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经讲记

2024-06-12 08:22 二乘解脱 N 纠错

四、观七觉分而住(一)七觉分简略介绍七觉分也叫作七觉支,具体分为: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第一,念觉支。修学了某种法,心心念念缘于这种法,而没有夹杂,这是念觉支的..

释生如

四、观七觉分而住

(一)七觉分简略介绍

七觉分也叫作七觉支,具体分为: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第一,念觉支。修学了某种法,心心念念缘于这种法,而没有夹杂,这是念觉支的成就。

刚修学佛法时缘于某种法而修,缘着缘着心念一转就断了散掉了,心里不再念着,这种法即不现前,这时念觉支还未成就。比如修习净土念佛法门,一开始缘于佛号,缘着缘着就散掉了,心里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往生的念头,这时念觉支未成就。某种法修到一定程度,功夫绵密,念觉支生起来时,于法念念不忘,这时念觉支已修习成就。

比如修行四圣谛之理时,如果心心念念都是四圣谛理,心念都在观行和思考苦集灭道之理,念觉支就修成了。一开始心里不念不着四圣谛法,对四圣谛法没有思惟,没有观行,没有念想,后来心心念念缘于苦集灭道,那么遇缘对境就立即想起:这法是苦的,苦是如何出现的,是如何集结起来的,要如何修道如何灭掉苦,心念时刻不离于苦集灭道,这时四圣谛法的念觉支已成就。

念觉支是七觉支当中的第一个觉支,念觉支成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首要条件。如果不能念念于所修的正理,就不能于正理精进;不能于正理生起喜乐;不能生起轻安;于正理不能生起抉择和决定;心里不能舍除不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之法,仍然着于世俗的贪嗔痴烦恼。

比如修菩萨六度,心心念念缘于菩萨六度的修行上,会时刻检查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布施福德积累得怎么样,自己的持戒情况怎么样,遇到犯戒时立刻想起:我应该严格持戒,不应该有所违犯。修禅定时心散乱,自己应该警觉到:我现在没有禅定,应该把心收摄回来。般若智慧不足,遇到佛经看不懂时,就应该知道自己的般若智慧还不足,应该努力弥补。某种法理还没有明白,又落到世俗境界相当中,自己应该知道:我般若慧修的程度还很差,应该再精进。如此这般,心处于念觉支状态,则住于菩萨六度。念觉支成就了,才能精进修学菩萨六度。当念觉支成就时,心念与法相应,时时刻刻念着法。心念与法不相应,念觉支则没有成就,只成就一半或者某一部分。念觉支成就以后,时时刻刻能念着佛法,主动观行思惟佛法,最后才能证得佛法。

念觉支是修学佛法的初级阶段。念觉支成就以后,后面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才能成就。自己有没有念觉支,心里应该清楚。念觉支没有生起之前,要清楚知道没有生起,生起了以后,要清楚知道已经生起了。如果念觉支没有修足,应赶快加强修行。在修行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心念处于哪种状态,哪种程度。对自己要加以关注有所了解,才能够改善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不能对治自己,不能完善自己所修。

修行每种法都有念觉支,念觉支也有层次上的差别,比如修学唯识,念觉支没有成就是很正常的,因为这属于菩萨的道种智,智慧力不足的时候,不可能成就念觉支。但是在我们目前应该修学的法上,念觉支应该要修学成就,比如说没有断我见的人,心里应该时时刻刻念着断我见的内容五蕴空无我,念念在观行五蕴的生灭无常,心念都与断我见之理相应,这时侯念觉支就生起来了,至于成就没成就,圆满没圆满,那还需要进一步来检查,直到念觉支成就和圆满为止。

在参禅阶段,要检查菩萨六度方面的念觉支是否成就,检查般若智慧修习程度如何,内心是否能缘于般若这一法,遇缘是否能联想到般若空性,是否能意识到都是第八识所现起来的法。或者在接触一切法时,都要寻觅第八识究竟在什么处所,时刻念着:我如何明心,如何证悟,如何参禅,如何修定,这就是自己目前修学应该具有的心念,并且应该让念觉支不断增进。如果心念跑到世俗法上去了,说明心念还不够坚固,念觉支还没有成就,应该再强化自己的心念力。

