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学

2024-07-28 08:26 佛学文库

◎ 编 者三论指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上《大智度论》,亦称四论。这些本是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在南北朝的流行,则是魏晋以来般若学的变态和延续。陈隋之际的吉藏,更以三论命宗。最..

◎ 编 者

三论指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上《大智度论》,亦称四论。这些本是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在南北朝的流行,则是魏晋以来般若学的变态和延续。陈隋之际的吉藏,更以三论命宗。最早研习三论的是僧叡、僧肇、县影等;《肇论》被推为三论学的中国经典。他们的思想称为关中旧义。此后,三论流行的重心转向南朝。宋明帝初(465一466),有智林者,申明二谛有三宗不同,时汝南周颙作《三宗论》,与林意相符,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梁初(500年),僧朗继法度于摄山栖霞精舍(南京郊区)弘扬三论,梁武帝曾派人就学;其弟子僧诠,号称山中师,摄山遂成为梁陈二代三论学的重镇。梁昭明太子萧统作《解二谛义令旨并问答》,可为梁代的代表作。僧诠有勇、辩、朗、布四弟子,号称四友或四公,均为陈王朝所重,三论学遂成了陈王朝的官方佛学。

三论学者素以善辩好争著称。他们的共同点,是用二谛、中道统摄全部佛教;不同处是对二谛和中道的解释。

二谛说和中道观是中观学派把世间和出世间联结起来的纽带,是认识论上的彻底空观与实践上的实用原则系为一体的核心观念。但从什么角度讲二谛,又从什么意义上讲空说有或非空非有,各家的解释大有不同。但就总的倾向而言,在吉藏之前,三论学者普遍将真俗二谛统于真谛一面,在说性有性无中侧重性无一方。到吉藏形成三论宗,与涅槃佛性说协调,思想有了新的变化。

摘自《南京栖霞古寺》

更新于:1个月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全部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