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传入震旦,信受甚盛。初在南方风行,南北朝时,有光宅、嘉祥诸师弘扬;隋时,天台智者大师集其大成,尤阐发无遗。继则贤宗诸师亦甚提倡,李唐之际乃大振于北方。慈恩大师著有玄赞四十卷,讲者多宗之。宋..
法华经讲演录
(方便品第二)
太虚大师讲述
民国十年秋在北京
方便品第二
正宗分共十九品,方便品为正宗分内之首品。兹先释本品之来意:在序品中,已委曲显示将说妙法之意,故应继说本经之宗;而本经之宗,即是一乘大法,刊落枝叶,直截根源,故有逗上根之方便品。
次释本品之名:方者、方法轨式之义,便者、善巧便利之谓。方便之对待为真实,故欲明方便,必须先明真实;欲明佛之方便智,必先明佛之真实智。佛之真实智有二:一曰、实法,二曰、实智。实法复分为二:一名、体实,即一切有为无为等法;二名、真实,即妙真如性也。实智亦分为二:一名、如体实智,即观体实之无漏真智,谓于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法皆了其究竟;二名、证真实智,即根本智,此智所证之法,即一切法根本之妙真如性,此真实智与所证之法,皆名为般若也。以上合为佛之真实智。佛既自证圆满,今欲应机开示众生,是为佛之方便智。方便智有四:一曰、进趣方便,譬旅行者之有筹备,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皆名为方便位,以未证于真如法身故,恒修种种方便,如六度万行等,要皆以智为先导。二曰、施为方便,即事实行为上之方便,包下二种:一、如说法教众,以自证者开示众生,为教导方便;二、了知自他所证境界,假何方便可以修入,为证道方便──上二均属施为方便。三曰、集成方便,如来说法圆融,一法一义皆成总持,如唯识为门,般若为门,各摄集一切法尽。四曰、权巧方便,随机权说令众获益,亦施为方便之一。分之又有三类:一、接下方便,谓以权说接引诸根:二、显上方便,谓以权智显示实相;三、通彰上下方便,谓以种种譬喻言辞,随顺开示,使知三乘诸法皆是一乘是也。以上皆是佛之方便智,而此中所云方便,正属通彰上下方便。盖方者、秘也,便者、巧也,惟佛始有此秘巧,以显现如来一切替智圆满之智,非等觉菩萨所能也。此为本品方便之义。
复释本品之体:一切方便皆智为主,佛之方便即佛之不思议智,故即以智为体也。
甲二正宗分
乙一显一乘境
丙一正明权实三根得记
丁一初周说法
戊一世尊晓喻
己一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
第一周说法中,约分为四:一、世尊晓喻,二、鹙子领解,三、如来述成,四、佛为授记是也。方便一品,全属世尊晓喻。本品复分四条,兹先释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二深者、智慧深及智慧门深也。智慧、谓诸佛自证之智慧,智慧门、谓诸佛教化之门。先唱者、首先标举及称扬咏叹之义,所以启在会大众之欣慕渴仰,坚其欲闻信受之心也。
庚一长行
辛一叹所证所说法妙
壬一总标胜妙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先已入无量义处三昧,中经放光照境等瑞相,及弥勒、文殊问答已竟,始复出于三昧。安详者、从容不迫,出入自在之义。起者、佛在三昧中身心不动,现复从不动法界中重现三轮不思议教化之相也。在会大众有天龙八部及诸大菩萨等众而首告舍利弗者,以舍利弗智慧功德为声闻众中之上首也。又不告文殊师利诸大菩萨等者,因此经正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若对大乘众,即无所谓开显;故此经开显,正为对治二乘,尤为接引二乘之上根,故特告舍利弗,使不著于小果涅槃而趣于大果涅槃。又若不告声闻而告诸菩萨,彼声闻等众,且将疑此妙法系佛为菩萨说,而与己等无与,将何以启其歆慕而生信受乎?
