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至於师道也是孝道的延续,都是承..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至於师道也是孝道的延续,都是承先启后。包含我们在文化当中最重要的礼节,是以婚礼为最重要,而婚礼也不外是孝的精髓所在。婚礼是上以事宗庙,结婚之后很重要的是夫妻一条心,来祭祀祖宗、来光宗耀祖,「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能够夫妻当好的榜样,让后代子孙效法,让一代比一代更强,更青出於蓝胜於蓝,这是婚礼真正的意义所在。所以在《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叫「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树开花、结果,以至於长叶子,都是很快的速度就长出来,代表非常茂盛。为什么一个女子要出嫁的时候,我们是用这首诗来歌颂?就是女子的美德能够让夫家兴旺起来。
俗话讲娶一个好的太太可以旺几代?旺三代。这个三是表法,三是表多的意思。代表娶一个好的太太,就像周朝有三太,而三个女圣人让周朝多圣贤人,也开了八百多年的一个朝代。其实我们在座很多的同修们,我们很大的比例都是周朝的后代,包含我们姓蔡的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大家可能看过《德育故事》,《德育故事》的作者蔡振绅,他在前面就附录了一篇我们蔡氏始祖蔡仲(管仲的仲)给我们后代子孙的教诲。里面就有提到,我们所有姓蔡的这些子孙都是文王的后代。从那时候开始,看到了这一句我们是周文王的后代,真的走起路来感觉不大一样,很有使命感。诸位同修们,大家也不用去查,我敢在这里跟大家保证,你假如不是尧舜禹汤的后代,就是文武周公的后代,我们都是圣人的后代。因为假如不是圣人的后代,不可能绵延五千年而不灭绝、而不断绝。我们今天能绵延五千年不衰,那都是祖宗的德行、福分在庇荫著我们。明白这个真相,我们非常感念祖宗,我们也承传起一个后代子孙的使命,把好的德行、风范继续再传下去。
一个民族、一个朝代要兴盛,确实母教特别的重要,我们看到范仲淹他的后代传了一千年,事实上范仲淹他的祖宗在汉朝就很兴盛。他的祖宗在东汉时期叫范滂,在《后汉书》里面这是个相当有气节的一位贤者。他那时候因为朝廷比较腐败,但是他非常的清廉,他是个好官,当时候治理非常多的贪官污吏。所以他有一分自我的期许,说到「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你看他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来因为朝廷腐败,他被陷害了,当朝廷下了命令,要求当地的官员(那位官员叫吴导)要把范滂先生抓起来。这个官员不忍心去抓忠臣,在自己的住所痛哭流涕。你看当时候的人,纵使处在乱世当中,都很讲道义。
范滂了解到这位官员吴导对自己的事情如此难为,他不希望他不好做,所以自己主动到衙门去投案。到了衙门遇到县太爷叫郭揖,这个郭大人看到范滂先生之后就说:「范大人,我这个县太爷不干了,天下之大,我相信不可能没有我们容身之处,我陪著你逃命。」你看以前古代读书人,为了一分道义,连自己的功名利禄当下就可以舍掉,甚至还冒著身命危险。我们读到这里真的感受到古代那种朋友有义,为了道义,连自己的身命都可以舍掉。俗话讲「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诸位同修,我们生命当中有没有这种生死道义之交?假如想起来一个都没有,那还是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有这分道义,就能感来这样子的朋友。
范滂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去投案,之后主动的到了衙门。我们心里想,你看一个母亲看到孩子投案被抓了,很可能要处以死刑的时候,这个母亲是什么样的心情?范母到了衙门不只没有唉声叹气,没有在那里痛哭流涕,反而义正辞严的对著自己的儿子讲:「今天你的气节已经与圣贤人同名,你这一生已经没有遗憾。人生不可能又有气节,又有这种圣贤的名分,却还能长寿,这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儿子你安心的去!」我们可以感觉到,为什么范滂能有这种不畏生死的气节?根源还是他母亲的教育。今天范氏家族能绵延两千年家风不衰,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范母!
