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缘 随 愿依 空 信愿行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历代的高僧大德要成就菩提道业,莫不立下恢宏誓愿,循序实践,方得圆成。立愿之重要,可见一斑。清朝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
随 缘 随 愿
依 空
信愿行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历代的高僧大德要成就菩提道业,莫不立下恢宏誓愿,循序实践,方得圆成。立愿之重要,可见一斑。
清朝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因此菩萨要圆满佛道时,除了要萌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通愿之外,更因为各自的关怀层面不同,而立下各种的别愿。药师佛发十二大愿,愿愿希望众生远离烦恼煎逼,身心康泰;观世音菩萨在大悲忏法门中曾立十愿,愿众生得住安乐宅;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构筑了他的净土世界,为众生创造了安身立命的终极依归;地藏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悲愿,展开无止无境的摆渡工作。
愿力如同车舆的引擎、舟船的马达,有了引擎、马达的动力,舟车才能乘风破浪、风驰电掣。释迦牟尼佛当初在金刚座上曾发坚定誓愿:如果不取正觉,则不离本座。纵然蔓藤缠身,佛陀依然如磐石般屹立不摇。孔子自述自己的生命历程时说:吾十有五志于学。表少年时期的孔子就摆脱羞涩懵懂的少年习性,立定人生蓝图,一步一步地实践完成。因此,随愿发心为成就时乃至出世间慧命的要道。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尽人事,听天命。意思是说,经过一番的奋斗努力之后,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计划,应该培养乐天知命的胸襟,给自己更大的转寰空间,是时运不佳,而不是精进不够,不要怨天怪命,自艾自怜。尽人事是随愿,百分之百毫无畏怯地实践自己主观的心愿;听天命是随缘,不著力、不沾滞、随顺客观的因缘。有一点必须确知的是,尽人事之后,方可言听天命,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淬炼之后,事情仍然无法成功时,就可以坦荡的问天听命了,而不是毫无作为,束手就缚,把责任推诿给天命。
世间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一件事我们主观地付出全部心力之后,其余的只能随顺客观的条件因缘。譬如世间君子如求窈窕淑女,可能每日送上一朵代表情爱的玫瑰花,每日一封传达寐寤思之的信笺,每日宁立在秋千墙外吟唱睢鸠之声。如此随愿地表达自己缠绵悱恻的情意之后,更要随缘地给对方空间作抉择,无怨无悔地爱其所爱。世间有些男女不知随愿之后,更应该随缘接受对方的所爱,当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允托时,由爱生恨,爱侣反成冤仇,甚至因此伤害自己本来的所爱,酿成悲剧,这就是不懂得随缘的智慧使然。
世间父母亲爱子女,幼小时忧其饥寒,长大时则惧其婚姻事业是否顺遂,一辈子的牵挂,美丽的负担。有些父母甚至将子女视为自己的财产,掌控他、操纵他、占有他、干预子女的事业、婚姻生活,因此古有孔雀东南飞、钗头凤的悲鸣绝唱。其实父母除了随愿地抚养儿女、教育儿女,更应该随缘邦助子女,让子女尽其才性,开发潜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而不是勉强子女成为自己的影子,或者要求子女去完成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爱不是占有,爱更不仅仅牺牲,爱可以是成就对方、圆满自己。能够随缘给子女客观的空间挥洒的父母,自己也拥有更辽阔的人生舞台。
《景德传灯录》卷四记载元琏禅师语录说佛有三不能:佛不能度无缘众生,佛不能度尽一切众生,佛不能灭除众生业报。佛度有缘人,佛虽然悲愿无穷,但是佛也只能度化有缘的众生。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曾说:一切有缘众生皆已度尽,未度的众生已留下将来得度的因缘。
众生与佛是否有缘,并不是佛有爱憎差别心,佛的慈悲如同《法华经》草木喻所言,法雨等施,草木因为根有大小而承受不同的滋润。众生由于业感牵引,自绝于佛陀的慈悲,而失去得度因缘,过去有一老母,七世都出生于佛陀大转法轮的时代,佛陀也静心孤诣数次出现在她面前接引她,但是顽强的老母都无法承受法乳,真是应了佛在世时我沉沦的话。《普贤行愿品》说:虚空无尽,菩萨度众的心愿无穷。虚空无边际,众生如虚空无法计量,众生所造的业也无尽,因此诸佛菩萨无法度尽一切众生。正因为无法度尽一切众生,因此诸佛菩萨度众的愿力悲心是绵延无尽、永不休息的。
地藏菩萨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永远不会空尽,地藏的大愿如天地之亘古弥新。诸佛菩萨只是随缘的度化有缘众生,但是永不退转的随心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尽入人无馀涅槃。
我曾经问过一位开创道场的老和尚,有一天假如他辛勤披荆斩棘创建的寺院毁坏崩塌了,作何感想?他回答我说:诸行无常,成住坏空是自然定律,不管他沧海桑田,桑田沧海,纵然明白国土危脆毁于一旦,我曾经兴建的人间道场,必将长存于历史。这位佛门长老只是随愿做了今日他能做、该做的事情,明日乃至未来的生灭变异,他豁达地随顺一切因缘的发展。释迦牟尼佛当时以八十岁赢弱身躯,烈日下坐在大路中央阻挡琉璃王军队的前进,竭尽他最大的愿力来救护他的祖国,最后佛陀也只能随顺因缘,目睹迦毗罗卫国的灭亡。因为佛陀曾经随愿为祖国殚精竭力,克尽子民保家卫国职责,面对亡国遭遇,虽有秋蓬失根之痛,却无报国无明的憾恨。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生有时积极随愿去履践自己的理想,有时要有放旷逍遥的心胸,随顺一切因缘。随缘度众,随缘生活,随缘修行,懂得随顺因,不忮不求,不刻意追求营进,其中峰回路转,自有无限生机。
摘自《台州佛教》2017年第5期
更新于:2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