佛首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以此智慧乃诸佛自证所成就之智,虽等觉菩萨亦不及了解。约摄为五义:一、智慧之体性,即真如,即实相。二、智慧之相,即根本智及后得智之二无漏智,于一切法界种种性相因果差别无不了知。三、智慧之伴,即六度万行庄严功德等是;无不以智为先导,以根本、后得二智为总持。四、智慧之因,即因解而起行,因行而证位,因证而成就佛果万德圆满之智觉等是。五、智慧之境,谓若空、若有、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一切诸法,皆名为一切种;此一切种之境界,即为一切种智之境,即下文云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以上五义,总显佛之智慧,惟有如是智慧,故为甚深无量。甚深有五义:一、自体甚深,智慧体性即真如实相故。二、自义甚深,智之义相即佛之二智,非九法界众所能及故。三、内证甚深,佛智自证,余智难及。四、依止甚深,以此智慧以法界法性为依止故。五、无上甚深,以佛所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之智,等于无等之真如法性故。由此五义,故曰甚深。无量者,如空无尽,不可以数限量之义。又、众生无量,即众生之心欲无量,即一切随顺教化之差别智无量;而佛之根本智,既超过于此无量之一切差别智,故亦为无量。
智慧门,指佛教化众生之方便、及其境界而言,兼教门、行门二种。门以能通能入为义。经言佛智慧门难解难入,即其门甚深之义,约释为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五义。难见者,以等觉菩萨所见佛之境界,尚为其少分,非即佛之究竟境界故。难觉者,以等觉菩萨尚非究竟觉故。难知者,以佛境界惟佛与佛乃能了知,余不得故。难解者,以非思量分别可解故。难入者,以佛之境界,非语言文字可入故。由此五难,益显甚深之义。
壬二释斯胜妙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因断二疑,故须别释。二疑者何?一、声闻众以为佛证涅槃,我等亦行佛法而证涅槃,胡为我等不能了知佛智?二、佛之言教,即佛之智慧门。所云三界二十五有诸苦,悉由贪、嗔、痴所自招受,应修三十七道品等行,今我声闻等如法修习,已证无学得阿罗汉果,己为圆满,胡云不能了知佛智?以上二疑,皆由声闻等众不知自证之果,仅解脱于三界生死,尚未得无明漏尽,于一真法界之根本、后得二智悉未亲证也(凡如法修持之声闻:利根须三生,钝根须六十劫,始证阿罗汉果)。
佛曾亲事无量诸佛,则教门甚深;尽行无量道法,则行门甚深;勇进则非仅自了;名称普闻则为佛所叹增己功德,众所知识增人功德,非二乘独了之无闻者可比;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则自证者不可思议;随宜所说意趣难解,则化度众生虽随契理契机之宜,根性未熟者仍难了解。以上、明佛智慧门甚深,难解难入,为二乘人所不能知。
辛二叹能证能说师妙
壬一总标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
法性身佛,本无自他之相及成佛之相可得,此云成佛其义有二:一为因圆果满之报身佛,二、为机缘成熟出现世间之应身佛。应身佛多为众生示现而来,故有成佛之相。又能证一真法界之智,即为报身佛;能起身口意三轮不思议教化之智,即为应身佛。
此总标佛说一切法度一切众,悉已成就,无不圆满具足也。种种因缘有三义,即经文下云无数方便、知见波罗蜜、及念观等是。譬喻之义如下。佛所自证之实相,为语言文字所不能及,非假佛之方便智无由委曲显现。故佛法本无可说,而佛所说法悉就各类众生心量所及之语文以为开示。例如本经佛所说者为妙法,惟一堕名相即已非佛所自证之法,故妙法二字即是等于譬喻。所有种种经文,亦即谓之种种譬喻可也。
壬二别释
“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别释中分四,本节具别释中之三。
一、自令离诸著以上,属种种方面。佛既成就种种功德教化众生,因众生心欲无量,故方便亦无量。九法界众生各有所著,各著于自类之境界、自类之知见,故不能超出于自类。如修行各众之证四果、证十地者,均易各著于自所现造之境界;修外道者,尤各自著于所执之境界。惟佛以大悲方便,随类现身,广为开示,引离诸著。
二、自皆已具足以上,属种种知见。佛于一切境界,无不究竟了知。波罗蜜、即究竟,此即后得智。
三、自禅定解脱三昧以上,属种种念观。广则难度量,大则难包举,深则难测知,远则难追及,均赞如来知见。无量、即四无量心,无碍、即四无碍辩,力、即十力,无所畏、即四无畏,禅定、即四禅八定,解脱、即八解脱,三昧、即三摩提。谓佛于一切法无不了知,为种种念观成就。
“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此下属别释之四、种种言词。种种言词复分为六:一、种种成就,二、语言成就,三、相成就,四、堪成就,五、无量种成就,六、随顺众意为说修行法成就。