我们在近的看到宋朝时候范仲淹的母亲,范仲淹两岁父亲就去世了,一个孤儿寡母,母亲带著一个两岁的孩子,整个家族不愿意收留他们,遗弃他们。你看我们感同身受,假如我们是范仲淹的母亲,当下是怎么面对人生?假如范仲淹的母亲那时候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抱怨他的家族,请问有可能开一千年不衰的范仲淹家族的兴盛吗?所以我们当父亲、当母亲的人,现在一个人生的态度,都在决定著往后子子孙孙的命运。我们对佛法当中的一体,可以从自己的子孙跟祖宗去体会得到。
我们常常想到这一生,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家族可以兴旺起来,我们家族最需要感恩的是我的爷爷。当初我父亲他们小的时候,因为我的爷爷他已经饱受了没有读书,不识字的苦,所以他决定再怎么样艰难,都要让他的孩子读书,这就是一个为人长者最重要的心境。我们的后代子孙不能再重蹈覆辙,我们的错误,应该让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我们应该留给他们更宝贵的智慧,跟人生经验才对。后来我爷爷的坚持,我的叔叔辈就有人读到博士,我父亲他们都读到大学。以至於到我们这一代,那全部都是大学毕业以上,已经有两个孙子读博士了。而且我是我们家族当中学历最低的,我也是长得最矮的,也是长得最丑的。你看这些堂兄弟都比我们高,都比我们好,我们看了也欢喜,因为我是长孙。一个家族的观念对一个人人生这种使命感,相当的关键。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差不多五岁左右,跟著家里的人去扫墓,对著我的曾祖母的墓就这么跪下去。跪下去之后抬起头来吓了一跳,因为自己的名字居然排在第一个位置,马上深呼吸,我们对这个家族怎么样?要有使命感,要做所有堂弟的榜样。虽然我是小儿子,但是因为在家族里面是长孙,所以比较有一个担当。因为心是这个样子,长得就会比较老成,看起来比较苍老一点,因为有这种使命感。我跟我两个姐姐,她们都非常爱护我,我去考试的时候,她们都陪著我去考。我记得考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的母亲看到我们家里的人很高兴就过来:你们两个妹妹真好,还陪哥哥来考试。但是学佛之后什么都有办法,停止衰老,忧能使人老,我们时时内心都有一分欢喜,都有一分爱心,慢慢的就能够停止衰老。
我记得我在念大学的时候,跟一些同学们出去,刚认识的朋友,我就问他们,你看我像民国几年生的?我是民国六十二年生的。他们想了很久就跟我说,我看是民国五十七年生的。结果我眉头皱得很厉害,他们一看可能猜错了,又细细的想一想说,我们是不是猜得太年轻?这不能怪他们,当一开始我问他们我是几年次的,那就是自己在自取其辱。所以我们很清楚为什么看起来老?因为忧能使人老,自私自利的心患得患失,所以愈看愈老。接受了佛陀的教诲,祖宗的教诲,师父的教诲,我们知道转心念,从自私自利转成能处处替人著想。其实说实在的,当我们一念替人著想,首先得利益的是谁?就是自己。所以利人铁定利己,害人绝对害己。
你看我们起一个坏的念头,我们看到历史上那些祸国殃民的人,他们的长相有没有长得耳垂很大,脸圆圆的?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贪官?你看那些祸国殃民的都长什么样子?大家往前面看就知道,都是小鼻子、小眼睛。大家要想到,这是我二、三十年留下来的结果,但是四十岁以后长相就要自己负责。我们现在种好的因,往后自己的福分慢慢就能够积累起来。所以当一个不好的念头起来了,全身八十兆的细胞首先被污染、被迫害。大家有没有看到心胸很狭窄的人,眉毛长得很长、很和蔼,活到九十岁、一百岁,有没有?看不到这样的人。所以确实一念善心,首先利益的就是自己的身心。
刚刚我们提到,确实一个祖宗的念头跟后代子孙的命运是合在一起。所以范氏因为有好的女性、好的母亲,才有这么兴盛的后代。你看范仲淹的母亲,她面临人生这么大的挫折,一点抱怨都没有,反而教诲范仲淹的是以后你发达了,要尽心尽力照顾受难的人。他的母亲是学佛的人,范氏家族承传下来都是佛弟子、佛教徒。从这里我们就体会到一个重点,「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闺阃是女人住的地方,是圣贤人所出的地方,「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母亲教育孩子这是天下安定最重要的力量。诸位同修,养女儿比养儿子还重要,请问诸位同修,生女儿的举手,生女儿的要时时记住印光大师这句话,「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生女儿比生儿子更重要,因为唯有好的母亲、好的太太才能出圣贤人。
