踏实。

这四年当中,因为也没钱,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的花销,没有那么多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把学业完成。所以通常是三角形路线范围,从家里到学校课室,到图书馆,中间有空就去游游泳,锻炼锻炼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还是要爱护,「身有伤、贻亲忧」,所以在四年的求学生活中保持身体健康,这就是孝顺父母。当时我记得常常跟父母写信,写信当中既汇报自己学习的情况,也报告自己的心态,让父母知道我在这边的生活还有学习心态等等,让他们安心。

在第一年冬天,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我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这里有几个片段,我想把它摘抄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封信是这样写到的:「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需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时,我可以锻炼自己舍受。」这是佛法里讲的舍受,舍离寒冷的感受,把色声香味触法都舍掉。「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息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

当母亲接到这一封来信,您想想她老人家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可能有些母亲会这样想,孩子怎么在那边冬天还没有棉被?赶紧给他寄点钱让他去买棉被;或者说,儿子,你不要再给我寄供养了,我这不缺钱花,你好好的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补充补充自己的营养。一般父母是这样想的。可是我母亲不是这样想,所以我非常佩服我的母亲,她是一个非常懂得教育的母亲,我之所以有今天,全仰赖我母亲的教导!我在小的时候资质是很差的,我跟你们说一个例子,你们就晓得了。当时我母亲很耐心的教导我,譬如说教「游子吟」,「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一分钟就能够把它念完,我母亲教了我一个多月,我才会念、会背的,你想想我笨到啥样子?我的外婆在旁边看到我摇头,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所以知道我的资质是很差,但是同时也可以证明一点,人都是可以教得好的,像我这种人也能教得好,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所以孟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教得好,人人都能成圣贤,就看你怎么教。

我母亲是怎么教?当她收到这封来信的时候,她给我写了封回信,在回函当中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到,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母亲说:「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所以我母亲没有说让我拿点钱买棉被,而是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为什么?因为只有在这种寒冷当中人才能清醒,在清苦的环境里人才能有斗志,这种奋斗,这样性德之光才容易显现。什么是性德之光?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本性都是本善的,本性本善需要去开发,就好像一个宝藏,它要有一把钥匙才能把它开启,而开启性本善的钥匙就是孝道。用孝心开启我们的本善、开启我们的性德,所以「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母亲能够这样的抓住这种机会来教导,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人,才能竖立起孩子的德行。

所以有我母亲这种勉励,当时我也就更加的进取,我给自己规定了七条戒律,在留学当中一心一意求学,有「七不」。哪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结果由于我守了这七不原则,学习成绩都很好,每次考试全班第一名。美国的学生他们都考不过我,为什么?他们这七不都犯了,老看电影电视,老去party,老去玩乐,还谈恋爱,肯定学不过我。虽然笨是笨了点,但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所以一个人的成就,不是看你资质有多高,你智商有多少,那是次要的,天才在于勤奋。

所以我勤学学下来,结果本来目标是七年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四年就全部完成。我的指导教授跟我说,「茂森,你是我们这个大学里面第一个这么快速完成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他给我写了一封推荐函,这是博士毕业了要找工作,我们博士毕业通常是在美国找大学里教授的职务,很不好找,竞争很大。因为教授是一个比较高尚的职业,工资也不错,又比较舒服,这个职业大家都趋之若鹜,我们说竞争。本来是不能跟人家争,我们没有跟人家争的心理,就凭本事跟人家一比,就看你的推荐。我跟的这个博士老师在美国是一个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因为我是学金融的,跟他学习,他要求人很严格,但是严师出高徒,在他的调理下,我学得很好。结果四年博士毕业的时候,他给我写了推荐函,他说,「锺茂森是我二十五年来学术生涯当中所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所以有他老人家这么一推荐,找工作就不成问题了,简历一寄出去,马上有两家大学请我当助理教授,聘函来了,工资一年六万六美金,结果就选择了德州大学。在德州大学任教,当时二十六岁,走上美国大学的讲坛,心里还有点诚惶诚恐,为什么?看到台下的学生,因为我是带硕士班,台下的学生很多年纪都比我大。因为美国的学校没有年龄限制,你只要想来求学,你读书都欢迎,所以我台下最大的一个学生七十三岁。

所以想到学业能够这么顺利,回头一想,孟子说得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那种清苦忧患的环境当中他才能够进取,安安乐乐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让人堕落。所以佛为什么要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当时我自己的戒律就是这七不原则,真正能够帮助成就。

后来四年完成博士,我飞回到国内把母亲接到美国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而且跟我在美国居住,我给我妈妈办身分,跟我居住三年,在美国,这是接到美国奉养。这回跟母亲就交待,「母亲,原来跟您承诺的等我七年,现在我四年就接您来了」。接到美国一起居住,在美国我们共同生活了三年,这三年当中,事业也比较顺利。跟我的博士导师合作,因为平时有一种对父母孝敬的心,对老师就特别恭敬,你要恭敬老师,老师就特别喜欢教你,所以我跟老师拍档,做得很好,他很多学术方面的技巧、能力全都传授给我了。所以我跟他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在学术上发表论文,发表了很多,而且连续两年都得了在美国一个国际会议上的最佳论文奖。后来美国政府给我颁发了一个绿卡,这绿卡就是美国的移民,它的长久居留的身分,它是给我的杰出教授与研究人员这一类最佳的、最优惠的这个计划给我。当时我跟母亲一起,我的母亲退休了,她在美国也不用做什么事情,每天出去外面锻炼身体,回来之后在家里就学佛,听我们师父上人讲经,也给我做三餐饭,我们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也是和乐融融。听经我们也听得很欢喜,常常一有机会就去拜见我们师父上人,当时师父正在新加坡,正在讲经,我和母亲连续两年暑假都去拜访师父。