自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句以上,为种种成就。谓佛于若空若有,世出世间,一切等觉菩萨所未曾有之法,悉皆深入,洞无涯际,究竟成就。自悦可众心以上,为语言成就。佛法本无可说,亦无能说之土,佛以甚深之方便智,分别众生心欲,契理契机以为之说,故名为巧。因能柔软,遂悦众心。自不须复说句以上,为相成就。以能证故能说,因能说益显能证。取要言之者,显佛于一切菩萨所未曾有之法悉已成就。而止不复说者,于佛之成就赞叹至极,以为无容再说,适益启会众歆慕欲闻之心。正为世尊说法方便善巧之相,故曰相成就。自难解之法句以上,为堪成就。以成就第一希有,堪能证说故。自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句以上,为无量种成就,以诸法实相无尽,唯佛智亦无尽故。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随顺众意为说修行法成就也,谓随顺九法界说种种法。在种种言词成就中,有证有说,即因说显证。如经云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及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等语,即显能证,均为显境言词。又经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及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惟佛与佛乃能究竟,又所谓诸法如是性相力用等语,即显能说,均为显义言词。
诸法、指一切法,实相即法性。若以法性言之,虽一字一义亦无可立;若以法相言之,随举一法皆有性、相、力、用等十种。犹虑此十种不足以尽之,故复云诸法之本末究竟等,以明一法之有无量义也。相、即可名之相,即可取以为法之分际者。法、有变迁者,有不变迁者,有显现者,有不显现者。变迁者为相,不变迁者即名为性;显现者为相,不显现者即名为体。法之性、相、体三者,各有业用,即名为力。有所作为,故名为作。又诸法皆从因与缘生,皆有其果与报。从此一法生彼一法者,此一法即为因;彼一法助成此一法者,彼一法即为缘。如谷种因日光与水分而生芽,谷种为因,水日为缘。芽即其果,生芽即为其报也。本末究竟者,以法性为本,即以法相为末,法相之最高最后之果,即为究竟。以上种种,佛无不如实了知,即无不称性而说,此为随顺众意说法成就。
依玄赞及法华论,有五种问词:即何等法,何体法,何似法,云何法,何相法,以释明诸法之性、相、力、用等。略述如下:如问:法为何等法?答言:如是相,如是性。以诸法非一法,总摄有为、无为等法,相即有为法,性即无为法也。如问:法为何体?答言:如是体。以有为法相以五蕴为体,无为法性以五蕴法为体也。如问:法果何以?答言:如是力,如是作。以常住之法具有力能,无常之法全假造作也。如问:云何为法?答言: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以有为法从因缘生,故有果报;无为法不从因缘生,则无果报也。如问:法为何相?答言:如是本末究竟等。以本末究竟等,即为诸法之通相也。
若依天台教义空假中三观法释之:即将一切法之假名分别指示,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力、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以显无量假名差别之法,是名假观。又显示一切法如如不二,倒会其文义,谓相是如,性是如,力是如等等,以观诸法之当体空寂,是名空观。更显示一切法无二无别、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等等,即如是无差别之义,以明如是等法唯一实相,无二边分别,是名中观。单观空寂为通教,三观次第为别教,三观一心为圆教,此即南岳大师之三番读法。
智者大师复以十法界释此经义:如谓佛法界,有佛法界之性,相,力,用等;菩萨法界,有菩萨法界之性,相,力,用等;乃至畜生法界,有畜生法界之性,相,力,用等是也。又若以任何法界为主,即以余九法界为伴,如是主伴相入,则成千如。又每一法界皆有依正二报,依正二报中即皆有法法之性,相,力,用;此二报皆以五蕴法为体,五蕴法中亦各自有其性,相,力,用等,则成三千。而皆不外于此一念心中具之造之,何以故?以此一念心中,于十法界一切法之性,相,力,用等无欠无遗。圆教谛观法,即欲使此十法界一切法之性,相,力,用等,了然于此一念中,此即不思议之解脱也。观此一念时,前念为所观之境,后念即能观之智;至究竟显现时,则即佛之甚深智慧矣。
又诸法之义,大至虚空世界,小至微尘邻虚,均各名为一法。譬诸微尘,亦自有其性,相,力,用等。又譬之于火,以光为相,以热为性,以烧为作,以化为用等。如是证明,如是说法,如是随顺众生,即如是教化成就。一一法皆可作如是观,固不必论其为有为、或无为等法也。
庚二重颂
辛一颂前二妙
壬一总颂二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此下重颂共二十一颂,前十七颂半颂法妙师妙;后三颂半,劝信今说也。此总颂二妙。
