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可以生气

2024-07-10 08:50 佛学文库

其实你可以生气◎ 慧 莳 很多人学佛修行之后,不敢生气了,因为贪嗔痴是三毒,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生一次气就把好不容易修行的功德全毁了,所以万万不可生气。 麻烦的是,虽然他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心底还是有..

其实你可以生气

◎ 慧 莳

很多人学佛修行之后,不敢生气了,因为贪嗔痴是三毒,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生一次气就把好不容易修行的功德全毁了,所以万万不可生气。

麻烦的是,虽然他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心底还是有气的,只是忍着不发作而已。长此以往,怒气郁结在身体中,就会造成各种不适乃至病痛。或者在某个本来不该生气的时候,他会突然发好大的火,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正是以往被压抑的怒火,在某个情境中被激发出来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派生情绪。

学佛的人一生气,就好像显得修行不够,也会被人说:看看你,学佛了还和人生气!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就会感觉自己很失败、很沮丧。于是我们念着佛持着咒,念着气即是空,空即是气,再也不敢生气。

更有甚者,我们不知不觉养成了取悦他人的习气,你好我好大家好。言谈举止中,都以他人的意见左右,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附议和投赞成票,我们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所谓直心是道场,委屈自己的心意,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这就并非直心了。

看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修行者,因此特别想提醒大家:其实你可以生气。你去寺庙中看看,四大金刚怒目圆睁,和谁斗气呢?还有一些罗汉,也是一脸嗔怒之相,让人不敢亲近。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形象,大家有没有想过?

《信心铭》中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只要我们保持觉知之心,一切法都是佛法,都能成为善巧方便的妙用,这就是佛法中的不二。《圆觉经》中说,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维摩诘经》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只要我们保持觉知之心,一切喜怒哀乐都是清净之行;反之,如果我们缺乏觉知,那些表面的安详喜悦,反而成为负累与压抑的烦恼。

所以,你可以生气。但要有两颗心,一是觉知心,二是慈悲心。

通过四念处及禅坐的训练,我们能够在怒火生起的一刹那,甚至在怒火还未生起前就能觉知到,然后我们看着它生、住、异、灭,让这个生气的情绪从身心自然地流过。带着觉知的生气过程中,怒火不会成为无明之火,让我们失去理性,而是受控的、逐渐消解的。在深入的观照中,我们可以看到怒火来也无所来,去也无所去。就像大海的波浪,海面上波涛汹涌,在大海的深处是无边的寂静。我们就能从嗔怒中悟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真如自性,而从嗔怒中获得解脱。这就是转怒火为菩提,而不是石头压草,越压越长。

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同时需要提起慈悲之心。我们要洞察到,用这个生气的方式,是否可以更好地警醒他人、助人成长?关键的一点是,哪怕再生气,我们的发心也是为了他人,而不是自我宣泄或伤害他人。

这在以棒喝闻名的禅宗中特别多见。据弟子回忆,云门宗的泰斗佛源老和尚生前喜欢拄个拐棍,在寺中四处走动。看到什么东西没放好、什么事没做完的,开口便骂,有时火气还挺大。弟子如果有犯错的,少则骂你一顿,重则一拐棍打上来。弟子们对老和尚是又爱又怕,有的人还特别盼望能吃老和尚一棍,因为打过之后杂念少了许多,还睡得特别香。佛法不是讲慈悲的吗,老和尚为什么要打骂弟子呢?弟子们又为何不以为苦呢?因为弟子们从老和尚的打骂中,感受到他的慈悲爱护之心。

所以,我知道我在生气,我看到我在生气,喜怒哀乐,随起随觉。自在自如,直心而行!

摘自《圆觉》总第44期

更新于:2个月前
1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全部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