第二,择法觉支。要知道自己的内择法觉支是否生起来了,就要细心检查自己对于法的辨别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之后,确认自己有一定的辨别力,就知道自己的内择法觉支已经生起来了。对自己修行的状态、内容、程度,都要进行反观,那么修行就有步骤有层次有内容了。这些步骤心里清清楚楚,就会知道自己目前应该如何来修学,不会心乱如麻,茫无方向,见什么法学什么法,而是有次第有步骤地修学,按部就班地修行,这样就知道自己的内择法觉支已经修习成就了。

择法觉支,就是对目前应该修的法,具有一定的抉择之力,心里应该了解此法是正还是邪,是大还是小,在佛法当中属于什么层次。遇到与自己智慧层次相应的法,有正确的抉择力,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就说明择法觉支生起来,具有择法眼了。

有了择法觉支,不管遇到什么法,什么人讲法,都有一定的辨别力和抉择力。此师所讲的法,是大乘还是小乘,是正道还是邪道,是否符合佛意,他本身智慧层次到了哪里,能不能帮助自己和众生断我见,能不能引导自己和众生明心见性,应该有一定的择法眼来辨别和抉择。要不要修这种法,什么时侯修,自己心里都要有一个量度,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对于很高深的法,暂时没有抉择力,是属于正常的。有些人对于稍微比自己层次高的一些法,也有一定的抉择力,但这个抉择力肯定不是很大,不是很充分,抉择的力量虽不够强大,有个粗略的辨别就可以了。

第三,精进觉支。如果没有择法觉支,还不具备择法眼,能不能精进呢?无法真正的精进。比如有两条道路,其中一条是正确的,另一条是不正确的,如果选错了,就是南辕北辙,那么精进的方向错了,是不是越精进离正道就越远?所以,在精进觉支生起来之前,应该要具备择法觉支。

选择了正确的修行之路、修行之法,或者选择了一位明师之后,才能够对某法精进地修行,或者跟着某师精进地修行,这是正精进。如果择法觉支没有完善,选择了一条不正确的佛法修行之路,越精进就越浪费精力,越耽误时间,这是邪精进,而正精进,精进一分就能获得一分的智慧成就。

精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修行菩萨道,布施、持戒、忍辱、禅定,都要精进。任何一个法,只要能走向明心见性,都要精进地修行。这是精进觉支。内精进是意根的精进,这是真精进究竟的精进;外精进是意识的精进,还不是真正的精进,还需要继续熏习意根。只有意根精进了,才能心心念念都是法,朝斯暮斯的勤奋修行。

第四,喜觉支。精进一段时间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对于某种法修学方向正确把捉了,生起一种喜乐之心,越学心里越高兴越法喜充满,越学越有成就感,内心获得了一种轻微的解脱功德。所谓的喜乐,一个是内心喜悦,再一个是对于法的喜爱,这就是喜觉支。

如果修了很长时间,心里的喜觉支始终没有生起来,说明修学还不得力,或者是精进度还不够,或者是选择的法不对,或者是念觉支没成就。学法学对了,到一定时候一定有喜觉支生起,内心充满喜乐,因为身心已经获得利益,没有获得利益,不会生起喜乐心来。比如自己得到一件东西,觉得对自己挺有用,心里就会很高兴,如果觉得这件东西没有用或者用处不大,心里就不会高兴。

第五,倚觉支。内心生起喜悦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烦恼就会压伏下来,五盖减轻,然后内心生起轻安的觉受,这就是倚觉支。这个倚是倚靠安歇的意思,身心都安歇下来,代表内心轻安的意思。到这时越修心里越轻松越自在,越感觉解脱,身心越放松,能保持下去,说明倚觉支成就,保持不下去说明倚觉支退失。

倚觉支又叫轻安觉支。轻安指的是内心非常轻松安然自在,身体轻盈不沉重。身和心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身体出现变化,心就出现变化,心出现变化,身体就出现变化,身心相应。心里喜乐或者轻松自在,身体就轻盈飘然,身体如果轻盈飘然,心则是轻松愉悦。身体搞不好,心境也不会愉悦轻松自在。当禅定出现时,身体觉受很轻盈,心一定是非常快乐的;当学法学得非常快乐的时侯,身体一定是轻松安然的。

禅定指身体和心都得定,缺少一个都不叫禅定,离不开身体而定,也离不开心而定,二者相辅相承。禅定能让人获得一种轻安、轻盈、自在的感觉,所谓轻盈,指的是色身轻盈,不沉重,同时心也愉悦舒适,心量增大,轻安的觉受与上界相应,有脱离人间本地的趋势,这是定的征兆。很多人都没有修到这种状态,身体还是很沉重,内心也没有生起喜乐、轻松、自在和解脱的感觉,说明修行还不得力不如法。