壬二别颂法妙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此四颂半,重述佛智甚深难入之义。云何难入?以是妙法离于言语文字之相,不易解示。等觉菩萨,虽信力坚固,亦祗证少分而已。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颂阿罗汉不堪了知佛智。已证阿罗汉果之报身为最后身,以尽此报身则超出三界生死,无后有也。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此颂舍利弗乃至十方利根,亦难测知佛智。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此颂辟支佛利根,亦难测知佛智。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此颂菩萨不能测知佛智。新发意菩萨,指初地以前菩萨言,初地前之亦能证法,但未能不退耳。刹、梵语刹多罗,即国土世界之义。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此颂十地以上菩萨亦难测知佛智,十地以上,如证不退等,仍在无明障中,尚带有漏。
壬三别颂师妙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辛二劝信今说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今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三乘教义,悉是权说,皆非真实。众生耽著小果,不知趋出进向大乘,故佛将以大法引之也。
己二四众惊疑发扬鹙子之请
四众惊疑发扬鹙子之请,共分为三:一、蹑止初请,二、二止二请,三、三止三请。每次佛止不说,用意各殊。初止者,以自证之智不可言显,冀使众生了知一真法性,本不应求之于语言名相。再止者,舍利弗因中根难悟,再申请说,佛虽允许而又止说,以众生求法之心若未诚切,虽为说之不能受益。三止者,欲闻心切者固可为说,而不欲闻者亦当俟其请退,免启疑谤而增彼罪也。
庚一蹑止初请
辛一大众怀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蹑、踵蹑之义。舍利弗踵前文世尊止勿复说之后,而初次请说也。自今者世尊句以下,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一段,均为会众怀疑之念。佛说解脱,我亦得到涅槃,即是误以二乘涅槃为佛之究竟解脱,故不知如来殷勤称叹之义。
辛二鹙子启请
壬一长行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壬二偈颂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首述世尊自叹所证智德之妙,次述在会三乘、天、龙、人众之疑,以显欣慕欲闻之意。究竟法、指灭谛言。所行道、指道谛言。闻佛说法,发生慧命,故曰佛口所生子。如实说,契于实理而说也。
庚二二止二请
辛一长行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惊疑有数义:著小乘者,谓涅槃即是佛果,此外何由更有佛法!生颠倒见者,谓佛自语后先矛盾。增上慢者,不信佛说,益滋疑谤。已证小乘果者,自悔未从大乘法修入。凡此均属惊疑之义。佛知其必当惊疑而先揭破之者,正以此种惊疑为非是,而期以大法除断之也。舍利弗言会众利根智慧,正表堪能闻受之意。
辛二偈颂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庚三三止三请
辛一止说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此佛第三次止说。盖此品说法,乃佛称本心而说,非坚固深信乐闻而遽予开示,必召惊疑;又将使增上慢之比丘等,不惟不获利益,反因疑谤而生过失。慢有七种:一、通常之慢,自谓智慧功德过人,是为慢。二、过慢,智慧功德与人相等,而自高以轻人,慢上加慢,是为过慢。三、慢过慢,智慧功德实不及人,而反自谓过人,是为慢过慢。四、我慢,即我相之最著者,例如自命甚高;因有此我相,遂独见己之优胜而益显他人之不己若,是为我慢,为诸慢之根本。五、增上慢,如始得初禅自谓已证初果,甫得第四禅便谓已证阿罗汉,其实所证者不过暂能降伏烦恼,并未除断。如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迨定力既完之后,应堕地狱,是为增上慢,恒为修行者之通病。六、卑劣慢,自谓我不如人,然亦何求于人,以是任意慢人,是为卑劣慢。七、邪慢,于一切是非曲直不加审察,而自执著于先入之邪见,慢侮一切,由是因果报应都不之信,是为邪慢。增上慢、为此七慢中之一。专言比丘者,比丘为四众之首,故以比丘摄四众。佛意:此增上慢比丘,若闻今说一乘妙法,必疑与前说之二乘法互有是非抵触,发生妄语过失,将不待升入四禅天之后而即堕地狱,故云将坠大坑。佛以大悲故,于彼等未退席以前不忍即说。颂言法妙者,佛以二乘权说为一乘之方便,未经宣示以前人莫之知,故曰妙。此善巧之法,所由为增上慢者不易敬信也。
辛二请说
壬一长行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舍利弗以宿命之智,谓此多数会众,久蒙三世诸佛之教化,必能敬信。佛不可以少数人之故,止而不说。长夜、喻生死烦恼之昏闇,冀佛以妙法智慧之光饶益之也。
