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意识与禅定一、睡眠和禅定的区别所谓的禅定,就是心念集中不散乱,收摄六根,缘于一境,不杂乱攀缘。眼识意识专注于一处色尘,屏绝其他的尘境;或者是耳识意识专注于一处声尘,屏绝其他的尘境;或者是意..
释生如
第三章 意识与禅定
一、睡眠和禅定的区别
所谓的禅定,就是心念集中不散乱,收摄六根,缘于一境,不杂乱攀缘。眼识意识专注于一处色尘,屏绝其他的尘境;或者是耳识意识专注于一处声尘,屏绝其他的尘境;或者是意识专注于一处法尘,屏绝其他的尘境。六识的这些专注,以意识为主,由意根统摄一切法,意根若不杂乱攀缘,只缘于少数的法尘,六识就能够专注一境。因为意根是作主识,六识都要听从意根的旨意,所以降伏意根,修定才能有成效。
所谓的睡眠,就是六个识都暂时断灭而不出现,这样身心才能消除疲劳。如果六识不灭,识心就要现行活动,与清醒时一样,这就不是睡眠了。那样身心就得不到真正的休息,身体感觉还是照样的疲累。
睡眠分为有梦与无梦两种,睡着无梦时,六识不现起,只有第八识和第七识在坚守岗位,以维持色身的生命活动;有梦时意识心在梦境中参与轻微的分别活动,这样睡眠就不深沉,身体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就会出现疲劳的感觉。
禅定和睡眠二种情况当中,都有第七识和第八识的运行,禅定当中的第七识已经得到有效的降伏,攀缘减少了,攀缘越少越轻微,意识入定就越深。睡眠当中的第七识仍在攀缘身根和法尘,只知道身体需要休息,不让六识出来分别而已。
初禅前的定中,有六个识分别六尘,但分别六尘的程度不同,识心的专一程度不同,身心感受也不同。初禅当中鼻识和舌识不现起,二禅以上的禅定,前五识消失了,只剩下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意识住于比较深细的定境当中了别定境法尘。无想定和灭尽定中,意识也灭尽,只剩下第七识和第八识。
二、五俱意识比独头意识的了别力大
比如说意识心想着方的月亮,大脑里就出现一个方的月亮;看天上的圆月亮时,再想象眼前的月亮是方的,可就是想象不出来方月亮。这是意识的定力不足,被眼前的境界干扰了,很难再清晰的非量想象构思了。
开眼时,意识所见的是五尘上的法尘,闭眼时意识想象的是独影境。如果开眼看见五尘上的圆月亮,五俱意识了别完圆圆的月亮,又有眼识的现量配合,亲眼所见的力量就强大,意根就能确认和支持。看完圆月亮,再来想象方月亮,就很困难,因为圆月亮的影像一直留在意识心中,意识要同时分别两种境界,识心就被分流了,所起的想象作用就很微弱,想象方月亮就不太容易。
独头意识最容易受到干扰,方月亮的想象力就不具足;毕竟独头意识是非量了别,外在的缘比较少,圆月亮是现量了别,再加上眼识同时了别,想象圆月亮的势力就大,想要独影境现前就比较困难一些,所以心中的方月亮就不容易出现。
如果意识的定力相当好,独头意识有可能要占上风,心中就能想象出方形的月亮,这与色尘上的月亮相违背。这时的圆月亮,可能要与方月亮轮流出现,一会儿圆,一会儿方。定力非常好的人,可能两个月亮都能同时显现出来,也可能只显现一个方月亮。试试练习一下自己的定力,看哪种意识能占上风。如果这种定力能够练习出来,将来就能改变一切法,也能一念之中变现出三千大千世界。给人治病调病,也全靠这种定力,改变他人的心意,也全靠这种定力。
三、意识的思惟功用,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惟的最好最清晰?意识只缘一法,或以一法为主,缘两三个法,从散乱朝向专注时,思惟最为清晰,这是禅定力的作用。散乱时,意识思惟力弱,思路不清晰;定太深时,意识不能动,心念停止,思惟很累。只有在既有定,定还不过于深时,意识的思惟才能深细而清晰,思路开阔。
