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青莲寺是一处人文景观密集的名胜,彩塑与古建并驾齐驱,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彩塑自不必说,其保存的唐宋彩塑是山西彩塑的明珠。古建价值最高的为上寺的释迦殿与藏经阁,释迦殿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宋代中期建筑,..
晋城青莲寺是一处人文景观密集的名胜,彩塑与古建并驾齐驱,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彩塑自不必说,其保存的唐宋彩塑是山西彩塑的明珠。古建价值最高的为上寺的释迦殿与藏经阁,释迦殿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宋代中期建筑,是宋代中期建筑之代表,而藏经阁虽经后世翻修,但二层建筑除平梁以上建造手法有元代特征,其余皆为宋代风格,将它定为一座宋代晚期建筑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藏经阁位于青莲寺上寺。上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前后相列,配殿左右对称,共三进院落。沿中轴线分别是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以及新建的大雄宝殿。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释迦殿两侧有观音阁(罗汉阁)和地臧阁;其余还有文昌阁、慈氏阁、玄帝殿、休心堂、经堂、僧舍等建筑。青莲寺上寺俯瞰
藏经阁曾经是青莲寺贮(zhù)藏经卷的地方,因为把佛教经典称之为“藏( zàng)经”,所以寺庙把贮藏经卷的殿宇称之为“藏( zàng)经殿”,贮藏经卷的楼阁称之为“藏经阁”或“藏经楼”。青莲寺上寺藏经阁
青莲寺藏经阁位于山门之后,原为弥勒阁,清代曾改为戏楼,现在一层为弥勒殿,二层是藏经殿。弥勒阁始建于唐大和七年(833年),当时为青莲寺的中心大殿。到北宋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随着寺内的经藏数量不断增加,住持鉴峦禅师将弥勒阁改建为藏经阁,楼下弥勒殿,楼上藏经殿,专门用以珍藏数千经卷,遗憾的是,历次战乱兵祸和寺院修葺,经卷现已不存。以弥勒阁为中心的寺庙在唐代颇为流行,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在敦煌壁画中也是以弥勒阁为中心。五台山佛光寺曾经以弥勒大阁为中心
弥勒阁为单檐九脊顶,一、二层均为五间,但二层两尽间宽度不及间半,所以看起来二层略小。一层前面中间三间开门,门为清式“六抹隔扇”,每间四扇;后面仅当心间开门,同样为清式“六抹隔扇”,每间四扇;前后门两侧均为砖砌龟背图案,一层的砖雕、枓栱均为清式,应该是清代维修时所留。藏经阁背后
二层前后中间三间都开门,门为“五抹隔扇”,每间四扇。“五抹隔扇”元明清三朝都有使用,该门建造年代不明。柱子微有侧脚与生起,柱头略有收分,阑额普拍方俱全,普拍方至角出头,阑额不出头。
梁架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四椽栿上用两巨大的半驼峰,以承平梁。平梁之上当中用侏儒柱,立在合㭼之上,上施襻间,承脊博。上层檐柱用叉柱造的做法,柱子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枓栱之中。下层枓栱纤(xiān)细,雕刻繁复,明清风格,应为清代所做。藏经阁一层枓栱纤细
二层枓栱简洁古朴,一看就是宋金之物,重点介绍二层枓栱。枓栱有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除尽间外每间仅一朵补间。柱头为单杪单昂五铺作,第一跳偷心,耍头为蚂蚱头,昂下有单瓣的华头子;补间为双杪五铺作,也为偷心造、蚂蚱头;转角铺作正侧身与补间铺作做法相同,45度角出角华栱、角昂,角昂之上出由昂,没有复由昂,角昂之下为斫尖的华头子。
藏经阁二楼枓栱为五铺作
二层柱头铺作与转角铺作
二层转角铺作
枓栱的做法与山西晋东南宋代建筑与诸多相似之处,更多为宋代早中期的风格,比如批竹昂、昂面起棱、昂嘴斫尖的做法、斫尖或单瓣的华头子,还有没有复由昂,以及第一跳偷心造等,都常见于宋代早期建筑;但是蚂蚱头耍头常见于宋代晚期建筑,与其背后的宋代中期建筑释迦殿长长的昂式耍头明显有区别,此外合㭼都构件也不见于附近宋代中期及之间的建筑,所以我认为这座建筑是宋代晚期的论断应该是更可靠一些,当然也不排除比晚期更早,但是绝不会早于宋。青莲寺释迦殿(宋代中期)转角铺作
游仙寺毗卢殿铺作(宋代早期)
青莲寺藏经阁后面
青莲寺上寺
更新于:9个月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