壬二重颂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
此为已请说。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
此为众请说。
“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此为人己总请。
己三开斯实相启彼权门
开斯实相启彼权门者,即开一乘之实,启二乘之权。此节经文,为正宗分中之正宗,最关重要。
庚一长行
辛一明二记
壬一取记
记、即分明记别不昧不忘之意。记之种类有三:一、记过去未来功德过失等事,于小乘法中常见。二、记甚深法义,如佛云三乘唯是一乘,此即于大乘法中分明记别。三、记当成佛,即本经授记品中,于诸弟子当来作佛分别授记是也。取记者,取决之义,谓佛许可决为之记,如经云汝已三请岂得不说是也。与记者,明与授记,为之解释也。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此释许可摄受,善思念、善巧思念也。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释恶人退席。罪根深重即报障,增上慢即业障。枝叶、即指德本未深、信根未固之增上慢人。真实、他译亦作贞实,赞会中之德信兼备者。
壬二与记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 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此释未闻令闻。优昙钵华、即大金莲花,惟金轮王出世乃应瑞一见。佛希说此经,故举此为喻。佛于本经再三述诸佛言无虚妄者,虑会众于权实二说不善思念,则不生信受反起过失,故再明佛言之无妄。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此释所说难知。佛所自证之实相,即诸法寂灭相,一切诸相到实相均已失其自相。故佛所说之方便、因缘、譬喻,非即是法,特假是方便、因缘、譬喻以委曲显现是法而已。而人即欲于佛所说之方便、因缘、譬喻上,以思量分别解释之,以为是即佛所证之法性,故佛特显彰其非如是等所能解也。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释依何等义,谓释佛依何等义而作如是说也。诸佛世尊、广包十方、三世诸佛。一大事、谓最大之事,且为三世诸佛共认为唯一最大之事。因缘、亦作缘由解。又众生既经多劫之佛化,即有一乘之因,必待佛之增上缘以为之启发,此即诸佛共认之大事因缘也。出现于世,即应身示现于此世界,佛之出现非由宿业果报,乃本其大悲愿力以示现也。
知见之义,通十法界。此知见、既专指为佛之知见,则为佛所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上之知见,非二乘之知见可知。就佛出现于世之本意言之,既专为开佛知见,则非二乘可知。
佛知见有数义,释之如下:佛所亲证之一真实相为所证,能证法性之正智为能证,此能所之知见并名佛知见。又、真如为知见之性,正智为知见之相,此知见之性相亦并称为佛知见。又、无著般若论云:无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提是报身,法身为性,报身为相。又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此菩提法身、菩提报身、与智及智处,均名佛知见。又、正体智为知,后得智为见,并照真俗二境,合之名为佛智见。
开佛知见,具开显、开发二义。所云欲令众生开显佛知见者,以众生本有之法性真如圆满常寂,即一切法平等所依之体性,无始以来为烦恼、无明二障所蔽不能显现,如矿掩于真金,如土覆于草种,佛悉欲使之开显。盖此本有之体性,唯佛能究竟知见,而众生不自知、不自见,故须佛开显之也。又、所云欲令众生开发佛知见者,以众生于一切有为有漏之烦恼藏中,亦具有无漏法之智种,特因二障为碍,不能萌芽滋长。若闻佛演说妙法以为熏习,便能开发生长,至于圆满即成无上菩提。故诸佛出世,欲于众生心中开显、开发如来功德藏耳。所显现者,即无上涅槃法身理;所发生者,即无上菩提报身智;如是,则如来藏出障圆明而得清净矣。示佛知见者,以众生昧于本有之平等法性与佛无别,特显示其为众生所本具,为佛与众生所同具,使能发心起行以自证于究竟实相也。欲令众生悟佛知见者,即令其觉悟之义。夫至于觉悟,则此一悟即是佛知见之端,但尚非佛知见之全耳。此能悟之心,即大乘起信论中所说之始觉是也。能以始觉对待不觉,使由不觉而渐次以几于究竟觉──佛之知见,此即悟佛之知见。入佛知见道者,即趣入或修入佛知见之道路也。佛欲令众生起菩萨之因行,如十地以上菩萨证于法身而不退转,是即令众生入于佛知见之道。
以上四事,均为诸佛出世一大事因缘之义,本经所称为妙法者即此,所喻为莲花者亦即此。盖是经非说种种法相,但说诸佛出世说法之因缘,明其因缘之所在,专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故闻其一句一义者悉当成佛,斯佛及众生之大事已毕,而此经所由得名为诸经之王欤!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此释如来之意。谓佛于众生,或说人天之法,或说声闻之法,无论如何说教,皆是欲令成菩萨道,故云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者,即或现种种身,或说种种法是,无非令成就佛知见也。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此释令住一乘,就因言之,佛所说法既为教菩萨法;就果言之,自为成就佛之知见,故知唯是一乘无有二三矣。即可知二乘、三乘之法,皆为权说,一切众生要当安住于一乘,而不当歧求声闻、辟支之乘,及滞著于声闻、辟支之乘矣。