四、意识在清醒位,在六尘很多的法尘上了别,心识种子的流注比较分散,但也有一个主导方向,要想完全流注在一个法上,除非经过训练,如修定有了定力,定力越深越能集中流注。所以佛才教我们修定而后观行参禅,这样才能有成效。但一般人也不可能将心识种子平均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尘上,总是有主有次。如果需要同时了别几个法尘,意识的注意力就要在不同的法尘上不停地跳跃。比如说,我们走在车辆人员都非常多的路上,意识要不停地了别色法尘、声法尘和触法尘,在三个法尘上都要同时流注识种子,但也有主次之分,主次关系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不停地切换。
上述的说法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正确的,也就是对于没有定或者定少,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是如此。如果经过训练,定力比较好的人,即使同时了别多个境界也有定力,都能了别清楚,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者是也。定力好的人,同时作几件事也没关系,都能作好,精力都能高度集中在几件事上,应付得很好。识心训练有素,定慧都非常强,就是如此。
五、想问题的时候手会拿错东西是怎么回事
在想问题时,意识可能非常专注的思惟问题,只有极少部分的精力去注意手要拿的东西,所以就无法正确判断选择要拿的东西是否是自己所想要的;身识分辨东西的能力非常差,一定要与意识心一起来分辨才行,意识心一分散,就会拿错东西,所以注意力不集中,不专一,就会做错事。但是训练有素有定力的人,他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各方面的事情都能协调得很好,做得很好,所以专注、禅定、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有定力时,意识思惟就能清晰明了,有智慧,就能把事情做得井然有序,世间法上的慧和出世间法上的慧都是如此。在佛法上要把一个法义思惟清楚,注意力就要非常专一,没有杂念干扰。专注思惟以后,才能明了法义的内涵,才能理解经中的真实义,所以注意力专注是很重要的,定力是生起智慧的关键和前提。极个别训练有素的人能够一心多用,同时能应付好几件事,是因为他的定力高强;而有的人做一件事都做不好,因为他的意识心太散乱,没有一点定力,思惟就紊乱肤浅,因此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六、有个科学家看书非常专心用功,吃馒头时沾着墨汁吃而不觉知,他的意识全部专注在书中,他这时是否有舌识呢?有舌识肯定知道墨汁不好吃,他为什么不知道?
吃东西一定有舌识参加,意识不能单独品尝食物。专心看书时,馒头沾着墨汁吃而没有发觉,这种情况是意识专注于看书,不注意吃什么,有分别只是分别的比较模糊,舌识是存在的,仍然在分别食物,只是分别食物的粗相,细相是意识心所分别的,比如是哪种食物,具体的味道口感如何,舌识不能分别这么细。如果意识心专注在看书上,舌识又不能分别很细,因此吃了墨汁那个科学家也没有发觉,不觉知。由这个例子也可以证明,修行人只要不在意世俗法的享受,就能减少对世间法的贪着。
七、有些人有灵魂出窍的体验和经历,不知道是哪个识出体了。当灵魂出窍的时候,这个人并没有死亡,生命体还存在着,那么第八识和意根就共同维系着色身的生命活动,没有离开色身。前五识又不能离开色身五根而能单独存在,有单独的分别性;只有意识心能够离开身体,不需要五根的配合就可以有识心活动,但是意识的存在和分别活动,也不可能离开意根和第八识而有,三者是和合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