当修到出现轻安的觉受时,行走坐卧的状态就不同以往了,心里的状态从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态上就能看得出来。所以,一个人有没有道,修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明心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过去的禅师都有那慧眼,弟子参禅参到了某一天,满面春风的走过来,浑身透露出那股好像是得道的气势,师父一看,不用弟子说话就知道了。证道是有标志的,不是说,断我见证果和明心了,身口意还与从前完全相同,没有一丝差别,更不能比从前还差烦恼还重。刚明心见性,刚断我见时的身心状态,别人一看,就能看出来跟从前不一样。修到倚觉支的时候也是这样,身心都有变化。

第六,定觉支。倚觉支成就了以后,禅定就会出现了,所谓禅定,一是对法的决定,再一个是身心寂静,身体安然不乱动,心能专一深细思惟不散乱,处于不动的状态中。所谓定就是不散乱,能缘于法深入进去,不受外界干扰,心住于法上。这两种定都具足,才是完整的禅定。

修到未到地定具足时,心比较沉稳和集中,思惟法义时很快就能把心沉下来深入法义中,不会烦躁不安,不会浮在文字表面而深入不下去。到这种状态禅定就成就了,不管腿能不能盘,内心都与禅定相应,行住坐卧都能有定,这样就能深入到佛法当中。这就是定觉支。

在倚觉分的时侯就有初步的定,前面的倚觉分没修出来,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禅定。即使强行坐很长时间,因为没有倚觉分,得定也很困难,有了倚觉分,入定才容易,行走坐卧有禅定,身体状态就显示定已经出现了。

所以修出喜觉支和倚觉支之后,才能有定觉支,定是由喜和倚两个觉分所引发出来的,前面还有精进觉分、择法觉分,这些一连串的觉支引发后面各个觉支,一个比一个深入,没有前面的觉支就没有后面的觉支。如果说一个人证果了,这些现象都没有,那证的是什么果?如果说一个人明心了,这些身心上的相貌觉受状态都没有,那明的是什么心?所以证果与否明心与否瞒不了过来人,就看那身心状态,一眼就看得出来,即使他一句话不说,那个脸面脸色神情就把得法与否的心境显示了出来。是否有道,那一开口说话更能判断出来,瞒不过明眼人。

第七,舍觉支。禅定生起来之后,降伏了各种心念,心才能住于平等的舍境,不苦不乐,不喜不悲,平平淡淡,既不贪执也不嗔恚,内心清清净净。舍觉支的舍是舍去的意思,原来有什么东西需要舍去的?心里有喜有乐,有贪有嗔,有粗重的觉观思惟,有散乱有波动,都需要舍去,达到舍受。二禅以前还有觉观有念,心里还有喜乐受没有舍去,到了四禅,舍念清净,一个念头都没有,更是舍,叫作舍念清净。

心里有苦受和乐受,是散乱,心里念头不断,思想忆念不断,是散乱,当禅定生起时,苦受舍去了,乐受舍去了,粗重的觉观舍去了,散乱的思想舍去了,内心对过去的追亿舍去了,心念澄清了,心就清净下来了,这就是舍觉支。七觉分修到最后,把内心的一切繁乱和粗重都要舍除,舍觉支就成就。

在这样的状态下,所思惟观行的佛法才能入心,意识思惟才能深细,意根才能专心考量意识思惟的过程和结果,才能受熏,才能接受,才能产生智慧。内心不断受到搅扰,不能清净,就不能深入到佛法中去,就不能受熏,也就没有智慧的生起。舍觉支生起时,心里是平静的,就像没有波浪的湖水一样波澜不起,佛法才能渗透到内心里滋润心田,才能生长智慧苗。如果内心总是充满喜乐,定力不足,心思比较浮躁,观行不充分,佛法深入不到内心里,不能证果开智慧。

清净的心念应该是舍心,有些学佛人念佛境界比较好时,定中看见佛菩萨出现,心里非常欢喜,如果不能化解这种心境,总是喜欢着佛菩萨的相,心就不清净,容易入魔境。有些人在修行中心里总是生悲,为自己生悲,为众生生悲,感觉世界都是苦,苦得受不了,这是住于悲魔了,心念也不清净,修到最后悲和喜这两种心念全部舍除,住于一种平静平淡平稳平等的心态,才能深入到佛法当中。住于那种最正的心念状态中,才能够观行成就,从而能断我见明心证悟。