法华本以一乘为正宗,宗者、宗主之义,如以一乘为此经之主旨。无论大乘、小乘、声闻乘、辟支乘、菩萨乘,悉归于一乘,故曰无有余乘。乘者、运行载容之义。一乘之体即真如法性,一切法皆以此为体,故此能运行一切、载容一切,俾一切凡夫有情随分运载以至于究竟地。以是义故,名之为乘。
以下更释一乘之义:圆教随分说法,或说声闻、辟支二乘,或兼说菩萨乘为三乘,或说人天、声闻、辟支、菩萨四乘,或说人、天、声闻、辟支、菩萨五乘。
教相不同,故起行不同,证果不同。今于此种种差别之中,显示其但为方便法之差别相,而在如来说教开佛知见之本意中原无差别:是由教意上观之唯是一乘。又、小乘执著二乘权说以为究竟,今既显示其并非究竟,仅为方便,且终当由此方便以趋于究竟:是就因行上观之惟是一乘。又、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既皆是教菩萨法,则彼滞著于半时教之钝性声闻,一经于是法了解圆满,自知更无余法可为一乘之对待:是就果德上观之惟是一乘。又、一之义由相对而名,以有权说之二乘、三乘,故特标为一。若无二、三,则一之名且不得立。又、一之义由当体而立,一真法界体原不二,故其运载之大用亦唯是一乘。
如来演说唯一佛乘之意,以用言之:一、因不定种性之众生,往往由菩萨因行而怯弱以退入小乘,佛特显示佛法唯是一乘;既无小乘之可退休,自亦无大乘之可怖怯矣。一、因菩萨多以二乘与大乘相对待,佛特显示一乘,令直趋无上正觉。一、因令一切众生知佛法唯是一乘,则可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即众生心中之佛,众生即佛心中之众生,得以发心起行,共归佛乘。又、以体言之,惟一法性,即是一乘。如本经所云:三草二木,同为一地所生。徒以众生执有我见,妄见法法差别。实则九法界均无自体之相,悉以一真法性为自体;亦并无声闻、缘觉、菩萨等差别之相可得,以是故说唯一佛乘。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此释依法式显。谓依三世诸佛之法式,以证显上说之义也。言三世诸佛悉先用方便权教,而后开权显实以会归于一佛乘,我今亦复如是。然诸佛说法,有时亦不尽先权后实,如为法身之大士等,恒直说菩萨法。又上根利性之凡夫众生,亦多顿悟大乘。此所指之诸佛,盖指同类应化示现之应身佛也。一切,概括无遗之义,又专指一切先权后实之应身佛之义。又三世诸佛之方便,亦各各不同:释迦牟尼之方便法,不惟用于三乘,于六道众生均各有方便善巧之权说。如于三恶道,则为说三恶道之恶法;如于无十恶之人道众生,则为说人天之善法。故释迦牟尼之方便法,亦不尽同于三世诸佛。然于不同之中而有一共同之根本法,即为唯一之佛乘,以成一切种智,此则可引以证显者也。
一切种智,即佛正智,以其种别能知一切法故。饶益、利益之也。安乐,使众生证显本有之佛知见,与以安乐也。究竟者,不以小法为究竟,以佛智为究竟也。
众生根性不同,由渐入者为说渐法,从顿入者为说顿法,总之,此诸众生皆为菩萨,而顿、渐种种说法,皆但教之以成菩萨也。开示使悟,由悟起行,行至究竟,则得菩提报身以证入于佛之知见,是诸佛之本意也。众生心欲恒沙差别,佛以十力之智随悉了知,知其深心执著之所在,而随顺开示之。如怖畏生死者,若告以生死本空无足畏怖,但当于浊世中生生世世修菩萨道,至功行圆满自当成佛,则此怯弱之众生必不堪忍。佛以方便,先告以解脱三界烦恼之法,则欢喜奉行。此为随众生之本性;而此法;实亦即为彼开佛知见得一切智之惟一佛乘,更别无离一乘独立之二乘、三乘也。
辛二破四疑
壬一何时说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释佛于何时说此一乘法也。浊,秽浊及重浊之义。劫、梵语劫波,犹言时代,即指一总相相同之时代也。在一劫中,亦自有增劫、减劫、善恶、轻重之分。若至刀兵、水、火、饥馑、灾变、疫疠、夭亡种种日见增多,斯为劫浊。在此劫浊内之众生,善根浅薄,不善根增长,故惟有贪、嗔、痴及种种烦恼,障覆深厚,斯为烦恼浊。具此无量烦恼之众生,即为恶众生,为恶者众,而仁慈柔和之众生不复见容,斯为众生浊。此恶众生嫉妒贪残,不复相助相利,但知相争相害,惟执有种种邪见、不正见,而于一切道德不复能闻能受,斯为见浊。因斯见浊,生活困苦,恶业弥满,果报显现,如寿命短促,无复远志能修出世之大道,斯为命浊。在此五者之中,以烦恼浊、见浊为因,即以劫浊、众生浊、命浊为果。诸佛乃于此时示现出世者,为度一切有善根有缘之众生使之出世。又以五浊之故,不能顿化,遂有三乘权教之说,实仍以一乘为究竟也。
壬二云何知增上慢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此谓如何察知为增上慢也。凡为佛弟子者,虽修证小乘,必不能昧然于佛大乘之义。若昧于一乘之义,甚至妄谓已证,此即非佛弟子,此即为增上慢。若实得阿罗汉,实得辟支佛者,对于佛乘或回小向大,或虽未起行,然必深信此大乘之义;若不信者,即非真证二乘之果者,是即增上慢人也。