众生总共有八个识,意根和第八识可以随时随地在色身外,甚至能在过去世和未来世,但同时又不离开色身,不离现在当下。因为第八识遍一切处,遍一切法,遍一切时,在祂那里,没有空间距离,也没有时间,没有三世;意根随着如来藏,也没有空间距离,没有三世。
意识心要想主动出离身体,需要有某种神力的加持或者要有禅定的功夫,依靠定力才能离开色身而单独活动。定有深有浅,浅定仅能偶尔达到一心专一的境界,暂时忘却色身,不理会色身的存在,这时意识就能出离色身以外。意识出去以后,能看见自己的色身处在什么状态,是死亡的状态还是打坐的状态,周围是什么情况,意识都能了别到。
留下的色身,虽然能躺着或者能打坐,却没有情感,不带情绪,内心麻木,就像机器人一样,而情感情绪正是意识的功能和觉受。如果寿命没有到,与此世的缘还没有了,意识还能回到色身当中,五阴的功能就能恢复正常。意识出体,在菩萨那里叫作意生身。菩萨明心见性以后,再修出四禅八定,就有意生身的出现,在肉体五阴身的基础上,意识再化现出多个的色身,像天人的色身一样,比较虚灵,没有实质的肉体,因此就有无量神通道力。诸大菩萨的一百个化身、一千个化身甚至更多的化身,都是意识心修出四禅八定以后所变化成就的,是第八识、意根和意识三个能变识和合运作的结果。
八、意识离体的时候,感觉就是飞在身体的上方或者旁边,而看着身体。意识不离体的时候,感觉与身体是一体不可分的。这些感觉毕竟是感觉,不管离体与否,都不真实。应该好好参究一下楞严经中所讲的一切法的如来藏性,都没有出如来藏之外,在如来藏里,如来藏根本没有里外。那么这些法是什么或说者是什么状态,有没有实体,这些内容非常重要,简直太重要了,悟透这些法,心一空到底,这样才能直接成佛,其它的都不能直接成佛。
九、意识有离体这种现象,这时候一是处于定中,二是意识有非常独立的反观性,能反观到自身(身体)的状态,反观到自己的心念和感受。但是与意识不离体的那种反观不同,比较客观,就像观察另一个人似的。这与人离魂很相似,当一个人动手术时,六识灭了没有感知了,或者是人昏迷了死亡了以后,识神离开身体,看着身体,想办法回到身体中,想活过来。这两种现象相同,只是心境不同。意识离体以后,身体就像木头一样麻木没有情感和思想,但可以活动,意识观察身体,就像观察另一个物体似的。
十、我们修行人,要想实证佛法,定力是极为重要的,每一步佛法的实证都要靠定力来观行,而后才能明了诸法实相。比如说,要观行到底是眼识先出生,还是意识先出生,是先有显色还是先有形色,都必须先有定力才能观行得到;否则心思散乱,肯定观行不出正确的结果来。我们可以看外边的景色,可以看天空,看树,看花草树林,看河流,当眼识放出去的时候,先看看眼睛所对的外境,是先看到显色,还是先看到形色,或是先看到这些色里的内涵,这样一步一步的,有了定力才能观行出来;若没有定力而只靠大脑想象,是绝对想不清楚的,也无法实证佛法。
佛法的实证,离开定力都不叫实证,那都是想象、思惟、情思意解。靠情思意解,我们不能有真正的智慧,原来有的智慧也不会提升,只从外边学来这点智慧,智慧增长非常慢。没有定力,即使勉强明心了,知道第八识在哪里这个答案了,但是观行不出来,智慧也不能得到增长,观行智也不能出现。
离开了定力,明心以后十住位的如幻观就现不起来,身心特殊的觉受也不会出现,身心不能发生任何变化。若身心感受没有变化,就没有证得如幻观;离开定力,十行位的阳焰观也观不起来,就没有阳焰观的那些身心觉受,不可能越过十行位;再加上十回向位的如梦观,若缺少定力,如梦观的感受也不会现起。这些观行,若一观一观的都过不去,那菩萨的道业就原地踏步,不得增进。离开定,想实证佛法,那是天方夜谭。有了定力,在断我见和明心的时候,身心的那种觉受和禅悦简直没法用语言表述,以后的智慧增长、定慧增长、菩萨果位增长也都快得很。
