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建无准师范住持杭州径山寺18年,门下参禅的僧众多达七百余人。他剃度过的弟子有二百多人,印可的法嗣至少六十余人,其中以蜀僧最多,其次为浙僧,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日本僧人。在杭州径山寺向无准师范学禅的日本..
唐 建
无准师范住持杭州径山寺18年,门下参禅的僧众多达七百余人。他剃度过的弟子有二百多人,印可的法嗣至少六十余人,其中以蜀僧最多,其次为浙僧,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日本僧人。
在杭州径山寺向无准师范学禅的日本僧人有十余位,如圆尔辨圆(1202~1280)、性才法心、妙见道佑、神子荣尊、随乘湛慧、悟空敬念、觉琳、觉音等。
圆尔,号辨圆,今日本静冈市葵区人。5岁在久能寺做沙弥,18岁出家于今滋贺县的圆城寺。早年所学为密宗,兼修天台宗。按密宗的辈份算,他是日本茶祖入宋僧荣西的法孙。有趣的是,另一位与日本茶道密切相关的人物,1267年离开杭州径山寺携《茶道清规》一书归国的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不仅与圆尔辨圆同乡,据说还是他的外甥。圆尔辨圆归国时也携带有宋国茶树的果实,后来将其栽植于家乡,被誉为静冈茶的始祖。
圆尔辨圆与神子荣尊于1235年结伴入宋。在浙江拜询诸多高僧后,慕名到杭州径山寺参学无准师范。圆尔辨圆在无准师范身边当了6年的侍者。无准师范非常器重这位异国弟子,以尔公来敬称比自己小25岁的圆尔辨圆,曾叮嘱道:他日归本国,必于先涓滴处横起波澜,竖无胜幢,发挥吾道,须踵从上乃祖遗芳。
1241年夏,圆尔辨圆辞别归国,无准师范挥毫赠言:道无南北,弘此在人。果能弘道,则一切处总是受用处。不动本际而历遍南北,不涉异求而普参知识。如是则非特此国彼国不隔丝毫,至于及尽无边香水。无准师范还将师祖密庵咸杰的法衣和《宗派源流图》传授给了圆尔辨圆,并一直送行到山下。
归国后,圆尔辨圆在九州岛北端的太宰府开山创建了承天寺和崇福寺二座禅刹,无准师范为寺院题写了多幅匾额墨迹。当时太宰府聚居着不少从事跨国贸易的华侨,资助创建承天寺的檀越便是无准师范认识的杭州富商谢国明,而资助创建崇福寺的则是参学过无准师范的日本僧人随乘湛慧。
应关白(职务名,类似宋国的宰相)九条道家的邀请,圆尔辨圆赴京都创建了东福寺。京都东福寺系当今日本国最著名的禅刹之一。寺内游人聚集的观景点--通天桥,就是模仿古代的杭州径山寺而建造的。圆尔辨圆去世后,被花园天皇谥封为圣一国师,他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师封号的禅僧。
无准师范与圆尔辨圆之间的师徒情谊极深。1242年仲春杭州径山寺第二度毁于火灾,需要重建。得知消息后,远在扶桑的圆尔辨圆便从自己修建承天寺大殿所筹备的木板中拨出千张,让人用巨船运抵浙江。无准师范非常感动,特地回函感谢。这封感谢函被后人称作板渡的墨迹。板渡的墨迹现为日本国宝,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关于日本国的北野天神参谒无准 师范的传说,有几个不同版本,但都与圆尔辨圆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北野天神喜爱红梅,原型为日本著名诗人菅原道真(845~903)。由于权臣谗言,菅原道真被贬官谪居太宰府,抑郁而逝。后来,日本国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天灾人祸,有关菅原道真冤魂作祟的信仰流传起来。太宰府修建了安乐寺,专门来安抚菅原道真的冤魂。987年,一条天皇敕封菅原道真为北野天满宫天神。
据说,在杭州径山寺参禅期间,圆尔辨圆曾让同门师弟蜀僧牧溪画了一幅北野天神像,请无准师范题写了赞语。这可能是中国人在本土获知北野天神传说最早的记录。
相传归国后的第二年,圆尔辨圆在太宰府的承天寺坐禅入定时,北野天神前来请教禅法。当时无准师范还健在,圆尔辨圆便建议北野天神去参谒自己的师父。异日,圆尔辨圆入定,北野天神再来,并告知:已在杭州径山寺参谒过无准师范,无准师范赠以梅花纹袈裟予以印可,并赋偈道:天下梅花主,扶桑文字祖。这个正法眼,云门答曰普。
日本名僧铁牛圆心是圆尔辨圆的弟子,太宰府人,系菅原道真的后裔。1272年住持承天寺期间,铁牛圆心在北野天满宫(安乐寺旧址)附近创建了光明禅寺。光明禅寺至今犹存,建有无准堂,堂内正中供奉的是北野天神像,两侧分别为无准师范和铁牛圆心的木像,不远处的山岩上立有一座古老的传衣塔,相传塔内就供奉着无准师范赠送给北野天神的梅花纹袈裟。
由于无准师范的关系,后来北野天神被日本人别称为渡唐天神,或渡宋天神。1394年京都城南藏光庵的僧人月溪梦见一人,龙凤之姿,仙服道冠,左肩挂袈裟,手里插梅花一枝,青腰,白韈裹足,风流潇洒,自在逍遥。次年,月溪看到庵僧昌佐所绘《渡唐天神像》,发现与其梦见之人外貌一致,非常惊讶,遂告之住持普宽。普宽禅师是无准师范的第四代传人,曾经入元求法,自然对这幅画像感到格外亲近,于是请在大明国担任过住持的日本高僧椿庭海寿为画像题写了赞语。不久,渡唐天神像在日本国内传播开来,成为了僧徒、信众膜拜的圣物。
14世纪中叶,渡唐天神的传说已流传至中国。通过来华观光的日本僧人介绍,一百多年后浙江宁波的画家们对日本僧人月溪笔下所描绘的渡唐天神像不再陌生,此后陆续创作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摘自《读城》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