所以《诗经》里面,都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人生态度,「桃夭」就是夫妇关系。所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你看人家娶媳妇、嫁女儿都是「于归之喜」,就是女儿嫁出去,是去兴盛对方的家庭。有没有哪个女子她要出嫁的时候,她的心里想:「好!我终於嫁过去了,我非搞得你鸡犬不宁不可。」没人这么嫁的。我们女性嫁过去之后,很重要的一个心态,时时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忘我们当初嫁过去的一个心境,我们就是去成就夫家,去成就后代子孙。当我们这个不忘初心的心境提起来了,很多不好的情绪就化解开来。不单是夫妇关系是时时不忘初心,我们今天照顾自己的孩子也不忘初心。当我们耐性稍微减退了,要想起当孩子从产房出来的那一刻,当我们抱著他,当孩子的小手紧紧拉住我们的衣服,那种全然对我们的信任,在那个当下我们提起了无尽的父爱、母爱,这颗初心一辈子我们都不能忘。相信我们这分挚爱一定能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今天到道场来,不管扮演的是弘法的角色,还是护法的角色,事实上弘护是一体的。真的,我们很多的同胞们到我们中心来一起学习,当结束了三天、五天的课程,这些同胞们要回去以前,有一些他们会分享他们的感受。突然发现一个真理,当他们在分享的时候,绝大部分不是提到课程里面讲的内容,而是所有工作人员他们那深深的鞠躬,是走进房间里,在桌上放著的牙膏、牙刷生活的用品。深深感受到这些服务人员,对他们那颗设身处地的爱心,留下来的都是护法们的付出。护法的同时也在弘法,都在把慈悲演出来,确实弘护是一体的,佛菩萨的教诲都是做出来,不只是讲出来而已。所以我们到道场来,我们的心境就是为了能够让正法复兴,让佛法兴旺起来。
当我们在团体当中遇到一些不愉快,遇到情绪来的时候,我们马上提起,我到道场来就是为了「为往圣继绝学」,就是为了让众生能够真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能够真正找回他的法身慧命,这是我们当初来的初心、目的。这个念头一提起来,所有的烦恼就不见了,马上提起灿烂的笑容,投入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所以这颗不忘初心,可以在我们所有五伦关系当中时时提醒自己,这个时候我们提起的就是本分、就是理智;而不是计较,而不是情绪。
刚刚讲到我们的文化确实就是这一个孝道的承传,当一个新郎官他要去把媳妇给娶回来的时候,他出门有一个礼仪,就是父亲端起酒来敬自己的儿子。我们去感受一下,平常在吃饭的时候,父亲拿起酒杯来说:「儿子,我敬你一杯。」你看这个当儿子的会不会从椅子上面跌下来?父亲是天!是我们心目当中非常崇敬的长辈,都是我们敬父亲。但是为什么那天要出门,要去把太太娶回来的时候,是父亲敬儿子?父亲这杯酒是代表祖宗敬儿子,你今天这件事是要替祖宗交代,要把家道承传下去。所以当儿子看到自己父亲提起酒来,这一个影像会落在他的心田,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他出门的时候那都是一种非常恭敬、非常承担的态度,都是非常庄严肃穆,不是嘻嘻哈哈的。到了太太家里,是岳父岳母牵著自己女儿的手,把她交在新郎官的手上。我们感同身受,那是岳父岳母的女儿,人家把女儿的终身托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应该以什么心境去爱护自己的太太。
我记得当初我姐姐出嫁,在迎娶的过程,最后一幕是我的姐夫带著我的姐姐给我父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就当我的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那一刻,真的,瞬间我父亲他的心境,就好像一道光一样射进了我的心田里面。我的父亲在那一刻当场眼睛是泛著泪水,我同样跟我的父亲一样泛著泪水,我在那个当下深深体会一个当父亲的不容易。在那个当下都可以感受到,父亲栽培一个孩子,养育一个女儿二十多年的岁月,回首这二十多年,多少的辛劳、多少的担忧、多少的付出,今天看女儿有个好的归宿,内心有这么一点点的安慰。而事实上,当女儿出嫁了,为人父母者还是不断的为女儿、为她的家庭、为她的下一代在付出、在担心,这一分父母对子女的挚爱,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当我真正体会到父亲的心境,我们真的打从内心感恩父母的恩德。我们深深对自己期许,这一辈子回报父母的恩德都怕来不及,怎么还忍心再讲一句让父母难受的言语!当我们深刻体会父母的心,我们这颗孝敬的心、这颗柔软的心,不用人家讲,我们时时能够提得起来。