七觉支是一环扣一环的,没有前面的环节,就没有后面的环节,前面这些路都走过了,最后才能断我见证果,这是证果的前行条件。所以这些经历如果都没有,就不能断除我见,哪个觉支都没生起来,也不可能断除我见,从来没有精进过,从来没有生起过喜乐之心,身心从来没有轻安过,对法的认知还不够深,观行就不能成就,尤其是从来没有观行过,更不可能断除我见。只有三果四果人再来的,今世遇到佛法稍微加以思惟,听闻关键性的一句话,稍微加以思惟观行,就能证果,不用一个法一个法的反反复复思惟观行。头一次证果的人,必须要反反复复仔细深入观行,七觉支都要深入修习,并且都要修成就,才能断除我见。即使三果四果人再来,遇到佛法之后,也要快速的生起这些觉分,然后才能证果。

无始劫来第一次断我见的人,这些觉分生起来可能要非常非常的慢,持续时间非常的长,每一觉分要非常坚固非常稳定,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前世已经证果的再来人就不用这样,七觉分的生起一个连着一个很快,像舍利佛和目犍连这些大阿罗汉都是一瞬间就完成了,禅定也瞬间生起,他们的观行一念间就成就,脑子里一闪念就完成了。因为他们前世都完全具足了七觉分,而我们今世是第一次起修,需要的时间就要长久一些。如果七觉分不成就,没有修出来,或者修出来后没有持续一段时间就消失了,那是不能断我见的,如果非要这样说就是妄语。一个证果的人其身心的外在表现,与之前相比肯定有变化,因为毕竟有了初步的解脱功德受用,身心一定会转变一些的。

(二)七觉支具体观行

原文: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释:再次,诸比丘,比丘要于七觉分法观法而住。可是,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觉分法观法而住呢?是这样,诸比丘,比丘如果心里修出了念觉支,要如实知自己有内念觉支;如果心里没有修出内念觉支,也要如实知自己没有内念觉支;如果从前没有修出内念觉支,可是现在却出现了内念觉支,心里也要如实知;如果内念觉支逐渐修习圆满,心里也要如实知。

原文: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内择法觉支存在。乃至内择法觉支存在修习成就。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内精进觉支存在。乃至内精进觉支存在修习成就。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内喜觉支存在。乃至内喜觉支存在修习成就。

释:比丘如果心里修出了择法觉支,要如实知自己有内择法觉支;如果心里没有修出内择法觉支,也要如实知自己没有内择法觉支;如果从前没有修出内择法觉支,可是现在却出现了内择法觉支,心里也要如实知;如果内择法觉支逐渐修习圆满,心里也要如实知。

比丘如果心里修出了精进觉支,要如实知自己有内精进觉支;如果心里没有修出内精进觉支,也要如实知自己没有内精进觉支;如果从前没有修出内精进觉支,可是现在却出现了内精进觉支,心里也要如实知;如果内精进觉支逐渐修习圆满,心里也要如实知。

比丘如果心里修出了喜觉支,要如实知自己有内喜觉支;如果心里没有修出内喜觉支,也要如实知自己没有内喜觉支;如果从前没有修出内喜觉支,可是现在却出现了内喜觉支,心里也要如实知;如果内喜觉支逐渐修习圆满,心里也要如实知。

原文: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内息(轻安)觉支存在。乃至内息(轻安)觉支存在修习成就。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内定觉支存在。乃至内定觉支存在修习成就。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释:比丘如果修出了内轻安觉支,要如实知自己有内轻安觉支;如果心里没有修出内轻安觉支,也要如实知自己没有内轻安觉支;如果从前没有修出内轻安觉支,可是现在却出现了内轻安觉支,心里也要如实知;如果内轻安觉支逐渐修习圆满,心里也要如实知。

比丘如果修出了内定觉支,要如实知自己有内定觉支;如果没有修出内定觉支,也要如实知自己没有内定觉支;如果从前没有修出内定觉支,可是现在却出现了内定觉支,心里也要如实知;如果内定觉支逐渐修习圆满,心里也要如实知。

比丘如果修出了内舍觉支,要如实知自己有内舍觉支;如果没有修出内舍觉支,也要如实知自己没有内舍觉支;如果从前没有修出内舍觉支,可是现在却出现了内舍觉支,心里也要如实知;如果内舍觉支逐渐修习圆满,心里也要如实知。

