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 观【经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注释】:若目明朗:目,慧目。以定慧力加深,故慧目明朗,于是发本明耀,亦即心光发明。十方洞开:洞,..
◎ 成 观
【经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注释】:
若目明朗:目,慧目。以定慧力加深,故慧目明朗,于是发本明耀,亦即心光发明。
十方洞开:洞,达,无遮。以心光发明,故见内外十方洞达、开通。
无复幽黯:以十方洞达故,内外悉皆光明,故不再幽暗。
色阴尽:尽,销尽。《楞严正脉》:问:诸色尚见,何以言尽?答:圆融中道,岂尽色成空耶?但尽色阴,不覆盖而已。鄙意以为,盖色阴尽,非灭色成空(灭色成空即成外道四空天),但以三昧力,令本有智光照彻内外诸色,令不复阴盖;阴若不装置,阴即非阴,但有其名,故名尽也;此即佛无上乘之空而非空,不坏其相,甚深微妙,不与外道共也。又,色阴尽,即是破色阴,或照见色阴空(如《般若心经》义然)。
超越劫浊:劫浊,依本经言,即是空见相织、空见纠缠不分的境界。发前经文释劫浊云:汝见虚空,空见不分,相织妄成,名为劫浊。可知上面经文说如明目人处大幽暗,正是劫浊相显现的境界。现在定力轩深,顽空之色照破、销亡,故能见之见精无所织,故能超越空见相织的劫浊。
观其所由:观,回观。其,指色阴。由,所生之由,即生起之因。谓既超越之后,回观色阴及劫浊生趣之因由。
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妄想,为欲有所见之妄想。谓欲有所见之妄想十分坚固,以致于顽空中结暗为色,成就所见相,这就是色阴及劫浊生起的根本。
【义贯】定慧力加深,慧发本明耀,心光发明,照彻内外达通,悉皆光明,障碍之覆已销于此时。空见相织之既超越之后,回劫与色阴生起之因乃知端由自己执著欲有所见之以致于顽空中结暗为色,因此空见相织,生起这根本。
【诠论】 前面一章色阴区宇可说是修首楞严三昧,证得三昧的最初现象(初相)。此色阴尽章,则是以三昧力照破色阴的最后成果之相。而在这初相与末相之间,也就是在照破色阴的过程中,还有十种现象,称为色阴十境,或色阴十魔相,即是下面经文所开示的。然必须明白,客观而言,这色阴十境实是三昧中(定中)所显的十种现象(境界),而这些现象本来是自然的,也不是坏的现象,更不须认为它是魔相;魔与非魔,端在自心之贪爱与否;若自心贪,(或贪爱此相本身,或以此为本而欲贪得其他世法),则不论善相、恶相、甚至中性之相,一切都可成魔相。反之,若自心不贪,则定中所现之一切相皆得名善境界(如佛所言),乃至所见一切相本自如如,何魔之有?简言之:贪境即魔,了境成佛。故欲修首楞严大定,必须先断三界贪,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堪修大定。
又,以首楞严三昧力照破色阴、超越劫浊之后,依次又继续深入照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而超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阴中的每一阴之照破过程中,于其定中亦皆各有十种现象产生,故共有四十种阴境(魔相)产生,说如下面经文之所发挥。
摘自《首楞严经义贯》
更新于:7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