父母也希望女儿出嫁之后,能真正利益对方的家庭,因为中国文化的长者都非常的厚道,都是要求女儿如何尽心尽力。我们这一年多,在庐江汤池做和谐示范镇,在三月份三八妇女节,我们办了一个「好婆婆、好媳妇的表彰会」,在这里面找了很多很有德行的婆婆跟媳妇。我们在采访这些好婆婆、好媳妇的过程真的感受很深。这些好媳妇她们有个共通点,就是她们出嫁的时候父母都交代她们,第一点要对公公婆婆好,可以不给我们买东西,不可以不给公公婆婆买东西;第二点,跟先生吵架了,不准回家。你看现在的父母,「受到一点委屈,赶快回来」,你看不颠倒才怪。夫妻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差异都很大,都一定有一段适应期。但是只要有共同的目标,要让这个家庭兴盛,教育好孩子,再多的障碍都能够用这一分真心去化解开来。所谓「夫妻一条心,黄土化成金」,而也唯有在这个过程当中修我们的忍辱,我们的修养,那个脾气才能真正降伏得了,这是感谢另外一半成就我们的六度万行。
所以,我们时时要记住印光大师的教诲,看一切人皆是什么?皆是菩萨。这不是理论,这是真实的,这是一生成就的修学方法。《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告诉我们,我们整个人生只有一个学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师。我们自己是学生,其他人都是老师,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足的地方。今天我们听经的时候很高兴,法师讲得很有道理,频频点头。可是我们不见得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但是一回到家遇到先生,火气上来了:这真是佛!我遇到他,马上知道瞋心还差得很远,都没有伏住。遇到某一个人,我们傲慢的心起来了,阿弥陀佛,他是我们的老师,他提醒我们还有不足的地方。
你看我们现在身体还很硬朗,他们这么早就来提醒我们了。假如我们修了二十年、三十年,自己的贪瞋痴慢都没有发觉,临终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贪瞋痴慢很重,这个时候很可能几十年修行最后没有成就。所以,愈早发现我们的习气,对我们的修行是最大的帮助。谁最能帮我们、提醒我们的习气?就是我们的冤亲债主。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就是时时点出我们的不足,让我们修行没有白修,没有浪费光阴。诸位同修,我们现在想起哪个人心里面就很不舒服,这个人是我们的菩萨,回去要给他立个牌位,感谢他提醒我们最需要修正的地方。
所以这些媳妇们,父母都交代这几点。第三点,当媳妇的就要把家里能够治理得很好,让家里的人回到家都是非常洁净、非常温暖。确实,一个孩子人格的成长、人格的健全,决定於整个家庭的气氛。家里假如吵吵闹闹,这个孩子感觉不到爱,他不懂得如何爱人,他不知道如何把自己这些烦恼、情绪把它调解好,因为在外面很烦,回到家里更烦。但是假如家里充满温暖,虽然在外面受了很多的委屈、很多的烦恼,一回到家里,因为有这种无私的爱,整个烦恼、痛苦都化解掉。所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在学校也好,在工作也好,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一踏进自己家门,一闻到母亲正在煮红豆汤的香味,一闻下去之后,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在家里感觉到的都是付出。所以家里已经形成这种人生态度,走到学校、走到团体、公司里面,也都习惯对人关爱、对人付出。这些好媳妇们都是有她的父母这么交代。
