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缘起论

2025-04-03 08:38 佛学文库

◎ 张子军佛陀首先从宏观上,从根本上悟想: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因为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思想界,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极其相似,各种思想混杂,褒义词叫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归纳起来..

◎ 张子军

佛陀首先从宏观上,从根本上悟想: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

因为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思想界,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极其相似,各种思想混杂,褒义词叫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归纳起来大体有八大类:一是常见论,主张世界及我皆长存;二是半常半无常论,主张一切现象一部分常存一部分变灭;三是有边无边论,专门讨论世界有限无限的问题;四是诡辩论,对于一切事情都不做肯定的解答;五是无因论,主张一切现象无因果,皆偶然发生;六是死后有想无想论,专门讨论死后意识是否存在,作何状态等问题;七是断见论,主张死后一切皆无;八是现法涅槃论,主张现在为最高理想境界。而佛陀的主张则极为简单明了:缘起论,一切皆因缘,一切皆缘起缘灭。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教派五花八门,其经书也汗牛充栋,但核心思想仍是缘起论。当然,随着佛教的变迁和发展,又有若干理论充实佛教教理,但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不了的,如果核心思想改变就不是佛教了。这是有别于其他宗教、哲学的根本所在,也是区别于有神唯心论,无神唯物论的根本立论之处。换言之,佛教的所有义理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头流出来的。

佛陀用他独特的语言给缘起下了这么一个定义:

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缘起论内容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诸法均由因缘而起。简单解释,就是世间上一切事物、现象,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也就是说,因缘际会才能结果。一旦组成的因缘条件消失,事物、现象本身就会化为乌有。

该定义表明: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相互存在的关系。否则任何事物、现象都无法显现。如没有出生,就没有死亡;没有男人,就没有女人;没有黑夜,就没有白天;没有肮脏,就没有洁净;没有增加,就没有减少,等等。反之亦然。

该定义还表明:互存关系有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两种。但无论同时还是异时,也都是在某种互存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一种事物、现象是绝对存在的。

该定义还认为:互存关系同时也是因果关系。就是说,任何事物、现象的产生,都得有一个能生之因,而后才会有所生之果。因果关系与互存关系一样,从时间上讲也有两种:一种是俱时因果,即因果是同时同处发生的,如灯芯为因,灯芯产生灯焰,灯焰即为果,灯芯、灯焰是同时存在的。灯焰为因,灯焰燃烧灯芯,灯芯即为果,灯焰、灯芯是同处产生的;再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因为有老师,才会有学生;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没有学生,也不会有老师,因果在时间上是不存在先后的;二是异时因果,即因果不是同时发生的。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不种粟,秋天肯定收不成子,所以粟是因,子是果。因果有一个时间差。在实际生活中,因果关系极其错综复杂。从一个角度讲,此因能产生彼果;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彼果却成了此因。如一个女医生,从医患关系讲,她是患者的医生;从母子关系讲,她是儿子的母亲;从夫妻关系讲,她是丈夫的妻子。如果以她为因,患者、儿子、丈夫都是果,这就构成了一因多果;但如果以患者、儿子、丈夫为因,她则成了果,并构成了多因一果。也就是说,因果是互根互用的,既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世界就是由时间上无数连续异同因果关系、空间上无数相互依存关系共同编织的一张无限经纬网。

缘起法,不是佛陀的发明,是为佛陀所证悟发现的。它是宇宙间具有的根本法则,是大自然间的自然法则。所以在佛经《杂阿含二九九经》里,佛陀明白无误地对比丘们说:缘起法并非我所创造,它是客观存在,本来就如此的真实。不管佛陀出世不出世,缘起法都永远存在,只不过佛陀是个证悟者,并依照自己的证悟为诸众生开示、演说这一法则。

缘起法是佛教得以建立的起点和根据,其重要性佛陀再三强调: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古代的佛塔,很多都刻有缘起偈(偈,就是佛经中的唱词)以作供养: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传说此偈是佛陀最初的五比丘弟子之一马胜说出来的。某一天,马胜在托钵行乞时,遇到了婆罗门教大学者舍利弗,舍利弗见他容貌不凡,便问他跟谁学道,教义如何。马胜随口说出了这首偈,舍利弗极为震撼,这是他从未听过的宇宙人生真理。所以立刻悟到,他已找到了追寻已久的东西,回去就和师弟目犍连说了。原来他俩有约,不论谁先遇到善师,均当互相启告,二人一分析,缘起思想确是解脱生死苦趣万世不易见到的教理。飞鸟择良木而栖,于是便率领各自的信徒共500多人一起诚心皈依了佛门。后来成为佛陀最为器重的十大弟子之首,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目犍连被称为神通第一。

西方哲学辩证法的某些观点与缘起论有相似之处。公认的辩证法奠基人之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与佛陀是同时代人。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赫拉克利特对辩证法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即对立统一思想。我们引用他的几段名言来对照一下: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他认为,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和谐;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这条河,水流走了,你下次再踏进这条河时,接触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了。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观点;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聚合的,又是分开的,既是和谐的,又是不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这些哲学观点与缘起论何其相似乃尔,有的简直就是佛教中观论的观点,难怪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把佛教比喻为哲学的宗教。当然它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其意义是佛教独有的,不但不等同于哲学,而且与其他教派教义也是天壤之别。佛经记载,佛教缘起的意义有十一:一曰无作者义;二曰有因生义;三曰离有情义;四曰依他起义;五曰无动作义;六曰性无常义;七曰刹那灭义;八曰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曰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曰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十一曰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如果将上述十一义进行归纳,便得出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等四个重要论点。下面一一分述:

所谓无造物主就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十一义中的无作者义。因为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作者。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不论是从竖的方向推,还是横的方向推,都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一个因。所以缘起论者,不仅应当一口否定从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造物主,同时也否认作为宇宙本原的理性化存在。从另一个方面看,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对的第一因,但同时又反对一切皆出于偶然的观点。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这便是十一义理的有因生义。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道理的。人和一切有感情的生物统称有情众生,婆罗门教及其他各派认为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固定不变存在、起主宰作用的自我。缘起论则认为所谓的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依缘而生灭,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独立的有情在支配着身心,更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所谓无动作义就是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缘起论认为因可以生果,但因不能变果,如以灯传灯,后面的灯火是由前面的灯火生起的,但后面的灯火不是由前面的灯火整体转移过来的。所以佛教虽然也讲六道轮回,但否认一个有情身体的灵魂能够投入到另一个有情的胚胎里去。这是缘起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领悟了这一点,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认清许多佛教教义难解的问题。

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对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这就是十一义中的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

当然,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但又是相续不断的。从纵的方面看,如流水一样,前前逝去,后后生起;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都是按照井然有序的法则进行的,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缘起论认为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即使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改变。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

随着佛教部派的产生和理论的发展,缘起学说也被分成若干种类型,影响较大的有: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以及密宗的六大缘起等,因为后面有关章节还要说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摘自《中国佛教方便谈》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