原文: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法而住。

释:就像这样观行,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观七觉支法时,分为观内七觉支法和外七觉支法,以及内外七觉支法同时观。内七觉支法就是内心深处比较隐秘的意根所修的七觉支,外七觉支就是意识所修的七觉支,然后对内外七觉支同时观行而住。然后又观这些法生起来,观到把心念住于法上,然后观行这些法灭去而住,同时又观这些法的生灭而住,到最后心里有一个念,全部是七觉支法的念。再把这些法的念舍掉,心住于一无所有的状态,住于空的状态,把心里的任何一种念都要空掉,心无所依,就这样住着,这也是舍觉支。每种观行后面都要舍除心中所念所想,住于舍念中,最后舍念也除,才为究竟。

如是,七觉支法就修完了,这叫观七觉支法而住。

(三)如何是内外七觉支

佛在这部经中把七觉支分为内七觉支与外七觉支,真正的内心深处生起七觉支指的是意根具有的七觉支分,而表面生起的七觉支分指的是意识层面的七觉支分。意识所生起的外七觉支实际还没有熏习到意根的内七觉支,但真正要生起七觉支最主要的还是意根的内七觉支。

念觉支分为意识的外念觉支与意根的内念觉支。意识生起了外念觉支,但是如果意根不愿意被意识所熏习,意根还是会向外四处攀缘散乱,不愿意缘意识所念。意根没有念觉知,不念意识所念着的法义,意识的念觉支就不起作用,就会散坏掉。因为没有熏习到意根,意根的内念觉支不成就,那么后续的其它觉知都不能出现,就不能证果断我见。当念觉支真正成就的时候,不仅有意识的外念觉支,还要有意根的内念觉支成就,这两个都非常重要。意根的念觉支出现了,才能促使后边的觉支出现。

意根如果念念都不离所修的法,才能够每天持续的在法义上专注思惟,即便是吃饭睡觉都念着法,都不离思惟法义,这样的念觉支才是究竟的,因此内觉支与外觉支缺一不可。又例如意根想要修四圣谛法,祂念念都会缘于四圣谛法,想把四圣谛法弄清楚,意识心就要配合意根不管行住坐卧,念念都是四圣谛法义。因为意根的心念实在太坚固了,牵引着意识必须随顺意根,这个坚固的心念就是意根的内念觉支。

单单只是意识具有的念觉支,会因意根处处攀缘的缘故而断去,所以初步的成就落于意识上,意识的念觉支成功的熏习了意根,意根的内念觉支就能成就,真正的成就还是落于意根上。由上可知一切法都要熏习到意根才能成就,没有熏习到意根,都只是意识层面的修学,不能证得法义。

择法觉支分为意识的外择法觉支,与意根的内择法觉支。外择法觉支先出现和成就,才能熏习意根,内择法觉支才能出现和成就。意识的外择法觉支是间断性的,不起决定作用,真正选择所修学的法时还会犹豫不决。而意根的择法觉支成就时,能自动自觉的选择正确的佛法来修学,不会走岔路和偏路。

意根的择法觉支就是抉择性,是由意根的思心所作用的。意根的思心所非常伶俐和快速,比如当出现突发性的重大事故时,意识的思惟抉择还没有生起,这时候意根的抉择性直接起用,或闪躲或作其他行为来躲避危险,当一系列的行为完毕后意识才反应过来。如果这时是在叉路口抉择走哪条道路时,意识还未来得及考虑,意根就依照祂的思心所来抉择了。

又比如同一时间内发生了三四件必须要处理的紧急事情,意识凌乱如麻没有办法抉择时,就要靠意根的思心所来抉择采取行动。意识只能配合着意根来造作,没有办法考虑什么和抉择什么了。但意根的抉择性还是需要意识不断的熏习,在多数法上才能有正确的抉择性。所以意根具备择法觉支,我们才能够精进的学法,如果意根还没有具备择法觉支,只有意识具备择法觉支还是不行的。

精进觉支分为意识的外精进觉支,与意根的内精进觉支。在一切法的修学中,如果只有意识想精进修学,而内心深处的意根却不想精进,那就无法精进修习,这个法就修不成就。比如有些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用功修行,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佛法,可是意根不感兴趣,也不深思,对所学法不知不解,那么意识的修习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样,意根心猿意马,结果什么也没学明白。又比如学生在听老师上课,知道不认真听课考试就不及格,表面好像有在认真的听老师上课,内心却止不住地想东想西,看书时一目十行硬背也记不住,一节课下来问学生学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学生什么也答不出来。有些不爱学习的小学生就是这样,坐在课桌边好像很专心听课的样子,可是意根魂不守舍,思想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老师的声音左耳朵进去,从右耳朵直接就出去,一点也没有留在意根里,那就白学了。