闽南话有一句话也是真理,「选田要选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奶」。你看那个种田的人,他看田地都先看看它的土质好不好?一个人要娶太太、娶媳妇要先看谁?不是看媳妇长得好不好看,是看她的妈妈这个丈母娘、亲家有没有德行,这是明白人。从我们去采访这些好媳妇,就真正体会得到确实都是父母正确的教育,让她们在走入家庭当中,有非常正确的心态。所以慎於始,不只是教孩子慎於始,今天女儿要嫁出去,她为人媳妇的这些重要心态,我们也要慎於开始,好好教她。这个都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安定,甚至於是整个社会的安定。
当新郎官把新娘带到家里之后,一进门先喝交杯酒,这个交杯酒是用一个像葫芦一样的植物的果实劈成一半,夫妻各拿一半。这个植物的果实,它的肉是苦的,盛著甜酒,夫妻互相恭敬喝这一杯交杯酒。其实这杯交杯酒在告诉夫妻什么道理?同甘共苦!你看瓜是苦的,酒是甜的,所以这杯酒喝下去了同甘共苦。而这个果实是同一体劈成两半,所以夫妻是一体,一体不可分。你看我们的左手跟右手就好像一体,当右手帮左手抓痒,抓完之后,诸位同修,我们记不记得,我们的右手帮左手抓了几次痒?记不记得?不记得了吧!有没有可能右手帮左手抓完痒之后说:要记住,我又帮你抓一次,你又欠我一次人情。因为是一体,所以不可能会计较,因为是一体,时时都感同身受。真的!
你看我们帮自己抓痒,抓后背,有没有一个人帮自己抓后背,抓半天说我怎么都抓不到?不可能。一抓就怎么样?就抓到了。别人帮我们抓痒还得怎么样?右边一点,右边一点;左边一点,左边一点。为什么?不是一体!真正五伦的道义就是一体,绝对没有太太在付出的过程,心里面还留一个念头:「你看我对我先生多好,我对他比较好,他对我比较不好。」夫妻没有这个念头。我们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夫老妻,听他们的言语是一种享受。老先生一定说「多亏有我太太,把孩子教育这么好,让我没有后顾之忧,都是她的功劳。」夫妻哪有可能自己在邀功的道理!像我母亲都常讲,你们的优点都是承传你爸爸,都是你爸的功劳。你看我们听到这种言语的时候,我们的人格都是愈来愈健康,都是互相赞叹、互相成就。
有没有哪个孝子拍著胸脯说,你看我有多孝顺!不可能。他视父母跟他是一体,甚至於视父母比自己的身命还要重要,所以一个孝子一定是时时想著他做得还不够,这是一体。大舜,你看他的父亲、他的继母要陷他於死地,他不只没有任何的埋怨,自己偷偷的找个地方在那里哭泣,像个二、三岁的小孩一样哭得那么样的伤心,那么样的天真,都在那里想著:「都是我做得不够好,害父母不欢喜。」那种对父母的孺慕之情,从小到大完全保持下来。你看当我们一岁、两岁那么小的年纪,自己犯错了,父母教训我们、处罚我们,我们是愈往父母的怀里钻。结果现在父母的恩德忘记了,父母才讲我们一句话,我们不好的表情就提起来,瞋恨的心就提起来,这一分一体、这一分道义失去了。
你看今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一位母亲都说到,当孩子几个月大大便了,她说孩子的大便是香的。为什么?她看到孩子的大便是感受到什么?感受到孩子很健康。你看那种对孩子无私的爱,连大便都变香。可是现在我们却对孩子失去了耐性,因为我们被虚荣心障住,你怎么不给我考高一点分数?你怎么不给我做好一点,害我这么没有面子?我们那颗挚爱被虚荣心、被贪心障住。这个虚荣的心压在孩子的身上,你要不要给我考高分?要不要好好学?钢琴要给我能在人前能站得住脚。这些虚荣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所以现在小学生想自杀的都一大堆。我们听到很多知名的大学,这些学生整个十几年求学的过程都不容易,结果读了一年、读了两年,却轻飘飘的从高楼就这么跳下来自杀死掉。他们缺乏的是孝道的教育,他们缺乏的是家庭的温暖。当这些孩子生命结束的时候,是我们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社会应该要省思的地方,这都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却愈来愈多。
我们面对所有的伦常关系,我们绝对没有起一个念头跟朋友计较、跟兄弟计较,跟我们的领导、跟我们的上司计较,那个念头已经不是道义,已经不是觉悟的念头。都是时时记住我们的本分,时时记住对方的恩德,这个才是活得明白,才是道义之身。我们刚刚讲到夫妻喝这杯同甘共苦的酒,何只是夫妻要同甘共苦,所有人与人,亲人、朋友的因缘,我们都要有这分同甘共苦的心,宁可舍身命也不愿违背道义。所以愈深入我们的文化,这分对祖宗感恩戴德的心自然提起来。
