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业,第二年..
◎ 齐 一
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业,第二年就在日严道场落发。二十岁时,到大禅定寺依智首受具足戒。
二十一岁就在智首门下听受律学。智首是当时新兴的律学大家,钞疏山积,学徒云涌,长安独步三十余年。兼弘地论和四分的灵裕,以及先在关中弘阐四分律的洪遵,都率众预其法筵,听受讲习。道宣在智首门下受教奠定一生律学基础。
道宣在受慧頵和智首教导外,还跋涉山川去四方参学,自称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如一苇;周游晋魏,披阅累于初闻;顾步江淮,缘构彰于道听。遂以立年方寻铅墨,律仪博要,行事谋猷,图传显于时心,钞疏开于有识;或注或解,引用寄于前经,时抑时扬,专门在于成务(《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序》)。他在三十岁前用咨广学,三十岁后从事于著述。
武德七年(六二四年),长安日严寺废毁,道宣随慧頵往新造崇义寺。他又往终南山栖居于仿掌谷修习定慧,时有清泉涌出,因称白泉寺。他在山整修十余年来的律学心得,于武德九年(626年)撰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阐发了他为律学开宗的见解,撰成《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出外参学,广求诸律异传,访问名德法励律师,请决疑滞。于棉上(山西沁县棉上镇)山中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一卷、《疏》二卷,后又撰《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一卷、《疏》三卷;十六年(642年)仍入终南山居丰德寺,又撰成《比丘尼钞》三卷。时玄奘三藏已由西域归国,他于同年六月被征召至长安弘福寺译场任缀文大德,参与译事。翌年又返终南山,在丰德寺将所撰羯磨增广为二卷,又将疏增广为四卷,永徽二年九月又增订含注戒本并疏。他所开启的南山宗义的五大部疏钞至此完备。显庆二年(656年)又撰成《释门章服仪》一卷。三年六月,他奉敕为唐京新建的西明寺上座,七月迎请玄奘入寺译经,参加译业。龙朔元年(661年)又撰《释门归敬仪》一卷。他在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他所制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戒。另撰有《释门正行忏悔仪》等。
道宣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对四分律的开宗弘化,以及综括诸部会通小大的创见。他所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两书,所谓补阙就是以其他部的文补充四分的阙义;所谓随机是以四分律顺中土大乘的机缘。如他在行事钞(卷上一)中说: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家之典。故有轻重异势,持犯分涂,有无递出,废兴互显,今立四分为本,若行事之时必须用诸部者不可不用。又说:世中持律略有六焉:一、唯执四分一部,不用外宗;二、当部缺文,取外引用;三、当宗有义,文非明了;四、此部文义具明,而是异宗所废;五、兼取五藏,通会律宗;六、终穷所归大乘之极。此钞所宗,意存第三、第六,余亦参取得失随机知时故也。他以四分为本,并对四分有义无文的地方参取诸部律,最后以大乘为归极。他所撰的律学著述自称包异部诫文,括众经随说,及西土圣贤所遗,此方先德文纪,搜驳同异,并皆穷核;长见必录,以辅博知,滥述必剪,用成通意。这一综揽诸说成一家言的学风受到当时佛教界的推重。有少数学者不同意他的见解,如东塔怀素批评说:题云删补随机羯磨,斯有近弃自部之正文,远取他宗之旁义,教门既其杂乱,事指屡有乖违(僧羯磨序)。这代表另一部分学人认为道宣淆乱了四分律的本质而有所指摘。道宣的学说在当时风靡佛教界,从那时以来的中土律学家多以他的著述为圭臬;对于行事钞的解记之作,唐宋两代多至六十多家。其影响之大可以想见。道宣以四分律会归大乘的主要论据,即为心识戒体说。他认为戒是警意之缘也,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善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辗转能净妄源(卷三)。
他这一圆教戒体说是受其时旧新两译大乘唯识学说的影响。他证明四分律能通于大乘,有五种理由:一、四分律中,沓婆得罗汉后,心念此身不坚固,即厌无学身,求菩萨法。二、戒本回向文: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即是大乘的圆顿了义,不以其余二乘为归向处。三、律序一再说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和大乘梵网戒中所称佛子意义同样。四、四分舍堕求悔,先须舍财,如僧用不还,只犯突吉罗轻罪,和大乘戒以心意划分轻重相通。五、如四分小妄戒,解释见闻触知,说眼识能见、耳识能闻等,以识为了义,也和大乘义理相通。由此五义,即以四分会通大乘。
道宣以心识戒体为根据,对于佛说的一切教法判为三种,如行事钞说: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惟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惟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证行。此中第一种是小乘人行,观事生灭,是性空教;第二种小菩萨行观事是空,是相空教;第三种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是唯识圆教。他所阐述旨在第三。
道宣又将佛陀一切教授教诫分判为化行二教,如行事钞卷一说: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但泛明因果,识达邪正,科其行业,沉密而难知,显其来报,明了而易述。二谓行教,唯局于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谓内心违顺,托理为宗,则准化教;外用施为,必获身口,便依行教。即以教理的大小乘经论称为化教,以行持的戒律典籍称为行教。基于以上理解,主张四分圆融三学,以大乘三聚净戒为律学归宿,合乎中土学人对大乘佛教的爱乐和机运,使他所倡导的南山律学流传至今。
道宣在佛教文史学上的贡献,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撰成《续高僧传》三十卷,同年入弘福寺参与译经,兼考证西域方舆,于永徽元年撰成《释迦方志》二卷。显庆五年撰成《佛化东渐图赞》一卷。其时佛道二教论诤甚炽,他于龙朔元年撰成《集古今佛道论衡》三卷,麟德元年又撰成一卷,合为四卷。同年又撰成《大唐内典录》十卷、《广弘明集》三十卷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三卷。又于麟德二年撰成《释迦氏谱》一卷。此外还撰有《圣迹现在图赞》一卷、《后集续高僧传》十卷等,他的致力范围广博。这些撰述均为佛教文史名着,智升称他外博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奇,存护法城,著述无辍(《开元释教录》卷八),可谓允当。
道宣生平三衣皆纻,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他精持戒律的盛名远传至西域。乾封二年(六六七年)十月三日示寂,年七十二,僧腊五十二,窆于坛谷石室,建塔三所,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图写他的真容奉祀,名匠韩伯通并为塑像,以追念他的遗范。后人因他长时期居终南山,并在山树立了他的律学范畴,即称他所传弘的四分律学为南山宗,并称他为南山律师。
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特出者有大慈(撰有行事钞记)、灵崿、文纲、名恪、周律师、秀律师等。其中文纲和其弟子道岸阐扬他的遗教,朝野崇奉,南山一宗风行更广。道岸还请得唐中宗墨敕,在江淮间推行南山律宗,使奉持十诵的东南一隅多改奉南山四分律。至今中国出家僧徒大多以他的四分律学为行持楷模。
摘自《中国佛教人物传》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