意识心表面的精进,没有深入到意根就是外精进、假精进。所以任何一个法都要意根内精进才能够成就,意识的外精进像浮萍一样飘浮不定。只要意根的内精进成就了,即使在参禅时意识与他人谈话喝茶,或做其他事,都不影响意根的内精进,意根自然心心念念于参禅不断。参禅时或者是思量时,意根可以与意识同步,也可与意识不同步,但是意根与意识同步一起参禅比意识和意根单独的参禅要更深入些。静坐参禅配合行走参禅,意根与意识同时专注于一个法上,那思惟得就更明了,这时候就全心全意了,意识不用分神于其他法尘,意根不用接收来自于意识更多的信息。在活动当中的意根和意识分神很多,不够专注时,思惟得比静中思惟浅一些。总之,意识与意根同步精进,才是真精进。

首先,喜觉支分为意识的外喜觉支与意根的内喜觉支。先由意识对法义生起喜乐心、爱乐心,而后熏习到意根,使得意根对法义也生起喜乐心、爱乐心。意识的喜觉支比较肤浅,转瞬即消失,不久远不牢固,并不会带动身心的变化。而意根生起的喜乐心,比较深沉和坚固,会让整个身心充满喜乐,这样才能有后面的倚觉支,身心都轻安。意识喜乐与意根喜乐有区别,意根喜乐时喜笑颜开,眼睛里和面部上的神情都表露出意根的喜乐,意识的喜乐有些敷衍和做作的意思,并不真诚。

倚觉支分为意识的外觉支,和意根的内觉支。意识降伏了粗重的烦恼和盖障,生起了轻安和清凉,进一步熏习意根,意根也降伏了粗重的烦恼和盖障,使得身心都轻安舒适起来,之后就要发起禅定了。

定觉支分为意识的外定觉支,与意根的内定觉支。意识生起禅定之后,牵引意根不得不定时,这样内外定觉支就生起来了。如果只有意识的定觉支,没有意根的定觉支,那么意识的定觉支不长久不坚固,必然要散灭掉。意根有定觉支时,心心念念在于定中,不散乱不昏沉,思惟细密,能够生起真实的智慧。定觉支有二,一是定于所修行的法上不动摇,二是发起禅定,深入定中,专精思惟,不离不弃。定觉支保持到比较坚固的时候,就能修出舍觉支。

舍觉支分为意识的外舍觉支,与意根的内舍觉支。当禅定生起之后,在定水的滋润下,意识和意根的心念逐渐清净澄清下来,杂念去除了,心中所留存的法的念也渐渐减轻,最后心中凡有念都要舍去,清清净净,了无挂碍。最初是意识舍去了心念和觉观,继而意根也舍去了心念和各种知见,不喜不厌,平和中庸。真正的舍念成就是由意根成就,意根想要无念就无念,意根执著时,其心念意识可能无法控制,而且还要配合着意根而产生念。意根把喜乐心、憎恨心等等一切的心行都舍了,才能深入正法,专心于参究。当意根舍念清净时,六识就波平浪静。

到最后意识和意根心心念念都是七觉支的法,再把心里的七觉支的法都排除掉,任何一法也不住,这样就舍念清净了。依这样的修行方法,心里一法也不住,意根像如来藏一样一法都不执着,空空如也,到最后就能究竟成佛。修行就是用以契出契的方法,好比手上有刺,用针挑除刺,刺挑除以后,针就没用了,把针再舍掉。用佛法剔除世俗法,用深法剔除浅法,用更上的法剔除深法,最后舍弃一切法,就成就了。

学佛修行就是用佛法来破众生的无明,用更深的法破更深的无明,无明都破除了,不用再修佛法,佛法只能用来度众生。意识的外舍觉支舍除心中的法,意根的内舍觉支也把心中的法舍掉后,心里空空的,这时候什么念都没有了,舍念清净,就入甚深三昧。定成就智慧就能成就,在定中观行就能证法,后续的修行要相续证得如幻观,阳炎观,如梦观,镜像观等等所有甚深三昧境界。


相关章节


相关文章


我要点评

我要报错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