我们整个文化的承传,维系著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孝道跟师道。而师长老人家把师道给我们表演得淋漓尽致,我们不管走到哪一个净宗的修学道场,都能看到方东美教授,都能看到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以及韩馆长,几位大德、高僧的法像,当下就教育我们知恩报恩。章嘉大师的教诲就是我们的师承,大师劝勉我们要「看得破、放得下」。我们要看得破,看得破世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什么好贪著的。「万般将不去」,什么东西也带不走,还有什么好争的?真的这句话我们听明白了,当下真的就自在许多、清净许多。但是身命有限,慧命无穷,我们这一生唯一带得走的,是我们的智慧,是我们的慧命。所以人生的智慧在哪儿?在取舍,知道这一生该放下什么,该提起什么,这是智慧。唯有法身、唯有智慧我们可以带得走,而当我们放下欲望愈多,我们的智慧就能彰显得愈多。
我们又深入经藏当中,感受得到我们这一生要靠自己断见思烦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今天假如没有念佛法门,没有阿弥陀佛的弘愿,我们这一生,甚至於生生世世,都没有出离六道轮回的机会。真正看懂了,真正看明白这个真相,真的是死心塌地感念弥陀的恩德,感念释迦牟尼佛,感念所有高僧大德、师父的恩德,不然我们没有出离苦海的机会。就好像我们今天在大海当中,再差一刻就要灭顶,就在那一瞬间我们就没命了。这个时候突然从空中降下了一条绳索,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在那一头告诉我们,你赶快拉著这条绳子,「汝正念直来,我能护汝」,阿弥陀佛的愿力能护卫著我们,能够让我们带业往生。我们去感受一下,当我们快要灭顶的时候,突然有人把我们救起来,当下我们只有一个念头,我这一辈子是你救的,以后我做牛做马都要回报你的恩情。
真的,人生其实可以过得很简单,我们这辈子是阿弥陀佛救的,是释迦牟尼佛、是师父救的,我们这一生就交给佛菩萨安排,就保持这一分知恩报恩的心,这人生很单纯。而这一分报恩的心,我们会依教奉行,自己不但没有任何吃亏,因为依教奉行家和人乐,家庭变得愈来愈幸福,生命变得愈来愈有价值,知道如何让自己转迷为悟,得到快乐。也能够透过自己的修学心得去供养大众,让大众也能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所以,我们感念弥陀的恩德,我们也感念释迦牟尼佛的恩德。
当我们读著《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在这么浊恶的世间,佛陀能把至高无上的念佛法门告诉我们,成就我们,这么难的事佛陀都做到了。我们要感念佛陀这一分恩德,我们要感念我们的师父五十六年的修学,四十九年弘法利生。四十九年的岁月,师父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这种磨难,累积下来这么宝贵的经验、宝贵的智慧。师父所讲的每一部经,我们都深刻感觉是老人家的悲心,是为了生怕我们弟子错过了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舍不得我们错失了。
所以师长讲《无量寿经》,讲净土五经,师长接著又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提醒我们「善护口业」,不要因为口业错失了良机之外,又堕入三恶道,护念我们的心,我们要感受到。讲般若经是看到我们修学不得力,在念佛当中还是打很多妄想,所以讲般若经让我们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懂得放下,我们念佛就会愈来愈得力。后来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太上感应篇》,以至於在这几年的岁月当中,不断提醒我们要落实《弟子规》,都是了解到我们做人的根基不牢固。只要我们把做人的根基牢固了,这一生成就就有把握。我们感念佛陀、感念师长的慈悲,我们相信我们在菩提道业有这一分心念,「上报四重恩」,我们就不会退转,我们就能时时提起我们这分使命感。好,这一节就跟大家先分享到这里,有讲得不圆满、不对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慈悲指导。好,谢谢大家。
更新于:20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