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根不净谈起◎ 远 志 在中国人的口语中,往往能用上极深奥的词汇,让哲学家来解释也吃力。六根不净或。六根清净就是一例。倘若一个人心烦意乱,便会有人批评他六根不净。倘若一个人心平气和,又会有人称赞他六根..
从六根不净谈起
◎ 远 志
在中国人的口语中,往往能用上极深奥的词汇,让哲学家来解释也吃力。六根不净或。六根清净就是一例。倘若一个人心烦意乱,便会有人批评他六根不净。倘若一个人心平气和,又会有人称赞他六根清净。说的人振振有词,听的人心领神会。至于到底是哪六根,又如何才得清净,免不了多是瞠目结舌,道一声说不清。
或许也有能讲上几句的,一一数出眼、耳、鼻、舌、身、意来,共计六份。其实不是这样简单。假如耳朵不净,用水洗洗岂不了结?显然,作为一种器官而存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心),并不是被批评(或称赞)的对象。
在佛学看来,眼睛并不能视物,耳朵并不能听声,其余类推。谓余不信,眼睛怎么不能视物呢?那么请你想想看,若大一个眼睛又有哪一块能看东西呢?首先白眼球不中用,其次黑眼球的角膜、眼液也不中用,最后只能说视网膜了。不过,若用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再分析下去,视网膜上高低不平,有如丘陵起伏,又是哪一点哪一块在看呢?倘说还有视神经,如果也放大到树干那么粗,又是哪一根哪一茎在看呢?如此说来,讲眼能视物,不过是笼统一想的结论,细究起来,漏洞大得很,现代科学也还没有最后的结论。
因此佛学便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心)等六种器官并不是产生相应的六种感觉--色声香味触法(万物)的源头。源头是什么?佛学中归为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虽然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借以说明这是根本,就像一切植物都要有根才能生长一样,但切莫忽略的是并没有一种物质性的根存在,这里的根,只是指各种功能。
于是,眼睛之所以能看东西,是眼根在起作用;耳朵之所以能听声音,是耳根在起作用;
如此说来,眼睛、耳朵、鼻子着实委屈了一点,应了老百姓的俗话聋子的耳朵--配搭。佛教中的一个派别--说一切有部尺度放宽了一点,把这些生理器官称作扶尘根,意思是对那些真正发挥作用的功能(胜义根),起到一点扶助作用,总算这五官没有白生。
不过,这种称作胜义根或净色根的功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的存在。因为人们从常识出发去推断,既有功能,必要有产生功能的主体。为了满足这种思维,佛学中有的派别便提出净色根由净极微构成。例如耳朵,从耳膜、耳神经再分析下去,对能产生听功能的部分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的地步,便是耳的极微。这种极微被想象为在耳穴里往复循环,就像尚未全舒的卷着的荷叶一样。鼻极微被想象为在鼻腔里,背朝上面朝下,像两只垂下的爪子。舌极微被想象为布满舌面的半月形的东西。
但另外的派别却反对这种构想,他们认为既是极微,就已经分解到了超物质的地步,不应再受形态的局限,而是一种纯精神的功能。
具备六种功能的六根外化,则产生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佛学与常识不同的又一个关键处。常识认为外境是客观决定的,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映人我的眼中,便成图象,不映人我的眼中,依然存在。佛学认为外境是主观决定的,譬如一个人有色盲,他的世界便永远缺乏色彩;一个人耳聋,他的世界便永远无声。有声有色的世界对于他们是既未产生也不消失的。
要理解六境是六根变现的很不容易,所以佛学中常常以梦幻作喻。人在梦中,也会认为梦中的一切都很实在,只是梦醒之后才会感叹那不过都是六根的变现。人生的梦未醒之时,要实证六境不过是六根的变现当然很难。佛学研究的目标就在勘破这场大梦。
这样说来,宇宙观也好、认识论也好、科学假说也罢、繁琐哲学也罢,归根到底与人生观联系甚密。佛学不但建立了六根、六境合为。十二处的理论,而且认为六根作用于六境,是通过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处再加六识,合称十八界。十八界中既有认识的主体,也有认识的对象,还包括认识的过程和结果。佛学认为这一切如何变现,都取决于六根,特别是其中的意根以及依其而生的意识。
中国老百姓很赞赏六根清净的人,知道尽管似乎同在一个世界上,六根清净的人却比他们活得自在。他们几乎都讲不出上述这一番大道理,但干百年来佛教文化的滋润渗透,却使他们实在地留下了一个知道。
摘自《佛教文化》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