如果要观行是耳识先听到声音,还是意识先听到声音,耳识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声音,那必须得修定,动中定和静中定都要修,定力足够才能观行。不是说先观行,而后再修定,这样是颠倒修行;即使修成了,也是通过前面的散乱观行,渐渐达到心止一处,定力具足,然后再开始真正的如理如法的观行,还是先定后观,叫作止观,不是观止。
如果没有打坐的禅定(静中定),只有很微弱的动中定,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打坐这种静中定,能养动中定,并让我们的思惟能够很深入、很细腻。我们要观察体会听声音时的耳识和意识的活动,就可以在定中观察,外边出现一个声音,你就观察声音对耳鼓的振动是什么样的,耳识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动静,要一一分别出来。但如果没有定力,那是万万观察不到的。而且对定力的要求不能是一般性的,要比较深一些比较专一的那种,才能观察出来。一个巨大的声音,一个微小的声音,先是观察耳识和意识分别听到的是什么,耳识听到的音声对耳鼓耳根有什么影响,然后再观察意识听到的声音、感觉到的声音,都是什么状态,如果你都能一一了别,就能分清楚是耳识先出生,还是意识先出生,两个识各分别的是什么样的尘境。这些观行里,都有定慧的现行,缺少一样,观行就不能成就,因此修学佛法,就是定慧等修,止观双持。
再比如说观行意根的法,不但要有禅定,还要有智慧。若没有禅定,就算把意根的法都告诉你,还是观行不出来。等有了禅定,又有一定智慧的时候,再把意根的法教给你,然后看着文字,随着文字观行观察,就能够很快证得意根。证得意根以后,还能观察到意根的一些微弱的体性,那智慧就很了不得了。如果缺少禅定,就算把意根运作的各种法告诉你也没有用,因为证不到意根,就观察不到意根,就不能真正了解意根的体性,智慧就不能有实质的增进,换一个情景又不知道意根是如何运作了。
所以智慧的增强,菩萨道的修证,各种层次的观行,离开了充足而必要的定力,都是无法做到的。离开了定力,要想有观行的智慧、真实的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佛给我们讲了“戒、定、慧”三无漏学,我们千万不能把戒丢弃,不能把定丢弃,然后只要一个乾慧狂慧,这差不多相当于画饼充饥一样。有一些人,佛法的知识和大道理好像懂得很多,好像有智慧了,也能够侃侃而谈,但是所谈的内容,只是一个空洞洞的理论,讲不出具体要如何操作,以实现这个理,让事符合这个理,都是在笼统的道理上的语言描述,非常不具体,很粗糙,说明自己并没有实证,讲不出具体的如何修证问题;尤其是尽管能侃侃而谈,心行却不能改变,不与所说相一致,没有任何心性上的解脱的功德受用。
如果我们不用功修定,缺乏定力,那么越来越深的法,越来越细的法,就没法理解,更谈不上观行,修行就逐渐跟不上,就要掉队了。然后就会失去信心,就转身去学其它的浅法,而那些浅法有很多的错漏之处,自己没有能力分辨,学了一辈子也证不到佛法,自己宝贵的时间也白白浪费掉了。
为了身心的大解脱,为了实证佛法,为了早日得成佛道,我们一定要重视禅定;若没有禅定,遇到关键而重要的法,就不能理解和消化,那就证不得,殊胜的佛法就受用不到,就不能依之得解脱。所以奉劝大家尽量抓紧时间,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甚至要创造条件来修定,行走坐卧的动中定,打坐的静中定,我们都要修,把自己的心修得随时能静下来,修得再细致一些。这样再观行所学之法,就容易证得,之后就能发起智慧,知识就转化成自己的实证体验,有真实的受用。这样修行,定慧都能不断的增进而圆满,修行非常快速,功不唐捐,就能取得佛道上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