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之魂瓶

2025-02-24 08:53 佛学文库

阮荣春江浙皖等地的佛教造像较之四川、湖北一带更为丰富多彩,从地域分布上看,出现了普遍开花的景象。出土物不但分布密集,且装饰的器物也较为广泛。如魂瓶、铜镜、熏炉、豆、樽、罐、壶、砖等,有明显向生活用器发..

阮荣春

江浙皖等地的佛教造像较之四川、湖北一带更为丰富多彩,从地域分布上看,出现了普遍开花的景象。出土物不但分布密集,且装饰的器物也较为广泛。如魂瓶、铜镜、熏炉、豆、樽、罐、壶、砖等,有明显向生活用器发展的倾向,但其主流仍然在墓室。佛饰器物数量最多的即是魂瓶。

魂瓶,主要是指三国、西晋间制造的装饰有楼阁、人物、飞鸟、百兽等题材的陶瓷器,它是由东汉后期发展起来的五联罐演变而来。其名称诸说不一,有偏重于外在形式,有偏重于使用目的,如常见有:谷仓罐、堆塑罐、堆塑人物楼阁罐、飞鸟人物罐、神亭、魂亭、魂瓶等。根据近年于墓中发现的情况分析,大多用于丧葬,且在一些器物的龟碑上发现有用此丧葬或用此灵的铭文,故在1991年底于南京召开的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中日学术研讨会上,多数学者主张以魂瓶名之。

粗略统计,饰有佛教造像的魂瓶有八十余件,主要分布于江、浙、皖等长江中下游一带。至于魂瓶的兴起是否与佛教的传播有关,尚值得进一步探讨,但魂瓶上表现的内容大多与佛教有关。从魂瓶兴起的时间及分布范围均与佛教在这一带的传播情况相一致分析,魂瓶或是吴地佛教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是研究早期佛教造像的重要内容。

魂瓶上的装饰内容极为丰富,在器口上部那高耸的楼阁亭阙上下周围,贴满有飞鸟、瑞兽(如龙、蛇、熊、龟、猴、鼠、鹿)、羽人、佛像、乐伎俑、白毫相俑等。在制造方法上,以捏塑、模塑、贴塑以及阴线刻画等相结合。魂瓶上的佛像,一般粘附于器物的肩部或腹部,贴于罐腹部的一尊、三尊不等,贴于肩部的,有的往往绕罐一周,有的置于二层的楼阁之中,周围伴有跪拜僧人或乐人及幻人,或白毫相戴帢俑。佛像也多寡不一,有一尊、三尊、六尊十三尊等,因为是模制,每个器物上的佛像均为一种形式。就所有魂瓶上的佛形象看,也无多大变化。一般为圆脸大眼、高螺髻、项光、通肩衣、禅定印,在莲座两侧配以双狮首(或龙虎首)。其基本造型,实际上是从四川彭山陶佛像发展而来。那种圆脸大眼、旋转形的螺髻、平行下弧纹阴线刻的通肩衣,尚保存印度秣菟罗造像的遗风,而吴地大量模制佛像的出现,也许受到四川一带模铸钱树佛像方法的影响。

魂瓶上亭台楼阁的群体建筑装饰,有认为是仙人所栖息之昆仑山宫殿楼阁的象征,反映了死者升天的意图;或认为这多层次的建筑,分别代表地下、人间和天上,是一个完整的宇宙空间,而死者的亡灵即存在于此中,死者亡灵可以经此到达神灵世界,欲招死者亡魂时,亡魂即可通过此罐回到现实世界,而罐所饰佛像可能是为祈求亡魂安息所用。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魂瓶上的建筑装饰是佛寺,中间罐象征窣堵波,四小罐代表四方位。

魂瓶作为丧葬明器,学术界看法较一致。而就其上建筑装饰,若联系建筑周围活动的人物场景,我们的看法倾向是佛寺。日本学者木田知生就江浙皖等地西晋前的佛寺情况作了统计,共有六十八处之多,其中汉代十一处、三国四十三处、西晋十四处。这些方志所撰的时代虽然很晚,差误也定有不少,但若联系我们考察组所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或有一定根据,因为六十八例方志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记载佛寺的地区和佛教考古文物出土的地区大部分是重合的。

魂瓶上佛寺的周围,有跪拜僧人、戴帢白毫相俑、吹箫击鼓的乐队,亦有披麻戴孝抚棺哀号的场面,或表现正在超度亡灵的仪式。而根据当时佛教及其造像在吴地流布的情况,寺内定供奉有佛像,由于魂瓶佛寺建造的内部难以表现佛像,则往往置于建筑的周围,或置于高楼的顶端。

摘自《佛教艺术经典》

更新于:14小时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