壬三云何堪说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此谓佛说法契理、契机。今此增上慢人不信佛法,佛不能化,云何佛可称为堪说法之人乎?佛言:如来终当为之说法,今不为说者,以是等人根未熟故。若当佛灭度之后,现世无佛,即无人为之说是妙法矣。何以故?以解是等经,非九地以上菩萨不能,解者难得故。但倘值余佛,亦能决了此义而为之解说也。
壬四云何不成妄语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此谓诸佛必无妄语也。佛意:诸佛已证佛智,汝等未证,自不能解,岂得疑佛为妄!但当先以信心领解此唯一佛乘之旨而已。
庚一重颂
辛一明二记
壬一颂记取
此偈颂共一百二十一颂。前一百十八颂为重颂,重颂中与长行文之次第相较,微有后先详略之不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玼,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
在俗男子多自矜高,故为我慢。不信者,并无己见,但随顺众人亦不之信,此即卑劣慢也。
戒为出生死海之宝筏,若筏有缺漏,则仍沉没于生死海矣;故戒有无缺戒、无漏戒等。玉之病:在内为瑕,在外为玼。犯戒之众,内起过如瑕,外讥嫌为玼。护惜、即讳藏之意。小智已出,谓自为独出之智,实乃真实修行众中之糟糠枝叶,无福受斯大法,卒被佛之威德所加,退席而去也。
壬二颂与记
癸一颂所说难知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若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十二部经之次第:一曰、契经,二曰、应颂,二曰、记别,四曰、讽诵,五曰、自说,六曰、缘起,七曰、譬喻,八曰、本事,九曰、本生,十曰、方广,十一、曰希法,十二、曰论议。修多罗者、即契经,广义指经之全文,此则仅指长行中之略说。亦译法本,盖修多罗之别相也。伽陀、即讽诵,即以数句总结教义之经文。本事、即宣说诸佛及大众等夙生之事。本生、即宣说世尊过去世修行等事。未曾有、即希法,如神通等是。因缘、即诸法之因由缘起。譬喻、即假事比譬以为晓谕。祇夜、即应颂,谓以偈语重明前义也。优波提舍、即论议,谓佛及弟子研述经典之论议也。佛说以上种种方便小法,实皆以一乘大法为究竟。而钝根独乐此小法者,以著于生死之苦恼,认为真实,故专求解脱于生死,而于佛之甚深妙法,不能了解起行,此佛所以先说小乘涅槃也。
癸二颂令住一乘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九部法、谓九部小乘之法。佛子、指当时声闻将授佛记者。深心、谓沉潜恒久之心。佛之功德宝,在心最深处,故惟深心方与佛会。佛知会众欣喜成佛之心,故说大乘。是会众咸知从前种种权教,皆会归于一大乘,故苟闻一偈,尽当因之以究竟成佛也。
癸三颂无二无三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谓二乘、三乘之称,悉是假名,但藉为导入大乘之方便耳。如羊车、鹿车、涅槃、化城等名,悉是引导之假名,实只有一乘牛车,以终入于究竟道场耳。
癸四颂佛出世本意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癸五颂开示悟入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此颂开佛知见。自住大乘,指佛自证之实相,以所得之法度生,即开众生之佛知见。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此颂悟佛知见。佛证大乘平等之法,即以平等之心化导一切,故若以小乘化人,即为堕于悭贪。佛语固无欺诳,亦无世人贪惜大乘及嫉人证大之意,以佛具足佛果上之断德,已究竟断除五种烦恼及二种生死之恶,而能作无畏吼于十方也。实相印、指佛果上之智证,即唯一实相之印。说实相印者,盖称佛之本愿而说,欲令众生一切如我,悟先所不知之大乘正智也。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此颂入佛知见。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此共十颂,颂示佛知见。佛遇众生,皆示佛乘,惟愚痴无智者,错学乱行,心迷意惑,不能受教。然佛悉了知此诸众生种种不能受教之由也:一为贪痴众生,坚著五欲,自生烦恼,因造恶业,坠堕三途。间因十善,轮回六趣,受苦受胎,世世增长其生死轮回之报。一为外道众生,薄德少福之命浊众生,生于众苦逼迫之劫浊中。中于外道之邪见,如游稠密之森林,不易得出。依止于有无、断常相所组成之六十二见等,深著坚受。由是我慢日甚,排斥异己,谄曲为心,尽乖真实,虽有佛法不易令度矣。此二种人,一因愚痴自蹈于苦,一修邪见以求脱苦。是均能知有苦,佛故即说小乘涅槃灭苦之道。然此涅槃,非自证之本性涅槃,即非真能灭苦之道。盖常寂法性,乃为究竟涅槃;若能证此,方能究竟灭苦,方能成佛。此小乘灭苦之涅槃,第为我之方便说法耳。
癸六颂依法式显
