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佛教里的和谐

2025-03-28 08:32 居士人物

佛教里的和谐楼宇烈佛教里面和的思想,可以说是佛教跟儒道两家,乃至与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共性之一。所以,也可以说在整个的中国文化里面,关于和的思想理论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当然,它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佛教里的和谐

楼宇烈

佛教里面和的思想,可以说是佛教跟儒道两家,乃至与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共性之一。所以,也可以说在整个的中国文化里面,关于和的思想理论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当然,它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它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和这个概念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首先和这个概念,是讲的适度、恰当,恰到好处,或者也可以说就是中。儒家非常强调中庸,所谓中庸就是用这个中,就是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比如说《中庸》里有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渭之中,这个中是在内,在心里边;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出来要中节,也就是要恰如其分,这就叫作和。把握这个和这个精神,就是要适度,要恰当。孔子在《论语》中讲到《诗经》就有和的精神。他说,你们看第一篇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就讲非常和谐的一个道理。那么和,还包含了兼容并包、共生共存、相继相承,也就是相互补充,达到一种平衡和谐。

我们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谓和,多样东西聚在一起,那么万物就生长了;老是单一的,同就是单一的,就无法延续了。拿一个做汤的例子来讲,在水里搁上各种各样的佐料,这个汤才有味道;如果老往里兑水的话,终究还是一锅白开水,做不出汤来。所以这个和就是相互相继相承,也就是相互补充,然后才能做出一个好的汤来。作为一个人也是这样,所以孔子才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和也成了道德的标准,所以和就能包容,跟别人共处,互相的尊重。小人则不是,只要跟自己想法一样的、能够符合自己的,他就高兴;如果有批评的、指责的,就不高兴,不跟他在一起。所以,这个和就兼容并包。和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读音变化,为四声,也就是我们讲唱和唱和,我唱你和。我来带头唱歌,大家跟着我一块唱,这就是唱和和。那么也就是响应,相互之间响应。所以,和具有很丰富的意义。佛教和的思想,要落实到心态上去。佛教也提出了很多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我们用惜缘心来化愚痴。我们愚痴在什么地方?愚痴首先是把现象世界当成真实不虚。对现象世界放不下,根本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在于对自我的一种认识。把现象世界中的我,看作是真实的、不虚的,于是就产生了我执。放不下自我,总以自我为对、为第一,这就产生了佛教讲的我慢。傲慢,看不起别人,把自己看得最重要。因此,也就不会去珍惜各种各样的缘分。要破除这个,首先要惜缘。佛教里面,树立起惜缘的心非常重要。

第二个要有宽容心。宽容心就是要尊重、要理解、要包容、要平等、要欢喜。佛教讲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要有这个。这种宽容心里,还要包括伤害过你的人、欺骗过你的人、遗弃你的人。佛教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要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智;要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要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的自立我们要有这样的宽容心,来消除我们的嗔心。

那么贪心,佛教里提倡两种心来克服我们的贪心。一个是感恩心。我们要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胞,可以把我们的一切都回报给我们的父母,回报给我们的同胞,回报给我们的师长,甚至回报给我们的天地,这样可以去除贪。

还要有个奉献心。佛教强调不愿自身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每个人要有这样的奉献心。所以,佛教特别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我们常讲就两个字,一个悲,一个智。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悲智双运,悲就是慈悲的悲,智就是智慧的智。智慧就是求得解脱,慈悲就是给人以快乐,去除众生的痛苦,慈悲就是去苦与乐。智慧是自度,慈悲是度人。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这两个精神用现在语言来表达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教里面和的思想,落实到我们生活中间,落实到我们的心态上,来改变我们的心态。如果每个人都珍惜我们的缘分,增长我们的智慧,保持我们的平常心、宽容心,又有感恩心、奉献心,我想我们心就能净化,这个社会就能净化,我们的世界就能宁静,就能和谐。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