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画派”的艺术启示

2024-10-14 08:32 佛学文库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乃其中代表。

四僧之所以为后世所标榜,就在于他们虽为出家僧人,但都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其绘画作品往往具有卓尔不群的个性化特征和浓厚的禅意境界。他们虽风格各异,但都竭力发挥创造性,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画风的樊篱,为后世画坛带来了较大影响。

四僧中有人来自明朝皇室,有人来自庶民,但无论身份如何,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后,他们都能够深切体会生命的无常,洞悉人生的波澜起伏,故而在遁入空门后,摒弃繁华和纷扰,于平淡中参悟生活的真谛。体现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上,就是以大道至简的精神,挣脱传统绘画规则上的束缚,大胆突破世俗的正统绘画模式,寻求章法结构和意境的不落俗套。

具体来说,四僧中,弘仁(1610-1664,名舫,号鸥盟,少年贫苦,明末考中秀才,性格沉静坚忍,明亡后抗清失败,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最喜描绘松石梅花。他常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得黄山之真性情,曾作黄山真景50幅,极富秀逸之气。其笔下的山石多用清细的线条空勾几何体,没有大片的墨染,没有粗拙跃动的线脉,也没有过多的点染和繁复的皴笔。其松,落笔凝重,气势磅礴。其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松与梅冲寒傲雪,呈奇倔雄强之态,彰显出千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鬣的笔墨动感。这也正是弘仁自身高洁贞固志趣的写照。

四僧都擅长山水画,不仅弘仁,石涛(1642-1708,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幼年出家为僧,后半世云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卖画为生)也以画黄山著名。石涛曾在康熙六年(1667)所绘的黄山图上题道: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何山无草木,根非土长而能寿;何水不高源,峰峰如线雷霆吼。足见其对黄山的别样情怀。石涛一生所绘《黄山图》现存世20件以上,因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故每件作品在笔墨技法上都灵活多变、不拘成法、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石涛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度过一生,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表现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是他作品呈现瑰奇特点的原因所在。

与石涛并称二石的髡残(1612-1692,字介丘,号石溪,自幼喜爱绘画,20岁削发为僧,明亡后避兵深山,好游名山大川),主要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传统,风格苍劲淳雅,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髡残主张变其法以适意,既不死板临摹前人,更不仰人鼻息、亦步亦趋。他笔下山石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髡残性直硬,脾气倔强,这种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禅学上是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表现在绘画上则为一空依傍,独张赵帜,可谓六法中豪杰。他长期独自生活在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世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

四僧中唯一被称为宗师的乃是八大山人(1626-1705,名朱耷,原名朱统,字刃庵,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出家)。由于朱耷明朝宗室的特殊身世,在当时的背景下,他的画作不能像其他画家那样直抒胸臆,因而显得怪诞奇崛。其鱼,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其鸟白眼向天,眼珠翻转;其石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其树老干枯枝,东倒西歪一切景物皆着以恣肆的笔墨,在随意挥洒间宣示画者蔑视世风的孤傲气节。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山人有自题山水册,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薍石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可见其于书画艺术之中晦涩流露人生哀思的无奈。

数百年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和书画爱好者不断地鉴赏、临摹、研究四僧作品,足见他们的恒久魅力。

就绘画技艺而言,四僧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作品中抒发出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在画风上一反正统,主张抒发个性,以笔墨逸情为创作的主导思想。他们笔下那些禅意十足的画作,直白而醒目地宣示了清净、无为、简约、自在的佛法真谛。有道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贫寡淡的生活,造就了书画四僧的非凡品格。长期潜心参禅悟道,提升了他们艺术家的涵养和底蕴。书画创作的过程即是修行的一个环节,而作品本身便是修行境界在纸张上的呈现。

修行与艺术,看似界限明显的两码事,却又互为补充,彼此促进。书画和修行都不过是为了实现精神升华的便宜行事。正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佛门行者眼里,修行与书画创作并行不悖。不过是以书画中的山水为载体,借假修真,找寻本来的自我而已。同时,又通过饱含佛法禅意的书画作品,品味人生,开悟见性。

按照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指引,佛法修行不是一味地持斋念佛、参禅打坐。世法即佛法,出世即入世。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世间诸事,都是在行佛事,都可以入道。佛说工巧诸技艺,饶益诸群生,具备绘画才能的出家僧人,应该不遗余力发扬传统,以四僧为典范,精研绘画技艺,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传播正能量,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自《中国宗教》

更新于:1个月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