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2025-04-04 08:24 佛学文库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赖永海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太子刚出生时,浑身呈黄金色,更有三十二种异相,所以净饭王替他取名为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相关资料还记载,悉达多太子生下来就能说会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 赖永海

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太子刚出生时,浑身呈黄金色,更有三十二种异相,所以净饭王替他取名为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相关资料还记载,悉达多太子生下来就能说会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其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佛诞日,中国佛教界认定该日为农历四月初八,并把四月初八定为浴佛节。

释迦太子出生不久,据说有位占相的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替太子看相。阿私陀仙人说:太子今后若在家,定能成为转轮圣王,统领天下;如果出家,则定能成为法轮王,利益天人。这一预言使净饭王极为不安,担心太子日后如果出家,王位无人继承。因此,净饭王用尽一切办法想使太子安于世俗生活。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便为其纳婆罗门种姓的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且生下一子,名罗睺罗。净饭王替太子建造春、夏、秋三时宫殿,广造园林池台,物色大批宫娥彩女,供太子游玩取乐。可是,太子生性爱好沉思默想,悲天悯人,越是享尽荣华富贵,越是觉得这一切到头来终是一场梦境,热闹浓艳之场,转眼备生凄凉,富贵奢华人生,最终还是一抔尘土、几根白骨。太子老是闷闷不乐,总想认识宇宙人生的究竟实相,寻求一个彻底解脱之道。

有一次,太子驾车到城外郊游,出城东门时,看见一位老人发白面皱,曲背弯腰,行动十分困难。太子便想,光阴似流水,人难免会老,届时耳聋眼花,精力衰竭,欲听不能,欲行不便,真不知有多少痛苦。还有一次,太子出南门游玩,看见一位病人,面黄肌瘦,气喘呻吟,形容枯槁,倒在路旁,便大为伤感。太子说:这个身体真是苦恼的根本。然而世间的人偏偏在这里无端寻求虚假的快乐。青壮年时,贪娱淫欲,一旦四大失调,疾病缠身,关节疼痛,坐卧不宁。人生在世,实在如同那波浪中的月影一般,没有一刻安静的辰光。又有一次,太子在西门外看见一个死人,淤血流溢,臭秽难闻,这使太子更加伤感,感叹道:人生在世,贪名贪利,贪恋女色,一死之后,竟然是这般模样,生前所有的东西,一样也带不去,就连恩爱的父母、兄弟、夫妻、儿女,都永远地抛去了,自己的身体,也脓血溃烂,虫蛆攒食,只剩白骨一堆。人们贪染爱欲,所以沉沦苦海。殊不知有合必有离,有生必有死,世间哪有不死之人?我虽贵为太子,也难免要死,现在应该趁早寻求摆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方法才是正道。正好在一次出北门游玩的时候,太子遇到一位梵行沙门,圆顶法服,威仪有度,托钵持杖,怡然自得。太子一见十分仰慕,一问方才知这是一位为摆脱生老病死烦恼痛苦而出家修道的沙门。太子喟然叹息说:善哉!善哉!这才是令人向往的生活啊!于是下定了出家修道的决心。终于在他二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日,太子偷偷逾城出家,入山修道。

释迦太子出家后,四处寻找修道方法。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名叫阿罗陀的仙人在打坐,便双手合十,恳请仙人指教。阿罗陀成为他的第一位老师。在阿罗逻迦罗摩仙人的指导下,他学习了古老的《吠陀经》和《奥义书》,掌握了苦行术。但是,当他知晓此种修行的最终果位仍然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内时,他认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究竟之道。于是,太子决定放弃这种修行,远走他乡,另择名师。释迦太子又拜郁头迦罗摩弗为师,但仍然未能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此后,他在摩竭陀国漫游苦修,或藏身密林、盘腿静坐,或节食废寝、禅定数息,最后,太子饿得瘦骨嶙峋、形容枯槁,但却没有丝毫成道的迹象。这时,释迦太子对于这种修行方法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毅然放弃苦修,并到尼连禅河里洗去了他身上的积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此时随从他的五个侍者见此情状,以为太子已经丧失了信心,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继续他们的苦行。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铺草打坐,静思冥想,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大觉,宁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佛经上说,魔王害怕释迦太子真正觉悟,就派了爱欲、乐欲和贪欲的三名魔女来殷勤献媚,诱惑太子。但太子对魔女的挑逗视而不见,毫不动心。据说,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悟到了一个真理,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缘而起),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或不复存在,该事物也就归于失灭或消亡(因缘而灭)。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或幻影,都是不真实、无自性,因而都是空。但世俗凡夫,却把这种假象、幻影看成一种真实的存在,因而有人我之对待、虚妄的执著,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既然这样,要消除烦恼痛苦,最根本的办法,当然可以也应该从破人我入手,此我既空,何烦恼痛苦之有?据佛经记载,当释迦太子悟到这个真理后,便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证成圣果了。而证成圣果的释迦太子此后就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或佛陀,佛陀的本义是觉悟者。而他悟到的这个真理,便是后来成为整个佛法理论基石的缘起论。

释迦太子成佛之后,被信徒奉为圣人,同时赋予其十大尊号:第一,如来,其意思为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来化众生。第二,应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第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第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都具足。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第五,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有好的去处和归宿,故号善逝。第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第七,无上士,即至高无上之士。第八,调御丈夫,能调御身心、修成正果的大丈夫。第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第十,佛世尊,这一名号可以分解为佛陀、世尊两方面去理解;佛陀,意为觉者、智者,即觉悟真理者;世尊指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圣人。

从释迦牟尼的修道过程以及十大名号来看,佛教确实具有不同于一般宗教的特征,更为注重智慧和觉悟。这一特征,一直贯穿佛教发展的始终。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就开始了其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历程。最初,佛陀前往鹿野苑度化因为太子放弃苦行而愤然离开的五位侍者。在去波罗奈城鹿野苑的路上,释迦牟尼接受了几位商人的供养和归依。到鹿野苑后,佛陀向昔日的五位侍者宣讲自己所证得的真理,这就是常说的初转法轮。初转法轮时,佛陀演说的主要内容是四圣谛、八正道及十二因缘。五位侍者听了佛陀的说教之后,便心悦诚服地皈依了佛陀。这样,第一个佛教团体--僧伽组织便诞生了。这也标志着佛教正式诞生。与此同时,释迦牟尼又于波罗奈城度化耶舍及其五十位朋友出家,并度化了耶舍的父亲耶输迦父,使他成为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佛陀在度化了长者耶舍等人之后,又赴尼连禅河附近的优娄频螺聚落化度了事火外道优娄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1000人。其后,他进入王舍城,为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说法,接受摩揭陀国王归依。当时,迦兰陀长者以其所有竹园奉献佛陀。摩揭陀国王在园中建精舍,礼请佛陀,是即迦兰陀竹林精舍。佛陀又教化住于王舍城附近的删阇耶外道舍利弗、大目犍连及其徒众二百五十人,至此,佛陀座下总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名弟子。这样,佛教之僧团已经初具规模。

摘自《中国佛教通史》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