结果二00一年的暑假,师父上人见到我们就跟我们说,「美国,不要在那居住了,乱邦不居,危邦不入,美国会有灾难。为什么?你看那些人造业。」果不其然,这话没说多久,美国九一一事件发生了。所以师父上人劝我们,「你到澳洲来,我在澳洲建立了净宗学院,昆士兰大学聘我做荣誉教授,让我们代表学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和平会议,我们在这个和平会议上,也把我们老祖宗的这些传统教育的理念跟他们宣扬宣扬,你来做我的翻译」。我当时听到就诚惶诚恐,我说,「师父,让我教金融课,讲讲这些经济常识还可以。讲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还有宗教、佛教,这个我不行,不要让老人家您的名声受辱」。结果师父上人非常慈悲,跟我说,「不要紧,你就来吧,我们共同努力」。你看老人家这么德高望重,他说我们共同努力,把你拉到好像平级了,这真的是消受不起,但这样同时也是义不容辞。所以当时也没做什么考虑,就毅然决定舍弃美国,到了澳洲。正好碰到澳洲昆士兰大学,就是给我们师父荣誉教授的那个大学,正好商学院正在招人,看到我的简历很欢喜,马上也不用见面,直截了当给我聘函,而且一个月之内把我跟我母亲的澳洲移民都办好了,我们是拿着移民签证到了澳洲。师父说,「你这一个月办好,是三宝加持」。

到了澳洲,在昆士兰大学工作,也是三宝加被,祖宗有德。虽然常常要跟师父一起做事,我跟师父三年,在澳洲这三年当中基本上每一个月都要出席一次,不是去联合宗教,就是参加国际和平会议,就是联合国的和平会议都参加了十次。每次师父的讲稿,我做翻译、陪同,做很多这些协助的工作,费了很多时间。但是真是三宝加被,我在大学的工作也算对付得不错,这个大学连续两年给我最佳研究奖。我们昆士兰大学在澳洲算是很著名的大学,它是八大名校之一,它的商学院在二00二年有一个排名,是澳洲第一,在亚洲排第六。我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这是我们国内最好的商学院,在亚洲是排第二十三,所以你就知道,昆士兰大学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大学,结果连续两年给我优秀研究奖。而且我在三十二岁那年,二00五年就破格提升我做终身教授。什么叫终身教授?就是在外国大学,一般西方的大学制度里面有一种叫tenure的制度,英文叫tenure,就是终身制,只要你能够符合他们的标准,你的论文、你的国际上的学术声誉达到他们的水平了,他们希望你永久性的留在这个学校里工作,所以只要你不辞掉大学,大学不会辞掉你,这叫终身制,这一般人不容易拿到。在美国淘汰率是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澳洲的淘汰率也很高,像我这样的小小年纪能够拿到终身制,这个在澳洲我们大学算是最年轻的,这真的是感恩三宝加持。所以在大学里工作也很顺利、很顺心,母亲也很高兴。

最后师父上人又有招唤,师父也像父母,父母呼、应勿缓,师父劝我从美国到澳洲,那得应勿缓。现在师父就劝我说,「你一辈子当教授有什么意思?不如来专职从事圣贤教育」。他劝我把工作辞掉,专门来学佛法。「父母呼」了,于是我跟我的母亲商量,我母亲也很同意。因为我母亲对我的志向也都已经达到了,她让我拿博士我完成了,她让我当教授我也完成了,剩下的没有了,没有了,我母亲说跟从师父上人是很好的,学圣贤。所以她有一次给我一个生日贺卡,写了短短一句话,跟我说,「茂森儿,我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父母呼、应勿缓,所以我就毅然递上了辞职函,跟昆士兰大学告别。昆士兰大学的商学院院长就很惊愕,「你怎么刚提到终身制教授,你就给辞职了?」我把我们的志向跟我的院长,他也是一个很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澳洲也是很有声誉,跟他说明了,我是想走弘法利生的道路,想跟我的师父。他也认识我们的师父,因为是昆士兰大学的荣誉教授,大家都认识,也很佩服。他最后点头说,「既然你执意要走,我们也只好很敬佩,没话可说了」。所以我就跟母亲一起把房子卖掉,把汽车捐给了净宗学院,带了几件衣服,就好像当年去美国留学一样,现在又回到了国内,重新做一名学子,不再当教授了,来做学生,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学习。人生改变了航向,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这一生能够自己真正有真实的成就,能够帮助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这是父母的心愿,这是师长的心愿,这是佛菩萨的心愿,众生的心愿,父母呼、应勿缓。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个专题还没讲完,明天由开正法师讲解《弟子规》的学习心得,后天我们继续来做讨论。今天如果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多多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全部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