子一总颂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乘,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此颂十方佛法唯是一乘,故知二乘云云者,权说也。
子二颂过去诸佛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码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榓、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鉐、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苇、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旛、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言过去诸佛,皆以一乘大法化导众生,惟随顺天人一切众生之心欲,故以异妙之方便说法,助显妙义。如值佛闻法者,精修六度,皆成佛道。在佛灭后者,敬重舍利,建筑塔庙,庄严佛像,及供养此塔、此像,虽种因极微,佛皆决其终成佛道,甚至心多散乱之人,一拜佛像,一礼塔庙,一称佛号,佛亦决其终成佛道。盖此经营塔像,供养恭敬之因行,均能长养善根,增益福慧;并能以此熏习之胜因,起无漏之功德,若不退转,自得究竟成佛,此明过去诸佛种种方便,悉是一乘之法式。
子三颂未来诸佛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性、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此言未来诸佛亦以方便说法,度脱众生入佛知见。无漏智、即佛知见也。若有闻法无一不成佛者,以所闻之法即修习成佛之唯一妙法也。两足尊、谓佛福德、智慧两者俱足,为世所尊。法常者、法中道,圆成实性也。法无性者、法空,即遍计执性也。佛种、谓众生本具之无漏种子。从缘起、谓从佛法熏习之胜缘而起。是法住、指佛所自证之一乘实相常住。法住法位、谓此实相常住之法,常住于一切世出世间差别法之位也。此佛所自证住于一切差别法位之常住实相,是即一切世间最真实之相,故其相常住也。道场、即成就无上正遍觉之场,即佛及众生之真实本心。此言诸佛世尊知法中实理,知法性本空,并知众生本有之无漏佛种,须藉熏习之胜缘而起,故说一乘之法。又一真实相常住之法,遍住于一切差别之位,是即为世间真实之相。佛已于成最正觉之场中如实证知,特以导引众生故而为此方便说法耳。
子四颂现在诸佛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第一寂灭,谓第一义谛离于言相。知众生诸行以下五句,玄赞释为知众生之心行相、与心所念、及过去之业力、欲力、性力、精进力、与根之胜劣力。佛惟知此故起方便,虽说方便仍为佛乘也。
子五颂今佛法式
丑一总颂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此颂我今亦由是法式。
丑二颂初以方便诱引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贪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佛有五眼,通称佛眼。六道众生无法身功德庄严,故曰贫穷。牦牛尾大,性贪爱其尾,以目顾尾而行,故别无所见。喻众生贪著于五欲,不能别见生死之苦也。大势佛、言惟佛有大威力。断苦法、断生死苦之佛法。邪见、指非佛法之外道。外道亦以求脱苦恼而发道心,第彼所谓灭苦之法,终不能灭苦,仍为苦法,是以苦舍苦,苦终不尽,故为释迦所悲。佛之智慧虽极微妙,然为钝根贪痴之众生所盲视,佛即无由以唯一佛乘度之。因彼在苦之众生,不惟不信,甚或破毁佛法,致坠恶道。迨诸梵天请转法轮,佛始隐其应化示现于色究竟天之大化身,而以丈六金身之小化身应化示现于人道之中。由是讳实施权,说三乘法,为十方诸佛之所赞善。其实诸果小法,即教菩萨法,亦即佛乘之方便也。波罗奈、即鹿野苑,为五比丘得度处。由此次转法轮后,遂有佛、法、僧三宝差别之名出现于世。而涅槃永尽众苦之说,遂为古今赞示矣。
丑三颂今说真实
“舍利佛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正直舍方便,谓佛可正直称心而说,随佛意而说,不复随众生根性而为方便之说也,此明契机之至。
癸七颂未闻令闻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无声闻弟子者,谓凡为佛法,即是一乘,即是教诸菩萨,别无教声闻之法,亦别无声闻弟子之名可立。盖所谓声闻乘及声闻弟子之名,皆佛之方便假名,引众生入佛知见之权说耳。但言声闻,则缘觉等乘括于其中矣。
壬三明破疑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此颂何时说法,及云何知增上慢,云何堪说,三项。
己四劝发欢喜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此颂劝发喜心令欣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