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经》的初传与汉人的认识 --民俗化的探源《中国佛学》编者自张骞凿空之后,随着中西交通的发达,佛教开始沿着西域道传入内地,其中有史可征的最早传教活动,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的伊存授经。这次活动..
《浮屠经》的初传与汉人的认识
--民俗化的探源《中国佛学》编者
自张骞凿空之后,随着中西交通的发达,佛教开始沿着西域道传入内地,其中有史可征的最早传教活动,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的伊存授经。这次活动的结果是,伊存所授的《浮屠经》在中土小范围得到了一定的传播。这部《浮屠经》当时被笔录下来,并在其后的流传过程中应该是出现了一些互有歧文的抄本。根据汤用彤的考证,这部经曾被魏晋两朝的皇家所收藏,《魏中经》作者必经过目,且其所见《浮屠经》当不只此一部。该经后虽亡佚,但不少书籍保留了它的若干片断内容。可能是因为传抄时所依据的版本不同,致使保留下来的各片断有相互矛盾和歧义之处。但不论怎样,《浮屠经》是现在可以考知的第一部汉译佛经,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佛教史学者多数认为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早期是依附于道术流传的,最早有据可考的应该是第一部汉译佛经--《浮屠经》。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关于伊存授经的记载中,有两句话值得注意:
《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闻、比丘、晨门(《通典》桑门下作伯开、疏间、白间、比丘、桑门。《画跋》作白开、疏问、白问、比丘、桑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
第一句话给出的信息是《浮屠经》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抄本,其特征之一就是弟子号的记述互有出入;也可见此经的流传。第二句话告诉我们西方传来的《浮屠经》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首先以经相称反映了对佛陀言教的敬重。其次这部经并非仅仅叙述佛传故事,其中必有叙述佛教教义的内容。再者,拿《老子经》与《浮屠经》相比较,认为二者应该是相同或相通的,但彼此间还是有些出入。之所以这样,有一种可能:伊存在翻译传授这部佛经时,为了便于中土人士的理解和接受,在遣词造句和意义表达上,采取了以老译佛、以老解佛的格义方法。这给初次接触佛教的中土人造成的印象是:《浮屠经》与《老子经》相差无几;后来的佛老同祀,说不定就渊源于此。方广锠也持类似的看法:
佛教流传中华之初,中国人站在传统的黄老思想的立场上去理解它,接受它。这种倾向的产生,追根溯源,其滥觞大约就是这部《浮屠经》,就在这部经所宣传的若干与黄老相通的教义上。
汉代佛教的道术化倾向,当始于此《经》。其意义在于: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找到了载体,也为中土人接受佛教寻得了思想上的依据;这是要肯定的。
摘自《中国佛学》总第31期
更新于:2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